跟着《七言絕句作法舉隅》,每天學寫一首:56法之22
《七言絕句作法舉隅》 第21法
此第22法,前兩句鋪墊出一個事物和情景;第三句句尾用“不知處”三字對其中某個細節聚焦,從而為第四句抒發感嘆“蓄勢”。
還是一起賞析幾首古人的例詩最為明了(---號後為曹評):
1- 唐·柳宗元·聞徹上人亡寄侍郎楊丈
--- 看題目可猜測出柳宗元與楊侍郎都認識這位“徹上人”。聽到“上人”逝世的消息,柳宗元詩了一首寄給楊侍郎以抒發感嘆。
東越高僧還姓湯,幾時瓊佩觸鳴璫。--- 這前兩句烘托“上人”生前的情景。
空花一散不知處,--- “空花一散”代指“上人”之死,魂飄不知何處也。
誰採金英與侍郎?--- 最後這第四句借上面第三句“不知處”所形成的“蓄勢”興嘆。“金英”常代指菊花,此處渲染楊侍郎與“上人”交往之深。
2- 唐·權德輿·題崔山人草堂
--- 這首詩“吹捧”的是“崔山人”的山中別墅。
竹徑茆堂接洞天,閒時廛尾瀨春泉。--- 鋪墊出別墅遠絕世塵的情景。
世人車馬不知處,--- “濁世之人的車馬”連這別墅在哪兒都不知道。
時有歸雲到枕邊。--- 只有白雲才能飛到這別墅主人的枕邊。“歸雲”的“歸”字用得好,說明這主人和白雲“合住”在別墅之中,“白雲有時行雨去,回頭卻羨主人閒”。此處極力吹捧“崔山人”比白雲還要閒怡灑脫,因為白雲還有去行雨的俗務。
3- 唐·錢起·過故洛城
--- 這首則是對“故洛城”荒涼空蕩的感嘆。
故城門外春日斜,故城門裡無人家。--- 鋪墊出荒涼空蕩的情景。
市朝欲認不知處,--- 想去看看國務院舊址,根本荒蕪得都找不到了。
漠漠野田空草花。--- 第四句興嘆:老街道都改成菜地了,而現在連菜地也被丟棄了。
4- 唐·趙嘏·歙州道中仆逃
--- 這首最逗:家裡買來的小夥計逃走了,也寫一首詩感嘆一番。哈哈
去跳風雨幾奔波,曾共辛勤奈若何。--- 第一二句先敘述夥計逃走這件事。“跳”在《平水韻》裡讀平聲,可通假為“逃”。這前兩句作者要渲染的是自己的仁慈:先可憐介小夥計逃走的“辛苦”,又念他終究給家裡出過力。
莫遣窮歸不知處,--- 這第三句最逗:他居然擔心這夥計別慌張得自己跑丟了。
秋山重疊戍旗多。--- 還暗暗在心裡囑咐他千萬別闖到路口查身份證的卡子上,沒有主人的證明信會被抓的。哈哈
--- 余略
5- 唐·高蟾·晚思
虞泉冬恨由來短,楊葉春期分外長。惆悵浮生不知處,明朝依舊出滄浪。
6- 唐·許渾·緱山廟
王子吹簫月滿台,玉簫清轉鶴裴回。曲終飛去不知處,山下碧桃春自開。
7- 唐·趙嘏·下第後歸永樂里自題二首
玄發侵愁忽似翁,暖塵寒袖共東風。公卿門戶不知處,立馬九衢春影中。
8- 唐·吳融·野步
一曲兩曲澗邊草,千枝萬枝村落花。攜筇深去不知處,幾嘆山阿隔酒家。
9- 唐·司空圖·攜仙籙九首
一半晴空一半雲,遠籠仙掌日初曛。洞天有路不知處,絕頂異香難更聞。
10- 宋·陸游·三峽歌
亂插山花篢子紅,蠻歌相和瀼西東。忽然四散不知處,踏月捫蘿歸峒中。
11- 清·朱彝尊·鴛鴦湖棹歌 之四十九
蘇小墓前秋草平,蘇小墓上秋瓜生。同心綰結不知處,日暮野塘空水聲。
小結:介22法,字面上看很好寫。其實要配合“不知處”三字,最後渲染出那種出世的意境,對未知的懸想,從而或激起高潮、或陡然落差、或出入意表,並不容易。
跋:《七言絕句作法舉隅》的作者是馮振心。簡介:“馮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號“自然室主人”,素有“廣西才子”之稱的。他17歲學詩,是我國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類拔萃的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傑出的近代現代詩人,有《自然室詩稿與詩詞雜話》等著作傳世。當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任教於上海大夏大學時,著《七言絕句作法舉隅》一書,“就七言絕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異者,略分如干類,先博舉其例,而後綜籀其法”,授於門生,周振甫、馮其庸鹹得其惠。”
《舉隅》從古人七絕中歸納出56種寫法,雖然拘於構思形式,習作純熟後,也能悟出作七絕的精神追求。俺記不清什麼從網上搜到這篇好文,自己也沒有興致跟着學寫。今日又看到,想起以前曾在詩壇介紹過,但沒介紹完。可又記不住介紹過多少,乾脆從頭來,陪着大家再來學寫。一天一到兩首,一個月,學完。俺吧,每天從《舉隅》中摘錄一兩種寫法貼來,大家讀完古人例子後,自己找題目寫一首。多寫不限。要求:一定要嚴格按照《舉隅》所介紹的方法來寫,否則就毫無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