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曹雪葵杭州阿立
萬維讀者網 > 詩詞歌賦 > 帖子
名詩賞析(2): 徐志摩的詩
送交者: 東籬把酒 2006年04月10日07:42:47 於 [詩詞歌賦] 發送悄悄話

一支輕盈柔美的小夜曲
-- 賞析徐志摩的詩<<再別康橋>>

by 東籬把酒


近代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詩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的<<新月>>期刊第1卷第10號上。該詩是徐志摩後期的代表性傳世名作。<<再別康橋>>在形象、意境和音韻的創造上十分成功,是以真心寫真情,全盤體現了詩人的詩美主張。

一、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6年出生在浙江硤石縣。他先後在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讀過書。1918年赴美留學主攻銀行和社會學。1920年赴英國留學,在劍橋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從此走上文學創作道路。徐志摩1922年回國,先後在北大、清華、和中央等幾所大學任文學教授。他一方面教學,另一方面從事文學創作,主要寫詩和散文。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遇難身亡,年僅35歲。可惜一顆天才詩星,就這樣驟然隕落了。

詩人從留學回國到遇難身亡,僅十年時間。這十年間,詩人才華橫溢,思如潮湧,創作激情有如山洪暴發,寫下了大量詩文。徐志摩的主要詩集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有<<落葉>>、<<巴黎的鱗爪>>和<<秋>>等。小說有<<輪盤>>。書信有<<愛眉小扎>>等等。詩人尤以詩和散文而著稱,其詩大多頌揚青春、愛情、美、自由、人道和大自然。1923年,詩人和聞一多、胡適一起共創一個新的文藝團體:新月社。這是一個新的文學流派,而詩人是這一流派的代表性作家,並成為1928年創刊的<<新月>>雜誌總編。

二、寫作背景

“康橋”即劍橋,也是英國劍橋大學所在地。1921年詩人在劍橋大學文學研究院攻讀研究生時,十分鐘愛這個地方。那裡的西下夕陽、斜倚的垂柳和雲霞給詩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詩人在英國留學期間,常常徜佯在康橋這片美麗、寧靜的土地上。清晨在河邊讀書,黃昏在河裡划船,或躺在芳香的草地上看雲、尋夢。正是康橋的這種獨特美吸引了詩人,慰藉一個遠離故鄉的遊子之孤獨心靈。詩人曾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詩人回國後,先後寫了三篇有關康橋的詩文。早期寫的是<<康橋再會吧>>,表現對康橋的熱戀之際的留別。中期寫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表現別後的深切回憶。後期便是這首三部曲的高潮<<再別康橋>>。這首詩,是詩人1928年秋出國講學再度到劍橋大學故地重遊後,有感而發,於同年十一月六日在歸國途中寫成的。

三、詩歌賞析

詩歌創作使用的是形象思維,沒有鮮明的形象,就不成其為詩。但僅僅讀懂了詩的形象,還不能說就讀懂了詩,還要探索出透過形象浮現出的詩人意境(即感情)。此外,還需要探索詩的抒情是否真切、比喻是否貼切、聯想是否豐富、語言是否流暢和氣韻起伏是否協調等等。下面,我們對詩<<再別康橋>>的七個小節,逐節賞析。

第一節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詩的開篇便出現詩人的正面形象。看!詩人站在康橋上,凝視着康河,沉思冥想。他終於要告別這個心愛的地方了。但見他步履輕盈,與西邊的晚霞作別,然後慢慢轉身,輕輕地飄然而去(實寫)。詩歌以輕柔的旋律,烘托出一位年輕的詩人瀟灑飄逸的風度和文雅多情的神態,表現出詩人對康橋的一腔愛心。

這裡四句中,詩人連用三個“輕輕的”,充分表達詩人不願驚擾康河寧靜、打破康河和諧的一腔柔情。第四句用“作別”而非“再見”,透露出詩人心底一股淡淡的感傷心情,這便是形象上浮現出的詩的意境。

在以下幾個章節里,詩人從實寫和虛寫兩個方面,以鮮明的視覺形象,刻畫康河的美(都屬回放鏡頭)。重遊康橋,詩人對康橋的愛如潮水般湧起,不寫是不行的。但寫什麼呢?寫一個地方的形象是很難的:因為景象萬千,該寫的東西太多。所以得選擇有代表性的景象寫。詩人在他的散文里曾寫道:“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它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而然地淹入了你的靈性。”正是康河的水引出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他詩人的“命”。 因此,詩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康河”。而且,只選擇康河上最顯靈性的夕陽、金柳,柔波、青荇、青潭、虹影、船載星輝等幾組畫面着力描寫。幾個鏡頭經過組合和推移,實實虛虛,巧妙地演變成幾幅優美絕倫的畫景,構成康河醉人的形象美。

第二節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康河邊婀娜多姿的垂柳,身披夕陽的金輝,在晚風裡飄揚,美得象一個頭頂晚霞、金光閃閃的新娘(回放鏡頭)。這裡把金柳比作“新娘”的“人化”手法是獨具匠心的。在一個青年男人心目中,最美最愛的莫過於自己的新娘。這個獨特的比喻便將詩人對此地的“美”和“愛”完全表達出來了。接着,鏡頭推倒波光粼粼的康河上,微波倒映着“新娘”的倩影,此情此景怎麼能不牽動詩人的心?於是,“波光里的艷影”, 便在詩人“心頭蕩漾。”這時,詩人自己的形象已和康河的形象不知不覺地融為了一體。詩人在這一節中既進一步描繪了康河的美景,也寄託了自己對康河的一腔傾慕和摯愛之情。


第三節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看啊,在水底的軟泥上,綠油油的青荇(即荇菜,一種水生植物,可食用)在輕輕地招搖。康河的這種柔美實在令人神往,於是詩人“甘心”在康河裡“做一條水草”,這樣,就可以和康河日日夜夜守在一起。這裡,詩人的形象“物化”,變成康河中的一物,神遊於康河的柔美之中。如果說在上節里,美景化入詩人心中,那麼這裡詩人形象則化入美景之中。這種創作上的“人化”和“物化”手法的交替使用,可見詩人的匠心獨運。這一節里,真可謂情景交融至極。

第四節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這一節寫詩人情思的迴轉和過渡。康河的柔美依舊。樹蔭下的潭叫“拜倫潭”,它清澈如鏡。當天上的虹映入其中,美不勝收,令人留連。此處為虛寫,它渲染了康河的絢麗多姿。然而,美麗的“彩虹”多次被蕩漾的水草揉碎。這裡,“彩虹”的揉碎象徵詩人追求自由、平等和友愛的政治理想的破滅,而理想的破滅必然引出感傷之情。

第五節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這一節,寫詩人的追求和幻滅的兩股思潮的對流。在當時特定環境中,詩人既不甘心自己理想的破滅,而又無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於是只有靠“尋夢”來聊以自慰。他幻想自己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向青草更青處去尋找自己失去的青春和美麗理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在自己的幻想中享受回憶帶來的甜蜜和快樂。靠“尋夢”慰藉自己,其感傷之情已寓其中。

第六節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承接上一節,“但我不能放歌”,為什麼?因為詩人此時突然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也即從幻想的波峰跌到現實的波谷。無可奈何,只能悵然向康橋作別。兩個“沉默”連用,表現了詩人理想破滅後的無奈與傷感之情。“沉默”二字將全詩推向高潮,此時無聲勝有聲嘛。

第七節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最後一節與開篇呼應,詩人的正面形象再次出現,也即在開篇所見的形象:但見詩人輕輕地、悄悄地離開康橋;他回過身來,揮一揮衣袖,向西邊雲彩告別。“不帶走一片雲彩”,不是不想帶走,而是不忍帶走。若帶走了康河的雲彩,便有損康河的完美和諧。這是詩人對康河摯愛之情的充份表現。

首尾兩節形式復唱,實為鏡頭的推移深化,使詩人對康河的愛戀之心潛入心底,讓理想破滅的淒惘之情浮上心頭。從開篇“作別”到“不帶走一片雲彩”,前後呼應起伏迴蕩,給人以迴腸盪氣的意境。

四、結束語

徐志摩十分推崇聞一多主張的詩中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仔細欣賞這首<<再別康橋>>,我們發現這“三美”是如此緊密地結合在該詩中。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逢單行六到七字,逢雙行七到八字,兩頓或三頓;詩行錯落有致,有強烈的視覺美(“建築美”);韻式上守二、四(平、仄韻通)押韻,抑揚頓挫。這優美的韻律合着詩人的感情節拍時起時落,有一種獨特的“音樂美”;更出色的是詩的意境具有鮮明的視覺效應(“繪畫美”),詩中有多方位的畫面:有遠(雲彩)有近(柔波、青荇),有實(“輕輕的我走了”)有虛(“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及景物天衣無縫地混為一體。全詩深情倍至,情景交融。<<再別康橋>>是詩中的又一首絕唱。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西江月 春光
2005: 沒有你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