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曹雪葵杭州阿立
萬維讀者網 > 詩詞歌賦 > 帖子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全集中譯前言(1)
送交者: 沅湘 2010年07月18日18:58:41 於 [詩詞歌賦] 發送悄悄話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雖然已有人翻譯,但我覺得無論在原文理解和中文表達方面都有些值得商討的側面,所以最近兩年我利用業餘時間翻譯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歌的全集。從現在開始先把我自己寫的譯者前言貼出來,以後再把每篇翻譯逐漸貼出來。敬請關注並提出意見。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全集中譯前言(草稿)

 

莎士比亞(1564—1616) 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創作巨人。他的作品,主要是戲劇和詩歌,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響。而莎士比亞研究在全世界可以說是高等英語教學中的一門聲譽良好的 產業,每年都生產出許多專門從事莎士比亞研究的博士,學者和專家。

文藝復興以前和文藝復興初期的英國,官方語言是拉丁語。 不過隨着英國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崛起,英語也在逐漸興起普及。例如, 1549年第一本用英文撰寫的禱告書出 版後英國人第一次可以用英語在教堂里作禱告,學校也在開始實行拉丁語和英語的雙語教學,許多學者和詩人也在嘗試着用英語進行創作。在這一過程中,主要靠輔 音的變化,如單詞詞頭的輔音相同的押頭韻、輔音爆破和失去爆破等等,表達意思和情感的古英語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現代英語。現代英語的突出標誌是元音的興 起,或者用專家的行話說“元音革命,”也就是說在表達意思和情感方面,元音大量出現,變得比輔音更為重要。相對於古英語句子讀起來氣脈不順,現代英語的句 子讀起來顯得更為流暢高雅。這當然是借鑑了拉丁語中的元音起主導作用的特點。現代英語的形成和興起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其中的集大成者是莎士比亞。在英 國,他所創作的戲劇和詩歌在他的晚年就開始被看作是現代英語的典範;在意大利和法國,他的作品在他去世之後開始被看作是現代英語文學的高峰傳播,然後逐漸 傳到全世界。

十 四行詩作為一種詩歌的體裁也是起源於用拉丁語寫作的詩人但丁(Dante)和派屈克(Petrach),並在十六世紀興盛於西方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意大利,後來很快就傳到法國,然後英國。十四行詩由於篇 幅短小,主要用於抒情,因此對格律和韻腳都有嚴格的要求。西方人寫十四行詩主要用於表達情懷、表現文學修養。在莎士比亞之前就已經有人用現代英語寫十四行 詩,比較有名氣的是Sir Phillip Sidney 1591年 出版的十四行詩詩集Astrophil  and Stella , 內 容主要是借歌頌一位理想化了的美女以表達對宗教信仰的崇拜和奉獻。

莎士比亞所有的十四行詩大約寫於15901600這十年之間,並於1609年 匯編成集後據說是在沒有得到作者審核的情況下出版;共收集了154首,其中只有兩首,第138和第144首,以前出版過。莎士比亞去世之後,對莎士比亞的十四行 詩的研究逐漸出現了兩大課題:一是當時的詩人寫十四行詩一般是寫好多首,上下銜接,形成詩集,表達詩心的成長和對愛情的詮釋過程。由於莎士比亞的154首十四行詩歌是在不同時間寫成的,而且他自己沒有編號,是由別人編的,所有每首詩歌的編號的正確順序就成了一個 學術研究課題。二是詩歌所歌頌的對象的真實身份問題。這兩個問題爭來爭去爭了好幾百年,也沒有一個公認是正確的結論。不過其間卻產生了無數的莎學專家或學 者,也催生了一些,用Stephen Booth的話來說,“臭名昭著的創造性的學術(some notoriously creative scholarship),” 也就是對詩歌中的某人的真實身份創造性的亂加推測,跟某些紅學人士推測《紅樓夢》中某位人物的在現實生活中的身份一樣。不過,對第一個問題如今已經形成的 共識是第1到第126首是寫給一位“俊男(Fair Youth)”的,而且其中的第1到第17首是勸他娶妻生子的;第127154首 是寫出來後在作者的男朋友們之間傳閱,與一位“黑女(Dark Lady)”有關。至於俊男和黑女的真實身 份到如今沒有定論。順便提及,也有人認為最後兩首自成一組,甚至不是莎士比亞寫的。

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詩人,如斯賓塞(Edmund Spencer,  丹 尼爾(Samuel Daniel)和萊頓( Michael Drayton)等等,也都寫過十四行詩。其中如斯賓塞(Edmund Spencer)寫 的十四行詩歌就很精巧很抒情,而且他也是個多產的優秀詩人。可是為什麼斯賓塞的十四行詩就沒有取得莎士比亞的那麼大的成就和影響呢?個中雖然有許多原因, 但我通過翻譯和背景研究覺得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歌有幾個特點使得它們超越國界在全世界流傳。

第一,其他與莎士比亞同時代有名的伊麗莎白時代的詩人, 如斯賓塞,丹尼爾,萊頓都是步意大利十四行詩的詩人派屈克的後塵,寫出的十四行詩詩集都是獻給一個理想化了的漂亮的女人,藉此給愛情下各種不同的定義,同 時表達自己的堅貞的宗教信仰。莎士比亞的前126首十四行詩卻是獻給一位英俊的男人的,雖然他也藉此對愛情 作出了許多不同的詮釋,但他所愛的對象不是宗教的信仰和教義,而是文藝復興運動所提倡的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理想化了的完美的人格的崇拜。在伊麗莎白時代, 英國國教和天主教還有清教徒之間的鬥爭雖然已到晚期,但這三種教派之間的爭論和組織活動仍有動搖國體的危險。在此之前,政變、流血、屠殺和陰謀屢有發生。 斯德尼、斯賓塞、丹尼爾這些詩人當時都是貴族,有的甚至是朝廷的重臣,所以寫詩表達對英國國教的熱愛既是他們的信仰也是他們的責任。隨着時間的流逝,這些 在當時讓英國人讀着熱血沸騰的十四行詩逐漸湮沒了。與他們相比,莎士比亞只是一個演戲的戲子兼劇作家,雖然他也希望英國的國體能健康確立並和平發展,如在 第107首中他寫道:Incertainties now crown themselves assured/And peace proclaims olives of endless age. (不確 定的已肯定得自將王冠戴/和平宣告橄欖常青至萬代)。這兩句 詩的潛台詞是說那些不確定的因素(即反對英國國教的因素)已經肯定要自覺地接受(信仰英國國教的)王冠了,橄欖樹所象徵的和平將萬古長青。不過他並沒有像 斯賓塞他們那樣直接在十四行詩中表達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是選擇了用歌頌理想化了的人的美好的品德代替對宗教信仰的奉獻和崇拜。這大概是莎士比亞的名聲遠播 到如今的原因。因為歌頌理想化了的人並以此指導生活是可以跨越國界和時間的文學創作的主題,在如今對指導文學創作和文學鑑賞方面仍有積極的不可忽略的重要 意義。

第二,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具有非常感人的力 量。其特點是他不像與他同時代的那些十四行詩歌的詩人們那樣循序漸進地表達愛情的成長,而是把各種矛盾又複雜的心情,如熱戀、悔恨、怨恨、失望、欣喜、悲 傷、背叛、忠誠、懇求和祈使,交織在一起從而展示愛情發展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其結果就像一顆璀璨的鑽石,每個晶面都閃爍着人性的光輝,同時整體結構也因此 顯得宏大又有氣魄,就像阿爾卑斯山脈一樣,既奇峰迭出又深淵交錯。後來的歐洲浪漫主義時期的許多文學藝術作品的結構都深受其影響,著名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 如雪萊、科爾律奇和濟慈的作品不用說,就連德國著名的浪漫主義作曲家貝多芬都承認在其交響樂作品中受到了莎士比亞的影響。西方的文學藝術批評人士有個專門 術語稱呼這種藝術創作的模式,叫作Alpine式的(阿爾卑斯山脈式的)。 需要強調的是,正是在這些複雜又尖銳的矛盾發展中莎士比亞所歌頌、所定義的愛情實現了升華,如在第105首 中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而且正是在這個層面上作者又反覆提出了一個引人深省的問題:所有生命,包括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無論貴賤都難逃死亡,那麼愛情將如 何得到永生呢?作者的回答是愛情將在他所創作的詩歌中永生。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說出這樣的話是需要勇氣和自信的。有必要在兩個方面就此作出解釋。首先是在 宗教方面:當時和現在的事實是所有不同類別的基督教的教義都宣稱生命只有在天堂里才會得到永生,而莎士比亞卻說他的詩歌是愛情和他所愛的人的永生之地,這 對篤信基督的權威人士而言簡直就是異端邪說。其次是藝術家在當時有何渠道展示自己的才華的問題。伊麗莎白統治下的英國在政治上採取的是中間路線,既不讓一 般來說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天主教教徒掌握大權,也不容許清教徒主張的清規戒律抑制經濟、科學和藝術的發展。相反她非常鼓勵這些方面的發展,只不過各種有才能 的人要想展現自己的才華,如開疆拓土,科學研究和考察等等,得遵照法律尋求宮廷或者貴族的贊助,就連莎士比亞的所屬的演出團也得這樣。例如1572年英國國會就頒布了一條法律,所有從事商業活動的演出必須有貴族或者宮廷的贊助否則演員們就會被看作是販賣蹩腳 語言才能的販夫走卒、或者被當作流氓、流浪漢或者乞丐抓起來並受到懲罰[1]。 另外從經濟上來說,在版權法出現之前,西方從事文學藝術創作的人士是很難在經濟上自食其力的。莎士比亞告老還鄉時雖然賺了一些錢,但基本上都是他作為他所 屬的演出團的一名小股東的分紅。他的那麼多優秀作品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經濟收益。這大概也是他不關心自己的十四行詩的手稿,讓別人編號出版的原因。前面已 經提到,從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里我們可以看到他相信自己才華蓋世而且對此充滿自信,那麼在出版業尚不發達著作權沒有法律保障的情況下,他該怎樣向人展示自 己的才華呢?這就是獻詩,把自己寫的詩歌獻給某位愛好藝術愛惜文才的貴族,讓他在社交圈子裡和適當場合向人推薦、宣傳自己的文才。不過獻詩歌的人文章寫得 再好,也不能加官進爵,只能在其藝術領域獲得名聲和經濟利益。這點和中國古代的文人靠科舉考試或者向位高權重的人獻詩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是不同的。

也許有人要問,既然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寫得那麼好,那麼 受觀眾的歡迎,他還有什麼必要向貴族獻詩呢?這是因為戲劇和戲劇文學雖然是種面向大眾的娛樂和生活方式,但是因為它是普通人謀生的商業手段,所以當時的上 流社會並不把它看作是高雅的藝術,戲劇演員並沒有多少社會地位。例如在第111首中莎士比亞埋怨道命運沒有 給他更好的謀生手段,只讓他有public means which public manners breeds(字 面意思是培育大眾風度的大眾手段)。從這首詩里我們可以看出,莎士比亞是不甘心做一個平庸的人的,他相信自己的才華,希望作出傑出超群的貢獻。他在自己的 十四行詩里多次坦白地表達過這種想法。這就是莎士比亞在演出、編劇的同時還要寫十四行詩的詩集並獻給那位不知名的貴族的社會原因。因為當時在英國,相對於 戲劇是種大眾或者商業化的藝術(public form of art),詩歌、繪畫和音樂被看作是種私下 里的高雅藝術(private form of art),受到皇家或者貴族私下裡的專門欣賞。例如喬叟(Chaucer, 斯德尼(Sidney 和斯賓塞(Spencer)就是在宮廷里朗誦自 己的詩歌,他們都是宮廷詩人。和他們相比,莎士比亞只是把自己寫的十四行詩獻給了一位不知名的貴族青年。雖然莎士比亞的詩歌寫得很好,但從他的十四行詩里 看得出來,那位貴族青年並不是十分看重他的詩歌,似乎更喜歡莎士比亞的另一位競爭對手,而且在感情上對他有所傷害。儘管如此,在遇到種種挫折時,莎士比亞 在十四行詩里既沒有表達因懷才不遇而可能出現的挫折感甚至頹廢,也沒有在命運面前退卻,更沒有持才傲物,而是在向那位貴族青年謙卑地獻詩的同時有分寸又有 體面地表達了自己對語言的教化作用的熱愛;更重要的是他利用柏拉圖的關於理念的學說表達了對理想化了的人的熱愛。他的這種對自己的文學才華的自信心和不怕 挫折始終進取的精神讓我們在這些十四行詩中我們看到了一顆赤裸的詩心在矛盾中痛苦地掙扎,最後成長為一個民族的詩魂的過程。這是他的十四行詩歌最感人的地 方。英國文學中的另一位偉大詩人華茲沃斯就是受莎士比亞的影響寫出了他的巨著《序曲》的。在《序曲》裡,他明確地宣布自己是步莎士比亞的後塵描寫詩魂的成 長的過程。

當然,在文學創作方面要有所建樹並不能僅靠這種感人的詩意和它具有的力量,還得用 卓越的語言技巧把它們表達出來。莎士比亞在這方面可以說是登上了英語文學巔峰的大宗師。下面我主要從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措辭、修辭手段,和詩歌形式這三 個方面簡單介紹一下他的高超的文才。要詳細品味莎士比亞的語言藝術還得請讀者自己仔細閱讀每一首十四行詩的英文原文,特別是某些關鍵詞彙,即在一首詩歌中 起詩眼作用的詞彙。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交錯
2008: 七律 《無題》
2006: 也變得陌生
2006: 二奶 (里爾克主題)
2005: 題照詩三首 (水墨安靜照迎春花, 前兩
2005: 也詠迎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