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曹雪葵杭州阿立
万维读者网 > 诗词歌赋 > 帖子
评沈利中"试问宋词的乐谱真的遗失”一文
送交者: GEORGES3000 2014年07月19日16:07:03 于 [诗词歌赋] 发送悄悄话

评沈利中"试问宋词的乐谱真的遗失”一文

沈利中:

其一.从你这一篇文章标题与你在文中观点所谈,你知道你给了我一个什么感觉吗?
你对相应主题不做深入研究,不懂历史,就下车伊始,一派胡言.认识浅薄之极.你懂整个中国音乐与诗词史吗?不懂!

下面是你文章之标题和节录:
1.标题:我们不要再自欺欺人了!--试问宋词的“乐谱”真的“遗失”了吗?
2.你的缪论之一:因而人们都“愿意”相信一个古老的传说,所有词牌在宋代是有相应的“乐谱”的,只是在以后的朝代,特别是元朝“遗失”了。
3.你的缪论之二:笔者要问这样的一个问题,古乐谱或者曲谱,真的是“遗失”了吗?为什么那么“干净彻底”?一点历史的痕迹都不留?

4.你的这篇文章中心思想:就是你认为中国以前从来就不曾有过古乐谱或曲谱,这就是你的结论.(见附你写之文)

本站内三位有识之士曾好心婉转地告诉你,你的这个观点是片面的.被你武断地拒不承认.

故我就专门写下这么一篇贴子,记录在案.否则,人家会说,这么大的专业网站具然无人.
5.看完你这篇缪论,我就马上有了下面一个概念,如果你今后再出的书中,出现与你自己这篇文章观点相异者,那肯定又是搬了人家的东西.

6.搬人家的观点,这在学术上很正常,但其前提是要引用人家的参考文献(既便是网上的文章,也不是拿过来就是你的,用了就必须给出该篇文章之链接地址出处). 特立此据!


其次,你一而再,再而三鼓吹你的什么新论:五绝雄正,五绝雄偏,五绝雌正,五绝雌偏.-->实际也是废话!
实际用下面四式可做到:五绝仄仄,五绝仄平,五绝平仄,五绝平平.这才合符大家一贯思维.对了对你又必须提醒,这可不是你的东西啊.是我的啊.


其三.你的词谱自封标准,经过学术界讨论吗?有专家学者们的共识吗?->不过,也理解这年头拿钱买个号就可出书!

我初步看过你编的那本东西(在本站你自己贴出的),给我的感觉是:1.越搞越复杂.2.你那"中"是废话,凡懂诗者就懂.


其四.你在中国文学学术科研上,还没入门,恕我直言.


D.QU 2014.7.19 IN PARIS


-------------------------------------------------------------------------------------------------------

沈利中(湖边小镇):

 我们不要再自欺欺人了!-----试问宋词的“乐谱”真的“遗失”了吗?

题引一,和王树昌先生探讨宋词【渔歌子】结构理论时,王先生有这样的观点“唐宋人填词是据该词调乐曲填写的,不会乐曲者选别人的词作范本,照葫芦画瓢。‘词谱’是 在乐曲失去后,人们才按唐宋人不会乐曲者填词的方法制词谱,且只是平仄谱。现在词所依附的乐曲已失,只好选前人词作范本了。
 从‘四声二元化’后产生律句,一边写律句诗,一边用律句填词。自律句歌词诞生至李清照强调‘倚声填词’,探索了四五百年。在这四五百年中,有的词受汉乐府影响,没有完全‘倚声填词’,才产生像《渔父》词这种多体的词。由于乐曲已失,此《渔父》合乐音情况已说不清了。但词的探索结果有‘倚声填词’。你从不谈词与乐曲的关系,我和你对词的看法恐怕只有词句是律句这一共同点了。从李清照的‘倚声填词’变成你的‘依律句结构填词’,我不敢苟同。“   。   


题引二,究竟宋词是否是“合乐”的产物?宋词的“乐谱”真的“遗失”了吗?目前有很多人提出了质疑,笔者也是其中之一。我想请教王树昌先生,既然您也说“有的词受汉乐府影响,没有完全‘倚声填词’,才产生像《渔父》词这种多体的词。由于乐曲已失,此《渔父》合乐音情况已说不清了。”,如果用“合乐”的方式解释不清楚,而用格律的规律可以解释清楚,那么为什么人们总要死抱着一个永远说不清楚话题,包装美化着宋词结构,老生常谈地“欺骗”自己,同时又“忽悠”别人?为什么不试图走出来呢?简单说,目前我们的认知范围,宋词结构与乐曲没有关系(目前没有任何一个词牌的结构,能用乐曲来诠释),而确确实实与格律的平仄结构有关系,我们要正视这个现实,一切应以实践来说话,“倚声填词”的“声”是汉字平仄之声,依然有语音、语调、语速、节奏等等所生产的声律、韵律回环之美,您不这样认为吗? 大家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我的想法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起码可以“一板一眼”地解释清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真理只能有一个,您赞同吗?

         “倚声填词”的说法由来已久,但为什么人们潜意识里的“声”就一定是“乐曲”之声呢?为什么不可以是汉字平仄之声呢?汉字的平仄依然有语音、语调、语速、节奏等等所生产的声律、韵律回环之美,大家不这样认为吗?影响并且导致这种现象形成的结果,主要因素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那就是,词是和乐而成的产物,是依照“宫商角徵羽”古音为配乐演唱的韵文词章,是按古代乐工的“工尺谱”而成的平仄文字结构。因而人们都“愿意”相信一个古老的传说,所有词牌在宋代是有相应的“乐谱”的,只是在以后的朝代,特别是元朝“遗失”了。虽然没有一个人看到任何一个词牌的对应“乐谱”,但人们还是信以为真地守着“倚声填词”的“古训”,以至于后人,或者说当代人对于目前人们能够看到的、各种各样的词谱论述及书籍所给出的词牌平仄格律谱,选择了“毕恭毕敬”的遵循,即便也或多或少地对某个词牌中的某些、或者个别句式产生过疑问,但终因无力抗衡个“古乐谱”的紧箍咒,而最终选择了全盘接受。这个现象使得宋词的平仄格律结构,一直处于无法前进、无法完善、无法超越的“停滞”状态,那么当然也就不可能像唐诗那样,精华出一个词牌,能可以是一个经典的、平仄结构完全符合格律规律的标准词牌词谱来。笔者要问这样的一个问题,古乐谱或者曲谱,真的是“遗失”了吗?为什么那么“干净彻底”?一点历史的痕迹都不留?为什么文字的诗或者词能留世大量的篇幅?为什么字画、瓷器、珠宝、青铜、、、、都遗留了各个时期的烙印,唯独偏偏“遗失”了中华文化遗产中非常至关重要的“乐谱”?能解释通吗?

       我们暂时抛开这条思路,换另一个方式思考,目前我们能够见识到的各种各样的词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词谱?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其实当下能追溯历史渊源最早的词谱书,是明代张延所编制的《诗余图谱》;影响比较大、收集词牌比较多、比较全面的是清代王奕清主编的《钦定词谱》,几乎堪称词牌谱书之“圣祖”;清代万树主编的《词律》虽然也保存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在格律词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已经基本上“沦落”为理论界的研究参考资料而已;清代嘉庆年间诗人舒梦兰父子所编撰的《白香词谱》,简称《白谱》,仍是目前人们依然追捧的一部简明实用的词谱书;近代潘慎所编《词律辞典》,其规模及词牌量比《钦定词谱》还要大和多,然而面世十多年来,很少被人们引以为据,入围诗词界的“主流”,而受“冷待”的旁落;近代比较逐渐被人们接受的是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简称《龙谱》,所选词牌规模稍微大于《白谱》,用新式符号注明平仄,较为简明易读,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王力所编《诗词格律词谱举要》,也诠释了一定规模量的词牌,与《龙谱》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但遗憾的是没有形成一个单独的谱书,也走向了理论研究的参考资料;从清代到近代,还有很多形形色色的词谱类的书籍,但大多因特点不明显而不能形成“气候”。纵观所有这些词谱,究竟是依据什么得来形成的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钦定词谱》条目下,有段说明可以说是“一语中的”,现录之体会“今之词谱,皆取唐宋旧词,以调名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句法字数;取句法字数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平仄;其句法字数有异者,则据而注为又一体;其平仄有异者,则据而注为可平可仄。自《啸余谱》以下,皆以此法推究,得其崖略,定为科律而已。”细品这段话,不可否认,先人制谱的理念及逻辑是较为清晰和严谨的,是非常认真和细腻的重新“补”回已经“遗失”的谱,不过这些谱充其量也只能是“按词制谱”,并非是传说中的“乐谱”或者“曲谱”;后人按照这样制成的词谱填词,其实只是“按词填词”而已。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束缚下,当今所能见到的词谱理论与书籍,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没能“逃脱”这个范畴,这种思维定势主宰了词结构可以进一步完善局限;严格说,以往的传统词谱,是按归纳比较法、以旧有仅存的词例、罗列叠加合成的“表象”词谱,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标准的、系统工程下的、完备的、符合逻辑“机理”与规律的格律谱。深的不说,大家只要思考一个问题,就可以窥视出前面这种方式下制谱的“尴尬”,对于一个相同词牌,如果有很多存世的唐宋旧词,可以用来比较结构,然后归纳整理出词谱;那么还有很多词牌,历史上没有很多的旧词留世,甚至有些冷牌是孤篇,将怎样制谱呢?以《钦定词谱》为例,人们可以经常看到其无奈的解释,比如《龙谱》所选词例【伤春怨】,《钦定词谱》给出的表述是:

伤春怨双调四十三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          王安石
雨打江南树韵  一夜花开无数韵  绿叶渐成阴句   下有游人归路韵  与君相逢处韵   不道春将暮韵
●●○○●               ●●○○○●          ●●●○○            ●●○○○●             ●○○○●           ●●○○●
把酒祝东风句  且莫恁读  匆匆去韵
●●●○○             ●●●       ○○●
•  此调惟此一词,无他首可校。

       “无他首可校”?    言外之意对于这个词牌的平仄结构,词谱书给出的结果是“束手无策”?那么人们将怎样遵从呢?是否是平仄结构一字不可异的与之相同?答案只有一个:别无选择!这就是标准词谱吗?笔者可以肯定地答复:非也!那么正确的标准平仄格律词谱是什么呢?
 
《云翔词谱》给出准确的标准平仄结构是:
 
           中仄平平,中仄中平平
           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
           中仄仄平平,豆仄仄、平平

         格律谱中的“中”字,意涵此位置是既可以用平声,也可以用仄声,但没有必要强调所谓的“应仄可平”或者“应平可仄”。这样,这个孤篇的词牌,即便是一个“冷牌”,其标准词谱也就不是一个不可平仄异一字的“死谱”。如果用上阕第二句的平仄结构比较,《钦定词谱》定义下的句式结构,其第一、三字的位置一定分别是“仄”声字及“平”声字,其句式结构结果,只能有一种形态即“仄仄平平平仄”;而《云翔词谱》定义下句式结构,由于其第一、三字的位置标注的是“中”,则句式形态可以是:1,“仄仄平平平仄”(《钦定词谱》定义下的特定结构);2,“平仄平平平仄”;3,仄仄仄平平仄”;4,“平仄仄平平仄”。同理标准谱中其它句式结构里的“中”字一样是可以平仄替换的,这样的标准词谱和《钦定词谱》定义下的“死”结构词谱相比,学习者在使用“填”词时,是否是“活”了呢?而标准谱中其它位置的平仄,则的确是“一字不可异”,为什么是这样呢?详细分析请参见《云翔词谱》中该词牌的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曾经在网上看见过,有人居然是按照《钦定词谱》所给出的平仄结构,亦步亦趋地、一个平仄结构都不差地“填”出他(她)的作品;当然了,不仅仅是这个词牌下,他(她)是将《钦定词谱》中的每一个词牌下的各种“又一体”,都试图模仿其平仄结构,填出对应的一首词来;大家知道《钦定词谱》中,绝大多数的词牌,只有“正体”中的平仄,才用“可平可仄”的方式标注,而“又一体”则基本上是词例平仄的实际标注,换言之这个人所填的所有“又一体”(笔者曾核对了几首)真的是平仄结构“一字不差”啊!他(她)错没错呢?当然没错!然而,对于词的继承与发展,是喜还是忧呢?引人深思!大家怎样认为?

        好啦,不多说了,回归主题;从以上分析其实我们已经看出了端倪,其实目前存世的词谱,没有一个是真正意义上和“合乐”有关(笔者才疏学浅,只知这么多,请方家指正!)  ,我们还要继续“自欺”并且“欺人”下去吗?何时醒世?大家评说!

不过需要阐明的是,一个准确的基础理论结论的推导和论证,其逻辑推理一定能站得住脚,能够“自圆其说”,否则得出的结论。。。。。。。



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谢谢!


2013/04/05http://www.52shici.com/space.php?mem_id=8202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3: 诗里的故乡 之八 【贺新郎】巴音布鲁克
2013: 诗里的故乡:《沁园春 黄山》
2012: 忆江南 山光好
2012: 风花雪月尽情偷
2011: 纪弦的诗
2011: 四季读书歌与四时读书乐(转)
2010: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中译前言 (2)
2010: 要批判英国和欧洲旧诗 英语莎翁之前和
2009: 申时行: (诗) 夏的葡萄
2009: 七律:自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