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論語》與中國式思維
送交者: 何哲 2014年08月17日03:40:16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論語》與中國式思維

 

       今天講“信”。

      《論語》是記錄孔子與其學生言論的一部語錄體著作,成書於戰國初期(B.C 475 ),距今2400年。《漢書·藝文志》載:《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2400年來,《論語》被中國人奉為第一經典,是中國人的聖經,用以指導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言、立功、立德,對中國人影響甚鉅。我選其一篇文章解釋原義,並藉此說明延續了2400年的中國式思維。

        修身,是指提高個人素質,不斷地完善自我。

        齊家,是指維護家庭和睦、幸福。

        治國,是指治理社會各部門、各行業、治理國家。

        平天下,是指剷除邪惡勢力,拯救天下蒼生。

        立言、立功、立德是全人類都在追求的人生三不朽。立言是著書立說,把自己的學術成果流傳後世;立功是事業有益與他人幸福和社會進步;立德是堅守道德,不做壞事。

        人人都能追求三不朽,只要努力,也能不同程度地做到三不朽。

        孔子對他的學生講的一些道理,適用於所有國家的所有的人,能指導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人生三不朽,至今仍有很大的實用價值。這也是我為什麼舉辦這個講座的原因,期望各位聽了我的講座有所獲益。

       《論語》總共有二十篇,第十二篇叫作《顏淵》,其中一章叫做《子貢問政》,原文只有60個字:“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這篇文章的意思是這樣的:子貢向孔子請教執政要點。孔子答:“要使物質充足,政權強大,執政者對民眾誠實不欺。”子貢問:“如果不得已必須放棄一條,三條中應先放棄哪條?”孔子答:“放棄政權。”子貢又問:“如果不得已還得放棄一條,兩條中應先放棄哪條?”孔子答:‘放棄物質。自古以來,人人都會死,執政者欺騙民眾,那就徹底垮台了!”

        這幾年,中國大陸興起了國學熱,四、五億成年人通過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學習《論語》,有一個研究《論語》的著名學者叫於丹,是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也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黨代表,她與我解釋《論語》不同,她是這樣解釋《子貢問政》的:“他的學生子貢問,一個國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條呢?這次對話在《論語》裡叫做‘子貢問政’。孔子的回答很簡單,只有三條: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第一,國家機器要強大,必須得有足夠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要有足夠的糧食,老百姓能夠豐衣足食。第三,老百姓對國家有信仰。這個學生矯情,說三條太多了。如果必須去掉一條,您說先去什麼?孔夫子說:‘去兵’。咱就不要這種武力保障了。子貢又問,如果還要去掉一個,您說要去掉哪個呢?孔夫子非常認真地告訴他:‘去食。’我們寧肯不吃飯了。接着他又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從古而今誰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失去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而真正從內心感到安定和對於政權的認可,則來自於信仰。這就是孔夫子的一種政治理念,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於丹論語心得》9-10頁)

        我與於丹教授對《論語》這一章的解讀,區別在於“信”這個字。我認為孔子所說的“信”是指執政者對民眾守信用,不欺騙民眾。於丹認為是民眾信仰國家政權。現在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我與於丹教授的解讀是相反的。

        首先,子貢沒問孔子什麼“一個國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穩”該如何如何辦,那是現在中共當局的維穩政策,硬要安到子貢頭上,與原文之意相反。子貢沒有預設什麼安定平穩的政治局面,他只是想知道執政要點,就像你問老虎伍茲“打高爾夫球有什麼要點?”一樣,所以孔子簡單扼要地答了他三條。這就是中國式的至簡思維,把羅嗦鬼能寫一本書的話歸納為幾個字,乾脆利索,一、二、三,之矣,完了。整部《論語》只有15900字,宋朝宰相趙普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闡述的道理都是濃縮的、至簡的。古漢語有個特點,字很少,信息量大,力求用最少的字傳遞巨量信息。

        子貢這個學生聰穎善辯。換成其他人就會問老師孔子:“三條里哪條最重要呢?”子貢沒有這樣問,而是用了排除法的提問方式,先問哪一條最不重要,一條一條排除,最後剩下最重要的一條。

如果你問老虎伍茲打高爾夫球有什麼要點呢?他的回答也許是這樣的:第一,體能。第二,技術。第三,不犯規。哪個最重要呢?當然是第三點最重要。體能弱還可以打球,技術差也可以打球,你犯規了,體能再強、技術再精也沒用了。執政者欺騙民眾,沒有誠信,那就是犯規了,沒用了,沒有存在價值了。

        第二,孔子所說的“民信之矣”、“民無信不立”,並非於丹教授解釋的“老百姓對國家有信仰”的意思,恰恰相反,是執政者欺騙老百姓就會垮台的意思。孔子說此話時,把“民”前的主語“執政者”省略了。古文常省略主語,例如,原文的兩個“曰”,都省略了前面的“孔子”。“去兵、去食”前面也都省略了“執政者(君主)”。我們閱讀古文時,必須先弄清楚主語是誰。如果句子裡沒有主語,你要在腦子裡補上,這是基本功。

       “民無信不立”這句的主語不是民眾,而是執政者。把這句話恢復成主謂賓俱全的完整句子就是“執政者對民無信,不立。”用北京土話來說就是:“你丫騙人,人格破產,非歇菜了不可。”

        子貢是站在執政者角度請教孔子的,所以孔子說這段話是教導執政者的,不是教導民眾的。孔子並沒有教導民眾信仰國家政權。於丹把孔子說話的角度反扭了,變成教導民眾的角度了。

        第三,孔子特別強調“信”的重要性,認為“信”比生命還重要。什麼是“信”?“信”就是堅守承諾,對人誠實不欺,這就是“信”的本義。任何文字都是先有它的本義,然後才能產生若干衍生義。2400年前的春秋時代,晉獻公問他的大臣旬息:“何謂信?”旬息回答:“死不食言曰信。”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信”,非常精闢,這也是孔子所說的“信”,代表了崇高的人格。孔子說的“不立”意思是垮台。他指誰垮台呢?當然是指執政者,不是指民眾。我講到這裡,各位看出來了吧?這就是中國式的德治思維。

        “兵”屬於武力範疇,泛指國家機器,包括政府、政權、軍隊、警察、法院、檢察官、監獄,等等。“食”屬於物質範疇,泛指經濟實力、經濟基礎。“信”屬於道德範疇。請諸位分析一下原文,孔子是不是把道德看得比政權和經濟實力都重要?德治思維的特點,就是把道德立於領導地位,用道德去規範、指導一切行為。中國人堅守了幾千年的最高人格境界是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義和仁都是道德範疇的內容,古人認為這些比生命還重要。

        在美國這個法治國家,有人認為法律比道德地位高,比道德重要。錯了。其實,在美國,道德也是處於領導地位的,法律是處於輔助地位的。紐約有一位律師朋友不同意我的觀點,與我辯論。他說:“美國法官可不管你道德如何如何高尚,他們只按法律判案。就算你道德高尚,如果犯了罪,照樣判你輸。”我說:“美國法律是在道德指導下制定的,所以它永遠無法居於道德之上,就像兒子永遠無法做他父親的父親一樣。例如,你對某人許下諾言,言而無信騙了他,他到法院告你欺詐,法官一定會判你輸。如果他不判你輸,他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法官。正因為你違背了道德,才犯了罪,這是個因果關係,犯罪與道德是無法並存的。美國法律本來就是為了維護道德而設的,所以不可能保護言而無信的欺詐。誰違背了道德,法律就會強制他遵守道德。你看透這一點,就懂得道德為什麼高於法律了。我用至簡思維歸納成一句話:遵守道德是主動執法,執行法律是強制遵守道德,彼此就是這個關係。

         我們接着談《論語》。“信”與“信仰”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含義卻大不相同。就像男人女人,一字之差,乾坤顛倒。信仰的本義是“人對主義或宗教的崇拜。”關鍵詞是“崇拜”,所以信仰不屬於道德範疇。你崇拜什麼,不崇拜什麼,有沒有信仰,都與道德無關。舉個簡單例子,從古至今,人們常把說了不算的人罵作“無信之徒”,但從未把沒有任何信仰的人罵作“無信之徒”。美國憲法承認人人都有信仰自由的權利,意思就是人人有權有信仰,也有權無信仰,自己愛咋就咋,誰都無權干涉。

        於丹教授說“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失去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潰散。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而真正從內心感到安定和對於政權的認可,則來自於信仰。”在於丹眼裡,老百姓的死亡遠不如維護政權重要,遠不如對政權的認可重要,老百姓餓死無非就是一死,只要政權不垮台就行。於丹這樣歪解論語,目的是為了維護共產黨的政權。中國有句成語叫作“殘民以逞”,孔子從來沒有講過這種殘民以逞的理論。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他明確提出了“民貴君輕”的理論,認為民眾比國家政權重要得多。

        美國各級政府的第一把手,包括總統,都是民眾選舉的,是民眾決定誰做執政者,所以官員信仰民眾,而非民眾信仰官員。如果哪個執政者膽敢欺騙民眾,結局毫無疑問,最後肯定是他垮台,大家不再選他,他就垮台了。美國人雖然不知道孔子是誰,很少有人讀過《論語》,但美國人早已在政治制度方面把孔子的理想變成了現實。這說明,孔子闡述的真理與美國人的真理是相同的。什麼是普世價值?這就是普世價值。上下幾千年,縱橫全世界,大家都認同的、都嚮往的,就是普世價值。“民無信不立”,體現了東西方共同的普世價值。


此文是何哲在美國北大作家論壇的講稿,在聯合國大廈、華爾街等處多次講授。有意交流者請與作者

聯繫:hezhe0313@gmail.com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中國首席女法醫不願與黑暗的中國法醫界
2013: 薄瓜瓜“非常想糾正父母的負面價值觀”
2012: 紐約時報: 谷開l來案里的12個疑點
2012: 有獎大競猜---薄熙來的命運
2011: 語錄:社會的發展規律最簡單就是這三樣
2011: 華夏族與非華夏族的區別:男子髻發與否
2010: 中共內部的左傾盲動主義再次遭到了徹頭
2010: 英國《金融時報》:小心為美國衰落鼓掌
2009: 文革的第一批受害者正是底層反抗壓迫者
2009: 60年前,共產黨新華日報上的新民主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