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跟帖
ZT美國的本質——基督新教支配的國家和外交(二)
送交者: 興漢 2008月09月07日13:16:35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回  答: ZT美國的本質——基督新教支配的國家和外交(一)興漢 於 2008-09-07 13:13:18
第一章 美國是一個表面上看來很世俗化,但實質上是一個非常宗教化的國家

  

   “我知道,上帝喜歡你們” ——毛澤東與布什大使的談話

  “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像美國那樣,基督教對人的心靈保持如此巨大的影響。” —
—法國著名作家政治家托克維爾

  

  一、美國是一個表面看起來是一個很世俗化的國家

  一般人在看待美國時,都把它看作是非常世俗化的國家。

  所謂的世俗化,是指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以及人們心理上已經擺脫了宗教影響或
束縛的狀態,主要表現為:

  1,政治與宗教的分離。

  政府不得參與宗教活動,國家公務人員的公務活動不得受宗教的影響。表現在立

  法上,就是法律規定,政府不得偏袒或迫害任何一種合法的宗教,公務人員不得以
公職身份參加宗教活動等等。

  2,公民的絕對的信仰自由。

  政府不得干預公民的信仰自由。

  3,社會生活不受宗教的清規戒律的束縛。

  比如人們生活追求奢侈豪華、追物質利益等等。

  

  從表面上看起來,美國的國家和社會確實有以上的特徵。

  在美國,儘管有一些宗教團體仍然主張建立政教合一的社會,甚至對美國國民意識
的形成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清教徒思想也有政教合一的傾向。但是,在法律和社會制度上
,美國是個政教分離的國家,而且從立國以來就是如此。

  美國憲法禁止政府設定某種宗教為國教,禁止政府干涉或參與宗教活動。國家公務
員無論有怎樣的狂熱的宗教信仰,都不能以公職身份參加宗教活動,不能以公職身份對
某種宗教做出評論;公務員的宗教活動只能以私人身份,並且是在公務時間之外。這體
現着政教分離的原則。

  美國的這種特點與日本形成了對比。在日本,首相經常以公職身份參拜靖國神社,
並且法院都裁定為不違法(近期日本終於有法院裁定小泉的公職參拜屬於違憲行為),
這實際上不符合政教分離精神。從美國的標準來看,如果首相以公職身份參拜靖國神社
,無疑是違背了近代國家政教分離的原則,但如果以個人身份,就只能說是個人價值觀
的問題。

  在美國,無論你是天主教徒、還是基督教徒、佛教徒或者伊斯蘭教徒或某種新興宗
教的信仰者等等,國家都保護你不受任何來自政府或者民間的宗教迫害。這體現着信仰
自由的原則。

  美國每年都會有各種不同的帶有明顯邪教性質的宗教出現,一些在本國受到取締的
邪教往往最後跑到美國去尋求庇護和發展,這是因為宗教自由是美國憲法規定的公民最
基本的權利,而美國國家與社會普遍尊重這種權利的緣故。美國對一些邪教的鎮壓,理
由也只能是他們違背了具體的世俗的法律,如果不構成違法,即便是其有許多違背公德
或主流意識形態的行為,政府只有聽之任之,奈何不得。

  

  美國人狂熱地追求財富,追求舒適豪華的物質生活,也讓人們認為美國是一個非常
世俗化國家。

  美國主流人群追求生活的舒適和豪奢,生活的富裕也讓別國百姓羨慕嚮往。中產階
級的富裕的生活一直引導世界工業化國家的消費潮流,並不斷地將消費推向一個新的高
水平。美國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可以與過去皇室貴族的氣派相比擬。

  美國人崇尚經濟成功。美國式的英雄是白手起家一代聚集億萬財富的英雄,而不是
靠祖傳財富生活的富人。比爾?蓋茨的財富總和並不一定是美國首富,但他是白手起家,
完全靠自己的個人奮鬥獲得了巨大財富,所以成了是美國文化中的英雄的代表。

  美國人對財富的追求和崇尚,以及對奢侈的物質的毫無愧疚的享受,似乎是只有在
極端世俗化的國家才可能出現的現象。一般注重意識形態的國家或宗教性國家都鄙視物
質享受,或者將追求物質當作是罪惡。社會主義初期的蘇聯與中國的共產黨人,以及現
在伊斯蘭世界的宗教領袖們都將追求物質享受當作是惡行,早期的歐洲清教徒的行為的
一個很大特點就是禁欲主義,天主教徒則將禁慾刻苦修行甚至對自身的摧殘當作通向天
國的必由之路。美國人的物慾主義態度似乎與這些宗教精神相背悖,只有世俗化到拜金
主義盛行的國家才會出現與美國相類似的物質主義態度。

  

  政教分離、信仰自由、以及生活的奢侈和對物質的追求等等,使得一般人們都認為
:美國是一個極端世俗化的社會,美國文化的主流是世俗主義、現世享樂主義,真正的
宗教信仰在美國已經衰落,基督教在美國僅僅是一種傳統習俗,是由來於基督教文明的
生活習慣,有些宗教活動,如各種基督教節日的等等甚至在美國已經演化為娛樂。

 二、但實質上,美國是一個非常宗教化的國家

  但其實,這種看法是一種誤解,被美國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沒有看到美國的社會和
國家的實質。實際上,美國是一個非常宗教化的國家,基督新教在國家的政治生活、社
會生活、國民心理上起着關鍵的主導作用。

  

  依據美國蓋洛普的調查,在美國,有95%的人“信仰上帝”,其中,86%為基督徒,
基督教徒中,60%的人為新教徒,28%的人為天主教徒,10%為東正教。其餘信仰猶太教或
伊斯蘭教。成年人中,70%的人從屬某個教堂。

  這幾個反映國民信教程度的數據,美國在全世界主要國家居最高。其中可以看出,
基督教占絕對的優勢,其主體又為新教。

  據美聯社調查,美國人花在宗教上的時間和金錢,遠比化在體育娛樂上的時間和金
錢要多得多。例如,1990年,美國人觀看各種體育比賽的人數3.88億人次,而出席宗教
活動的人數則為52億人,比看比賽的總人次多出13倍;1992年捐給宗教事業的資金總額
為567億美元,而棒球、橄欖球、籃球三大聯賽的總收入只為40億美元,兩者相差14倍。


  同樣,在參加社會組織方面,據美國學者羅伯特伍斯諾(Robert Wuthnow)的調查
,在上個世紀末,由2/3的美國人從屬於某個宗教組織,而只有1/5的人從屬於工會或商
會。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貨幣上至今印有“我們堅信上帝(IN GOD WE TRUST)”的字
樣,美國的“愛國誓詞”也說:“我宣誓效忠美利堅合眾國的旗幟以及它所代表的共和
國,一個國家,歸上帝主宰”。在美國的總統就職儀上,新任美國總統也必須手按《聖
經》,向《聖經》宣誓。這些做法,在世俗化成為主流的今天已經很少見,可能全世界
內也就獨美國一份,反映着美國人的強烈的宗教情緒。

  

  美國自建國以來,在國家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中起主導作用的一直是所謂的“WASP
”人群,他們在今天也被認為是美國社會的主流群體,體現着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和價
值觀。所謂的 “WASP”人群,也就是既具有白種“盎格魯薩克遜人”血統(White、An
glo-saxon ),又是“新教徒”(Protestant)的人群。在這裡,清教徒信仰或路德宗
信仰是其主要特徵之一。許多華人在美國生活數輩,經濟上也頗為成功,但也經常有種
是邊緣人的感覺,感覺沒有融入其主流人群和文化,其原因,就是美國的主流仍然由WA
SP在把持着。

  

  美國自建國以來,總統的絕大多數都是基督教徒。美國在歷史上留下重要業績的總
統幾乎都同時都以虔誠的基督教信仰而著稱,其中,有些總統因基督教信仰而給世界留
下了深刻的影響。

  美國第一任總統國父華盛頓在總統在就職典禮上,親吻《聖經》,手按《聖經》宣
誓,並且在正式誓詞之外,另外說了一句“我宣誓,我祈求上帝的保佑”。以後歷屆總
統都向《聖經》宣誓,並在就職演說中祈求上帝的保佑。在獨立戰爭期間,華盛頓命令
所有軍官把向士兵宣讀禱告文作為一天的開始,並於1776年7月開始自己的部隊配備隨軍
牧師。自此以後直到今天,美國軍隊一直保持着士兵作戰前禱告並在軍隊中配備牧師的
習慣。

  華盛頓認為美國的獨立是上帝的恩典,他曾經說“美國人民比別的國家更有理由承
認,上帝介入過他們經歷的諸事。美國人不應該忘記,上帝的大能在我們的革命時期多
次彰顯,全能的上帝是我們唯一的保護。”

  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 (John Adams)是第一位遷入白宮居住的總統,他曾經志願做
一名全職的基督教牧師,為此進了哈佛大學專修神學。在總統府遷入白宮後,亞當斯下
令在正式的餐廳刻上禱詞:“我祈求上帝,將最好的祝福賜予這座屋子和以後居住在這
里的每個人,但願唯有誠實睿智的人永遠在這屋檐下治理!”這個禱告詞至今刻在白宮
的餐廳上。

  亞伯拉罕林肯結束了美國的黑奴制度,統一了美國。他作禱告時都是站着禱告的,
他發表的眾多演講也聽起來就像宣教士在教堂中布道。比如,當他的牧師讓他禱告,祈
求主站在聯邦軍隊一邊時,他回答說,“我更願意禱告,讓我的軍隊站在主的一邊。”
正是林肯,於1863年末簽署感恩節公告 (Thanksgiving Proclamation),使一個早期清
教徒創造的慶典活動成為美國歷史上的永久性節日。

  詹姆威廉麥金利 (William McKinley) 曾經發動了美西戰爭,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
菲律賓,將美國的國土延伸到了中國門口。麥金利是衛理公會教友,他說“我相信基督
的神性,並認為基督教是世界文明最強大的因素。”麥金利也是位被刺殺的總統,在遇
刺中彈後,要求善待刺客,臨終前說:“這是上帝的旨意。願他的旨意成就”。

  西奧多羅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綽號“強人基督徒” (muscular Christian)
。因為在他的信念中,更傾向於“因行為稱義”的教義,竭力推崇靠行為得勝。他說:
“我相信《雅各書》, 基督徒不能只單單聽道,而且要行道”。羅斯福堅持去歸正會教
堂 (Reformed Church)做禮拜。在羅斯福時代,美國鋪設了貫通大西洋底的海底電纜,
並着手始建設蘇伊士運河。羅斯福也是美國總統中的少有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是長老會信徒,他多次表示,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
家,上帝庇佑的美國負有全球性使命。這種使命感使他在政期間提出著名的“威爾遜十
四條”,使美國的意識形態外交第一次獲得明白的表達。也同樣是在他的倡導下,成立
了國際聯盟,即聯合國的前身。

  哈里杜魯門(Harry Truman)是個浸禮會 (Baptist) 信徒。杜魯門在1952年簽署了
設立全國祈禱日的國會聯合決議案。杜魯門在口袋裡隨身帶着自己的祈禱文。它的開頭
是:“全能永恆的上帝,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幫我為人正義,幫我思考正義的事,幫我
採取正義的行動,就因為是正義的。讓我在諸事中真誠、誠實和正直。”在杜魯們時代
,美國開始了東京轟炸,向日本投放了原子彈,簽署了波茨坦宣言,創立了大西洋公約
組織。

  艾森豪威爾 (Eisenhower)不僅被稱為“冷戰英雄”,而且確確實實是二戰英雄,是
二戰時期盟軍總司令。在他擔任總統期間,他要求美國開始在《效忠誓言》中加上“美
國歸上帝主宰”的字樣,在貨幣上印上“我們信賴上帝”的字樣。

  吉米卡特 (Jimmy Carter)是南方浸禮會教友,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基督教復興運動“
耶穌運動”將卡特推上總統寶座。卡特的信仰非常虔誠,在首都華盛頓期間,卡特經常
到浸禮會教堂的主日學校傳道,在官方的招待會上卡也是滴酒不沾,因此被送個綽號叫
作“教堂執事”(Deacon)。為了回應基督教保守派的支持,卡特執政期間,將人權宣布
為美國外交的基石,以後,美國的外交就一直秉承着這個路線。

  卡特之後的羅納德里根 (Ronald Reagan)以保守的基督教信仰著稱。里根說,“我
始終堅信凡事都有某種神意的安排”,“除了相信這是上帝的計劃,我解釋不清楚我是
怎麼當選為總統”。里根極為認同基督教保守派福音派教義,里根在位期間表現出來的
堅決的反共態度有賴於他的福音派信仰。現在,里根因為搞垮了蘇聯和啟動了八十年代
的世界的民主化潮流,而被基督教保守派認為是美國建國以來最偉大的總統 。

  喬治布什 (George H W Bush)在位期間經常邀請福音派領袖葛培理到白宮祈禱,並
作小布什的宗教導師。葛培理自卡特時代起就是白宮的宗教導師,與布什家族一致關係
密切。老布什時代,美國發動了第一次海灣戰爭。

  1993年上任的比爾克林頓 (Bill Clinton)是南方浸禮會的信徒,這位以口才著稱的
總統同樣熟知《聖經》和基督教神學,可以自如地運用基督教福音派的言辭。

  現在的小布什則同樣代表了美國的基督教保守勢力,這些勢力支持他發動兩場對伊
斯蘭世界的戰爭,並且能兩任美國總統。布什的戰爭無疑改變了世界。

  這些總統,在近十多年舉行幾次關於最有影響的十位美國總統的評選中,都曾當選
過。

  在美國,在多數情況下,總統的競選者必須強調自己的虔誠的基督教信仰,這樣才
會有廣泛的選民基礎。因為作為總統,必須首先要滿足選民的信仰訴求。2000年總統競
選期間,美國的皮尤研究基金會 (Pew Research Foundation)就選民的態度與總統競選
者宗教信仰的關係作了個調查,結果表明,高達70%的人希望他們的總統“篤信宗教”。
僅僅在近幾十年,美國就有至少三位總統是因其強烈的基督教新徒形象而登堂了總統的
寶座,他們是卡特、里根和現代的布什。布什因為從基督教保守派獲得的強烈的支持以
及往日對基督教信仰的強調,以至於有人認為他在利用美國的宗教熱情。老布什就此不
得不出來辯解,說“你們面前的男人,至少將《聖經》讀了四遍”。關於布什,在下面
將詳述。在美國,由於新教徒信仰的影響,天主教出身的人很難成為總統,在歷史上,
只有肯尼迪一人是天主教家庭出身,而那也是在美國社會受世俗化影響強烈的時期,此
前此後,都沒有過天主教出身的總統。

美國的政黨也深受宗教的影響。

  美國基督教一直存在着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鬥爭。自由主義者主張,《聖經》僅
僅是上帝給人提示的信仰的模型,《聖經》講述的事情細節不一定都完全正確,不一定
完全符合歷史和科學,解讀《聖經》,只要把握其信仰的精髓就可以,只有這樣,才能
面對現代科學對《聖經》的挑戰。保守主義則主張《聖經》是絕對無繆的,每一句話都
是上帝啟示的真理,科學和考古的發展只能證明《聖經》的無繆性,而不是相反,所以
,應該百分之百地相信《聖經》。

  美國共和黨的主要的社會基礎是基督教保守派,林肯、里根、大小布什等總統都隸
屬於這個政黨。共和黨的主要支持來自於福音派人群,福音派領袖葛培理(BILLY GRAI
HAM)自卡特時代起,就是白宮的座上客,影響着白宮的政策形成。福音派堅信《聖經》
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理,堅持用《聖經》的教義來指導社會生活,《聖經》的標準直接成
了他們對世俗事務的判斷標準。共和黨的社會政策基本上反映了他們的社會訴求,共和
黨反對墮胎、反對同性戀、反對進化論,基本上反映了基督教保守派的價值標準。小布
什入主白宮後,出於基督教保守派的見解,建議美國的小學課堂應該講述《聖經》的“
創世說”,不能只講“進化論”,現在,在講述“進化論”的學校里,類似於創世說的
“設計論”也成了必講課程。而福音派則主張,應該將進化論驅逐出學校。眾所周知的
例子是,有的學校因為講了進化論,而遭到學生家長的起訴。

  共和黨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後,一直主導着美國的政壇,主要是因為美國的基督教保
守勢力逐步擴張的緣故。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在民主黨執政時期,產生了脫宗教化傾
向,如嬉皮士流行、同性戀泛濫、等等,造成了美國宗教保守派的不滿,掀起了“耶穌
運動”,主張美國應該回歸傳統的基督教價值觀,自此之後,基督教保守派勢力日益壯
大。

  現在,僅保守派中的福音派,就占美國成人人口的三分之一,他們是共和黨的主要
選票來源,是共和黨能夠六十年代以後主導美國政壇的主要原因。我們不要想象福音派
人士外表都是些拘泥、不苟言笑、好鬥的衛道士的面孔,在平常往日,他們也是極其平
凡普通,友好和藹的美國人,但一觸及《聖經》,就可以看出他們的嚴厲不苟和反世俗
的的態度。

  美國的另一大政黨民主黨也是一個深受宗教左右的政黨。民主黨在誕生之初,主要
依靠猶太教、天主教、以及保留了天主教傳統的新教信徒的支持,支持民主黨的新教徒
主要包括來自英國的高教教派以及德裔路德宗等等,以後,非新教移民如亞裔美裔非裔
移民等也是它的一個很重要的選票來源。因此,民主黨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一直到最近,
都屬於自由主義傳統的政黨,主張多元主義和道德包容。在宗教上,它不拘泥於嚴厲的
宗教教義,在政治上,對墮胎、移民、婦女民權、黑人民權等問題相對寬容。民主黨約
翰遜總統在上世紀六十年簽署了一系列民權法律,對婦女黑人的權利的或得起了很大作
用,成為他當政的最主要的功績。

  民主黨一直是與共和黨相抗衡的政黨,但是,民主黨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肯尼迪和約
翰遜執政時期,執行了脫基督教化的政策,如容許墮胎,容忍同性戀等等,並且在越南
戰場上遭到失敗,因此喪失了相當的群眾基礎,從此衰落。在六十年代後至今的三十多
年時間裡,民主黨執政時期僅為十二年。

  在近幾十年,民主黨為贏得政權,不得不回應美國社會的宗教的復興和更加的宗教
化傾向,開始向基督教保守派靠近,逐漸成為一個與共和黨有什麼差別的政黨。美國政
治家喬治•華萊士說;“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區別還沒有一美角那麼大”。民主黨總
統卡特開始的人權外交,似乎更合乎共和黨的口味。民主黨執政的十二年中,有四年是
由靠基督教信仰而著稱的卡特掙來的。民主黨克林頓總統為贏得基督教保守派的支持,
曾多次造訪福音派總部全國福音派教會聯合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
ls),與副會長里奇奇齊克 (Rich Cizik)合影八次。克林頓將福音書背誦得非常流暢,
並在演講中大量引用。在其當任期間,克林頓的人權外交比共和黨前任老布什有過之而
無不及,對同屬基督教保守派的英國的布萊爾首相的國際政策幾乎是言聽計從。關於這
幾點,留待下面詳述。

 關於宗教對美國政治的影響,法國著名的政治學者托克維爾在其《美國民主》一書中
說“在美國,宗教雖然不直接參加社會的管理,但卻是政治設施中最為重要的設施”。


  美國的政治學者海茨克(Hertzke)也說;“不了解宗教向度就不可能理解美國的政治
”。

  在許多歷史時期,美國的宗教性幾乎使得其政治都成為神權政治,而不是世俗政治


  

  美國的經濟實際上是產生於新教論理的新教資本主義經濟,起源於中世紀的宗教改
革。宗教改革後的路德主義和卡爾文主義把世俗的工作當作對上帝的侍奉,把經濟的成
功當作蒙上帝祝福的表徵,把財富當作被上帝揀選的標誌,當作榮耀上帝的手段,教導
信徒拼命追求世俗工作的成功和強大的財力,因此導致了資本主義的產生。美國的經濟
起源於新教的這種資本主義精神,並一直延續着這種新教資本主義的傳統,關於這一點
,將在第二章詳述。

  

  美國社會的道德倫理就是基督教倫理。

  美國建國之前,如前所述,就是一個新教徒占主導地位的地區,因此,新教倫理就
是美洲地區道德的內容。建國以後,國家的管理者把基督教當作國家的立國之本,當作
國民道德的基礎。華盛頓在其卸任演說中,提出了國民的道德離不開宗教支持的思想,
他說:“我們應當告誡自己不要耽於幻想,認為道德沒有宗教也能維持。儘管良好的教
育對於特殊結構的意識可能有所影響,但根據理智和經驗,不容我們期望在排除宗教原
則的情況下,國民道德仍能普遍存在。”華盛頓的這個思想一直為後代的繼任者所追捧


  第2任總統約翰亞當斯追隨華盛頓的提法,把基督教當作維持美國自由體制的根基,
他曾經寫道:“除非美國公民的道德行為以基督教的信條為引導,否則美國將難於維持
自由體制。”“我們的政府不具備能力去對付不受倫理和宗教約束的人類情感,我們的
憲法只是為有道德和宗教信仰的民族制訂的。它遠遠不足以管理任何其他民族。”也就
是說,在他看來,美國的法律只能約束住相信基督教的人們。

  第三任總統傑佛遜說:“我沒見過比基督教更好的道德”。為使基督教在非基督徒
國民中也引起共鳴,以有助國民的道德建設,傑佛遜自己編著了一部《傑佛遜聖經》,
刪去了關於耶穌的神跡的故事。因為他擔心神跡的部分會引起社會非基督徒對基督教說
教的抵抗。

  因此,在美國,長期以來,道德倫理就是基督教,道德的內容產生於基督教。美國
學者喬治•馬斯登曾描述了美國人怎樣被灌輸基督教道德。他說,“美國的文明很
大程度是由一系列新教價值觀組成的,孩子自幼就被教義按規則來做遊戲,每個人都知
道十誡、勞動的價值、及德有所報。”“很長一段時間公立學校的孩子學了許多訓誡,
包括尊重感恩節、上帝的善、宗教是社會唯一基礎、正當者永不被拋棄、祈禱的時刻、
工作、沒有主就沒有卓越、幸福的特徵、播種與收穫、我母親的《聖經》、《聖經》是
最好的經典等觀念”

  美國的世俗化的人認為,基督教講的是倫理道德,人道主義,因此,守了道德就是
基督徒,傑佛遜在發行刪去了神跡的《聖經》的時候說:“在這種意義上,我是一個真
正的基督教徒。”

  美國的基督教徒則認為,基督教講的不是道德倫理,講的是神本主義,但道德來源
於基督教,只有神才能讓人有善行。

  但無論怎樣理解道德,美國的道德都離不開基督教的說教。

  

  美國著名記者普里策獎獲得者布萊戈對他家鄉的基督教盛況做過描述,他說,在他
們那個小鎮裡,診所只有兩個,但基督教堂就有二十個。人們的生活脫離不了基督教,
宗教都是他們的生活支柱。他舉例說,一次,家鄉的一個教堂被風颳倒,牧師的孩子也
被砸死,但在第二天,教民們在牧師的帶領下,在教堂的廢墟上開始作敬拜,一直到新
教堂建起。

  

  關於美國社會的宗教性,也有一些學者做出了表述。

  法國著名作家政治家托克維爾說:“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像美國那樣,基督教對人
的心靈保持如此巨大的影響,此外,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像美國那樣,能證明基督的效用
和符合人性,這個國家是世界上最開明和最自由的國度”。

  美國政治學者肯尼斯沃爾德說,“對美國的的宗教實證性歸納看來,從十九世紀初
一直到現在,美國一直是基督教世界最具宗教性的國家之一”。

  

  另一位法國作家阿希爾繆拉 (Achille Murat)也說:“沒有哪個國家像美國一樣,
擁有對宗教如此虔誠的人民,以至他們在外國人眼裡顯得太過分了。在美國,宗教社團
的數量多得着實令人驚嘆:其中有一些分發《聖經》;散發小冊子;鼓勵發行宗教期刊
;勸化、教育未開化的人並使其皈依;使傳道士成家;照顧他們的遺孀和孤兒;宣講、
弘揚、淨化、維護、改良這一信仰;建造小教堂、資助會眾、支持神學院;向海員、黑
人和蕩婦傳道並勸其皈依。”

  猶太作家凱文愛布拉姆斯說:“美國的文明建立在基督教的基礎上”,“挪開《聖
經》這一引導美國這所大船的星座,整個美國文明的大廈就會轟然倒塌”。

  美國最高法官威廉道格拉斯曾說,美國人是個“信教的民族”。

  六十年代,在美國社會的世俗化浪潮的影響下,哈佛大學教授哈維•考克斯(
HARVEY COX)曾寫了一本書,叫做《世俗之城》,預言宗教將在美國呈下降趨勢,美國
將成為一個世俗社會。但以後美國的宗教化回歸以及表現出來的越來越強烈的宗教性,
使得考克斯不得不修改了自己的預言,八十年代,他又寫了一本書,叫做《世俗城中的
宗教》,重新強調了美國的宗教性。

  美國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宗教性,在現代,除了一些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之外,
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

三、美國的宗教性來源於以清教徒為主的新教移民的影響

  那麼,為什麼美國這個國家在現代仍然保持着這麼強烈的宗教性?為什麼美國這個
國家每當出現世俗化浪潮時就有強烈的回心力量將其拉回宗教的軌道來?

  其原因在於,美國這個國家根本就不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國家,而是由一些因為宗教
原因而遷移北美大陸的新教徒所創建的宗教國家,這些新教徒建國的目的是在新大陸實
踐新教理想,在新大陸實現新教的宗教目標。

  因此,美國一開始就是一個是建立在新教徒意識形態之上,為新教意識形態所驅動
,為實現新教徒意識形態目標的國家,新教的價值觀是這個國家產生的動力,也是這個
國家以後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主導力量。

  

  追溯歷史,我們會看到,美洲殖民地的形成和建設,以及美國的立國和建國,都源
於基督新教特別是清教徒思想的影響。

  在英屬法屬殖民地時代,前來美洲大陸定居的,主要是來自歐洲大陸的移民。一般
國內的教科書,都把他們當作是在歐洲大陸失去土地或坐奸犯科而被流放到美洲的貧下
層居民,說他們在歐洲是罪犯或貧民,到美洲大陸是為了在新殖民地尋求土地、尋求生
計,或者是不得已而為之。實際上不然,當初到美洲大陸尋找新生活的人,許多是有着
宗教目標的基督教新教教徒,其中主要成分是與英國國教聖公會產生衝突的英國卡爾文
宗的清教徒(Puritan)。在這些人中間,很多人在歐洲大陸擁有豐厚的財產或較高的社
會地位,他們遷移美洲,或者是為了擺脫歐洲天主教勢力的壓迫或來自英國聖教公會的
迫害,或者是受分離主義態度驅使而要在新大陸建立一個新教統治的新天地。

  人們所熟悉的最先到達美洲的“五月花號”船上的移民,就是一些有着被通緝的背
景的英國清教徒。這些人的主體是英國斯庫盧比地區的清教徒農民,領袖是當地的大富
豪布魯斯特及牧師羅賓遜以及他們的學生布賴特福特等人,布賴福特後來做了普利茅斯
殖民地的總督。這些人當初在英國的時候,因為在家鄉斯庫魯比地區舉行新教教徒的非
法聚會,被政府及國教的特務檢舉,而面臨入獄危險。於是他們從波士頓港出發逃往新
教國家荷蘭,希望在那裡避難,並且能維持他們的信仰生活。但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及
萊登城,出身農民的他們不能適應那裡的城市生活,與當地的新教徒發生了衝突,加之
荷蘭與西班牙籤訂的十三年和平條約即將期滿,天主教大國西班牙的威脅日益迫近,於
是,這些人又籌措資金,逃亡美洲大陸。他們與1620年年末到達北美,然後在北美法吉
尼亞地區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成為美洲的“開發之父”。

  宗教分離主義也是美洲新大陸移民的一個來源。分離主義一直是宗教史上的一個傳
統現象,當某種宗教派別不容於當地的風土文化或其主體宗教時,這種宗派往往就會產
生分離主義傾向,即離開其所處風土文化或主體宗教,而另闢生活之地或者是自立宗派
。基督教以及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信仰之父”亞伯拉罕就是分離主義的先驅,當初他
生活的地區中東城市烏爾盛行拜物教以及多神教,為擺脫拜物教和多神崇拜的影響,在
年逾古稀的時候,亞伯拉罕捨棄了居住數代的家鄉烏爾以及安逸舒適的生活,帶領族人
踏上了遷移跋涉之旅,走向上帝賜予的“流着奶與蜜的”應許之地迦南。當年遷居美洲
新大陸的基督新教的教徒,有許多人也是抱着這種分離主義態度而離開了世居的歐洲的
,他們來到北美,抱着在那裡建立一個完全脫離天主教影響的實踐新教信仰新天新地的
夢想。對於他們來說,新大陸就如同亞伯拉罕當年遷居的中東迦南地區一樣,是上帝應
許的“流着奶與蜜”的地,是實踐真正信仰也就是基督新教的地方,在那裡,他們將擺
脫舊大陸歐洲的天主教勢力的影響,建立起能夠真正實現神的旨意為神所喜悅的新天地


  

  美國學者奧爾森講述新教徒大量湧入北美的歷史時說:“當清教徒在17世紀自動離
開英國的時候,他們尋找的是一個新世界,可以不受不虔誠的皇權和不純潔的國家教會
的阻擋,在那裡建立這種基督教聯邦。他們認為北美是應許之地,所以為了神與神的國
度,他們要占領北美。”  

  美國獨立戰爭的發生,也是因為早期移民北美的多數人都是新教教徒,而主要殖民
地多是清教教徒的緣故。

  清教徒是信仰新教中卡爾文主義的英國教徒,之所以被稱為清教徒,因為這些人主
張清除英國國教中的天主教因素和影響,淨化英國國教,建立純正的新教教會。英文中
的清教徒(Puritan )、清教主義(Purism)就含有清純、淨化的意思。稍微熟悉宗教史
的人都知道,英國國教聖公會雖然號稱信仰新教,但其因來路曖昧,所以帶有很深的天
主教痕跡和影響,基本上可以說仍然是天主教體系。當初宣布英國國教改為新教的,是
國王愛德華八世。愛德華八世宣布改宗,並不是因為信仰新教,而是為了擺脫禁止他離
婚的天主教會的束縛。該國王因為想廢除生不下男孩的王后,想離婚另娶,但被反對離
婚的天主教教會所禁止,因此,一怒之下,宣布國教改為新教,新教則同意了他的另娶
計劃。這樣改宗的英國的國教會雖然號稱新教,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天主教的信仰和習俗
,這些天主教的信仰和習俗一直是國教會內部真正的信教徒的不滿和改革對象,新教徒
因此發起了改革教會的運動,他們將自己的改革運動稱為淨化國教的運動。

  但這個運動一開始就遭到了掌握着政權與教權的政府和國教教會的鎮壓和迫害,在
鎮壓和迫害當中,大量的清教徒逃到了真正的新教國家荷蘭,前面講的最先到達美洲的
“五月花號的”的人群就是在此背景下逃出的清教徒。留在英國本土的一部分清教徒則
與教權和政權繼續做着周旋與鬥爭,最後,在各種政治經濟因素促發下,發生了英國的
著名的清教徒革命,清教徒掌握了政權,建立了共和制政體。在清教徒領袖克倫威爾死
後,保皇黨復辟,英國恢復了舊體制。

  由逃亡的清教徒們建立的美洲殖民地,在宗教上,一直與英國本土的宗教處於對立
狀態。

  美洲大陸的主體為清教徒和路得宗,英國的國教則為摻和了大量天主教因素的聖公
會安力甘宗,安力甘宗作為英國國教就如前面所說一直是清教徒改革的對象。在美國獨
立戰爭及18世紀二十年代,英國本土和美洲殖民地發生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偉大復
興(Great Awaking )”運動,這場運動在英國,是衛理循道宗教派的產生,雖然此教
派也反對安力甘主義,力圖改革英國國教,但與清教教義很多地方截然對立,沒形成多
大勢力,英國仍然被國教控制。這場運動在美國,則是新教教義的普及和強化運動,是
一場徹頭徹尾的新教教義在新大陸被強化的運動,這場運動最後導致了新教公理宗、長
老會、浸信會的進一步振興,清教徒也被這些教派吸收,從而與英國國教徹底在思想上
脫離了關係,並形成了進一步對立。

  宗教“偉大復興(Great Awaking )”運動進一步促進了美洲殖民地人群的主體意
識,進一步加強了殖民地與英國本土的在宗教上和政治上的離心力,為獨立戰爭做了思
想和意識形態的準備。

  研究美國歷史的專家都承認,新大陸與英國本土上的宗教對立,以及發生在獨立戰
爭前夕的宗教大復興運動,實際上是美國獨立戰爭的遠因。比如,美國學者桑多斯在《
法的政府》一書中說,獨立宣言所表達的美國精神,發端於十八世紀三十年代的宗教大
覺醒運動。馬斯登說:“十八世紀的宗教偉大復興運動為清教和民主革命之間提供了橋
梁。”

  

  早期入殖北美的新教徒的新教信仰,構成了北美早期的社會思想及風俗的主調,也
構成了以後美國立國的精神以及國家意識形態的基礎。

  比如,“五月花號”的搭乘人員在到達新大陸以後,就將來的他們的團體生活,制
定了一個條約,這個條約所反映的宗教熱忱和民主原則,實際上是美國以後的獨立宣言
和憲法的原型。這個協議說:

  “以上帝的名義,阿門!我們,作為憑神旨意成為大不列顛、法蘭西、以及愛爾蘭
統治者以及護教者詹姆士國王的忠誠的臣民,為了上帝的榮耀,為了傳播基督教信仰,
為了國王和祖國的名譽,不遠萬里,渡海來到法吉尼亞北部,創建這裡的第一個殖民地
。我們在此,在上帝以及我們各自的面前,嚴肅地定下相互契約,依據本契約創建政治
體,據此來保證我們共同的安全,並實現上述的目的。並且在今後,依據本契約,隨時
隨地,在認為符合殖民地一般幸福的情況下,制定公平正義的法律、命令,制定憲法,
組建公職機構,並且,我們宣誓將服從這些法律和公職”。

  這裡的基督教信仰、契約思想、及民主思想,成為以後美國獨立宣言和憲法的基本
要素。

  繼“五月花號”十年之後到達新大陸、建立了馬塞諸殖民地的另一群清教徒,在領
袖牧師文思勞普主導下,也發表了表明移民新大陸目的的宣言,反映了清教徒的強烈的
天命意識,是美國人以後要以“基督教意識形態改變世界”的思想的源流。

  這個宣言引用《馬太福音》說,“我們要成為建在山上的城,全世界的人都將矚目
我們”。所謂“山上的城”,是指照亮世界、成為世界之光的城,在馬太福音中耶穌對
他的弟子說:“你們是世上的光,城建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在這裡,光是指帶給人
光明和福利的意思,是耶穌對信徒們提出的使命和要求。清教徒們要建立的“山上的城
”,就是要成為世界之光的城,也就是說,清教徒要把新大陸建設成為世界的光,成為
引導全世界走向光明的光。

  在宗教改革之後以及新教進一步分裂之後形成的新教各種派別當中,清教徒特別強
調選民意識和使命感,並強調基督徒對社會的改造作用。清教徒的思想基本上繼承了卡
爾文宗的教義,認為基督徒是被上帝的揀選來榮耀上帝和光照世人的,並且應該對社會
進行改良。在這種思想之上,清教徒又接受了後千禧主義思想,就是基督徒應該改造社
會改造世界,建立基督的千禧王國,以迎接基督的再臨。

  美國人至今仍然抱有的“美國是上帝祝福的國度”,“美國人要將世界領向善”的
天命思想和使命感,是美國人從殖民的時期開始的先輩傳下來的傳統,由來於基督教的
選民意識和救世主義,由來於清教徒的改造社會和改造世界的天命意識。

  

  美國的《獨立宣言》深受基督新教思想的影響,美國的建國之父們把他們建國的合
法性依據全部訴諸於上帝,訴諸於基督新教中的“天賦人權”和“主權在民”“政府為
民”的思想。美國《獨立宣言》開宗明義說:“人人都從上帝那裡被賦予了一些不可轉
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在以後的章節中《獨立宣言》說,
因為英政府踐踏這些權利,所以他們才要求獨立,建立保護人民的政府,“向這個世界
的最高的裁判者”上帝“申訴”獨立“意圖的公正”,並且“對上帝的庇護充滿了信心
”。

  近代的人權、自由、民主等思想實際上起源於基督教宗教改革和以後形成的新教教
義,起源於新教教徒對《聖經》的新的理解和詮釋,這一點將在下面的章節中詳述。實
際上,沒有新教特別是清教徒對人權和民主的執著,也就不會有美國的獨立。這一點反
應在美國開拓之父的“五月花號”達成人員的契約上,反映在美國處於無序狀態時的殖
民地的政治體制上,反映在美國的建國《獨立宣言》以及憲法上。

  中國以及外國一些世俗化學者因為執著於世俗化角度上,否認基督新教對《獨立宣
言》的影響,將美國的獨立精神追溯於歐洲的自然法思想,認為可以從洛克盧梭等自然
法學者找到《獨立宣言》的思想根源。《獨立宣言》的起草者傑佛遜在回答這個當時就
被人詢問的此問題時候說:“我在起草時沒有翻閱任何資料或藉助別人的思想”。

  實際上,即便是來源於自然法思想,追根索源,也會發現,由於歐洲的深厚的基督
教傳統,洛克等人的自然法思想其實是起源於基督教。耶穌的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中
說,上帝通過自然萬物向人類啟發了自己,並將良心給了人,因此,自然的秩序和人的
良心本身就體現着上帝的公義。對基督教來說,自然法不是自存之體,而是上帝創造的
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藉以讓人們明白事情的對與錯。洛克本人是基督教徒,曾經寫過《
基督教的合理性》《神跡論》等基督教神學著作。作為基督教徒,其自然法理論是基督
教式的自然法論,而不是流行於歐洲的將自然秩序予以神化的“自然神主義”的自然法
論。有的學者將洛克的自然法思想與自然神論混為一談,這是誤解,兩者有着本質的區
別。就像在《獨立宣言》中看到的一樣,美國當時的建國者作為基督教徒,沒有將獨立
的權利訴諸被神化的自然的天然秩序,而是訴諸上帝。

四、新教思想在美國建國以後仍主導美國社會的幾個事例

  由於美國是一個由新教徒創立,建立在新教徒思想基礎上,旨在實踐新教徒的信仰
,體現新教徒價值觀,實現新教目標的國家,所以美國建國以後,社會及政治經濟生活
就一直為基督新教所主導。

  實現美國南北統一,為今天的美國奠定基礎的南北戰爭,實際上也有着深刻的宗教
原因。它表面上的原因是南方的分裂主義者試圖脫離北方聯邦,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因美
國基督徒們對南方奴隸制的憎惡而引起的南北方對立。南北戰爭是一場廢奴主義和蓄奴
主義之間的戰爭,是有着廢奴主義傳統的基督教與奴役人的制度之間的戰爭。

  廢奴主義一直是基督教信徒的傳統,是基督徒持續千年的對基督精神的實踐。使徒
時代的保羅就要求他的朋友兼信徒將逃往的奴隸當兄弟一樣對待;頒布《米蘭赦令》的
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強行對偷盜別人孩子旨在羊城奴隸的人執行死刑;被稱為“基督教
西塞羅”的萊克坦修在《神聖法規》中說,“上帝眼裡沒有奴隸”;聖奧古斯丁在《上
帝之城》中說,奴隸制是罪的產物,與上帝的計劃相悖仵。在大英帝國範圍內最先提出
廢出奴隸制並使得廢奴立法得以通過的,是英國下院議員威爾伯福寺,他是虔誠的基督
徒,他說“奴隸制為基督精神和憲法所不齒”,呼籲英國人以“基督徒的良心”來廢除
奴隸制,在他的努力下,英國成了第一個宣布奴隸制為非法的現代國家,英國本土及殖
民地的眾多黑奴因此得以解放。

  美國贏得獨立以後,基督徒們認為基督的國馬上就要建成了,社會上普遍洋溢着一
種千禧國氣氛,《我的雙眼看到了主的來臨的榮耀》成了那時最為流行的聖歌。但在南
方,延續數百年的奴隸制度依然存在,這個人奴役人的制度在基督徒們看來,這是仍然
留在美國這個“世界之光的國度”身上的黑暗點,是違背基督精神的罪的制度。美國學
者喬治馬斯登(George Marsden)描述南北戰爭戰爭前的美國形勢和南北戰爭的起因時
說:“世紀中葉的美國新教徒屢屢宣告,基督教的千禧盛世已經不遠了,認為他們身處
一個看似能夠將大眾帶向基督的偉大的奮興時代,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改革將是這一千禧
盛世的標誌。”“但奴隸制似乎是美國成為一個完全正統的基督教國家的首要障礙,如
果它也被消滅了,即使以血淋淋的末日般的戰鬥為代價,那麼,也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基
督王國的高歌猛進。”

  因此,為建設這個基督的千禧王國,消除基督國前進路上的障礙,眾多的基督教徒
投入到廢奴主義運動當中。在南北戰爭開始之前,就有大量的神職人員就開始了解救奴
隸的活動,他們建立了奴隸逃往的地下通道,使教會成了奴隸們逃往的中轉站,將眾多
的黑奴送往北方的加拿大。在輿論上,基督徒也營造廢奴輿論,使奴隸製成為眾矢之的
。對廢奴運動產生很大影響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托夫人說,是上帝本人
寫下的這本書,她的哥哥比徹也是當時的著名的廢奴主義牧師,在他擔任伊利伊諾學院
校長期間,該學院開始接受黑人學生。在此期間,很多神職人員為廢奴運動獻出了生命
。長老會牧師洛夫喬義(Lovejoy)因出版廢奴書籍被槍殺,黑人逃往的地下通道創立者
、牧師托利被關押致死。由於太多的神職人員鼓吹廢奴主義並參與廢奴運動的實踐,美
國學者該薩認為,廢奴主義起源於宗教奮興運動的後裔。

  由於“即使以血淋淋的末日般的戰鬥為代價”,基督徒也要廢除奴隸制度,所以南
北戰爭就不可避免。南北戰爭開始之後,眾多的基督徒投入了戰爭。據美國的歷史學家
講,基督徒們把戰爭看成了一場捍衛基督精神的戰爭。約翰?布朗是一位在現代中國也為
許多人所知的南北戰爭時的美國的英雄,他在戰爭期間作為北方軍隊的間諜而被處死,
被處決前,他說,“恨不能為祖國死兩次”,他說上帝給他的使命就是讓他消滅南方的
奴隸制。喬治·馬斯丹說:“當南北戰爭進行的最激烈的時候,北方人往往將聯邦軍隊
的前進等同於基督王國的前進”。

  南北戰爭結束後,關於北方的勝利,林肯說:“加理森的邏輯和道德力量,以及國
家和軍隊中的反對奴隸制的人民成就了這一切”。加理森是指靠基督教說教來鼓吹廢奴
主義並產生很大影響的新教浸信會教友威廉加理森。加里森當時鼓吹,為了廢除奴隸制
這一罪惡,讓聯邦毀一千次也在所不惜。

  基督徒們對奴隸制的厭惡,並不是因為當時的南方的奴隸制真正的多麼殘酷,而是
來源於對基督教精神的執著。南方的奴隸制,據一些歷史學家講,並不像廢奴主義者宣
傳的那樣殘酷,歷史學家塞繆爾?莫理遜在《美利堅歷史》一書中說,與北方白人對黑人
的冷淡相反,“南方的奴隸主們對黑人奴隸反而有一種理解和愛,讓自己的孩子和黑人
的奶汁,與黑人的孩子一起玩”。其情景,就如同小說《飄》所描述的那樣,我們在這
部描寫南部風情小說中看到,郝思佳家與奴隸們之間的關係,有一種默契和相互之間的
關照,很有些像今天的保姆和僱工與老闆之間的關係,這個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兩者之
間的關係極度緊張並充滿了暴力,南方奴隸莊園的生產不會有效率,而奴隸主家的安全
也不會有保障。塞繆爾莫理遜說:“南部諸州對奴隸的虐待狂式的虐待,只是極個別的
現象,而大多數的奴隸主無疑對奴隸是親切並富有人情味的”。

  所以,即便是現在,在美國仍然有人認為,當初白人把黑人搶到美洲做奴隸實際上
救了他們,因為黑奴們在奴隸制下過的生活比在非洲的原始部落中的生活要好得多。

  但是,無論這個制度世紀實際上多麼溫清,給人實際上帶來了多大的好處,一個可
以容忍虐待他人的制度,一個完全地剝奪了他人自由的制度,在基督徒們看來,也就是
罪的制度,它與基督教的“愛人”的精神相違背。正是這個基督教的愛人的說教,驅使
美國人廢除了奴隸制。以後,這個說教讓美國確立了保護幼兒不受虐待的家庭立法,並
讓美國不停地對其他的社會制度予以苟病。

  

  美國沒有接受社會主義,也是因為基督教的緣故。

  美國建國時期,歐洲正處於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的初期發展階段,以後隨着美
國的發展,歐洲的社會主義也蓬勃發展。但是,美國作為從歐洲文明中脫體的國家,深
受歐洲政治文化影響,卻從來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社會主義運動,也沒有產生過有勢力
的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政黨,並且成了反社會主義反共產主義的先鋒。這是為什麼?學
者們一直研究這個問題。德國著名學者松巴特做出了自己的解釋。他在《美國為什麼沒
有社會主義》一書中說,美國的勞動者的生存條件比歐洲勞動者的生存條件要好得多,
是美國沒有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因,社會物質生活豐富是美國得以抵擋社會主義的一個很
重要的因素。

  但這是一個錯誤的考察。我們從傑克·倫敦的小說中可以看到,美國自建國以來一
直到二三十年代,勞動者的生活也很苦,勞動條件也很差,勞動者的權力得不到保障,
在傑克·倫敦的筆下,許多工人包括童工因為苛刻的勞動條件而累死累瘋。同時,那個
時代美國社會的貧富懸殊也很大,富者沿襲了歐洲的貴族生活方式,窮者則可能溫飽不
保。大家所熟悉的美國的傑出作家愛倫·坡,其實就是窮死的。他的妻子得了肺病,不
僅沒錢治,就連保暖也作不到,因為家裡沒有充足的被子用,這對肺病跟來說是致命的
,結果他妻子很年輕就去世。他做詩,說上帝嫉妒他倆的愛情,所以把他妻子帶走了,
讀起來催人淚下。愛倫坡以後自己僅靠稿費無以生存,來城市謀生,因為太窮的緣故,
有一天在貪喝了競選人無償提供的酒後,凍死在街頭。愛倫坡的生活是美國窮人生活的
一個縮影,除此之外,斯坦貝克等作家也描寫了美國勞動者的悲慘境遇。

  美國的勞動者的生活境遇,說明美國有着社會主義出現的客觀物質條件。所以,很
難說是美國人的生活的富裕使得美國沒產生社會主義。

  美國沒有社會主義,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基督教勢力強大,基督教思想深入人心的
緣故。

  社會主義的世俗化理論以及其中的唯物論和無神論,對基督徒來說,是違背基督教
義的,沒有精神上的吸引力,尤其是涉及無神論時,往往被認為來自撒旦的誘惑。

  共產主義的理想在基督教徒看來是不可能實現,基督徒相信,人生而有罪,並且罪
孽深重,靠這樣的罪性深重的人來建立共產主義這樣的天國是不可能的,這樣的國只有
在神的主導下建立,人是建立不起來這樣的理想國的。

  因此,基督教信徒很容易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產生抵制。

  美國的一部電影比較形象地說明了美國社會為什麼沒有產生社會主義的原因,說明
了基督教思想深入人心的特點。這部電影,中文名稱叫《空谷芳草》,主人公由派克主
演。電影的故事梗概是:一位貧窮家庭的姑娘,剛神學院畢業,沒有工作,迫於生機,
來到自己父兄勞動的工廠老闆家裡作保姆,父親堅決反對,因為父親在勞動時受傷致殘
,因此仇恨工廠主一家,認為自己的姑娘不能去伺候他們。但是,姑娘是個虔誠的基督
教徒,姑娘受基督教倫理的影響,認為人不能仇恨別人,給廠主作保姆也是上帝給予的
工作,也應該做好,伺候好主人是自己的本分,於是姑娘仍然堅持在廠主家作保姆工作
,並且盡心盡力地去做。後來,姑娘的父親因為怨嘆自己的命運因此也不信上帝,參加
了社會主義運動,在與工廠主的衝突中開槍打死了廠主,自己也被打死,而姑娘則因為
善良的心腸和周到的服務以及處世的智慧,獲得了廠主一家的喜愛和尊重,最後嫁給了
廠主的公子,而且獲得了整個工廠的支配權,從此完全地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和生活。

  這是一種典型的美國式認識,也是一種典型的美國式說教。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基
督教倫理對社會主義思想的抵抗。

  美國沿密西西比河一岸被稱為“《聖經》環帶(Bibile Belt)”,這一帶的居民包括
農民工人多數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而且其中堅信《聖經》的福音派居多,即便是現在
,如果一到星期天,街道上就幾乎沒有商店營業,因為人們都去教堂了。這一帶從來沒
出現過社會主義苗頭。

  美國的社會主義思想主要產生於進步的知識分子之間,比如西部的芝加哥學派等等
。進步的知識分子受理性化世俗化影響,對基督教持否定態度,因此同情和支持社會主
義運動。但因為沒有工人和農民的社會基礎,工人農民的主要力量都讓基督教俘虜過去
了,所以,終究成不了氣候。

  

  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民權運動,是馬丁·路德·金領導的黑人民權運動。路德金成功
的原因,是沒有從世俗化理論中尋找民權運動的根據,而從基督教理尋找合理化依據,
從而路得金的民權運動完全與美國的基督教國家意識形態一致,喚取了美國社會的普遍
共鳴。

  路得金本身是教區牧師,當時並不想策劃掀起民權運動,他早期的夢想是當一位社
區牧師,娶妻生子,過一個和平美滿的日子。但因為黑人婦女在公共汽車上拒絕為白人
讓座,釀成黑人與白人的種族衝突,金作為該教區的牧師,不得不與黑人教友一起研究
對策,這樣就把金卷了進來。金成為運動的領袖,起初是因為金是該郊區牧師的緣故,
以後,金的出色的組織能力、傑出的辯才、以及從基督教發展出來的民權理論,使得金
成為了民權運動的當然的絕對性的領袖。

  金一直在用基督教是自己的運動合理化,並一直用基督教的語言和思想來激勵自己
和追隨者們,金的演講和書信大量地使用《聖經》的語言,處處從上帝那裡尋找依據和
力量。

  金的從基督教中尋找合理化依據的做法,使得金的民權運動帶上了強烈的倫理色彩
,而不同於以往的黑人的暴力抗議。黑人自在林肯時代獲得自由以來,也一直進行着各
種爭取權力的運動,其中不乏暴力抗爭。但由於美國社會存在的長期得對黑人的偏見和
黑人自身有時的過激行為,黑人的抗爭往往被人們視為騷亂或刑事犯罪。唯有金的與基
督教的結合,使得黑人的民權運動成為帶有廣泛民意基礎獲得社會廣泛同情的正當行動


  現在,歧視黑人在美國的意識形態中已成為禁忌,這是金把黑人的民權運動與美國
的主流宗教結合在一起的結果。

美國的宗教信仰對美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程一直有着決定性的影響,在這裡,限於篇
幅,不再細述。美國社會的宗教性,不僅決定着其國內政策,而且也深深地影響着對外
政策。在以後的章節中,將講述其外交如何受宗教影響的。

  

  沒有去過美國的中國讀者,看到我對美國的宗教性的描述,可能會感到大惑不解,
他們會說:“瞧,你說美國是這樣一個宗教性國家,宗教不是都對行泛濫抵制嗎,那麼
,你看好萊塢電影,美國人那裡有宗教性呢,美國人不是把性交當兒戲嗎?每一部賣座
的電影不總是帶點床上戲嗎?那些主角哪個沒有一個濫交的美女做伴作陪襯呢?美國電
影表現的紙醉金迷男盜女娼不堪稱世界之最?”。這是中國百姓對美國所抱有的印象,
中國人對美國抱有的印象是充滿暴力、性紊亂、肉池酒林、毒品泛濫,主要來自於美國
電影的渲染。

  但是,美國電影表現的情景不是真實的美國,那只是一些脫離了基督教或對基督教
不懷好感的藝術家們表現的虛擬的美國,或美國一部分人的生活。美國時代雜誌社記者
著名作家大衛艾克曼說:“美國的主流報紙、期刊和雜誌不怎麼反映美國內地的宗教熱
忱。流行文娛節目也沒有表達出一個虔誠的美國的印象。”其原因,艾克曼說:“好萊
塢、強勢媒體、學術中心和重要的金融基礎機構多半是由放棄宗教,或至少放棄基督教
信仰的人們所控制”。也就是說,好萊塢強勢媒體等製造美國形象的機構或人都是些世
俗化文化人士,他們表現的美國是其所樂見的世俗化一面。關於美國的實際情形,艾克
曼說:“占據這個國家文化界頂層的那些人多半是些世俗人物,而美國的平民百姓則依
然我行我素,去教堂做禮拜、捐助慈善團體、繼續遵循十誡或山上寶訓”。

  所以,真實的美國不是一些脫離了基督教精神的演藝人員表現的美國,也不是這些
演藝人員所代表的日常生活。實際上,多數的美國人私生活都很保守,循規蹈矩。尤其
是在性問題上,美國人的保守態度可能在世界上也屬於前列。

  眾所周知,克林頓因為萊溫斯基而差點遭國會彈劾,不得不到國會去詳詳細細披露
與萊小姐的做愛細節,表示懺悔,以求民眾的寬恕。以前也有以位總統競選人因為被披
露異性醜聞而不得不退出競選。在美國,政治人物競選時都渲染自己對家庭的愛,包括
對自己寵物的愛,強調自身私生活的嚴謹,做出一副好爸爸、好丈夫的形象。如果政治
人物保養情婦,無論是在議會還是政府,必然會喪失支持,甚至身敗名裂。此外,許多
非政界的公眾人物為保持好的形象也保守私生活的嚴謹。去過美國的人都知道,在美國
很多城市,夜生活並不豐富,晚上基本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燈紅酒綠。,在一些宗教影
響教強烈的地區,夜晚尤其寂寞。

   其實,真正的肉池酒林和性混亂的,是在日本或在現在的中國以及歐洲的一些國家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社會也徹底世俗化,所以,在日本,感官的刺激已經是大多數人
的生活樂趣,美酒美食美女美男基本是社會的普遍價值,對這些的追求也被認為是天經
地義而被理解和寬容。日本的福田首相在競選時曾被人指責包養了一個情婦,福田首相
回答此問題時說;“你說錯了,包養的不是一個,而是兩個”。然後,福田情深意長地
向眾人講述了他與兩個情婦的相遇及真情,讓人覺得福田又敢愛又負責任又坦率,完全
是一個男子漢形象,結果,福田反而人氣大增,競選首相成功。這是一個比較能夠說明
日本社會的一個實例。性的紊亂在日本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所謂“援助交際”也就是大
學生考出賣肉體來獲得社會上某人的經費支持,在日本很盛行,中國人所熟悉的“人體
盛”之類的別出心裁的色情餐飲,確實是日本的獨創。

   中國現在色情業的發展也令人矚目,性觀念的開放也可以與日本一比了。看看現在
的網站,那個沒有所謂“性福”平台呢,而這些網站任何人包括兒童都可以登陸。濫交
在很多年輕人中間流行,覺得這才是一種時髦,是對西方生活的實踐。包養二奶現象好
像已經不再局限於商海中的成功人士,每一個貪官後面都有那麼一段二奶的故事。據說
,在某地區,已經不再攀比誰的二奶漂亮了,而是攀比私生子怎麼樣,因為私生子的狀
況就把某人的財力影響力及二奶的水準就全比出來了。這幾個力量缺一個,就不會有什
麼好的或公開的私生子。中國的狀況大家很熟悉,不再贅述。

  歐洲的色情也很發達,歐洲已經世俗化的緣故,這個在下面詳述。(2.4萬字)
0%(0)
0%(0)
    白人的亂交本質與其主耶蘇單身的內在衝突。 - 新大陸人 09/07/08 (250)
      去看原貼!事實:倭人(和被倭化的灣灣)是最世俗化的  /無內容 - 興漢 09/07/08 (245)
          都是和你三藏換妻俱樂部成員一樣的, 社會渣滓。  /無內容 - 興漢 09/07/08 (232)
            你認為只有一個性伴侶的美國人有幾個?  /無內容 - 三藏 09/07/08 (243)
          終究狗肉上不了正席。你也是個沒讀原貼的?  /無內容 - 興漢 09/07/08 (324)
            你以爲布什切尼這些屠夫真的信上帝?包括在伊拉克fuck戰俘?  /無內容 - 三藏 09/07/08 (307)
              伊拉克虐囚是美國隨軍牧師揭露出來的、公開審判自我糾正。  /無內容 - 興漢 09/07/08 (321)
                牧師不等於共和黨。也有信上帝的民主黨  /無內容 - 三藏 09/07/08 (272)
                  民主黨被邪惡瘋狂玩弄女性的黑社會頭子肯尼迪,弄得世俗化  /無內容 - 興漢 09/07/08 (276)
                  也有信上帝的壞蛋。比如布什家族  /無內容 - 三藏 09/07/08 (268)
                    肯定敵基督的鄧小平家族更壞。  /無內容 - 興漢 09/07/08 (236)
                      看來你也承認布什家族的惡劣了  /無內容 - 三藏 09/07/08 (241)
                        聖經: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  /無內容 - 興漢 09/07/08 (25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換了是我,我也要批馬寅初,一個知識分
2006: 我家幾代人心目中的毛澤東
2005: 千重山: 誰能承受下跪之重?
2005: 酒半仙: 一個讓為政者感到極端難堪的殺
2004: 讀《民本散議》有感
2004: 中國人需要什麼樣的民主?
2003: 效率還是效益, 獨裁和民主
2003: 得林彪,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