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各國醫療體制優劣之比較
送交者: scbbgs 2006年07月14日09:29:46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是什麼成就一個好的醫療體制?有許多人在比較國際上各國的醫療政策、醫療體系和最後體現出來的結果。如何集資、管理、組織醫療,是讓政府費心費神、絞盡腦汁的事。雖然醫療體制各不相同,但全世界幾乎面臨着現同的問題:醫療費用上漲,社會人口構成變化,醫療技術進步,消費者期望值與日俱增。
  一個叫做Alan Gilles的美國人寫了本《是什麼成就一個好的醫療體制》,試圖讓美國人知道我們能從不錯的醫療體系裡學到什麼。但其實,每個國家的醫療體系都不可能完美,都有大大小小的病症,最後無非都是在社會價值(比如:廣泛性、公平性)和驅動因素(財政體系、強制管理)之間平衡。一個希望公平、廣覆蓋的醫療體系,可能犧牲的是醫療服務的效率和服務質量。而一個能提高快捷、高端醫療服務的體制,可能是以缺乏公平性和浪費資源為代價。
  在全世界,美國的醫療體制是比較特別的類型,它更多地依靠市場化,擺脫了福利國家那種財政負擔過重的困境,又保證了一定的社會公平,能保護社會弱勢群體,並制定法律規範醫療體制。但在美國,也有許多人在抱怨過分市場化帶來的危機。據說,在中國醫改關於要不要走美國路時,哈佛大學一位叫做蕭慶倫的教授從美國飛到中國,專程向衛生部部長陳敏章進諫:“中國千萬不能走美國的路,美國醫療業的商業化太嚴重了,普通美國人苦不堪言。”
  美國醫療體制以私立為主,醫療消費以個人為主。政府的作用是提供部分醫療保障機制和資金,以公立形式為老年、病殘、窮困或失業人口提供醫療保障,另外也以立法和管理的形式,規範高度市場化的醫療體制。美國的醫療體制的組成有三部分:老年保健醫療制度(Medicare)、醫療補助制度(Medicaid),以及其他的私人保險。老年保健醫療制度是為所有老年人、殘疾人提供的保險,來源是聯邦政府的財政預算、及部分社會集資。醫療補助制度主要為窮人提供醫療保險,來源為聯邦政府、各州政府預算。這兩種覆蓋了自保能力低下的人群——老人、殘疾人、易發生心理、行為問題的社會底層,而這個人群對醫療資源,尤其初級醫療保健的需求很大,占用了相當一部分的社會醫療資源,永遠處在病人有餘、醫生不足的狀態,產生了美國的醫療資源配置不均。
  在美國的醫療保健制度中,充分體現了其市場經濟的自由色彩。大多數65歲以下的美國人,依靠的是私人醫療保險。這其中包括團險——公司為員工集體購買的保險,參加家庭保險,或是直接購買個人保險。市場化的運營減少了國家的包袱,但是也面臨着難題。
  最近,《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說,美國醫療總支出的增長,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這些上漲的費用最多的是來自於日新月異的醫療手段。比如,最近MEDICARE開始給那些心臟病患者提供心臟植入性器械的費用,科技在進步,但仍需要交錢。那些排名靠前的大公司,有60%的CEO會提到他們的苦惱是給員工買團險。在通用公司,每生產一輛汽車,就得付出1500美金的員工醫療費用。
  而在參加私人保險的人群中,也有一些人對高端技術、高端設備情有獨鍾,這些也加重了醫療保險的支出,造成醫療費用的上漲。同時,私人保險對薪金、職業等的要求,把一部分人排除在範圍之外。兼職人員,或是小公司職員,有時很難享受公司團體醫療保險,但收入又難以支持高價的私人保險,於是成為無保險人群。當他們發生健康問題時,大多數還需要依靠政府才能擔負費用,這也加重了政府的醫療負擔。據統計,四千三百萬的美國人沒有醫療保障。
  因為市場化為主導,美國強調私立醫院的發展,對公立的公益性醫院的重視不夠,這就導致了醫療總支出的增長速度很快,甚至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美國的醫療花費占了國民生產總值的12%。而加拿大8.4%, 瑞典9.1%, 日本6.8%, 英國6.2%。但美國用於公共衛生的支出只占總支出的3%。在強調醫療產業的市場化後,美國的基本醫療保障受到影響,醫療衛生機構為了追求利潤,一味加大新藥研製和針對疑難雜症研究的投資,忽視了大多數人的基本醫療需求。“美國醫療是不錯,如果你足夠有錢”。如果足夠有錢,你還可以在各種高端技術、新型藥物中隨意選擇。公平性差也是市場化帶來的副反應。
  做一個美國病人,要不足夠富裕,要不被一個有不錯的醫療計劃的公司僱傭。但起碼在看病時,不需要象英國病人那麼付出漫長的等待。
  英國走的是以政府干預為主的醫療模式,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全民免費醫療的國家。在英國,全民享受醫療保險,醫療社會化。在那裡曾經有我們近乎共產主義的美好:政府管理着醫生和醫院,為全體英國公民提供醫療保健,幾乎免費。英國自二戰後的福利國家政策,實行從“搖籃到墳墓”的保障,但一個生活在英國的病人,付出的代價卻可能是漫長的等待。雖然政府為全民提供醫療保健,但資源畢竟有限,直接導致的病症是,漫長的等待。約有一百萬英國病人正在等待,平均等待4個月。5萬名患者要等1年或是更長時間才能入院。在選擇治療手段時,也不盡能享受到那些高科技醫療手段。在終於入院之後,患者也許還要繼續排隊等待,以得到家庭護理或私人護理的服務。有3 000名老年患者等了至少28天才能得到治療。
  除此之外,英國的這種從“搖籃到墳墓”的醫療保障,需要巨額醫療投入,也給政府帶來了財政壓力,陷入了窘迫境地。在大包大攬的公有制之下,滿足了公平性和廣泛性,但是對人們的醫療需要不能有效控制,醫療資源浪費,效率低下。再加上缺乏激勵機制,英國醫生的積極性遠遠比不上美國醫生,因為沒有激勵,英國醫生提供的服務質量並不讓病人滿意。這樣發展下去的趨勢是保障範圍越來越小,保障程度越來越低。英國也被迫進行市場化的改革。
  加拿大病人對國家衛生制度曾經一致支持,但如今這種支持也發生了動搖。因為他們也面臨着低效和等待。所有的加拿大人都享有政府提供的醫療保險。但與美國人相比,看一次病等待的時間卻要長得多。病人踏進了初級保健醫生的辦公室,真正的等待便開始了。加拿大病人如果要轉診到專家治療,常常需要等上兩個星期或者更長,而在美國只需要幾天。
  等候醫療、延遲拿藥……並非只是英國病人、加拿大病人要面對的粗礪醫療環境。法國人必須個人負擔大量的醫藥費,日本的手術率僅為歐洲和加拿大的1/3。
那篇在《紐約時報》的文章無奈地說,在發達國家中,美國可能擁有最私立化、最有競爭性的醫療體制,但現在看來,也可能是最費錢,結果也最糟糕。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駁咱老百姓(真)
2005: 半窗齋夜話(15)
2004: 美式民主的內涵
2004: 當人命不如老鼠,上帝也只能抽彩
2003: 鉗工請: 再談人治法制
2003: 姨媽姑爹的民意
2002: 從會議室到歌舞廳—中國商場的應酬文化
2002: 對別國貪婪與兇殘,是美國人愛國的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