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紀念五四,再次邀請“德先生”
送交者: 檳郎 2003年05月03日08:06:59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對薩斯瘟疫和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熱烈關注,使我幾乎忘了五四中國青年節的到來。我本來早已是“人到中年百事哀”了,青年的節日與我有什麼關係呢。“中年況味苦於酒,少年情懷儘是詩”,青年的節日徒加我“老大徒傷悲”之慨嘆罷了。又一想到,五四是與新文化運動、五四社會運動聯繫在一起的,豈一個“青年節”所涵蓋,這節日便也可與我發生關係。   五四被作為中國現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現代文明的濫觴。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的自然延續在這裡發生巨變,而開始呈現了新的品質。從此後的中國文化思想便有了兩個傳統:漫長歷史的古典傳統,和至今才近百年的五四新傳統。兩個傳統不無內在的聯繫,但內涵的差異的確很大,新的傳統對此後的社會無疑更有着巨大的影響力,或者說,我們基本上生活在新的五四傳統中。   

什麼是五四新傳統?傳統指一直延續並活潑地影響着我們生活的精神和生活方式,它是在對過去的認知下發展的。按慣常說法,五四的新文化運動的精神,是“民主和科學”,所謂“德先生”和“賽先生”;五四社會運動的精神是“愛國救亡”,兩者又是聯繫在一起的。可把五四傳統精神稱為三個:“民主”、“科學”、“愛國救亡”。就這樣來看,近百年來,五四傳統給我們帶來了社會的巨大變化。西方的“賽先生”,科學技術完全普適性地在中國生了根,中國已經逐步發展成了科技大國。亡國滅種的焦慮已經隨着國力的強大起來而淡化,救亡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仍煥發着力量,成為推動民族復興的巨大動力。五四開創的三個傳統中,只有 “民主”一項還沒有真正落實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但作為精神傳統資源,“德先生”仍然流動在活的記憶中。可能就是“三缺一”的緣故,後人對五四多有反思性的批判。   

隨着五四這個日子的臨近,中文網絡論壇中,可以漸漸看到一些談論五四的文章。其中,有一篇被轉貼在各處,到處受着讀者歡迎,作者是台灣同胞李敖,標題就叫《李敖論五四》。並不是新作,但受歡迎表現了它契合當下人的心態。李敖的這篇論五四文章,實際上寫於1989年4月29日,該文有不少仍不合當下大陸“時宜”的地方,因此大陸版的《笑傲五十年》把它刪掉。憑着互聯網的開放性,它得以流傳,成為眼下談論五四的文章中的佼佼者,受到讀者的喜愛。   

與許多對五四精神持批判性反思的文章一樣,五四的“民主”、“科學”、“愛國救亡” 傳統精神在現實中落實的“三缺一”,是集中關注的話題。為什麼“民主”沒有在中國成為社會生活的方式和現實力量?對這個問題的不同求索,產生着對五四的各種各樣的批判。傳統是在對過去的認知下發展的,人們在傳統之中,又在對過去的認識中發展着傳統,因而對過去的反思和批判,對傳統精神的重新理解,都是正常的現象。   李敖的這篇文章帶着對此問題的強烈意識。他對“民主”的仍然缺失痛心疾首:“一個多世紀來,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為祖國帶路,試驗過君主立憲、試驗過開明專制、試驗過保皇、試驗過革命、試驗過勤王復辟、試驗過再造共和、試驗過新華春夢、試驗過金陵春夢、試驗過北京紅樓夢。什麼都試驗過”;“我們走了七十年的遠路,如今自由無緣、繁榮沒份,在上者專政,在下者渾沌”。而對此問題的求索影響到他對慣常說法的五四“精神”的異議和批判。他自言要“糾正幾十年來大家對五四的錯誤認識”。李敖認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雖然是民主與科學,但是“達成這些主流的基礎,不是別的,乃是個人的解放。而個人的解放的前提,乃是思想的解放”。這顯然是對的。他指責,五四社會運動的“救亡”是新文化運動的一條岔路,影響了中國的民主道路,是至今“民主”不能落實的原因。   

李敖提到,胡適寫的《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回憶說:“民國六七年北京大學所提倡的新運動,無論形式上如何五花八門,意義上只是思想的解放與個人的解放。蔡元培先生在民國元年就提出‘循思想自由言論自由之公例,不以一流派之哲學一宗門之教義梏其心’的原則了。他後來辦北京大學,主張思想自由,學術獨立,百家平等。在北京大學裡,辜鴻銘、劉師培、黃侃和陳獨秀、錢玄同等同時教書講學。別人頗以為奇怪,蔡先生只說:‘此思想自由之通則,而大學之所以為大也’。這樣的百家平等最可以引起青年人的思想解放。”他認為“新文化運動的主題是‘啟蒙’,是思想的、文化的、洗自己心革自己面的;五四運動的主題是‘救亡’,是政治的、進而擁黨自肥的、洗別人心革別人面的。”後者壓倒了前者,結果“右派法西斯的國民黨逃到台灣、左派布爾什維克的共產黨得到大陸。中國人付了幾十年‘救亡’的代價,最後,中國站起來了,可是中國人卻垮了。”這便是我們熟悉的“救亡壓倒啟蒙”的論調,但象李敖將“救亡”的五四社會運動否定,思想界不多見。   

如果說李澤厚的“救亡壓倒啟蒙”說還比較中庸,李敖則走了極端。李澤厚承認了救亡有一定的合理性,李敖則幾乎否定了救亡的意義。李敖引證王照的話為自己說理。戊戌政變時,與康有為同為“救亡”人物的王照,在三十多年後回憶說:“戊戌年,余與老康講論,即言‘我看只有盡力多立學堂,漸漸擴充,風氣一天一天的改變,再行一切新政。’老康說:‘列強瓜分就在眼前,你這條道路如何來得及?’迄今三十二年矣。來得及,來不及,是不貼題的話。” 王照說得含糊,李敖卻由此表達自己的觀點:“問題是,如果沒有這些各路英雄來救國,中國是不是會更糟呢?會一定等不及了呢?”李敖顯然是事後諸葛亮,站着說話不腰痛,不理解具體環境中的前人就算了,而否定了救亡的合理性,與劉曉波的中國最好還來三百年殖民地之說,有異曲同工之妙論了。   

問題是,五四的“民主”精神確實至今未落實成現實力量,應該怎麼辦?只能“補課”了。李敖說:“在幾十年的浩劫下,中國人在思想解放、個人解放上,已經面目全非、奇慘無比。從外在的壓力看,中國人陷入集體主義的制度下,殊少個人的自由和顯示個性主義的條件;從內在的突破看,中國人中的匹夫匹婦固然氓之蚩蚩多是混蛋;至於其它出類拔萃之士,在‘衝決網羅’(譚嗣同語)方面,表現得也一塌糊塗。五四於今,七十年了,但是比起七十年前新文化運動的真正精神,又在那裡?”只從大陸來說,又過了十四年了,李敖的這段話顯然誇大着說,仍還振聾發聵。怎麼補課?啟蒙,興建“思想解放、個人解放上基礎”,便是他的結論了。   

現在,我們迎來2003年的五四,五四的“民主”、“科學”、“愛國救亡”傳統精神在現實中落實仍是“三缺一”。紀念五四,“缺一”的“民主”當是集中關注的話題。啟蒙,興建“思想解放、個人解放上基礎”,是我們的要義之一。但我補充和校正說,“民主”既為五四的傳統精神之一,並且傳統在發展中成為傳統,“科學”和“愛國救亡”已經為“德先生”的真正登堂入室地到來,做了絕大部分的準備了,包括啟蒙。我們僅缺少的就是再次發出邀請函的勇氣,以及有迎出十里長亭的誠意。   2003-5-3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造自己反有理,革他人命有罪—反向思考
2002: 胡錦濤的致命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