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競技體育有什麼功能?
送交者: 小刀刀 2004年08月21日00:39:04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最近天下關於奧運的貼子很多,其中不乏對中國奧運政策的批評之詞。我大致掃描了一下,根據屁股決定思維方式的定律,坐在左邊的和坐右邊的界限分明,證明體育觀也是一種政治觀,更是一種世界觀。本文試圖搗搗漿糊,說說我的奧運觀,或者競技體育觀。

按照我們小學老師的說法,很久很久以前的人是很野蠻的,為了爭個你強我弱,動不動就打打殺殺,後來人們厭倦了刀口上討生活的日子,就發明了體育比賽的方法,用競技來代替你死我活的撕殺。最早的項目都與軍事技能有關,例如角力射箭賽馬奔跑等等,勝者被授予橄欖枝編成的頭環,所以叫冠軍。小學老師的說法,有野史的意味,但橄欖枝由此成為和平的象徵,則是廣為流傳的說法。

可見,競技體育的第一功能,就是用和平替代戰爭,讓大好男兒女子們從戰場走到競技場。我看到網絡流傳的林思雲先生關於金牌陷阱的文章,認為若把投入奧運體育的幾百億金錢發展國防,“200億元已足夠組建一隻現代化的艦隊了,可以說備戰雅典奧運花的錢讓我們失去一隻現代化的艦隊”云云,實在是辜負了先賢們的初衷.我進而居心叵測地設想一下,如果中國真的把投向體育的錢全買了軍艦,日本的林先生們是不是又會找到另一種說法? 看來書讀多了就容易走向反動,連小學老師的話都要忘了.

競技體育的第二功能,就是娛樂大眾的功能.國人看國產的報紙,大多數人的閱讀習慣是先看國際新聞,然後是體育新聞和娛樂新聞.國內的新聞記者大多數失去了捕捉並報道新聞的功能,只有體育記者和娛樂記者還能夠樂此不疲地到處爆料,動不動就轟動一下。可以說中國老百姓對奧運會世界盃的關注和熱情,遠遠超過了對三個代表之類的最高指示的學習。中國老百姓吃了這麼多年的苦,好不容易填了肚子後有了消遣的欲望,觀看體育比賽猶如當年人們對戲曲,電影的愛好,人活着就是活個腦子,除了三餐飯和工作,沒有消遣是要瘋的,競技體育是很好的供人消遣的玩意兒,全國人民看奧運,總比沒吃飽的時候打相打,吃飽了就除了上床就是打麻將好多了。就算在日本,如果小泉內閣都樂以觀看奧運比賽為消遣,總比有事無事去參觀死人更具親和力吧?花錢搞體育,豐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讓大家脫離低級趣味,爭作高尚的人,實在是很值得的事情。

競技體育的第三個功能,就是促進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世界上人這麼多,文化這麼多,每一次體育盛會都是吸引全球目光的時候,很多人開始關心某一個外國的文化,就是從觀賞某一場比賽開始,從欣賞某一個外國運動員開始。中國要想在世界上廣泛贏得朋友,首先要讓人家願意感興趣了解你才行啊,所以體育運動員,都兼具使者的功能,傳播友好,贏得尊重,都是每個運動員的職責。

很多網友指出中國奧運策略的不足,其實都是當年一本反思的[強國夢]的翻版。時間過了十幾年,中國金牌從漢城的四塊長到現在的二十上下,不知道算是進步還是落後。我覺得林先生所謂金牌十蔽一利的說法純粹是文人的主觀,你不拿出利弊的量化標準,三七開還是七三開還不是嘴上一句話而已?

有人批判奧運金牌策略是背離了群眾體育的道路,我想競技體育是競技體育,大眾體育是大眾體育,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兩者應該是良性互動,而不是非此即彼。老毛教導我們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現在FLG有一億人民天天打坐,你不能夠說中國人民對群眾體育的無動於衷吧,至少熱情和嚮往是有的,關鍵是怎麼引導,事實上群眾選擇運動的方式是和物質生活的質量相關的,沒錢的時候只能玩玩籃球乒乓之類低成本的東西。你看看中國讀過幾天書的人,誰沒迷戀過幾項這種低成本的體育運動?我認為,群眾體育在中國還是搞得不錯的,有什麼錢,吃什麼樣的飯。

好話說了這麼多,有沒有不滿的?當然有,我最討厭的是北京申辦奧運。我堅決支持中國申辦奧運會,但把舉辦地定在北京顯示了中國官僚們根深蒂固的本位主義。是個籃子就要所有的蛋都裝,我覺得比較可恥。由於是官辦奧運會,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好大喜功和腐敗泛濫,而且要讓全國人民為此買單,不是一般的可恥,而是非常可恥。我相信北京奧運會將是一個很花錢的運動會,但未必會是成功的運動會。北京奧運會將是集中體現中國行政資源壟斷一切社會資源的樣板。

此外,國家體育總局的官僚們也儘是些令人髮指的嘴臉,本文暫切按下不表,懶得展開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胡溫體制的五方面潛在危機
2003: 片面的思維
2002: 做官十大時髦
2002: 言論自由和“比基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