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六尺巷 與 和諧社會  
送交者: 烹小鮮 2014年11月27日11:39:21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六尺巷

安徽百科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着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

六尺巷傳說點擊認領 開放分類:傳說典故安徽旅遊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

這是一則發展在清代康熙年間,桐城境內的一樁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大學士張英的府第與吳姓相鄰。吳姓蓋房欲占張家隙地,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高官望族,縣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難以定奪,連稱憑相爺作主。相府家人遂馳書京都,張英閱罷,立即批詩寄回,詩曰:“一張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詩,旋既拆讓三尺,吳姓深為感動,也年讓出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

編輯摘要
 
更多關於六尺巷傳說圖片

目錄1由來
2含義
3影響
4六尺巷
 
1由來 2含義 3影響 4六尺巷
六尺巷傳說 - 由來 “六尺巷”的傳說“六尺巷”的傳說圖冊六尺巷位於安徽桐城。關於它有一個典故,其中的詩寫的很好,廣為流傳!據《桐城縣誌》記載,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牆,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毛主席在建國後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曾經講到這個故事,說起這四句詩,用來表達兩國之間的事宜應該謙讓、平等。只是後來我們看到的不是這個樣子了。

六尺巷傳說 - 含義 包容忍讓、平等待人,作為一種美德,在我們古代已經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並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時候。心胸寬廣、放眼遠處、恭謙禮讓的人無論在何時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慾橫流、錢、權當頭的今天,提倡這種美德,似乎更為必要。 [1]

六尺巷傳說 - 影響 六尺巷的故事,對桐城的社會道德風尚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張英的謙虛禮讓,給後人樹立了一座道德典範的豐碑,人們紛紛仿效。一時之間,桐城境內路不拾遺,秩序井然,鄰里和睦,知書達理,蔚然成風。繼承傳統文化精髓,弘揚謙和禮讓美德,對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非凡的現實意義和重大作用。

六尺巷傳說 - 六尺巷 六尺巷六尺巷圖冊“六尺巷”位於桐城市區西后街與五畝園之間。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六尺巷”舊址受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1985年,桐城市政府將“六尺巷”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關部門撥專款進行部分修復;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撥專款在其遺址上進行復建與擴建。現在的“六尺巷”主體建築包括巷道、東邊的“禮讓”石牌坊和西邊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閒廣場、詩畫照壁、假山石等。雖然這裡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旅遊景點,但不收門票。從“六尺巷”過往的遊人和行人絡繹不絕,小巷深處仍然顯現出少有的繁華。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也許是被“和”字哲學充盈得最寬闊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 [2]

這條巷子現存於桐城市城內,作為中國文化的遺產,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六尺巷已經是桐城古城的旅遊景點,2007年4月,“桐城文廟-六尺巷”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

六尺巷(國家3A級旅遊景區)編輯
六尺巷位於安徽桐城。在“桐城派”的故鄉——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區西環城路的宰相府內(省康復醫院內)。六尺巷,東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為宰相府,巷北為葉氏宅,全長100米、寬2米,均由鵝卵石鋪就。

中文名稱

六尺巷

地理位置

安徽桐城

占地面積

2(寬)×100(長)=200²

開放時間

不限

景點級別

3A

目錄

1相關事件

2典故出處

3保護意義

4和諧社會

5法治啟示

6地理位置

1

相關事件
編輯

據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葉氏鄰,葉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詩於後寄歸,云:“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葉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這裡的張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學士桐城人張英(清代名臣張廷玉的父親)。清代康熙年間,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葉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時間又久遠,對於宅界誰也不肯相讓。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於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書後批詩一首寄回老家,便是這首膾炙人口的打油詩。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葉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張英的寬容曠達讓六尺巷的故事被廣泛傳誦,至今依然帶給人不盡的思索與啟示。[1]
2

典故出處
編輯
六尺巷牌坊
六尺巷牌坊
據《桐城縣誌》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葉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本來就是一筆糊塗賬。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塗賬的,他們往往過分相信自己的鐵算盤。兩家的爭執頓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肯相讓一絲一毫。由於牽涉到尚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願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人只好把這件事告訴張英。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葉家。

刻有張英打油詩的石頭
刻有張英打油詩的石頭
張英大人閱過來信,只是釋然一笑,旁邊的人面面相覷,莫名其妙。只見張大人揮起大筆,一首詩一揮而就。詩曰:“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交給來人,命快速帶回老家。家裡人一見書信回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一個強硬的辦法,或者有一條錦囊妙計,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詩,敗興得很。

六尺巷牌坊2
六尺巷牌坊2
後來一合計,確實也只有“讓”這唯一的辦法,房地產是很可貴的家產,但爭之不來,不如讓三尺看看。於是立即動員將垣牆拆讓三尺,大家交口稱讚張英和他家人的曠達態度。張英的行為正應了那句古話:“宰相肚裡能撐船。”尚書一家的忍讓行為,感動得鄰居一家人熱淚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圍牆向後退三尺。兩家人的爭端很快平息了,兩家之間,空了一條巷子,有六尺寬,有張家的一半,也有葉家的一半,這條幾十丈長的巷子雖短,留給人們的思索卻很長。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村民們可以由此自由通過。六尺巷由此得名。

3

保護意義
編輯
六尺巷記
六尺巷記
毛主席在建國後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曾經講到這個故事,說起這四句詩,用來表達兩國之間的事宜應該謙讓、平等。只是後來我們看到的不是這個樣子了。

2008年2月21日,國務院副總理吳儀來桐城視察,在與講解員談到即將視察的六尺巷時,吳儀風趣地說:“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時的葉家做得不太好。”引得周圍人笑聲一片。
在六尺巷視察時,吳儀對六尺巷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看得非常仔細,臨離開時,吳儀很嚴肅的說:“六尺巷的故事告訴世人:大度做人,克己處事。”
吳儀副總理一行在六尺巷視察
吳儀副總理一行在六尺巷視察
2006年11月21日,國務委員唐家璇在參觀六尺巷後,欣然題辭:“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他說,六尺巷裡曾誕生過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它昭示中國人民追求和諧的傳統美德,閃耀着超越時空的思想光輝。
以上故事說明,包容忍讓,平等待人,作為一種美德,從古至今,源遠流長。心胸開闊,恭謙禮讓的人為世人敬仰。在建立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這種謙和禮讓的傳統就更需要發揚光大。“六尺巷”典故,在如今已遠遠超出其本意,成為彰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2]
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也許是被“和”字哲學充盈得最寬闊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
這條巷子現存於桐城市城內,作為中國文化的遺產,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六尺巷已經是桐城古城的旅遊景點,2007年4月,“桐城文廟-六尺巷”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所以,到安徽桐城去的遊客,參觀六尺巷是必備項目。
4

和諧社會
編輯

構建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新型的鄰里關係,幾百年前的古人們就給我們做了很好的表率——

桐城“六尺巷”,位於市區西后街與五畝園之間。巷道南側原為清朝大學士張英府邸,北邊為一葉姓人家。張英在京居官期間,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不清,與鄰居方家發生爭執,告到官府。插一句,這事兒要擱現在,其實就是土地產權不清,要是那時候要實行房產證制度就好了。因雙方都是高官望族,縣令不敢貿然斷決。張英接讀家信,得知事情原委,便賦詩寄歸,詩云:

千里修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後,遵囑立即讓出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爭執。方氏感其義亦讓三尺,故成六尺巷。此事傳為佳話,至今不絕。

六尺巷原貌已不復存在,1999年,桐城市政府撥款在其遺址上復原了一條象徵性巷子,屬於現代化的產物。在這個故事中,人們都在稱頌張英大學士的高尚品格,“懿德流芳”是給他的最高褒獎。後人們不管是出於紀念還是旅遊的目的,將這個古老的故事鐫刻在屏風上。老子的名氣不如兒子的名氣大。作為老子,也應該欣慰。

張英(1637~1708)與張廷玉(1672~1755)號稱父子雙宰相,張廷玉是康雍乾三朝重臣,上書房行走,是個副總理,稱為宰相還是當之無愧。其父張英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拜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充其量就是個書記處書記,雖可稱為中央領導同志,但離宰相還差了一些。
六尺巷
六尺巷
我們在這條小巷中努力地尋找張氏父子當年的留風。《周禮》記載,“五家為鄰,四鄰為里。”鄰里關係作為鄉土社會的地緣關係,是社會結構中極其重要的一個部分。網絡時代,家家戶戶搬進了社區,其構成發生了變化,新的社區主要由陌生人構成,鄰里關係變成了形式上的靠近,也就是地理上靠近的關係。但實際情況是人們之間不認識,心理上不親切,能互動的就更少。在城市裡建設新的社區時,考慮到的是讓人住進去,而沒有考慮如何真正地讓人們融合在一起。
老社區里也住進了許多外面的人,他們進入社區後變成了陌生群體,沒有太強的動力和熱情與社區裡的其他群體進行交往。這些因素使鄰里關係變得更加疏遠了。我們對於六尺巷的守望,近乎於對“遠親不如近鄰”的渴求。
5

法治啟示
編輯

[3] 安徽省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廣為傳播,故事的意義到底如何?可能見仁見智。一般的理解就是,故事告訴我們要禮讓謙和,你看人家當朝大宰相張英那樣大度,那樣謙讓,美德流芳至今。曾有人作文總結“張英有四大可貴之處,在於帶頭傳承中華民族裡仁為美、禮讓睦鄰的美德;在於律己從嚴、待人寬厚;在於權重卻不恃權、位高卻能謙和禮讓;在於不但以身作則、謙遜禮讓,還善於用儒家的思想教育家人及其他身邊人員,激勵後人大度做人、秉禮處世”。總之,張英是“好幹部”的表率。固然,張英宰相為所有幹部“權不為己所用,身以德服天下”做了一回好的表率,值得肯定和學習,但這個故事本身是否僅有這點意義呢?我們不妨從故事本身再思之。

有限的資料表明:當年張英在朝為大官,其桐城老家的家人因宅基地問題與鄰居葉氏(歷史未載明其身份,一般多認為是經商或讀書的平民)發生爭執,葉氏不因張家是朝廷大官而主動後退,認定自己權利而寸土不讓,雙方於是聚訟不休,爭執不下。張家人飛書北京,想請張英向當地縣衙發句話搞定糾紛,但張宰相畢竟高瞻遠矚,思考問題與家人不同,回書一首打油詩“千里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接書後遂退讓三尺,葉氏見張家先讓三尺,也自動退讓三尺,形成了傳至今天的六尺巷。這個富有喜劇與哲理的故事,除了表明張宰相的可貴之處外,還有着更為豐富和寶貴的法治啟示。

一是紛爭在所難免。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和糾紛是難免的,關鍵是要有對待糾紛的理性態度。人是群居性的,又離不開“利益”二字,人與人之間發生糾紛和矛盾總是難免的,即使貴如宰相之家,也要與平民打官司爭地基。正如外國名言所說:“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正因為人不是天使,糾紛和矛盾總難免要時時發生,不以人的善良意志為轉移,但關鍵的是要有對待糾紛的正確態度,走極端,走歪路,都不是理性之表達。故事中,張家人首先失策,發生糾紛不是想到由司法途徑按照程序解決問題,而是想利用手中權力改變天平的砝碼,但好在張宰相為人明白,並未發生大眾想象中的以權壓法,以勢凌人。葉家是據理力爭,依法訴訟,也沒有發生一哭二鬧三上吊以及赴京告狀等極端之舉,而是在理性地行使着自己的權利。

二是權利需要鬥爭。維護權利就不能懼怕強橫和權力,要勇於為權利而鬥爭。不論當時不怕宰相的葉氏有何背景(歷史並未記載其有何顯赫背景),但確確實實的是,葉氏面對自己的權益可能被侵犯,不管對手是怎樣強大和可怕,也敢於依法抗爭到底。這種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們重視。因為權利本身是脆弱的,由於權利界限的不明,行使權利時的衝突以及一方有意無意的侵犯等原因,侵權行為是經常發生的。侵權發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侵權行為的無原則容忍與退讓。幾百年前,西方法哲耶林大聲疾呼“要為權利而鬥爭”,“法的目標是和平,而實現和平的手段是鬥爭”,“權利從放棄準備鬥爭的瞬間也放棄了他自身”,至今仍然是警醒我們的良言。

三是維權必須有度。維護權利必須依法進行,按照程序,拒絕缺失理性的無限糾纏。在故事中,葉張二家面對糾紛,也不是走極端,瞎糾纏,而是走相應的司法程序。在現代社會,更應樹立法治觀念,權利的維護必然與法治相聯繫,與程序相結合,即所謂走法治的途徑解決糾紛。維護權利決不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決不能“無所不用其極”,而是需要理性態度,充分利用法律賦予的手段。如果法律本身不公正,則應先修改法律,也不是為一己之利而破壞法律。任何糾紛,都有發生之時,也應有結束之日,絕不是無限制的無限期的。結束的標準就是法律的判斷,而不應是當事人個人的判斷,因為如果都以個人感受為判斷,則不可能達成一致,糾紛也就不會有結束之時。一斷於法,是維權之度的所在。

四是合作才能和諧。“人家敬我一尺,我要敬人家一丈”,這是桐城的古語,反映的就是相互禮讓、相互合作的態度與胸懷。宰相張家先行退讓,立即得到對手葉家的積極響應,雙方的合作鑄就今天的美談。合作是相互的,和諧也是相互的,單方有意無法合作,孤掌向空也不成鳴。如果人家敬你一尺,你卻無動於衷,反自以為是心安理得,甚至還要嫌人家敬得不夠,就缺乏必要的謙讓與合作,社會的和諧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相互合作的基礎在於相互理解而不是相互提防,相互誠信而不是相互奸詐。無論貧窮還是富貴,良性互動而不是相互敵視,才是整個社會的福音。

正是從以上角度分析,六尺巷中的平民葉氏相比“大幹部”張英,更難能可貴。正是由於他的維權意識、理性精神和合作態度,才鑄就了今天美名傳揚的六尺巷。雖然過去了幾百年,他,依然不失為我們當今公民社會的一個樣榜。
6

地理位置
編輯

六尺巷地處安徽省桐城市。

————————————————————

六尺巷 與 和諧社會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一沙鷗:美國的B52來了又怎樣?
2013: 中共開封地委書記張申:中國第一個人民
2012: 看輪子民運背着貪官影帝溫家寶裸奔很享
2012: 這是當時我黨向國民黨政府喊的話,我看
2011: 德國之聲:美中關係決定21世紀
2011: 我發現老落已經蛻變成一個貨真價實的孔
2010: 令人失望的諾貝爾和平獎
2010: 馬克 吐溫:誰把火雞帶給了感恩節?關
2009: 每年有這麼多人臥軌自殺!
2009: 南中國海主權爭端 越南舉辦國際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