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德國人“身後”的那些事兒
送交者: 西景 2015年04月09日19:31:39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中國人傳統的清明節剛剛過去,遠在歐洲的記者不由想到這裡也有一個相似的節日——“萬聖節”。每年,歐洲人大都在“萬聖節”期間掃墓。這個節日最早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一種習俗,後來成為了基督教紀念殉道者和聖徒的日子。起初,追思先聖的活動在“聖靈降臨節”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到了公元8世紀,教皇格里高利三世(Pope Gregory III)把紀念諸聖的日期改在每年的11月1日。隨着時間的推移,“萬聖節”也慢慢世俗化。如今,在歐洲以天主教為主的國家或地區,每年的11月1日一般都放假,這一天要保持肅靜,禁忌歌舞,許多人家都會去墓地祭奠亡人。

德國人怎樣祭掃亡靈?社會提供哪些殯葬服務?百姓又是如何辦喪事?帶着這些問題,記者日前走訪了慕尼黑市殯葬服務和墓地管理部門。

墓地只租不賣,私人不得擁有

慕尼黑市墓地管理處負責人胡貝爾先生告訴記者,每年在“萬聖節”到來前的五六天,不少慕尼黑人就開始忙碌起來。他們帶着鮮花和冬青來到陵園,將已故親人的墓台裝飾一新。到了11月1日,人們身着莊重的服裝絡繹來到墓地,在亡者的墓前靜默佇立,或輕聲私語,整個陵園燭光閃閃,百花盛開,蔚為壯觀。

歐洲城市的墓地大都分布在市內。在擁有140萬人口的慕尼黑,有29塊墓地。根據德國法律,私人可以擁有田野、牧場、宅基地,但是不能占有墓地。墓地的產權歸屬於各地政府或者教會。因此無論貧富,所有公民都只能在陵園租用墓地安葬,而在私家園子裡或野外造墳則是被嚴厲禁止的。

在德國,有的人家會在陵園長年租用一塊很大的家族墓地,其中有些甚至建造得頗為氣派:地下有寬暢的墓室,地上有華麗的亭閣。不過,這種人家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都是租用標準的墓穴。當然,位置不同,價格也不一樣。以慕尼黑市屬公墓的情況來說,一個棺木墓穴每年的租用費在35到69歐元之間,骨灰罈墓穴為25至49歐元。據介紹,在慕尼黑地區的土質條件下,遺骨和棺木大約10年就可以完全“消解”,因此墓地管理部門將10年作為墓葬的“安息期”,這也是租用一個墓穴的最低年限。這期間,棺木墓穴可以分上下兩層先後埋放兩具棺木,而骨灰墓穴則最多可以安葬八個骨灰罈。“安息期”結束後,墓穴可以續租,也可以繼續安葬棺木或骨灰罈。為了保護環境,管理部門還規定,凡是要埋在地下的骨灰罈都必須是可分解的,如果要選用耐久材料的骨灰罈,只能存放在骨灰牆的壁龕里。

陵園四季常青如同百花園

生活在德國的華人大都有着同樣的印象:這裡的墓地有如一個個百花園,環境十分的優美。自然,這與墓地員工的精心管護密切相關。此外,陵園管理部門也要求亡者的親屬必須保持墓台的整潔。事實上,每年除了“萬聖節”,許多人家還要在“復活節”和夏季來墓地種花植草。不過,為了環保和美觀,管理部門不允許擺放塑料花。如果有的遺屬住在外地,無法定期來墓地掃墓,他們可以雇用這裡的園丁代為料理。而一座墓冢如果長期“撂荒”,管理部門則有權將其夷為平地。因此一年四季,德國的墓地里總是色彩紛呈,充滿了生機。

據了解,慕尼黑市的墓地總共占地420萬平方米,它們是城市的“綠肺”和“氧吧”,為改善氣候,保持水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位於城區西南側的“森林墓地”是德國的第一座林地陵園。早在一百多年前,它的設計者漢斯·格雷瑟爾就一改傳統觀念,將墓穴建造在林木之間,使墓地與自然融為一體。每逢周末,一些市民還會專門到此尋幽取靜,享受漫步其間的閒趣。

有人說,慕尼黑的墓地如同“露天博物館”,是一部豐富的“人物誌”。行走在蜿蜒的小路上,人們時常會看見一些爬滿青藤、斑痕累累的墓碑。上面鐫刻的名字或許會告訴你一段精彩的人生:格奧爾格·西蒙·歐姆,物理學家,“歐姆定律”的發現者;尤斯圖斯·馮·里比希,吉森和慕尼黑大學教授,發明磷肥的化學家;紹爾兄妹,“白玫瑰”抵抗運動組織成員,著名的反法西斯戰士……胡貝爾先生說,在這些陵園裡,長眠着許多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以及為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作出過貢獻的人士,而今這些名人的安息之地已作為“榮譽墓穴”被政府永久地保存下去。

百年市企歷經殯葬觀念變遷

古老的墓地記錄着慕尼黑的歷史,也反映出德國殯葬文化的變遷。慕尼黑市殯葬服務處負責人庫爾茨鮑爾先生告訴記者,在德國,殯葬之事原來一直由教會掌管,直到19世紀初,此項工作才被世俗化。1819年,慕尼黑成立了殯葬服務處,將近200年來,這個“市屬企業”向當地居民提供了涉及喪葬的全套服務。

目前,慕尼黑“殯葬服務處”承擔着該市50%以上的喪葬業務(其餘工作由私營殯儀館完成),它的服務項目非常細緻,收費也比較合理。例如,安葬費(包括材料、人工、儀式、場地、手續等)分為五個檔次,中間一檔的土葬費為3518歐元,火葬費為3353歐元。庫爾茨鮑爾先生說,服務處的工作(包括質量和價格)接受市政府的監督。他的企業運營良好,但不過分追求利潤,而且其制定的“官價”,對整個城市的殯葬業都有引導作用。

至於德國的殯葬方式,主要有土葬和火葬,而百姓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則主要受宗教習俗、社會環境以及思想觀念的影響。比如,在德國北部,特別是前東德地區,火葬方式占90%,而在以天主教為主的南部鄉村,土葬又是人們的首選。然而自1963年天主教會取消了對火葬的禁令後,火葬方式也開始在南德地區增多。此外,經濟因素也是人們選擇不同喪葬方式的重要原因。比較而言,火葬的成本要比土葬的低。因此,慕尼黑地區的火葬方式如今已超過60%。

除了傳統的土葬和火葬,目前,德國也有一些其他的殯葬方式,如:“生態葬”(樹葬)、“空撒”(用飛機或熱氣球將骨灰撒向空中)和“水葬”等。不過,按照德國的法律,“水葬”和“空撒”都不能在德國境內實施,於是殯葬公司就會將逝者的骨灰送到境外安葬,如將骨灰罈沉入北海、地中海、大西洋或者博登湖瑞士一側的水域(瑞士允許水葬和空撒)。記者一位朋友的母親前兩年以90歲高齡仙逝,根據老人家的願望,她的骨灰最後撒在了瑞士的上空。此外,近年也有德國人選擇“鑽石葬”,即通過特殊工藝,骨灰被製成漂亮的鑽石,擺在家裡,或佩戴在身上,作為永久的紀念。

喪事葬禮趨向從簡

親朋故去,令人悲傷,德國人會以不同的形式緬懷逝者。如果是有名望者去世,其遺屬或生前供職的機構往往在報紙上登出大幅訃告,然後舉辦一場隆重的葬禮。而近年的趨勢是,人們在喪事上傾向從簡,許多人家都是通過殯葬公司搞一個簡單的安葬儀式。程序大多如下:親屬和朋友聚集在安放遺體或骨灰罈的大廳里,先放一段逝者生前喜愛的音樂,它可能是深沉莊重的古典樂章,也可能是歡快奔放的浪漫曲,甚至可能是癲狂激昂的搖滾樂。隨後是致辭環節,由牧師或職業致辭人(可花錢聘請)、遺屬簡短地敘述逝者的生平,表達緬懷思念之情。最後,大家陪伴着靈柩或骨灰罈,緩緩地走向墓地……

安葬儀式結束後,通常由逝者遺屬“買單”,大家到一家餐館或咖啡店相聚。遠道而來的親屬,多年不見的朋友也都樂得利用這個機會敘敘舊情。記者曾經參加過一次這樣的葬禮。逝者是一位德國新聞界的前輩,生前成績斐然。那天,幾十名參加葬禮的親朋聚在一起,每個發言的人都講述了一段老記者生前的“軼事”,這時場上的氣氛變得活躍起來,不時傳出歡快的笑聲。(轉自凱風網)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從治安狀況的演變看民心的向背(兼論中
2014: 秋石客:堅決破除改革神話
2013: 國共內戰前夕,十多萬北朝鮮軍隊加入共
2013: 中華民國的第一部憲法和國號,由議長湯
2012: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古今中外有不死人的
2012: 十八大前政治表態 胡攻下江澤民老家
2011: 那些抹黑哎未未的五毛海明們,四人幫都
2011: 美國務院罕見採用“黑獄”等嚴詞批評中
2010: 胡祈: 西方基督白人到哪裡去啦?
2010: 徹底揭露考古愛好者鞠志國博士偽造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