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邓小平的兽性
送交者: 生不逢时 2005年01月28日10:18:59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邓小平的兽性

生不逢时

邓小平应该算是中共领袖里面最具争议性的人物。邓复出后,一方面大刀阔斧改变了毛时代留下的弊端,带领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八九六四,邓原形毕露,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大开杀戒,显示了邓的双重性格。

同中共其他领袖一样,邓出身于一个大户人家,中共三巨头中毛泽东出身于富农,刘少奇出身于地主,周恩来出身于师爷家庭。知识分子出身的早期领袖陈独秀,张国焘,或者工人家庭出身的向忠发都不是他们的对手,也就决定了中共这种小农政党的格局。

邓小平并没有受过中国传统的良好教育,可能和其家境破落有关,邓父在邓十五岁那年,给邓报名留法预备学校。

留法勤工俭学原为国民党元老李石曾,汪精卫,蔡元培,吴稚暉主导,他们以为在国家不富裕的情况下,以半工半读的方式为国家培养人才,可是彻底失败了。除了为共产党培养一大批国民党的掘墓人以外,没有见到几个人学业有成,事与愿违。(毛泽东则借口向章士钊骗了两万大洋,带回老家搞暴动去了)

我曾经和一个当教授的老同学议论起邓小平(他和邓家亲戚走得很近)那群小留学生当年在法国除了打工,到底学到了什么?连几句法国话都讲不好。同学回答很有趣,说是逛窑子去了呗。我说你是在造谣吧,邓站在洋妓女面前,只有人家的肚脐眼那么高,怎么嫖?大家打一阵哈哈。不过这些人没有学到什么本事到是不争的事实。

通常职业军人身经百战,对于战争的残酷知道得异常清楚,可说非常谨慎,轻易不愿开启战端,因为他们知道那是要死很多人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个结论很好用美国国务卿苞维尔来解释,反而那个文人出身的国防部长辣么死非尔德,是个主战派。六四反对开枪杀人的多是那些老将老帅们。

旧时代出军阀最多的地方是四川,以草菅人命,杀人如麻著称。

文革期间四川也是重灾区,杀人如杀鸡,手法百出,骇人听闻,可能红卫兵也是得自这些军阀的真传。武斗最凶的,除了广西,就是四川,民风如此。

邓小平在军队里是政委,也就是以文人的名义监军,吃的是政治饭,干的是杀人不见血的勾当,在风云突变的党内斗争中总是立于不败之地,踩着同志们的尸体步步高升,人矮鬼大,在文革前成为中共第四号人物,没有十八般武艺加上老奸巨猾,想混到邓那个位子是不可想象的。

邓尽管不能和毛那样一言九鼎,可是以邓在党内的资历,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半个皇帝,(另外半个是陈云等八老)也就是中共的末代皇帝,以后没有人能够超越他们。

毛泽东读过不少历书,做起亏心事来还是有后怕的,他恨死了刘少奇,但是不会杀他,要让他自己慢慢的痛苦死去,甚至要留下他一条命,等他知道开除出党之后才让他归天。毛对付政敌基本上采用的是同一种折磨手法。

邓的行事风格截然不同,作起决定来一味蛮干,不计后果。六四屠杀邓怎么也脱不了干系,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代还会指着邓的背脊骨骂他。

以前有一个政治笑话,中央要人讨论怎么样让猫吃辣椒,周恩来说在外面包一层白糖,刘少奇要强迫灌进去,毛则建议将辣椒涂在猫屁股上,辣得猫不得不添,结果将辣椒吃了下去还不自觉。如果是邓小平呢,大家不妨想一想邓会怎么做,我估计他会将辣椒和猫一块烹了,自己将美味吞下去。(根据是邓的猫论,非常现实)

文革期间邓受老毛迫害,对他最大的刺激应该是儿子邓扑方跳楼,半身不遂,邓还要亲自为儿子擦身。邓痛恨红卫兵是勿庸置疑的。六四期间,邓从人民大会堂望出去,看到那么多的学生旗帜,可能产生红卫兵又来了的错觉,旧恨新仇一齐涌上心头。也许从那时起,邓就动了杀机。

为什么邓的性格有如此大的反差,本人以为如同饲养在动物园的老虎,长年累月慢慢失去了野性,平时显得很温顺,但是千万不要将老虎当成家猫来养,一不小心,老虎兽性大发,还是要吃人的。

至于改革开放的功劳,不能一股脑地将功劳算在邓一个人身上。邓有功劳自是不错,不过很多事情是胡耀邦他们干的。固然邓能够大刀阔斧,将华国锋拿下马,加快改革进程。即便没有邓的复出,任何人上台也会走资本主义道路,因为毛留给他们的是一样的遗产,那就是整个国家处在濒临破产的边缘,毛那一套不得人心,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4: 什么是科学的法制(真理)?
2004: 霍梅尼对我们来说一钱不值
2003: 中国人弥漫着莫明其妙的正义
2003: 美国防部长泄露“分化欧洲”图谋
2002: 中国人为什么随地吐痰?
2002: 中国高等教育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