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英雄所見略同。
送交者: 溪谷閒人 2017年03月22日16:50:34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既然是英雄所見略同,其中一個英雄必定是我啦,另一個英雄是誰?不認識,沒見過也沒聽說過。不過網上認人,認文不認人。毛老土匪怎麼說滴?“不管是什麼人,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照你的辦”,所以甭管什麼人,只要他的文章我看着好,說得對,和我看法兒差不多,那我和他就是英雄所見略同。

那麼,這位和我“英雄所見略同”的先生是誰呢?此人是一位美國知名華裔(專題)法學教授,Frank H. Wu,吳華揚,在加州大學黑斯廷法學院任職。

他在《赫芬頓郵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寫給美國亞裔社會活動家們的關於新移民的一封私信》(A Private Note to Asian American Activists About New Arrivals)。

有人竟然胡說這篇文章是在“污衊、漫罵”美國的新移民。不過仔細一看,發現作者說得非常之對:作者把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出國的中國人稱作“新移民”,總的意思是這些人到美國後(甭管怎麼來的了),根本就沒有融入美國社會和美國的政治生活、“主流社會”,也根本沒有接受美國社會最基本的價值觀,這些人中“活動能量”較大的,據我看,指得就是我所說的那幫子“從漏網之魚變成喪家之犬”的所謂“民運人士”、民運群體。所以我才說,我和作者是英雄所見略同。

文章中的“我們”特指在美國生活多年,已經徹底融入美國生活的老一代或老幾代華人;“他們”指新移民。

文章說:

在美國針對亞裔群體開展民權活動特別不容易,因為生活在美國的亞裔們“有些總是抱懷疑態度,有些充滿敵意”。

那些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們總不和我們玩,我們的民權活動、推動社會進步的活動他們都不參加,所以我懇求大家,請傾聽他們的聲音,試着去說服他們吧!

“無論我走到美國的什麼地方、無論是西海岸還是東海岸,都遇到中國新移民在向我抱怨“他們很困惑,覺得自己在這個國家沒有被平等對待”。

他們的憤怒不僅針對的是美國的白人和黑人,他們看起來對在美國已經同化程度更高的、自視是美國亞裔的人們也很生氣。

“是否被公平對待”這個問題在美國的討論從未停止,這其中涉及到種族、性別、地域、行業,方方面面,不僅只有身在美國的中國人有這種情緒。

他們(中國新移民群體)覺得:我們(土生土長的美國亞裔群體)不能代表他們,我們不夠同情他們,我們背叛了他們,我們甚至不能用他們認為理應是屬於我們通用的語言和他們交流。

雖然普通話(Mandarin)是他們的全國性語言,但我發現在美國參加活動時他們更喜歡使用台山之類的方言。

很諷刺,對於我們來說他們特別亞洲,對於他們來說我們特別美國,我們其實並不是一類人,等孩子長大也沒用。

真相是我們是不同的,他們來自於正在上升的亞洲,感謝現代科技他們和他們的祖國依舊保持着密切聯繫。

他們並不把自己當做亞洲人,他們是按照種族、宗族、信仰、環境來區分自己的,所以把自己視作美國人。

我們彼此之於對方都是外國人,儘管別人說我們長得相似,他們也樂得利用我們的謙虛,儘管我們可以隨時否認。那些哪怕稍稍早些到達這裡的新移民,耀武揚威地好像他們比自己還身在中國的親戚更加優秀。可實際上呢?

他們過分的珠光寶氣、沒有秩序、摳鼻孔、隨地吐痰、車開的差、喜歡在背後使壞,讓我們希望他們至少不吃狗肉。

一些新移民不在乎民主,他們覺得自己比其他膚色的人種優秀,因為這一點太明顯了所以他們都懶得指出來,他們甚至認為他們將會優於白人。

他們才剛剛開始表達自己的主張,他們並未表現出傳統上對亞裔的刻板印象,他們開始攻擊,從高等教育到非法移民問題、再到LGBT權利、警察執法暴力,一次又一次地他們站在美國亞裔支持的對立面,他們甚至覺得自己因為吃魚翅、瀕危動物而遭受壓迫。他們帶着口音的英語也沒能阻止他們。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Robert:為什麼川普受到美國人民喜愛
2016: 捉刀:美國窮瘋了?海關猛搜華人錢
2015: 編造小說能否認美國的大饑荒嗎?
2015: 周貴明否認毛共大饑荒,是他witless還
2014: 試用老子的智慧來看毛澤東
2014: 烏克蘭的最佳出路:芬蘭化
2013: 毛左的跳樓英雄竟然要看好氣墊才敢向下
2013: 新一屆中國政府應該儘早落實《漢奸言論
2012: 西方反華勢力終於找到了它們的代言人!
2012: 溫家寶先生的幸福CEO家庭 [資料來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