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苏美尔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送交者: 樊斤品 2017年03月25日15:51:52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第四章 西亚文明的产生


    一、苏美尔文明


    苏美尔为目前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的文明体系,苏美尔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早期高度发达的文明体。苏美尔文明主要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通过放射性碳十四的断代测试,表明苏美尔文明的开端可以追溯至距今6000年前。在距今约4000年前结束,被闪族人建立的巴比伦所代替。这里发现的含有楔形文字前文字的最古老的石板(这仅是目前教课书上唯一采用的人类最早文字记录之一)被定期为距今约56世纪前。


    苏美尔人被称为神一样的民族,他们在农业、文化、青铜技术、军事技术、数学、天文、宗教等方面,发明了众多技术,影响了整个人类。


    (1)苏美尔的技术有:轮、锯、鞣革、镯子、锤子、鞍、钉子、大头针、指环、铲子、釜、刀、长矛、箭、剑、胶、匕首、袋子、头盔、船、盔甲、箭筒、剑鞘、靴子、拖鞋、叉和酿酒。


    苏美尔人有三种不同的船:皮船是由芦苇和动物皮制的、帆船使用沥青来防止水渗入、


    木船有时用人力或畜力拖动。


    (2)数学方面


    为求商业计算和土地丈量的精确,已有位的观念,十进制与六十进制并用,如:一分60秒、圆周360度等,依然为今日所沿用。


    (3)建筑


    两河平原缺乏石矿和树,因此苏美尔的建筑都是泥砖造的,砖与砖之间没有灰浆或水泥连接。泥砖建筑随时间会损毁,因此它们过一段时间就得被拆除、铲平和重造。随着时间的延续两河平原的城市因此不断抬高。这样的古迹被称为台勒(Tell)。在中东到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古迹。苏美尔人最壮观和最著名的建筑是塔庙,它们建筑在巨大的平台上。苏美尔的圆形印章上还有类似于直到不久前伊拉克南部沼泽阿拉伯人还在使用的芦苇造的房子。


    苏美尔的庙和宫殿使用更加复杂的结构和技术如支柱、密室和黏土钉子等。


    (4)军事


    苏美尔人使用城墙来保护他们的城市,但是他们的城墙是泥砖做的,因此敌人有充分时间的话可以在围困的时候挖掘墙来导致城墙的倒塌。


    苏美尔的军队主要由步兵组成。轻步兵的武器是斧、匕首和矛。正规步兵还配有铜盔、毡披风和皮革裙。


    苏美尔军队中还有由野驴拉的车。这些早期的战车在作战时不很有用,有人认为它们主要用来作为运输工具,但是上面的士兵佩战斧和长矛。苏美尔战车有四个轮,上面有两名士兵,由四头野驴拉。车身是一个织成的篮子,车轮是实心的。


    苏美尔人使用的远兵器包括投石索和简单的弓。


    (5)文化


    苏美尔文化有两个中心,南部的埃利都和北部的尼普尔。这两个中心的文化影响截然不同。尼普尔是恩利尔的圣地。恩利尔是阴间的主神。他给予人类的咒语和魔法可以驱动好鬼和恶鬼。他的领域在一座山里,他的产物生活在地下。


    (6)法律


    苏美尔文明时期已有成文法律。


    后期的苏美尔法律保护妇女,而且妇女可以达到相当高的地位,但整个文化里都由男人做主。


    (7)语言与文字


    苏美尔语可能属于德内-高加索语系,目前已知苏美尔语是一种黏着语,也就是说,它的词由粘在一起的词段组成。


    苏美尔人发明了一种象形文字,后来这种文字发展为楔形文字。这是最古老的已知的人类文字之一。今天已经发掘出来的有上十万苏美尔文章,大多数刻在粘土板上。其中包括个人和企业信件、汇款、菜谱、百科全书式的列表、法律、赞美歌、祈祷、魔术咒语、包括数学、天文学和医学内容的科学文章。许多大建筑如大型雕塑上也刻有文字。许多文章的多个版本被保留下来了,因为它们经常被复制(比如作为写字练习)。抄写是当时的人唯一的传播文章的方法。闪族语言的人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后苏美尔语依然是宗教和法律的语言。


    (8)宗教


    乌尔大庙塔接近于伊拉克的纳西里耶。


    苏美人相信人是为了服侍神而降生的,国王是神明在世界上的代理人,人听从神的规劝,否则必因人心从恶而受到惩罚,因此人们建造高耸的塔庙,创造美丽正规的器物来展现神带给人的美好。


    苏美尔的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特有的神及神学,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对神信念的变化,导致人们对神的刻画也发生了变化,苏美尔没有集体的一个宗教。苏美尔人的宗教拥有多神,同时拥有一个主神教。苏美尔人的信仰是最早有记录的信仰,它是后来美索不达米亚神话、宗教和占星学的源泉。苏美尔人相信地面是一块平板,天空是一个盖。他们相信人死后会成为鬼魂不安地永远在阴间游荡。他们的这种信仰还影响了世界上的其他人,怀特海曾说:“我们从两河流域的闪族人那里继承了道德和宗教……”


    苏美尔的主神是天神安努,安努最重要的伴侣是南部的恩基、北部的恩利尔和金星之神伊什塔尔。太阳神叫乌图,月神叫伊南娜,母亲神叫娜姆,此外还有上百小神。每个神与一个城市相连。这些神的重要性也随着这些城市政治上的兴衰而变化。人是神用粘土做的,其目的在于服务神。假如神发怒的话他们就使用地震或风暴来惩罚人。苏美尔人认为人只有在神的怜悯下才能生存。


    苏美尔的神庙由一个中心大厅组成,两侧有通道,通道外侧是祭司们住的地方。在大厅的一侧有一个高台,台上有一个供奉动物和蔬菜牺牲品的泥砖桌。粮仓和仓库一般位于神庙附近。后来苏美尔人开始将神庙建筑在四方形的高台上。这些高台不断提高,形成了塔庙。


    (9)冥界的概念


    苏美传统中的“冥界”正式名称为“阿普斯”(Apzu/Apsu),Ap/Ab在苏美语中是深渊,“阿普苏”在苏美神话中的意思就是“流着清洌泉水的地下湖”。“淡水深渊之神”阿普斯原为初六代的苏美神祇之一,与雌龙蒂雅玛特是一对,却在灭世战争的时候被水神恩基监禁于地下至死,从此化身成了冥界。统治阿普斯的神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水之神恩基,也有人说是月神伊南娜的情人杜姆兹(全名为杜姆兹·阿普苏)或是姊姊伊瑞绮嘉拉。


    阿普斯中的地狱,肮脏阴暗,充满了恶魔鬼怪。无论是神或是人,死了以后都会依据生前的作为,在“阿普斯”中得到不同的待遇。


    二、苏美尔人来自何处


    1、美国历史专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五章《古代文明诸类型》关于苏美尔文明时写道: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可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


    有新的观点中,苏美尔语在某些时候与中国的汉藏语系归纳同于得内-高加索语系。


    苏美尔人的语言,与当今世界所有语言匹配,除了汉语外,无任何语言能有关联。苏美尔文明在西亚,如果要与汉语产生联系,其必须有一个过渡载体,而中亚古夏国就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过渡体。


    2、苏美尔人很可能就来自中亚、北亚、高加索地区。


    在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的莫耶,从公元前7000年地层处,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村落,从其中出土了石制锄头、人工种植的大麦、小麦和各种豆荚,还有驯化的山羊和绵羊的骨头。苏美尔人很早就到达了两河流域的,并从事农业生产。


    苏美尔人是黄色人种,其自称为“黑头”。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李辉发表论文《走向远东的两个现代人种》,关于黄种人迁徒路线论述:


    C. 大約三萬年前,黃色人種在東南亞、印尼次大陸和中國南方進一步擴張,而棕色人種可能有一部分已經來到美洲;


    D. 大約兩萬年前,黃色人種幾乎征服了東亞和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使該地區的棕色人種銳減;


    E. 大約一萬年前,黃種人進入美洲,並成爲美洲的主宰;


    F. 在數千年内,黃種人向中亞、北歐、印度洋和太平洋諸島擴張,東亞最偏遠地區的棕色人種也漸漸與黃種人融合。(第8P)


    一万年前,黄种人征服了东亚、东南亚、美洲,同样也征服了中亚、北亚地区。黄种人征服东亚的时候,在气候上属于第四季末次冰期退冰的时候,末次冰期的最盛期发生于约1.8万年前,于约1万年前消退,期间多有反复。在东亚地区冰川遗址有云南大理冰期、江西庐山冰期、鄱阳湖冰期等。在冰进的时候,亚洲黄种人只有两种退路,东亚黄种人退往两广东、海南以及东南亚,而中亚、北亚的黄种人则只有退往两河流域,最远只能到达北非,因气候变得干燥,撒哈拉已经成为一个跨不过的大沙漠。

    末次冰期人类逃亡路线图


    瑞士的一家遗传学公司对埃及法老进行过DNA鉴定,鉴定结果发现埃及法老的DNA类群属于R1b1a2,在欧洲有50%的人属于这种DNA类型,可以表明他们有这相同的祖先。而在埃及,有这种基因类型的人还不到埃及人口的1%。遗传学家肖尔茨认为,欧洲人与埃及法老有这共同的祖先,都应该生活在大约9500年前的高加索地区。


    遗传学家们认为,有R1b1a2类型DNA的人群大概在公元前7000年变开始出现。


    这也表明了,古埃及人可能是与苏美尔人在约1万年前后全球气候最低点的时候自高加索、中亚等地区进入西亚,并各自先后建立起了文明国家。


    3、黄种苏美尔人取得了西亚的统治地位


    居住于中亚和北亚的黄种人自伊朗高原进入两河流域之后,可能就落下脚来,从地理上他们再往南行已无路可行,跨过尼罗河地区就进入了浩大的撒哈拉沙漠。能在两河流域安定下来,并保住新占领的土地,是黄种人最佳选择。


    上图黑色虚线表示冰川可能位置,古代冰川推进至北纬30度鄱阳湖区域,云南大理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因其海拔较高,也为冰川覆盖,整个青藏高原、西亚的伊朗高原、东欧的高加索山脉等,都为冰川覆盖。对于散布于广大的中亚、北亚地区的黄种人,南退的唯一路线就是西亚地区。


    欧洲白人南退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仍然广大的南欧地区,另一条是通过巴尔干半岛进入西亚地区。很明显,多数欧洲人并不需要进入西亚就能存活。


    西亚面积远小于中亚、北亚。在人口大迁徒进入西亚后,原住民可能很快就失去了数量上的优势,来自中亚、北亚的黄种人取得了相对数量优势地位。


    三、苏美尔文明的产生


    因气候就化,冰川运动而进入西亚的黄种人和白种人很快就会发现,南进无路,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退不回去,那里是可怕的大冰川;东进是大海,西进还是大海。成千上万的部落不同的人种汇聚在一起,生存陷入困境,没有青铜兵器,不可能靠大规模屠杀其他部落而获得生存空间,大家必须学会相处,大家也就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语言不通,大家就只能通过图画和手势来表达意思;生存艰难,猎物有限,大家就必须学会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


    研究者认为,最初的农业系统于距今大约11000年前出现在西南亚洲,以种植谷物、豆类和饲养家畜为基础。到约6000年前,在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农耕-畜牧(agro-pastoralism)模式成为食物生产的主流系统。绵羊和山羊是最早被驯养的家畜。最初,饲养绵羊的目的是肉用,这种肉羊有多个起源地。在5000年前和4000年前,以羊毛生产为目的的绵羊出现在西南亚和欧洲。最近的遗传研究结果认为,这种改良的家养绵羊最可能起源于西南亚洲。[7] 而最近的遗传分析证实,伊朗是几乎所有山羊的发源地,最早的家养山羊遗存的年代为大约10000年前。


    西亚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是黎凡特(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安那托利亚(今土耳其)和扎格罗斯山山前地区,即所谓农业起源的新月形地带。大约在公元前9000-8000年,便进入原始新石器时期,有了农业和养畜业的萌芽。公元前8000-7000年,先后进入前陶新石器或无陶新石器时期,已种植小麦、大麦、扁豆和豌豆等,开始饲养绵羊和山羊,有的遗址还有猪骨。


    苏美尔人在西亚发展出人类第一个文明,属众多极低概率事情的巧合,那些幸运与巧合碰撞一起,人类才产生了文明。这种幸运与巧合,在人类进入亚欧大陆几十万年间,都不曾如此集中出现,印第安人进入美洲1—2万年间、棕色人种进入大洋洲的1—2万年间,他们就再这么幸运过,以至于直至西班牙舰队到达印第安人面前时,他们仍停留在新石器时代,他们没有发明青铜器,没有车轮,农业还在刀耕火种,没有家禽家畜可以驯化,文字系统比起离开亚洲时,可能并无进步多少。


    幸运1:独特地理位置,三大洲连接枢纽


    西亚独特的地理位置,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连接的纽带,区域狭小,是古人类商业枢纽,更是知识的交汇之处,欧洲白人的各种部落、南亚棕色人种的各个部落、中亚和北亚的黄种人部落、北非的黑人部落,他们不得不以某种方式相处,并相互交流,以及交换物品。


    棕色人种在大洋洲开阔地带没有产生任何先进文明,而印第安人在墨西哥湾那狭长地带产生了玛雅文明,其逻辑仍然相同,即南美洲与北美洲的人相互地行知识交流时,都需要通过狭长的墨西哥湾,于是文明最先产生于那样地理位置特殊且狭小的地带,不同地区不同部落的人员高度集中的地方。开阔地带如大洋洲,则没有这样的条件,只能长时间停留在原始社会,等待文明人的到来。


    幸运2:1万年前西亚同时出现小麦、大麦、扁豆和豌豆等


    人类幸运之处还在于,西亚有野生的小麦、大麦、扁豆和豌豆等农作物,更幸运的是,这些农作物存在于地球上的时间可能仅1万多年,它们不但几乎同时代出现在地球上,还集中出现在了西亚地区,苏美尔人或许在绝望之际发现了这些神奇的野生作物可以用来人工种植,从而步入了原始农业生产时代,生产水平较狞猎为生的部落提高了很多。


    幸运3:西亚及周边有野生水牛、绵羊、山羊


    西亚的伊朗地区有原始的山羊,南亚有野生水牛,西南亚有绵羊,西亚的野生驴等,这些都分布非常小的范围内,各类人种高度集中,人们不得不将这些野生动物养起来作为肉食的补充甚至作为主要肉食来源,人类因此驯养了家畜。


    小麦、大麦、扁豆和豌豆、水牛、驴、山羊、绵羊等,均因为食物不够被迫成为人工种值和人工畜养,人类很快就进入了农业社会。


    幸运4:周边发现了红铜技术


    所谓无巧不成书,人类学会使用金属,可能与步入农业时代有同等重要意义,第一个发现红铜奥妙的可能是个万年不遇的天才,也可能是件概率极低的极幸运的发现,但无论如何,人类于约公元前7000年前在南亚巴基斯坦地区学会了使用红铜,并用红铜制造工具。


    红铜技术在公元前5500年就经西亚传播到了阿尔卑斯山地区普罗库普列,西亚可能在更早时期就获得了红铜技术,当然当今考古发现为公元前5000年左右。


    幸运5:冰川运动致三大洲人员集中于西亚


    因为冰川运动,中亚、北亚和欧洲的各部落,都不得不退往西亚避难,并与非洲的人混居。人类最伟大能力莫过于知识的复制能力,当数以百计甚至千计的曾经散落于各大洲的人们不得不相处一起的时候,他们就很快会发挥出这种伟大的能力:复制别的部落、别的人种的知识,积累起来,为我所用。


    这5大幸运因素汇合一起时,人类文明就爆发了。


    这些众多几十万年来没有出现的极低概率的事情几乎同时集中出现于苏美尔人主导的西亚地区,这也成就了苏美尔人,他们于公元前5400年就建立起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埃利都,世界上第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也就在此诞生了。


第五章 苏美尔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一、苏美尔文明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美尔文明深深的影响了整个世界,他们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高度发达的早期国家,建立了最早的城市,发明了楔形文字,是现在所有文字(汉字需要进一步证明)的始祖;他们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律,他们发明了世界上最早且曾广泛应用于亚欧大陆的太阴历,直到今天仍影响着华人地区;他们发明了车轮,发明了青铜器和众多古兵器,发明了四轮战车,发明了梨、会种植小麦,等,他们是世界现代文明的鼻祖。

二、苏美尔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1、文化西来的研究

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公元前2-3千年欧亚大陆存在着广泛的文化交流。西亚或近东对欧洲的巨大影响已举世公认,对东亚的影响仍处于扑朔迷离之中。李济认为所有伟大文明都是文化接触的结果,殷商文化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体,融汇了很多不同的文化源流,但他并没有明确指出哪些文化是本土起源哪些是外来的。他在最后一次公开演讲的结尾处谨慎地指出:“商人的殉葬习惯恐怕不是中国自己的习惯;我疑惑这是与两河流域接触的结果。两河流域远在比商朝早二千年就有杀人殉葬的情形。(源自专业杂志《东亚古物》的《青铜之路:上古西东文化交流概说》)

章太炎在【《訄书》原人第十六·种姓十七】力证中华文化西来:

如《命历序》,人皇九头纪以后有五龙纪,始渐及伏戏。则天皇非其人也。古事芒昧,难尽明也。)君长四州,故有四岳。长民十二,故有十二牧。民曰黑头,故称黔首。文字如楔,故作八卦。陶土为文,故植碑表。尊祀木星,故占得岁。异名纪月,(如《释天》‘正月为陬’以下十二名,巴比伦亦有之)故贞孟陬。故曰:中国种姓之出加尔特亚者,此其征也。”

《春秋纬命历序》作于汉朝时期,根据上古神话故事与传说编写而成,这里洽洽揭开了迷题:中华文明源头在苏美尔文明那里。

伏戏,即伏曦氏,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首,人首蛇身。《命历序》此段意思是,伏戏氏那里的人自称“黑头”,又称“黔首”,文字如楔,占卜算卦,文字刻在陶土上,种麦子。苏美尔人自称“黑头”,使用的是楔形文字,发明了占卜,他们把文字刻在泥版上,然后烧制成陶土,苏美尔人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种植小麦的民族。伏曦氏可能是苏美尔的某个王,或苏美尔神话故事中的某个神。

当然,章太炎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知道苏美尔人,此系列文章始写于1894年,最晚成书于1900年,而苏美尔文明直到1922年--1934年,英国考古学家伍莱率领一支庞大的队伍对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文明的核心聚落乌尔进行了12个季度的大规模发掘,揭示了这个遗址从7000年以前的一个小村庄到逐步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文明都市,苏美尔文明才为世人所知道。

章太炎先生力证中华文明来自亚细亚地区,其文:“方夏之族,自科派利(即拉库伯里)考见石刻,订其出于加尔特亚;又说:其《旧纪》曰:--------- (其书为巴比伦人披落沙所纪。披落沙,共和纪元五百八十年人)然始统一加尔特亚者,为萨尔宫一世,当共和纪元以前二千九百六十年。(共和纪元与欧洲邪稣纪元相差八百四十一筭)其后至亚拉伯朝,以巴比伦为京师,当共和纪元前七百四年。其后二百五十年,为小亚细亚灭之。

萨尔宫者,神农也,(或称萨尔宫为神农,古对音正合)促其音曰石耳。(《御览》七十八引《春秋命历序》曰:有神人名石耳,号皇神农)先萨尔宫有福巴夫者,伏戏也;后萨尔宫有尼科黄特者,黄帝也。其教授文字称苍格者,苍颉也。其他部落,------------“萨尔宫者,神农也,(或称萨尔宫为神农,古对音正合)。促其音曰石耳。(《御览》七十八引《春秋命历序》曰:‘有神人名石耳,号皇神农’。)先萨尔宫有福巴夫者,伏戏也;后萨尔宫有尼科黄特者,黄帝也。

现代考古信息已经很清楚的了解,古巴比伦王国是白人打败了在古苏美尔人后,在美索不达米亚城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苏美尔早在公元前4000—3000年就建立起了早期高度文明,公元前2900年左右就进入了战国时代。章太炎所写《旧约》中的萨尔宫一世(萨尔宫一世是公元前20世纪阿卡德时期亚述城邦的统治者)并不是苏美尔人,而是白人闪族人,在苏美尔人亡国后统治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从现在的资料信息来看,他并不会是中华文明传说中的神农氏。

萨尔宫一世统治时期,中亚的古夏国(阿克瑟斯文明)已经兴起了数百年,这一点章太炎先生是不知道的,中亚的古夏国考古信息直至1990年才为世界所知。

但章太炎先生还是说对了一件事,中华文明从帕米尔高原过来的。

2、汉字可能来自苏美尔楔形文字

(1)史前岩画

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也发现了大量的史前岩画,但目前发现岩画最早的是在欧洲的西班牙北部的山洞之中,时间达4万年,出自尼安德人之手,在法国也发现有类似岩画,时间约3.9万年,也许人类最早的艺术家就是欧洲的尼安德人。

史前古人会将其所见到的事物画下来,刻到岩石上,描上色彩,这或许是文明的胚胎。这个技能传播到了几乎所有大洲,各地的人们都学会了。

(2)象形文字

后来的象形文字,就是在图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开始的象形文字是以图像为主,符号为辅,但由于书写太麻烦,人们不得不进行简化,书写系统由图像时代进化到了文字时代,仅管象形文字仍含有大量的图画,但已经属于使用意义上的文字了,与图画脱钩成为独立的体系。

最早的象形文字产生于古埃及,约6000年历史,苏美尔人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简化,发展出了楔形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曾一度成为世界通行文字,亚、欧、非商业贸易标准文字。但楔形文字仍很很复杂,闪米特商人发明了一些简单的符号作标注,后来腓尼基商人更进一步的发明了22个字母作为注音;腓尼基人的字母传入希腊后,希腊添加了2个字母,即今天的24个拉丁字母。另一方面,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来了印度梵语和阿拉伯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和印第安象形文字都已失传或灭绝,已无传播的必要性。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经过数万年的进化而成,包括汉语也不例外。

(3)文字关系表

(4)文字产生与进化的逻辑

印第安人自从走出非洲大陆至16世纪,期间长达6万年;大洋洲棕色人种走出非洲时间与印第安人时间也大约相同。他们很可能在非洲的时候已经学会了岩画(目前考古尚无考古证据支持这一点,本人此观点属逻辑推论,需获得考古证据的进一步证实),但进步极小。印第安人建立了石器时代的玛雅文明,但文字水平仍停留在象形符号时代。大洋洲的棕色人种并未比他们走出非洲时进步多少。

文明的产生需要很多特殊的条件,气候、地理、成千上万的部落汇聚、还有上天安排的可种植农业、可驯养的牲畜、以及发明青铜,等等。文字也只有在上面各种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可能快速进化。很难想象在黄河流域的人们能抛开以上条件,独立的从天而降,突然有了发达的甲骨文,这是不符合社会进化规律的。

字母的产生是因为复杂的楔形文字难以适应商业贸易的发展,那些从事商业的人们不能像贵族和官僚一样长时间在苏美尔人的学校里进行学习,也许苏美尔人也并不欢迎那些异邦的商人,也许即便苏美尔人的学校能向平民、异邦人开放,那也不可能满足亚洲、欧洲、非洲的商人的学习需要。商人们只好进一步对文字进行简化,从而发明了字母,并在数百年至1千年间完全淘汰了复杂的母体---楔形文字,也同样淘汰了仍然复杂的埃及象形文字。汉字也遵循了同样的轨迹,从甲骨文到周人的金文,再到秦朝小篆,到后来的隶书,一直到今天的简体字,就是一条文字的进化、简化的轨迹。

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的缺陷,除了写作复杂外,还有的是,难以用图画或符号去表示所有想表达的意思,很多东西或许没有办法画出来,难以识别,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无数种类,有很多长得还像,但确有不同,文字的功能就是为了准确的传播信息,如果画出来了人们容易搞混,那就达不到文字的初始目的。

从图25—27所示,同样一个字,书写起来,符号化的简体字,比像形化的甲骨文容易多了,书写效率高了,学习也简化了,意思可以更准确。从图画到象形文字,到楔形文字,到字母或汉字简体字,遵循的是同样的规律。

从楔形文字到字母文字,商业行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商业行为黄金法则为降低交易成本。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语言可能并不顺畅的时候需要,用简单的大家都能明白的文字交流,会是交易成本最低、最便捷的方式。汉字从甲骨文进化到简体字,商业贸易是其内在需求动力。过于复杂的文字,将严重阻碍了商业贸易的交流与合作。商人需要的总是需要简单、方便、直接、可靠的沟通,还需要高效率等。即便在今天,商人仍然会在正式文字之外,用自己或交易双方都懂的简单符号、术语来表达商业业务;很多符号、术语自被商人创造出来后,一开始并不为外人所知道,但时间长了,用的人多了,约定成俗,就创造出了新的字或词。

以国际贸易术语为例,可以看到商业对文字简化的创造与需求:

简称:ETD,英文全称:estimated time of departure,中文全称:预计开船时间。

简称:ETA,英文全称: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 ,中文全称:预计到达时间。

以ETD为例,简化字仅3个字母,英文全称多达25个字母,而汉字也需要6个字。

当然,交易成本对文字进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商业贸易上,即便是政府行政管理,一样需要考虑如何降低交易成本。复杂的文字同样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就如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过于复杂,官员在担任政府公职前同样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文字学习,这对贵族而言可能同样是苦不堪言。楔形文字虽然比原来的图画文字简单多了,不用每个人都是画家,但交易成本仍然过高。当商人的简化符号为更多人使用后,政府官员也同样乐于采用,我们也可以看到苏美尔楔形文字的进化史,越往后图画越少文字越简单。

商人用注音作为符号,相比楔形文字简单了很多倍,自腓尼基字母成形后,无论是商人,还是学者,还是官方,都意识到简化字带来的巨大好处,曾经作为世界通行文字并流行了数千年的楔形文字,几乎在几百年间就消亡了。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原始社会,图画的产生和象形文字的产生,也许仍然是遵循着同样的逻辑:商业贸易的需要。我们可以想象一些情景,在远古时期,来自遥远的不同的部落之间需要相互交换一些物品和食物,他们语言不通,只能通过打手势,但可能还是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如果能把想交易的物品画出来,那样商业贸易就能在得以升级,人们可以提前知道交易对手未来需要多少某类型的物品,这是现场以物易物所难以做到的。如此,图画就产生了。图画的产生,最开始仍然不是什么艺术,而是为了生存,没了贸易。

象形文字的产生更是因为商业贸易的扩大。冰期末期,三大洲的人们都集中于狭小的西亚地区,商业贸易活跃程度空前,不同的地区不同人种之间混居一地,商人就需要穿梭其中,用图画来沟通实在太麻烦了,商人不得不使用一些简化的符号来沟通。这样,象形文字就产生了。这个过程有点像汉人写草书,笔画太多了就简化成一些自己看得懂的文字,时间长了大家都能明白某个简化字是什么意思了,那个复杂的字就被取代了。

可以说,没有商业贸易,就不会有文字,也不会有人类的文明。

(5)汉字为何没有走向字母

公元前2300年中亚古夏国建立,楔形文字可能仍是官方主要文字,但不出意外,应当比在西亚更简化了。去到夏国的苏美尔贵族可能很少,大部分平民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学校教育,看不懂也不会使用楔形文字;与此同时,古夏国的统治者可能是中亚的土著首领,他们既需要接受楔形文字,但他们同样没有机会接受苏美尔式的正规学校长时间学习,只能速成。简化、符号化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可能整个古夏国都没有像苏美尔人那样,建立起专供贵族和富人学习的学校,以至于整个古夏国与苏美尔文化几乎断层,存续数百年时间,宫殿出土的文字资料还是很少。

当然,当时的古夏国可能人数不多,商人对那里好像兴趣不大,文明的传播受到了严重阻碍。

公元前1500年左右,腓尼基人创造出了划时代意义的字母,而此时的古夏国人已经流亡到万里之外的东亚黄河流域,不久那里就出现了新的王朝殷,史称殷商王朝。西亚与东亚的贸易量极少,游牧民族的印欧人和蒙古高原上的黄种人兴起,他们对商人队伍的抢掠,几乎完全隔断了东亚与西亚地区的商业贸易,字母等并不能传入中原,汉字得以自成体系的发展起来。

(6)苏美尔文与汉字

当今世界希伯来文、拉丁文、阿拉伯文等,所有的字母系统都来自于苏美尔楔形文字,那么汉字又会成为例外吗?

至少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汉字是个例外,人们没有在东亚找到足够的支撑汉字独立发展的证据。不出意外,汉字与字母文字一样,都是源自苏美尔文。

苏美尔人在西亚,汉字成长于东亚,中间的桥梁应当是中亚的古夏国。

汉字演化猜想图

苏美尔文和古埃及文字都有是从上至下,从右至左书字,古汉字也是从上至下,从右至左书写。

中亚地区尚未发现太多的古夏国的文字物品,这是一个不解之迷。


    3、红铜


    在公元前7700年至西元前3300年间,居住在梅赫尔格尔(Mehrgarh,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居民会使用当地的铜矿制作工具。那里可能是人类最早使用红铜的地方。


    铜石并用时代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过渡性时期,在该时期主要的工具和武器仍然是石器,但同时出现了少量以红铜器(天然铜器),又称红铜时代、金石并用时代。


    红铜即天然铜,质地软,不适合制造工具,所以红铜时代的人类仍以使用石器为主。很快的,人们开始发现当红铜与锡或其他金属混合之后,金属会变得更好用,从而进展到青铜时代。这个过程很多时都很快,所以很难具体的界定红铜时代与其他时代的分野。


    美索不达米亚、高加索地区、伊朗、印度河谷等地最先在公元前5千年后期到前4千年左右进入红铜时代,历时约1000年,与公元前3000年前后才进入青铜时代初期。在欧洲,没有发生过类似的红铜时代,而是直接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进入青铜时代,与中东地区基本一致。埃及和西班牙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最早,在公元前3200年。另外,中美洲在公元7世纪亦独立的发现了炼金术,但没有经过红铜时代。


    由于在印度河文明与土库曼斯坦斯坦南部及伊朗北部于红铜时代的前4300年到前3200年间的陶瓷器具式样十分相似,估计双方在这段期间已经有贸易开展。

    红铜传播路径图


    有证据表明中国有红铜时代,在人类文明社会之前发现并制造红铜的人,属于比爱因斯坦更伟大的天才,那个幸运事件属于全人类。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几十万年或一百万年以上,也仅仅在1万年前才出现了那样一个天才,从概率上讲是非常低的。红铜时代也不曾出现于美洲和大洋洲,当然也不会出现于中国。中国甘肃的齐家文化的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些的红铜器,多为小型工具和装饰品,多数由冷锻法锤击制成,且含铜量多在99%以上,应为天然铜。二里头文化遗址的3—4期,约公元前1590—1300年时代,也出土过红铜器件。但这些远不能证明那是独立产自于中国,因为彼时印欧人已进入东亚地区,更在于此时世界早已进入了青铜时代,在中亚、新疆出土众多青铜器件,年代为齐家文化同时代或之前。


    正因为南亚的那个不知名的天才发现了红铜技术,所以后来才能将冶炼技术升级,发展出了青铜文明。


    4、青铜


    西亚地区经历的红铜时代约1千年时间,由于红铜太软,不适合制作工具,人们开始加以改进,后来进入砷铜时期,具体持续时间有多久仍不得而知,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西亚地区进入青铜时代,苏美尔人成为青铜时代的世界中心。


    青铜文明传播路线图


    苏美尔人发明的青铜器件有:锯、镯子、锤子、钉子、大头针、指环、铲子、釜、刀、长矛、箭、剑、匕首、头盔等。


    从苏美尔人统治时期开始,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青铜技术连同文字、农业、天文、历法、数学等,由商人通过贸易的方式,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目前的考古发现证明,公元前3300年,古印度已有发现青铜器件;公元前3200年南欧洲地区已发现青铜器。青铜技术传播到中亚的时间可能是为公元前2300年。


    在甘肃东乡的林家村,出土了1件属于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马家窑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目前无任何证据证明公元前3000年进东亚进入铜器时代。从红铜到青铜时间跨度超过1000年,铜刀属后期的高技术作品。马家窑的铜刀很有可能是商人贩卖给东欧或中亚地区,然后由商人或游牧民族带到了蒙古高原附近的东亚新石器部落,遗落或卖给了新石器部落。有如现代人持M16自动步枪在亚马逊原始森林里落单了病亡,武器流落到了原始部落手中。


    中国甘肃四坝文化区东灰山遗址中,曾先后出土了铜削、铜锥、铜镯、铜耳钸、铜小圈钸等16件铜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室对15件铜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除1件为铜砷锡三元合金制品外,其余均为铜砷二元合金制品。后来晚于东灰山遗址的中原一带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基本都是铜与锡合金的锡青铜,没有类似东灰山遗址出土的铜砷合金铜器。


    甘肃省政府参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认为:“根据测定结果,四坝文化的铜器合金成分复杂,既有锡青铜和铅锡青铜,又有砷青铜以及其它合金制品。四坝文化普遍发现砷青铜,这一特征与西亚、南欧及北非的早期铜制品相同,反映出4000年前,四坝文化有可能与外界存在某种形式的联系。”


    中国主要青铜遗址


    如上图所示,甘肃四坝文化区的青铜器为砷铜,属西亚、中亚、欧洲类型,新疆发现的古青铜器遗址,从古墓沟和伊梨地区青铜遗址,都属于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 白种人文化。


    青铜短剑是古代武士随身携带的武器,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其中西亚和中亚的短剑较为古朴,东亚的剑种类繁多,且异常精致。中国佩剑之俗起于西北游牧民,青铜剑在商周之际传入中国北方草原、巴蜀地区和中原与印欧人在东方的活动有关。剑在古代汉语中又称径路或轻吕,显然是外来词。


    《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易华)对此有过专门研究,其研究认为:


    林嘉琳与多国学者合作完成了青铜文化比较研究,发现从乌拉尔到黄河流域一脉相承。


    弗兰克等认为不仅有现代世界体系,而且有古代世界体系;世界体系的历史远不止500年,而是5000年,也就是说青铜时代即已形成世界体系。青铜冶炼需要跨地区合作,西亚及其附近地区五千年前就形成了以红铜、锡、铅、青铜和粮食为主要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网,构成了一个具有中心-外围关系的古代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不局限于经济和政治关系,还可包括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联系。东亚很可能和古代欧洲一样是西亚为中心的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一个更边缘的组成部分。


    综合研究表明石器、陶器、水稻、粟、猪、狗、半地穴或干栏式住宅、土坑葬、玉器等定居农业文化因素在东亚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甚至万年前,而青铜、小麦、黄牛、绵羊、马、火葬、金器等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的文化要素东亚不早于五或四千年;可以初步肯定中国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是本土起源,而青铜时代游牧文化是外来因素。


    中国西北,特别是新疆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填补了青铜冶铸技术由西向东传播的空白。古墓沟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大约四千年前新疆部分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且与中亚、西亚、中原均有联系。安德罗诺沃文化对新疆青铜文化的影响是明显的,欧亚大草原的牧羊人在青铜文化传播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四坝文化、齐家文化、朱开沟文化是青铜文化由西北向西南、东北、中原传播的中继站。三星堆、大甸子、二里头遗址的青铜器可能是本地制造的,但亦是文化传播的结果;上述地区不太可能是冶金术的起源地。中原,特别是夏商统治的中心地区缺铅少锡,铜锭亦来自周边;二里头、二里岗和殷墟都只是青铜铸造中心。


    公元前2000年以后,西亚、中亚、东亚之间存在一条西东文化交流的青铜之路;传播的不止是青铜技术和青铜器,而且包括众多的物资和观念如牛、马、羊及相关技术。


    5、小麦、大麦


    (1)小麦、大麦原产西亚和北非


    地球上绝大多数物种都只起源于一个地方,在没有人工干涉的情况下,通常也只存在于一个地区。如野生水稻生活于中国南方,玉米、红薯、土豆等只原产于美洲,而小麦、大麦只原产于西亚和北非地区,这些都已是学界共识。


    (2)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人工种值小麦和大麦


    在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的莫耶,从公元前7000年地层处,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村落,从其中出土了石制锄头、人工种植的大麦、小麦和各种豆荚,还有驯化的山羊和绵羊的骨头。


    我们并不知道苏美尔人是不是第一个种植小麦、大麦的民族,但的确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种值小麦、大麦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而苏美尔人可能已经在那里生活。


    苏美尔人最早进入农业种植社会。


    (3)中国发现小麦时间及地点


    A、考古学家在中国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曾发现了小麦、大麦、高粱、粟和稷等5种作物的炭化籽粒。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对这些炭化小麦标本进行碳14测定,断定为距今4230±250年。


    B、新疆古墓沟遗址位于孔雀河下游北岸,距罗布泊北岸70公里。考古学家在那里发现了小麦颗粒,其遗址经碳14鉴定,约距今3800年。


    C、中原地区直至商朝时期才有少量小麦种植,人们仍以大米和小米为主。秦汉魏晋南北朝,南方用“鱼稻”待客,北方则“杀鸡煮黍”,小麦仍然登不上台面。隋朝和唐朝初年,除了陕西、河南和河北等地,其他北方居民仍然把小麦视为“杂稼”,也就是说,小麦竟然被当成了杂粮。而淮河以南的居民则吃不惯小麦,认为它口感粗粝、缺乏营养,并把“麦饭”当成贫穷的象征。唐朝中后期,小麦在北方终于成为主食;到了南宋初年,由于中原居民纷纷南渡,小麦才开始在江南地区大面积种植。


    据《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小麦在中国传播和普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体上先是由西向东、后由北朝南展开[85]。小麦传入中国,但没有传入相应的食用方法,经历了粒食到粉食的本土化过程,形成了不同于西亚啤酒面包传统的面条馒头传统。根据作物种类和饮食方法可以勾划东西两种不同传统:西亚或西方的饮食特点是研磨面粉加以烘烤,而东亚或东方主要是煮和蒸。


    小麦在中国传播之所以缓慢,根本原因是中国直至唐朝才掌握了小麦的吃法。


    (4)小麦从西亚经中亚入中国


    在科佩特山脉水源丰富的北麓上发现的考古证据表明该处曾经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聚居地。在杰顿,泥砖屋已在公元前6000年出现,该处的农民饲养驯化的山羊和绵羊,种植小麦和大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查基里特佩,农民大量种植适合在干旱环境灌溉的作物,如冬小麦,这种作物在红铜时代(即前4300年—前3200年)相当普遍(维基百科: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中亚最早种植小麦的历史可能长达8000年(需重新确认)。


    野生小麦生长在西亚、北非地带,大约1万年前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开始种植小麦等农作物,8000年前埃及地区的人们也学会了种值小麦,5000年前传到了南亚印度和欧洲。


    中亚地区比南亚和欧洲更早种植小麦也是说得通的,因为中亚地区比南亚、欧洲更靠近西亚。


    小麦传播路线图


    小麦与青铜技术等几乎同步进入中原地区。所疑惑的是为什么进入东亚后人们不知道如何食用,不会作面包。


    6、水牛


    水牛可能起源于南亚,而黄牛很可能来自西亚。从河姆渡到兴隆沟,东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牛骨多为水牛骨骼,不止一种,均为野生;家养水牛很可能是公元前一千纪从南亚引进的,中国南方的水牛犁耕技术很可能是受北方黄牛耕作技术影响所致[55]。


    到了青铜时代,黄牛才在东亚大量出现,据今约4000年的甘肃大何庄遗址、秦魏家遗址齐家文化层中出土的黄牛骨骼是典型代表[58]。黄牛亦可分为两个亚种,Bos taurus可能起源于西亚[59],Bos indicus起源于南亚。mtDNA研究表明东亚黄牛与欧洲、非洲黄牛非常接近,但与印度黄牛差别较大[60]。更具体的研究显示日本[61]、韩国[62]黄牛均属于Bos Taurus,可能来自西亚;而20%蒙古黄牛受到了印度黄牛的影响,可能发生在蒙古帝国时期。中国黄牛包括上述两个亚种,南部以印度黄牛为主,包括T1和T2,西北部类似于蒙古黄牛,包括T2、T3、T4。


    黄牛和水牛以及山羊、绵羊都是以西亚为中心,经由中亚,顺青铜之路进入东亚地区。


    7、犁


    苏美尔人大约于公元前3000年前发明了犁,以犁耕地。


    有众多图像和文字证据表明五千年前西亚就普遍实行两牛抬扛式的牛耕了,欧洲局部地区发现了牛耕的物证,北欧如丹麦也发现了近五千年的犁耕痕迹。


    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中国的主要耕地工具是耒和耜,直至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33,才有了铸造铁犁铧,一直到汉代才普及犁耕。


    8、山羊、绵羊


    山羊和绵羊骨骼经常同时出现在西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位于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扎格罗斯(Zagros)山脉及其附近地区可能是山羊和绵羊的最早驯化地。最近对扎格罗斯山脉南端的甘兹·达列赫(Ganj Dareh)和阿里·库什(Ali Kosh)出土的山羊骨骼进行了重新研究,进一步确证西亚大约在一万年前已经放养山羊了[43]。


    东亚养羊与西亚相比大约晚了五千年。数百处经科学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大约有五十处出土过羊骨或陶羊头。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存中都没有羊的骨骸。西安半坡的“绵羊”标本很少,不能确定是家羊[44];河姆渡出土的陶羊头可能表现羚羊,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61种动物中唯一的羊亚科动物[45]。新石器时代晚期或末期才出现羊的踪迹,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山羊和绵羊骨骼才是确凿无疑的家羊[46]。羊在东亚新石器时代混合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进入青铜时代后,从新疆到中原羊的数量明显增多。在齐家文化和殷墟遗址中均有完整的羊骨骼出土。羊在青铜时代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地位明显增高。商代西北羌人以养羊为业;周代中原养羊亦蔚然成风。《诗·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山羊和绵羊的驯化不仅是考古学亦是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难题。山羊和绵羊是不同的物种,在驯化的初期就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都是由至少两个亚种分别驯化而来。根据mtNDA山羊可分为四系,A系很可能源于西亚,B系源于巴基斯坦;A、B两系占主流;C、D两系罕见[47]。通过对13个品种183只山羊完整mtDNA D-loop研究表明中国山羊亦可分为四系,A系占主流,B系次之,C、D两系仅见于西藏[48]。现在世界上的绵羊品种多达1400余个,Y染色体研究表明至少可分为两个不同的亚种[49]。mtDNA研究发现西亚绵羊可分为三个亚种,其具体驯化过程比以前想象的还要复杂[50]。通过对东亚13个地区19个品种449只“本土”绵羊的mtDNA研究没有发现独特的遗传标志,支持东亚绵羊像欧洲绵羊一样来自中亚或西亚。


    大约公元前1000年西亚发明了铁制羊毛剪,加速了对羊毛的开发利用。巴比伦帝国羊毛、谷物、油并立为三大物产;古希腊亦以绵羊、油橄榄、小麦为主要产品。羊是财富的象征,羊毛被称为软黄金;金羊毛故事广为流传。东亚较早利用羊毛制品的是北方或西北游牧民。新疆出土青铜时代毛制品,与中亚毛纺织传统一脉相承,特别是其中的斜纹织物(Twill)至今在欧洲流行[52]。中国以丝绸和布衣著称,羊毛衫、毛裤到二十世纪才普及。“羊”“大”为“美”。(《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


    9、马


    最早的野马主要分布于东欧地区,乌克兰和哈萨克草原新石器和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中大量马骨的出土显示了从野马到家马的驯化过程。骑马和马车技术可能源于西亚的骑驴和牛车制作技术。波台(Botai)位于哈萨克草原北部,是一处特殊的铜石并用时代(公元前3000-3500年)遗址,出土动物骨骼三十余万块,其中99.9%是马骨。家马起源于东亚的考古学和遗传学证据在中国、韩国、日本还没有发现。


    在东亚数百处经科学发掘的遗址中从未发现马的骨架,只有零星的马齿或马骨出土,不能确定为家马,确凿无疑的家马和马车见于商代。


    10、战车


    苏美尔人发明了车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车轮的发明,其对人类文明的推进动用仅次于青铜器,因为直至欧洲人出现在印第安人和棕色人种面前的时候,他们仍然没有发明车轮。苏美尔军队中还有由野驴拉的战车,这些早期的战车在作战时不很有用,有人认为它们主要用来作为运输工具,但是上面的士兵佩战斧和长矛。苏美尔战车有四个轮,上面有两名士兵,由四头野驴拉。车身是一个织成的篮子,车轮是实心的。


    大约公元前2000年前后,东欧地区的印欧人吸收了西亚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有了青铜技术后,他们对战车加以改进,发明了一种有辐的两轮轻快马拉战车。这类马车在西亚(主要是安纳托利亚和两河流域)、中亚(主要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草原)和东亚(主要是商、周文化遗址)中均有出土,不仅基本形制相似,而且许多细节相同,充分表明它们有共同的起源,不太可能是独立的发明。安东尼等主张马车起源于欧亚草原西端,主要根据是辛塔什塔一彼德罗夫卡文化墓葬中出土的14辆车,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100-1700年。李特尔等早在七十年代就系统地研究了车辆的起源和传播,指出无辐车和有辐车均起源于西亚,然后分别传入欧洲、非洲和亚洲的中亚、南亚和东亚[77]。针对辛塔什塔-彼德罗夫卡文化中出土的马车李特尔等指出它们过于原始和简陋,还不是真正的马拉战车。另外高加索地区出土了公元前十四—十五世纪的青铜马车模型,支持马车近东起源说。


    从目前出土的早期马车来看,东亚安阳马车可能是最先进的:轮径最大,轨距最宽,车厢最大,时代较晚。林已奈夫、夏含夷[81]等明确主张东亚的马车来源于西亚或中亚草原。最近王海成对马车进行了细致的系统考察,指出东亚不具备独立发明马车的基本条件。

    马拉战车传播图


    这个战车传播图,同样也是印欧人扩张图。印欧人在苏美尔战车的基础上,借助其天然的优势----他们的祖先居住的地方有野马,且被他们祖先驯化。印欧人有了超强的战争优势,得以横扫欧亚大陆,如果东亚地区的蒙古高原没有强悍的蒙古人种游牧民族,他们几乎可凭此利器征服整个亚欧大陆。


11、神话故事

(1)苏美尔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神话故事体系

苏美尔人利用自己的自然语言和发明的文字表达对整体宇宙看法,通过史诗的文学形式展现平民大众广泛世界的信仰,将宇宙的诞生和人类的出现集中归结到神灵是他们认作深刻的真理,最终形成了普照世界大地的创世神话。

苏美尔人奉行多神论,苏美尔的神多达数百个,而且每个城邦的神可能都不一样。苏美尔神话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其中最大的是创世神话和造人神话。

A、创世神话说:

很早很早以前,没有天与地的区别,到处都是白茫茫的水,一片汪洋。在创世之初,水是最早出现的东西,她是宇宙万物的母亲。逐渐地,山在水的浩荡无边的胸怀中长出来,山慢慢长大,在水面上浮起,成为一片陆地。山体里又萌生出了天和地。

天是男的,名字是安神(An),地是女的,名字叫启神(Ki)。安和启合在一起,成为天地之神叫安启,他们生下了大气之神恩里勒(Enlil)。

恩里勒逐渐在安和启的怀中长大起来,他力大无穷。不久,他将安托了起来,远远地推了上去,和启分裂开来,于是,天和地分开了,恩里尔夹在父亲安和母亲启之间。

恩里勒不久娶了妻子叫宁里尔(Ninlil),他们结合后生出了月神南那(Nanna)和大大小小的星辰。月神南那光亮无比,他总是在天空中遨游,在夜晚将清亮的光辉映照大地。南那后来娶了南卡尔为妻,他们生了太阳神奥吐(Utu)。太阳神在清晨从东山升起,傍晚在西山落下,他光芒四射,温暖无比,使大万物生辉,众神灵与太阳神奥吐一起起床,一起入睡。

恩里勒和大地母亲启一起给众星宿规定了各自运行的轨迹,使它们井然有序,互不干扰。

安排完天上的星宿之后,恩里勒与母亲又安排了大地上的事物。他们创造了大地上的生物,还创造了黑头的人类。从此后,天地间充满着生机,到处是和谐与安宁,整个世界成了一个祥和美丽的乐园。

B、造人的神话说:

大气神恩里勒分开了天地之后,天神创造了众多的神灵,天地间顿时热闹起来。

恩里勒现在是神之王,在整个天地间都是神灵的世界,众神灵按照一定的组织秩序生活着。

神灵越来越多,不久,天神又创造了植物神乌图,并把大地划归他掌管。于是,大地上处处覆盖了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神灵们以植物为食,饿了啃吃些瓜果汁液。

后来,天神安又造出了谷神伊什南和畜牧神哈尔,两个神灵一个掌管农作物,一个负责畜牧业。这样,众神灵有面包米饭充饥,能吃上肉类喝到牛羊的鲜奶,生活得十分舒心惬意。神灵们有了吃的,穿的,用的,再不像以前一样饿着肚子光着身子。

但是,食物和衣物吃完用光之后就没有了,为了得到丰厚的食品和衣物,神灵们必须每天辛辛苦苦地劳作。他们天天早出晚归耕种不息,生活不再那么轻松了。神灵们不断抱怨生活的艰辛劳累,他们找到智慧之神和水神恩奇(Enki),请求他没法减轻大家的负担。

众神灵正在诉苦的时侯,智慧之神恩奇正在沉睡着,他鼾声如雷,根本听不到大家的抱怨声。恩奇的母亲宁玛赫(Ninmah)(即最初的海),看到她的子孙们一个个如此辛苦,十分心疼。她知道现在神灵越来越多,特别是女性神灵不断繁衍,使神灵们整天为衣食操心,负担日益加重。现在,宁玛赫看见儿子恩奇还沉睡在梦乡中,没有听到众神灵的抱怨,就来到他的床榻前,接了几滴众神的眼泪,唤醒儿子,并对他说:

"孩子呀,快点醒醒!起来给神灵们想想办法吧!他们辛勤地劳作,实在太辛苦啦,你想想怎么减轻他们的负担吧。"

"我们可以为众神灵造一些仆人,让仆人们去生产粮食衣物供神灵们享用。"

宁玛赫一听,这主意挻不错,于是同意了恩奇的意见。这个建议切实可行,可是该怎么具体落实这件创造性的工作呢?

智慧之神恩奇又提出建议说:

"我们选用深海海底的泥土做材料,先让小神灵把泥土发酵变软,让生育女神做监督,由母亲你先制作肢体,再制作仆人的头部,然后把各部分装接在一起,最后由我来给他们吹进生命之气,决定他们的命运。"

母亲宁玛赫答应了下来,他们立即着手准备。一切工作准备就绪,母子都兴高采烈,为他们开创一个宏伟业绩而激动不已。

恩奇还特意为造人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仪式上请来众天神,大家争相祝贺。恩奇和母亲宁玛赫更是眉飞色舞,不断介绍这项创造性工作的情况。恩奇(Enki)和母亲宁玛赫喝了许多葡萄酒,众神灵急于知道恩奇和他母亲要造的人到底是怎么样子,大家纷纷要求恩奇和他的母亲当场制造一些人以饱眼福。

于是,众神之母宁玛赫乘酒兴起抓起准备好的泥土造出六个不同形状的人。前面四个造得十分精细,肢体齐全,完好无缺,恩奇给他们吹入生命之气,决定让他们担任神的仆人,给他们喂了面包。但是后面两个人形却因宁玛赫的酒醉弄得不完美了,恩奇给他们吹入生命之气,发现母亲忘了给这一对男女握出生殖器官。这样,他们两个成了不会生育的人。恩奇无奈,只好让女人进妇女院,男人送到宫中伺奉国王。

众神灵目睹了这一壮举,都惊叹不已,纷纷称颂。恩奇见到活生生的人就这么轻易地造出来,十分兴奋,他不想做一个旁观者,也想试试自己的手艺。

可是,恩奇没有像母亲一样掌握造人的正确方法,他握出来的人面目丑陋,肢体柔弱,精神萎靡。他自知无能,只好请求母亲宁玛赫帮他修改。

"母亲啊,我没办法握人形。我还是干决定人命运的工作,然后喂他们一些面包。"

人形一旦握成,要再修改就很难了。宁玛赫费了好大力气也没办法把那些人修改好。那几个人不会伸手接面包,不会坐,不会站,不会双膝下跪,走路一瘸一瘸的。宁玛赫十分恼火,他责备恩奇不该随意造出那些畸形人,给世上添了许多麻烦。恩奇自知理亏,无言以对,只好认了错。

这两则创世神话其历史地位的重要和深远影响的传播是无法估量的,他们的神话和宗教被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和亚述人等闪米特民族所接受和继承。它是《圣经?创世纪》的原型以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波斯和世界其他地区神话的翻版。

(2)中国神话故事可能受苏美尔神话故事影响

A、创世神话

中国远古神话为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这个世界。中国关于盘古的创世神话是这样描述的:混沌未开的时候,在混沌的中央,有一块浑圆就像是一枚鸡蛋。这块浑圆里有着一个巨人。这巨人醒来,用一万八千年把这“鸡蛋”横着劈开,那清气上升,成了天,浊气下降,成了地。盘古渐长大,顶天立地,天每加高一尺,地每加厚一尺。最终天地日远不再合,盘古力竭身亡,左眼化日右眼为月,毫毛成星。吐气成风喘息为云落泪变雨。他身躯倒下,肉体成了山川,骨头成了矿脉,血液成了江川大海。

中国的盘古创世神话和苏美尔创世神话非常相似,创世之前都是一片混沌(苏美尔人的神话是天地不分一片汪洋),都是神(中国的盘古、苏美尔人的恩里勒)慢慢长高长大,所以把天和地撑开了,世界就诞生了。

与世界其他体系的神话故事一样,中国的创世神话同样源自于苏美尔人。

B、造人神话

中国的神话体系里面,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苏美尔创世神话中,女神宁马赫和她的儿子恩奇用泥捏造了人,创造了这个世界。

世界其他各个主要的宗教派系的造人神话皆出自苏美尔神话,这在史学界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C、阴间冥界

苏美尔人认为人死了以后,都会变成鬼,都要去阴间,他们相信人死后会成为鬼魂不安地永远在阴间游荡。

中国古人对阴间鬼魂的观点与苏美尔人几乎相同。

D、天圆地方

苏美尔人相信地面是一块平板,天空是一个盖。

中国古人相信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漂浮在海上。

E、国王是神的代理人

苏美人相信人是为了服侍神而降生的,国王是神明在世界上的代理人,人听从神的规劝,否则必因人心从恶而受到惩罚,因此人们建造高耸的塔庙,创造美丽正规的器物来展现神带给人的美好。

中国古人认为,天子(皇帝)是神在世界上的代理人,人们必须敬畏神,否则会受到神的惩罚。中国古代帝王最重要的活动有两样,一是祭祀,二是战争。中国的祭祀是在庙宇进行,人们用特定的器物来祭神。

F、祭神的方法

苏美尔的神庙由一个中心大厅组成,两侧有通道,通道外侧是祭司们住的地方。在大厅的一侧有一个高台,台上有一个供奉动物和蔬菜牺牲品的泥砖桌。

中国祭祀方法直至如今,仍与苏美尔人相似,仍然会在台上摆上动物制品、水果、食品、酒等。

古代欧洲的祭祀方法也是传承自苏美尔人,古希腊有数百个神,祭祀方法基本相同,一次祭祀会屠杀上百头牛。

G、神对世人的惩罚

苏美尔人认为假如神发怒的话他们就使用地震或风暴来惩罚人。

中国古人认为,如果发生地震、大的灾难,可能是国王或皇帝做错了什么事情,所以要被惩罚。

H、中国上古神话人物的西亚风格

西亚和北北的神话人物,众人所熟悉的有埃及的狮身人面像、苏美尔文化的人面蛇身、亚述文化的人面牛身,

中国上古的神话以人面动物身为主,如人面蛇身的有烛龙、女娲、伏羲、共工;

人面虎身的有西王母(中亚、东亚没有狮子);

人面鸟身的有:弇兹;有五色之鸟,人面有发;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

中国后来的神话故事,如《西游记》中,那些妖怪都是长成人像的,或像牛魔王为牛首人身。人面动物身的神并不受中原神话故事欢迎。

12、历法

苏美尔人还发明了太阴(月)历,这也是人类早期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在像美索不达米亚那样极其恶劣的气候下,知道播种和收获的准时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有必要找到某种时日行程以确定周而复始的可靠途径。做到这一点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月亮的盈亏循环。既然月亮由最初的峨眉月到下一个最初的峨眉月共需要29天半的时间,人们就可考虑把这样一个循环视为一个基本的计时单位(我们把它称为一个月),然后累计在月亮运行了12个这样的计时单位(6个是29天,6个是30天)后,1“年”就这样过去了,又到了开始播种的时候。不幸的是,他们不知道一年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月亮的12次循环或12个月比一个太阳年少11天。九百年后,苏美尔人才了解到,每隔几年他们就要在其年历上另加一个闰月,才能准确地预报季节的循环。

现在世界各国通行的计时方法,即每小时60分钟,每天24小时,钟表上的刻度为12小时,还有以12为基本计量单位的"打",都是在60进制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而对于60进制的使用,也是通过巴比伦人,由苏美尔人那里承传至今的。

苏美尔人把整体划分为12个单位(一年12个月、“一打”的概念)和60个单位的度量制度(分针) 长度单位一英尺等于12英寸,重量单位一磅等于12盎司,一先令等于12便士,就连足球比赛罚点球的英制长度也是12码。

苏美尔人使用的是一年12个月,一年354天,计闰月,实为365.25天,一天24小时,1小时60分,1分钟60秒。

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古巴比伦、古中国等,全世界除了印第安人和毛利人以及原始人,全部都是使用阴历。除东亚外,都非常明确他们的天文历法知识来自苏美尔人。

中国上古代法相传有《黄帝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颛顼历》,合称古六历。中国阴历与苏美尔基本相同,为一年12个月,一年354天,计闰月为365.25天,一天12个时辰。1年24个节气,有12生肖。

中国阴历与苏美尔阴历所不同的在于,苏美尔实行一天24小时,每小时60分,每分钟60秒,而中国初略划分为每天12个时辰。苏美尔人精确的时间定位需要很先进的科技,可能是文明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缺少某些精英人才,所以丢失了一些先进知识,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采用折衷方法。

从数字上看,中国古代“12”和“24”用得并不多,最常用的还是在历法上。

除美洲的印第安人把一年分为18个20天的月,外加五天作为禁忌日。

另一个大洲上的毛利人使用的日历不详。


古代阴历使用地区图

如上图,古代时期,全世界除了大洋洲和美洲外,无一例外的都使用阴历。

13、砖建筑

砖是人类建筑史上首项重大发明。西亚特别是两河流域缺乏天然石头,新石器时代几乎与陶器同时发明了砖。生砖指砖坯(abode)、粘土砖(clay brick)或泥砖(mud brick),又称日晒砖(Sundried brick),可追根溯源到近万年前的西亚[89]。制砖是苏美尔人的重要日常工作,阳光充足的夏季第一个月称之为砖月[90]。苏美尔时代大量使用生砖,熟砖即烧砖(fired brick or burnt brick)或烤砖(baked brick)也开始出现。巴比伦时代流行釉砖和琉璃砖,砖雕或画像砖亦应运而生。青铜时代西亚地区用多种砖建造神庙、宫殿、围墙、道路、桥梁、水渠和居民住宅;砖砌建筑技术四千年前传播到了印度河、尼罗河流域和地中海地区,希腊罗马时期传播到了整个欧洲[91]。

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流行半地穴式住房,南方流行干栏式建筑,中原发明了窑洞建筑。龙山文化末期如平粮台遗址已出现砖坯和排水管。东灰山四坝文化日晒土坯砖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土砖。镇原县齐家文化房基发现了上百米陶水管,每节水管长53厘米,设有子母口,可互相衔接,早于二头里,已接近当时的世界水平。陕西周原西周遗址出土了砖瓦等建筑材料,证明三千年前周人就生产和使用砖瓦以及制作难度较大的排水管道[92]。虽然周代已有砖踪瓦迹,春秋战国时期陆续出现了长方形粘土薄砖,大型空心砖,断面成几字形的花砖,长方形凹槽砖和拦板砖等,秦汉时期粘土砖的制作技术已成熟,样式亦相对固定。“秦砖汉瓦”可追溯到四坝、齐家文化,但砖瓦建筑秦汉时代才开始普及。生砖和熟砖制作技术均可追溯到西亚,唯有空心砖可能是中国的发明。(《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

14、殉葬习惯

李济认为:“商人的殉葬习惯恐怕不是中国自己的习惯;我疑惑这是与两河流域接触的结果。两河流域远在比商朝早二千年就有杀人殉葬的情形。

15、天与帝

“天”在苏美尔语中有din-gir, di-gir, dim-mer等读音,中国的“帝”很可能最早就是天。最早记录“帝”的是黄帝和炎帝。这两个人很有可能出现的时候,是以神或天的名义,人们称他们为“黄帝”、“炎帝”。

在语言进化过程中,天与帝分开了,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思。

三、苏美尔文明与汉文明传播逻辑假说

1、前夏国时期

已发现的中亚年代最早的新石器遗址是哲通(Jeitun)遗址,位于土库曼斯坦首府阿什哈巴德以北30公里,存续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5000年。哲通的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发现有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该文化遗址与西亚的耶莫遗址(位于伊拉克东北部的基尔库克附近)、耶利哥遗址(位于约旦河河口附近)等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可能说明在很早时期,西亚与中亚就有了文明的联系。文明的相似性很难解释为偶然或巧合。

2、夏国的建立

苏美尔较大的城邦有12个,自公元前2900年开始,苏美尔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战国时代,直至公元前2335年,苏美尔早期王朝最后一个王卢加尔扎克西被闪族人打败后结束。(这一点上与中国战国历史又惊人的相似,苏美尔人经过了数百年时间,直至卢加尔扎克西统一苏美尔地区,但很快就亡国。东亚秦始皇也在结束战国时代后很快亡国,所不同的是,东亚是以黄种人为主,语言、文字基本相同。)

苏美尔人进入战国时代后,一部分不堪战乱的人们离开了苏美尔地区,北上进入中亚地区,那里可能是苏美尔人的遥远时期的故乡,此时居住的人种仍然是黄种人,可能在语言上和人种上的相似,让来自文明地区的人们对陌生的地区更有安全感更亲近。

公元前2335年苏美尔早期王朝被闪族人打败主后,大批的黄种人逃离了苏美尔,北迁进入中亚地区,来到了如今阿姆河地区,他们又仿照苏美尔文明,建立起了新的城邦,称为夏国。

3、夏国的民族融合

约公元前2000年前后,印欧人开始扩张至中亚地区,侵食夏人领地。印欧人与夏人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夏人也吸收了一些印欧人的血统,黄种人和白种人混血开始,甚至一些印欧人的部落由游牧民族变身为农耕民族,并臣服于有先进文明的夏,成为夏的附属部落。

4、夏国的灭亡与迁徒

公元前1700年前,印欧人进入中亚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在数量上与夏国相均等甚至多于夏国,强悍的印欧人发起了对夏国的冲击,夏王国灭亡。也在同一时期,印欧人袭击南亚地区,消灭了原来的古印度文明,建立了新的王朝。

夏国灭亡后,大量人口被屠杀或成为奴隶,一部分夏人(包括印欧人与夏人混血的部落以及早期臣服于夏,并且放弃了游牧生活转向了农耕生活的的部落,他们已经文化、语言、风俗上已经被夏王朝同化)东迁至易守难攻的昆仑丘。另一部分越过昆仑丘,一路向东迁徒,进入塔里木盆地,出罗布泊,进入陕甘地区,最后进入黄河流域,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百年,期间之所以不断的东迁,除了逃避凶悍的印欧人袭击外,从昆仑丘至陕甘一带长达数千里地方,的确不适宜大规模耕种,不能养活人数众多的夏国遗民。


印欧人扩张和夏人东迁图

进入黄河流域的夏国遗民,他们以黄种人或黄种人与白种人混血人为主,还有少部分白种人,属于青铜文明的夏国遗民很快就打败了原始东亚土著,取得了立足之地。

几乎同时,一部分印欧人自天山北部和阿尔泰山地区一路东侵,进入中原地区,他们征服了夏国遗民,于公元前1400年左右建立起了殷商王朝。这也就是为什么前商历史难以考证的原因。

从夏至商,印欧人用武力消灭或征服了黄种人文明,但最后都被黄种人文明所同化,成为黄种人文明的一部分。

商汤灭夏,可能最早出现在《山海经》里面,在殷商甲骨文的考证中,关于汤的记录甚多,包括狩猎、祭祀、征战等,但并无汤灭夏这样的大事的记载。商汤灭夏很可能只是周人杜撰出来的信息。灭夏的印欧人和商王室可能并不是同一部落。

5、周代商

留在昆仑丘的夏国文明部落西周国,他们是早期进入中亚的,被夏国同化的印欧人,以及与夏国贵族通婚的黄白混血人种,他们因不堪忍受游牧民族的袭击,不得不顺古夏人的路线继续东迁,进入陕甘地区,并最终取代商王朝,建立中原周王朝。


6、西亚、中亚和东亚历史疑点全解答

正因为如上几点,所以:

(1) 中亚古文明灭亡后没有在当地人留下太多的故事,包括神话,留下的可能只有“大夏”和“妫水”的地名。

(2) 中亚古文明的原住民没有被屠杀的都迁走了。

(3) 印欧人消灭了中亚古文明后,并没有改变游牧民族本性,在旧城邦原址建立起新的国家。

(4) 找不到前商时期遗址。

(5) 商王DNA鉴定属印欧人。

(6) 消灭夏王朝的可能并不是成汤,而是不知名的印多人部落。

(7) 周人称其是夏人后裔,来自昆仑。

(8) 汉时古书《命历序》能留下苏美尔文明有关记载:,君长四州,故有四岳。长民十二,故有十二牧。民曰黑头,故称黔首。文字如楔,故作八卦。陶土为文,故植碑表。尊祀木星,故占得岁。异名纪月,故贞孟陬。

(7)苏美尔语唯一能与汉语有某些相似之处。

(8)汉藏语系属得内高加索语系。(汉语可能是得内-高加索语系、苏美尔语、中亚黄种人古语、古东亚土著语言、印欧语混合而成)。

四、中亚古文明落后于苏美尔文明的原因分析

(1)上古时期西亚与中亚商业贸易与人口

苏美尔文明时期,西亚的商业贸易伙伴主要有北非、南欧、南亚,而中亚地区并不是贸易的重点对象,这从苏美尔楔形文字传播和青铜文化传播上可以看到,最先被传播到的地方首先是北非古埃及,然后就会是南亚和南欧,而中亚被传播的时间远落后于前面三地。

以青铜为例,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掌握青铜技术,几乎同时代古埃及也发现了青铜器,这说明苏美尔和古埃及关系更为密切,商业交往和知识交换非常频繁。

公元前3300年和公元前3200年,南亚和南欧都已经有了青铜器。中亚出现青铜器明显晚于南亚和南欧。青铜器在西亚周边出现,首先应当归功于早期的商人,商人才是文明传播与进化的最大功绩者。

以利润为导向,商人只会活跃于人口集中的地方,哪里人口最集中,哪里商业最发达,如前面所述,西亚之所以最先进入文明社会,是因为西亚曾经可能是地球上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因此也是商业最为发达的地方。

中亚之所以不是亚欧非洲际贸易商人关注重点,只有一个因素,那里的人口并不集中,商业价值不大。

(2)贵族阶层进入中亚少

苏美尔城邦内,只有贵族才能进入学校学习。楔形文字过于复杂,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这加剧了权力的世袭。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先是经过了数百年的战国时代,后有过短暂大一统,之后就被闪米特人打败而亡国,后再复国,再亡国,之后整个种族消失。

这期间,有可以发生过种族屠杀事件,大量的黄种苏美尔人,包括贵族在内,在2次亡国之时,大部分死于非难,只有少部分逃入了中亚地区,由于很可能多数是知识并不多的平民。逃入中亚的苏美尔人将中亚地区由新石器文明一步带入了青铜文明,进入国家时代。

由于苏美尔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很多知识缺少了贵族就可能丢失。比如复杂的苏美尔数学、天文、泥版印刷技术、法律等。

苏美尔人发明了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一分种60秒。如此精确的计时,需要极高的技艺才能实现。逃离到中亚地区的人们可以没有掌握精确计时技术,只好采用更加简单而粗糙的方式,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用漏壶的方式将一天分为100刻,这样简单而易于操作。

中亚发现的文字信息较少,很有可能就是掌握泥版印刷技术的贵族官员和技工没有进入中亚。

中亚地区原本人员较少,逃入中亚的苏美尔人可能还要少于原土著,最开始的王可能是原土著中的最有实力的部落首领。他们并不曾了解西亚文明有多先进,实用主义成了他们最合适的选择。

而苏美尔人虽亡国,但其文明在西亚、北非、南亚、欧洲得以继续发扬光大,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商人贸易的促进下,西亚的先进知识被商人带入了这些地区,那里的文明学会并掌握了那些复杂而庞大的知识体系,并加以改进。

中亚因人口少,商业利益不大,成为被商人遗忘的角落。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夏和商的文明程度远比不上苏美尔文明。


第六章、印第安人没有跨越石器文明的原因

印第安人与东亚黄种人一道,大约于6万年前走出非洲,大约在1—2万年前跨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之后的一万年间,留在欧亚大陆的人们,以黄种人和白种人为主的部落跨出了石器时代,发展出了现代高度文明,而印第安人却进步很慢,虽然也出现了新石器时代国家和城市,但却远落后于6000年前的西亚;而另一边,进入大洋洲的棕色人种,其进步甚至落后于印第安人,一万多年间几乎原地不动,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运行逻辑,值得深究。

西亚文明的产生有5大幸运因素,其中印第安人几乎仅满足其中1.5项,所谓1项,即美洲生长有野生的适宜耕种的玉米、土豆、番署等;另外0.5项是指冰川运动致部分北美的印第安人不得不南迁并集中于狭长的墨西哥湾地区,但他们并不像西亚那样必须停留在那里,人们还可以继续南行,进入亚马逊原始森林。

印第安人跨不过石器时代,有以下几个因素:

(1)地理环境

与西亚独特的地理环境相比,美洲大不相同,整个北美和南美,都是非常适合原始人居住,且地域非常辽阔,沙漠少,森林和草原多,人们只需要狩猎就足以生存。当冰川气候来临时,不能适应极寒气候的人们只需不断的南迁,就能安稳的生存,大部分人们可以进入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并不像进入西亚的黄种人和白种人那样南进无路,北退冰山,东西大海的窘境。

印第安人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种植,他们可以不依赖农业技术而生存;印第安人并不需要像西亚那样与其他不同的人种交流,美洲既无其他人种可交流和发生商业贸易;也可以不与众多其他部落交流和交易也能生存。如此,印第安人的知识积累和复制能力就无法发挥不出来,没有一定量的知识复制和积累,文明是难以产生的。

同样,因为生存环境较好,他们并不太需要农业种植,所以他们仍然可以长时间停留于狩猎为主的石器时代。

(2) 美洲野生动物不适合畜养

美洲的野生动物也很多,但适合驯养的品种并不多,西亚和西南亚、南亚地区有绵羊、山羊、个头并不太大的野生水牛和野生黄种,还有个头不大的野驴,但美洲的情况似乎并不太好,那里也有野生水牛,但个头实在太大,每头重达1000公斤,性情刚烈,无法驯化。

西亚可以利用驯化的驴、黄牛、水牛用于农业耕种,印第安人却找不到可以驯化成耕种牲畜的动物。

另一方面,美洲猎物丰富,动物畜养的动力不足。

(3) 没有发现红铜技术

红铜技术的发现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力是难以估计的,但很遗憾的是, 那个人在原始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几十万年才出现了一个,印第安人在美洲一万多或两万多年并没有出现那样的天才。

(4) 商业不兴旺致文字难以发达

印第安人过着富足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对商业贸易的需求小得多。只有集中于墨西哥湾附近的人们才有贸易的动力,因为那里人口集中过多,开始有了不同的分工,人们不再完全自给自足,商业系统才有了存在的空间。

商业贸易促进了图画的进化和简化,象形文字和符号得以产生。但商业贸易并不能深入的影响南美和北美大陆,那里的人们仍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文字系统只能停留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发达的文字对文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玛雅文明只能停留于相当亚欧大陆的新石器时期,文明程度远落后于亚欧大陆。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6: 我差點成了“法輪功”魔掌下的冤魂
2016: 何岸泉,自裁,自毙!
2015: 习近平文革有那么惨吗?
2015: 马文魁笔记:江青接见“联动”时的讲话
2014: 谁能给老三届道歉——为红卫兵说句公道
2014: 谁为乌克兰哭泣?
2013: 毛左们要用14亿中国人民的生命换取钓鱼
2013: 组团抗议黄浦江死猪 上海美女被捕
2012: 港媒:温家宝提“平反六四”传中央拟接
2012: 红与黑,从重庆唱红打黑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