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蘇美爾文明對中華文明的影響
送交者: 樊斤品 2017年03月25日15:51:52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第四章 西亞文明的產生


    一、蘇美爾文明


    蘇美爾為目前發現於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最早的文明體系,蘇美爾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早期高度發達的文明體。蘇美爾文明主要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南部,通過放射性碳十四的斷代測試,表明蘇美爾文明的開端可以追溯至距今6000年前。在距今約4000年前結束,被閃族人建立的巴比倫所代替。這裡發現的含有楔形文字前文字的最古老的石板(這僅是目前教課書上唯一採用的人類最早文字記錄之一)被定期為距今約56世紀前。


    蘇美爾人被稱為神一樣的民族,他們在農業、文化、青銅技術、軍事技術、數學、天文、宗教等方面,發明了眾多技術,影響了整個人類。


    (1)蘇美爾的技術有:輪、鋸、鞣革、鐲子、錘子、鞍、釘子、大頭針、指環、鏟子、釜、刀、長矛、箭、劍、膠、匕首、袋子、頭盔、船、盔甲、箭筒、劍鞘、靴子、拖鞋、叉和釀酒。


    蘇美爾人有三種不同的船:皮船是由蘆葦和動物皮製的、帆船使用瀝青來防止水滲入、


    木船有時用人力或畜力拖動。


    (2)數學方面


    為求商業計算和土地丈量的精確,已有位的觀念,十進制與六十進制並用,如:一分60秒、圓周360度等,依然為今日所沿用。


    (3)建築


    兩河平原缺乏石礦和樹,因此蘇美爾的建築都是泥磚造的,磚與磚之間沒有灰漿或水泥連接。泥磚建築隨時間會損毀,因此它們過一段時間就得被拆除、剷平和重造。隨着時間的延續兩河平原的城市因此不斷抬高。這樣的古蹟被稱為台勒(Tell)。在中東到處都可以見到這樣的古蹟。蘇美爾人最壯觀和最著名的建築是塔廟,它們建築在巨大的平台上。蘇美爾的圓形印章上還有類似於直到不久前伊拉克南部沼澤阿拉伯人還在使用的蘆葦造的房子。


    蘇美爾的廟和宮殿使用更加複雜的結構和技術如支柱、密室和黏土釘子等。


    (4)軍事


    蘇美爾人使用城牆來保護他們的城市,但是他們的城牆是泥磚做的,因此敵人有充分時間的話可以在圍困的時候挖掘牆來導致城牆的倒塌。


    蘇美爾的軍隊主要由步兵組成。輕步兵的武器是斧、匕首和矛。正規步兵還配有銅盔、氈披風和皮革裙。


    蘇美爾軍隊中還有由野驢拉的車。這些早期的戰車在作戰時不很有用,有人認為它們主要用來作為運輸工具,但是上面的士兵佩戰斧和長矛。蘇美爾戰車有四個輪,上面有兩名士兵,由四頭野驢拉。車身是一個織成的籃子,車輪是實心的。


    蘇美爾人使用的遠兵器包括投石索和簡單的弓。


    (5)文化


    蘇美爾文化有兩個中心,南部的埃利都和北部的尼普爾。這兩個中心的文化影響截然不同。尼普爾是恩利爾的聖地。恩利爾是陰間的主神。他給予人類的咒語和魔法可以驅動好鬼和惡鬼。他的領域在一座山里,他的產物生活在地下。


    (6)法律


    蘇美爾文明時期已有成文法律。


    後期的蘇美爾法律保護婦女,而且婦女可以達到相當高的地位,但整個文化里都由男人做主。


    (7)語言與文字


    蘇美爾語可能屬於德內-高加索語系,目前已知蘇美爾語是一種黏着語,也就是說,它的詞由粘在一起的詞段組成。


    蘇美爾人發明了一種象形文字,後來這種文字發展為楔形文字。這是最古老的已知的人類文字之一。今天已經發掘出來的有上十萬蘇美爾文章,大多數刻在粘土板上。其中包括個人和企業信件、匯款、菜譜、百科全書式的列表、法律、讚美歌、祈禱、魔術咒語、包括數學、天文學和醫學內容的科學文章。許多大建築如大型雕塑上也刻有文字。許多文章的多個版本被保留下來了,因為它們經常被複製(比如作為寫字練習)。抄寫是當時的人唯一的傳播文章的方法。閃族語言的人成為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後蘇美爾語依然是宗教和法律的語言。


    (8)宗教


    烏爾大廟塔接近於伊拉克的納西里耶。


    蘇美人相信人是為了服侍神而降生的,國王是神明在世界上的代理人,人聽從神的規勸,否則必因人心從惡而受到懲罰,因此人們建造高聳的塔廟,創造美麗正規的器物來展現神帶給人的美好。


    蘇美爾的每個城市都有它自己特有的神及神學,並且隨着時間的變遷人們對神信念的變化,導致人們對神的刻畫也發生了變化,蘇美爾沒有集體的一個宗教。蘇美爾人的宗教擁有多神,同時擁有一個主神教。蘇美爾人的信仰是最早有記錄的信仰,它是後來美索不達米亞神話、宗教和占星學的源泉。蘇美爾人相信地面是一塊平板,天空是一個蓋。他們相信人死後會成為鬼魂不安地永遠在陰間遊蕩。他們的這種信仰還影響了世界上的其他人,懷特海曾說:“我們從兩河流域的閃族人那裡繼承了道德和宗教……”


    蘇美爾的主神是天神安努,安努最重要的伴侶是南部的恩基、北部的恩利爾和金星之神伊什塔爾。太陽神叫烏圖,月神叫伊南娜,母親神叫娜姆,此外還有上百小神。每個神與一個城市相連。這些神的重要性也隨着這些城市政治上的興衰而變化。人是神用粘土做的,其目的在於服務神。假如神發怒的話他們就使用地震或風暴來懲罰人。蘇美爾人認為人只有在神的憐憫下才能生存。


    蘇美爾的神廟由一個中心大廳組成,兩側有通道,通道外側是祭司們住的地方。在大廳的一側有一個高台,台上有一個供奉動物和蔬菜犧牲品的泥磚桌。糧倉和倉庫一般位於神廟附近。後來蘇美爾人開始將神廟建築在四方形的高台上。這些高台不斷提高,形成了塔廟。


    (9)冥界的概念


    蘇美傳統中的“冥界”正式名稱為“阿普斯”(Apzu/Apsu),Ap/Ab在蘇美語中是深淵,“阿普蘇”在蘇美神話中的意思就是“流着清洌泉水的地下湖”。“淡水深淵之神”阿普斯原為初六代的蘇美神祇之一,與雌龍蒂雅瑪特是一對,卻在滅世戰爭的時候被水神恩基監禁於地下至死,從此化身成了冥界。統治阿普斯的神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是水之神恩基,也有人說是月神伊南娜的情人杜姆茲(全名為杜姆茲·阿普蘇)或是姊姊伊瑞綺嘉拉。


    阿普斯中的地獄,骯髒陰暗,充滿了惡魔鬼怪。無論是神或是人,死了以後都會依據生前的作為,在“阿普斯”中得到不同的待遇。


    二、蘇美爾人來自何處


    1、美國歷史專家L.S.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第五章《古代文明諸類型》關於蘇美爾文明時寫道:最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偉大創建者——蘇美爾人,似乎既不是印歐人的一支,也不是閃米特人的一支,這一點很可奇怪。他們的語言與漢語相似,這說明他們的原籍可能是東方某地。


    有新的觀點中,蘇美爾語在某些時候與中國的漢藏語系歸納同於得內-高加索語系。


    蘇美爾人的語言,與當今世界所有語言匹配,除了漢語外,無任何語言能有關聯。蘇美爾文明在西亞,如果要與漢語產生聯繫,其必須有一個過渡載體,而中亞古夏國就是一個非常合理的過渡體。


    2、蘇美爾人很可能就來自中亞、北亞、高加索地區。


    在美索不達米亞東北部的莫耶,從公元前7000年地層處,考古學家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村落,從其中出土了石制鋤頭、人工種植的大麥、小麥和各種豆莢,還有馴化的山羊和綿羊的骨頭。蘇美爾人很早就到達了兩河流域的,並從事農業生產。


    蘇美爾人是黃色人種,其自稱為“黑頭”。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李輝發表論文《走向遠東的兩個現代人種》,關於黃種人遷徒路線論述:


    C. 大約三萬年前,黃色人種在東南亞、印尼次大陸和中國南方進一步擴張,而棕色人種可能有一部分已經來到美洲;


    D. 大約兩萬年前,黃色人種幾乎征服了東亞和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使該地區的棕色人種銳減;


    E. 大約一萬年前,黃種人進入美洲,並成爲美洲的主宰;


    F. 在數千年內,黃種人向中亞、北歐、印度洋和太平洋諸島擴張,東亞最偏遠地區的棕色人種也漸漸與黃種人融合。(第8P)


    一萬年前,黃種人征服了東亞、東南亞、美洲,同樣也征服了中亞、北亞地區。黃種人征服東亞的時候,在氣候上屬於第四季末次冰期退冰的時候,末次冰期的最盛期發生於約1.8萬年前,於約1萬年前消退,期間多有反覆。在東亞地區冰川遺址有雲南大理冰期、江西廬山冰期、鄱陽湖冰期等。在冰進的時候,亞洲黃種人只有兩種退路,東亞黃種人退往兩廣東、海南以及東南亞,而中亞、北亞的黃種人則只有退往兩河流域,最遠只能到達北非,因氣候變得乾燥,撒哈拉已經成為一個跨不過的大沙漠。

    末次冰期人類逃亡路線圖


    瑞士的一家遺傳學公司對埃及法老進行過DNA鑑定,鑑定結果發現埃及法老的DNA類群屬於R1b1a2,在歐洲有50%的人屬於這種DNA類型,可以表明他們有這相同的祖先。而在埃及,有這種基因類型的人還不到埃及人口的1%。遺傳學家肖爾茨認為,歐洲人與埃及法老有這共同的祖先,都應該生活在大約9500年前的高加索地區。


    遺傳學家們認為,有R1b1a2類型DNA的人群大概在公元前7000年變開始出現。


    這也表明了,古埃及人可能是與蘇美爾人在約1萬年前後全球氣候最低點的時候自高加索、中亞等地區進入西亞,並各自先後建立起了文明國家。


    3、黃種蘇美爾人取得了西亞的統治地位


    居住於中亞和北亞的黃種人自伊朗高原進入兩河流域之後,可能就落下腳來,從地理上他們再往南行已無路可行,跨過尼羅河地區就進入了浩大的撒哈拉沙漠。能在兩河流域安定下來,並保住新占領的土地,是黃種人最佳選擇。


    上圖黑色虛線表示冰川可能位置,古代冰川推進至北緯30度鄱陽湖區域,雲南大理位於北回歸線附近,因其海拔較高,也為冰川覆蓋,整個青藏高原、西亞的伊朗高原、東歐的高加索山脈等,都為冰川覆蓋。對於散布於廣大的中亞、北亞地區的黃種人,南退的唯一路線就是西亞地區。


    歐洲白人南退的路線有兩條,一條是仍然廣大的南歐地區,另一條是通過巴爾幹半島進入西亞地區。很明顯,多數歐洲人並不需要進入西亞就能存活。


    西亞面積遠小於中亞、北亞。在人口大遷徒進入西亞後,原住民可能很快就失去了數量上的優勢,來自中亞、北亞的黃種人取得了相對數量優勢地位。


    三、蘇美爾文明的產生


    因氣候就化,冰川運動而進入西亞的黃種人和白種人很快就會發現,南進無路,那裡是一望無際的大沙漠;退不回去,那裡是可怕的大冰川;東進是大海,西進還是大海。成千上萬的部落不同的人種匯聚在一起,生存陷入困境,沒有青銅兵器,不可能靠大規模屠殺其他部落而獲得生存空間,大家必須學會相處,大家也就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語言不通,大家就只能通過圖畫和手勢來表達意思;生存艱難,獵物有限,大家就必須學會種植農作物和養殖家畜。


    研究者認為,最初的農業系統於距今大約11000年前出現在西南亞洲,以種植穀物、豆類和飼養家畜為基礎。到約6000年前,在新石器時代農業革命中發展起來的農耕-畜牧(agro-pastoralism)模式成為食物生產的主流系統。綿羊和山羊是最早被馴養的家畜。最初,飼養綿羊的目的是肉用,這種肉羊有多個起源地。在5000年前和4000年前,以羊毛生產為目的的綿羊出現在西南亞和歐洲。最近的遺傳研究結果認為,這種改良的家養綿羊最可能起源於西南亞洲。[7] 而最近的遺傳分析證實,伊朗是幾乎所有山羊的發源地,最早的家養山羊遺存的年代為大約10000年前。


    西亞最早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是黎凡特(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敘利亞)、安那托利亞(今土耳其)和扎格羅斯山山前地區,即所謂農業起源的新月形地帶。大約在公元前9000-8000年,便進入原始新石器時期,有了農業和養畜業的萌芽。公元前8000-7000年,先後進入前陶新石器或無陶新石器時期,已種植小麥、大麥、扁豆和豌豆等,開始飼養綿羊和山羊,有的遺址還有豬骨。


    蘇美爾人在西亞發展出人類第一個文明,屬眾多極低概率事情的巧合,那些幸運與巧合碰撞一起,人類才產生了文明。這種幸運與巧合,在人類進入亞歐大陸幾十萬年間,都不曾如此集中出現,印第安人進入美洲1—2萬年間、棕色人種進入大洋洲的1—2萬年間,他們就再這麼幸運過,以至於直至西班牙艦隊到達印第安人面前時,他們仍停留在新石器時代,他們沒有發明青銅器,沒有車輪,農業還在刀耕火種,沒有家禽家畜可以馴化,文字系統比起離開亞洲時,可能並無進步多少。


    幸運1:獨特地理位置,三大洲連接樞紐


    西亞獨特的地理位置,亞洲、歐洲、非洲三大洲連接的紐帶,區域狹小,是古人類商業樞紐,更是知識的交匯之處,歐洲白人的各種部落、南亞棕色人種的各個部落、中亞和北亞的黃種人部落、北非的黑人部落,他們不得不以某種方式相處,並相互交流,以及交換物品。


    棕色人種在大洋洲開闊地帶沒有產生任何先進文明,而印第安人在墨西哥灣那狹長地帶產生了瑪雅文明,其邏輯仍然相同,即南美洲與北美洲的人相互地行知識交流時,都需要通過狹長的墨西哥灣,於是文明最先產生於那樣地理位置特殊且狹小的地帶,不同地區不同部落的人員高度集中的地方。開闊地帶如大洋洲,則沒有這樣的條件,只能長時間停留在原始社會,等待文明人的到來。


    幸運2:1萬年前西亞同時出現小麥、大麥、扁豆和豌豆等


    人類幸運之處還在於,西亞有野生的小麥、大麥、扁豆和豌豆等農作物,更幸運的是,這些農作物存在於地球上的時間可能僅1萬多年,它們不但幾乎同時代出現在地球上,還集中出現在了西亞地區,蘇美爾人或許在絕望之際發現了這些神奇的野生作物可以用來人工種植,從而步入了原始農業生產時代,生產水平較獰獵為生的部落提高了很多。


    幸運3:西亞及周邊有野生水牛、綿羊、山羊


    西亞的伊朗地區有原始的山羊,南亞有野生水牛,西南亞有綿羊,西亞的野生驢等,這些都分布非常小的範圍內,各類人種高度集中,人們不得不將這些野生動物養起來作為肉食的補充甚至作為主要肉食來源,人類因此馴養了家畜。


    小麥、大麥、扁豆和豌豆、水牛、驢、山羊、綿羊等,均因為食物不夠被迫成為人工種值和人工畜養,人類很快就進入了農業社會。


    幸運4:周邊發現了紅銅技術


    所謂無巧不成書,人類學會使用金屬,可能與步入農業時代有同等重要意義,第一個發現紅銅奧妙的可能是個萬年不遇的天才,也可能是件概率極低的極幸運的發現,但無論如何,人類於約公元前7000年前在南亞巴基斯坦地區學會了使用紅銅,並用紅銅製造工具。


    紅銅技術在公元前5500年就經西亞傳播到了阿爾卑斯山地區普羅庫普列,西亞可能在更早時期就獲得了紅銅技術,當然當今考古發現為公元前5000年左右。


    幸運5:冰川運動致三大洲人員集中於西亞


    因為冰川運動,中亞、北亞和歐洲的各部落,都不得不退往西亞避難,並與非洲的人混居。人類最偉大能力莫過於知識的複製能力,當數以百計甚至千計的曾經散落於各大洲的人們不得不相處一起的時候,他們就很快會發揮出這種偉大的能力:複製別的部落、別的人種的知識,積累起來,為我所用。


    這5大幸運因素匯合一起時,人類文明就爆發了。


    這些眾多幾十萬年來沒有出現的極低概率的事情幾乎同時集中出現於蘇美爾人主導的西亞地區,這也成就了蘇美爾人,他們於公元前5400年就建立起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埃利都,世界上第一個高度文明的國家也就在此誕生了。


第五章 蘇美爾文明對中華文明的影響

一、蘇美爾文明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蘇美爾文明深深的影響了整個世界,他們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高度發達的早期國家,建立了最早的城市,發明了楔形文字,是現在所有文字(漢字需要進一步證明)的始祖;他們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律,他們發明了世界上最早且曾廣泛應用於亞歐大陸的太陰曆,直到今天仍影響着華人地區;他們發明了車輪,發明了青銅器和眾多古兵器,發明了四輪戰車,發明了梨、會種植小麥,等,他們是世界現代文明的鼻祖。

二、蘇美爾文明對中華文明的影響

1、文化西來的研究

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公元前2-3千年歐亞大陸存在着廣泛的文化交流。西亞或近東對歐洲的巨大影響已舉世公認,對東亞的影響仍處於撲朔迷離之中。李濟認為所有偉大文明都是文化接觸的結果,殷商文化是一個多方面的綜合體,融匯了很多不同的文化源流,但他並沒有明確指出哪些文化是本土起源哪些是外來的。他在最後一次公開演講的結尾處謹慎地指出:“商人的殉葬習慣恐怕不是中國自己的習慣;我疑惑這是與兩河流域接觸的結果。兩河流域遠在比商朝早二千年就有殺人殉葬的情形。(源自專業雜誌《東亞古物》的《青銅之路:上古西東文化交流概說》)

章太炎在【《訄書》原人第十六·種姓十七】力證中華文化西來:

如《命歷序》,人皇九頭紀以後有五龍紀,始漸及伏戲。則天皇非其人也。古事芒昧,難盡明也。)君長四州,故有四岳。長民十二,故有十二牧。民曰黑頭,故稱黔首。文字如楔,故作八卦。陶土為文,故植碑表。尊祀木星,故占得歲。異名紀月,(如《釋天》‘正月為陬’以下十二名,巴比倫亦有之)故貞孟陬。故曰:中國種姓之出加爾特亞者,此其征也。”

《春秋緯命歷序》作於漢朝時期,根據上古神話故事與傳說編寫而成,這裡洽洽揭開了迷題:中華文明源頭在蘇美爾文明那裡。

伏戲,即伏曦氏,上古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首,人首蛇身。《命歷序》此段意思是,伏戲氏那裡的人自稱“黑頭”,又稱“黔首”,文字如楔,占卜算卦,文字刻在陶土上,種麥子。蘇美爾人自稱“黑頭”,使用的是楔形文字,發明了占卜,他們把文字刻在泥版上,然後燒製成陶土,蘇美爾人還是世界上第一個種植小麥的民族。伏曦氏可能是蘇美爾的某個王,或蘇美爾神話故事中的某個神。

當然,章太炎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並不知道蘇美爾人,此系列文章始寫於1894年,最晚成書於1900年,而蘇美爾文明直到1922年--1934年,英國考古學家伍萊率領一支龐大的隊伍對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蘇美爾文明的核心聚落烏爾進行了12個季度的大規模發掘,揭示了這個遺址從7000年以前的一個小村莊到逐步成為世界上最繁華的文明都市,蘇美爾文明才為世人所知道。

章太炎先生力證中華文明來自亞細亞地區,其文:“方夏之族,自科派利(即拉庫伯里)考見石刻,訂其出於加爾特亞;又說:其《舊紀》曰:--------- (其書為巴比倫人披落沙所紀。披落沙,共和紀元五百八十年人)然始統一加爾特亞者,為薩爾宮一世,當共和紀元以前二千九百六十年。(共和紀元與歐洲邪穌紀元相差八百四十一筭)其後至亞拉伯朝,以巴比倫為京師,當共和紀元前七百四年。其後二百五十年,為小亞細亞滅之。

薩爾宮者,神農也,(或稱薩爾宮為神農,古對音正合)促其音曰石耳。(《御覽》七十八引《春秋命歷序》曰:有神人名石耳,號皇神農)先薩爾宮有福巴夫者,伏戲也;後薩爾宮有尼科黃特者,黃帝也。其教授文字稱蒼格者,蒼頡也。其他部落,------------“薩爾宮者,神農也,(或稱薩爾宮為神農,古對音正合)。促其音曰石耳。(《御覽》七十八引《春秋命歷序》曰:‘有神人名石耳,號皇神農’。)先薩爾宮有福巴夫者,伏戲也;後薩爾宮有尼科黃特者,黃帝也。

現代考古信息已經很清楚的了解,古巴比倫王國是白人打敗了在古蘇美爾人後,在美索不達米亞城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蘇美爾早在公元前4000—3000年就建立起了早期高度文明,公元前2900年左右就進入了戰國時代。章太炎所寫《舊約》中的薩爾宮一世(薩爾宮一世是公元前20世紀阿卡德時期亞述城邦的統治者)並不是蘇美爾人,而是白人閃族人,在蘇美爾人亡國後統治了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從現在的資料信息來看,他並不會是中華文明傳說中的神農氏。

薩爾宮一世統治時期,中亞的古夏國(阿克瑟斯文明)已經興起了數百年,這一點章太炎先生是不知道的,中亞的古夏國考古信息直至1990年才為世界所知。

但章太炎先生還是說對了一件事,中華文明從帕米爾高原過來的。

2、漢字可能來自蘇美爾楔形文字

(1)史前岩畫

人類最早起源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也發現了大量的史前岩畫,但目前發現岩畫最早的是在歐洲的西班牙北部的山洞之中,時間達4萬年,出自尼安德人之手,在法國也發現有類似岩畫,時間約3.9萬年,也許人類最早的藝術家就是歐洲的尼安德人。

史前古人會將其所見到的事物畫下來,刻到岩石上,描上色彩,這或許是文明的胚胎。這個技能傳播到了幾乎所有大洲,各地的人們都學會了。

(2)象形文字

後來的象形文字,就是在圖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開始的象形文字是以圖像為主,符號為輔,但由於書寫太麻煩,人們不得不進行簡化,書寫系統由圖像時代進化到了文字時代,僅管象形文字仍含有大量的圖畫,但已經屬於使用意義上的文字了,與圖畫脫鈎成為獨立的體系。

最早的象形文字產生於古埃及,約6000年歷史,蘇美爾人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不斷的進行簡化,發展出了楔形文字。蘇美爾楔形文字曾一度成為世界通行文字,亞、歐、非商業貿易標準文字。但楔形文字仍很很複雜,閃米特商人發明了一些簡單的符號作標註,後來腓尼基商人更進一步的發明了22個字母作為注音;腓尼基人的字母傳入希臘後,希臘添加了2個字母,即今天的24個拉丁字母。另一方面,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來了印度梵語和阿拉伯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和印第安象形文字都已失傳或滅絕,已無傳播的必要性。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經過數萬年的進化而成,包括漢語也不例外。

(3)文字關係表

(4)文字產生與進化的邏輯

印第安人自從走出非洲大陸至16世紀,期間長達6萬年;大洋洲棕色人種走出非洲時間與印第安人時間也大約相同。他們很可能在非洲的時候已經學會了岩畫(目前考古尚無考古證據支持這一點,本人此觀點屬邏輯推論,需獲得考古證據的進一步證實),但進步極小。印第安人建立了石器時代的瑪雅文明,但文字水平仍停留在象形符號時代。大洋洲的棕色人種並未比他們走出非洲時進步多少。

文明的產生需要很多特殊的條件,氣候、地理、成千上萬的部落匯聚、還有上天安排的可種植農業、可馴養的牲畜、以及發明青銅,等等。文字也只有在上面各種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才可能快速進化。很難想象在黃河流域的人們能拋開以上條件,獨立的從天而降,突然有了發達的甲骨文,這是不符合社會進化規律的。

字母的產生是因為複雜的楔形文字難以適應商業貿易的發展,那些從事商業的人們不能像貴族和官僚一樣長時間在蘇美爾人的學校里進行學習,也許蘇美爾人也並不歡迎那些異邦的商人,也許即便蘇美爾人的學校能向平民、異邦人開放,那也不可能滿足亞洲、歐洲、非洲的商人的學習需要。商人們只好進一步對文字進行簡化,從而發明了字母,並在數百年至1千年間完全淘汰了複雜的母體---楔形文字,也同樣淘汰了仍然複雜的埃及象形文字。漢字也遵循了同樣的軌跡,從甲骨文到周人的金文,再到秦朝小篆,到後來的隸書,一直到今天的簡體字,就是一條文字的進化、簡化的軌跡。

圖畫文字和象形文字的缺陷,除了寫作複雜外,還有的是,難以用圖畫或符號去表示所有想表達的意思,很多東西或許沒有辦法畫出來,難以識別,因為世界上的事物無數種類,有很多長得還像,但確有不同,文字的功能就是為了準確的傳播信息,如果畫出來了人們容易搞混,那就達不到文字的初始目的。

從圖25—27所示,同樣一個字,書寫起來,符號化的簡體字,比像形化的甲骨文容易多了,書寫效率高了,學習也簡化了,意思可以更準確。從圖畫到象形文字,到楔形文字,到字母或漢字簡體字,遵循的是同樣的規律。

從楔形文字到字母文字,商業行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商業行為黃金法則為降低交易成本。不同國家的人們,在語言可能並不順暢的時候需要,用簡單的大家都能明白的文字交流,會是交易成本最低、最便捷的方式。漢字從甲骨文進化到簡體字,商業貿易是其內在需求動力。過於複雜的文字,將嚴重阻礙了商業貿易的交流與合作。商人需要的總是需要簡單、方便、直接、可靠的溝通,還需要高效率等。即便在今天,商人仍然會在正式文字之外,用自己或交易雙方都懂的簡單符號、術語來表達商業業務;很多符號、術語自被商人創造出來後,一開始並不為外人所知道,但時間長了,用的人多了,約定成俗,就創造出了新的字或詞。

以國際貿易術語為例,可以看到商業對文字簡化的創造與需求:

簡稱:ETD,英文全稱:estimated time of departure,中文全稱:預計開船時間。

簡稱:ETA,英文全稱: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 ,中文全稱:預計到達時間。

以ETD為例,簡化字僅3個字母,英文全稱多達25個字母,而漢字也需要6個字。

當然,交易成本對文字進化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商業貿易上,即便是政府行政管理,一樣需要考慮如何降低交易成本。複雜的文字同樣會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就如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過於複雜,官員在擔任政府公職前同樣需要花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用於文字學習,這對貴族而言可能同樣是苦不堪言。楔形文字雖然比原來的圖畫文字簡單多了,不用每個人都是畫家,但交易成本仍然過高。當商人的簡化符號為更多人使用後,政府官員也同樣樂於採用,我們也可以看到蘇美爾楔形文字的進化史,越往後圖畫越少文字越簡單。

商人用注音作為符號,相比楔形文字簡單了很多倍,自腓尼基字母成形後,無論是商人,還是學者,還是官方,都意識到簡化字帶來的巨大好處,曾經作為世界通行文字並流行了數千年的楔形文字,幾乎在幾百年間就消亡了。

那麼回到最開始的原始社會,圖畫的產生和象形文字的產生,也許仍然是遵循着同樣的邏輯:商業貿易的需要。我們可以想象一些情景,在遠古時期,來自遙遠的不同的部落之間需要相互交換一些物品和食物,他們語言不通,只能通過打手勢,但可能還是不能達到理想效果,如果能把想交易的物品畫出來,那樣商業貿易就能在得以升級,人們可以提前知道交易對手未來需要多少某類型的物品,這是現場以物易物所難以做到的。如此,圖畫就產生了。圖畫的產生,最開始仍然不是什麼藝術,而是為了生存,沒了貿易。

象形文字的產生更是因為商業貿易的擴大。冰期末期,三大洲的人們都集中於狹小的西亞地區,商業貿易活躍程度空前,不同的地區不同人種之間混居一地,商人就需要穿梭其中,用圖畫來溝通實在太麻煩了,商人不得不使用一些簡化的符號來溝通。這樣,象形文字就產生了。這個過程有點像漢人寫草書,筆畫太多了就簡化成一些自己看得懂的文字,時間長了大家都能明白某個簡化字是什麼意思了,那個複雜的字就被取代了。

可以說,沒有商業貿易,就不會有文字,也不會有人類的文明。

(5)漢字為何沒有走向字母

公元前2300年中亞古夏國建立,楔形文字可能仍是官方主要文字,但不出意外,應當比在西亞更簡化了。去到夏國的蘇美爾貴族可能很少,大部分平民沒有經過長時間的學校教育,看不懂也不會使用楔形文字;與此同時,古夏國的統治者可能是中亞的土著首領,他們既需要接受楔形文字,但他們同樣沒有機會接受蘇美爾式的正規學校長時間學習,只能速成。簡化、符號化成為他們的必然選擇。可能整個古夏國都沒有像蘇美爾人那樣,建立起專供貴族和富人學習的學校,以至於整個古夏國與蘇美爾文化幾乎斷層,存續數百年時間,宮殿出土的文字資料還是很少。

當然,當時的古夏國可能人數不多,商人對那裡好像興趣不大,文明的傳播受到了嚴重阻礙。

公元前1500年左右,腓尼基人創造出了劃時代意義的字母,而此時的古夏國人已經流亡到萬里之外的東亞黃河流域,不久那裡就出現了新的王朝殷,史稱殷商王朝。西亞與東亞的貿易量極少,游牧民族的印歐人和蒙古高原上的黃種人興起,他們對商人隊伍的搶掠,幾乎完全隔斷了東亞與西亞地區的商業貿易,字母等並不能傳入中原,漢字得以自成體系的發展起來。

(6)蘇美爾文與漢字

當今世界希伯來文、拉丁文、阿拉伯文等,所有的字母系統都來自於蘇美爾楔形文字,那麼漢字又會成為例外嗎?

至少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漢字是個例外,人們沒有在東亞找到足夠的支撐漢字獨立發展的證據。不出意外,漢字與字母文字一樣,都是源自蘇美爾文。

蘇美爾人在西亞,漢字成長於東亞,中間的橋梁應當是中亞的古夏國。

漢字演化猜想圖

蘇美爾文和古埃及文字都有是從上至下,從右至左書字,古漢字也是從上至下,從右至左書寫。

中亞地區尚未發現太多的古夏國的文字物品,這是一個不解之迷。


    3、紅銅


    在公元前7700年至西元前3300年間,居住在梅赫爾格爾(Mehrgarh,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居民會使用當地的銅礦製作工具。那裡可能是人類最早使用紅銅的地方。


    銅石並用時代是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之間的過渡性時期,在該時期主要的工具和武器仍然是石器,但同時出現了少量以紅銅器(天然銅器),又稱紅銅時代、金石並用時代。


    紅銅即天然銅,質地軟,不適合製造工具,所以紅銅時代的人類仍以使用石器為主。很快的,人們開始發現當紅銅與錫或其他金屬混合之後,金屬會變得更好用,從而進展到青銅時代。這個過程很多時都很快,所以很難具體的界定紅銅時代與其他時代的分野。


    美索不達米亞、高加索地區、伊朗、印度河谷等地最先在公元前5千年後期到前4千年左右進入紅銅時代,歷時約1000年,與公元前3000年前後才進入青銅時代初期。在歐洲,沒有發生過類似的紅銅時代,而是直接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進入青銅時代,與中東地區基本一致。埃及和西班牙進入青銅時代的時間最早,在公元前3200年。另外,中美洲在公元7世紀亦獨立的發現了鍊金術,但沒有經過紅銅時代。


    由於在印度河文明與土庫曼斯坦斯坦南部及伊朗北部於紅銅時代的前4300年到前3200年間的陶瓷器具式樣十分相似,估計雙方在這段期間已經有貿易開展。

    紅銅傳播路徑圖


    有證據表明中國有紅銅時代,在人類文明社會之前發現並製造紅銅的人,屬於比愛因斯坦更偉大的天才,那個幸運事件屬於全人類。人類在地球上生活了幾十萬年或一百萬年以上,也僅僅在1萬年前才出現了那樣一個天才,從概率上講是非常低的。紅銅時代也不曾出現於美洲和大洋洲,當然也不會出現於中國。中國甘肅的齊家文化的遺址中曾出土了一些的紅銅器,多為小型工具和裝飾品,多數由冷鍛法錘擊製成,且含銅量多在99%以上,應為天然銅。二里頭文化遺址的3—4期,約公元前1590—1300年時代,也出土過紅銅器件。但這些遠不能證明那是獨立產自於中國,因為彼時印歐人已進入東亞地區,更在於此時世界早已進入了青銅時代,在中亞、新疆出土眾多青銅器件,年代為齊家文化同時代或之前。


    正因為南亞的那個不知名的天才發現了紅銅技術,所以後來才能將冶煉技術升級,發展出了青銅文明。


    4、青銅


    西亞地區經歷的紅銅時代約1千年時間,由於紅銅太軟,不適合製作工具,人們開始加以改進,後來進入砷銅時期,具體持續時間有多久仍不得而知,約公元前4000年左右,西亞地區進入青銅時代,蘇美爾人成為青銅時代的世界中心。


    青銅文明傳播路線圖


    蘇美爾人發明的青銅器件有:鋸、鐲子、錘子、釘子、大頭針、指環、鏟子、釜、刀、長矛、箭、劍、匕首、頭盔等。


    從蘇美爾人統治時期開始,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成為世界經濟貿易中心,青銅技術連同文字、農業、天文、曆法、數學等,由商人通過貿易的方式,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目前的考古發現證明,公元前3300年,古印度已有發現青銅器件;公元前3200年南歐洲地區已發現青銅器。青銅技術傳播到中亞的時間可能是為公元前2300年。


    在甘肅東鄉的林家村,出土了1件屬於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刀,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時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馬家窯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目前無任何證據證明公元前3000年進東亞進入銅器時代。從紅銅到青銅時間跨度超過1000年,銅刀屬後期的高技術作品。馬家窯的銅刀很有可能是商人販賣給東歐或中亞地區,然後由商人或游牧民族帶到了蒙古高原附近的東亞新石器部落,遺落或賣給了新石器部落。有如現代人持M16自動步槍在亞馬遜原始森林裡落單了病亡,武器流落到了原始部落手中。


    中國甘肅四壩文化區東灰山遺址中,曾先後出土了銅削、銅錐、銅鐲、銅耳鈽、銅小圈鈽等16件銅器。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室對15件銅器進行鑑定,結果表明,除1件為銅砷錫三元合金製品外,其餘均為銅砷二元合金製品。後來晚於東灰山遺址的中原一帶出土的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基本都是銅與錫合金的錫青銅,沒有類似東灰山遺址出土的銅砷合金銅器。


    甘肅省政府參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郎樹德認為:“根據測定結果,四壩文化的銅器合金成分複雜,既有錫青銅和鉛錫青銅,又有砷青銅以及其它合金製品。四壩文化普遍發現砷青銅,這一特徵與西亞、南歐及北非的早期銅製品相同,反映出4000年前,四壩文化有可能與外界存在某種形式的聯繫。”


    中國主要青銅遺址


    如上圖所示,甘肅四壩文化區的青銅器為砷銅,屬西亞、中亞、歐洲類型,新疆發現的古青銅器遺址,從古墓溝和伊梨地區青銅遺址,都屬於安德羅諾沃文化遺存, 白種人文化。


    青銅短劍是古代武士隨身攜帶的武器,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其中西亞和中亞的短劍較為古樸,東亞的劍種類繁多,且異常精緻。中國佩劍之俗起於西北游牧民,青銅劍在商周之際傳入中國北方草原、巴蜀地區和中原與印歐人在東方的活動有關。劍在古代漢語中又稱徑路或輕呂,顯然是外來詞。


    《青銅時代世界體系中的中國》(易華)對此有過專門研究,其研究認為:


    林嘉琳與多國學者合作完成了青銅文化比較研究,發現從烏拉爾到黃河流域一脈相承。


    弗蘭克等認為不僅有現代世界體系,而且有古代世界體系;世界體系的歷史遠不止500年,而是5000年,也就是說青銅時代即已形成世界體系。青銅冶煉需要跨地區合作,西亞及其附近地區五千年前就形成了以紅銅、錫、鉛、青銅和糧食為主要商品的長距離貿易網,構成了一個具有中心-外圍關係的古代世界體系。世界體系不局限於經濟和政治關係,還可包括科學技術和意識形態方面的聯繫。東亞很可能和古代歐洲一樣是西亞為中心的青銅時代世界體系的一個更邊緣的組成部分。


    綜合研究表明石器、陶器、水稻、粟、豬、狗、半地穴或干欄式住宅、土坑葬、玉器等定居農業文化因素在東亞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甚至萬年前,而青銅、小麥、黃牛、綿羊、馬、火葬、金器等與游牧生活方式有關的文化要素東亞不早於五或四千年;可以初步肯定中國新石器時代定居農業文化是本土起源,而青銅時代游牧文化是外來因素。


    中國西北,特別是新疆地區青銅時代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填補了青銅冶鑄技術由西向東傳播的空白。古墓溝文化遺址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大約四千年前新疆部分地區已進入青銅時代,且與中亞、西亞、中原均有聯繫。安德羅諾沃文化對新疆青銅文化的影響是明顯的,歐亞大草原的牧羊人在青銅文化傳播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四壩文化、齊家文化、朱開溝文化是青銅文化由西北向西南、東北、中原傳播的中繼站。三星堆、大甸子、二里頭遺址的青銅器可能是本地製造的,但亦是文化傳播的結果;上述地區不太可能是冶金術的起源地。中原,特別是夏商統治的中心地區缺鉛少錫,銅錠亦來自周邊;二里頭、二里崗和殷墟都只是青銅鑄造中心。


    公元前2000年以後,西亞、中亞、東亞之間存在一條西東文化交流的青銅之路;傳播的不止是青銅技術和青銅器,而且包括眾多的物資和觀念如牛、馬、羊及相關技術。


    5、小麥、大麥


    (1)小麥、大麥原產西亞和北非


    地球上絕大多數物種都只起源於一個地方,在沒有人工干涉的情況下,通常也只存在於一個地區。如野生水稻生活於中國南方,玉米、紅薯、土豆等只原產於美洲,而小麥、大麥只原產於西亞和北非地區,這些都已是學界共識。


    (2)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最早人工種值小麥和大麥


    在美索不達米亞東北部的莫耶,從公元前7000年地層處,考古學家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村落,從其中出土了石制鋤頭、人工種植的大麥、小麥和各種豆莢,還有馴化的山羊和綿羊的骨頭。


    我們並不知道蘇美爾人是不是第一個種植小麥、大麥的民族,但的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種值小麥、大麥出現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而蘇美爾人可能已經在那裡生活。


    蘇美爾人最早進入農業種植社會。


    (3)中國發現小麥時間及地點


    A、考古學家在中國甘肅民樂縣東灰山遺址曾發現了小麥、大麥、高粱、粟和稷等5種作物的炭化籽粒。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對這些炭化小麥標本進行碳14測定,斷定為距今4230±250年。


    B、新疆古墓溝遺址位於孔雀河下游北岸,距羅布泊北岸70公里。考古學家在那裡發現了小麥顆粒,其遺址經碳14鑑定,約距今3800年。


    C、中原地區直至商朝時期才有少量小麥種植,人們仍以大米和小米為主。秦漢魏晉南北朝,南方用“魚稻”待客,北方則“殺雞煮黍”,小麥仍然登不上檯面。隋朝和唐朝初年,除了陝西、河南和河北等地,其他北方居民仍然把小麥視為“雜稼”,也就是說,小麥竟然被當成了雜糧。而淮河以南的居民則吃不慣小麥,認為它口感粗糲、缺乏營養,並把“麥飯”當成貧窮的象徵。唐朝中後期,小麥在北方終於成為主食;到了南宋初年,由於中原居民紛紛南渡,小麥才開始在江南地區大面積種植。


    據《青銅時代世界體系中的中國》:小麥在中國傳播和普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大體上先是由西向東、後由北朝南展開[85]。小麥傳入中國,但沒有傳入相應的食用方法,經歷了粒食到粉食的本土化過程,形成了不同於西亞啤酒麵包傳統的麵條饅頭傳統。根據作物種類和飲食方法可以勾劃東西兩種不同傳統:西亞或西方的飲食特點是研磨麵粉加以烘烤,而東亞或東方主要是煮和蒸。


    小麥在中國傳播之所以緩慢,根本原因是中國直至唐朝才掌握了小麥的吃法。


    (4)小麥從西亞經中亞入中國


    在科佩特山脈水源豐富的北麓上發現的考古證據表明該處曾經是新石器時代人類的聚居地。在傑頓,泥磚屋已在公元前6000年出現,該處的農民飼養馴化的山羊和綿羊,種植小麥和大麥。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查基里特佩,農民大量種植適合在乾旱環境灌溉的作物,如冬小麥,這種作物在紅銅時代(即前4300年—前3200年)相當普遍(維基百科: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體)。中亞最早種植小麥的歷史可能長達8000年(需重新確認)。


    野生小麥生長在西亞、北非地帶,大約1萬年前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開始種植小麥等農作物,8000年前埃及地區的人們也學會了種值小麥,5000年前傳到了南亞印度和歐洲。


    中亞地區比南亞和歐洲更早種植小麥也是說得通的,因為中亞地區比南亞、歐洲更靠近西亞。


    小麥傳播路線圖


    小麥與青銅技術等幾乎同步進入中原地區。所疑惑的是為什麼進入東亞後人們不知道如何食用,不會作麵包。


    6、水牛


    水牛可能起源於南亞,而黃牛很可能來自西亞。從河姆渡到興隆溝,東亞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牛骨多為水牛骨骼,不止一種,均為野生;家養水牛很可能是公元前一千紀從南亞引進的,中國南方的水牛犁耕技術很可能是受北方黃牛耕作技術影響所致[55]。


    到了青銅時代,黃牛才在東亞大量出現,據今約4000年的甘肅大何莊遺址、秦魏家遺址齊家文化層中出土的黃牛骨骼是典型代表[58]。黃牛亦可分為兩個亞種,Bos taurus可能起源於西亞[59],Bos indicus起源於南亞。mtDNA研究表明東亞黃牛與歐洲、非洲黃牛非常接近,但與印度黃牛差別較大[60]。更具體的研究顯示日本[61]、韓國[62]黃牛均屬於Bos Taurus,可能來自西亞;而20%蒙古黃牛受到了印度黃牛的影響,可能發生在蒙古帝國時期。中國黃牛包括上述兩個亞種,南部以印度黃牛為主,包括T1和T2,西北部類似於蒙古黃牛,包括T2、T3、T4。


    黃牛和水牛以及山羊、綿羊都是以西亞為中心,經由中亞,順青銅之路進入東亞地區。


    7、犁


    蘇美爾人大約於公元前3000年前發明了犁,以犁耕地。


    有眾多圖像和文字證據表明五千年前西亞就普遍實行兩牛抬扛式的牛耕了,歐洲局部地區發現了牛耕的物證,北歐如丹麥也發現了近五千年的犁耕痕跡。


    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中國的主要耕地工具是耒和耜,直至戰國時期,約公元前233,才有了鑄造鐵犁鏵,一直到漢代才普及犁耕。


    8、山羊、綿羊


    山羊和綿羊骨骼經常同時出現在西亞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位於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扎格羅斯(Zagros)山脈及其附近地區可能是山羊和綿羊的最早馴化地。最近對扎格羅斯山脈南端的甘茲·達列赫(Ganj Dareh)和阿里·庫什(Ali Kosh)出土的山羊骨骼進行了重新研究,進一步確證西亞大約在一萬年前已經放養山羊了[43]。


    東亞養羊與西亞相比大約晚了五千年。數百處經科學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大約有五十處出土過羊骨或陶羊頭。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存中都沒有羊的骨骸。西安半坡的“綿羊”標本很少,不能確定是家羊[44];河姆渡出土的陶羊頭可能表現羚羊,蘇門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是河姆渡遺址出土的61種動物中唯一的羊亞科動物[45]。新石器時代晚期或末期才出現羊的蹤跡,青銅時代遺址中出土的山羊和綿羊骨骼才是確鑿無疑的家羊[46]。羊在東亞新石器時代混合農業經濟中所占比重不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進入青銅時代後,從新疆到中原羊的數量明顯增多。在齊家文化和殷墟遺址中均有完整的羊骨骼出土。羊在青銅時代人們經濟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地位明顯增高。商代西北羌人以養羊為業;周代中原養羊亦蔚然成風。《詩·小雅·無羊》:“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爾羊來思,其角濈濈”。


    山羊和綿羊的馴化不僅是考古學亦是分子遺傳學研究的難題。山羊和綿羊是不同的物種,在馴化的初期就表現出明顯的多樣性,都是由至少兩個亞種分別馴化而來。根據mtNDA山羊可分為四系,A系很可能源於西亞,B系源於巴基斯坦;A、B兩系占主流;C、D兩系罕見[47]。通過對13個品種183隻山羊完整mtDNA D-loop研究表明中國山羊亦可分為四系,A系占主流,B系次之,C、D兩系僅見於西藏[48]。現在世界上的綿羊品種多達1400餘個,Y染色體研究表明至少可分為兩個不同的亞種[49]。mtDNA研究發現西亞綿羊可分為三個亞種,其具體馴化過程比以前想象的還要複雜[50]。通過對東亞13個地區19個品種449隻“本土”綿羊的mtDNA研究沒有發現獨特的遺傳標誌,支持東亞綿羊像歐洲綿羊一樣來自中亞或西亞。


    大約公元前1000年西亞發明了鐵製羊毛剪,加速了對羊毛的開發利用。巴比倫帝國羊毛、穀物、油並立為三大物產;古希臘亦以綿羊、油橄欖、小麥為主要產品。羊是財富的象徵,羊毛被稱為軟黃金;金羊毛故事廣為流傳。東亞較早利用羊毛製品的是北方或西北游牧民。新疆出土青銅時代毛製品,與中亞毛紡織傳統一脈相承,特別是其中的斜紋織物(Twill)至今在歐洲流行[52]。中國以絲綢和布衣著稱,羊毛衫、毛褲到二十世紀才普及。“羊”“大”為“美”。(《青銅時代世界體系中的中國》)


    9、馬


    最早的野馬主要分布於東歐地區,烏克蘭和哈薩克草原新石器和青銅時代文化遺址中大量馬骨的出土顯示了從野馬到家馬的馴化過程。騎馬和馬車技術可能源於西亞的騎驢和牛車製作技術。波台(Botai)位於哈薩克草原北部,是一處特殊的銅石並用時代(公元前3000-3500年)遺址,出土動物骨骼三十餘萬塊,其中99.9%是馬骨。家馬起源於東亞的考古學和遺傳學證據在中國、韓國、日本還沒有發現。


    在東亞數百處經科學發掘的遺址中從未發現馬的骨架,只有零星的馬齒或馬骨出土,不能確定為家馬,確鑿無疑的家馬和馬車見於商代。


    10、戰車


    蘇美爾人發明了車輪,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車輪的發明,其對人類文明的推進動用僅次於青銅器,因為直至歐洲人出現在印第安人和棕色人種面前的時候,他們仍然沒有發明車輪。蘇美爾軍隊中還有由野驢拉的戰車,這些早期的戰車在作戰時不很有用,有人認為它們主要用來作為運輸工具,但是上面的士兵佩戰斧和長矛。蘇美爾戰車有四個輪,上面有兩名士兵,由四頭野驢拉。車身是一個織成的籃子,車輪是實心的。


    大約公元前2000年前後,東歐地區的印歐人吸收了西亞的先進知識和技術,有了青銅技術後,他們對戰車加以改進,發明了一種有輻的兩輪輕快馬拉戰車。這類馬車在西亞(主要是安納托利亞和兩河流域)、中亞(主要是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草原)和東亞(主要是商、周文化遺址)中均有出土,不僅基本形制相似,而且許多細節相同,充分表明它們有共同的起源,不太可能是獨立的發明。安東尼等主張馬車起源於歐亞草原西端,主要根據是辛塔什塔一彼德羅夫卡文化墓葬中出土的14輛車,其年代約為公元前2100-1700年。李特爾等早在七十年代就系統地研究了車輛的起源和傳播,指出無輻車和有輻車均起源於西亞,然後分別傳入歐洲、非洲和亞洲的中亞、南亞和東亞[77]。針對辛塔什塔-彼德羅夫卡文化中出土的馬車李特爾等指出它們過於原始和簡陋,還不是真正的馬拉戰車。另外高加索地區出土了公元前十四—十五世紀的青銅馬車模型,支持馬車近東起源說。


    從目前出土的早期馬車來看,東亞安陽馬車可能是最先進的:輪徑最大,軌距最寬,車廂最大,時代較晚。林已奈夫、夏含夷[81]等明確主張東亞的馬車來源於西亞或中亞草原。最近王海成對馬車進行了細緻的系統考察,指出東亞不具備獨立發明馬車的基本條件。

    馬拉戰車傳播圖


    這個戰車傳播圖,同樣也是印歐人擴張圖。印歐人在蘇美爾戰車的基礎上,藉助其天然的優勢----他們的祖先居住的地方有野馬,且被他們祖先馴化。印歐人有了超強的戰爭優勢,得以橫掃歐亞大陸,如果東亞地區的蒙古高原沒有強悍的蒙古人種游牧民族,他們幾乎可憑此利器征服整個亞歐大陸。


11、神話故事

(1)蘇美爾人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神話故事體系

蘇美爾人利用自己的自然語言和發明的文字表達對整體宇宙看法,通過史詩的文學形式展現平民大眾廣泛世界的信仰,將宇宙的誕生和人類的出現集中歸結到神靈是他們認作深刻的真理,最終形成了普照世界大地的創世神話。

蘇美爾人奉行多神論,蘇美爾的神多達數百個,而且每個城邦的神可能都不一樣。蘇美爾神話對後世影響非常之大,其中最大的是創世神話和造人神話。

A、創世神話說:

很早很早以前,沒有天與地的區別,到處都是白茫茫的水,一片汪洋。在創世之初,水是最早出現的東西,她是宇宙萬物的母親。逐漸地,山在水的浩蕩無邊的胸懷中長出來,山慢慢長大,在水面上浮起,成為一片陸地。山體裡又萌生出了天和地。

天是男的,名字是安神(An),地是女的,名字叫啟神(Ki)。安和啟合在一起,成為天地之神叫安啟,他們生下了大氣之神恩里勒(Enlil)。

恩里勒逐漸在安和啟的懷中長大起來,他力大無窮。不久,他將安託了起來,遠遠地推了上去,和啟分裂開來,於是,天和地分開了,恩里爾夾在父親安和母親啟之間。

恩里勒不久娶了妻子叫寧里爾(Ninlil),他們結合後生出了月神南那(Nanna)和大大小小的星辰。月神南那光亮無比,他總是在天空中遨遊,在夜晚將清亮的光輝映照大地。南那後來娶了南卡爾為妻,他們生了太陽神奧吐(Utu)。太陽神在清晨從東山升起,傍晚在西山落下,他光芒四射,溫暖無比,使大萬物生輝,眾神靈與太陽神奧吐一起起床,一起入睡。

恩里勒和大地母親啟一起給眾星宿規定了各自運行的軌跡,使它們井然有序,互不干擾。

安排完天上的星宿之後,恩里勒與母親又安排了大地上的事物。他們創造了大地上的生物,還創造了黑頭的人類。從此後,天地間充滿着生機,到處是和諧與安寧,整個世界成了一個祥和美麗的樂園。

B、造人的神話說:

大氣神恩里勒分開了天地之後,天神創造了眾多的神靈,天地間頓時熱鬧起來。

恩里勒現在是神之王,在整個天地間都是神靈的世界,眾神靈按照一定的組織秩序生活着。

神靈越來越多,不久,天神又創造了植物神烏圖,並把大地劃歸他掌管。於是,大地上處處覆蓋了鬱鬱蔥蔥的綠色植物。神靈們以植物為食,餓了啃吃些瓜果汁液。

後來,天神安又造出了穀神伊什南和畜牧神哈爾,兩個神靈一個掌管農作物,一個負責畜牧業。這樣,眾神靈有麵包米飯充飢,能吃上肉類喝到牛羊的鮮奶,生活得十分舒心愜意。神靈們有了吃的,穿的,用的,再不像以前一樣餓着肚子光着身子。

但是,食物和衣物吃完用光之後就沒有了,為了得到豐厚的食品和衣物,神靈們必須每天辛辛苦苦地勞作。他們天天早出晚歸耕種不息,生活不再那麼輕鬆了。神靈們不斷抱怨生活的艱辛勞累,他們找到智慧之神和水神恩奇(Enki),請求他沒法減輕大家的負擔。

眾神靈正在訴苦的時侯,智慧之神恩奇正在沉睡着,他鼾聲如雷,根本聽不到大家的抱怨聲。恩奇的母親寧瑪赫(Ninmah)(即最初的海),看到她的子孫們一個個如此辛苦,十分心疼。她知道現在神靈越來越多,特別是女性神靈不斷繁衍,使神靈們整天為衣食操心,負擔日益加重。現在,寧瑪赫看見兒子恩奇還沉睡在夢鄉中,沒有聽到眾神靈的抱怨,就來到他的床榻前,接了幾滴眾神的眼淚,喚醒兒子,並對他說:

"孩子呀,快點醒醒!起來給神靈們想想辦法吧!他們辛勤地勞作,實在太辛苦啦,你想想怎麼減輕他們的負擔吧。"

"我們可以為眾神靈造一些僕人,讓僕人們去生產糧食衣物供神靈們享用。"

寧瑪赫一聽,這主意挻不錯,於是同意了恩奇的意見。這個建議切實可行,可是該怎麼具體落實這件創造性的工作呢?

智慧之神恩奇又提出建議說:

"我們選用深海海底的泥土做材料,先讓小神靈把泥土發酵變軟,讓生育女神做監督,由母親你先製作肢體,再製作僕人的頭部,然後把各部分裝接在一起,最後由我來給他們吹進生命之氣,決定他們的命運。"

母親寧瑪赫答應了下來,他們立即着手準備。一切工作準備就緒,母子都興高采烈,為他們開創一個宏偉業績而激動不已。

恩奇還特意為造人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儀式,儀式上請來眾天神,大家爭相祝賀。恩奇和母親寧瑪赫更是眉飛色舞,不斷介紹這項創造性工作的情況。恩奇(Enki)和母親寧瑪赫喝了許多葡萄酒,眾神靈急於知道恩奇和他母親要造的人到底是怎麼樣子,大家紛紛要求恩奇和他的母親當場製造一些人以飽眼福。

於是,眾神之母寧瑪赫乘酒興起抓起準備好的泥土造出六個不同形狀的人。前面四個造得十分精細,肢體齊全,完好無缺,恩奇給他們吹入生命之氣,決定讓他們擔任神的僕人,給他們餵了麵包。但是後面兩個人形卻因寧瑪赫的酒醉弄得不完美了,恩奇給他們吹入生命之氣,發現母親忘了給這一對男女握出生殖器官。這樣,他們兩個成了不會生育的人。恩奇無奈,只好讓女人進婦女院,男人送到宮中伺奉國王。

眾神靈目睹了這一壯舉,都驚嘆不已,紛紛稱頌。恩奇見到活生生的人就這麼輕易地造出來,十分興奮,他不想做一個旁觀者,也想試試自己的手藝。

可是,恩奇沒有像母親一樣掌握造人的正確方法,他握出來的人面目醜陋,肢體柔弱,精神萎靡。他自知無能,只好請求母親寧瑪赫幫他修改。

"母親啊,我沒辦法握人形。我還是干決定人命運的工作,然後餵他們一些麵包。"

人形一旦握成,要再修改就很難了。寧瑪赫費了好大力氣也沒辦法把那些人修改好。那幾個人不會伸手接麵包,不會坐,不會站,不會雙膝下跪,走路一瘸一瘸的。寧瑪赫十分惱火,他責備恩奇不該隨意造出那些畸形人,給世上添了許多麻煩。恩奇自知理虧,無言以對,只好認了錯。

這兩則創世神話其歷史地位的重要和深遠影響的傳播是無法估量的,他們的神話和宗教被後來的阿卡德人、巴比倫人和亞述人等閃米特民族所接受和繼承。它是《聖經?創世紀》的原型以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希臘、古波斯和世界其他地區神話的翻版。

(2)中國神話故事可能受蘇美爾神話故事影響

A、創世神話

中國遠古神話為盤古開天闢地,創造了這個世界。中國關於盤古的創世神話是這樣描述的:混沌未開的時候,在混沌的中央,有一塊渾圓就像是一枚雞蛋。這塊渾圓里有着一個巨人。這巨人醒來,用一萬八千年把這“雞蛋”橫着劈開,那清氣上升,成了天,濁氣下降,成了地。盤古漸長大,頂天立地,天每加高一尺,地每加厚一尺。最終天地日遠不再合,盤古力竭身亡,左眼化日右眼為月,毫毛成星。吐氣成風喘息為雲落淚變雨。他身軀倒下,肉體成了山川,骨頭成了礦脈,血液成了江川大海。

中國的盤古創世神話和蘇美爾創世神話非常相似,創世之前都是一片混沌(蘇美爾人的神話是天地不分一片汪洋),都是神(中國的盤古、蘇美爾人的恩里勒)慢慢長高長大,所以把天和地撐開了,世界就誕生了。

與世界其他體系的神話故事一樣,中國的創世神話同樣源自於蘇美爾人。

B、造人神話

中國的神話體系裡面,傳說女媧用黃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

蘇美爾創世神話中,女神寧馬赫和她的兒子恩奇用泥捏造了人,創造了這個世界。

世界其他各個主要的宗教派系的造人神話皆出自蘇美爾神話,這在史學界是沒有什麼異議的。

C、陰間冥界

蘇美爾人認為人死了以後,都會變成鬼,都要去陰間,他們相信人死後會成為鬼魂不安地永遠在陰間遊蕩。

中國古人對陰間鬼魂的觀點與蘇美爾人幾乎相同。

D、天圓地方

蘇美爾人相信地面是一塊平板,天空是一個蓋。

中國古人相信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漂浮在海上。

E、國王是神的代理人

蘇美人相信人是為了服侍神而降生的,國王是神明在世界上的代理人,人聽從神的規勸,否則必因人心從惡而受到懲罰,因此人們建造高聳的塔廟,創造美麗正規的器物來展現神帶給人的美好。

中國古人認為,天子(皇帝)是神在世界上的代理人,人們必須敬畏神,否則會受到神的懲罰。中國古代帝王最重要的活動有兩樣,一是祭祀,二是戰爭。中國的祭祀是在廟宇進行,人們用特定的器物來祭神。

F、祭神的方法

蘇美爾的神廟由一個中心大廳組成,兩側有通道,通道外側是祭司們住的地方。在大廳的一側有一個高台,台上有一個供奉動物和蔬菜犧牲品的泥磚桌。

中國祭祀方法直至如今,仍與蘇美爾人相似,仍然會在台上擺上動物製品、水果、食品、酒等。

古代歐洲的祭祀方法也是傳承自蘇美爾人,古希臘有數百個神,祭祀方法基本相同,一次祭祀會屠殺上百頭牛。

G、神對世人的懲罰

蘇美爾人認為假如神發怒的話他們就使用地震或風暴來懲罰人。

中國古人認為,如果發生地震、大的災難,可能是國王或皇帝做錯了什麼事情,所以要被懲罰。

H、中國上古神話人物的西亞風格

西亞和北北的神話人物,眾人所熟悉的有埃及的獅身人面像、蘇美爾文化的人面蛇身、亞述文化的人面牛身,

中國上古的神話以人面動物身為主,如人面蛇身的有燭龍、女媧、伏羲、共工;

人面虎身的有西王母(中亞、東亞沒有獅子);

人面鳥身的有:弇茲;有五色之鳥,人面有發;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

中國後來的神話故事,如《西遊記》中,那些妖怪都是長成人像的,或像牛魔王為牛首人身。人面動物身的神並不受中原神話故事歡迎。

12、曆法

蘇美爾人還發明了太陰(月)歷,這也是人類早期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在像美索不達米亞那樣極其惡劣的氣候下,知道播種和收穫的準時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有必要找到某種時日行程以確定周而復始的可靠途徑。做到這一點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利用月亮的盈虧循環。既然月亮由最初的峨眉月到下一個最初的峨眉月共需要29天半的時間,人們就可考慮把這樣一個循環視為一個基本的計時單位(我們把它稱為一個月),然後累計在月亮運行了12個這樣的計時單位(6個是29天,6個是30天)後,1“年”就這樣過去了,又到了開始播種的時候。不幸的是,他們不知道一年實際上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月亮的12次循環或12個月比一個太陽年少11天。九百年後,蘇美爾人才了解到,每隔幾年他們就要在其年曆上另加一個閏月,才能準確地預報季節的循環。

現在世界各國通行的計時方法,即每小時60分鐘,每天24小時,鐘錶上的刻度為12小時,還有以12為基本計量單位的"打",都是在60進制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而對於60進制的使用,也是通過巴比倫人,由蘇美爾人那裡承傳至今的。

蘇美爾人把整體劃分為12個單位(一年12個月、“一打”的概念)和60個單位的度量制度(分針) 長度單位一英尺等於12英寸,重量單位一磅等於12盎司,一先令等於12便士,就連足球比賽罰點球的英制長度也是12碼。

蘇美爾人使用的是一年12個月,一年354天,計閏月,實為365.25天,一天24小時,1小時60分,1分鐘60秒。

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古羅馬、古巴比倫、古中國等,全世界除了印第安人和毛利人以及原始人,全部都是使用陰曆。除東亞外,都非常明確他們的天文曆法知識來自蘇美爾人。

中國上古代法相傳有《黃帝歷》《夏曆》、《殷歷》、《周曆》、《魯歷》、《顓頊曆》,合稱古六歷。中國陰曆與蘇美爾基本相同,為一年12個月,一年354天,計閏月為365.25天,一天12個時辰。1年24個節氣,有12生肖。

中國陰曆與蘇美爾陰曆所不同的在於,蘇美爾實行一天24小時,每小時60分,每分鐘60秒,而中國初略劃分為每天12個時辰。蘇美爾人精確的時間定位需要很先進的科技,可能是文明在傳播過程中,由於缺少某些精英人才,所以丟失了一些先進知識,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採用折衷方法。

從數字上看,中國古代“12”和“24”用得並不多,最常用的還是在曆法上。

除美洲的印第安人把一年分為18個20天的月,外加五天作為禁忌日。

另一個大洲上的毛利人使用的日曆不詳。


古代陰曆使用地區圖

如上圖,古代時期,全世界除了大洋洲和美洲外,無一例外的都使用陰曆。

13、磚建築

磚是人類建築史上首項重大發明。西亞特別是兩河流域缺乏天然石頭,新石器時代幾乎與陶器同時發明了磚。生磚指磚坯(abode)、粘土磚(clay brick)或泥磚(mud brick),又稱日曬磚(Sundried brick),可追根溯源到近萬年前的西亞[89]。制磚是蘇美爾人的重要日常工作,陽光充足的夏季第一個月稱之為磚月[90]。蘇美爾時代大量使用生磚,熟磚即燒磚(fired brick or burnt brick)或烤磚(baked brick)也開始出現。巴比倫時代流行釉磚和琉璃磚,磚雕或畫像磚亦應運而生。青銅時代西亞地區用多種磚建造神廟、宮殿、圍牆、道路、橋梁、水渠和居民住宅;磚砌建築技術四千年前傳播到了印度河、尼羅河流域和地中海地區,希臘羅馬時期傳播到了整個歐洲[91]。

新石器時代中國北方流行半地穴式住房,南方流行干欄式建築,中原發明了窯洞建築。龍山文化末期如平糧台遺址已出現磚坯和排水管。東灰山四壩文化日曬土坯磚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土磚。鎮原縣齊家文化房基發現了上百米陶水管,每節水管長53厘米,設有子母口,可互相銜接,早於二頭裡,已接近當時的世界水平。陝西周原西周遺址出土了磚瓦等建築材料,證明三千年前周人就生產和使用磚瓦以及製作難度較大的排水管道[92]。雖然周代已有磚蹤瓦跡,春秋戰國時期陸續出現了長方形粘土薄磚,大型空心磚,斷面成幾字形的花磚,長方形凹槽磚和攔板磚等,秦漢時期粘土磚的製作技術已成熟,樣式亦相對固定。“秦磚漢瓦”可追溯到四壩、齊家文化,但磚瓦建築秦漢時代才開始普及。生磚和熟磚製作技術均可追溯到西亞,唯有空心磚可能是中國的發明。(《青銅時代世界體系中的中國》)

14、殉葬習慣

李濟認為:“商人的殉葬習慣恐怕不是中國自己的習慣;我疑惑這是與兩河流域接觸的結果。兩河流域遠在比商朝早二千年就有殺人殉葬的情形。

15、天與帝

“天”在蘇美爾語中有din-gir, di-gir, dim-mer等讀音,中國的“帝”很可能最早就是天。最早記錄“帝”的是黃帝和炎帝。這兩個人很有可能出現的時候,是以神或天的名義,人們稱他們為“黃帝”、“炎帝”。

在語言進化過程中,天與帝分開了,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意思。

三、蘇美爾文明與漢文明傳播邏輯假說

1、前夏國時期

已發現的中亞年代最早的新石器遺址是哲通(Jeitun)遺址,位於土庫曼斯坦首府阿什哈巴德以北30公里,存續年代約為公元前6000-5000年。哲通的經濟以原始農業為主,發現有大麥和小麥,飼養山羊。該文化遺址與西亞的耶莫遺址(位於伊拉克東北部的基爾庫克附近)、耶利哥遺址(位於約旦河河口附近)等有許多相似之處。這可能說明在很早時期,西亞與中亞就有了文明的聯繫。文明的相似性很難解釋為偶然或巧合。

2、夏國的建立

蘇美爾較大的城邦有12個,自公元前2900年開始,蘇美爾進入了長達數百年的戰國時代,直至公元前2335年,蘇美爾早期王朝最後一個王盧加爾扎克西被閃族人打敗後結束。(這一點上與中國戰國歷史又驚人的相似,蘇美爾人經過了數百年時間,直至盧加爾扎克西統一蘇美爾地區,但很快就亡國。東亞秦始皇也在結束戰國時代後很快亡國,所不同的是,東亞是以黃種人為主,語言、文字基本相同。)

蘇美爾人進入戰國時代後,一部分不堪戰亂的人們離開了蘇美爾地區,北上進入中亞地區,那裡可能是蘇美爾人的遙遠時期的故鄉,此時居住的人種仍然是黃種人,可能在語言上和人種上的相似,讓來自文明地區的人們對陌生的地區更有安全感更親近。

公元前2335年蘇美爾早期王朝被閃族人打敗主後,大批的黃種人逃離了蘇美爾,北遷進入中亞地區,來到了如今阿姆河地區,他們又仿照蘇美爾文明,建立起了新的城邦,稱為夏國。

3、夏國的民族融合

約公元前2000年前後,印歐人開始擴張至中亞地區,侵食夏人領地。印歐人與夏人開始了長達數百年的戰爭與融合。在這個過程中,夏人也吸收了一些印歐人的血統,黃種人和白種人混血開始,甚至一些印歐人的部落由游牧民族變身為農耕民族,並臣服於有先進文明的夏,成為夏的附屬部落。

4、夏國的滅亡與遷徒

公元前1700年前,印歐人進入中亞的人數越來越多,他們在數量上與夏國相均等甚至多於夏國,強悍的印歐人發起了對夏國的衝擊,夏王國滅亡。也在同一時期,印歐人襲擊南亞地區,消滅了原來的古印度文明,建立了新的王朝。

夏國滅亡後,大量人口被屠殺或成為奴隸,一部分夏人(包括印歐人與夏人混血的部落以及早期臣服於夏,並且放棄了游牧生活轉向了農耕生活的的部落,他們已經文化、語言、風俗上已經被夏王朝同化)東遷至易守難攻的崑崙丘。另一部分越過崑崙丘,一路向東遷徒,進入塔里木盆地,出羅布泊,進入陝甘地區,最後進入黃河流域,這個過程可能長達數百年,期間之所以不斷的東遷,除了逃避兇悍的印歐人襲擊外,從崑崙丘至陝甘一帶長達數千里地方,的確不適宜大規模耕種,不能養活人數眾多的夏國遺民。


印歐人擴張和夏人東遷圖

進入黃河流域的夏國遺民,他們以黃種人或黃種人與白種人混血人為主,還有少部分白種人,屬於青銅文明的夏國遺民很快就打敗了原始東亞土著,取得了立足之地。

幾乎同時,一部分印歐人自天山北部和阿爾泰山地區一路東侵,進入中原地區,他們征服了夏國遺民,於公元前1400年左右建立起了殷商王朝。這也就是為什麼前商歷史難以考證的原因。

從夏至商,印歐人用武力消滅或征服了黃種人文明,但最後都被黃種人文明所同化,成為黃種人文明的一部分。

商湯滅夏,可能最早出現在《山海經》裡面,在殷商甲骨文的考證中,關於湯的記錄甚多,包括狩獵、祭祀、征戰等,但並無湯滅夏這樣的大事的記載。商湯滅夏很可能只是周人杜撰出來的信息。滅夏的印歐人和商王室可能並不是同一部落。

5、周代商

留在崑崙丘的夏國文明部落西周國,他們是早期進入中亞的,被夏國同化的印歐人,以及與夏國貴族通婚的黃白混血人種,他們因不堪忍受游牧民族的襲擊,不得不順古夏人的路線繼續東遷,進入陝甘地區,並最終取代商王朝,建立中原周王朝。


6、西亞、中亞和東亞歷史疑點全解答

正因為如上幾點,所以:

(1) 中亞古文明滅亡後沒有在當地人留下太多的故事,包括神話,留下的可能只有“大夏”和“媯水”的地名。

(2) 中亞古文明的原住民沒有被屠殺的都遷走了。

(3) 印歐人消滅了中亞古文明後,並沒有改變游牧民族本性,在舊城邦原址建立起新的國家。

(4) 找不到前商時期遺址。

(5) 商王DNA鑑定屬印歐人。

(6) 消滅夏王朝的可能並不是成湯,而是不知名的印多人部落。

(7) 周人稱其是夏人後裔,來自崑崙。

(8) 漢時古書《命歷序》能留下蘇美爾文明有關記載:,君長四州,故有四岳。長民十二,故有十二牧。民曰黑頭,故稱黔首。文字如楔,故作八卦。陶土為文,故植碑表。尊祀木星,故占得歲。異名紀月,故貞孟陬。

(7)蘇美爾語唯一能與漢語有某些相似之處。

(8)漢藏語系屬得內高加索語系。(漢語可能是得內-高加索語系、蘇美爾語、中亞黃種人古語、古東亞土著語言、印歐語混合而成)。

四、中亞古文明落後於蘇美爾文明的原因分析

(1)上古時期西亞與中亞商業貿易與人口

蘇美爾文明時期,西亞的商業貿易夥伴主要有北非、南歐、南亞,而中亞地區並不是貿易的重點對象,這從蘇美爾楔形文字傳播和青銅文化傳播上可以看到,最先被傳播到的地方首先是北非古埃及,然後就會是南亞和南歐,而中亞被傳播的時間遠落後於前面三地。

以青銅為例,公元前4000年蘇美爾人掌握青銅技術,幾乎同時代古埃及也發現了青銅器,這說明蘇美爾和古埃及關係更為密切,商業交往和知識交換非常頻繁。

公元前3300年和公元前3200年,南亞和南歐都已經有了青銅器。中亞出現青銅器明顯晚於南亞和南歐。青銅器在西亞周邊出現,首先應當歸功於早期的商人,商人才是文明傳播與進化的最大功績者。

以利潤為導向,商人只會活躍於人口集中的地方,哪裡人口最集中,哪裡商業最發達,如前面所述,西亞之所以最先進入文明社會,是因為西亞曾經可能是地球上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因此也是商業最為發達的地方。

中亞之所以不是亞歐非洲際貿易商人關注重點,只有一個因素,那裡的人口並不集中,商業價值不大。

(2)貴族階層進入中亞少

蘇美爾城邦內,只有貴族才能進入學校學習。楔形文字過於複雜,需要很長時間的學習才能掌握,這加劇了權力的世襲。

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先是經過了數百年的戰國時代,後有過短暫大一統,之後就被閃米特人打敗而亡國,後再復國,再亡國,之後整個種族消失。

這期間,有可以發生過種族屠殺事件,大量的黃種蘇美爾人,包括貴族在內,在2次亡國之時,大部分死於非難,只有少部分逃入了中亞地區,由於很可能多數是知識並不多的平民。逃入中亞的蘇美爾人將中亞地區由新石器文明一步帶入了青銅文明,進入國家時代。

由於蘇美爾知識體系龐大而複雜,很多知識缺少了貴族就可能丟失。比如複雜的蘇美爾數學、天文、泥版印刷技術、法律等。

蘇美爾人發明了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一分種60秒。如此精確的計時,需要極高的技藝才能實現。逃離到中亞地區的人們可以沒有掌握精確計時技術,只好採用更加簡單而粗糙的方式,將一天分為12個時辰,用漏壺的方式將一天分為100刻,這樣簡單而易於操作。

中亞發現的文字信息較少,很有可能就是掌握泥版印刷技術的貴族官員和技工沒有進入中亞。

中亞地區原本人員較少,逃入中亞的蘇美爾人可能還要少於原土著,最開始的王可能是原土著中的最有實力的部落首領。他們並不曾了解西亞文明有多先進,實用主義成了他們最合適的選擇。

而蘇美爾人雖亡國,但其文明在西亞、北非、南亞、歐洲得以繼續發揚光大,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商人貿易的促進下,西亞的先進知識被商人帶入了這些地區,那裡的文明學會並掌握了那些複雜而龐大的知識體系,並加以改進。

中亞因人口少,商業利益不大,成為被商人遺忘的角落。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夏和商的文明程度遠比不上蘇美爾文明。


第六章、印第安人沒有跨越石器文明的原因

印第安人與東亞黃種人一道,大約於6萬年前走出非洲,大約在1—2萬年前跨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之後的一萬年間,留在歐亞大陸的人們,以黃種人和白種人為主的部落跨出了石器時代,發展出了現代高度文明,而印第安人卻進步很慢,雖然也出現了新石器時代國家和城市,但卻遠落後於6000年前的西亞;而另一邊,進入大洋洲的棕色人種,其進步甚至落後於印第安人,一萬多年間幾乎原地不動,其背後深層次的社會運行邏輯,值得深究。

西亞文明的產生有5大幸運因素,其中印第安人幾乎僅滿足其中1.5項,所謂1項,即美洲生長有野生的適宜耕種的玉米、土豆、番署等;另外0.5項是指冰川運動致部分北美的印第安人不得不南遷併集中於狹長的墨西哥灣地區,但他們並不像西亞那樣必須停留在那裡,人們還可以繼續南行,進入亞馬遜原始森林。

印第安人跨不過石器時代,有以下幾個因素:

(1)地理環境

與西亞獨特的地理環境相比,美洲大不相同,整個北美和南美,都是非常適合原始人居住,且地域非常遼闊,沙漠少,森林和草原多,人們只需要狩獵就足以生存。當冰川氣候來臨時,不能適應極寒氣候的人們只需不斷的南遷,就能安穩的生存,大部分人們可以進入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並不像進入西亞的黃種人和白種人那樣南進無路,北退冰山,東西大海的窘境。

印第安人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種植,他們可以不依賴農業技術而生存;印第安人並不需要像西亞那樣與其他不同的人種交流,美洲既無其他人種可交流和發生商業貿易;也可以不與眾多其他部落交流和交易也能生存。如此,印第安人的知識積累和複製能力就無法發揮不出來,沒有一定量的知識複製和積累,文明是難以產生的。

同樣,因為生存環境較好,他們並不太需要農業種植,所以他們仍然可以長時間停留於狩獵為主的石器時代。

(2) 美洲野生動物不適合畜養

美洲的野生動物也很多,但適合馴養的品種並不多,西亞和西南亞、南亞地區有綿羊、山羊、個頭並不太大的野生水牛和野生黃種,還有個頭不大的野驢,但美洲的情況似乎並不太好,那裡也有野生水牛,但個頭實在太大,每頭重達1000公斤,性情剛烈,無法馴化。

西亞可以利用馴化的驢、黃牛、水牛用於農業耕種,印第安人卻找不到可以馴化成耕種牲畜的動物。

另一方面,美洲獵物豐富,動物畜養的動力不足。

(3) 沒有發現紅銅技術

紅銅技術的發現對於人類文明的影響力是難以估計的,但很遺憾的是, 那個人在原始人類居住的地球上幾十萬年才出現了一個,印第安人在美洲一萬多或兩萬多年並沒有出現那樣的天才。

(4) 商業不興旺致文字難以發達

印第安人過着富足的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對商業貿易的需求小得多。只有集中於墨西哥灣附近的人們才有貿易的動力,因為那裡人口集中過多,開始有了不同的分工,人們不再完全自給自足,商業系統才有了存在的空間。

商業貿易促進了圖畫的進化和簡化,象形文字和符號得以產生。但商業貿易並不能深入的影響南美和北美大陸,那裡的人們仍然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文字系統只能停留於非常原始的狀態。發達的文字對文明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瑪雅文明只能停留於相當亞歐大陸的新石器時期,文明程度遠落後於亞歐大陸。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我差點成了“法輪功”魔掌下的冤魂
2016: 何岸泉,自裁,自斃!
2015: 習近平文革有那麼慘嗎?
2015: 馬文魁筆記:江青接見“聯動”時的講話
2014: 誰能給老三屆道歉——為紅衛兵說句公道
2014: 誰為烏克蘭哭泣?
2013: 毛左們要用14億中國人民的生命換取釣魚
2013: 組團抗議黃浦江死豬 上海美女被捕
2012: 港媒:溫家寶提“平反六四”傳中央擬接
2012: 紅與黑,從重慶唱紅打黑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