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德駐華大使柯慕賢| 德中之間的投資大門打開了嗎?
送交者: 樂山水 2017年05月27日10:57:44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投資正以令人炫目的速度增長,反過來看,外國企業在中國投資依然面臨重重限制。

2017年5月26日 13:35 德國駐華大使 柯慕賢 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

儘管去年中國和許多國家面臨着經濟下行壓力,德中兩國的貿易額仍然增長至1700億歐元。截至目前,德國對華投資依舊保持穩定,與其他歐洲國家對華投資大幅下降的趨勢形成了鮮明對比。2016年中國對德國投資急劇增加,主要用於收購德國科技企業。而90%的德國對華投資仍集中在綠地投資。

如何進一步加強德中之間蓬勃發展的全方位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是李克強總理下周訪問柏林期間的重要議題。而習近平主席7月對德國的訪問,也將彰顯兩國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繼續密切合作的努力。兩國關係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經濟領域。然而,其基礎仍然是蓬勃、開放的經濟關係。

如何更好地開放本國市場,接納對方投資,正越來越成為德中經濟關係中的核心議題。其中原因良多。隨着全球價值鏈變得愈加複雜,投資流動對於貿易往來有着直接影響。另一個主要因素是高科技行業的競爭力。收購高科技企業是提升單個企業乃至整個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戰略。中國在這一方面表現出令人暈眩的發展速度:2016年,中國所收購德國企業的資產總價值,比上一年增長了20倍。有人表示,德國對華投資額極大(約600億歐元),因此,對中國企業突如其來的收購浪潮如此擔憂,不免言過其實(例如中國企業收購庫卡機器人公司和其它高科技企業),甚至有人認為德國的保護主義趨勢有所抬頭。但此說法並不能讓人信服。所有中國收購交易均未遭到德國政府阻攔。按照目前的速度,中國在德投資將在三到五年內超過德國在華投資。這一結果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在2017年的前四個月,中國企業收購資產價值超過了35億美元,速度幾乎與2016年持平。2016年全年,中國企業收購的德國資產價值超過了100億美元。

收購體量本身並非問題所在。問題在於缺乏公平的競爭環境。中國企業利用了德國這個世界上最開放的投資市場之一。然而,如果回看中國經濟的重要行業,人們會發現:中國對外部投資的限制並沒有解除,在一些重要領域,限製程度甚至有所提高。

服務業:中國最重要但又封閉的領域

服務業如今是中國最大的經濟產業,占GDP比重已經超過51%。德國以製造業大國著稱,而服務貿易與投資實際上對其經濟繁榮至關重要。德國的服務業出口額超過2500億美元,遠超汽車業出口。

不幸的是,中國服務業中利潤最高的行業大門緊鎖。電信、媒體以及大部分國內物流業務,如郵政和相關服務,幾乎完全封閉,以使中國企業在外國競爭對手面前受到保護。這一點幾乎沒有變化的跡象。在銀行和保險業,外國企業被完全邊緣化。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已經跌至僅過1%。而在保險業,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已增至約94%。外資參與程度如此之低,幾乎是中國獨有的情況。法律方面的投資障礙很大,而且近四十年來未曾有變化。外資保險公司被迫以少數股權比例加入合資公司。外國單個投資者在一家中資銀行所購股份不得超過20%。外國銀行和保險公司在每個省的分支機構和子分支機構都需要單獨的執照。收購銀行股權比例即便低於法律門檻,也須經多個部門批准,並且審批可能無故通不過,大多數情況下沒有任何法律解決手段。對於外國投資者的嚴格控制並非僅限於銀行,而是中國投資框架的一個基本特徵,也是中國投資官僚機制如此龐大的原因之一。

當外資銀行和保險公司最終清除了這些障礙在中國營業之後,其業務範圍與本土競爭對手相比,也受到了嚴重限制。據經合組織估計,服務業對外資的限制所導致的競爭缺失,可造成相當於向中國消費者額外徵收了25%的稅。在德國,這些重要的經濟行業不受任何投資限制,沒有扭曲競爭的股權上限和業務範圍限制。如果企業以保護消費者為由要求辦理執照,只要符合相關的法律要求,政府就必須予以批准,否則企業可以向法院上訴。

中國製造業:諸多領域限制外資進入

汽車行業:多年未變的限制措施

如果中國沒有在製造業大量投資,就無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大國和出口國。雖然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實力已有所增強,但卻沒有相應地提高開放程度。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汽車製造。近四十年來,中國規定,所有的外資原始設備製造廠商必須以少數股權比例與中國企業成立合資公司。這一規定依然存在。中國還規定,外國製造商只能加入最多兩個合資企業,這一規定也沒有改變。最近中國一些舉措略微放鬆了對一些供應商的限制,但並未改變整體趨勢。中國的汽車行業仍然牢牢地處於國家控制之下。未來開放投資的舉措,也可能嚴格限於新能源汽車等新興領域。

高科技機器、IT和其它高科技產品:新的限制在即

在高科技機器和IT領域,傳統上中國對外國直接投資的限制相對較少。但這一情況正在發生變化,而且不幸的是朝着錯誤的方向發展。在許多歐洲和德國企業看來,《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政府的一份總體規劃,目的在於在幾乎所有重要的高科技領域,幫助本土企業從外資企業手中奪取市場份額。最近中國向外界保證這並非規劃目的所在,但未見任何後續行動。

在IT領域,我們看到,企業的自主創新和安全防範正在受到更多限制。一個顯著的例子是互聯網。許多網站在中國仍然被禁,包括一些對商業發展非常重要的國外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絡平台,被禁程度甚至超過了過去。中國新的網絡安全法對於關鍵的IT基礎設施實施了嚴格的控制。除了侵入式的安全審查之外,新的法律規定還包括服務器本地化、所有客戶和關鍵公司數據在中國國內儲存、使用中國制定的IT安全解決方案,以及將源代碼、加密密鑰和解密方案交給相關部門。中國政府眼下對於“關鍵基礎設施”的定義,比預期中更廣泛,如果繼續發展,可能成為外資在中國IT行業投資的最大障礙。這些政策和規定使得人們對“工業4.0”的前景提出質疑。“工業4.0”意在以數字化推動製造業革命,可能成為德中兩國未來在機械行業最重要的投資與貿易領域,而目前中國對IT行業的限制性規定,並沒有對“工業4.0”下的任何投資存在例外。

而德國那邊,則簡單明了:德國對於製造業投資沒有任何限制,只有一個例外——與國家安全直接相關的投資,即軍用製造業。該領域約占德國工業的1%。

規則背後的規則:“購買國貨”政策

對於有意義的外國投資而言,即便沒有正式的投資壁壘,也並不意味着所有障礙都被清除。以迅速增長的高利潤醫療器械行業為例。直接禁止或限制外國製造商的規定很少,然而,有很多規定使得競爭環境對中國本土製造商更為有利。中國政府要求公立醫院購買“本土”醫療設備,而公立醫院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醫療設備採購方。這就將所有的外國品牌設備排除在外,甚至包括外資企業在中國製造的設備。在食品行業,也有類似的大力推動客戶“購買中國本土產品”的政策。中國政府似乎正在嘗試打造一個三層等級結構,頂層是中國本土產品,中間是外商投資、中國製造的產品,底層是外國製造產品。

而在德國,沒有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規定,要求客戶“購買國貨”。

未來將如何發展?

結論就是,中國在所有最重要的投資領域,都設有重大的法律或實際限制。到目前為止,我們並沒有看到中國在這些最重要的行業進一步開放投資市場的重大舉措。相比之下,中國在德國的投資幾乎沒有任何限制。我們需要看到中國在為投資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方面取得更快進展。如果那些言論能夠付諸實踐,德中兩國真正的“雙贏”關係將迎來光明的未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在法庭上令人做嘔的一堆軟骨頭共產黨高
2016: 小思:作家斗川普正常人咋搞得過瘋子
2015: 也談人造革命
2015: 江澤民和曾慶紅,就是中共黨內的健康力
2014: 烏市再爆 為何中共反恐越反越恐
2014: 《撕開畫皮,洞察心扉》
2013: 鮮為人知 68年民辦槍斃:不用證據想殺
2013: 祖國的脊梁,民族的英雄正向我們走來!
2012: 你們毛左可以在普世價值下奪權和掌權,
2012: 薄變成了政治符號, 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