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劉學偉:東方崛起大數據探密之十
送交者: 法國劉學偉博士 2017年09月18日11:37:42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密(之十)

點擊這裡,可看本書稿(一至九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密之一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秘(之二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秘(之三)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秘(之四)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秘(之五)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秘(之六)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秘(之七)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秘(之八)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秘(之九)

第三編  東方人東方國家東方世界的並行崛起

【作者按語】大家可能看那些複雜的圖表已經感到疲倦。從本章開始,圖表會少很多。就是有形式也不一樣,承載的信息量一定少得多。而文字的描述會多得多。這樣大家可以看的輕鬆一些。謝謝大家花那麼多時間看我的書稿。

本章共有五節。圖表雖少,內容還是很多。今分兩次發表。先是第一、第二節。講的是美國亞裔的崛起。下一次第三到第五節,講的是世界其它地方的亞/華裔崛起。

*************************************************************

已經說過,中國的崛起絕不孤立。首先,中國周圍的東亞國家一多半都在崛起。前有日本和四小龍,後面還有東南亞的四小虎(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

在東亞之外,無數的亞洲人現在美洲、歐洲、澳洲,和全球每一個有人的地方,都在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努力崛起。

本編將講述在全球範圍內的東亞國家和東亞國家的群體,在東亞以外的東亞人,在中國以外的華人,在如何處處力爭上游。

第七章  亞裔在海外的崛起

在前面幾章我們相當詳盡地討論了國民素質水平與諸般事物的關係。本章我們再更深入地探討,在一國之內,在同樣的政治、社會環境中,不同民族/種族的不同素質水平與他們在學習上和事業上的成就之間的關係。頭兩節探討的範圍在美國。第三節略涉法國。第四節討論東南亞的華族。最後又添了一節,評述蔡愛眉的《起火的世界》一書中的主導市場的少數族群概念。

第一節  亞裔美國人的崛起

本節標題來自負有盛譽的美國皮尤民調公司的一份引起轟動的調查報告的題目。本節引用的全部材料也來自前些日子,筆者本人翻譯的已經在《觀察者網》發表的這份報告的官方摘要。這篇報告全文長達272頁,發表於2013年4月。由於這家公司很權威,調查的方式也很規範,筆者假設,其提供的資料的可靠性毋庸置疑。如果讀者要了解這個調查進行的方式和查詢更多的材料,可直接去該公司的官方網站。[1]


[1] 皮尤調查《亞裔美國人的崛起The Rize of Asian Americans 》報告的官方地址。在那裡你可以找到一切更進一步的解釋,包括報告的全文和大量的附表以及資料來源等。當然是英文。 http://www.pewsocialtrends.org/2012/06/19/the-rise-of-asian-americans/


     這篇報告實在是為在美國的亞裔描畫了一個近乎完美無缺的肖像,而且面子裡子俱全。不僅在學業、收入、財產等形而下的層面全面領先白人(WASP),而且在形而上的恪守美國核心價值觀“努力工作就能成功”方面,也為正宗的美國人做了表率。至於彰顯家庭價值方面,更是讓所有其他的美國族群愧不能當。


這篇報告公布於2013年4月公布以後,在美國卻並不是好評如潮。尤其是亞裔輿論界給出的主流評價是“捧殺”。其實亞裔在美國的真實境遇並不像報告中說的那麼光鮮亮麗。其實,亞裔在美國的發展幾乎到處都會觸碰似乎牢不可破的“竹天花板”。

在開始引用該報告的內容之前,有一個重要注釋,就是該報告使用的亞裔美國人或美國亞裔(亞洲人)是同一概念,指的是所有居住在美國的來自亞洲的移民和他們的子女,不論其是否擁有美國國籍。這個概念還包括不同子族群的亞裔之間通婚產生的後代,但不包括亞裔與非亞裔通婚產生的後代。

從這裡開始,直到本節之末,所有直接的引文都換成藍色。所有的圖表都來自該報告。筆者的評論都用黑色。

還要聲明,這份報告涉及的範圍比本書要寬,同時限於篇幅,因此該報告摘要的許多筆者認為次要的內容會整個刪除不予論及。

亞洲人最近超過西班牙裔,成為抵達美國的新移民中最大的一個族群。這些近年來美的移民擁有驚人的學歷。超過六成(61%)的年齡25歲到64歲之間的亞洲新移民擁至少學士學位。這個比例比來自其它地方的新移民高出整整一倍。幾乎可以肯定,亞洲新移民是美國有史以來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移民族群。



圖7.1

不要誤會,說的不是在美國的亞洲人多過講西班牙語的人,而是講的那個變量δ,當下進入美國的亞裔的數量多過西班牙裔。而西班牙裔的總數是亞裔的將近三倍,黑人的總數也是亞裔的兩倍有餘。在存量上,亞裔要想超過非裔和西班牙語裔,成為美國的第二族裔,恐怕是遙遙無期。尤其是,亞洲人在生育能力或願望上,趕不上西班牙裔。

與他們原籍國的同樣年齡組相比,亞洲新移民的學歷也高得離譜。例如,約27%的25至64歲的韓國成年人和約25%的日本成年人擁有至少學士學位。然而,在同等年齡的這兩國來美國的新移民中,將近70%至少擁有學士學位。

比起從世界其它地區來的新移民,亞洲新移民獲得綠卡(即永久居民身份)的機會多出三倍。而且經行的途徑是受僱而不是家庭團聚。

最新一波來自亞洲的移民潮至今已經將近半個世紀。到2011年,這波移民潮已經把亞裔美國人的人口總數—包括外國出生者和美國出生者,成人和兒童,推到創紀錄的1820萬或美國總人口的5.8%。而在1965年亞裔在全美人口中占比還少於1%。作為比較,非西班牙裔白人是19 750萬和63.3%,西班牙裔美國人是5 200,萬和16.7%。非西班牙裔黑人是3 830萬和12.3%


圖7.2

雖然亞裔美國人內部還有可觀的子群差異,與整體的美國人相比,他們還是一起擁有相同的特性。他們的優越不只是共同擁有更高的大學學歷(49%比28%),而且也在於擁有更高的年家庭收入中位數($49 800$比66 000)和家庭財富的中位數($68 529$比83 500)。

本人當然相信這些數據可靠,因為美國政府公布的數據就是這樣。但這些數據可比筆者心目中的想象為低。比如美國家庭中位數收入只有不到50 000$,月收入也就是只有4 150$。平均起來,一個家庭不止一份工資收入。那麼月均工資就在3 000多,折合成歐元就只有2 000多了。同時不要忘記,美國人的福利可趕不上歐洲。生老病死,自費的項目可比歐洲人多。好在美國的物價可是比歐洲低。稅收低嘛。

在其它的許多方面,他們也引人注目。從2012年1月3日至3月27日,皮尤調查研究中心通過電話,用英語和七種亞洲語言,調查了3 511個具有全國代表性的亞裔美國人樣本。他們比作為整體的美國一般公眾更滿意他們的整體生活 (82%比75%)、個人財務狀況(51%比35%)和國家的一般方向(43%比21%)。

他們還因為自己對家庭的鐘愛而脫穎而出。超過一半(54%)的亞洲人認為有一個成功的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之一;只有34%的美國成年人這樣認為。三分之二的亞裔美國成年人(67%)認為當好家長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作為一個整體的美國成年人只是50%這樣認為。

他們的人生安排正好彰顯了這些價值。比起所有美國成年人,他們更樂於結婚(59%比51%)。她們的新生兒生在未婚母親家裡的比率比作為整體的美國新生兒要少許多(16%比41%)。比起作為整體的美國兒童,亞裔孩子婚生而且父母雙全的幾率更高(80%比63%)。

比起一般公民,他們更有可能多代同堂。約有,28%的亞洲家庭有至少兩代成人在同一個屋檐下共同生活。這個份額比白人多出兩倍,也比多代同居的黑人和西班牙裔美國人家庭比重略多。美國亞裔人口擁有強烈的孝道意識。大約三分之二的亞洲人認為父母在子女選擇職業(66%)和配偶(61%)時擁有一些或者很大的影響力。

家庭這個詞,對亞洲人是神聖的。每年春節,中國的春運讓世界讚嘆。“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其中蘊含的聖潔,最挑剔的西方人也不敢褻瀆。整個西方現代文化中對家庭概念的淡化和解構,是本人對西方的現代性最不滿意的地方之一。從不婚不育到未婚生子輕率離婚到同性戀墮胎合法化……似乎是一連串處心積慮的組合拳,終極目標就是把家庭這個人類最重要的庇護所給消解掉。

養老到醫保到失業保險做得適度,當然是好事。如果過度,依然是讓個人,讓家庭懈怠,無須深謀遠慮的利器。2014年那個春晚中“養老生病不差錢,由政府來買單”那句歌詞,就讓筆者寒慄。因為有人不花錢,就得有人掏錢。國家的錢只能來自於稅收。太多的福利必然導致太多的稅收。最後就是西方的現狀。這裡是欲罷不能,那裡還把它當做一定要實現的夢想。想想也是悲哀。

中國有句舊話叫做“無法讓朝生暮死的蚍蜉懂得冬寒夏暑”。一個文明的周期太長,百年的人生的確無法靠自己去領會它的興衰奧妙。但依靠史籍,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在歐洲的上一個文明(羅馬帝國)的末期,社會是何等的腐朽墮落醉生夢死。本人真是擔心現在這個燦爛的西方文明要面臨失速下墜。

亞裔美國人普遍認為,努力工作可以得到回報。近七成(69%)亞洲人認為如果願意努力工作就可以出人頭地。作為一個整體,稍少一些(58%)的美國公眾有同樣的看法。93%的亞裔美國人認為他們的原籍國人民"很勤奮"。作為一個整體,只是57%的美國人這樣認為。

根據他們珍愛的傳統智慧,亞裔美國人有時過度地強調艱苦工作的意義。將近四成(39%)的亞裔孩子認為,他們的父母依照從原籍國帶來的傳統,為了在學校里出成績,對他們施加了太多的壓力。對所有美國父母而言,只是9%的孩子有同樣的抱怨。作為同一枚硬幣的另一面,六成亞裔美國人認為,為了孩子在學校的成功,美國父母給予孩子的壓力太小。然而,只是9%的美國人認為亞裔父母給孩子的壓力也太小。(去年出版的由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愛眉撰寫的關於怎樣嚴格養育女兒的喜劇式的回憶錄《虎媽戰歌》在美國觸發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由文化差異造成的有關為人父母的不同準則。)


圖7.3

蔡梅兒的《虎媽戰歌》果然轟動,到處都看見人們在談論。中國人努力教育督促子女現在努力學習,將來努力工作,踐行美國的國訓“努力工作就能成功”,美國人只能嘆莫能為。他們的中小學教育那麼鬆懈,好在老本大學還在,還可以直接從大學一年級收割全世界的青年才俊,才又保住了美國最近二三十年的繁榮。跟紅樓夢裡的賈府一樣,“外面的架子雖然沒倒,內囊卻已盡上來了。”將來如何是好?

在這個亞洲移民潮發生的同時,那個最大的移民輸出國【當然是指中國—譯者注】的生活水平經歷了一個戲劇性的巨大增長。但是只有很少的亞裔移民為他們當初的決定感到遺憾。只有12%的人說,如果不得不再做一次選擇,他們將留在其原籍國。占壓到多數的亞裔美國人認為美國在許多方面都優於其原籍國。這些方面包括提供經濟發展機會、政治和宗教自由和培育兒童的良好條件。受訪者認為,在測試方提供的七項調查中,只有“牢固的家庭紐帶”這一項原籍國優於美國。


圖7.4

(本調查僅限於目前生活在美國的亞裔美國人。與所有移民潮的情況一樣,在近數十年間從亞洲來到美國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選擇返回其原籍國。然而,估計來自亞洲的移民的這個回遷率比其他來源的移民更低,而入籍歸化率—就是符合資格成為美國公民的原移民—更高。)

這一點筆者無法否認,美國還真是移民的熱土,那裡還是有許多比故土好的地方,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前仆後繼地奔去,美國也不能把全世界的大好青年都弄到美國去上大學,然後一大半都留在那裡為他們創造財富。

第一小節  亞裔美國人內部亞群之間的區別

皮尤研究中心調查事先安排的按原籍國區分的六個最大亞裔美國人族群—華裔美國人、菲律賓裔美國人、印度裔美國人、越南裔美國人、韓裔美國人和日裔美國人。這些團體共同構成至少83%的美國亞洲人人口總數5

這些族群的基本人口統計數據在許多方面相當不同。例如,印度裔美國人在他們的收入和教育水平上大幅優於所有其他群體。七成年齡大於25歲的印度裔美國人擁有大學學位。相比之下,大約一半的韓裔、華裔、菲律賓裔和日本裔美國人擁有大學學歷。而越南裔美國人就只有四分之一擁有大學學歷了。


圖7.5

印度人在那麼多的方面都比華裔還要優秀,這個事實讓筆者有些意外。因為根據第四章的國民素質水平研究,印度人只有82.2分,遠低於東南亞和拉美南部國家的平均素質水平。他們哪裡找來那麼多高素質水平精英輸出到美國呢?

我想起來了。印度有延續已經超過2000年的種姓制度。那些高素質的精英應當都來自於高種姓。而且據說高種姓的人口在印度還占比20%以上呢。

在社會和文化領域裡,同樣有族群差異。日裔和菲律賓裔的美國人最能接受不同膚色和族群之間的婚姻;韓裔、越裔和印裔對此則是較不適應。韓裔最有可能認為對他們的族群的歧視是一個重要問題。

可惜這份報告沒有統計或沒有公布這些亞裔都與哪些非亞族裔通婚。個人相信,那肯定是有十分明確的指向性的。

他們進入美國的途徑也不盡相同。在2011年,約有一半的來自韓國和印度的移民因雇主的聘書拿到綠卡。相比之下,大約三分之一的日裔,五分之一的華裔、,八分之一的菲裔和僅僅百分之一的越裔是在工作的基礎上拿到綠卡。越裔是唯一的絕大部分人以政治難民的身份來到美國的主要亞洲族群。其他人都說他們主要是為了經濟、教育和家庭原因而來。


第二小節  歷史

亞洲移民第一次大批來到美國已經是超過一個半世紀以前—主要是作為低技能的男性勞動者從事採礦、養殖和修鐵路。他們在數代人的時間裡忍受了官方認可的種族歧視—包括頒布法規禁止亞洲婦女移民。1882年頒布了禁止所有來自中國的新移民的排華法案。1917的年《移民法》和1924年的《種族來源法》延長了以前的入境禁令,並事實上把整個亞洲都包括進去。在日本1941年襲擊珍珠港後強迫搬遷和拘禁了約十二萬日本僑民。


圖7.6

直到1965年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移民和國籍法》,來自亞洲的大規模移民才重新開放。幾十年下來,這一波的來自亞洲的現代移民越來越多地身負技能和受過良好教育。在今天,近年來自亞洲的擁有大學學歷的新移民的比例比起30年以前來的,多出一倍。他們中的許多人走進科學、工程、醫藥和金融等高薪領域。這種演變推動了美國的移民政策和勞動市場的發展。這些變化來源於移民輸出國的政治自由化和經濟增長,也來源於通過數字相互聯繫得更加緊密的全球化的力量。

華人的旅美潮其實分明顯的兩波。第一波在1970-1980年代,那主要是中國台灣人。去的也都是精英,去念大學,然後大半留美打拼,少半回中國台灣發展。第二波就從1990年代才開始的大陸移民了。也一樣是精英移民,先讀書,後工作。偷渡的低檔移民看來還是少數,否則在美國的華裔和其他亞裔的素質也不可能高到讓美國人咋舌的程度。


圖7.7

這些趨勢在最近幾年提升了所有種族的移民的教育水平。但亞洲的移民群體中大學生或大學畢業生所占的份額超過所有其他種族和族裔群體。

第三小節  本地出生和外國出生

在漫長的移民美國的歷史波浪中,典型模式是移民的第二代(即移民的子女)擁有優於父母一代的社會經濟福祉和同化程度,比如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和流利英語等關鍵指標。

現在還不可能進行任何有關現代的亞裔移民潮的代際比較。因為第一代移民本身迄今仍占主導地位。第二代是最近才開始成批量進入成年期。(第二代的亞洲人的年齡中位數只有17歲;換言之約有一半仍是兒童。)

本地出生者和外國出生者之間的差異還表現在最近生了孩子的未婚母親的比例。約三成(31%)美國出生的亞洲婦女最近未婚生子,相比之下,只是10%的外國出生的美國亞裔母親未婚生子。在作為一個整體的美國人口中,大約四成的美國母親未婚生子。儘管近幾十年來單身母親日益流行,皮尤研究調查發現,相當多數的美國人也一直認為這種現象對社會有害。所以在公眾的眼裡,這似乎是一例由第二代和更後代的亞裔美國人對日趨普遍的美國的行為模式的讓人皺眉的“下行同化”。

看來美國公眾還有良知在,知道他們中的左派在家庭婚姻方面的大批創舉不是進步而是“下行同化”。至於這些讓人遠不只是“皺眉”的創舉,會把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社會的活力傷害到什麼程度,會不會有毀滅性的後果,還有待觀察。這些壞玩意兒和艾滋病一起傳播世界,傷害世界,也是西方文明在走下坡的一方面的確鑿的證據。

第四小節  對歧視的看法

在大多數情況下,今天的亞裔美國人感覺不到種族歧視的刺痛或不同文化強加的“異類”的負擔。那是在第19和20世紀初葉他們的前輩在美國的體驗的一部分。


圖7.8

有二成亞裔美國人說,在過去的一年裡他們因為是亞洲人而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有一成的亞洲人說他們曾聽到進攻性的稱呼。比起年輕和中年人,老年人不太可能由於偏見而報告負面的個人體驗。

相比於國家的兩個最大的少數群體(西班牙裔美國人和黑人),亞裔美國人似乎不太願意把歧視他們看作一個重要問題。只有13%的亞裔美國人說是,同時大約一半(48%)說它是一個次要問題,三分之一(35%)說這不是一個問題。

約六成亞洲人說作為亞裔美國人,在找份工作或進入大學時沒有感到區別對待。那些說有區別的人中,稍多的一個部分認為由於他們的種族,他們得到的是幫助而不是傷害。那些受教育較少的亞洲人比那些受更多教育的亞洲人更傾向於認為,作為一個亞裔美國人會有一些好處。

嗨!那天花板都是隱形的,人稱玻璃天花板,或者竹天花板。那要升到中層以上才能感覺到。不過早晚應當會被突破,就像當年猶太人做到的一樣(下一節會詳論)。

第五小節  族群關係

亞裔美國新婚夫婦比任何其他主要種族或族裔群體更有可能跨族通婚。從2008年到2010年29%的亞洲新婚夫婦是與不同的種族的人結婚。同樣的比率在西班牙裔美國人是26%、黑人是17%、白人是9%。這裡存在着顯著的性別差異。亞洲婦女與異族通婚的可能性是亞洲男性與異族通婚的可能性的兩倍。在黑人那裡,這種性別模式又是另一個模樣—男人比起女人有兩倍的機會與異族通婚。在白人和西班牙裔美國人中,這種性別差異不存在。


圖7.9

跨族婚姻這件事本人缺乏明確看法。一方面希望華人像猶太人那樣堅持族內婚而保持自己民族的獨特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自己也知道中國有13億人口,並不需要像猶太人那樣擔憂血液的稀釋導致滅種。但是本人希望異族通婚時有所選擇,時時記住優生學的一些基本原則,不要去重蹈某些族群品質劣化的覆轍。

在所有亞裔美國新婚夫婦中,日本人的異族通婚率最高而印度人最低。超過一半的日本新婚夫婦與非亞洲人結婚;印度的新婚夫婦中只有八分之一與異族通婚。

第六小節  對成功的看法

四成亞裔美國人(43%)認為在美國他們自己比其他少數種族和族裔更成功。認為自己成功的亞裔美國人(45%)的比例與此類似,而只是5%的亞裔說他們是不太成功。


圖7.10       關於自己的族群比其他少數族群更成功的看法,在美國出生和在外國出生的亞裔美國人有類似的意見。比起2000年以前來的移民,更新來的移民對這個問題的樂觀評價稍遜(36%)。而更早的移民中有48%認為他們的族群比起在美國的其他少數族群已經更成功。


在人數最為眾多的移民群體(西班牙裔美國人)中,只有少於一半的人會像亞裔美國人那樣認為他們的族群比其他少數種族和族裔更成功。但他們說自己不太成功的可能性則大四倍。

關於自我褒揚,筆者認為實事求是就行。但是千萬不要得意忘形,忘記自己的族群比起人家還有許多的缺點不足,要去努力改進。那個“竹天花板”也並非全無來由。筆者十分欣賞一些在美國的亞洲人在這個方面的清醒和努力。

第二節 猶太裔與亞裔青年在美國競賽

也是眾所周知,根據西方學者的長期大量測量,歐系尤其是德裔的猶太人,特別優秀。有一個專門的人種學的詞彙稱呼他們是Ashkenazi。他們的的平均素質水平,比東亞人還高,達107-111。這與他們長期堅持族內婚,嚴格宗教信仰有關。

猶太人至今只有1500萬人口,僅占全世界總人口的0.2%。如果不是一直厲行族內婚,這個民族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有研究表明,他們的這個維繫了2000年以上的傳統近20-30年來已經嚴重渙散。猶太人在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獨特地位已經開始動搖甚至難乎為繼。以致美國刊物上出現這樣的文章標題《亞洲人就是新猶太人,猶太人就是新黃蜂WASP-Asians as the New Jews  Jews as the New WASPs》 。[2]


[2] 網文地址:www.mindingthecampus.com/originals/2013/01/asians_as_the_new_jewsjews _as_.html


這裡筆者又得解釋什麼是WASP,它的一個意思是黃蜂。當然這裡是另一個意思。它就是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盎格魯-薩克遜白人新教徒的縮寫。正是WASP創立了美國,他們一直以來都是美國的主導種族。但是自一個世紀以來,德裔猶太人在幾乎所有的方面把WASPs壓得踹不過氣來。他們在金融、傳媒、政界、學界乃至商界都擁有和他們的人口比重不相對稱的巨大勢力。現在WASP們似乎可以出一口氣了。為什麼呢?因為亞洲人幫他們至少開始在學業方面把猶太人給壓下去了。所以才有了上面這個標題。

本節的圖表和引文皆來自於美國的著名網上論文《The Myth of American Meritocracy美國唯才是舉的神話》[3]該文發表於2012年11月,作者是Ron UNZ,美國學者,1961年生。哈佛大學畢業。他最顯赫的經歷是在1994年為共和黨競選加利福利亞州州長,以34.3%的選票惜敗。他曾經是加州成功的商人,家產頗豐。他現在是美國網絡雜誌《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的出版人。他的這篇文章由於身為猶太人,卻去觸犯了猶太人的隱私,在美國輿論界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該文的主題是討論美國著名高校招生中的隱形的種族區別對待。該文的中心思想有三條:第一、亞洲18-21歲大學年齡段的學子近些年來,在學力上異軍突起。第二、長久以來得以保持的同年齡段的猶太學子在學力上的壓倒優勢地位已於近10年崩潰。第三、8所常青藤高校不公正地限制了亞裔和非猶太白人裔的入學率,同時同樣不公正地維持了猶太裔的高入學率。

這篇文章本來寫的很認真,全文若譯成漢語,會有四萬字。有15個圖表和圖形,5頁密密麻麻的尾注和8個獨立的在線附錄。但由於他的指控太過驚世駭俗 一些數據的來源又比較模糊。[4]因此難以服眾。

筆者在這裡預先聲明,UNZ提供的數據的可靠性存疑。但他展示的趨勢則是確鑿無疑地存在的。我們不妨把他提供的駭人聽聞的數據打上一個相當大的折扣,則就應當離事實不遠了。【本節中UNZ文章的引文全部變為楷體,以示區別。】[5] 


[3] 網文地址:http://www.theamericanconservative.com/articles/the-myth-of-americanmerito-cracy/comment-page-3/#comments
[4] 最大的疑慮在於他的各種族裔數據的來源大多是根據花名冊中姓氏的可能族屬推測得來。(即人們合理地假定花名冊上的像黃,阮,金,和Dasgupta姓氏可能是亞裔,那些像Rodriguez, Fuentes, Ruiz 和 Vazquez可能是拉丁裔,那些像Symptoms, Cohen, Goldberg 和 Kaplan可能是猶太裔)。這只能是沒有更好辦法時的取巧辦法。
[5] 這篇文章的中譯也是本人所做,並在《觀察者網》上發表過。這一篇文章和上節引用的皮尤報告,都經《觀察者網》主任編輯岑少宇先生的認真校對,在此順致謝忱。


UNZ先生說:任何人如果一直關注高校招生狀況,多年來都知道,要想在美國考上最具競爭力的大學,亞洲人-美國的模範少數族裔”,-必須面對更大的困難。這不是要與非裔和拉美裔相比,而是與白人比。社會學家托馬斯·艾斯彭夏德和亞歷山大萊福發現,為了進入廣為人知的幾所高端高校學習,在排除了許多複雜的變量後,黑人學生在被招生時相比白人,享受了相當於310SAT分(在兩科1600分中)的加分,拉丁裔則得到130分的加分,而東方人則錄得140SAT分的減分。與其他族裔相比,最難的是相比非裔,亞裔必須有SAT450分的優勢,才可能進入同等的名校。

我們這樣說,本書提供是加減分數指標在數量上也許並不準確,但非裔拉丁裔會得到明顯加分,而亞裔會被迫交出更多的為數不小的分數,才能進入同等的名校則是確鑿無疑的。,

常青藤學校招生,有幾個怪規矩,對亞裔絕對不利。第一,你的父母,如果是老校友,那你可以大大加分。可惜亞洲人崛起時間那麼短,拼起爹來,哪裡能比得過猶太人或其他白人。第二,大招體育特長生。唉!亞洲人還是胳膊腿兒細些,林書豪太稀罕呀!第三、看重社會活動經歷(比如曾任校內俱樂部的主席、曾駕車或船環遊過地球、曾帶領同學到非洲參加過扶貧活動……)。當然一般而言,亞洲人還是死讀書的本事大點。

UNZ接着說明:在高中的成就金字塔的頂端,亞裔通過各種手段崛起。也許最好的證據是他的國家優秀獎學金(NMS 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半決賽選手名單的分析。誰在高中獲取的SAT考試成績能達到該州的最前1.5%,誰就有資格獲得國家優秀獎學金的半決賽資格。


圖7.11:美國人口18-21歲種族構成的演變

近年來,亞裔學習成績已經蔚為壯觀。雖然加州的高中生只有11%是亞裔,他們卻占據了近60%的加州國家獎學金半決賽的名額,其它州情況也是類似。得克薩斯州的亞裔人口只有3.8%,但那些亞洲姓氏的學生占據了超過25%的國家獎學金半決賽的名額。而即使是在紐約州,那裡有一個非常龐大的,在學術上有競爭力的猶太人口和許多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亞洲人只是該州人口的7.3%,依然占據了30%以上的獎學金半決賽名額。讓人更加吃驚的是,獎學金測試用不到亞裔的(數學)優勢,因為它有一個雙倍加權(語文)口試成分。過去的測試顯示亞裔在語文方面比在數學方面弱得多。而且這個測試不考察視覺空間方面的能力。而在這個方面東方人總是勝過其他族群。

據揭露,語文分數雙倍加權的制度就是1990年代為了遏制亞裔成績過好而專門制定的。

除了這個全國性的獎學金考試,更尖端的比較,我們可以採用那些聲譽卓著,歷史悠久的高中生學術競賽的決賽參加者或獲獎者的名單中的族群分布來進行。

這裡共有五幅圖。第一張說的是美國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參賽隊伍的種族組成。請注意美國特有的一個種族劃分法:N/J White 意思是除了猶太人以外的白種人。Jewish呢,自然是猶太人了。請大家看看,此報告1970年的到2010年代,亞裔的參賽比重從0一直漲到72%,而猶太裔的參賽比重則是從44%一路降到0!那就是乾脆認輸,重在不參與囉?


圖7.12: 美國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參賽隊伍構成

再看第二張,這是一項歷史更長,但同樣聲名卓著的數學競賽。亞裔獲獎者(Winners,不是僅僅參與者)從1990年代開始猛升,到2010年代,已經占據半壁江山。猶太裔呢?與上圖一樣,從1938-1949年代的41%一路降到0!


圖7.13: 普特南學院數學競賽優勝者種族構成

再看第三張,說的是奧林匹克物理學競賽。這回亞裔獲獎者比重一路飆升,到2010年代,占到全體獲獎者的81%!猶太裔和其他歐裔,都只能來打醬油了。


圖7.14: 美國奧林匹克物理學競賽優勝者種族構成

第四幅圖講的是奧林匹克科學競賽的獲獎者。20年間,亞裔居然奪占90%的獲獎者席位。猶太裔再一次降到0,歐裔再一次打醬油。


圖7.15: 奧林匹克科學競賽獲獎者種族構成

再看最後一圖。1940-2010歷時70年,聲名卓著的英特爾科學才能搜尋賽決賽參與者種族構成。亞裔從0起步,到今天已經占據64%的地盤。而歐裔能占29%,猶太裔僅剩7%。為什麼沒有Winners的數據?恐怕更懸殊了吧?


圖7.16: 英特爾科學人才搜索賽決賽名單的種族構成

      常有人說,亞洲的學生,中國來的學生,就善死記硬背,沒有創造力。以上那些美國頂級的智力和創造力的競賽,是憑死記硬背就能拿到桂冠的嗎?

對於這種尷尬的狀況,居於主導地位的美國白人還沒有下定接受的決心。他們的臨時對策是:

      像對待前一個時代的高成就的猶太人一樣,亞洲人沒有都被允許進入與他們的成就相稱的美國最精英教育機構。“他們太多了,”我們的大學管理者似乎在說,他們賦予亞洲人從未被承認的天花板配額。一方面,美國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產生了迅速增多的大學年齡的亞洲人,他們的家庭日益富裕,受過良好教育,並渴望確保子女的精英教育。但在另一方面,這些領先的學術機構都在給予亞洲的實際入學人數相當嚴格的上限,(這個政策)迫使這些亞洲學生越來越激烈地去競爭這些非常有限的名額。

      而亞洲天花板配額類似於那些在上世紀中葉強加給猶太人的配額。但在兩個關鍵方面,UNZ的分析表明,它們之間有區別。首先,針對猶太人的天花板配額容易承認,在他們的時代,那些制定此政策的大學管理者自願承認(有這個針對猶太人的天花板配額)。而今日管理員都不願承認存在這樣的配額。當被問到時,他們幾乎總是掩飾。(通常通過使用含糊的字眼“整體招生”。)更重要的是,在媒體力量方面,兩個受害者群體之間存在天壤之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幾十年裡,常春藤盟里一直成功長期維持的猶太人配額。這個配額的崩潰,”UNZ解釋說,“只是發生在聲勢浩大的媒體和政治壓力之下。而這個非常沉重的壓力主要來自美國的猶太人擁有所有權的大批媒體機構”  相比之下,今天的亞裔美國人既不擁有也無法控制甚至一個單一的顯耀的媒體機構。在電影,電視,廣播和出版領域,它們構成一個幾乎看不見的少數民族。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說,媒體不報道的事情就根本不存在,只要各大媒體不爭相報道,那麼我們的頂尖學術機構里存在的亞洲名額問題就是子虛烏有。

看見了吧。對於第一點不同,現在時代變化了,人權平等了,以前可以堂而皇之進行的限制,現在只能偷偷摸摸地進行了。但是實質有不同嗎?

對於第二點不同,UNZ說得真是夠直率。亞裔要想在美國形成真正的無人敢於輕侮的勢力,可還有着漫長的道路要走哇!

      儘管猶太人在高端的下降,常春藤聯盟院校繼續讓他們招收的猶太學生人數接近於在20世紀過去的幾十年(在15-25%的猶太人比例範圍)的同樣高度,當時猶太人的成就顯然般配這麼高的數字。在哈佛,耶魯,哥倫比亞,猶太人仍然構成了學生主體的四分之一以上,儘管相對其他群體,猶太人的(學術)成就的跌幅(驚人)。UNZ認為這是一個猶太招生偏見的不公平的產物。最受傷的地方是,他們(嘴巴上說的是)(招生)將建立在嚴格的選人唯才的基礎上,(其實被犧牲的)都是亞洲人和非猶太白人。

      在先前的世代,當時的猶太學生,有時也包括我自己,經常捧回了在標準化考試中,或有名望的學術競賽的全國最高榮譽的四分之一以上。基於唯才是舉(的原則),(這時候的)哈佛和大多數其他的常春藤盟校有25%的猶太人是完全合理的。但客觀的證據表明,在當今美國我們的頂級學生中只有約6 %是猶太人,而現在這樣的呈現非常高的在精英大學的猶太人入學率就是完全荒謬和可笑的了。

最後,筆者再來好好解釋一下下面這個圖。圖上有十條線。下面的八條分別各自代表一所藤校中自1990年以來的亞裔比重。在開始階段,各校的亞裔份額差距很大,從達特茅斯的6%到耶魯的16%。到1990年代前半段,亞裔的份額有一個急劇的增長。這似乎引起了藤校領導層的警覺。從1995年起,這些高校的亞裔份額不再增長。到2002年以後,康奈爾和達特茅斯的亞裔份額還有一個急降。以後,各校口徑一致,都把亞裔學生的比率限制在14-18%之間。


圖7.17: 18-21歲的亞裔在精英大學的錄取率趨勢 1990-2011

圖中的上面兩條線又不同。紫紅色一條表達的是加州理工學院的亞裔學生比率一路飆升。從1990年的21%一直升到2011年的39%。而且唯有這條曲線與18-21歲之間的亞裔青年的總人數的增長線(虛線)基本吻合。

下面那八條線,如果屬實,則只能理解為故意的限制了。

不僅加州理工這樣,加州的五大名校(斯坦福、伯克萊……)都是這樣,亞裔學子的比重不斷加大。這都歸功於在1996年,加州公民投票,以54.55/45.45的勉強比率,通過了一個209號提案,又稱公民平權法案。規定在一切國家機構,禁止基於種族的優待或歧視。具體到教育界,校方必須安居於“色盲”的位置。對所有不同膚色的學生一視同仁,唯分是取。十幾年下來,加州的名校中,亞裔的份額就占到了35-40%。據查,加州在2012年的3800萬人口中,亞裔約490萬,占13%。可惜在美國只有德克薩斯州也跟風通過了類似的法案。而美國的其它州份,則實行的是相反精神的另一類平權法。

因為平權也真有兩種平法。一種是競爭的權利的平等。一種是結果的平等。前者是強者的願望:要的是物競天擇。後者是是弱者的理想:要為弱者預先保留地盤。雙方都有其道理。現實中當然是只能折中妥協。折中妥協到什麼位置,又是新的爭鬥。

UNZ文章接下來的部分,集中攻擊美東的八所常青藤名校的校董會的大批猶太裔老朽們利用職權為表現遠不如亞裔的猶太裔保留25%左右的入學名額。學習成績更加優異的亞裔,反倒只有16%左右的名額。而在當下美國的適齡人口中,猶太人占1.8%亞裔占4.8%。換句話說,猶太裔的代表超過率達13倍。亞裔則是3倍。剩下的族群,包括非猶太的白人,自然就只好因他們沒有那麼多蔡愛眉式的虎媽而為此做出犧牲了。(蔡女士在美國真是聞名遐邇。UNZ的文章中當然有提到她的事跡,並大表艷羨。)

關於猶太裔在藤校至今占有大體25%的學額的指證,根據對立面的陳詞,恐怕出入較大。但UNZ的基本指控—相比他們當下的學習業績,猶太裔在藤校不公正地占據過多的地盤—,這個定性的判斷,只怕還是沒錯。

看來,亞裔想要大規模攻占WASP和猶太人的老根據地—美東十三州的八大常青藤名校,那可是還有許多硬仗要打。

現在又出了一個新證據。美國加州正在醞釀修改憲法,要在高校招生時重新考慮種族因素。原因則是亞裔以13%的高中在校生比率攫取了40%左右的名校錄取名額,讓其他族裔,尤其是人口占到加州32%的拉丁裔不忿。

經過美國華裔的不懈抗爭,這個名叫SCA5的修憲法案已被至少暫時撤回。但不能排除它或類似的東東還會捲土重來。

再加一個證據。2014年全美國高中生最高榮譽“總統學者獎” 141位獲獎學生中,華裔生幾占1/4。須知華裔人口僅占美國總人口的1.2%![6]須知,這種等級的學習成就,絕不是會死讀書就可以獲得的。


[6] 請網上搜尋以下題目:全美國高中生最高榮譽“總統學者獎” 華裔生占1/4
獲得第50屆總統學者獎華生名單如下:
Daniel Lang(阿拉巴馬州麥迪森Bob Jones高中)、AnnaW.Han(亞利桑納州香德勒Arizona視覺藝術高中)、Alexander Zhang(阿肯色州小岩Central高中)、AnnieWu(加州PleasantonFoothill高中)、Siyu Wu(科羅拉多州科林堡Poudre高中)、 Michael Z.Chen(科羅拉多州蘇必略Fairview高中)、Josephine F. Chu(德拉瓦州Tower Hill高中)、HaoqingWang(佛羅里達州天帕Leon King高中)、Daniel Y. Fu(印第安納州卡梅爾Park Tudor高中)、JiweiSun(愛阿華州Dubuque Hempstead高中)、Luke Z. Tang(路易斯安納州紐奧良BenjaminFranklin高中)、Sarah J.Wang(路易斯安納州Benjamin Franklin高中)、TianhaoGao(馬里蘭州依利卡Marriotts Ridge高中)、Hueyjong Shih(馬州北波多馬克MontgomeryBlair高中)、Tiffany K. Guan(麻州坎登Milton Academy學校)、Amy Q.Tan(明尼蘇達州依登草原Eden Prairie高中)、 Zoe H. Tu(明州Wayzata高中)、RujieYao(密蘇里州哥倫比亞Columbia-Rock Bridge高中)、Jonathan D.Chu(密蘇里州堪薩斯市Pembroke Hill高中)、Eric H. Lee(密蘇里州威爾頓泉,FrancisHowell高中)、Yuqi Zhao(密西西比州Oxford高中)、Celena J. Chen(新澤西州普林斯頓WestWindsor-Plainsboro高中)、Alexander H. Jin(新澤西州Princeton HighSchool)、Eric H. Li(新墨西哥州Albuquerque Academy學校)、Justin M.Shi(紐約州Stony Brook學校)、Michael P. Mei(賓州伯恩Conestoga高中)、AliciaLai(賓州State College Area高中)、Heather C. Shen(羅德島州東格林威治EastGreenwich高中)、Yixuan He(南達科他州布魯金斯Brookings高中)、Joyce B.Kang(田納西州Brentwood高中)、Kevin Sun(田納西州Collierville高中)。Justin Z.Luo(北卡州凱瑞William G. Enloe磁性高中)、Ray Lu(德州奧斯汀Westwood高中)、Patrick H.Pan(德州休士頓Clear Lake高中)。


類似的消息不停地傳來,用中國成語,就是捷報頻傳。


2014年美國化學奧林匹克代表隊組隊成軍,四名正選隊員和兩名預備隊員都是亞裔學生,其中華裔占五人,另一名是印度裔。他們參加了7月20日至29日在越南(Vietnam)首都河內舉行的第46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


美奧林匹克化學國家隊組軍 共6人華裔占5位

2010年六華裔還因奪得美初中數學賽團體冠軍,獲奧巴馬接見(見照)。

接着舉例:面這兩張拼在一起的照片是一個極為奇葩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系碩士班2014年畢業生名單。有人統計了一下這份統計系畢業生名單裡各個國家學生的人數。結果如下:總人數231人,其中名字一看就是中國學生的190人,占82%;港台學生6人(很好辨認,他們姓名的拼寫方式和大陸不一樣);華裔學生(英文名字加中國姓氏)3人;日本學生3人;韓國學生4人。如果把港台日韓和華裔學生都算在一起,也就是所謂的亞裔,則占到總人數的將近90%。


這個學校是美國東岸常青藤名校之一。這個這個班級可能有點水,但這種裔比例也實在讓人莫名驚詫。

下面再引一個發生在近日的美國新聞

      美國一個由60多個亞裔社團組成的聯盟,指責哈佛大學在錄取新生的過程中,對亞裔學生設下種族配額以及更高的錄取標準等違反民權的歧視行為。該聯盟要求司法部與教育部對哈佛的招生程序展開調查。

      該聯盟上周五(515日)向美國司法部民權分部和教育部民權辦公室提出行政申訴,要求司法部與教育部對哈佛的招生程序展開調查。參與申訴行動的包括華裔、韓裔及印度裔等族群社團。

      申訴書指出,入學考試成績幾乎完美、平均成績點數(GPA)屬於最頂尖1%、學術獎項多、領導才能出眾的亞裔學生,比起條件相似的其他族裔學生,更有可能被哈佛拒於門外。

      申訴書引述一份學術研究指出,如果要在報讀哈佛時與其他族裔平起平坐,亞裔學生的學術能力評估測試(SAT)分數須比白人高140分,比西班牙裔高270分,比非洲裔高450分。申訴狀說:許多研究顯示哈佛在其非常主觀的入學招生過程中,對美國亞裔存在着系統性和持續性的歧視。

      針對亞裔聯盟發出的指控,哈佛大學予以否認。該校總顧問魯里阿諾發表聲明回應稱,哈佛的招生政策完全符合法律,錄取標準除了學術成績,也包括學生的課外活動表現以及領導能力。他指出,哈佛在錄取美籍亞裔學生方面一向保持良好記錄,這十年內美籍亞裔在其本科新生所占比率從低於18%增至21%

      不過亞裔社團聯盟認為,鑑於報讀哈佛的亞裔學生逐年增加,亞裔錄取比率應遠高於21%。申訴狀也指出,與哈佛相比,在招生時採取種族中立政策的美國其他頂尖學府的亞裔錄取比率就高出許多,例如加州理工學院約有四成學生是美籍亞裔。

      這是哈佛半年內第二度面對歧視亞裔學生的指責。去年11月,公平錄取學生組織代表多名亞裔學生對哈佛提出聯邦訴訟,指該校非法限制亞裔招生,對亞裔設下較高的入學門檻。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家埃斯彭沙德表示,美國亞裔社群對這方面的歧視早已心存不滿,不過,在5年前或10年前,他們的反應是我們只好再努力一些,可是在過去10年裡,更多組織開始活躍起來,他們表示不要再逆來順受,而是要反擊。

      美國華裔平等權益協會也在上周五就哈佛被指歧視亞裔學生召開新聞發布會。學生家長孟先生表示:如果美國名校真的採取不平等的錄取制度,要求華裔學生須考取比其他族裔更高的成績才能進入同等學校,那麼這不僅僅是對華裔學生的不公平對待,更是違背了美國精神的本質。長遠看來,這對美國精英階層的質量也是很不負責任的做法。

這裡筆者要補充的是,亞裔在美國僅占5.6%,華裔則僅占1.2%。而那個哈佛21%的亞裔份額,其中顯然多數被華裔占據。也就是說,華裔在常青藤名校中占據的份額,已經在他們的人口份額的十倍以上。這個優勢,應當已經達到百年以來一直最優秀的猶太人的水平,是其他任何族群所望塵莫及。可是那裡的亞裔華裔,還在為他們受到的終點歧視憤憤不平。他們的理想是像加州的大學一樣,亞裔應當占到40%以上。可是美國的平權法律的確不止停留在起點的公平競爭,也在終點的保持頂尖學府的多元族裔結構。美國的華裔亞裔由於學習太過優秀,不得不吃一些虧。這個命運恐怕很長時間都難以擺脫,能爭取的只是少吃一些虧而已。

2015年的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結束,21年後,美國重新奪得冠軍。中國以181/185 4分之差屈居亞軍。(第三名韓國161分。)美國報刊的標題如左。美國隊的教練在賽後樂開了花,感嘆說:“這是一場艱難的勝利,因為通常中國是獲勝者” 這教練還真不是謙虛。因為中國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簡直是常勝將軍般的存在。事實上,19892015年,26的這項競賽中,中國獲得19冠軍,2亞軍。


而且,這屆冠軍隊伍的7個隊員中,依然有3位是華裔。(其他兩個應該是領隊和教練。)名錄如下:Alex Zhai,Shyam Narayanan, David Stoner, Michael Kural, Ryan Alweiss, Yang Liu, Allen Liu。還請注意,這項賽事今年的第四名是朝鮮、第五名是越南。前五名除了美國,均為東亞國家,而且有三個是不富裕的國家。

類似的例子真是舉不勝舉。最後這裡再提供兩個肯定雄辯的例子。[7] 


[7] 以下四張圖是近日補充,都來自Google搜尋的Images項目。沒有註明出處。僅供粗略參考。 



下面這個圖是谷歌公司員工的構成比例圖。內圈分男女,本書不論。外圈照族群分割。最大宗的是白人,占60%。第二宗師亞洲人,占34%。混血的3%可以想見基本都是白人和亞洲人的混血。因為其他種族在這裡實在是可以忽略的小比例。

那麼在高科技公司中,谷歌公司員工的這種比例是不是例外呢?當然不是。下面一圖例舉了美國六大科技公司的員工構成。

總起來說,在硅谷的絕大多數IT公司中,大體都是,白人占三分之二弱的天下,亞洲人占三分之一強的天下。其它的族裔比重都微不足道。

這樣類似的數據或圖表,在網上你可以找到無數。而IT行業,現在實際上已經是美國最主要的的經濟優勢。它已經被亞洲人充分浸透。

上面這張圖據稱是硅谷地區就業人口的種族分布。注意四個分圖。所有的分圖中白人加亞裔都占到至少80%以上。其它族群永遠是零頭。但第一圖的全體一項下,其它族群合占12%。第二圖非技術項下,其它族群合占升至19%。第三圖,技術項下,其它族群僅占不足7%。最後管理層中,其它族群不足9%。除全體外的三個分類中,亞洲人占絕對優勢的僅技術一項。非技術和管理層都是白人占絕對優勢。

最後這張圖是2010年的美國族裔總分布。亞裔占4.7%。再悄悄告訴你一遍,其實這4.7%中,華裔僅占四分之一,即1.2%左右。再加上印度裔約占亞裔總數的四成,即全美人口的不足2%。但是這兩個族裔在硅谷員工中占比30%以上。超過他們的自然人口比重至少15倍。而白人在硅谷的比重跟他們在美國人口中的比重大體相當,甚至略弱。西語裔和非裔占美國人口近30%,但在硅谷員工占比明顯低於10%。在技術和管理範疇中占比就就更低。

要知道,IT行業是現在美國還能領袖全球的最主要支柱。是美國實體經濟的幾乎是唯一世界第一。現在這個行業有亞洲人三分之一的天下。同時亞洲的中(包括台灣)日韓也占據了世界IT整體市場的不止三分之一的天下。除了美國和中日韓,世界其它所有地方,包括歐洲,在至關重要的IT行業方面,那實力也就是無足掛齒這個詞可以形容了。比如歐洲,那就是連電阻電容器都要從亞洲進口了。

一個經營IT業的一個朋友告訴我一個足可噴飯的故事。說的是一個歐洲人到他的店中購買電子部件。他看見那些商品似乎全都來自亞洲。就問:“有沒有產於歐洲的什麼產品?”他的言外之意是:“歐洲產的質量應當更好,我準備為之多付一些代價。”我的那位亞洲朋友充滿憐憫地告訴他:“非常抱歉,歐洲不產任何電子器件。”那個歐洲人當時的面部表情何止“精彩”二字可以形容。

除了IT行業,美國還在世界領先的重要實體產業大概就是大飛機了吧。再有就是軍工。然後就是金融業和影視媒體。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轉貼:偉光正40年代對自己的預言
2016: 【立此存照】第5屆聯合國大會498號決議
2015: 第一計 瞞天過海——稱抗日矇騙天下
2015: 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
2014: 潘一丁:蘇格蘭“獨立公投”的偽民主表
2014: 中國17歲少女已有如此清醒見識
2013: 從此碰見毛左,不管他說什麼,一概回以
2013: 中國官員辦事無所不用其極,竟把薄的宣
2012: 毛澤東及其光輝思想又回到中國大地,一
2012: 毛像再上街 中國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