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對於歷史,正確的態度是尊重事實
送交者: 藍色尼羅河 2018年02月16日17:41:36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首先,對老子莊子人人都可以發表觀點。不需要通過考試領取執照。任何人都不應該聲稱只有自己才有資格解釋老子,而否定他人對老子思想闡釋觀點的權利。

老子思想是否具有尖銳的批判性,有兩個根據。第一,老子在《道德經》裡是怎麼說的。第二,儒家代表人物對老子的思想言論是怎麼反應的。這都是事實,尼羅河拷貝粘貼就可以呈現。

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老子又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老子還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朱熹說:『佛老之學,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廢三綱五常,這一事已是極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說。』(《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3014頁)。他雖然沒有做《老子注》,但在其著作中多處涉及老子學說。他批評老子“貪生”“自私”,“心毒”。

孔子雖然非常虛偽,是天下騙子的第一樣板。但是有人要讚美他,我也不反對。畢竟他有些思想還是值得孩子們學習的。比如說,學到的東西要經常練習(有人說複習)。比如說,有朋友從遠方來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但是,對老子的思想有沒有對儒家構成嚴肅的批判,起碼要尊重歷史和經典的真實性。:『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有人說老子沒說過,是偽造的。理由是前後文沒有聯繫。這種胡說八道真是聞所未聞。前人研究老子者無數,沒有人認為這是一句偽經。而且,不論從文法還是文理都是前後一貫的。『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先從道開始,依次下來是仁義禮,最後禮所導致的就是薄忠信而亂。

禮被儒家抬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儒家的“禮”是個什麼東西。這裡說的禮不是人與人之間的禮節,而是整個社會的的身份等級劃分。所以,下面這篇文章的作者首先指出的就是尼羅河評論老子不符合禮。『首先,老莊,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說一把的,因為你沒有那種內修的境界。』。這腐儒的門徒在一個自由平等的社會還在作他的春秋大夢,希望他不要醒來。


附相關文章:

說說老子與孔子。。。
有人如是說 ── “宇宙論只是老子的出發點,他的真正目的還是提出一種人類社
會的價值觀。老子主張的淡泊不爭不過是老子思想的外在表現。實際上老子思想充
滿批判性。他反對那些假仁假義的偽君子,爭名奪利的投機分子。。。”
我個人感覺,這樣一種見地和心態,是否合適讀《老子》都是個問題,儘管很多人
一腳深、一腳淺地讀過也許不算太短的年頭,這讓我想起陶淵明不務正業,結果種
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首先,老莊,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說一把的,因為你沒有那種內修的境界。畫餅充飢,說
食不飽,這從態度和見地兩個方面都會表現出來。比如天下的偽道人,都特別狂,而
老子講上善若水、和光同塵,那種修為境界表現在認識事物上,會非常沖淡又謙和。
無為是一種實證境界,沒修到那個境界,知見就會出很大的偏差,修禪出偏是狂禪,修
道同樣會出偏,何況世人根本沒有真正修道的,道狂只是一種借道以增上我慢的一種
心魔。
夫子博學擬聖,修為境界很高,表徵之一,就是孔子一般不說比較絕對的話。比如
孟子說人性善,孔子只說性相近,習相遠。可見怎麼講一句話,資深玩家可以看出
你修為的淺深。重要的不在於一句話說了什麼,而在於為什麼這樣說,前者是皮肉,
後者才是骨相。怎麼說一句話與一句話說什麼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俗語說聽話聽
聲,大意相近。
《論語》中的孔子語,基本上達到了和光同塵的境界,很柔和,很溫暖,不絕對,
寓意深刻,常常帶有多重含義,花非花,霧非霧,月朦朧,鳥朦朧。夫子待人處世
接物,溫、良、恭、儉、讓。由此我們可以想一想,老子的境界,比孔子還要高,
那麼他老人家怎麼可能心浮氣燥地“充滿批判性”呢?這種老子的鬥爭性,顯然是
吾人師心自用的想當然了。
古今世人,對道家都存在很大的誤解,也可以說是道蟲就像米蟲一樣,是禍害道家
的,而表現出來的姿態,常常都是與儒家爭鋒“搶話筒”的不甘寂寞。那麼我們再
想一想,儒家是講是非的“有為法”,但歷史上卻找不出儒家罵道家的;而道家是
不論是非的“無為法”,可歷史上非難儒家卻喋喋不休。這種“德性”,怎麼可能
是真正的道家呢?
通常來講,世間萬法,境界越高,它的包容性越大、越平和,而不是反之。這一點
從孔子對得學生、老子對待孔子的歷史故事中也生動地體現出來。什麼是道?道是
一付清涼劑,真正的道風能令人洗脫狂燥,與世無爭,身心清靜。
再接着來,看看偽道家對這一段經文的謬解 ──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實說我憑對道家的直覺,
認為《道德經》中的部分內容,很有可能是後世的偽道士加進去的,比如這裡的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一句,從前面的經文中推不出來。進一步而言,現
在的《道德經》似乎存在兩種重疊的語言生態 ── 一種是原生態,聖人老子的;
另一種是寄生態,後世道士的,從境界上、心態上、語氣上仔細體會,我們能夠感
受出差別。這就好比假如在《論語》中攙雜了一點孟子語,並不難於分辨一樣,既
使我們沒有讀過《孟子》。
那麼我們再看“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幾句。
其實老子在此,只是說明了道的流變的自然過程,並沒有揚道抑禮的動機。這裡我
們看到的是一種嫡傳關係和基因考貝 ── 失道而後德,為什麼它一定是德?而不
是別的名相或對應其它什麼東西呢?
我們想過沒有?如果說“道”是爸爸,“德”就是兒子。由此順水行舟,又有“仁”
兒孫、“義”曾孫、“禮”玄孫。。。它們來自同一條血脈。可是這樣一種自然的
變化,在偽道家的眼裡,卻紐曲變成了兒子是爸爸的變種、孫子又是兒子的變種。。。
套用蘇軾的話,這種反差也可以說是“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可以說偽道家對這一段經文的理解,幾近乎魯迅的“九斤老太”論,聖人老子,怎
麼可能與魯迅彼此一般的見識呢?給魯迅十個膽,他也未必敢跟老子玩彎道超車吧,
i guess?
其實“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一段,《論語》
中有多處與之相涉。比如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那當然就是道、德、仁、義、
禮一以貫之,而且唯有一以貫之,才是真正的和光同塵,假如抱道而亡,則是絕塵
而去了。孔子又說“志於道,居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偽道人哪裡可能體會得
出真聖人的圓融自在呢?孔子還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它說明禮的內核是仁。那麼仁的內核當然就是德,而德的內核當然就是道。這樣的
理解多通暢,多順氣,多自然。
尤其重要的是,禮、義、仁、德,都存在“逆向功能”,因為它們的內核來自於道,
“一以貫之”。如果把它們當作固定的價值觀念規範,就會膚淺地看成是不得已而
求其次的流變。有詩云,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願逆流而上,
依偎在他身旁。。。所以禮、義、仁、德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借假修真”的回溯
的心靈之旅,比如禮本身,就是一種逆向的努力 ── 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
仁焉。克己而禮復,復禮能仁歸,歸仁而德成,成德以合道。
儒家精神的靈魂是“成己達人”,從這樣一個理路,我們才可能明白朱子的開悟偈
語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再如果我們從顯微鏡下來審視禮,就
能知道禮之外用是果,禮之內修是因,禮的“借假修真”或者“知行如一”,有兩
個很重要的方面,一個是培養人的謙,一個是培養人的敬,這兩個方面從深層講都
能夠破除我執,小可以和眾,大可以悟道,所以佛家雲,頭頭是道。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的社會作用,在於化解紛爭,化解矛盾,化解衝突,
可偏偏兩千年來的偽道人卻大都喜歡興風作浪,念念不忘與儒家高下爭鋒,不見有
半點老子門生的影子。。。儒家入世,相當執念,但至少它的理想是持兩用中的;
道家出世,清靜無為,那麼它的精神又怎麼可能憤世嫉俗、刀走偏鋒呢?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cat888:漫談專制與民主
2017: 告別萬維,拜拜
2016: 余不潔:談談北京朝鮮問題三原則
2016: 習近平跳大神兒
2015: 科普: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私人財產是神聖
2015: 沒有一個人黨徒追隨齊奧塞斯庫到最後
2014: 習近平的處境岌岌可危
2014: 轉貼:你或許不全知道的王岐山
2013: 親歷者說:為什麼毛澤東時代沒有社會腐
2013: 為什麼毛澤東逼得百萬人民大逃港?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