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装逼者都是为了让自己感觉良好
送交者: 我叫小龙鱼 2019年04月17日02:05:19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鱼论】装逼者都是为了让自己感觉良好


余亮:借着巴黎圣母院大火,

“文明人”又来教育公众……出戏了啊

余亮

余亮资深情怀党,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助理






2019-04-17 08:20:14 来源:观察者网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余亮】

从2015年的查理事件开始,巴黎恐灾不断,以至于每年要是不出点事情,我都放不下心来。今年的靴子终于落地了。相比往年的血肉横飞,这一次是捶心之痛。巴黎圣母院的尖塔缓缓倒下,仿佛一面被砍倒的旗帜,身影凄凉。

这一次哀悼者的台词已经到达“全人类文明损失”的高度,下一次该送上什么样的悼词呢?这不是诅咒,只是面对现实——欧洲核心地带的衰败混乱挥之不去。当然,面对现实很容易被人认为是幸灾乐祸,一如《三体》里冷峻的罗辑会被“善良”、“文明”的人们憎恨。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枪声响起的时候,英国外相看着窗外说道:“全欧洲的灯都熄灭了,在我们有生之年都不会看到它们重新点燃。”欧洲的百年黄金时代就此被终结。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灯依靠“乡下人”美国的油重新点燃,比从前更灿烂。但阴影没有散去,幽灵还在那里。相比枪声的明明白白,今天巴黎圣母院尖塔却是在不明不白中倒下的,这一点恐怕更让欧洲人纠心。明显的暴力让人害怕,但并不恐怖,说不出原因的灾难才是恐怖。

我们中国人的热闹言论,多数只是在掩盖这个恐怖。正如有些人盯着所谓“暴民”的“仇恨”言论去痛斥,也只是在躲避不可接受的事实罢了——你的灯塔正在一座座地慢慢熄灭。

必须承认,灯塔尚未燃尽。今天的法兰西依然具有世界文化领导权。巴黎圣母院不仅是建筑实体,也是精神造物。雨果作为浪漫且现实主义现代小说的祖师爷,一直深深影响我们。《悲惨世界》里,乞丐小伽弗罗什唱着欢歌,笑着战死于街垒,这一幕至今让我不能释怀。文学教授张旭东感慨《巴黎圣母院》歌剧:资产阶级那样善于塑造自己可歌可泣的流血牺牲形象,值得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学习。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欧盟理念的缔造者科耶夫说过,为了对抗经济强大的英美帝国和组织强大的苏联帝国,法国应该联合德国、意大利联合打造“拉丁帝国”,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文化与生活方式。确实,巴黎文化让全世界的小布尔乔亚心向往之。美国人也自觉文化不如法国优越,由杰克和露西出演的电影《革命之路》就是讲一个美国中产妇女,死也要去巴黎。

然而形象绚烂的拉丁文明,内部并没有那么夯实,天然包含了自我瓦解的因素。比如不讲生产端改革,只讲分配端福利,导致债台高筑难以为继,黄马甲运动就是后果。他们得意的所谓多元文化,则陷入了缺乏主心骨的境地。中国人给少数民族办学习班培训技能,他们看不上眼,指手划脚说是“迫害”。自己对于移民只管发福利,不管教化。在大火现场围观群众的照片里,人们敏锐地发现几个中东模样的人兴高采烈,而法国白人悲哀而无奈,这就是这种多元文化的悲剧写照。法国以传教士般的干预精神消灭北非世俗政权,就只好迎接难民潮和失去世俗政权控制的原教旨主义分子。虽然官方在初步调查后已排除了恐袭的可能,但之前连续有恐怖分子袭击巴黎教堂,让部分人产生联想也在所难免。

欣赏对方文化不是说要盲目拜倒。马克思热爱法国文学,从巴尔扎克那里批判性地获得了理解资本主义的材料,但绝不会拜倒。拿雨果来说,他善于用人道主义来描写平民,却不善于洞察政治,对革命的理解相当浅薄。

因为没有完整阅读过雨果,也没去过巴黎,遇到大火,我不愿意马上附庸风雅点蜡烛。但别人附庸风雅也无伤大雅。人们嘲讽有人借机晒旅游照片是矫情,但是小资的本质就是“我矫情,故我在”(好像是笛卡尔说的,别打我),一向如此。和他们抬杠的另一派也是惯常存在。互相diss,算是欢喜冤家。

一些哀悼言论引发争议,原因可能在于其双重标准,比如别人家的火灾那就是“大火面前人类太渺小”,自己家的火灾那就是体制问题消防队无能。如果无视双重标准的存在,对一切反对言论都扣上一个狭隘民族主义甚至野蛮的帽子,那就难免惹人讨厌。但反过来说,不管有没有“双标”,一概去抨击别人的哀悼,确实也犯不着。

有不少人联想到圆明园。其中一些人认为法国活该,表达确实粗野。虽然两个历史事件确实没有直接关系,但联想是人类最基本的自由,无法消灭,何况历史没有终结,我们仍然生活在漫长的20世纪历史余脉里,国家冲突此起彼伏,引发历史记忆。

有些主流媒体人捶心痛足,觉得这些中国人怎么不尊重法国文化,怎么没有文明人的样子?我要说,放心,骂别人其实也是一种“尊重”,因为在意。不信你看巴米扬大佛被毁,巴西博物馆被烧,美军洗劫伊拉克的巴比伦宝藏博物馆,谁会争吵?

互联网有记忆,一贯尊重所有人类文明,在历次事件后都痛心不已的人,也可以“证明”自己。但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今天才把这几件事情一起列上,过去没见那么如丧考妣。冷落你,才是对你的最大不尊重。正如有些媒体人痛骂“暴民”,其实是需要暴民的言论,不然自己批判什么?

复杂的舆论,被他们如期简化成所谓民族主义和普世价值的冲突。这里我也化繁为简,重点评述一下那些自诩“文明”的媒体评论。

“文明”评论1,作者称“在复杂的舆论中,确实存在一种恶,那就是不合时宜地‘幸灾乐祸’。”“把文明和体面都抛之脑后,甚至将他人的灾难看作一种‘同态复仇’,这样的狭隘与偏激,与文明相悖,与时代错位。”大谈一通文明和野蛮的对立。然后说“塑造一个理性和文明的‘自我’才是自爱的首要条件,也是与人交往的前提,封闭、隔绝、自大,则只会把自己困在一种虚幻的泡泡当中,除了自我陶醉外,难以他人赢得真正的尊重。”

一堆大词,我看着却有点像在说作者自己。这种文明VS野蛮的八股文范式,从911时候就开始没有变化过,面对任何不喜欢的观点,都以不变应万变,大帽子一扣,评论完成,“自我陶醉”于自封的文明优越中。什么是文明,由着他说。

“随着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开放、包容,我们对外界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细腻,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更多的知识和体验,萌生出对他者文明的共情。”

这是活在80年代的幻象里,无条件认为开放的后果就是认同他者,虽然这个他者在某些人心里往往仅仅指西方。是的,如今中国人关于西方的想象和认识变复杂了,这不是因为愚昧,而恰恰是改革开放深化带来的认识的丰富,正如“一出国,就爱国”那句流行语所显示的,让很多人走出80、90年代对西方的一味崇拜。这个发展是作者不敢面对的,就只能用痛骂来遮掩。

“文明”评论2,同样高举“全人类不幸”的大旗,但至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随着开放,反而很多人不再崇拜西方。答案不出意外,又是所谓狭隘民族主义,是随着国力增长带来的自信心膨胀。

最“文明”的是评论3,干脆称“把巴黎圣母院与圆明园的大火混为一谈,不是蠢就是坏”。然后例举雨果对火烧圆明园的斥责来反证部分中国人狭隘(可见作者也认为两个历史事件还是有联系)。但非要论证主要责任不在法军,这就有趣了。杀人放火干过了,不平等条约签订了,赔款一分钱没少要,但是有雨果批评了几句,法国就没责任了?这么好的买卖英法当然要做,但不知道中国小编是怎么想的?难道是在高级黑?顺带说一句,当年撒切尔夫人派兵攻占阿根廷马岛,后来英国拍了部电影《铁娘子》,非常人性化,据说让不少阿根廷人很感动。所以你看,不全是中国小编的问题,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到处都有。

作者更是宣称:“从某种角度来说,为巴黎大火鼓掌叫好的人,与曾经在圆明园点燃大火的侵略者一样野蛮无知。”把网上叫好和真杀人放火的搁在一个水平线上比较,这到底是蠢还是坏呢?

主流媒体如此整齐,在我看,倒不是因为无知,而是因为部分中国文化精英急于表现自己有全人类的担当,急于让西方人了解自己是文明人。但是我以为这事急不得,尊重从来都不是通过自贱得来的。有网友说的好,尊重必须是相互的。从黑格尔到福山,都认为政治冲突起源于“互相争取承认的斗争”,无斗争,则无承认。你承认他,他不承认你,这就是屈辱的来源。

几年前,全世界的标志性建筑为巴黎恐袭亮起白蓝红三色灯以示哀悼,中国有些标志性建筑也这样做了,可是之后西媒的盘点完全不提。这类事情比比皆是,西媒甚至屡屡对发生在我国的恐袭发表冷血言论。对于你的热情,“主不在乎”。正常人都有尊严,几次三番怎么还会一个劲把脸贴屁股上去?

根据我的观察,越是自卑者越急于表现出文明人的姿态。正如去年发生的意大利设计师辱华事件,那个设计师其实是个阿尔巴尼亚移民,华约崩溃后的精神自卑者。所以他会比意大利人蹦得高,要在中国人面前秀优越。原谅他们,他们只是用“文明”之优越感来逃避心中惶恐的孩子。

我们不应该狭隘,我们要有世界主义。但世界主义有很多种,比如大英帝国的进攻性世界主义就是一种——圆明园是世界的,不是你们的,所以宝贝我们拉走了。宋鲁郑老师最新文章表现了另一种世界主义——巴黎圣母院是法兰西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杰出瑰宝。所以我们不仅要关心,而且要问责——法国还有没有能力保护好这些遗产?也许这两种都不是你心仪的,但最好还是不要假装自己是世界公民,很容易出戏。毕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抛开杂音,正如国家主席给法国发去的慰问电所说,中国人民对此次火灾深感痛恻。

谨在这里祝福巴黎圣母院,即便无法完全复原,也同样具有纪念意义。废墟,就是文明最好的纪念碑,正如圆明园。

另外,观视频《也说》说得好,既然如此关心法国,那么也关心一下黄马甲运动吧。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Sing a song of angry men。他们才是伟大雨果笔下光辉人民的当代版本。


你们这样议论巴黎圣母院,问过雨果吗?

补壹刀

为民族复兴鼓与呼,与中国崛起共荣辱昨天 18:55

文/李小飞刀


1865年3月23日,雨果在日记上写到:下雪,买下一大批中国的丝织品,卖主是个参加过远征军的英国军官,东西是他从中国皇帝的圆明园抢来的。15(英镑)360(法郎)。老天呐,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


500


在后来选入中国语文课本的名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写道: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我们把平等不偏私称为公正,把相信公正的实现称为理想。然而159年过去,雨果当年期盼的历史的公正依然没有实现。


从今天早晨开始,巴黎圣母院的一场火引发了中国舆论场的一场火。最新的舆论是,对那种把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联系在一起的声音严加批判,他们说,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以历史的名义发泄自己的情绪,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义和团”。


500


巧了,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是能“混”一块的,还不是别人,就是雨果。


孤独的雨果


我们现在都知道,雨果是世所敬仰的大文豪,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影响了无数人。


我们却很少知道,雨果在世时是不怎么受待见的。曾经因为反对拿破仑三世复辟,被迫流亡英吉利海峡中的根西岛19年。


他一生曾为两座人类文明遗产大声疾呼,都不能遂他的心愿:一座是圆明园,一座是巴黎圣母院。


今天巴黎圣母院之所以有这样的影响力,跟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那个 “艾丝美拉达”、那个“卡西莫多”有非常大的关系。雨果当年创作这本小说的初衷,也是想批判当时把艺术“视同草芥”的法国人,呼唤人们对历史遗产的重视。


500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圣母院差点被摧毁。教堂被改为“理性神殿”,后来准备改成仓库,门洞上方“国王廊”里的二十八尊以色列和犹太历代国王雕塑,被愤怒群众当做王权的象征,拆下来当废品卖了。圣母院珍宝库被洗劫一空,到处是被移位的雕像和砍了头的雕塑。


为此痛心疾首的雨果,开始了十多年的奔走呼吁,终于在1844年等到了修复计划,然而雨果又发现,负责修复工程的建筑师夹带了许多个人风格,雨果愤怒斥之:“眼看中世纪建筑艺术已落入何人手中,眼看今日涂泥抹灰的庸手如何对待这一伟大艺术的遗迹,真叫人痛心”。


500


当然,这在当时的法国属于“多余的啰嗦”了。


圆明园同样如此。


有中国学者研究,《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实际历史上并不存在巴特勒上尉这个人,创作时间也不是在1865年附近。雨果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过去10年,欧洲舆论已经忘记了这场战争之后,依然念念不忘、义愤难平,在整理个人集时特意写作了这一篇并加进去的。


包括,他反对拿破仑三世的统治,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他对中国的同情、对侵略战争的愤怒。


1870年,拿破仑三世想搞一次投票,确认法国人民支持他的第二帝国,有人询问雨果的态度。雨果回答“反对”,因为拿破仑三世“联合英国给中国看看欧洲这个文物破坏者的形象,用我们的野蛮行径让野蛮人目瞪口呆,和摧毁巴特农神庙的额尔金的儿子合伙焚毁圆明园……”。


500


雨果说,在根西岛流亡期间说的这些话不是他的话,“这只是真理和正义在无限之中永恒而响亮的颤动”,是良心在说话。


正是本着这颗良心,雨果从保护人类共有的文明遗产角度,把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放在同等的天平上,为它们的毁坏痛心疾首,他在为历史的公正疾呼。


但是,雨果在他那个时代又是如此孤独,他为之疾呼的两个遗产,巴黎圣母院面目全非、圆明园化为灰烬。谁都期待公正公理,抽象的道理谁都明白,但要在现实中实现它,又是何等之难。


公正,该如何是好


还是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写道:“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话虽如此,但就当年那些被杀害被强暴的百姓,圆明园无声伫立的残垣断壁而言,他们该恨的是法国、法国殖民者、法国政府,还是法国人呢?


有人肯定会说,当然是殖民者啊,政府和人民要分开。


但就现实当中的一个个具体的人而言,他们经历过的看到的听到的不一样,他们抽象不了。


刀哥小时候对日本人的最初印象,来源于把刀哥带大的外婆的故事,她说,日本人来的时候,她还是“学生子”,家里的厂房全给日本人的炸弹烧了,她和姐妹躲在鸡圈里。她说她一辈子也忘不了,日本人的靴子在地上摩擦出的“踢踏、踢踏”声。


她后来一生都瞧不得日本国旗。


500


我也从朋友那听过完全相反的故事,他说他爷爷抗战时期唯一遇到过的一队日本兵,对他态度一直不错,让他上山砍柴买他的柴火,都会付不少钱,所以他爷爷一直觉得,日本人也没有那么坏。


刀哥听完这个朋友的说法,一度很“来气”,但是一想,以当时中国人的受教育程度、国民意识,老爷子是完全根据他的感性认识和经历来判断的,自然狭隘,但也难再说什么。


今天,当很多中国人在塞纳河边沉醉,为巴黎圣母院宏伟的大理石雕、斑斓的彩色玻璃而震撼的时候;也有很多中国人在圆明园大水法的残柱前扼腕、流泪。对人类文明遗产的珍视与喜爱,对文明遭遇破坏的惋惜和愤怒,这种心情是一样的,是可以共通的。


500


更何况当年的“战利品”并没有“被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中国人也没有等到一句道歉,雨果泉下有知,或许没有合眼;历史的伤痕,也没有完全愈合。既然大多数中国人选择了宽容与原谅,我们也要宽容那些还不能接受宽容的声音。


历史的审判很难代替现实的审判,抽象的理性很难抵过现实的认识,这是公正与理性实现之难。


因为有这份难度存在,舆论中因此有一点杂音吧,我们也没必要感到羞愧。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8: 钱村牛, 问你个问题:一个运动的物体
2018: RFA| 斯诺夫人逝世 回放她与“六四”难
2017: 春秋戈:朝鲜引爆156磅超小型核装置!
2017: xpt:抗法:你看到了什么?(有图)
2016: 格致夫:台湾之民主灯塔闪烁出何样光芒
2016: 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
2015: 美式大便民主之内幕
2015: 老王社长:我们今天还需要“打着红旗反
2014: 诗如人:世纪伟人的深邃、圣洁、宁静和
2014: 网管,天坛是汉奸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