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台南:文化與傳統的坐標——初識台灣(3)
送交者: 湮滅之城 2023年07月03日12:29:15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台南:文化與傳統的坐標——初識台灣(3)

20171025


有人用這樣的語言來概括台南人的特質:富有,悠然,沉默,不計較,處變不驚,寬容溫和,富有人情味......

然而,真要獲得切身體驗,“初識”是做不到的。雖然如此,但早上漫步於運河旁,這座城市帶給人的突出感覺是:親切、樸實,其中透着古雅。

台南運河開工於1922年,歷經四年挖掘,於1926年舉行開通儀式。全長3782米,寬37米,連結台南與安平兩地。來往兩地的船只得以直接進入市區或駛出外海,活化了地方經濟,帶動了台南的繁榮。

沿着運河岸邊徜徉,見到一處紀念景觀的文字,不妨引用一段:

你我記憶中有一條河,

它曾經美麗清澈,

它曾經魚群豐饒,

它曾經鳶飛燕舞,

它曾是福爾摩莎最美的世外仙境,

曾幾何時,從繁華到落寞,

它變為府城人淡出記憶的黑水溝,

運河是府城的生命之河,希望之河,

也是所有在此居住子民的心靈活水,

……

你能否想象,如此富有詩意的文字,竟是出自一名台南市長之手!

xDSC_9986.jpg

太陽初升時的運河岸邊景色

 

即使是早上6點鐘,河畔“文章牛肉湯”的店面也是生意火爆,之前google當地美食後發現,此店在高性價比類的美食排名中名列第一,當然不能錯過。

xDSC_0001.jpg

xDSC_0010.jpg

清晨的文章牛肉湯店門前


xDSC_9995.jpg

xDSC_0007.jpg

當地人已將此作為日常的早餐


xDSC_9989.jpg

留有眾多訪客簽名簽字的牆面已成為店內一景


xDSC_9998.jpg

穿梭於店內外的美女

 

對於飯店服務員,因為台灣與大陸稱呼不同,出發前,台灣的朋友專門向我們做了提示,如不能稱“服務員”(這是近年來我們常用的),這會有不尊重的含義,而應稱為“先生”、“小姐”,或“美女”、“帥哥”等等。如此,入鄉隨俗吧。

早飯後,與來自高雄的司機兼導遊彤彤匯合後前往中西區的台灣文學館。

xDSC_0028.jpg

台灣文學館前

 

台灣文學館主體為古蹟,建於1912年,由台灣總督府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19165月竣工啟用,是為日治時期台南廳舍的廳舍,1920年改制為台南州。“二戰”時遭美軍炮火轟炸,幾近損毀。戰後稍經整修曾作為“空軍供應司令部”(1949-1969),後為台南市政府至1997年。

xDSC_0016.jpg

館內一角

 

台灣文學的發展,見證着台灣的發展演進,從早期原住民、荷西、明鄭、清領、日治、戰後,世代更迭,族群交融,累積大量文學作品,孕育出豐厚多元的內涵。

xDSC_0017.jpg

設計別致的館內布局


xDSC_0018.jpg

展館頗具藝術氛圍

 

可惜,由於歷史與政治的傾軋,諸多文學書冊與相關史料隨世流失,散迭各處。為了能系統地收集、保存、研究這些珍貴的文學資產,文化界人士極力奔走呼籲,催生了台灣首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2003年此處經“修復”作為台灣文學館正式開館,為台灣近年來以“再利用”思維修復的官方建築重要案例。

xDSC_0020.jpg

族群可以對話,兩岸為何不可平和對話?

 

該館除搜采、保存、研究的功能外,更將透過展覽、活動、推廣教育等方式,使文學親近民眾,帶動文化發展。館內另設有文學圖書閱覽區、兒童文學書房等空間,提供多元化服務。

xDSC_0023.jpg

台灣文學館內閱讀的市民

 

有人推薦,到台南一定要去草祭二手書店看看,名氣大,又充滿個性,如同舞台,讀者是演員,書是觀眾。故而慕名前往,豈料行得近前,才發現一紙通告,書店已然關閉。想來或許是因為運轉艱辛,難以為繼?好在隔壁“窄門”小巷挺有特點,其內的老派窄門咖啡店據說在台南文化圈十分有名,常有知名作家出沒,可惜當時尚未開門,無緣進去體會一番。

IMG_6292的副本.jpg

需要側身才能進入的窄門小巷寬不到40厘米,胖人是無法進入其內的窄門咖啡店的


IMG_6293-1.jpg

窄門咖啡店門前

 

附近有一孔廟,原打算錯過,因為孔廟的祖宗在曲阜。但當地人說,欲認識台灣,先從台南府城始;欲認識台南氣質,先從孔廟始,既如此,焉能不入?

xDSC_0037.jpg

台南府城孔廟

 

府城孔廟又稱文廟,始建於南明皇帝朱由榔時期(1665,永曆年間),後經清康熙、乾隆、光緒等大修與擴建,成為今天的樣子。孔廟布局為左學右殿,東為國學,設明倫堂;西為聖廟,僅大成殿,此處為全台灣最早設立文廟、國學之所,被譽為「全台首學」。

xDSC_0047.jpg

孔廟主題建築


xDSC_0043.jpg

殿內一位大媽正在向一位年輕人講解,顯得十分投入


xDSC_0052.jpg

參天大樹矗立其間

 

如此中華文化之傳承,充分表明海峽兩岸之淵源至深,願那些主張自斷根脈之人仔細思量,分歧只是暫時,兩岸終將發展,並行線不會永遠平行下去,但豈知覆水難收?所求無根之水又有何益?

xDSC_0042.jpg

正在拍照的小童無意間闖入畫面

 

史載,1625年,荷蘭人以布十五匹向原住民購換赤崁一帶土地,在此設商館、街市、倉庫、醫院,命名為“普羅民遮”(街名)。後為防禦當地民眾抗荷,於1653年修築了城堡,是為“普羅民遮城”,後稱“赤崁樓”。1662年台灣中南部大地震,樓上原已損壞的荷蘭建築全部倒塌。後經清朝、民國在遺址上復建,形成今日之形制。

xDSC_0056.jpg

“普羅民遮城”遺址

 

歷經300多年的赤坎樓,飛檐紅瓦,樓閣巍峨。在歷史變遷中,曾為荷蘭時代的西式城堡,曾為清朝時代的中式樓閣,曾是日據時期陸軍醫院,直到今天的歷史文物館,這裡見證着落日餘暉下的滄海桑田。

荷據時期,赤嵌樓是殖民統治的中心。但其占領區實際只有南部沿海有限的地區,以及北部的基隆、淡水兩港,而且它的統治一直是極不穩固的。1652年由鄭芝龍舊部郭懷一領導台灣軍民發動的起義,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群眾曾一度攻克熱蘭遮城,6000人在起義中壯烈犧牲。這次起義愈發堅定了台灣同胞收復國土的鬥爭決心。九年以後,他們終於配合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虜,收復了台灣。

xDSC_0055.jpg

鄭成功議和園

 

據說上圖雕塑中,最初面向鄭成功的荷蘭人是跪着的,後經荷蘭人抗議,稱與史實不符,故而重新塑造,改為今天所見的低着頭的荷蘭人。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締和條約的條文,荷蘭人交給鄭成功的條文共18條,開始即為:

1、雙方都要把所造成的一切仇恨遺忘;2、熱蘭遮城及其城外的工事、大炮及其他武器,糧食、商品、貨幣及所有其他物品,凡屬於公司的都要交給國姓爺。……” 

而鄭成功交給荷蘭人的條文共16條,條約起始為:“1、我同意雙方面發生過的所有問題都已經過去不再存在,而且不再去想那些問題;2、按照所說的,該城堡所有的大炮、小炮、彈藥、現款及全部商品,都要毫無例外交給我。……”

從中,我們或許可體會出一種“化干戈為玉帛”的妥協——那是勝利者的妥協。

真該為當時的國人點讚!令人不禁想到《英國大憲章》……

有意思的是,其時,鄭成功雖為戰勝方,但締和條約幾乎均由敗方荷蘭人一再擬訂,鄭成功似乎總是處於被動。這也說明國人當時對締結條約之事並非內行,遠非西方人嫻熟。然而,互換的媾和條約畢竟是台灣史上第一個形式完整的政府與政府之間的國際條約,也是近代中國在國際上罕有的勝利表徵。

xDSC_0059.jpg

赤坎樓內的瓶形門洞


xDSC_0062.jpg

赤坎樓旁武廟,為祭祀關公的所在


xDSC_0070.jpg

武廟至大天后宮間的小巷,算命攤位林立

 

距赤坎樓不遠的大天后宮,又稱“大媽祖廟”,據說是台灣第一座官建的媽祖廟(許多媽祖廟都宣稱自己是第一座,孰是孰非無法考證)。此處原本為明寧靖王朱術桂的王府。

明崇禎皇帝自盡後,南明桂王稱帝,1648年,桂王指派寧靖王朱術桂為鄭成功的“監國”。後鄭成功1663年去世,鄭經繼位。為維持明朝正統之名,鄭經從福建迎請寧靖王至台灣,並於大天后宮現址建立寧靖王府邸,並供歲祿於朱術桂。直到1681年,鄭經去世,鄭克塽繼位。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鄭克塽降清,失去所依的寧靖王連同家眷一起自縊殉國,死得十分悲壯。

xDSC_0065.jpg

大天后宮正殿

 

據說,施琅攻下台灣後,曾占用此府邸不走,直到有人向康熙皇帝密報施琅有恃功驕縱之虞,施琅怕功高震主惹來殺身之禍,遂請清政府將這座宅邸改建為“大天妃宮”。

其實,清朝在台灣大修媽祖廟,與武廟官方祭祀關公的意義相似,均有其政治意圖。原本東南沿海一帶普遍信奉媽祖,鄭成功來台時也帶了幾尊媽祖神像,但顯然不被朝廷所重視。後施琅攻台後,利用福建沿海一帶討海人對媽祖的普遍信仰,為收攏跟隨鄭軍中閩粵籍人士,遂對媽祖給予認同,以對抗明代的官定守護神。施琅以征台之役一路航行作戰都深得天上聖母的庇佑為由,奏請康熙皇帝將寧靖王府敕封為“大天妃宮”,後來又升格為“大天后宮”,與祀典武廟一樣,成為官方設立、官方主祀的祀典廟宇。

xDSC_0067.jpg

宮內媽祖像

 

媽祖在台灣相當多的百姓心目中,是比普通神祇更高的神祇,每逢過年、媽祖生辰,父母便會虔誠地牽着孩子的手,前往媽祖廟參拜。廟內烏沈香香煙繚繞,陣陣鼓鐘聲響,莊嚴隆重的祭拜過程深植於心,媽祖似乎不再只是宗教的化身,更是懷鄉的母親形象。

說到媽祖,同行的彤彤司導講述了“繞境”一說。後查,“祈安繞境”原來又稱十八莊迎媽祖,即每年農曆正月上元節,以媽祖廟的祭祀範圍為基準,會舉辦盛大繞境遊行。此前會沿繞境出巡之地張貼香條,預告路徑,一方面為安民告示,另一方面更突顯神聖與莊嚴。一旦繞境揭開序幕,鞭炮聲響徹街頭巷尾,主行的人群由“祭公”、“祭童”、“八家將”組成,所謂“祭公”“祭童”,是指那些可與神界相通、神靈附身、傳遞神靈話語的成人或少年。經查,所謂“八家將”,是為台灣民俗陣頭,屬於眾多家將陣頭中的一支,具體指甘、柳、謝、范四大將軍與春、夏、秋、冬(何、張、徐、曹)四大帝君。其中,四大將軍是八家將的主角,四大帝君則是配角,但並不限於八位,有時會有一些不重要的龍套角色。參與陣頭者裝扮為捉邪驅惡的神祇,擔任主神的護駕,負責捉拿鬼怪妖邪,也有解運祈安、安宅鎮煞的功能,具有強烈的宗教性質,陣頭氣氛也常顯得神秘、威赫、嚴肅。“繞境”之時,各莊陣頭舞弄姿態各顯特色,讓人目不暇接。伴隨着鑼鼓喧天,信徒徒步簇擁神轎,揮汗前進。

後來,此活動演化為不限媽祖、不限時間、不限地點,不限路線,一切皆由神祗借“祭公”“祭童”之口指示,或某神,或某時,或小圈,或大圈,甚至可能還會環島繞行!

不知大陸廣東、福建是否還保留有此種風俗?

正說間,碰上了好運氣!恰遇一隊人馬正在“繞境”,於是記錄下這一民間風俗:

xDSC_0083.jpg

xDSC_0086.jpg

“繞境”的隊伍,其中行進的應是“祭公”“祭童”


xDSC_0088.jpg

“繞境”隊伍中的踩高蹺者,其裝扮的不知是何方神聖


xDSC_0096.jpg

喘息中:轎中所坐的應是供奉的主神,一路顛轎過來極耗體力

 

西門市場是另一個熱鬧之所,當地人稱“大菜市”。進入後如同迷宮,裡面的攤位眾多,小道彎來繞去。西門市場始建於日據時期,現已殘破不堪,顯得陰暗、凌亂。

xDSC_0103.jpg

xDSC_0106.jpg

這裡是機車的王國

 

下午行至安平老街,續昨晚未達之地的前緣。

xDSC_0130.jpg

安平古堡前攤市


xDSC_0131.jpg

安平書屋一瞥

 

安平古堡,舊時稱“熱蘭遮城”,為1624年荷蘭人占據安平時所建,1634年完成,比“普羅民遮城”還早,是台灣最有名的要塞建築,如今僅剩斷亘殘壁了。日據時期在之上另築高台,即為安平古堡。

安平的“熱蘭遮城”與中西區的“普羅民遮城”遙遙相對,互為犄角。前者為荷蘭總督統治中樞,後者則作為當時的行政與商業中心。

xDSC_0134.jpg

熱蘭遮城遺址


xDSC_0135.jpg

新修建的古堡如今已被視為台南的地標性建築


xDSC_0145.jpg

復原的熱蘭遮城示意圖


xDSC_0152.jpg

安平古堡制高點遠眺開台天后宮

 

沿古堡前行,即到了安平五大洋行區域,其中屬德記洋行最為出名。所謂洋行,就是當年外商辦事處。清咸豐八年(1858年),中英簽訂《天津條約》,安平正式開埠通商,外國商人與傳教士紛至杳來。德記洋行即為英商辦事處。日據時期成為日本鹽業會社營業所,光復後方才成為台南鹽場辦公室和宿舍。

xDSC_0156.jpg

安平老街街心地面的五大洋行圖案


xDSC_0160.jpg

德記洋行正門

 

洋行旁邊的安平樹屋原為德記洋行的倉庫,後為日本人增建。由於曾一度荒置,任由榕樹寄生,形成屋中有樹、樹上有屋的共生奇景,現為此地知名景點。

xDSC_0168.jpg

安平樹屋


xDSC_0178.jpg

台灣的7-Eleven比比皆是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一首全台傳唱的《安平追想曲》就是當年那段不堪回首歲月的寫照:

身穿花紅長洋裝,風吹金髮思情郎,想郎船何往,音信全無通,伊是行船誅風浪?

放阮情睢忘,心情無地講,相思寄着海邊風,海風無情笑阮戇,啊——不知初戀心茫茫。

……

為了計劃中的日落,我們沿61號路北上,沿途經過了安南區台江國家公園培訓教育基地、四草大眾廟和七股鹽山。

300多年前的海中沙洲北汕尾,如今已與台灣本土連成一體,這種滄海桑田的變幻,要從台江內海的地理變遷說起。早在荷蘭人入台之前,台江內海就已形成。在中國的文獻中,要追溯到乾隆年間《重修台灣府志》中才有記載。

為何北汕尾現稱“四草”?當地老一輩的人說,因為早期先民到四草落腳的時,要找一片乾淨一點的地方搭草寮很不容易,海邊沙灘上不是林投樹,就是冬青菊,只有草海桐旁最清幽,所以大家都把草寮搭在“草”叢里,故有“住在草里”之說。

清道光間年(1832),有名人吳兆勛題對:

大享來韶祀名泗草,眾生始在福降瀛州。

此為大眾廟保存的唯一一幅木刻楹聯,吳氏用“泗草”一詞有別於四草,應是見四草四周環水之故。

由於時間有限,我們沒有排隊等候坐船遊覽四草水上綠色隧道。

xDSC_0181.jpg

四草大眾廟

 

據考,荷據時期北汕尾島已有廟宇存在,應為大眾廟前身,原為祭祀鄭成功與荷蘭人北汕尾「台灣第一戰」陣亡將士及開台先民,後於清康熙39年(1700年)重建,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現大眾廟奉祀主神為“鎮海元帥”陳酉。相傳清朝官員來台船舶擱淺於岸,眾人力推不濟,陳酉單人推船入海,為台灣第一奇人。

我們到此地僅短暫停留,當時正在舉行民間賽事,頗具人氣。

台江國家公園成立於2009年,此區以多變的海岸沖積地形和古航道為特色,因時間所限,六孔管理站只好略去,僅在培訓教育基地稍作停留。

xDSC_0182.jpg

獨具特色的建築,台江國家公園培訓教育基地

 

位於台南西濱海岸的七股曾經是台灣最大的曬鹽場,但由於近年來與進口鹽的競爭中不利,鹽業漸漸式微,現在成了一個觀光所在。那裡地處台灣最大的瀉湖生態區。

xDSC_0194.jpg

七股鹽山

 

日落前終於抵達了日落拍攝之地——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此地為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仍然保持着淳樸的小漁村風情。

古書記載,明鄭諮議參軍陳永華,認為當時平埔族製鹽技術不佳,故而改進製鹽方法,在海邊築埕,於鹽田上鋪上碎瓦片,所制出的鹽較為細緻,也不苦澀。後由於產鹽成本高,於2002年結束了台灣長達338年的曬鹽業,轉而開發成當地最具特色的觀光鹽田,並由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維護。

行至跟前,可看到底部鋪設了瓦片的鹽田。夕陽之下,遊人攜家帶口,可盡情體驗傳統曬鹽、堆鹽、挑鹽、收鹽之樂趣,感受鹽工生活。據說此地已規劃為一大片婚紗攝影基地,當然也包括了附近的水晶教堂,可惜教堂正在整修,否則入夜後的燈光教堂之夜應為一景。

xDSC_0219.jpg

井仔腳瓦盤鹽田一派親子同游景象


xDSC_0224.jpg

夕陽下鹽田上嬉戲的人們


xDSC_0226.jpg

井仔腳瓦盤鹽田旁的興安宮


xDSC_0228.jpg

興安宮頗具特色的飛檐斗拱

 

等待落日的人群此時已經排成一排,一眼望去,三腳架上的長槍短炮蔚為壯觀。考驗人品的時候到了!所有人都在期待,結果真是幸運——我們的暫短逗留中最終等到了壯美的日落!置身其中,享受着日落過程的美麗景色。

xCF004039.jpg

日落中,堤壩上的人群三三兩兩,依稀可見


xCF004037-1.jpg

鹽田日落


xCF004050.jpg

壯美的火燒雲

 

在結束台南述錄之時,讓我們回到台南美食。“阿堂鹹粥”是距離我們所住的、位於火車站附近的民宿不遠的著名粥店。臨行前的早餐選在這裡。店內外人滿為患,訂餐後需等候近30分鐘,價位要比普通的粥店高出近一倍,由此可見品牌的價值。

xDSC_0297.jpg

阿堂鹹粥店鋪門前


xDSC_0305.jpg

繁忙的製作過程與享受美食的人們


xDSC_0300.jpg

店內一瞥

 

總結起來,此次台南匆匆掠過,不過是遊歷了四個區域:安平老街區、中西區、安南區和西濱海岸區。時間雖短,卻令人印象深刻。

由台南孕育出的知名導演李安,曾認為台南的古雅氣質塑造了他的個性:“我對世界的眼光,是在台南養成的;我的紀律、道德標準、行為準則,基本上是台南給我的。”

由此可知台南的不俗。

有人說,基本上台南人看不起台北人,認為他們歷史短、沒文化,從台灣近400年歷史上看,此說或有一定道理。

有人說,在台南,新與舊永遠可以共存,或舊瓶新酒,或新衣中裹有老靈魂。

也有人說,請大家以結婚的前提和台南交往,不要跟她玩兒一夜情。緣何如此說?因為這裡是一個“適合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生活的地方。”

只是想要真正體會個中意味,恐怕需要住下來慢慢感受。

(待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舊貼:臥冰求鯉
2022: 中國大陸人一輩子,就為了獨裁。
2021: 習近平說,
2021: 中共製造台獨,又要粉碎台獨,自導自演
2020: 從資中筠老師《妄議美國》談起
2020: 默克爾表現出對自由民主模式優勢的疑問
2019: 徐曾師生“見好久收,見壞就上”新解?
2019: 義和團與愛國賊
2018: 羅素:如何避免愚蠢?
2018: ★ 1 Monde | 1 Mondo | 1 World |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