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須千里拜靈山——甲辰清明緬懷父母之恩
送交者: 思原 2024年04月08日07:55:09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一年一度的清明即將到來,面對眼前紛飛細雨,哀思緬懷無限,耳邊不僅響起,“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須千里拜靈山”,跪乳之恩,反哺之義齊涌心頭……。

牢記我們經歷過的每一個艱難時段,懷念父母德行操守,傳承基因根脈,增強家族凝聚力,才是最好不過的祭奠。

回望七十多年解放前夕的重慶,黎明前的黑暗讓航運界人心惶惶,不少將從業人員暫遷港澳國外。父親好友曾先生曾勸他移居美國,父親猶豫不決,那時母親正懷有身孕,後來曾先生隨交通部代表團去了美國訪問,大陸解放後留美國,最後進入國會圖書館就職至退休。

真是世事茫茫難自料,一念之間,當初父親若是聽了曾先生的話,我們將是何樣人生?

      

一,不負年華,上下求索

我家遠祖是湖廣填四川的,由福建經江西入川,父親一九零三年出身於四川隆昌北街衙門口。祖父邦達曾入清國子監,爺爺家珍入清翰林院,由監生欽加翰林院孔目,父親從小飽讀私書,聰慧過人;“四書,五經”讀後都能包本,即能講解背誦。

他八歲那年,即一九一一年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辛亥革命。據他回憶,那天清晨被一陣急促的鞭炮聲驚醒,走出院子,見滿街都是人。當時他家住衙門口鬧市區,人們從四面八方湧來,有的手裡提着一串串鞭炮在爆,有人嘴裡還大聲呼喊:“皇帝老兒垮台了!”

這件事對父親幼小心靈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隨着時間的推移,二十年代初,外來思想文化和科學成果開始在中國傳播,東西方文化的溝通和交流使他毅然決定去省城成都求學。

據他回憶,新學開設了外語,由外籍傳教士任教;還開設了數學課,以前只是算數,自然深度和範圍擴大了不少;生物學也是以前沒有的,讓他第一接觸到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總之,大開眼界!逐步接受了民主,科學,自由的新思想的啟蒙。

祖父是金鵝城內世得相承,富甲一方的名人。(隆昌歷史上又叫金鵝),城內外開有工廠,商鋪。著名的商鋪《鳳儀號》,《太和祥》在城內衙門口一帶路人皆知。或經營絲綢,山貨,醬園;或經營旅館,商店……他以義去其名,樂善好施;修路,架橋,建育嬰堂,賑災濟民——捐錢,絹,糧食,布匹,名聲在外,以至於不少人有難時乾脆到府上求救,他也幾乎是盡其所能,解囊相助。為表彰他的功德,後受皇欽賜登仕郎。

以上家史《寶樹堂族譜》均有記載。祖父輩的學識德行對他一生都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親成都新學後回到隆昌並未繼承祖業經商,而是意外地選擇了棄商從戎。

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他輾轉於川黔,滇,桂軍隊服役,從事文書之內的工作。企圖尋求強軍救國之路。

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全國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點燃了他內心深處的希望之火。經同窗好友曾先生介紹進入長江航道系統工作,開啟了他人生漫長的長江航運征程。

(曾先生即前面講到的大陸解放前夕滯留美國,後就職國會圖書館的那位老伯。七十年代,中美恢復外交關係後,他回渝住山城賓館,通過航運人事部門找到退休後的父親,動員父親去索要公司合營前自己的股份。並在賓館請父親吃飯敘舊。)


二,抗戰履職,赴湯蹈火

實業報國是父親一生的追求。進入長江航政局後,他一直奔波在湖北宜昌至四川萬縣三百多公里的長江沿線上。

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中華民族正處於抗戰大撤退的困難時期。國民政府從南京—武漢—重慶方向一路撤來,許多人員,軍用設備,戰略物資急需從水路撤往大後方重慶。宜昌至萬縣是撤退的咽喉要道,其間二百七十多公里水路灘多流急,尤其是“三峽七百裡間”更是有名的鬼門關。上有日機輪番的狂轟濫炸,下有江水洶湧湍急。如何確保這條生命大通道的暢通無阻,如何把成千上萬頓的戰略物資及往來人員安全運抵重慶是擺在國民政府及各輪船,航道公司面前迫在眉睫的問題。

父親曾任絞灘管理委員會主任。肩負着大小船舶安全過灘的重任。面對激流險灘,大小船舶,無論民生公司,合眾公司或強華公司;凡重載船舶除自己開足馬力上行外,還必須依靠各絞灘站的專用機械把船用力往上絞,形成合力涉險過灘。在那些艱苦歲月,父親肩負重擔,親歷親為,夜以繼日,在他管轄的範圍內讓一批批戰略設備,物資,人員安全運抵大後方重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保存了中華民族產業的火種,為贏得抗爭的最後勝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在那些血雨腥風的日子裡,父親將生命置之度外。據父親回憶,一次在萬縣履職,途徑萬縣西山公園時,日機突然臨空,他躲避不及被扔下的一顆炸彈的氣浪掀倒在堡坎下面,並被隨之掀起的泥土所掩蓋,震耳欲聾的巨響直貫耳膜,事後雖多方治療,左耳受損嚴重,至今聽力幾乎失聰。

這些經歷父親生前很少提起,與抗戰大後方的悲壯歷史一樣被淹沒。直到近些年抗戰正面戰場的歷史被肯定,父親參與的工作才與那場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抗戰大撤退,抗戰大後方聯繫在一起;才拂去歷史塵埃露出了它的本來面目;他一生的家國情懷及恪盡職守,盡心盡力的可貴品質才被我們家人所認識,才使我們為之而感到驕傲自豪。


三,談婚論嫁,金屋藏嬌

抗戰相持,烽火燎原,時光飛逝,父親早過了談婚論娶的年齡。有些好心人曾給他提及過此事,由於忙於公務,戰事緊迫,機會都錯過了。直到四十年代初,一次他到萬縣三馬路置辦辦公用具,被熱心的木貨老闆陳萬富纏住了。硬請他吃飯喝酒,酒過三巡後又提起父親的婚事。陳又是一番苦口婆心地勸說;“主任吶,你看你一表人才,有錢又有地位,為人謙和,要是能成個家,有人照顧就好了喲!”原來他是要把隔房的堂妹介紹給父親?父親經不住他的軟磨硬纏,隨口答應他帶來見見面。沒想到第二天一早他果然把他堂妹帶到父親辦事處來了。父親趕忙招呼他們坐下,然後去倒水,他下意識朝她瞅了一眼,讓他眼前一亮。這位年輕女子身材高挑,眉目清秀;一身藍布裝,土布鞋;渾身透着股純樸氣,有點膽怯的樣子。瞬間他愣住了!一股難以名狀的心情油然而生。也許是見多了燈紅酒綠下花枝招展,濃妝艷抹的女人而心生厭惡吧!突然見到如此清純,透着泥土芳香的村姑反而心生愛慕之意。機敏的陳老闆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趁熱打鐵撮合了這樁婚事。這個姑娘就是我的母親。

母親一九二零年八月生於萬縣五橋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上有二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她是幺妹,周圍的鄰居都叫她陳幺妹。五橋地處川東,土地貧脊多丘陵,一年到頭辛苦勞作尚不能糊口。尤其是每年的正,二,三月,青黃不接時,哥哥和父親就要到碼頭去下力。掙幾個錢買點米回家度日。這些日子饑寒交迫特別難熬,傍晚,她會和外婆站在門前的老黃角樹下翹首遠望,期盼他們能帶回點米來,一家人能湊合着野菜煮頓飯吃,睡個好覺。但往往事與願違,常常是空手而歸。記得有次連續幾天都沒米下肚了,她父兄明天還要去碼頭下力呢!外婆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悄悄地叫她去黃角樹下的窖里拿點苕種煮來吃,結果被她婉言拒絕了。她說:“媽,你常說,餓死不吃谷種,饞死不吃菜秧噻?”一家人還為此爭執了一場,後來母女倆忍不住相擁而泣。母親從小歷經生活磨難,學會了吃苦,學會了堅強。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比如天災人禍,外婆會叫她去大姨家“借糧“。姨爹家是富農,土地也比她們平坦肥沃些,每年收成不錯,有家底。但為人吝嗇,當發現大姨每天尅扣糧食準備省下給母親時,發火了!追着大姨吵,罵她吃裡扒外。大姨也不示弱,抱起奶娃兒拉起母親就往後面林子裡跑,一躲就是一整天不出來,天黑了,急得姨爹打着火把邊喊邊找。母親擔心把事情鬧僵,勸大姨給姨爹留個面子,趁機回去。她不依不饒,說要好好收拾他一頓。果然從那以後,姨爹對娘家人客氣多了。母親擺起此事來還面露自豪呢。

婚後母親住在萬縣西山公園附近的孫家院子裡。父親安置好母親後就匆匆離別去宜昌忙公務了。由於時局混亂,母親深居簡出。院子裡的人只知道新來了個年輕女人,她嫁的是個開洋船的。沒想到戰事吃緊,父親一去就是一個多月,留給母親的錢都快花完了。“金屋藏嬌”的母親只好每天省着吃兩頓,等着父親回來。這時院子裡好事的婆娘們開始流言蜚語了,“開洋船的靠不住喲,碼頭上都有幾個家,可能一去不復返了喲!”母親始終相信自己的判斷。等着父親的歸來。結果那些好事的婆娘話音剛落,屋外便響起了父親的敲門聲。新婚又久別,喜極而涕,熱淚盈眶。


四,老來得子, 磨難夫妻

四十年代初大哥在萬縣降生。父親中年得子喜不自勝,工作之餘將剛滿周歲的兒子扛在頭上,爬一層坡到西山公園去玩,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真正享受到了有家的幸福和歡樂。可惜天有不測風雲,不到二歲的大哥突然高燒不退,拉肚子不止,醫生診斷為急性痢疾。當時恰逢日軍對渝大轟炸,萬縣首當其衝,白天隨時警報聲起,迫使母親帶着孩子匆匆忙忙往防空洞裡跑;晚上實施燈火管制,連哭聲也不准大了,孩子反覆折騰,得不到好的治療和休息,病情越來越嚴重。快兩個月過去了,孩子病得只剩皮包骨,父親不死心滿城求醫問藥,最後得到的回答是,“準備後事吧!”母親欲哭無淚,哀嘆孩子命苦,沮喪地給他縫壽衣,甚至連“落氣紙” ,喪葬的“火匣子” 都準備好了。也許是母子心靈感應吧,躺在床上一息尚存的孩子突然“哇”的一聲哭出聲來!已經有兩天沒有聽到孩子哭聲了,母親喜極而泣,趕緊收起手裡的衣物走到床邊,見孩子像剛睡了一個大覺醒來似的,望着她嘴裡不時發出“伊呀”的輕聲。此時父親回來了,手裡還拿着一包據說是一個姓賴的名醫開的藥。他抱過孩子眼含熱淚不無感慨地說,這孩子真是命大福大啊!接下來的幾天奇蹟出現了,孩子燒也退了,肚子也不拉了,精神也上來了,三口之家又重新恢復了生氣,真是磨難夫妻感情深喲。

四十年代中期我們已是四口之家,不僅給小家庭帶來了添人進口的歡樂,而且開啟了長達幾十年同胞兄弟情深意長的歷史。

歡樂也伴隨着煩惱!前面講了大哥命大福大,其實不僅如此,而且膽大妄為。

六七歲時我們回萬縣長嶺看望外婆。哥倆跑到外婆家儲藏紅苕的地窖里躲貓貓。寬敞的地窖是利用黃桷樹根竄出的一個大坑做成的。足有十多平米。恰逢隆冬季節,外面寒風呼嘯,裡面卻暖融融的,我倆圍繞苕堆相互追逐,還拿紅苕當手榴彈打仗,累了就躺在上面睡覺。快到晌午了,沒見我倆的人影,嚇得大人們漫山遍野找,後來才想到去窖里找,果然我倆居然在苕堆上睡着了!由於缺氧滿臉通紅,像抹了紅似的,嚇得大人們趕快把我倆叫醒,拉出去透氣。從此,鄉鄰們都知道陳幺妹有兩個“煩小子”。

謝-3.jpg

兩個“煩小子”


五,教子育人,茁壯成長

父愛如山,雖忙於公務,但不忘對我們意志品質的薰陶培養,給我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學會謙讓,講“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道理,要學會團結友愛,尤其是那首《兄弟攜手看月光》的兒歌至今記憶猶新:“今宵天氣冷,兄弟相互攜手,中庭看月光,弟弟悄問哥哥說,燈光要比天光亮?哥說天上是月亮,月光更比燈光強,燈光只夠工人用,更比電燈亮”這些對我們幼小心靈留下潛移默化的影響,終身受益匪淺。

大哥五歲發蒙讀書,還記得他參加童子軍的樣子,頭戴船型帽,系領巾,一身軍服,手裡拿根棒子,神氣活現的樣子,令人羨慕極了。盼望着自己快點長大,早點上學讀書。

四九年,五零年三弟,四個相繼出生,湊成“四大金剛” 讓家裡熱鬧非凡。

父母尊重我們的興趣愛好,相信我們的判斷力和自管理能力。

小時侯課外書雖不多,但傳統文化的薰陶並不缺少。書攤上的小人書是我們的最愛,父母從不反對,母親還主動拿錢給我們去借來看,像《三國演義》,《水滸》,《說唐》《三俠五義》等章回小說,每套幾十本。故事跌宕起伏,環環相扣,欲罷不能,看完一本想看二本,有時一口氣看了四五本,不覺到中午吃飯了!母親還催吃完再看呢。雖然有些字還不認識,但絲毫也不影響對故事的理解,精彩的畫面早已告訴了我們故事的內容是什麼。什麼《三戰呂布》《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鬧花燈》《五鼠鬧東京》都是在小書攤上看的,幾十年過去了,至今記憶猶新,英雄情結不減!

最值得一提的是茶館中的“評書”。古典小說名著加上說書人栩栩如生的技藝表演足以引人入勝,令人拍案叫絕。學校下面的河壩有家竹子搭起的大竹棚茶館,裡面可擺十來張方桌,可容納一百多人聽書。前面搭有簡易的台子,上方有高桌高凳,說書人便坐在上面說書。每周的書目用塊黑板預告在上面,掛在竹棚的大門前,凡有大家喜歡的書目或著名的說書人說書,幾條街的書友都會奔走相告。大哥一般的大孩子會站在茶棚的周邊偷着聽。我隨他們去聽過幾回,站在搬來的一塊石頭上,夾在人縫中熱得滿頭大汗仍不願離去。還記得說的是《水滸》中的地煞星鼓上蚤時遷在梁上偷走金搶手徐林家傳保甲的故事。最難忘的是說書人一連串“嗖嗖嗖”的聲音,形象地烘托出鼓上蚤時遷的梁上功夫——正聽得精彩時,驚堂木“啪”地一聲響,“且聽下會分解!”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這時茶館老闆會拿着個大盤子挨着桌子“化緣”。茶客會根據說書人的好壞隨意給錢,說得好的場次化得滿滿的一盤,其中不乏大額的票子。老闆也很高興。倘若不是如此,老闆會把怨氣撒到周圍偷聽的人身上,我們小孩會知趣的趕緊溜走。

大哥記性特好,加上自己又看了不少的書,會模仿不少說書人的動作神態及口技。夏天乘涼時他也用凳子在院子擺起個說書台,繪聲繪色地給我們王家壩的孩子們講起評書來,母親還在一旁給他扇扇子湊熱鬧。什麼《水滸》中的三打祝家莊呀,《楊家將》中七郎搬兵呀,尤其記憶深刻的是《說唐》中尉遲公一連串“噠噠噠”的馬蹄聲把尉遲公奔赴戰場救駕的急迫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更令人叫絕的是他能把《水滸》中一百零八將的綽號一個不漏地背出來,還有《說唐》中的那一條條好漢的大名。小夥伴們被他的精彩講演吸引住了,都晚上十一,二點還不願離去,扭住要他繼續講,連聽過評書的大人都誇他記心好,模仿得像目像樣的。父母聽說了也會心一笑。

我們王家壩住的孩子大多是船員和碼頭工人的兒女,骨子裡承襲着前輩們團結,義氣,正直,崇尚英雄的秉性。這與書中的英雄人物激勵不無關係。當然有時也難免口角甚至糾紛,但母親總是先制止批評自己的孩子,正人先正己,從不袒護。

也許是過於仰慕英雄,弟兄閒來無事也喜歡比試比試,結果一不小心將三弟的腿折斷了!頓時三弟疼得趴在地上站不起來!嚇得我們輪流背着他從沙河壩找到上半城,終於找到一家好心的私人診所幫忙接好。

我們闖了大禍,回到家裡,母親雖然生氣,見我們知錯能改,不逃避也就釋懷了;用父親當時的話來說,“你們兄弟有本事把老三弄成這個樣子,那你們就好好服侍他,負責把他治好!”看似寬容的話,其實對於像我們這樣從來沒侍侯過別人,都是別人照顧我的人,也是個不小的考驗。接下來的那半年給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

幾兄弟分工合作,放學回家後輪流照顧他的吃喝拉撒睡。他的功課就由他自己預習後做了,我們家兄弟學習都不錯,自學的能力有,學習就算搞定了;怎麼睡?家的床都是繃子床,不能睡,腿斷了的人只能睡硬板床。家裡沒有呀?靈機一動,寫字檯不是硬的嗎?把他安置在寫字檯上吧。萬一晚上睡熟了翻下來了怎麼辦?只好把桌子搬在寫字檯旁邊,桌子上放幾床被子墊起來,基本上就給寫字檯一樣高了,“床”也變寬了。

吃和拉也比較頭疼,吃飯本來是由我們喂。三弟想自己撐起來吃,這樣一是減輕我們的負擔,二是他不習慣睡着吃飯,有時餵快了還嗆着,可是扶他起來腿上血液循環不暢,傷口腫脹發疼,我們只好提前把飯給他吹冷,湯菜也準備好,然後一個人扶着他,另一個就用茶盤把事先準備好的飯菜端到他床前讓他吃。

拉就更難了,大小便都只能靠我們輪流接。三弟想儘量少麻煩我們,尤其是晚上,少喝點水。那知事與願違,躺久了又少喝水,大便開始結燥,幾天拉不下來脹得滿臉通紅,難過極了!大家無可奈何,只想如何能幫他分憂,幫他摳,硬是從肛門裡一砣砣的把它摳出來為止。真的,簡直沒去想臭不臭喲!也許這就叫兄弟情誼,血濃於水吧!

看書學習也是我們的最愛。步入青少年時期對知識的渴求越來越強烈。渝中區人民公園附近的“青年會”圖書館是我們常去的地方。初中以上的同學才能辦借書證,一次可借一本書回家看一周。如果在圖書館看雜誌,一次可借二本,另外大閱覽室還有許多畫報和報紙供大家閱覽。如解放軍畫報,人民畫報等,大哥才有資格借書回家看,我們只能在大閱覽室看畫報,很羨慕他,掐指算着我們什麼後也能辦證。綠樹掩映下,一排排靠背椅上坐着如饑似渴的青年讀者,偌大的館內寧靜宜人,求知的氛圍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里。

解放碑鄒容路上的“古舊書店”是我們“淘金”的地方。裡面的書,種類繁多,除了舊點外,頗有實用價值。成為酷愛學習的人“淘金”的地方。還記得大哥在哪裡淘到本《流體力學》的物理系列叢書。只花了幾毛錢就買到了。他如獲至寶,津津有味地給我講起;無論是天上飛的,水裡行的,地上跑的都與流體力學有關。後來這本書他非常珍惜,包得好好的,用完了又傳給了我。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也是求知的欲望與學習習慣的傳遞。

勤學求知的習慣使我們終身受益,大哥高中畢業成績名列前茅,除政治外,其餘科目都在九十五分以上。按現在的標準肯定是清華北大的苗子!其餘幾兄弟成績也都在班上名利前茅。

競爭和搏奕精神也是我們少年時代所推崇的。除了兒時的打珠子,飛紙塊外,撲克牌的玩法最多;偷十點半,打梭,打坐莊,橋牌等。還有就是下棋,軍棋,象棋,圍棋等;尤其喜歡中國象棋,我們全家都會下。三弟平時對象棋入迷,自然災害時期忍飢挨餓他都要省下錢去古舊書店買棋書,回來擺譜,對弈。初中時曾拿過市青少年組亞軍。在學校時與老師下盲棋被同學們圍觀得水泄不通,在人民公園長亭茶館下棋打擂。在渝中區享有很高的名氣。

兄弟之間的這種博弈也常常來點物質刺激。印象最深的是有年春節發了壓歲錢,玩了一上午撲克,被大哥一人贏去了大半,我和四弟見手氣不好只好認輸作罷。三弟不肯服輸,一定要撈回來。打撲克並非他的強項,結果是全部輸光,弄得一臉的垂頭喪氣。最後,大哥把贏的錢大部分都退還了,還教訓三弟打牌一定要頭腦清醒,不要意氣用事,打賭氣牌!三弟也正是因為這種強烈的博弈精神沒拿捏得好最後變成豪賭,讓他一生受了不少挫折吃了不少虧。當然競爭與博弈也鍛煉了我們的性格。使我們逐步擁有了不懼困難,勇於拼搏,不屈不饒的精神。以至於在我們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成就了我們各自的事業。

謝-22.jpg

1949年前三弟四弟還未出生時的家庭照


六,貧富人生,家長里短

一九五六年前家庭生活富裕,環境優越,心裡感到無比的幸福。幾兄弟都是由奶媽帶大。解放前夕貨幣貶值,物價飛漲,要請好點的奶媽都難。工錢一律不要紙幣,要多少斗米。三弟奶媽歐陽最走翹,她奶好,但住南岸,還要用船過河去接她。四弟的奶媽最忠厚勤快,與我們家感情最好,簡直可以說就是我們家的一員。最後還是四弟給她送的終呢!我們的穿着也令人羨慕,夏天是藍色夏威夷短褲,白襯衫,鋥亮的皮鞋;冬天裡面是羊毛衫外面套黑呢子短大衣,在我們居住的地區無疑是出眾的。許多年過去了,當時的街坊鄰居,老師還不忘讚嘆兄弟們的翩翩風度呢!吃住的方面;據母親給五妹講,家裡每天有兩桌人吃飯,米都是黃桶裝,蔬菜魚肉每天有人送來。吃飯沒有主僕之分,始終保持她純樸的本色,一視同仁,除非有人客。逢年過節他們鄉下來人探親,母親還擺宴席歡迎他們,把他們安頓下來過完年才走。還要帶禮包回去。迎來送往,以禮相待的品格受到鄰里的讚揚和奶媽們的敬佩。受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我們兄弟富有而不驕橫,四弟奶媽的孩子剛來時膽怯,甚至不說話;後來我們主動與他打成一片,沒多久他就成為我們兄弟的好朋友了。後來從鄉下轉來重慶讀書,最終考上北大地球物理系。

我家住的小院坐落在太平門圓通寺上面的一小塊平壩上(即王家壩)。兩樓一底乳白色的小樓依坡而建,雄峙在長江邊的高坡上,在鱗次櫛比的吊腳樓中十分顯眼。推開靠江的窗戶,江中千帆盡收眼底,河對岸的玄塘廟,瓦廠灣碼頭歷歷在目;晴日,氣象萬千,抬頭可見鬱鬱蔥蔥綠蔭掩映中真武山飛檐重疊的廟宇。小院的背後就是白象街父親供職的公司後門,花三五分鐘時間就可以從後門拾級而上到公司大樓。小時我們常去公司洗澡,看電影——院子是公司專門修的。前後有兩道門,大門和後門;樓下是廚房,儲藏室,還有一道門。以前只有兩家人住,彼此關係非常好。我們家住得寬一點,除父母臥室外,還有爺爺屋,奶媽屋——奶媽走後我和大哥曾住過這間房。這間屋緊靠樓上的廚房,後門就開在廚房裡,大哥有時上完自習太晚了不敢從大門進來,就繞到後門輕輕地敲門,讓我給他開。如果是事先說好的,我會迅速起床給他開門,無論有多晚,我都會堅持着努力想法使自己不睡。這樣的晚上很難熬。

五十年代初,父親把他的小弟弟,我們稱他幺爺爺,從隆昌接到重慶養老。幺爺爺兢兢業業替祖父打理生意,終身未娶。幺爺爺精於財會,能左右手同時打算盤看答案是否一致。隆昌城內著名的店鋪《鳳儀號》《太和祥》都是由他負責打理的。他歷經祖業的興衰榮辱,尤其是遭兵匪竊掠恐嚇,造成精神上很大的刺激。接來重慶後,逢年過節地段上的戶籍前來慰問老人,他都怕!嚇得躲在屋子裡不敢出來,以為是兵匪來了。第二天居然離家出走,讓家裡的人滿城尋找。類似的事發生過好幾次,在父母的耐心開導下他才慢慢地安下心來。父母年復一年無微不至地照料關懷,讓他安度晚年至六二年自然災害無疾而終。

五四年五妹出生,了卻了父母想要個女兒的夙願。幾個哥哥更是高興萬分,爭着背她抱她,給家庭平添了許多熱鬧氣氛。但時運不濟,接下來的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小小年紀的妹妹跟隨父母忍飢挨餓,該讀書的時侯又沒讀到。她一生跟隨父母身邊,結婚後也與父母住在一起。她和妹夫對父母關懷備至,讓他們晚年過得幸福,愉快,是我們兄弟姊妹中盡孝最多的一個。

五六年後與全國開展的公司合營運動有關。所謂的公司合營,即採用國家資本主義的高級形式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現在是努力扶持私企的發展。真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父親所在的輪船公司也難倖免,幾乎是一夜之間變成了國有資產。以前的資方老闆不在行使職權,將在勞動中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像父親這樣的高管也不再享有股份。

留用的人首先是一律降薪,後來才知道全國許多著名的工商業者都一樣的降了。當時父親的工資一百多萬元,這樣的工資在當時己經是相當可觀了。據母親回憶當時好像父親一次就被降了近一半薪水。因為當時的生活水平低,大學教授每月的生活費也才十幾元。還能吃上魚肉呢!降就降嘛,大家都降也沒法,父母親自我安慰自己。沒想到,事情剛過了一年又召集他們學習開會,說工人對他們工資反映很大,再加之歷史上有些所謂的問題?意思很明顯,雖說不強迫但要你自覺減薪!無可奈何只得硬着頭皮再降三分之一。兩次降薪後父親的薪水已經不足百元了。全家的開銷一下就緊張起來。除四弟奶媽外,其餘的家務都由母親自己張羅。好在母親也是吃過苦的人,知道三窮三富不到老的道理,在母親的操持下五十年代中後期家裡的生活還算過得去,基本上還比較寬裕。

謝-2.jpg

五十年代的全家福


七,天災人禍,艱難歲月

六零年至七九年是我家經歷的最為艱苦的歲月。令人刻骨銘心,終身難忘。首先是六零年起全國遭受的“三年自然災害”。吃穿用及日常生活必需品都實行憑票定量供應。居民每月糧27斤,中學以上學生每月32斤,油二兩,肉半斤,二兩糖,半斤餅子。父親六十幾元的工資養活八口人,人均僅八元,這日子如何過?“屋漏偏遭連夜雨”住了幾十年的王家壩院子要撤遷,把我們一家八口安置在儲奇門郵局巷(原來輪船公司的被服廠)一間五十多平米的大屋子裡,天哪,我們以前住多大?三,四間還外代廚房,怎麼住?據說還是照顧我們家,把全樓最大最好的一間給我們家了。屋子是廠房隔斷的,望板很高。改成房間時牆只能做成半截,一家人在屋裡說話稍大點就能傳到牆外去,更不說吵架了,那可能就是全樓直播。樓下沒有專門的廚房,明火明灶的就擺在過道上,煤煙直往樓上沖,父親老年氣管炎,肺氣腫;簡直受不了,早晚咳得更厲害,成為全樓知名的“天氣預報”了。

(一)父親遭貶因禍得福

那時父親已從船上調到飼養場養豬種菜,年近六旬的父親從來沒幹過這些體力活,也難為他了。不過他與身俱來就不服輸,幹啥都執着,一年不到就把工作幹得有聲有色。他養的豬,種的菜都是場裡最好的之一。年底還評為場裡“勞模”。場裡還另有福利,除了吃的較其它單位豐富,周末有時還分點菜,苕根,餵豬剩的豆渣之類——在饑寒交迫的年代能有這些“福利”,那父親遭貶就是因禍得福了。能吃上父親代回來的“福利”,一家人可謂久旱逢甘露。

( 二)典當度日,孝敬公婆

僅憑父親六十幾元的工資,既要維持家庭八口人的生活又要供我們幾兄弟上學,還有生瘡害病,人客往來等想不到的開支,母親雖然精打細算也難以為繼!於是開始想法典當家裡值錢的東西以補貼家用。

記得那時我已經讀初中了,偶爾見母親悄悄從衣柜上的樟木箱子往外拿東西,然後神神密密地包着出去了——時間久了引起我的好奇,於是一次我尾隨她出去,見她拐過幾條巷子來到街上一家門面前,站上一步石梯,往櫃檯上小心地放東西。我躲在對面郵局裡屏息靜氣看着即將發生的一切。她顯然是輕車熟路了,不慌不忙地打開包和老闆砍了一番後,手裡拿着錢轉生下來,仔細數了一遍,埋頭就往回走了。

眼前發生的一切讓我“嗡——”的一聲腦子一遍空白!目送着母親遠去的背影我木然地走出郵局,走到對門的當鋪前,下意地朝里一瞥,見一個戴着老花眼鏡禿頂的人正埋頭查看母親的那包東西呢!我心裡像壓了塊重重的石頭,難過極了;還像個被示眾的小偷,恐懼而孤獨。沒想到以前在書中電影中看到的那些人走投無路,被迫而走進當鋪的場面竟然出現在我的眼前!頓時心裡湧起一陣莫名的酸楚,這一刻我才真正感到家庭的衰落。

回到家裡,母親見我失魂落魄的樣子,上來摸了摸我的頭,然後又摸了摸自己的頭,“唉”地輕嘆了聲;“一頭的冷汗,低血糖發了!”隨即從柜子裡取出個瓶子沖了杯糖開水給我喝。我邊搖頭邊喝着水,忍不住淚水往心裡流。

事後才知道周末是幺爺爺七十壽辰。每年他的生,母親都要給他辦壽宴。可惜時運不濟,遇到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糧食,肉,油都要憑票供應。沒票有錢只可辦“高價”席;母親為了湊足這桌席的錢當掉了自己陪嫁時的一件真絲旗袍和一些小首飾。記得是在小什字九園餐廳花了近二千元辦的,共八個菜,五個葷菜二個素菜一湯。其中最實惠的是一份“燒白”,只有八塊,剛好一人一塊,其餘全是醃菜。母親知道幺爺爺喜歡吃燒白,把自己那塊硬讓給他吃了。那幾個葷太假,大都是菜,只有丁點肉。母親教過我們上桌講規矩,我們幾乎沒動啥筷子,剩餘的都包回家了。這頓壽宴令人終生難忘,以至於今天提起這事我都會數落着倒一番苦水。

(三)打工掙錢,補貼家用

母親不僅典當值錢的物品,而且放下身段到處打工掙錢。去過彈子石大佛寺河邊錘石子,將小鵝卵石錘成碎石修路。我陪母親去過一次,錘了不到半天,兩手都打起血泡了,臉也被碎石濺了個胞。母親叫我不錘了,叫我拿錢去河街吃豆花飯,她自己卻吃家裡帶去的飯,說是她習慣了吃自己家裡的。掏了四兩糧票和錢給我,說我是吃長飯,又錘餓了,催我快去吃。我剛走出幾步,回頭見母親又埋頭使勁錘起來了。說句實話,那頓飯我是含淚吞下去的。我永遠不會忘記一錘錘掙錢養活我們的母親!

還去過中學對面的一傢伙食團除煤渣。晚飯過後伙食團才能熄火,我們母子倆大約七點左右到伙食團。為了抓緊時間,母親站在爐坑裡用火鈎猛鈎爐膛的煤渣,火紅的煤渣一齊往下掉,我則用端來的水不停地往煤渣上澆,煤灰四起,蓬我倆一身灰。濕的煤渣一筐沉甸甸的,估計有百多斤,母親擔起左右搖晃得厲害,我用小籮筐只擔了大半,估計有六十斤;從凱旋路到儲奇門河邊碼頭一趟個把小時,要跑兩趟才出得完,回到家裡都快十點了。一路上我把揩汗的毛巾搭在頭上,掩護着臉,心裡忐忑不安,怕被附近的同學遇見了。母親歇氣的時候叫我把它拿下來,捂着熱!一句暖人的話讓我羞愧難言,我看着滿頭熱氣的母親,她正用修長的手在捋兩鬢飄散的頭髮,歲月啊,多麼無情!才四十出頭,母親的頭髮已經開始白了。

(四)屋漏偏遭連夜雨,貧窮兒女苦讀書

“屋漏偏遭連夜雨”,一九六三年父親突發胃潰瘍住院大手術,時年剛好六十歲退休。就在父親退休的前一年,幺爺爺也營養不良無疾而終。

父親退休後的工資僅有四十幾元,只能拿工資的百分之七十,解放前在航道局,輪船公司的工齡有些都不算。

六三年我初中畢業沒有考上心儀的學校,只有離開市區到幾百里遠的縣區讀高中。那些年貫徹階級路線,家庭歷史有問題的人,是不能上重點中學的。另一種選擇:我可以不讀普通高中,報考航務內部中專,就可以早點工作賺錢補貼家用。當時父親已退休,他是不主張讀中專的,我是背着他去大坪報道考試的,普高和中專都填入志願。普高的通知先來,我剛去高中報道,中專的錄取通知書就到家了。但父親不讓通知我,說還是讀普高好,今後還可以考大學!後來還是放寒假時母親從柜子裡把錄取通知書給我的,這樣就錯過了一次就業的機會,不能早些幫助父母緩解家庭困難。我經常想如果我讀中專,可提前工作,不但可以不要家庭負擔,而且還可以增加家庭收入。

在學校讀書我們兄弟全憑助學金維持學習。學雜費全免了。伙食費及必需零用,諸如牙膏,肥皂等要靠每月的助學金來繳。我們都住校,我每月申請到助學金六元。家裡給我寄四元,拿出二元加上六元助學金繳伙食費,剩餘二元買生活必需品。幾乎沒有餘錢去加餐吃零食了。周末只好呆在寢室或上圖書館看書,那些年真是清貧至極,偶爾翻出當年的照片,解放鞋,“二馬駒”似的褲子,老藍布學生服;清癯的臉龐,典型的農村學生像。

(五)最短家書,借債度日

那些年父母的話也特別少,父親僅在每月的匯款單的留言欄里附上簡單的一句“匯來人民幣四元整,請查收。安好勿念!父某月某日手啟。”班裡的不少同學都能背我父親的話了,被譽為最簡家書。似乎有意要我們面對社會的磨礪和煎熬?

其實我們兄弟幾個心裡都明白極了,家庭的狀況都擺在那兒了,父母能支持你的都支持了,要說的都說完了,剩餘的就看你自己的努力和造化了。記得每逢國慶,元旦學校放假,同學都回重慶度假去了,走時問我去家裡帶東西不?我總是乾脆回答,“謝謝不帶。”於是團支部就有人問我,是否家庭關係不好?為何如此冷漠。

當時學校申請助學金也是有條件的,除經濟收入人均七元以下,本人表現也很重要,成績好壞,群眾關係等,三年高中,第二年六四年暑假為了掙下學期的學雜費,學校安排申請助學金的同學留校做建校勞動。眼見同學們個個高高興興地回家過暑假,思家之情油然而生,畢竟才十六七歲,畢竟是第一次遠離親人,第一次嘗到有家不能歸的滋味,第一次經受堅守與孤獨的煎熬啊!

大哥在西北讀大學更是備受艱辛,好像有幾個寒假都沒能回來。零下二三十度的溫度,食不果腹的飢餓,信中透露出有些同學難忍生活學業的艱難,準備退學!引起了父親的警惕,趕緊家書一封嚴詞指出;絕不能學那些意志軟弱的同學!強調如果你貿然退學,家裡是沒法養活你的!

六十年代貫徹階級路線,三弟中考落榜旁,家裡的困境不允許他在家呆多久,後來四川石油鑽前團招臨時工,他主動報名去了。一個初中畢業才十五六歲的學生娃兒每天都要跟成年人一樣的抬,每月三十多元時就要往家裡寄錢補貼家用了。他是我們幾兄弟中最早往家寄錢的人,這份錢也是沉甸甸的侵透着他年輕的血汗。當母親打聽到他的情況時,晚上忍不住悄悄的哭。

四弟的情況也很典型,冬天披件破棉襖,棉花都露在外面了;腳上穿雙解放鞋、腳都長凍瘡了;用開水倒在煤渣路上,腳站在上面取暖。學校看不過去了,準備給他補助件棉衣。可是有人打小報告說他家富,以前還有奶媽呢。學校還專門去調查了一番。

想來四弟也比較幸運,因為有個知恩圖報的奶媽。那些年周末他都要上奶媽家去“打秋風”,打頓牙祭。走時奶媽還會給他點零花錢。四弟是個很有孝心的人,給他的錢都捨不得花,全湊起來給母親補貼家用了。

三年自然災害如狂風暴雨衝擊和考驗着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有不少的家庭為了吃多吃少鬧得分家,分灶吃飯;父子母子反目成仇。母親寧肯自己少吃也省下點給我們吃,用她那近乎朐髏的身軀挺起了這個家!兄弟姊妹間依然能互相謙讓,同心凝聚不散。

吃飽一頓飯是當時最大的幸福!為此母親還專門規定,誰生日那天誰就可以一頓吃一斤糧的面!於是大家都掰着手指算,盼着那幸福一天的到來。這就是當時的實際,是最接地氣的幸福觀。自然災害使多少人斯文掃地,也給我們上了“民以食為天”的嚴肅的一課。至今我們兄弟都常提起那些忍飢挨餓的日子;始終對糧食懷有深厚的敬畏之情。在強大媽愛的人格魅力下,家庭度過了重重難關,沒有出現大的矛盾,更沒有因讓飢餓離間分裂家庭兄妹關係。

六十年代後期我和四弟,五妹先後去了渝黔交界的大婁山下當知青,這對我們心裡也是一種解脫,不管今後出路如何,反正評工分吃飯了。暫時可以減輕家裡的負擔,求得心靈的暫時安寧。兄弟情深,我們在農村時三弟還專程來看過我們,走時還給了我們零花錢,大哥也曾給我們寄稱鹽打油的零花錢,幫助我們度過那個年代。

幾乎整個六十年代帶給我家生活的記憶都是灰色的,尤其是月末那幾天最難過,父親的退休工資還領不到,眼看就要斷炊了。據母親講院子裡有錢的人都借過了,還沒還呢?唯一可借的就是樓上兩個近八十多歲的老太婆,每月兒女孝敬她們有點零花錢。但母親從來沒找她們借過,怕碰釘子!無可奈何,母親報着試一試的僥倖心理去找她們。沒想到一說就准,兩個老太都說:“拿去用就是了,不急於還!”這可是雪中送炭啊,解了我家每月底青黃不接,沒錢買米下鍋的危。事後才知道,兩個老太婆對院子的媳婦有過評價;母親評價是最高的,孝敬公婆,教育之女任勞任怨的,早就贏得了她們的欽佩。這讓我想起了《增廣》中說過的一句話;“求人需求真君子,濟人需濟急時無”。簡直太現實太深刻了!

( 六)當保姆,拆舊布掙錢度日 

為了求得穩定的收入,改變借東家還西家的被動局面,父母親決定接個小孩來帶,每月掙保姆錢。說實話對於年邁有病的父親,這無疑是不小的犧牲!不但照顧自己少了,而且自己還要配合去照顧別人。日子過到這個份上,為了這個家,父親也是逼上梁山,只有豁出去了。從一九六三年起將一個未滿周歲的嬰兒拉扯到五歲入托。五年啊,多少個日日夜夜。尤其是冬天晚上,寒氣逼人,嬰兒要餵奶,換尿布。母親報着孩子哄着,父親則披着棉襖咳咳吭吭地用開水沖奶粉,邊沖邊在昏暗的燈光下眯着眼看奶瓶上的刻度。一絲不苟的他,水多了怕影響營養,水少了怕孩子吃了拉肚子。落個不負責任的罪名。對於兩個老人來說每月掙十幾元的保姆費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啊!

我們家都還保存着當時的一幀全家福。父母當時的相貌簡直變得嚇人!母親一頭散亂的頭髮,好像從來沒有認真梳理過,蠟黃枯瘦的臉上皺紋密布;父親兩頰突出,兩眼深陷,眼珠渾濁無光,兩人如大病一般,人都脫型了!歷史真會捉弄人,二十多年前我家雇保姆奶媽,二十多年後父母給人當保姆奶媽。此一時彼一時,相同的是都是為了生計,不同的是彼此的年齡。

除帶孩子,母親還補過破勞保手套,補一雙才幾分錢,補完一筐才幾塊錢。最令人難忘的是一九六八年我回家時所見到的那一幕——近一年沒回家了,剛走到二十二號的壩子前,一堆堆半人高的爛布攔住了我的去路,我只好繞着堆堆走,每個灰撲撲的堆前都坐着個戴着白大口罩,腰上繫着黑色長圍腰的人;她們低着頭雙手不停地拆着腿上堆着的爛布,腳幾乎被拆下的爛布掩埋了。我正在想,這場面與我們見到的垃圾堆里拾荒的人有啥兩樣?連睫毛上都沾上了灰,就剩下大口罩上面那雙黑眼珠在動了。突然間聽到一個熟習的聲音在我背後響起:“時間到了,吃了飯再來!”我停住腳步,見是地段上的周婆婆,她是地段上互助組的頭,挺能幹的,經常接些活路來給困難的人干,心腸特別好。猛然間從爛布堆里慢慢站起來一個佝僂着腰的身影。當她把圍腰解下,拍打着身上的布花,然後取下嘴上的口罩,一看是母親!頓時我愣住了,腳像是灌了鉛似的——她就是我的母親!瞬間,我下意識地喊了聲媽。聲音在顫抖,酸楚淚水濕潤了眼眶。我忍不住勸母親不要再去拆爛布,她乾脆的回答讓我震驚:“這比吃救濟好!”我無言以對,此刻頓時明白了,她是不願伸手去要,她認為吃救濟是乞討,而是要靠自己的辛勤勞動理直氣狀去掙錢,再苦再累她也要撐起這個家,因此她並不覺得丟人。此時我似乎明白了那句名言:“人可以沒有錢,但絕不可以沒有骨氣。”

謝-4.jpg

熬過飢餓年代後的全家福


八,開放改革,時來運轉

直到八十年代初,家庭經濟情況才迎來反轉。

我家裡是那個航運宿舍大院第一家買電視機的:妹夫那幫發小先知先覺,在市中區熱鬧的新華路,做起小生意。受他們影響和支助,兄妹湊錢給老人家買了電視和收音機:父親畢竟是文化人,精神生活始終是要滿足的。 

老人家一輩子關心國內外大事,對那個半導體收音機,愛不釋手。因左耳抗戰時期被炸失聰,幾乎只能用右耳貼在收音機上聽,而且所有的台都要聽完才罷休,聲音還特大。有次我回家剛上樓,就聽見嘟嘟聲中夾雜着嗲聲嗲氣的港台腔,嚇得我趕緊上前制止。

後來有了電冰箱,洗衣機,可以分期付款,弟兄姊妹首先想到的是幫母親解放出來,積極配合辦完手續。記得送貨來那天,從一樓抬上三樓,左鄰右舍鄉親們都轟動了。樓梯狹窄,鄰居們都來幫手才勉強弄上來,嘖嘖讚嘆老人家福氣好喲!母親聽說是專門給她買的,心裡一直過意不去,一段時間都堅持要用手洗呢,還請大家都將衣服帶來,她放一缸水一起洗,免得浪費水!

父母晚年一直跟隨幺妹生活。父母的貼心小棉襖,對他們真是體貼入微。父親對飲食比較講就,四季要嘗鮮,春芽還沒上市妹妹就下鄉趕集去採買,讓父親早早吃上春芽炒雞蛋。父親喜歡吃老字號“陸稿件”的滷菜,“老四川”的牛肉,妹夫每天都記住帶回家作為晚餐時父親的下酒開胃菜。

時來運轉,正好公司進行住房調整,一批年輕船員急需安置,我家住的大戶房可用着改裝成單間,而且離港口碼頭近,方便船員出入。於是徵求我們意見,達成換新房,住兩居室的花園新村。真是好事連連,我們有幸成為八十年代搬出老宿舍,入住新房的第一家

九十年代妹夫工作升遷,一直從事私企高管工作。父母隨妹妹妹夫安享晚年,住宿變得更加優美寬敞,生活也更加富裕。

謝-7.jpg

晚年的父母


謝-5.jpg

母親晚年住我妹妹家,女兒女婿對她照顧細緻入微


謝-6.jpg

母親和孫輩


九,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父母“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濡以沫近七十年,在兒孫繞膝下先後走完人生旅程。

父親走後,母親的晚年並不孤獨,在妹妹,妹夫無微不至的關照下,生活優裕,營養豐富,臉色紅潤,身體健康。

無奈母親後來不幸摔倒,跌斷腿骨,手術預後不好,於二零零七年不幸與世長辭。如果不急於求成,保守治療,說不定她的腿畸形癒合,也許至今都還健在呢!

謝-9.jpg

母親常去看病的醫院


最令人難以磨滅的影像是在母親彌留之際,我俯下身貼近她的耳朵親切地說,“媽,再過幾天,就過年啦!好好——”她的手突然輕微地擺動了下,緊閉的雙眼流出了熱淚。此刻,我完全明白她心裡想的是什麼?她是不願再拖累我們了!多麼偉大的母親啊,那怕是一息尚成,她所想到的都是如何減輕兒女的負擔,如何不影響大家過年,而唯獨沒有一丁點想到自己!瞬間,我悲痛難忍,淚如泉湧!

父母一生言傳身教,播下的“恩愛,互助,勤奮,堅韌”的種子深深地植根於我們心中。我們兄弟姊妹五個家庭,幾十年和睦相處,守望相助,從不為錢財利益計較,只想如何能為父母盡點孝道。誰家困難就接濟誰。逢年過節都在妹妹妹夫他們家過,一過就是幾十年!大人孩子近三桌人,尤其是春節,幾乎是放幾天假就在他家熱鬧幾天,連小菜都不要我們帶,擔心我們麻煩。左鄰右舍羨慕不已,單位朋友有口皆碑。近兩年四弟換了大房,就主動邀請我們到他們家去過年過節了!兄弟姊妹一如既往保持傳承着團結互助,無私奉獻的家風。

與此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的下一代。隨着年零的增長,生活的磨礪,他們正逐步走向成熟。平時職場打拼,商海搏擊仍不忘對我們噓寒問暖,每逢假節日還組織我們外出旅遊度假,去閬中看古城,住青城後山享天下之幽;登劍閣知關隘之雄奇;有的還遠遊瀘沽湖欣賞湖光山色;到青海觀湖水的博大而神秘。一路上,一字排開的轎車,浩浩蕩蕩,對講機前後聯絡。吃住行全由他們安排,真是玩得高興,住得舒適,吃得滿意。每逢春節還主動向我們老的發紅包拜年。父母酒泉有知一定十分欣慰!

龍年清明,仰望蒼天,寄託哀思:只要我們子孫後代不忘父母辛勤養育,傳承弘揚家訓家風,從善報國,必家道昌盛,平安康壽!

1712548309584732.jpg

我家後代



以上為代發老學長《甲辰清明緬懷父母恩情》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屁半仙的革命導師。
2023: 川猴奮起千鈞棒?
2022: 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 傳統國家是虛幻
2022: k以前也經常幹這事:告別以後又跑回來
2021: 周恩來評傳 第十三章 畢汝諧 (作家
2021: 轉貼:西安秦俑民宿
2020: 老猿憂中華354-國人之“口惡”
2020: 包賺不虧的“口罩生意”已經成了燙手山
2019: 楊帆炮打假博士(潔本)
2019: ZT)聽說天朝以前1000多年都是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