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大龍評拙作“黨票“
送交者: 老猿 2024年04月08日08:50:23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大龍先生是我早年在天津外貿學院的同事和好友,移民前曾長期在南開大學教授翻譯課,現已退休定居於新西蘭。看了俺的英文短篇小說"Party Voucher"後,年過七旬的他寫下如下評論,在此轉貼他老兄的原文,聊以分享,更為存念。


這是拙作“黨票"的鏈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直接讀原文::https://www.short-story.me/stories/general-stories/1661-party-voucher,亦見於加拿大東部聖-湯瑪斯大學的紙刊《納希瓦克評論〉The Nashwaak Review 第50/51卷,頁111-118。

昌明老弟,黨票小說讀了,寫的非常好!我是老知青了,過來人,非常熟悉文中那些情節描寫,感觸十分深刻,情不自禁又寫了點體會,發給老弟看着玩兒。[2024,4,7]

讀短篇小說“黨票”的點滴體會

 

短篇小說“黨票”是以知青當年插隊生活為背景,講述主人公明為爭取上大學提名而立誓拿“黨票”的故事。 筆者和明一樣,也是當年千百萬下鄉知青中的一員,有着與他相似的經歷,因此對故事中的情節描寫感同身受。文革期間,農村的生存環境極為惡劣,知青們所面對的各種壓力和挑戰遠超過如今人們所想象。所以那個時候,知青絕大多數身在農村,卻心向天外,尋找着各種機會選擇逃離,真正心甘情願紮根下來的少之又少。筆者下鄉時,知青們只能通過病退或選調離開,幾年後,到明插隊時有了上學這條路,然而名額稀缺,不難想見知青為提名爭搶的激烈程度。這篇故事最大的看點,就是告訴讀者明採取了怎樣的策略和步驟 一步步運作,最終獲得基層提名,名正言順地走人,讀起來很有些“曲線救國”的味道。   

 

所謂“曲線救國”是比喻,反映在行動策略上就是創造突破口,迂迴地達到目的。文中有一段話說, 明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未來時,意識到入黨是當務之需,只有入黨他才有望得到當地黨支部和革命群眾的提名,獲得上大學的機會。。。。 為此, 他下定決心實現這個首要目標 從中,讀者不難看出明意識到了黨票的關鍵作用,它是突破口。 他梳理出通向最終目標的迂迴路徑,上大學繞不開基層支部提名,而要得到提名必須先得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員, 因此,拿黨票正是創造這個提名資格的突破口,沒有這個口子,後面任何事情都無從談起,所以對明而言,拿黨票自然是他生活中一切之重中之重。  

 

然而,明深知僅憑他個人努力就登上位並不現實。知青組中申請人不止他一個,重點培養對象也已經圈定好,所以想要拔得頭籌,必須依靠外力扶持才行他心裡明白,父親指望不上,老頭兒就是一個政治宣傳筒,可以聽聽他的一些經驗性建議,但沒辦法指望他想出什麼好主意來加快自己的入党進度。 明的機智,就在於他敏銳地看到了林場分部邵書記的作用,基層書記是可以幫助他解決從入黨到提名的關鍵人物。 原因是當年在農村,知青的命運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大隊(或分場)書記的手中,所有與知青相關的事務,如選調、上學、病退,以及入黨,表彰甚至處分等,都是以基層為單位討論上報的,沒有書記的背書,後面的事情無法實現。當然,明清楚他自己也必須爭氣,努力在政治,勞動和生活等各方面超越其別人,因此他瞄準好爭當知青模範,最好是國家級的,以此一步步地施展他的遠大抱負。 

 

機緣也巧, 1974年正值批林批孔運動的高潮時期,主抓運動是邵書記工作的重心,正是明利用自己的特長施展拳腳,貼近書記的絕好時機。接下來,他邁出關鍵的第一步。明私下找到邵書記,提議利用雨天的休息時間獨自為場裡辦一面牆報,以配合大批判鬥爭的需要。 這一提議正中對方下懷,因為辦牆報不但是一種新穎的宣傳形式, 同時也給他書記自己臉上貼金,為他領導下的林區分部贏得政治上的加分, 所以立刻得到他的讚賞和支持。隨後,明便積極地行動起來,藉機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態度,並帶動其他知青為牆報踴躍投稿。 他不僅以漂亮的書法寫出了引人注目的批判稿件,還配合知青再教育專題創作出優美的革命詩歌,表達自己紮根農村幹革命的決心。明的這番運作深得邵書記的賞識,受到了他的誇獎。

 

明知道,僅在運動中脫穎而出遠遠不夠,還必須讓邵書記看到自己接受再教育的決心,讓他知道與其他申請人相比,他紮根農村,踩一腳牛屎和滾一身泥巴的意志更為堅定。 為此, 明準備照着父親的建議做,再邁出大膽的一步,就是凡是別人不想做,不願做甚至不敢做的事,他來做。 有一年春節臨近,他向邵書記表示自己一人留下來值班照看場院, 讓其他人回家團圓,之後很快在下次例會上便被指定為知青組政治學習的小組長。 除此此外,為了在競爭中超過金某和其他申請人, 他為自己定下了一條嚴苛規定, 每天必須第一個到田頭, 最後一個離開,而且干起活來像奴隸般地拼命。 有一年,寒春三月的一個早上,明和其他知青一起在苗圃里鬆土,在沒有隊長的監督下,其他知青趁機休息或隨意翻翻土做樣子,而他卻每一杴土都挖得極為認真,最後竟挖出了滿手血泡,即使隊長勸他回去休息他也不肯罷休。 還有一次,他患感冒發高燒,堅持帶病出工,寧願以蘇聯小說中的英雄人物為榜樣,藉機考驗自己的意志力。 明的這些表現邵書記看在眼裡, 記在心上,之後便對支部里的老黨員們說,明是支部里最堅強的申請人之一, 為日後提拔重用定下調子。果然不久後,明被任命為林場護林員並賦予更重要的工作職責,開始獨自一人巡視林區。明事後知道這是邵書記對他的一次重大考驗。

 

當然,要想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就需要拿出勇氣和智慧。 明擔任護林員期間發生了一件事, 給他人身安全帶來了風險,卻為他提供一次良機,向邵書記展示出他作為入黨申請人的素質,為他日後贏得不小的政治回報。有一次,明巡視林區時與盜伐賊遭遇。面對三個陌生漢子,他保持高度警惕,仔細尋問,非常智慧地識破了盜伐賊的花招。在受到襲擊後,他毫不退縮,反而赤手空拳隻身與之搏鬥,由於人單力薄,放走了壞人,卻成功地阻止了林場財產受到損失,贏得林場和林區兩級領導的表揚,照邵書記話說,正是明毫不退縮和刨根問底才鎮住了壞分子。幾周之後,林區又發生了一件事,同樣顯示出明的勇氣。在一次巡視林區時,他發現山腳下的一間草棚失火。為了保護林區免遭損失,他奮不顧身地衝到現場去參加救火。事後,林場領導正式向縣裡推薦他為縣級知青標杆, 拿到這個級別稱號的人數非常稀少。 這兩個事件,雖然現在說來可能只是普通的治安和意外事件,但是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明的行動被賦予了更高的政治意義,因此在領導眼裡,他的所做所為不僅僅是捍衛國家和集體的財產, 更是展現出一個申請人應該具備的政治素質和責任擔當為他的政治履歷又增添了一份光彩。不過明心裡清楚,邵書記給予他極大的榮譽,表面看是在肯定他過去的成績,往深處說是把他放在爐架上烤。支部是期望他再接再厲,日後做出更大的犧牲。  

 

文中說,每年七八月份是林區噴藥滅蟲的季節。由於正值酷暑且工作要求極為嚴苛,林場普通職工能躲則躲,因此每年到了這個季節,領導只能號召身強力壯的黨員,正式的或預備的,全部站出來組隊進山,明是唯一被選中的非黨知青。文中有大段篇幅詳細描述了明參加這次行動的過程,讀者從中可以看到他是經受了怎樣的考驗。文中說,在滅蟲隊中“明的年齡最小且體質最弱,註定在整個行動中是最受折磨的一個。實際上,黨對他的考驗已經大大超出了一個178歲學生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

 

首先是生理上的折磨。滅蟲隊員每天凌晨兩點就得起床進山開工, 睡眠的時間要比其他人更少, 因為他必須在別人休息時花數小時維護保養鼓風機,而其他人吃過早午飯後可以休息到晚飯時間。明說, 每天早晨他都餓得要死,因為在十點左右露水散盡之前是不允許吃東西或喝水的。工作中,他不僅要忍受鼓風機發出的震耳欲聾的噪音,而且戴着厚厚的口罩呼吸也變得格外困難。最讓人無法忍耐的還是林中的高溫,他要在40度左右的悶熱環境中連續干8個小時,這還只是當地瞞報的溫度,實際溫度則更高,再加上蚊蟲晝夜不停地叮咬,林中環境簡直就是一個人間地獄,每天在挑戰着人的生理極限。

 

其次是肉體上的煎熬。 明在滅蟲行動中一直處於極度疲憊之中。有一次,一個特別暗黑的夜晚,他幫忙抬運一批殺蟲藥粉時掉了隊,獨自一人走在灌木叢密布的山脊上,被什麼東西絆倒後躺在草叢裡。 因為又困又餓又累,他連站起來的氣力都沒有,不知不覺中睡着了。更為可怕的是,噴藥滅蟲給明的身體造成了嚴重傷害。 就在滅蟲任務結束前兩周,他突發高燒,臥床不起,被診斷為扁桃體嚴重感染,必須儘快切除。轉到大醫院後,主治醫生說他還患有病毒性心肌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結果被當作危重病人立刻收進了醫院。多年後,明才知道滅蟲的666藥粉對人體傷害極大,當時大家不斷地嗆咳和打噴嚏,正是這種藥粉強烈刺激的結果。

 

其實,明精神上的苦悶從字裡行間中也能覺察得到。作為滅蟲隊裡唯一的入黨申請人,他必須表現得和其他黨員一樣出色”,“無論黨分配他做什麼,他都必須無條件地做好”。 此外,林區部主任,支部副書記大唐還經常提醒他說, 隊裡就屬你文化程度最高,要能者多勞。於是乎,每天晚飯後的例行政治學習上,他總要帶頭給隊員們讀《人民日報》,毛選和其他黨的文件,並對照進行自查,或者匯報自己對文件理解的心得等等,所有這些給明造成了無形的精神壓力。文中寫到,這次滅蟲任務中,飢餓,過勞,高溫,營養不良,以及缺乏睡眠幾乎把明推到了崩潰的邊緣。 “在他年輕的內心深處,他感到自己再也無法忍受這種折磨,好幾次差一點退出團隊, 但每一次都靠着背誦孟子語錄,“天將降大任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制住了自己的衝動,由此可見,明是在咬緊牙關身體力行的。 明所採取的“曲線救國”終於有了結果。1975年,明剛滿十八歲時,就在他進行扁桃體手術前一天,邵書記來到他的病房,告訴他由於他出色的工作表現,支部中每個黨員及上級黨委都非常滿意,他的入黨申請正式獲得批准。 明到底實現了他人生第一個目標,拿到黨票,創造出提名資格的突破口,接下來靜待時機獲得提名後走人了。

 

誰料,就在這個當口上,明收到上級下發的一張表格,標題寫着永遠紮根農村,干一輩子革命,要求他填寫。 表格的來歷有些背景,就是自1973年全國知青工作會議後,上山下鄉再次掀起了一波高潮,插隊知青人數激增, 因此重提紮根農村幹革命的口號,是希望藉此穩定下鄉的知青隊伍。 所以,此刻要求填寫這張表格難說不是一個凶兆, 而且對明來說也是一個兩難抉擇。 一方面,身為知青點中唯一的黨員,他必須帶頭響應號召,為其他知青做出榜樣,找不到任何藉口冠冕堂皇地去迴避。另一方面,一旦填寫並交上去,上學的機會就可能泡湯。筆者十分理解他內心的這種糾結,因為當年知青一旦被樹為樣板,絕大多數人會被選拔到當地脫產或半脫產的崗位上,成為幹部,教師, 赤腳醫生或是農機員等,反而稀釋掉很多逃離農村的機會,這正是明感到憂慮的地方。 然而,正如文中所述,此事涉及到政治正確,他必須得馬上採取行動,否則將失掉即將到手的提名資格, 因此,儘管有一百個不情願,他還是填好表格並交了上去。實際上,憑直覺,明已覺察到了1976年政治的詭譎,相信整個社會政治現實遲早會改變。他選擇了在靜觀其變中等待時機,正是顯現出了他沉穩冷靜的智慧來。不出所料, 那年九月毛去世,隨後文革結束。更重要的是,就在那年,明終於用黨票作為敲門磚扣開了上海交通大學之門,得到了他真正想要的東西。 為了這一天,他經歷數年的磨難與忍耐迂迴曲折,卻堂而皇之地逃出了馬峪河,而且這次,他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離開農村同樣也是響應黨的號召。

 

從整體上來看,應該說明是有得有失的,失去的自然也不少。 在林場惡劣的生存條件下生活,改造了數年,明付出了健康代價,留下了病根,又在政治壓力下不得不抑制自己的初戀情感,裝出黨支部所期望的樣子,一心投入到 “革命生產” 中,最終錯失了愛情。 雖然明的出身正統,根紅苗正,他卻對政治毫無興趣。 文中說,他剛上中學時,為了順應形勢勉強地加入共青團。 到了農村後,又因形勢所迫,他不得不壓抑住自己的天性,緊跟形勢,開始務實地從政治上尋找出路。但是他的天性,一旦有機會,還是會不經意間顯露無疑。文中有段描寫,講述他第一天獨自在林中巡視的情形,讀者從中可以窺見到明的另一面。 他親近大自然,追求浪漫並嚮往着自由,顯露出生來具有的一種詩人特質。 然而在接受入黨考察的情況下,他無拘無束的天真本性立即受到邵書記的警告,於是轉而表現出與年齡極不相稱,卻迎合時代要求的政治正確。 筆者有種感覺,這種兩面人的活法,明硬着頭皮在學,不僅要學得像,還得學得自然,但心裡真地是受夠了。 故事結尾處有段描寫,生動地刻畫出他離開林場的那一刻。心靈和肉體的桎梏全部打碎後,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和解脫,盡情地且毫無顧忌地釋放出積壓在胸中多年的忿悶。 他連聲地大喊道,“去他媽的馬峪河!去他媽的松滋!去他媽的知青生活!”並在心裡發誓,就是在野外撒尿都不撒在林場這個地方,可見他對自己的知青生活是何等地傷心與厭倦。

 

寫到這裡,順便一提,筆者插隊的圍場縣,自1968年底至1976年末,安置了天津,北京,上海,南京和承德等地的知青共3028人。其間,他們通過不同渠道陸續地離開,到19804月,全縣僅剩下13人。筆者不知道,在眾多離開的知青中,有多少人像明一樣,離開時大聲地喊出幾句心底話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屁半仙的革命導師。
2023: 川猴奮起千鈞棒?
2022: 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 傳統國家是虛幻
2022: k以前也經常幹這事:告別以後又跑回來
2021: 周恩來評傳 第十三章 畢汝諧 (作家
2021: 轉貼:西安秦俑民宿
2020: 老猿憂中華354-國人之“口惡”
2020: 包賺不虧的“口罩生意”已經成了燙手山
2019: 楊帆炮打假博士(潔本)
2019: ZT)聽說天朝以前1000多年都是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