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轉貼:王羽佳的“心跳實驗”:音樂能統一人們的心率
送交者: 求真知 2024年04月20日11:33:18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王羽佳的“心跳實驗”:音樂能統一人們的心率

原創 Music Weekly 音樂周報 2024-04-19 02:40

1.jpg

在音符密集的技巧性樂段,王羽佳的心率僅有每分鐘85次


編譯 | 谷宇飛



近日,美國卡內基音樂廳以視頻形式公布了一組音樂實驗數據,其中記錄了2023年1月鋼琴家王羽佳與費城交響樂團在拉赫瑪尼諾夫150周年馬拉松音樂會上的心率變化情況。在該場演出過程中,台上的樂手及台下的部分觀眾均佩戴了心跳監測儀,連指揮家雅尼克·瑟貢(Yannick Nézet-Séguin)也不例外。同樣佩戴心跳監測儀的王羽佳,為觀眾獻上了拉赫瑪尼諾夫的四首鋼琴協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等高難度炫技性曲目。

實驗結果顯示,在這場演出中,王羽佳和雅尼克·瑟貢之間的心率變化幾乎同步。令人驚嘆的是,在鋼琴家演奏《第三鋼琴協奏曲》中較為感性的樂段時,觀眾和樂隊成員的心率變化也與二人達成了一致。



鋼琴魔女的心跳魔法


2.png



在這場激動人心的拉赫瑪尼諾夫馬拉松音樂會中,王羽佳共演奏了97076個音符,相當於連續演奏621頁樂譜和2.5小時的音樂。據統計,音樂會期間她總計燃燒了2427卡路里,相當於運動步數為20275步;雅尼克·瑟貢燃燒了1645卡路里,相當於運動步數為15079步。整場音樂會的時長持續約四個半小時,共休息了五次。其中,有兩次完整的中場休息、兩次演出暫停,還有一次因現場觀眾突發急病,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末樂章在開始後被迫臨時中斷。


時至今日,王羽佳仍然能根據數據結果,聯想起當晚令她印象深刻的樂段。例如,在彈奏《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時,她的心率逐漸加快,她回憶道:“在演奏這首樂曲的過程中,困難之處在於對心態的考驗,而非生理上的難度。”她憑藉親身體會推測其原因,“當音符越多且音調越高時,心率會越快。而當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強的音量演奏更多音符時,情況也會如此。”


3.png



這一判斷,與這場音樂會的心率變化數據基本吻合,但也有不同之處。實際上,鋼琴家演奏的音符數量與心跳頻率並不同比增長。例如,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末樂章中某一樂段的音符密度極其繁複,譜面宛如由墨跡繪成的森林。然而,此時王羽佳的心率非常低,最低只有每分鐘85次,僅比她的靜息心率高二十多次。而在拉赫瑪尼諾夫《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中,王羽佳的心率飆升至每分鐘149次,與普通人在慢跑時的心率相近。據悉,她演奏《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次數多達72次,約為《第二鋼琴協奏曲》演奏次數(35次)的兩倍,而演奏《第一鋼琴協奏曲》和《第四鋼琴協奏曲》的次數則更少(分別為14次和21次)。因此,可初步得出結論:演奏家對曲目的熟悉程度,會對心率變化產生較大的影響。



同頻是一種心靈感應


4.png



數據顯示,在《第三鋼琴協奏曲》的華彩樂章中,指揮家與鋼琴家的心率,以及樂團和觀眾的心率,其變化趨勢幾乎同步。在王羽佳看來,音樂中的同頻,不僅體現在心跳速度的生理表徵上,還體現在心理層面的感性聯結中,“所謂的人與人之間的同頻,實際上就是心領神會、同知同感。在我看來,同頻完全是一種心靈感應現象。”


音樂會的返場曲目是格魯克《精靈之舞》鋼琴改編曲,選自歌劇《奧菲歐與尤麗狄茜》,在王羽佳演奏時,全場觀眾都沉浸在無聲的寂靜中。《紐約時報》樂評人扎卡里·伍爾夫(Zachary Woolfe)對王羽佳當晚的演奏給予很高評價:“即使是拉赫瑪尼諾夫音樂中的熊熊烈火,在她的指尖下也依然能呈現出清新與溫柔。”


5.jpg

在《第三鋼琴協奏曲》的華彩樂章中參與者的心率變化同步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音樂會的答謝環節,指揮家雅尼克為王羽佳獻上了“跪謝禮”,以表達對這位傑出鋼琴家的最高致意。對於實驗數據中演奏心率的同頻現象,雅尼克表示:“作為一名指揮家,我的使命便是讓人們同心協力。這是我終其一生的藝術願景,但我從未想過,會在心跳頻率的統計數據中實現。在這場音樂會上,我能體會到和王羽佳的心有靈犀,這種感覺非常美好且動人。正因如此,我們熱愛演奏音樂。”


這次音樂會現場的“心跳實驗”,旨在探究音樂會對心理認知及生理刺激的影響。在評價本次實驗結果時,王羽佳說道:“這可能是鋼琴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我本人對此類實驗的初次嘗試。當看到數據結果時,我的感觸很深。對我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驚喜。”談及後續的實驗研究方向,卡內基音樂廳也在官方視頻中留下懸念:“如有機會,在王羽佳舉辦的下一場鋼琴馬拉松中,我們或許會探究鋼琴家在演奏時的腦電波變化。”



【延伸】


音樂心理學佐證:身心體驗存在相通性



此類音樂會現場實驗,隸屬於音樂心理學(psychology of music)學科的研究範疇。該交叉性學科涉及音樂學、心理學、生理學、物理學等領域,可被視為研究和解釋人類音樂經驗和行為的心理學分支。


2023年,德國的現場音樂會中也進行過與卡內基音樂廳類似的實驗。瑞士伯爾尼大學的教授沃爾夫岡·切爾(Wolfgang Tschacher)對132名柏林音樂會聽眾進行分組研究,他們的年齡範圍在18歲至85歲之間。實驗對象被分為三組,分別欣賞三首不同的弦樂五重奏曲目;並在實驗過程中佩戴傳感腰帶,以便收集人體生理反應的數據。這三首曲目分別是貝多芬《c小調弦樂五重奏》、勃拉姆斯《G大調第二弦樂五重奏》以及由倫敦愛樂樂團作曲家布雷特·迪恩譜寫的弦樂五重奏。


實驗結果表明:在聆聽時觀眾的呼吸頻率同步度最高;其次是他們的心率和興奮程度,後者的測量依據是指尖汗液的小幅增加。


此外在音樂會前,參與者還被要求完成一項性格測試,旨在從心理學層面研究性格因素對音樂會體驗的影響。結果顯示,性格隨和、樂於嘗鮮的參與者,在聆聽時中更易與他人共情。該實驗還表明,與貝多芬的音樂相比,當觀眾聆聽勃拉姆斯或布雷特·迪恩的音樂時,其生理同步性更高。


沃爾夫岡·切爾表示,“即使在音樂會期間,觀眾彼此並不認識甚至毫無交流,心率等測量數據也能印證,人們的身心體驗存在相通性。這是本次實驗得出的最令人興奮的結論。當看到數據同步時,我們意識到聽眾真正地參與到音樂中。因為,在情感層面他們表現出相同的反應。”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福克斯賠償多米尼$7.88億後,多米尼乘
2023: 美國這一套
2022: 賽德:中國改革派必看:復辟和反覆辟
2022: 基本人性與社會制度
2021: 當代大哲宣昶瑋關於西方普世價值和東方
2021: 盲族,評“中西文化對比”
2020: 關於中俄邊境疫情的一個奇思妙想
2020: 七絕 題照(1049)邪靈化作牧羊人
2019: 侵略戰爭帶來什麼文明?
2019: 周立波現任夫人,背景曝光,震驚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