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郁永河裨海紀游、稗海紀游——遇見三百年前的台灣 路線圖
送交者: `嘻嘻 2012年06月08日07:23:11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郁永河裨海紀游、稗海紀游——遇見三百年前的台灣 路線圖

郁永河《裨海紀游》路線圖 清領時期


郁永河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由福建到台灣來采硫磺,那一年距施琅率清軍入台已有十四年了,就環境變遷的角度而言,十七世紀漢人在台灣固然已墾成一些田園,但從郁永河將來台見聞所撰的《裨海紀游》觀察,可以發現當時台灣原始景觀的改變仍然有限。

最初,郁永河自府城(台南)出發,隨行給役者凡五十五人,他乘著犢車經過新港社、嘉溜灣社和麻豆社,見識到府城附近土著聚落的改變。接著他由半線社到大肚社、牛罵社,渡過大甲溪,到達宛里社。這段路程他印象深刻,他記道∶「經過番社皆空室,求一勺水不可得;得見一人,輒喜。自此以北,大概略同。」其實這就已觀察出大甲溪是當時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另一分界。從竹塹社到南 社的路途中,他吃盡了苦頭,沿路未見一人一屋,感到當地「非人類所宜至也」。亦即反映出十七世紀新竹一帶未開發的景觀。到達淡水社以後,郁永河遂在關渡附近暫居數月,上山考察硫磺礦穴,歷經茅棘,發現各地多為森林的原始景觀。

要之,透過郁永河的記述,我們對台灣生態環境可以有三方面的了解。首先,自然鬱積的瘴癘對早期漢人移民是一大威脅。其次,在自然的情況下,長途旅行極為艱辛。而簡陋的居所和原始的周圍環境,是相當地不便與危險。

--------------------------------------------------------------------------------

編繪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唐立宗 整理

分類

交通

資料

《裨海紀游》行經路線
《裨海紀游》行經地名


進入系統

編修本主題圖tqtravel


 
資料來源

 

洪敏麟  ,  《台灣地名沿革》 , 1979, 台中市: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洪敏麟  ,  《台灣舊地名之沿革》 , 1980, 台中市: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陸傳傑  ,  《裨海紀游新注》 , 2001, 台北市: 大地地理,

楊仁江  ,  《台閩地區第一級古蹟檔案圖說》 , 1995, 台北市: 內政部,

潘敬尉  ,  《台南市市區古蹟調查報告書》 , 1979, 台中市: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重修台灣省通志·住民志地名沿革篇》 , 卷三, 1995, 南投縣南投市: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大肚鄉公所  ,  《大肚鄉志》 , 1993, 台中縣: 大肚鄉公所,

戶外生活圖書公司  ,  《十萬分之一台灣全圖大事典》 , 1995, 台北市: 戶外生活圖書公司,
 

裨海紀游、稗海紀游——遇見三百年前的台灣

“裨海”出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给钻风找的资料

最後談到本書的書名。「裨海」的典故出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司馬貞的《索隱》說∶「裨海,小海也。」郁永河大概認為在大清一統之下,台灣海峽只能算是宇內的小海,因而用為這部特殊遊記的書題。

裨海紀游——遇見三百年前的台灣

三百年前,清朝的福州府火藥庫被燒個精光,這場火讓郁永河必須費盡千辛萬苦,渡過當時大家聞之色變的黑水溝來到台灣采硫磺,於是,才有了這本極具歷史價值的《裨海紀游》;書中忠實記錄了三百多年前台灣西部的面貌、台灣原住民的生活情況。郁永河對事物觀察很細膩,敘述生動活潑,不僅讀起來十分有趣,更是了解台灣歷史不可不讀的一本書。

《遇見三百年前的台灣》則是第一本《裨海紀游》的完整白話文譯本,透過作者豐富靈活的文筆,加上詳盡的註解、豐富的照片與參考資料,讓讀者可以輕鬆自在地走進時光隧道,看見三百年前台灣的樣貌。

本書特色

  • 清初郁永河受命來台采硫磺,記錄了三百年前台灣的風土民情與山川風物
  • 《裨海紀游》是台灣遊記文學的開創者。
  • 台灣研究先驅──黃得時推崇為「台灣文學史上隨筆文學裡最出色的作品」。
  • 葉石濤稱本書與《台海使槎錄》為台灣文學「散文雙璧」。

      作者簡介
      楊和之,台灣雲林人,陸軍備役上校,曾當過帶兵官、研究單位主管,現為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自幼興趣廣泛,沒有固定偏好;又先後師事曹敏、楊焱、陳繼法,以及老蓋先夏元瑜等碩學先進。因性向無定且轉益多師,故治學駁雜,所著論包括台灣史、南明史、生物史、兵制史、美術史、戲曲史等等,偶爾還繪畫、雕塑、寫雜文。友輩謬推淵博,實則自知系所謂「鼯鼠五技而窮」者也。

    • 深度推薦

      top

      【導讀】三百年前台灣西岸大縱走
      文/楊和之

      就有文字紀錄的歷史而言,位於西太平洋島鏈中央的台灣,在可信的紀錄上算是出現相當晚的。自一五四四年葡萄牙海船由東岸經過,因驚艷而命名為「Formosa」後,西方世界才漸漸曉得有這麽個島,距今不過四百多年而已。西歐各國懸隔萬里,這麽晚才知有此地不足為奇。然而僅僅隔著寬才一、兩百公里的海峽,且早在漢代時,航海技術就相當發達的中國人呢?

      幾千年來,中國人對於這個東南海外大島印象一向都很模糊。儘管自秦漢以來,歷代或多或少都留下了一些記述,但多半都語焉不詳,甚至所指的究竟是不是今天的台灣也往往很成問題。例如《隋書.琉球傳》所講的究竟是今天的台灣、還是琉球?宋代曾到澎湖和泉州沿海劫掠的「毗舍耶國」,到底是在今天的台灣、還是菲律賓┅┅等等,都還有許多爭議。況且絕大多數記述都得之於傳聞,不是執筆者親見的,難保無失實之虞。

      最早親履斯土而留下文字紀錄的中國人,可能是元代的汪大淵。他在《島夷志略》中提到曾登「琉球」的「峙山」(大概是今天高雄的壽山),並略述其地的物產和原住民的獵頭之類習俗。可惜文字過於簡略,沒能說得很明白。

      一直到差不多四百年前,一位福建連江籍的「備役上校」寫下了《東番記》,才算有了比較貼近的觀察紀錄。萬曆三十年底(一六○三年初),致仕游擊將軍陳第以類似「軍事顧問」的身分,隨同當時駐金門的把總沈有容追剿倭寇來此,《東番記》是他對這個島的認知,也是中國人對島上風土、民情最早的比較具體描述。然而陳第遊蹤所至,僅及於今天的台南、高雄沿海附近,且滯留的時日不多,是以《東番記》無論深度、廣度皆受到相當的局限。

      再過二十一、二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在今天的台南安平一帶建立了貿易、殖民據點。不久又有西班牙人接踵而來,在今天的基隆、淡水等地築城據守。荷、西雙方一些殖民地官員、傳教士等,對島上的種族、風俗、地理、物產等,做了不少專門或附帶的描寫,不管在數量或質量方面,都是同時期中國人無法相比的。這固然是荷、西在這個島上政治居於優勢的關係,但也因為當時在台的漢人,絕大多數都是為了討生活而來此從事商、耕、漁、獵的「普羅大眾」(號稱「台灣文獻初祖」的寧波人沈光文是極少數的例外),難以企盼他們能留下堪與洋人相提並論的著述。

      接著許多不甘臣事清廷的明朝遺老,先後追隨鄭成功父子來台,他們的文化水平自然夠,也留下一些片段的詩文。然而因為鄭氏政權在台灣僅僅維繫了二十二年,改朝換代後,幾乎所有文獻都散失了。當年流寓的那批高級知識分子當中,是否曾有人寫下夠分量的觀察紀錄,今天已經不得而知。

      物換星移,《東番記》成篇將及百年之後,西班牙人、荷蘭人的勢力早就被逐出島,明鄭政權也已覆亡了十餘年,才有另一位從福建來的師爺寫下了《裨海紀游》,記錄了從今天台南到北投的一路見聞。這是描寫三百年前台灣西部沿海地區概況最一手、最具體的著作。

      遺憾的是,我們對本書作者郁永河的了解,竟還遠不如比他早了一個世紀的陳第。甚至我們所知道的,大部分還是從《裨海紀游》一書中梳爬推斷的。再加上從一些方志、筆記上找到的不多記述,僅能簡短的介紹其人如次∶

      郁永河字滄浪,浙江杭州府的附郭仁和縣人,最高科名是本縣縣學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僅有丁紹儀的《東瀛識略》說他是「明經」(貢生)。但其書成於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這說法出現太晚,不知何所據而云然?非常不可靠。

      清初緣明制,如果不曾中舉或出貢,一個光杆生員是沒有任官資格的,大概因為這樣,他只能以游幕為業,屈身為現職官員的幕賓,俗稱師爺。

      明清各級官守都聘有幕賓,協助主官處理公私事務,依所承辦業務性質,而有刑名、錢 、書啟、西席等等不同分工。不過,我們無法從《裨海紀游》中判定郁永河到底是哪種性質的師爺。

      據他自己說∶他在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春天進入福建,抵福州落腳。約半年後離省城出遊,次年回福州擔任本府同知王仲千(仲千應該不是本名,而是字號)的幕賓。到福建的原因是否應聘?擔任王同知的幕賓之前,是否替其他官員服務過?我們一概不知。只知道接下來的五年當中,他多次赴閩西的邵武、汀州各府公幹,趁機遊歷了各處山川形勝之地。

      另外,《裨海紀游》中提到三十年前曾經在天雄(河北大名)、鄴下(河南臨漳)待過,並與當地士人交往;而且書中還一再感嘆年老體衰。那麽,他到台灣來的時候至少應該已經五十好幾了。

      促使他台灣之行的導因,是在擔任王同知幕賓五年後發生的火藥庫失火事件。那一場火,將福州府庫存的五十萬斤火藥燒得精光。災情報到朝廷,皇帝下令要「典守者」賠補,郁永河的老闆王仲千可能就是該負責的官員。依照清初府的體制,知府轄正五品同知、正六品通判若幹員,分管糧鹽、督捕、江海防務、河工水利、清軍理事、撫綏民夷等專務。管理火藥庫應該是王仲千的固定分工,必須負責補足損失,所以郁永河才得到這次來台的機會。

      台灣北部出產硫磺,汪大淵在《島夷志略》裡就提到了,可見元代的中國人早已經知道這個事實。明嘉靖年間鄭舜功的《日本一鑒》中,還繪有台灣島圖(他稱為「小東」島),島上有「雞籠山」,並註記附近產硫。萬曆年間張燮的《東西洋考》也說雞籠淡水的形勝有「璜山」∶「琉璜氣每作火光,沿山躲鑠。」百年之後,清朝的福建省官員當然更清楚了。

      硫磺是製造火藥不可或缺的成分,既需採辦,則台灣是個優先考慮的地點。一則是一帆可達,交通運輸不成問題;再則同是隸屬於福建省的一個府,公事協調和必要支援都方便,因此,郁永河和王雲森兩位師爺就奉命辦理這件事。其整個經過,郁師爺在《裨海紀游》中說得很詳細,不多贅述。

      啟程將近十個月之後,采硫任務結束,郁永河直接從淡水開航返回福州復命。此後有關他的任何事情,我們一概都不知道。不過,光憑《裨海紀游》這部台灣遊記,就足以讓他不朽了。

      除《裨海紀游》之外,他還留下幾種作品∶《偽鄭逸事》《番境補遺》《海上紀略》《宇內形勢》,全都與台灣有關,但都只是薄薄的幾頁。很難想像這樣一位好遊歷而又善屬文的人物,除了以上這些之外,會沒有其他著作,但我們就是不知道。

      《裨海紀游》全書分三卷,從受領任務開始,到采硫事畢返回復命為止,共二萬四千多字。行文夾敘夾議,大概是覺得徒文不足以 感,故興之所至常雜以吟詠,這是許多舊文人共有的習慣。

      這本書忠實記錄了三百多年前台灣西部的面貌,其中有數端值得一提。

      首先,是反映了當時台灣開發的概況,當時的嘉南平原經荷、鄭多年墾殖,大體上已適宜以業農為主的漢人居住,但過此以往則不然。台中附近是「野番常伏林中射鹿,見人則矢鏃立至」;花東地區是「苦野番間阻,不得與山西通」;中央山脈是「自洪荒以來,斧斤所未入,野番生其中,巢居穴處,血飲毛茹者,種類實繁」,而其目的地淡水地區更是「人至即病,病輒死」。在此情況下,隸役、官弁每以深入「蠻荒」區域為難。非獨畏苦怕難,實是攸關生死,人情在所難免。

      其次,郁永河自府城出發,中經牛罵社(台中清水)的羈阻、淡水社(台北淡水)的準備,將近一個月後到達今天的北投,開始煉硫作業。其所行經路線,穿越了許多不同族原住民的地域。這些族群之間的語言、風俗,甚至外貌原本差異極大,但今天各族都早已徹底漢化,無復能加以分辨。郁永河雖然行色匆匆,途經的各社往往只是驅車而過,最多是經宿即去,但一路都不斷記下所見印象。經由《裨海紀游》,我們可以發現西拉雅、洪雅、帕瀑拉、巴布薩、道卡斯,以及凱達格蘭等各族之間是有相當差別的。郁永河只憑驚鴻一瞥,就留下如此詳實的資料,其觀察、敘述的功力之高,不得不令人嘆服。大多數比他時代晚得多,且後來宦、寓此島歷有年所的作者,他們筆下所描述的台灣原住民情況,還遠不如他的細膩詳確呢!

      再就個人的胸襟器識而言,郁永河雖和當時一般漢人一樣,有時不免會有些「大漢沙文主義」,但在行文中,處處可見他儘量排除根深柢固的成見。比如經過西拉雅族的新港、嘉溜灣、麻豆等社時,不吝稱讚其「嘉木陰森,屋宇完潔」;至洪雅族的大武郡社,見「三少婦共舂,中一婦頗有姿;然裸體對客,而意色泰然。」筆下絕無貶意,竟有無懷、葛天遺風之感。只有這樣不懷莫名其妙優越感的人,才能欣賞原住民文化的樸質之美。

      他還是個人道主義者。對一些在原住民各社中負責對外聯絡、仲介的通事,每藉原住民語言隔閡、不諳法令的弱點而上下其手,盤剝自肥的行為,他一再表示痛恨,直斥之為「社棍」,不因同屬漢人而「胳膊往內彎」。這種公正態度,更增《裨海紀游》內容的可信度。

      另外,《裨海紀游》還記錄了一些有關鄭成功祖孫三代的傳聞,多有他書所不載者。其中部分雖未必完全正確,但至少代表清領初期,他所接觸的仕台官員及流寓人士的看法。

      當時距鄭氏滅亡不久,郁永河來台的前一年,島上又剛發生過吳球、朱 龍的「謀亂」事件,這是清領之後台灣第一次大規模的民變(在此之前至少還發生兩次,只是沒鬧得那麽大)。可以想見當時的政治氣氛甚為敏感,因而他在提到明鄭時,依清朝立場不得不特書「偽鄭」,但字裡行間對鄭成功的孤忠大節一直都給予高度評價。在他的另一篇作品《偽鄭逸事》中,更是對鄭成功讚頌不置。在其心目中,事實真相遠比「政治正確」更重要。

      《裨海紀游》這本書很早就有人注意,並一再刊刻傳鈔。目前所知的可見及已佚版本,至少就有二十幾種,還有些著作長篇大段地加以徵引。但因為郁永河不是名人,有些版本的刊、鈔者居然不知作者是誰;還有的著錄誤為「郁永和」;另有署「武林郁滄浪」,竟以字作名(杭州古名「武林」,這籍貫倒還不算錯)。有的誤以為他是杭州府的另一附郭錢塘縣人;有的因《重纂福建通志》中著錄其《偽鄭逸事》,因而逕自判定他是福建人;甚至還有把「武林」誤作「武陵」的,將他的籍貫從浙江搬到湖北,那就更離譜了。

      本書書名除《裨海紀游》外,還有改題《渡海輿記》《采硫日記》的;又有誤為《 海紀游》《稗海紀游》的。在一些方志及筆記中,則還有稱《稗海紀略》《稗海紀游略》《稗海紀游》《采硫日記》的。

      書名歧出的問題還在其次,更嚴重的是許多刊刻、傳鈔者的隨意刪、改,使得各種版本內容差異極大,考訂校勘勢須大費周章。幸而這一繁瑣工作,已故方豪教授在多年前就做過了,因而我們只須根據民國三十九年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的合校本,或省略其校勘按語的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本,就能省下偌大力氣了。前輩學人孜孜精研以遺惠於後學者如此,特表出之。

      因此,本書的整理就以目前最完善、且讀起來最順暢的「台銀本」為底本,僅將一些不經見的古體、異體字改為常用字,俾便於閱讀;另有部分斷句、標點,因筆者另有意見,遂膽大妄為予以臆改。

      尤須補充說明的是,明嘉靖以後,文人筆下多喜以古地望代今稱、以古官號代今職、以字號代人名,仕至極品者甚且里籍稱之。此風直至清末猶然,郁永河也不例外。因而在整理過程中,儘量將這類稱謂予以還原,並在原文下作注,以免影響譯文閱讀的流暢性。至於其遊蹤所至,頗有古今地名不同者,則在譯文中以括弧說明,俾能一目了然。至若作者偶有誤記或誤解,以及需要補充敘述者,則加註腳說明之。需更進一步闡述,而稍離本題可能妨礙文氣者,則另外解說。

      還有,郁永河所至多所吟詠,在《裨海紀游》中,詩作所占的分量頗為不少。因文體特性關係,散文難以完全表達詩詞的節奏和韻味;且許多奇語警句一經翻譯,往往頓失原來的意境及風采。自愧無能忠實傳譯,故仍其舊,僅對其所用的較僻典故作注,以便於了解作者的意旨所在。

      最後談到本書的書名。「裨海」的典故出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司馬貞的《索隱》說∶「裨海,小海也。」郁永河大概認為在大清一統之下,台灣海峽只能算是宇內的小海,因而用為這部特殊遊記的書題。

      ★延伸閱讀
      《裨海紀游新注》
      《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
      《台灣舊路踏查記》
      《台灣踏查日記〈上〉》
      《台灣踏查日記〈下〉》

      詳細資料

      top
      • 叢書系列∶人文映象
      • 規格∶平裝 / 248頁 / 21*15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top

      三百年前,清朝的福州府火藥庫被燒個精光,這場火讓郁永河必須費盡千辛萬苦,渡過當時大家聞之色變的黑水溝來到台灣采硫磺,於是,才有了這本極具歷史價值的《裨海紀游》;書中忠實記錄了三百多年前台灣西部的面貌、台灣原住民的生活情況。郁永河對事物觀察很細膩,敘述生動活潑,不僅讀起來十分有趣,更是了解台灣歷史不可不讀的一本書。

      《遇見三百年前的台灣》則是第一本《裨海紀游》的完整白話文譯本,透過作者豐富靈活的文筆,加上詳盡的註解、豐富的照片與參考資料,讓讀者可以輕鬆自在地走進時光隧道,看見三百年前台灣的樣貌。

      本書特色

    • 清初郁永河受命來台采硫磺,記錄了三百年前台灣的風土民情與山川風物
    • 《裨海紀游》是台灣遊記文學的開創者。
    • 台灣研究先驅──黃得時推崇為「台灣文學史上隨筆文學裡最出色的作品」。
    • 葉石濤稱本書與《台海使槎錄》為台灣文學「散文雙璧」。

        作者簡介
        楊和之,台灣雲林人,陸軍備役上校,曾當過帶兵官、研究單位主管,現為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自幼興趣廣泛,沒有固定偏好;又先後師事曹敏、楊焱、陳繼法,以及老蓋先夏元瑜等碩學先進。因性向無定且轉益多師,故治學駁雜,所著論包括台灣史、南明史、生物史、兵制史、美術史、戲曲史等等,偶爾還繪畫、雕塑、寫雜文。友輩謬推淵博,實則自知系所謂「鼯鼠五技而窮」者也。

      • 深度推薦

        top

        【導讀】三百年前台灣西岸大縱走
        文/楊和之

        就有文字紀錄的歷史而言,位於西太平洋島鏈中央的台灣,在可信的紀錄上算是出現相當晚的。自一五四四年葡萄牙海船由東岸經過,因驚艷而命名為「Formosa」後,西方世界才漸漸曉得有這麽個島,距今不過四百多年而已。西歐各國懸隔萬里,這麽晚才知有此地不足為奇。然而僅僅隔著寬才一、兩百公里的海峽,且早在漢代時,航海技術就相當發達的中國人呢?

        幾千年來,中國人對於這個東南海外大島印象一向都很模糊。儘管自秦漢以來,歷代或多或少都留下了一些記述,但多半都語焉不詳,甚至所指的究竟是不是今天的台灣也往往很成問題。例如《隋書.琉球傳》所講的究竟是今天的台灣、還是琉球?宋代曾到澎湖和泉州沿海劫掠的「毗舍耶國」,到底是在今天的台灣、還是菲律賓┅┅等等,都還有許多爭議。況且絕大多數記述都得之於傳聞,不是執筆者親見的,難保無失實之虞。

        最早親履斯土而留下文字紀錄的中國人,可能是元代的汪大淵。他在《島夷志略》中提到曾登「琉球」的「峙山」(大概是今天高雄的壽山),並略述其地的物產和原住民的獵頭之類習俗。可惜文字過於簡略,沒能說得很明白。

        一直到差不多四百年前,一位福建連江籍的「備役上校」寫下了《東番記》,才算有了比較貼近的觀察紀錄。萬曆三十年底(一六○三年初),致仕游擊將軍陳第以類似「軍事顧問」的身分,隨同當時駐金門的把總沈有容追剿倭寇來此,《東番記》是他對這個島的認知,也是中國人對島上風土、民情最早的比較具體描述。然而陳第遊蹤所至,僅及於今天的台南、高雄沿海附近,且滯留的時日不多,是以《東番記》無論深度、廣度皆受到相當的局限。

        再過二十一、二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在今天的台南安平一帶建立了貿易、殖民據點。不久又有西班牙人接踵而來,在今天的基隆、淡水等地築城據守。荷、西雙方一些殖民地官員、傳教士等,對島上的種族、風俗、地理、物產等,做了不少專門或附帶的描寫,不管在數量或質量方面,都是同時期中國人無法相比的。這固然是荷、西在這個島上政治居於優勢的關係,但也因為當時在台的漢人,絕大多數都是為了討生活而來此從事商、耕、漁、獵的「普羅大眾」(號稱「台灣文獻初祖」的寧波人沈光文是極少數的例外),難以企盼他們能留下堪與洋人相提並論的著述。

        接著許多不甘臣事清廷的明朝遺老,先後追隨鄭成功父子來台,他們的文化水平自然夠,也留下一些片段的詩文。然而因為鄭氏政權在台灣僅僅維繫了二十二年,改朝換代後,幾乎所有文獻都散失了。當年流寓的那批高級知識分子當中,是否曾有人寫下夠分量的觀察紀錄,今天已經不得而知。

        物換星移,《東番記》成篇將及百年之後,西班牙人、荷蘭人的勢力早就被逐出島,明鄭政權也已覆亡了十餘年,才有另一位從福建來的師爺寫下了《裨海紀游》,記錄了從今天台南到北投的一路見聞。這是描寫三百年前台灣西部沿海地區概況最一手、最具體的著作。

        遺憾的是,我們對本書作者郁永河的了解,竟還遠不如比他早了一個世紀的陳第。甚至我們所知道的,大部分還是從《裨海紀游》一書中梳爬推斷的。再加上從一些方志、筆記上找到的不多記述,僅能簡短的介紹其人如次∶

        郁永河字滄浪,浙江杭州府的附郭仁和縣人,最高科名是本縣縣學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僅有丁紹儀的《東瀛識略》說他是「明經」(貢生)。但其書成於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這說法出現太晚,不知何所據而云然?非常不可靠。

        清初緣明制,如果不曾中舉或出貢,一個光杆生員是沒有任官資格的,大概因為這樣,他只能以游幕為業,屈身為現職官員的幕賓,俗稱師爺。

        明清各級官守都聘有幕賓,協助主官處理公私事務,依所承辦業務性質,而有刑名、錢 、書啟、西席等等不同分工。不過,我們無法從《裨海紀游》中判定郁永河到底是哪種性質的師爺。

        據他自己說∶他在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春天進入福建,抵福州落腳。約半年後離省城出遊,次年回福州擔任本府同知王仲千(仲千應該不是本名,而是字號)的幕賓。到福建的原因是否應聘?擔任王同知的幕賓之前,是否替其他官員服務過?我們一概不知。只知道接下來的五年當中,他多次赴閩西的邵武、汀州各府公幹,趁機遊歷了各處山川形勝之地。

        另外,《裨海紀游》中提到三十年前曾經在天雄(河北大名)、鄴下(河南臨漳)待過,並與當地士人交往;而且書中還一再感嘆年老體衰。那麽,他到台灣來的時候至少應該已經五十好幾了。

        促使他台灣之行的導因,是在擔任王同知幕賓五年後發生的火藥庫失火事件。那一場火,將福州府庫存的五十萬斤火藥燒得精光。災情報到朝廷,皇帝下令要「典守者」賠補,郁永河的老闆王仲千可能就是該負責的官員。依照清初府的體制,知府轄正五品同知、正六品通判若幹員,分管糧鹽、督捕、江海防務、河工水利、清軍理事、撫綏民夷等專務。管理火藥庫應該是王仲千的固定分工,必須負責補足損失,所以郁永河才得到這次來台的機會。

        台灣北部出產硫磺,汪大淵在《島夷志略》裡就提到了,可見元代的中國人早已經知道這個事實。明嘉靖年間鄭舜功的《日本一鑒》中,還繪有台灣島圖(他稱為「小東」島),島上有「雞簧健梗 K註記附近產硫。萬曆年間張燮的《東西洋考》也說雞壞 男蝿儆小歌 健梗骸噶痂珰饷孔骰鸸猓 厣蕉汨p。」百年之後,清朝的福建省官員當然更清楚了。

        硫磺是製造火藥不可或缺的成分,既需採辦,則台灣是個優先考慮的地點。一則是一帆可達,交通咻 懷蓡 };再則同是隸屬於福建省的一個府,公事協調和必要支援都方便,因此,郁永河和王雲森兩位師爺就奉命辦理這件事。其整個經過,郁師爺在《裨海紀游》中說得很詳細,不多贅述。

        啟程將近十個月之後,采硫任務結束,郁永河直接從淡水開航返回福州復命。此後有關他的任何事情,我們一概都不知道。不過,光憑《裨海紀游》這部台灣遊記,就足以讓他不朽了。

        除《裨海紀游》之外,他還留下幾種作品∶《偽鄭逸事》《番境補遺》《海上紀略》《宇內形勢》,全都與台灣有關,但都只是薄薄的幾頁。很難想像這樣一位好遊歷而又善屬文的人物,除了以上這些之外,會沒有其他著作,但我們就是不知道。

        《裨海紀游》全書分三卷,從受領任務開始,到采硫事畢返回復命為止,共二萬四千多字。行文夾敘夾議,大概是覺得徒文不足以 感,故興之所至常雜以吟詠,這是許多舊文人共有的習慣。

        這本書忠實記錄了三百多年前台灣西部的面貌,其中有數端值得一提。

        首先,是反映了當時台灣開發的概況,當時的嘉南平原經荷、鄭多年墾殖,大體上已適宜以業農為主的漢人居住,但過此以往則不然。台中附近是「野番常伏林中射鹿,見人則矢鏃立至」;花東地區是「苦野番間阻,不得與山西通」;中央山脈是「自洪荒以來,斧斤所未入,野番生其中,巢居穴處,血飲毛茹者,種類實繁」,而其目的地淡水地區更是「人至即病,病輒死」。在此情況下,隸役、官弁每以深入「蠻荒」區域為難。非獨畏苦怕難,實是攸關生死,人情在所難免。

        其次,郁永河自府城出發,中經牛罵社(台中清水)的羈阻、淡水社(台北淡水)的準備,將近一個月後到達今天的北投,開始煉硫作業。其所行經路線,穿越了許多不同族原住民的地域。這些族群之間的語言、風俗,甚至外貌原本差異極大,但今天各族都早已徹底漢化,無復能加以分辨。郁永河雖然行色匆匆,途經的各社往往只是驅車而過,最多是經宿即去,但一路都不斷記下所見印象。經由《裨海紀游》,我們可以發現西拉雅、洪雅、帕瀑拉、巴布薩、道卡斯,以及凱達格蘭等各族之間是有相當差別的。郁永河只憑驚鴻一瞥,就留下如此詳實的資料,其觀察、敘述的功力之高,不得不令人嘆服。大多數比他時代晚得多,且後來宦、寓此島歷有年所的作者,他們筆下所描述的台灣原住民情況,還遠不如他的細膩詳確呢!

        再就個人的胸襟器識而言,郁永河雖和當時一般漢人一樣,有時不免會有些「大漢沙文主義」,但在行文中,處處可見他儘量排除根深柢固的成見。比如經過西拉雅族的新港、嘉溜灣、麻豆等社時,不吝稱讚其「嘉木陰森,屋宇完潔」;至洪雅族的大武郡社,見「三少婦共舂,中一婦頗有姿;然裸體對客,而意色泰然。」筆下絕無貶意,竟有無懷、葛天遺風之感。只有這樣不懷莫名其妙優越感的人,才能欣賞原住民文化的樸質之美。

        他還是個人道主義者。對一些在原住民各社中負責對外聯絡、仲介的通事,每藉原住民語言隔閡、不諳法令的弱點而上下其手,盤剝自肥的行為,他一再表示痛恨,直斥之為「社棍」,不因同屬漢人而「胳膊往內彎」。這種公正態度,更增《裨海紀游》內容的可信度。

        另外,《裨海紀游》還記錄了一些有關鄭成功祖孫三代的傳聞,多有他書所不載者。其中部分雖未必完全正確,但至少代表清領初期,他所接觸的仕台官員及流寓人士的看法。

        當時距鄭氏滅亡不久,郁永河來台的前一年,島上又剛發生過吳球、朱 龍的「 y」事件,這是清領之後台灣第一次大規模的民變(在此之前至少還發生兩次,只是沒鬧得那麽大)。可以想見當時的政治氣氛甚為敏感,因而他在提到明鄭時,依清朝立場不得不特書「偽鄭」,但字裡行間對鄭成功的孤忠大節一直都給予高度評價。在他的另一篇作品《偽鄭逸事》中,更是對鄭成功讚頌不置。在其心目中,事實真相遠比「政治正確」更重要。

        《裨海紀游》這本書很早就有人注意,並一再刊刻傳鈔。目前所知的可見及已佚版本,至少就有二十幾種,還有些著作長篇大段地加以徵引。但因為郁永河不是名人,有些版本的刊、鈔者居然不知作者是誰;還有的著錄誤為「郁永和」;另有署「武林郁滄浪」,竟以字作名(杭州古名「武林」,這籍貫倒還不算錯)。有的誤以為他是杭州府的另一附郭錢塘縣人;有的因《重纂福建通志》中著錄其《偽鄭逸事》,因而逕自判定他是福建人;甚至還有把「武林」誤作「武陵」的,將他的籍貫從浙江搬到湖北,那就更離譜了。

        本書書名除《裨海紀游》外,還有改題《渡海輿記》《采硫日記》的;又有誤為《 海紀游》《稗海紀游》的。在一些方志及筆記中,則還有稱《稗海紀略》《稗海紀游略》《稗海紀游》《采硫日記》的。

        書名歧出的問題還在其次,更嚴重的是許多刊刻、傳鈔者的隨意刪、改,使得各種版本內容差異極大,考訂校勘勢須大費周章。幸而這一繁瑣工作,已故方豪教授在多年前就做過了,因而我們只須根據民國三十九年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的合校本,或省略其校勘按語的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本,就能省下偌大力氣了。前輩學人孜孜精研以遺惠於後學者如此,特表出之。

        因此,本書的整理就以目前最完善、且讀起來最順暢的「台銀本」為底本,僅將一些不經見的古體、異體字改為常用字,俾便於閱讀;另有部分斷句、標點,因筆者另有意見,遂膽大妄為予以臆改。

        尤須補充說明的是,明嘉靖以後,文人筆下多喜以古地望代今稱、以古官號代今職、以字號代人名,仕至極品者甚且里籍稱之。此風直至清末猶然,郁永河也不例外。因而在整理過程中,儘量將這類稱謂予以還原,並在原文下作注,以免影響譯文閱讀的流暢性。至於其遊蹤所至,頗有古今地名不同者,則在譯文中以括弧說明,俾能一目了然。至若作者偶有誤記或誤解,以及需要補充敘述者,則加註腳說明之。需更進一步闡述,而稍離本題可能妨礙文氣者,則另外解說。

        還有,郁永河所至多所吟詠,在《裨海紀游》中,詩作所占的分量頗為不少。因文體特性關係,散文難以完全表達詩詞的節奏和韻味;且許多奇語警句一經翻譯,往往頓失原來的意境及風采。自愧無能忠實傳譯,故仍其舊,僅對其所用的較僻典故作注,以便於了解作者的意旨所在。

        最後談到本書的書名。「裨海」的典故出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司馬貞的《索隱》說∶「裨海,小海也。」郁永河大概認為在大清一統之下,台灣海峽只能算是宇內的小海,因而用為這部特殊遊記的書題。

        ★延伸閱讀
        《裨海紀游新注》
        《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
        《台灣舊路踏查記》
        《台灣踏查日記〈上〉》
        《台灣踏查日記〈下〉》

        詳細資料

        top
        • 叢書系列∶人文映象
        • 規格∶平裝 / 248頁 / 21*15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裨海紀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裨海記游該書,即描繪他此趟采硫工作的過程,期間將當時台灣西部,諸如新港、大武
        郡、(大肚)、沙轆(沙鹿)、牛罵頭(清水)、通霄等地的平埔族與其他原住民的風俗
        ...
        zh.wikipedia.org/zh/裨海紀游 - 網页快照 - 类似结果
      • 博客來書籍館>遇見三百年前的台灣∶裨海紀游

        2004年5月28日 ... 《遇見三百年前的台灣》則是第一本《裨海紀游》的完整白話文譯本,透過 ..... 在一些
        方志及筆記中,則還有稱《稗海紀略》《稗海紀游略》《稗海紀游》《采硫
        ...
        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59299 - 網页快照 - 类似结果
      • 【台灣文獻叢刊·第44 種】《裨海紀游》 (清)郁永河撰-古典小说之家-西陆網

        棗花軒刊本稗海紀游未見。達綸刻本裨海紀游既為屑玉叢譚本所本,秘籍叢函鈔本采
        硫日記既為粵雅堂叢書本所本,小西藏本采硫日記既即胡繩祖
        ...
        club.xilu.com/wave99/msgview-950484-15999.html - 網页快照
      • 遇見三百年前的台灣-裨海紀游(豆瓣)

        遇見三百年前的台灣-裨海紀游. 遇見三百年前的台灣-裨海紀游. 副标题: 稗海紀游
        作者: 楊和之 出版社: 圓神 出版年: 2004-6 页数: 241 定價: TWD220
        ...
        book.douban.com/subject/1359885/
      • 郁永河《裨海紀游》路線圖

        以地圖詳示郁永河三百年前旅台的路線,並提供參考書目。
        thcts.ascc.net/template/sample8.asp?id=rc14 - 網页快照 - 类似结果
      • 七、裨海紀游選——北投硫穴記

        裨海紀游》一書,版本甚雜,書名之異名亦多,如有作《渡海輿記》、《稗海紀游》、《采
        硫日記》等等。裨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
        203.72.29.4/teacher/F102/set/..%5C教學資源%5C5-7裨海紀游選.ppt - 網页快照
      • 裨海记游_百度文库

        2010年11月11日 ... (8)道光十三年,沈 惪跋昭代叢書本裨海紀游;已見。 (9)道光十五年,棗花軒刊巾
        箱本稗海紀游,販書偶記著綠;未見。 (10)道光二十三年,舟車所
        ...
        wenku.baidu.com/view/f85433f9aef8941ea76e0557.html - 網页快照
      • 稗海紀游 裨海紀游的图片搜索结果


      • 稗海紀游@ 不對稱試片室:: 痞客邦PIXNET ::

        2012年4月29日 ... 上回放假在新竹誠品看到了《裨海紀游》的英文版是南天出版的大為驚人我不知道有
        多少人認識郁永河我也沒啥好托大的我的確也是研究所後才認識
        ...
        gabe.pixnet.net/blog/post/8271152-稗海紀游 - 網页快照
      • 弁言_【台灣文獻叢刊·第044 種】裨海紀游(清)郁永河著_国学导航

        民國三十八年春,我來台灣,即對康熙三十九年來台的郁永河所撰的裨海紀游,作
        全面的研究;包括 .... (9)道光十五年,棗花軒刊巾箱本稗海紀游,販書偶記著綠;未見

        www.guoxue123.cn/tw/01/044/002.htm - 網页快照
      • 飛碟聯播網- 討論區- 飛碟晚餐董智森- 請教∶是「海紀游,還是「 ...

        書名∶遇見300年前的台灣~裨海紀游裨海紀游的白話文版本) 出版社∶圓神出版 ...
        昨天侯文詠在談郁永河的裨海紀游節目有提到據郁永河觀察 歷史以來台灣根本不
        ...
        www.uforadio.com.tw/modules/newbb/viewtopic.php?post_id... - 網页快照
      • 稗海纪游- CNKI知识搜索

        清人郁永河在《稗海纪游》中说,高山族“秋成纳稼,计终岁所食;有餘,则尽付曲蘖;来年新禾
        既植,又尽以所余酿酒。番人无男女皆嗜酒。酒熟,各携所酿,聚男女酣饮;歌呼如沸,
        ...
        search.cnki.com.cn/search.aspx?q=稗海纪游 - 網页快照 - 类似结果
      • 【知堂】稗海纪游- 孔明網文档超市

        2011年9月9日 ... 偶从旧书估得《稗海纪游》一编,纸敝墨劣,而文可读,價亦不廉,但终收得之,因其记
        游历台湾事,盖亦不多见也。书共八十四叶,纪游居其大半,
        ...
        www.kongming.cn/cottage/scontswf.aspx?id=43897 - 網页快照 - 类似结果
      • 稗海纪游-飞天文学網

        稗海纪游 偶从旧书估得《稗海纪游》一编,纸敝墨劣,而文可读,價亦不廉,但终收得之
        ,因其记游历台湾事,盖亦不多见也。书共八十四叶,纪游居其大半,後附《伪郑
        ...
        book.ft77.com/mingjia/zhouzuoren/知堂书话/1/sh196.htm - 網页快照 - 类似结果
      • 稗海紀游 - 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要題名: 稗海紀游. 題名序列編號: 一. 體裁: 文. 文字內文: 二十四日什刻出南門至
        大雨留宿呂邸舍,二十五日天霽,行三十里,渡烏龍江,宿霧初收,江光如練,望海山
        ...
        nrch.cca.gov.tw/ccahome/search/search_meta.jsp?xml_id... - 網页快照 - 类似结果
      • 稗海紀游@ 不對稱試片室:: 痞客邦PIXNET ::

        2011年4月29日 ... 上回放假在新竹掌房吹搅恕恶 FONT color=#cc0033>海紀游》的英文版是南天出版的大為驚人我不知道有
        多少人認識郁永河我也沒啥好托大的我的確也是研究所後才認識
        ...
        gabe.pixnet.net/blog/post/8271152-稗海紀游 - 網页快照 - 类似结果
      • 鐵馬日記: 紙上談兵之尋找稗海紀游的<啞束社> - yam天空部落

        2008年11月10日 ... 四月12日,過啞束社,至大肚社。>這個<啞束社>,到底在哪裡?───────
        ──────────────────西元1696年(康熙35年)
        ...
        blog.yam.com/godkrab/article/18146065 - 網页快照 - 类似结果
      • 博客來書籍館>遇見三百年前的台灣∶裨海紀游

        2004年5月28日 ... 遇見三百年前的台灣∶裨海紀游楊和之/著. ... 在一些方志及筆記中,則還有稱《稗海紀
        略》《稗海紀游略》《稗海紀游》《采硫日記》的。 書名歧出的問題還
        ...
        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 - 網页快照 - 类似结果
      • 裨海记游_百度文库

        2010年11月11日 ... (9)道光十五年,棗花軒刊巾箱本稗海紀游,販書偶記著綠;未見。 ... 此外,另有一
        版本名「稗海紀游略」,也是我作合校本時所不知的。我未見原書,
        ...
        wenku.baidu.com/view/f85433f9aef8941ea76e0557.html - 網页快照 - 类似结果
      • 稗海紀游- 卡瓦苦雷嚕- Yahoo!奇摩部落格

        2007年3月23日 ... 康熙年間,郁永河赴台探勘開採硫磺礦,他一路由南往北,對台灣當時民間及林野所見所聞
        的民俗風情、自然人物有非常詳盡的紀錄,後集錄成冊,
        ...
        tw.myblog.yahoo.com/.../article?mid=39&prev=40&next=38 - 網页快照 - 类似结果
      • 稗海纪游| 知堂雲

        2011年9月30日 ... 偶从旧书估得《稗海纪游》一编,纸敝墨劣,而文可读,價亦不廉,但终收得之,因其记
        游历台湾事,盖亦不多见也。书共八十四叶,纪游居其大半,後附《伪
        ...
        zhitangyun.com/?p=4211 - 網页快照 - 类似结果
      •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解散人民公社是卸磨殺驢!
        2011: 香椿樹: 八刀殺死了藥佳鑫?
        2010: YDX:中國技術治國的優勢
        2010: 新西蘭農民: 對六四和民運人士說風涼話
        2009: 江澤民關於6-4那張學生隻身擋坦克照片
        2009: 邏輯: 西方民主和中國君主
        2008: 連環畫《三國演義》【4】虎牢關
        2008: 連環畫《神筆馬良》(人美新版)
        2007: 再說六四武裝平暴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