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换一个角度看64
送交者: tasman 2004年03月14日11:22:40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笔者一直不愿意趟64浑水。但如今孩子长大,看了卡玛女士作的【天安门】,不免问这问那。与其让他们到网上去找答案,不如我给他们解释。一.感情化和外部势力把六四的学生组织,和文革的大学生组织作一比较,好像六四一代不如文革一代。文革大学红卫兵组织比较严密,组织纪律性强。感性冲动的成份比较少。那时候大学生大多经历过四清。有些学校的学生还当过兵。这使他们比89年的大学生成熟很多。学生组织中必然有“感情煽动者”。

一般来说,这类煽动者是女性,一开始在组织中的地位并不高,到了后来地位逐步上升。外界势力很喜欢这样的人。因为这类人会煽动,能鼓励学生作一些极端性的事情。比如“坚持到最后”,“决不妥协”。在文革中也是一样。煽动者都是后来居上。但是在文革大学生组织中,感情煽动者的地位始终不高。在中学组织中地位比较高。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在感情煽动者(一般总是女的)渐居要职的时候,一般都是外来势力介入的时候。这个外来势力,有时候就能让学生成事:突然之间造反成功。比如文革时期。只要毛泽东和中央文革一支持,学生造反马上就成功。在89学运中的某几个时期,好像也有这种可能性。有些人以为马上就成功,很多官等着他们去作。但是有些外来势力把学生当冲锋队,或敢死队。

让学生干一些极端性的事情,结果是招致镇压。所以学生运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赌博。很可能一下子就成功——当然是在外力的帮助下,也可能一下子就被镇压。赌注是相当大的。没有这种爱好的学生,应该及时退出。而有此爱好的人士,自己会激流勇进。感情煽动者的地位的上升,有榜样性。很多人会学着感情化。小伙子会哇哇大哭,比小丫头哭得还厉害。在运动后期,哭变成主要的语言。它的煽动性强大而理性成份很小。

为了让学生作出更大的牺牲,和外界的更多支持,哭是经常使用的行为。天安门事件最后几天的领袖,是学生中最感情化的人物。这应该被看作外来势力介入的结果,也应被看作是学生运动的后期的必然现象。外来介入,和运动后期,是一回事。因为学生运动一定会有外来势力介入。学生渴望着这类介入,某些势力渴望着介入他们。学生渴望介入,是因为学生自己会下意识地认识到,靠他们这几个人搞不成什么事。而那些外在势力认为,学生运动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学生运动一定会受到镇压。差别只在镇压的力度和残酷程度。学生不知道限度。他们总是在试探限度。外来势力也一定要让他们跨过这个限度。如果不镇压,学生运动就不可能结束。没有自动结束的学生运动。差别只在镇压的暴烈程度。以上是学生运动的普遍模式。学生运动对社会和学生,都有其有利的一面。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和学习。

对社会来说,可能带来改革。但是外来势力的介入,一定会产生恶果。学生是被牺牲者。很难计算学生运动的利弊的大小。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之后,大学生在幼稚化。因为生活好了,政治活动大为减少。在以后的学运中,感情冲动的成份更多。或许,彻底幼稚化的大学生,对政治不再感兴趣。也就不搞什么学运了。

二.外部势力,是真正的主角文革和六四的外来势力不一样。文革的外来势力是上层力量,不外是政府,军队,和中央文革。每个组织都有一个后台。或者说,一个后台掌握一派学生。但是六四的情况非常特殊。有几伙人都在利用一伙学生。而不是三伙人利用三伙学生。六四的学生们每天作决议,所有决议都无效,就是因为几伙势力在冲突着,这些决议也是互相冲突的。利用和被利用的过程,大约是这样的:1,在改革派(以胡赵为领导)中有一伙激进分子,他们希望学生运动能推动改革。也就是启动被讨论已久的政治改革。他们这么作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已经处于背水一战的地步。因为自87年以后,胡赵改革派渐渐失势。胡被撤职了。

六四前病逝。胡的病逝对改革派是一大打击。再找不到胡这样有威望的改革人物。这时候赵也不再当总理。而当了总书记。实际上是明升暗降。改革派受到了打击。激进人物希望靠学生的闹事,挽回败局。学生和改革激进派关系密切。这种关系是靠一些老师、校长作桥梁而建立的。比如科大的校长。还有一些教师。从这个角度说,改革激进派很容易插手学生运动。应该说,改革激进派实际上并不是改革派中的主流或核心。他们属于“政治改革”派。政治改革也叫作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改革派也属于胡赵改革阵营。但是是该阵营的一个分支。并非主力。主力是经济改革集团。胡赵二人也确实想在适当的时候,启动政治改革。

但是对如何进行政改,他们并不知道。连邓小平也不知道。但是胡赵建立研究政治改革的机构。和招募了一伙学者。其目的是研究如何进行政治改革。他们认为到了这个时候,再不进行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的负作用就会被放大。比如说,造成严重的贪污,和贫富悬殊。使穷人生活困难。造成社会动乱,他们认为民主制度可以防止这些坏事发生。政改派没有实力,也没有权力。他们和经济改革的从事者不一样,搞经济改革的,差不多多少都掌握的经济、金融的实权。这让政改派很羡慕。政改派认为当时的很多现象,比如官倒、贪污、腐化,市民生活水平下降,是经济改革的负作用。现在应该是他们掌握实权,纠正这些问题的时候。政改派认为如果现在不利用学生,背水一战,他们也就没有机会了。六四学运一开始有改革激进派的介入和利用。

2,同样,保守派也希望有一次学运。因为他们认为,他们也到了背水一战的时刻。因为在赵紫阳当总理的后期,进行了最为关键的物价改革。计划经济从此彻底完蛋。这个物价改革对中国的影响,极其巨大。它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分水岭。一旦物价放开,计划经济就完了。对于企业来说,政府和其他客户一样,变成一个购买者或供货者。而不是下达指令的上级。计划经济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中心。

所以物价改革,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分水岭。一旦物价改革进行完了,再想改回去,那也非常困难。社会主义经济将在物价改革的冲击下瓦解。保守派认为这也是非出手不可的时候。怎么出手?有胡耀邦先生的实例作榜样,那就是让学生闹事。胡耀邦就是因为学生闹事,引起邓小平和保守派的不满,而迫使其下台。胡耀邦后来说,他轻信了科大校长这类人物。这类人物希望社会动乱。希望学生和当局对立。科大校长作为年轻有为的学者,是改革派倚重的谋士。但是谋士不是权臣。手中的权力有限。谋士大都羡慕权力。谋士想当权臣的,在文革中有陈伯达先生。毛泽东很器重他,但是不给他权力。后来陈伯达就投靠了林彪。希望林彪当国家主席的时候,给他一个实权职务。结果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找个理由把陈伯达除掉了。所以这个谋士变权臣的事情,十分难办,而且危险。以后谋士想当权臣,应该注意:自己必须降格。比如陈伯达,他是中央最高级的谋士,如果相当权臣,应该到省里当省长。不可能在中央作总理。陈伯达要提出当省长,毛泽东也不会有意见,还会觉得他是“下放锻炼”。

但是谋士一般认为他就是大材料,应该在高级地方当掌权者。这是个大错误。犯这个错误而倒霉的人不少。我们再说,这些改革谋士想当大官,用什么办法。他们用了一些很不高明的办法。就是利用学生闹事,强行获得权利。这可不是好事,这是很危险的事。但是这些人在89年,也认为自己只有这么背水一战,不然也就没机会了。原因是他们已经搞了一次学运。也就是87年那次。结果不但没有成功,还被保守派仇恨。他们知道,要按正常的上升阶梯,他们绝对是没希望了。他们已经彻底地得罪了当权者。不但得罪了保守派,也得罪了改革派。保守派把他们当坏人,改革派把他们当捣乱者。学生闹事,成为他们唯一的一线机会。保守派是非常希望这伙人闹事的。因为他们闹事就是向政权挑战。那意思是:把权力交给我,不然我就让学生闹事。这是威胁而不是商量,更不是合作。所以最高领导,不管是谁,都必须打击他们。这样,按中国的土话,拔起萝卜带出泥,把改革派的谋士拔出来了,改革派也罪责难逃。

在87年的时候,学生闹事,向当局挑战,已经被镇压,并把胡耀邦当作泥巴带出来。有了这种经验,在政治斗争中身经百战的中共高级干部,当然认识到,如果再这么搞一次,很有可能把紫阳也当作泥巴拉出来。问题是,必须把事情闹得足够地大。闹大了才能有足够的理由,狠狠地打击改革派,甚至有希望把经济改革给翻过来。保守派们从一开始就欣喜地看着学生闹事。而且在必要的时候,搞点动作刺激学生把事闹大。

3.外国,或者说美国,对学生闹事有极大的期望。他们认为,闹事可能有两种结果。一个是共产党就此完蛋。共产党完蛋的主要原因,当然不是学生的力量大,伸出两根手指头, 就把拥有几百万军队的共产党一下子推翻。而是共产党中有一伙人,而且是当权者,希望共产党完蛋。然后摇身一变,从干部变成资本家。不论从哪一方面说,当资本家都比当干部好得多。好的不能比。所以如果民众表现出讨厌共产党,不少共产党干部会砰然心动:何不乘此机会,把共产党解散了拉倒,而自己会因此受民众拥护,官还会接着当,钱则会更多地捞。生活可以更开放地改善。苏联和东欧的共产党,就是这么垮台的。美国CIA有一定的理由,相信中国也有这么一伙官员。

如果让他们这么一搞,共产党完蛋,美国不是很开心?所以美国坚决地支持学生闹事。并在必要时给予支持。美国还有第二种考虑。那就是如果共产党不就此完蛋。那么把事情闹大,让共产党没法收拾,或收场得很不好看,结果是共产党面上漆黑,有助于以后把共产党搞垮。一张太脏的脸,谁也不想要。扔掉这张脸的时候,会更痛快。CIA在最后阶段,成为支持学运的主要力量。因为他们学生领袖们非常希望出国。这本是绝大多数学生向往的事情。

4.结果,因为各自的原因,这三伙人:保守派,政治改革派,和CIA,从头到尾,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想让学生闹事。他们都认为学生闹事对自己可能有利。我们也应该看到,也有不想让学生闹事的。那就是经济改革派。他们是改革派阵营中的主力。他们心里最明白,他们干了一件很大很大的事情。这大事情,就是把计划经济一锅端地破坏了。这是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会有很多负作用。好比一场大手术,一定会有大负作用。国家必须好好地养一养,现在经不起折腾。因为物价一改革,老百姓自从50年代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那点存款,眼看着就缩了水。以前存了几千块钱,以为很多,很不得了,现在在一年之内,贬值了几倍。以前一块钱一斤肉,现在要十块钱了。物价改革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物价飙升。物价改革的好处,要在两年或数年之后才能表现出来。而且获得好处并非是无条件的。必须社会稳定,货币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人们才愿意生产和买卖,物价改革才能有成果。但是货币稳定正好是物价改革首先要冲击的。所以又要物价改革,又要货币在一定程度上稳定,非常困难。实际上,俄罗斯就是没能过这一关。他们的休克疗法,中心就是物价改革,也就是取消计划经济。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完蛋了。完蛋的原因是工人闹事,议会和政府冲突。也就是社会不稳定。如果社会稳定,那么货币稳定有可能作到。如果社会不稳定,那么物价改革必然造成货币崩溃。那改革就一定失败。所以改革派认为这时候不能闹事。这时候闹事可能把经济改革闹砸。但是政治改革派不这么认为。实际上,这时候改革派中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分裂。政治改革派和经济改革派分裂了。经济改革派中的中心人物,根本不明白政治改革派想干什么。经济改革派中的重要人物,在“物价闯关”之前就想到,物价改革很可能会引发动乱。所以有人在一年多以前,就书面提出建议,成立防暴警察部队。防暴警察有特殊的装备和训练,可以不伤人命地处理民众的闹事。但是这一提案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对于邓小平来说,他有自己的考虑。这考虑就是,干了这么大的一件事,不但要保持社会稳定,还必须把干事的人牺牲掉。因为胡赵一伙,干了这么大的事,必然成为某些人心目中罪大恶极,罪该万死的人物。持这种意见的,首先包括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人。

其次包括计划经济的既得利益者。比如说市民和国企职工。物价改革,市场化,马上就要进行利益再分配。 所以国企工人也会痛恨物价改革。实际上,物价飙升,工人生活困难,是引发六四事件的主要原因。所以,为了平息这些人怒火,特别是要平息保守派的怒火,必须牺牲掉几个人。或许邓小平在事件发生之前认为,牺牲一个胡书记就够了。牺牲的人太多,可能引发反改革回潮。也就是推翻已经作了的经济改革,那问题就大了。改革成本会扩大无数倍。但是89运动的势头,让邓先生意识到,牺牲一个胡耀邦不足以平息各方面熊熊燃烧的怒火,必须把赵先生和他的一些手下,特别是整个政改集团牺牲掉,这是最起码的代价。付出这种代价才能保护经济改革的成果,和经济改革的一些干部——和赵紫阳关系不深的干部。所以胡赵二人,在物价改革,计划经济完蛋的时候,是准备牺牲掉的。胡赵二人都很坦然地接受了这种安排。他们把马克思列宁主张的,革命老前辈建立的计划经济,一锅端地搞垮了,自己承担点责难,不是很正常的?我们说过,俄罗斯没能撑过物价改革。

500天休克一开始,经济就垮台了,卢布就完蛋了。而中国的人民币撑过来了。撑过来是有条件的。就是政府严密的控制。俄罗斯一休克,市场上什么都没有了。如果谁家里没有食品储备,就会被饿死。因为大家都知道,物价要飙升了,谁也不知道能升到什么水平。这时候要是拿出东西来卖,今天卖出去的钱,明天一定买不回来那些货。所以谁也不拿出东西来卖。在现代都市,这么搞一天,就有人挨饿。中国的物价改革的时候,因为有政府控制,政府可以调动很多钱财和物质的储备,供应市场。而且可以用铁腕镇压故意囤货不卖的人。一个稳定的政府,可以大大增加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俄罗斯那时候政府和议会冲突,政府一个政策,议会另外一个政策。以上所有控制市场的事情,都干不了。所以这时候政局稳定,非常重要。牺牲胡赵,任用李总理,和镇压运动,都为这一目的服务。邓从来就扮演一个平衡者的角色。但只是角色。他实际上是改革者。

是改革者的后台。但是他必须在领导集团中当平衡者。这就像当年毛实际上是中央文革的后台。但是他必须充当平衡者。他必须在老周被攻击的时候,安抚老周。在贺龙被关起来前,拉着贺龙同乘一辆吉普。因为他如果不当平衡者,其他人就和中央文革拼命,他的文革阻力就会增加很多。邓小平如果不当平衡者,保守派就和改革派拼命,改革也改不下去。作为平衡者,在物价改革之后,应该帮助保守派出出气,好好地收拾一下胡赵集团。借此化解保守派的阻力。

5 学生们在那三伙人的鼓舞之下,在天安门坚持。经济改革派们想了一些办法让学生回去。赵紫阳本人也尽其所能,劝学生回去。但是赵紫阳集团已经是被牺牲的人物。谁都知道他们已经失去权利。所以,就连学生们,对他们也不屑一顾。学生领袖们的权利嗅觉极其灵敏。他们和更有力量的外国建立了关系。 我们已经说过,学生运动被人利用,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要让学生运动不被人利用,好比是让孩子没有爹妈。 问题是大家都怎么收场。在保守派的坚持之下,用最暴烈的方式结束了事件。邓小平同意他们用这种方式。CIA也喜欢。背水一战的政改派也愿意。因为,保守派想泄愤,并借此机会,一鼓作气,清算改革派。不只清算政改派,也清算经济改革派。邓小平同意他泄愤,是因为可以借此让保守派背上黑锅。在六四之后,李总理要求像公审四人帮一样公审赵紫阳。被邓小平严辞拒绝。邓回答的大意是:你们自己的形象如此丑恶,还有何脸面作公审别人的世界性表演。丑恶的形象来自残酷的镇压。一旦干出了这种事,保守派的能量也就释放光了。他们从社会主义的理直气壮的保卫者,变成了天安门屠夫。他们的群众基础彻底地融化。他们的政治生命进入苟延残喘的阶段。他们再也没有能力把经济改革翻回来。因为他们如此痛快地在全世界众目暌暌之下,用坦克机枪屠杀了市民和学生。他们因此背上了一个事先没有称重量的黑锅。等事情完了之后,他们才发现这锅超出了他们的负载能力。这时邓小平站了出来,背起了这只黑锅。

从此保守派,只能躲在邓大爷的庇护之下。64以后保守派变得比较听话。天安门的鲜血废掉了他们的武功。所以这个惨烈的收场,是那几个外界势力集体企盼的。保守派,邓先生,政改派,CIA,都希望有这么一个结局。或许赵紫阳先生、经改派、和一些悲天悯人之辈,不希望看见这种结局。但是他们已经无权无势。有人送信给学生,让他们快撤。告诉他们是真镇压,不是假子弹。但是没用。连送信的人,都被学生的广场保卫人员,押送到文化宫,并驱逐至视野之外,使其不得在广场散布消息。在这以前,这人(送信者)因为掌管香港援助财物,被学生领袖们如众星捧月一样地拥戴。一些现象,比如坦克开到路边,军人们下来整队离去。军车撞人群,等等,很多人都已经说过,这是为了增加结局的惨烈程度,而事先作的铺垫。惨烈的结局苦了一些受害者。他们被打死了。应该说是为改革作了牺牲。经济改革因为他们的牺牲,成功的希望增加了。因为保守派背了他们的黑锅,力量减小。也因为以后想闹事的人,都看到了镇压的残酷。也就不敢闹事了。社会因此稳定。改革的暂时的受害者只好忍着。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在几年之后,尝到了改革的甜头。也可能还在受苦。

6. 邓小平的用人技术,在于让一伙人干一件事,干完了就换人。这也是西方社会的用人的特点:每人都有任期。胡赵要干的就是废掉计划经济,建立市场经济。干完了这事,就该下台。在这之后必须有一个稳定休息时期,不再需要胡赵的改革热情。在这个时期的重点是稳定,让市场化渐渐地发挥其好的作用,超过其负作用。我们知道,什么东西都有负作用。物价改革和市场化的负作用,在一开始十分巨大,好作用微小。因为物价飞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高昂的物价会激发生产和供货的积极性,货物会因此而涌现。当然中国的情况和战后的德国不一样。德国的人才和规则都已经存在,一旦有了新马克这种稳定的货币,货物在几天之内就出现。中国没这个能力和规则。中国的市场化的成果,出现的比较慢。负作用的时间比较长。

所以一旦破坏了计划经济,下一步的重点是稳定社会和货币。这就需要铁腕,谁闹事就镇压谁。哪里出了事,赶快去救火。谁受苦,自己忍着。这么作很残酷。但是政治和经济就是这样。干这种事,李总理比较合适。邓找到他,也算是个好选择。李总理是保守派认可的人物。让他干总理,保守派不闹事。李先生根红苗壮,从小上有高层呵护,下有周围追捧。能力比较平庸,整人却不留情。所以是个铁腕。另外,能力平庸有其好处,面对以前胡赵的大刀阔斧的破立,李先生只能接受,不能反复。邓先生又及时地把江和朱引进中央。一些李先生力所不及的工作,由他们二位承担。64是个很残酷的事情,也是个各派表演的舞台。邓先生棋高一筹。证明他道行深厚,目光高远,还应该说他运气奇好。如果他在64之后就去世了,事情就麻烦了。7,或许应该注意,64运动中,有很多反经济改革的内容。如有青年工人说:只有官倒,能用计划(国拨)价格买了东西,再用市场价格卖出,赚取暴利。问题是这种行为,是当时新兴商人的特征。商人的工作就是用市场价格卖出。如果卖不出必然降价。如果卖的好可能涨价。高价卖出反映市场有此需求,也有此承受能力。

至于那货物是用什么价钱买进来的,和卖价并无关系。官倒的出现,也是一个过渡现象,这时正好是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的时期。一部分东西还在实行计划。另外一部分已经价格开放。商人是当时的新兴群体。国企工人则是走下坡路的群体。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有些东西被计划压低价格收购,有些东西被计划抬高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石油钢材,被压低价格收购。一些国企职工的劳动,被抬高价钱收购。有些职工从文革以后就很少干活。这行为从经济学上也可以解释。既然收入固定,为了提高收入的质量,就应该尽量少干活。当然这不是职工的过错,而是制度的过错。经济改革正好要废除这种制度。国企职工因此而必须增加工作量,以前有保证的工作职位和收入,也变得不可靠。以前令人羡慕的国企职工的地位,也逐步下降。特别是外来民工的竞争势不可挡,所有这些都让他们怀念计划经济。国企职工对经济改革心怀不满,而且是运动的主力。广场上的是学生,外围保护的职工。前面冲锋的学生,后面支持的职工。职工人数比学生多。当年撒切尔太太和英国的矿工,也闹过类似的纠纷:国营煤矿的工人硬是不让关亏本的煤矿。

结果是矿工失败。中国也是这样。本来国企职工,可能成为保守派的群众。如果保守派有能人指挥,又有积极肯干的干部,或许可以分化群众,把国企职工拉到自己的一边,形成文革时中央中的一派,掌握着群众中的一派的局面(那问题可就大了。中国经济难逃俄罗斯的劫难)。这也并不难。只要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反对贪污、腐败、官倒、私倒、走私、贫富悬殊和物价飙升,就能把很大一批人争取过来。因为这些事情,确实是经济改革的伴生现象。但是邓先生没给他们这样的机会,保守派也没有这样的能人指挥,也没有愿意工作的干部。他们有的是对改革的一腔怒火,和已经老得转不动的脑筋。

8.64被认为是一场追求民主的运动。百年以来,这类运动有过很多次。结果民主仍然没有出现。有人会认为,以后还会不停地追求,最终有实现民主的一天。而笔者认为百年以来的经验证明,至少在目前,民主并不适合当作一个被争取的目标。自古(而非百年)以来,民主在中国成功过很多次,但是它的结局就是专制。共产党自己的历史就是明证。另外一个事实:民主斗士们到了最民主的美国,仍然不能建立有内部民主的组织。倒是建立了许多金庸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门派和山头。或许可以看出,这就是民主胜利后中国的局面。然后必须要作的,仍然是出现一个真命天子,扫灭群雄,一统天下,建立专制。或许还是应该遵守刘少奇工运学运的原则,那就是“有理有利有节”。工运学运又不是夺取政权,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学生和年轻工人很喜欢“出气”“解恨”,一定会把目标定的很高,打击面也特别宽。比如六四一开始就拿邓小平赵紫阳的儿子当作攻击目标。并广泛地攻击“高干子弟”。这个改革开放,如果不让大官和子弟获利,只让小民获利,怎么可能呢?官民冲突永远会有。

只要有官有民,就会有官民冲突。如果把激化这个冲突当作运动的主要内容。那事情就一定只会是死了人也办不成事。如果想办成一点事,就必须找到一个大部分官民都能接受而且可行的目标。如果找不到这个目标,还想闹事,就要准备自己解气,也让别人解气。再说说民主。民主在一个没有法治和分权传统的社会中,必然导致社会动乱。中国青年多以为民主就是“多数统治”。多数统治和法治不一样。以前搞的运动(包括文革)都是多数统治。多数人把少数人整死了也没人管。另外多数也很容易受煽动和被控制。世界上凡是标榜民主社会的,都有一套办法防范多数暴政。但是这套办法是潜在和隐蔽的,隐藏在文化和经济状态之中,一般人看不见。表面上是选举搞的最热闹,让我们这些第三世界的老百姓,以为那就是先进社会的第一法宝。实际上背后的文化和经济的力量很复杂。没有它们民主搞不成功。 西方社会(从古至今)的特点是分权。常说的三权分立,只是第二级分权。第一级分权是政教分离。现在教会在西方的力量仍然很大。在德国仍然被认为是第二大的势力。在美国的作用也不比这小。科学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宗教。科学和基督教结合在一起,监督制衡着世俗权力机构。然后在世俗权力机构内部,才有三权分立。这是第二级的分权。西方现代社会结构,是宗教和世俗政权之间,长期冲突妥协的产物。冲突的结果是宗教分裂了,分成了很多教派。政权也分裂了,变成了三权分立。政教冲突过程长达两千年。中国也有类似的历史,在中国是儒教和皇权互相制约和妥协。中国文化之所以相当发达,原因在于这种冲突,也有两千多年,比西方的政教冲突的历史更长。如果没有这两个势力的冲突,就没有中国文化。但关键问题是中国的皇权始终太强。而儒教没有组织。双方力量不平衡。而西方的教会组织严密,势力强大。足以和世俗政权抗衡。现在中国出现了强大的党组织,可以看作是学习西方而获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应该把这个成果,和引进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相提并论。问题是如今党政合二而一,重要的社会资源被浪费,不能发挥效用。

类似的情况——政教合一——在西方历史也出现过。一出现这种情况,政治和宗教都变得残暴无能。社会也停滞甚至退步。如果他们分离了,社会就出现活力。中国的党从几个方面说,不像政党而像宗教。一方面是共产主义本身和天堂一样,在地球上并不存在。共产主义理论本来就和新约相似。另外,“书记”本来是教会中的职务。还有:共产主义的词根,commun, 本是最早在罗马帝国的奴隶之中,建立的教会的名字。而党的组织结构,也非中国土生,而是来自罗马教会。对于中国来说,一个这么大的党,是宝贵的社会资源。至于如何发挥其好作用,则是另外一回事。资源就如江河一样,可以发水灾,也可造福人类。全看人的智慧。不过这些事情,都和学生无关。现代政治是全球化时代的政治。和这个时代的经济一样,只有超大型的集团,才能算得上是个角色。学生和市民如果要参与,只能当道具。最后以一个老学运分子的经验,奉劝学生(如果他们能看完此文):一旦看见学生领袖痛哭,最好开溜回家。除非你对热闹的喜爱,超过了生命。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北京推出绿卡暂住证,公开歧视本国公民
2003: 捍卫毛泽东,我们责无旁贷
2002: 贝尔纳戴特,与总统共舞的女人
2002: 深圳出个马克,方舟子何不多干一点儿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