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zt也談中國教會的釋經“誤區”
送交者: candle 2006年02月12日20:30:14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from:http://godoor.com/xinyang/article/xinyang23-18.htm


也談中國教會的釋經“誤區”


舍禾
  
  “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提前2:15
  
  近年來,中國教會發展的速度之快真可謂是突飛猛進,神的國度在神州大地的擴展正顯出了她的“青春與活力”,這不得不令我們向神滿懷的感恩,喜悅之情也油然而生。
  這是一片沃土,這裡也是一片熱土。這裡的“早晨五點鐘”有千萬的祈禱升騰神的寶座,這裡有不可計數的服侍者默默地在祖國的疆土上操勞耕耘,這裡的天空有無數朵的白雲,每朵白雲都是美麗的天使,每天把大好的消息飄揚到大江南北……作為中國的一名基督徒,我愛這裡的山水,我愛這裡的教會。
  聖經告訴我們說,教會的復興就是耶穌名的復興,真理的復興。因此,縱觀中國教會的發展復興史,總覺得缺少些東西,而這些東西其實就是絕大多數服侍神的人,他們的生命素質和真理裝備非常令人擔憂。中國人接受基督信仰的時間比較短,加上歷年來中國史上的封建腐朽,閉關自守,夜郎自大,殖民統治,以及十年浩劫,造成了國民的文化素質與精神狀態一樣空虛。所以,教會的成員也同樣面臨這樣的“老大難”,即各方面的情況都比較糟糕。是的,中國教會想要繼續復興,想要超越昨天,那麼,她首先得突破復興的瓶頸,走出同工普遍的缺乏真理裝備的現狀。
  雖然,我們每一個傳道人同樣的拿着聖經,同樣的講着神的話,用同樣的目標,來完成同樣的使命,可是,所產生的結果確實是截然不同。拿聖經的人不一定都明白聖經,不一定在聖經的真理上有深透的造詣,也不一定在生活中都能遵照聖經的話語去行。“半桶水”式的傳道人多了,學道的氛圍就差了,那些“神學無用論”、“神學多餘論”、“知識毀滅論”、“全靠聖靈帶領論”、“學習枉費論”等等的口號就都出現了。
  如此這般的結果,就是我們的傳道人缺乏生命的內涵,特別在解釋聖經的事工上,“病態十足”。所以,我經常感嘆,中國教會的講台生病了,而且還病得不輕呢!
  今天,我看了“基督教神州網”上的一篇題目叫“論寓意釋經法”的文章,看着看着,我“心動”了,我深覺自己有責任把教會這幾年來的釋經誤區給大家講述一下,並想通過這篇短小的文章,表達我的期望,多願不久日之後的中國教會,將會是釋經的成功者!

一、熱衷於感覺,缺少系統的栽培
  中國家庭教會的傳道人,按大家的土話來說,大凡都是“107大學”畢業的。“1”是一條扁擔,“0”是一個斗笠,“7”是一把鋤頭,也就是說,大家的文化知識非常有限,單就這一條,給教會帶來的“壓力”就已經不輕。
  此外,講道人學過神學的,或是在釋經上有過系統栽培的,也不是很多(當然,神在這個時代也興起了許多有知識、有神學基礎、並非常有愛心的年輕一代)。就拿《釋經學》這一門功課,在農村教會被應用的機會實在是少得可憐。

  釋經學,是解釋聖經的一門學問。因為聖經是神的默示,神的話語,是造物主親自向受造者啟示他自己和他對受造者的旨意的宣告,其先後時間差距約為1500年以上,各卷作者的寫作背景,文體筆法幾乎又迥然不同,所以,我們要了解神的話,就必須謹慎留意、忠實正確的解釋聖經。釋經學剛好給我們提供了詮釋聖經的若干準則,以及一套較健全的解經體系。它可以幫助我們消除或修正一些解經上的偏見與謬誤,使人對聖經那漫無邊際的主觀臆測與推想不致凌駕於聖經的真理本意之上。
  因此,我們的傳道人若要學會尊重聖經,回歸聖經之中,按正意分解聖經,並在教會中運用聖經,那麼,大家必須努力刻苦地學習有關這樣的功課。不要讓感覺成為講台侍奉的主導。
  總之,一個成功的釋經者不是把自己的意思帶進聖經去,卻是把聖經的意思帶出來。主觀的感覺不是解經,乃是對聖經的不敬。

二、平淡地對待講道事工,輕忽釋經難度
  很多傳道人以為講道是件簡單的事情,就是自己沒有口才,不然的話,自己準是個優秀的傳道人。甚至,有許多同工,在上講台之前,根本沒有做什麼工前的準備,好象解經就是吃糯米飯一樣輕鬆,最終的結果,當然是可想而知了。

  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學習釋經學等課程的原因和重要性:
 
 1、古代文獻的陌生與難解性
  哪怕是同一民族,由於歷史而形成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特別在古代文獻中的一些用詞,對於現代的我們來說,它的定義是不容易被確定下來的。
  例: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告子下》
  註:斯人:某人  苦:困苦  勞:勞累  空乏:窮乏  拂:使之所為不遂(不順教)  
    動心:激勵他的志氣  忍性:堅韌他的性情

  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註:尊敬我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我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兒女。

  以上舉得例子是中國的文化,由此引申到聖經文化,情況也是如此,有些東西,你非學習就不可以。
  例:賽49:12“秦國”(原音作“希尼”)
  很多人都認為秦國是指中國,但近代舊約聖經考證學的研究,以及1047年死海古卷的發現,希伯來文原音的“希尼”的這一詞語與“色耶尼”僅相差一個輔音字母。所以,“希尼”為“色耶尼”,而“色耶尼”正是現在埃及南部阿斯旺地區的舊名稱。
  這裡是先知預言將來猶太人必從世界各地回歸,故“從北方來,從西方來,從秦國來(南方)”。

 2、語言表達的阻礙與不定性
  無論是語言傳遞或是文字書寫,它都有可能被人誤解和讓人猶豫不定的可能性。
  例:約13:26-30(語言傳遞)
    出20:8-10“無論何工都不可作”。(文字書寫)
  語言表達在一個時間段之後,有可能會產生本質的變化,這就是聖經教導不可傳舌的原因。另外,法利賽人在解經的過程中幾乎都是拘泥於字面的解釋,這種解釋法又容易引發錯誤的結果。看來,解經並不是件輕鬆的事情,一定要非常謹慎、認真的去對待。

 3、環境背景的轉移與可變性
  例:世界名畫《最後的晚餐》,經考證,這幅畫有錯誤,因為我們發現了猶太人吃飯的習慣不是坐着吃,而是斜靠着桌子吃的(約13:25)。可見,聖經時代與現今時代的鴻溝只能是通過正確的釋經去搭橋。

三、臆測講解,靈意“泛濫”
  臆測講解的偏向與危害性是極其大的。有人在解經中,依靠豐富的想象,絞盡腦汁,描繪出一副副天真、浪漫、動情的圖畫,卻跑離了主題,如脫韁之野馬,一發而不可收拾。
  下面,我先來舉一個有關奧古斯丁釋經的故事。奧古斯丁在解釋(路10:30-37)時所出現的問題,正是中國教會所存在的大問題,這樣的解釋方法,在中國叫“靈意”,在西方教會叫“寓意法”,其實,整個靈意釋經過程中更多講解的是“私意”。
      有一個人:指亞當  下:被逐出樂園  強盜:魔鬼
      剝去他的衣裳:必死  打個半死:肉身是活的,靈魂是死的,叫半死。
      祭司、利未人:舊約的祭司制度。   撒瑪利亞人:耶穌
      包裹傷處:罪被轄制  油、酒:安慰與服事
      牲口:道成肉身的耶穌  店:教會  第二天:復活以後
      兩錢銀子:今生與來生的應許  店主:保羅

  離奇的解經!本比喻原來根本不含此意!
  人總是善於模仿“大僕人”的舉動與某些手法,豈不知“大僕人”也是人,也是軟弱的。神用人的軟弱成就他的旨意,並不表示他們的釋經都是對的。當這些人引領一百個人歸主的同時,很可能有一千個人因他對聖經的誤解,而在教會中造成很多的破壞。儘管奧古斯丁是教會神學的“偉人”,但他這樣的解經真是不可取!

  最早的寓意學派應該是希臘的寓意法學派(Anegorization),當時的哲學家一方面非常欣賞荷馬等詩人的著作,另一方面又對詩人書中的一些神祗的淫行,荒謬,不道德大惑困惑,為了解決宗教與哲學間的矛盾,他們不按字義來解釋諸神的故事。而專找字義下面的秘密的意義。
  在教會著作中,本仁約翰《天路歷程》是用寓意法這種體裁寫成的。
  在經文可見的字面下,還有一層真正的意義,這是他們的信念。如果那個“隱秘”的意思是出於作者自己那是可以,但如果是解經者自己加進去的,那這些寓意的教訓危險就大了。
  後來,興起了猶太人的寓意法派(亞歷山大派),其最著名的代表是一位與耶穌同時期的、住在亞歷山大的猶太學者——斐羅(20B.C.-54A.D)。他認為“直接”式的解經法是膚淺的,寓意解經法才是深入的。
  例如,他講解:① 創七:13:閃,含,雅弗代表:好,壞,不關心。
         ② 解創廿八:11:枕石代表魂的自我操練。
         ③ 解金燈台七支杆:代表七大行星。
  此法到早期教會時,又經早期教父的的發展,改革運動之前的教會歷史中,此釋經法占主體地位,因為教父們有一個信念,舊約是一份基督教的文獻,是指向基督的,而寓意解經法正是他們把舊約化為教會文獻的基本手法。
  革利免:亞歷山大神學院院長,第一個應用寓意解經的基督教神學家。
  俄利根:繼革利免作神學院院長。最著名的寓意解經的神學家。他認為聖經是一部巨大的寓意故事,每一個細節都具有象徵意義:
  例子:① 方舟代表教會,挪亞代表基督。
     ② 利百加為亞伯拉罕僕人打水代表信徒的讀經。
  到了中世紀,寓意法在天主教解經理論中占了優勢。
  
  其實,賈玉銘牧師雖然號稱中國教會解經的泰斗,可是,從他所有的解經書籍中我們清楚看見,他的釋經主要是使用了寓意的手法,也就是今天所說的靈意。自賈玉銘牧師後,中國的傳道人都緊跟了這個步伐,我個人認為,特別是溫州教會的同工,把靈意解經真是學到了家,在更多的情況下,拋棄了聖經著者的原先用意,這樣做儘管在信徒中間帶來的“造就”很大,但是,這些“造就”都是無根的建造,在歷經歲月的考驗之後,我們猛然發現,我們的釋經之路需要革新了,不然,長此以往真的是“道將不道也”。
  讓我再來舉一個例子:有位同工在講解(約2:13-17)時說,文中的“牛”是指我們的牛脾氣,“羊”是指固執的心,“兌換銀錢”是以金錢為中心,“鴿子”表示聲音難聽。

  然後,讓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寓意釋經的危害性:
  有人“藉魂化靈意影射屬靈”——陳終道言。

 1.過於主觀幻想猜測
  這是一條很“寬敞”的路,幾乎令人在其中自由的奔騰,隨心所欲的臆測,一個個聖經難題好像就此而解!
  例:士15:4-5 “狐狸”是指工人,“狐狸尾巴捆着火把”指傳道人是火把的工人,兩隻狐狸一起帶着火進入禾稼,表示我們工人出去做工是兩個兩個的出去。
 2.注重尋找隱藏的含義
  容易忽略語句的基本定義,而且那些隱藏的含義,也會被割離事實。
  例:尼3章:
     羊門(3:1):是獻祭的門,代表信徒生命的起點。
     魚門(3:3):作得人的漁夫。
     古門(3:6):堅守古老的道理。
     谷門(3:13):謙卑的象徵。
     糞廠門(3:14):生命中的垃圾場。
     泉門(3:15):聖靈的泉源涌流。
     水門(3:26):神的話
     東門(3:29):榮耀之地
     哈米弗甲門(3:31):這字原意為審判,指耶穌的審判。
 3.缺少客觀衡量的標準
  一切都來自個人的主觀剖析。
  例:路13:8“掘開土”:指開培靈會,講道聚會,“糞”:福音的滋潤力。
 
 4.參雜一己之見與私意
  重理性的人偏向理性的解釋:
  例:斐羅——會幕代表整個宇宙,兩根抬約櫃的柱子各代表理性和物質的世界。
  當然,我並不是否定一切的靈意解經,只要使用得好,它仍然是解經的一條正確途徑。因為有些經文必須按屬靈的實意去領會。當我們面對一段經文時——
  首先,使用基礎釋經方法,不要單刀直入,直剖“靈意”。
  其次,鑑定經文有無靈意,不作超越聖經範圍的靈意解釋。
  再次,限於個人恰當挖掘,先讓“靈意”針對自己的生活與生命,千萬不要直逼他人,迫人服從。
  最後,結合整體避免衝突。
  
四、太注重“造就”,以至忽略歷史文化的觀察
  在我們教會有一種查經的方法,大家稱之為“講道式的查經”,也就是說,“用情感和靈感”去查經,它情感豐富,容易觸動聽眾的心靈,因此,現在教會都流行這樣的方法,我也比較喜歡這種方法,它有很大的優點,它能給會眾帶去造就。但是,這樣的查經方式有個致命的弱點——傳道人在查經的整個過程中漠視了對歷史文化的掌握,以至於會眾很熱心,但對聖經沒有一個系統、紮實的認識,許多信主年日達幾十年的信徒,對聖經的真理還是一片模糊。
  我不反對造就,但我希望大家能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猶20節)。

  聖經是在歷史過程中完成,並紮根在歷史之間,它所顯明的是神的啟示和旨意,而這些又是通過文化的形式傳給人的。所以,為了讓解經達到客觀及避免誤解,最好的方法不如以歷史文化解經法着手,這種方法根據語言學的原則,涉及對字義、文法、歷史、文化和文學的研究,對於尋求經文原來的意思和用意,有獨到的一面。
 1、文化背景的研究
  即字句文法的觀察。
  聖經的寫作,是神的啟示藉人表達出來,而每位作者都是按自己的文化背景寫作的。他們的文化決定、修飾、潤色、引導、或影響他們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
  “文化”,是指一個家族,或民族,或國家藉以存在的一切方法,風俗、習慣、工具、建築、制度、藝術等。
  凡異端的解經往往是“非文化”或“無文化”的,因為他們不顧聖經的文化背景,就強橫地把自己的認識,傳統,觀念加在經文的上面。
  任何由神而來的啟示,都是借着具體的文化背景,按照人特殊的方化,才能傳達給人,否則,啟示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當然,啟示不能脫離文化形式孤獨存在,但也不是說文化本身成為了啟示,因為聖經有超文化的特徵,都可以被翻譯成任何一種其文化互不相關的語言。
  研究文化解經,是完善“字義解經”的必不可少的途徑,它包括對原文、語法、詞性、風格、體裁、修辭、上下文的研究。

 2、歷史背景的研究
  了解歷史並不是一件多餘的事,一個“事實”的背後,總是有跟它難以分割的背景(歷史)。還有,要讀先知書,就要先讀歷史書。
  歷史背景的研究包括了對著作背景、作者生平、歷識知識等的研究。

 3、地理背景的研究
  “如果歷史是聖經時間上的背景,那麼地理就是聖經空間上的背景”。
  地理背景的研究包括對山脈、水流、平原、地方、氣候、動物、植物的研究。

 4、社會背景的研究
  社會背景的研究包括對宗教、風俗等的研究。
五、斷章取義,牽強附就
  斷章取義是指不顧經文的上下文關係,私自拉出一點來作真理的教導。斷章取義釋經的人,他們根本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而只根據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所以,這樣的釋經幾乎都是在引用聖經自圓其說。
  例:① 詩91:11-12—→太4:6(魔鬼要從耶穌身上創造出異端)
  魔鬼要利用聖經(取章斷義)來打倒聖經,他的這種方法勝不過耶穌,卻戰勝了許多後人,帶出了許多的異端邪說。
    ② 提前5:23—→理解為我們可以“小酌一番”,(別忘了這有個前提)。

  而牽強附就是勉強的把兩件毫不相關或關係很遠的事物連接或拉在一起。
 1、“串字先生”
  在一些串珠取題與伴偶查經中,這樣的情況常有發生。要記住,解經要自然,不要像“串字先生”,搞得一切都彆扭不已。
  例:有人取了個講道的題目為《屬靈的三“拉”》,即大利拉,拉班,可拉。
  其實,這三個“拉”根本就不是一碼事。對於以上這些“串字先生”,他應先學一下什麼叫“詞”。
  “詞”,即是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分為:A、單音節的詞(如:馬,牛)
                        B、雙音節的詞(如:沙發,葡萄)
                        C、多音節的詞(如:以馬內利,亞伯拉罕)
  也就是說,聖經中的人名幾乎都是音譯,而音譯的名字不論是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它都不能分開來,因為一分開就失去了那個名字的意義。那麼,大利拉是“裝憔悴形引人生戀”之意,“拉”又是什麼意思。
 2、“拆字先生”
  除了串字先生,教會是還有很多“拆字先生”,這樣的作法,簡直是勉強的不得了。
  例:有人解: 尼哥底母:尼哥底的母親。
         彼拉多:因為那邊的人多,所以耶穌被拉過去釘十字架了。
         基督:打好基礎,互相督促。
  這簡直是胡鬧一派!還是給這樣的先生再上一點語法課吧。
  “詞”是由語素構成的。“語素”: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體,絕大部分是單音節的,用一個漢字表示的。一個語素構成的詞叫單純詞(如:耶穌,以馬內利,哈利路亞,彼拉多……);
兩個或兩個語素構成的詞叫合成詞(如:光明,是非,黑暗)。
  可見,“尼哥底母”本身就不可以拆,整個名字的意義是“無辜的血”,“民眾間之得勝者”,“民眾的得勝者”。
 
 3、“意會先生”
  此外,還有一種人叫“意會先生”,他們解經的時候是看字或詞的中文音色,然後根據讀音,進行釋經。
  例:結38:1-3解“羅施”是俄羅斯。“米設”是莫斯科。“土巴”是蘇聯的托博爾洲。因此,歌革王指蘇聯的當權者。(當時的蘇聯是兩個世界超級大國之一)。
  其實,“羅施”(Rosh),此希伯來文按字義應譯為“頭”(head),或“領袖”(chiaf),故38:2-3節譯為“米設和土巴兩國的統治者”。“俄羅斯”當然就無從談起了。

六、窮推比喻,憑比喻來確定教義
  修辭是聖經文學的一大特色,它的涉及面甚廣,其中最為我們熟悉的手法是比喻。“比喻”一詞主要是從耶穌身上開始得名的,在三年半的傳道生崖中,比喻成了他傳福音合理的途徑,約占了他所有言論的35%。這些比喻通俗又強勁有力,既傳揚了真道又富有莫大的吸引力,故有人稱耶穌的比喻為“藝術的作品”或“爭戰的武器”。因此,正確的解釋比喻才能領悟其中真義。
  但是,每個比喻都是含着一個大前提或主題來講論的,因此,在解釋比喻時應止於當止不必窮推。在一個完整的比喻中,除主題之外,其它的每一個細節都不可能獨立存在。比喻中的細節或人物或背景的變動,都是為整個比喻的主題而存在的。
  切記:不要以細節取代主題而捨本逐末、喧賓奪主的。
  例:路15:29-31有人解釋浪子的大哥就是法利賽人,故事的最後父親對大兒子說,“家裡的一切豈不都是你的嗎?”,就是說,神的國度與產業早就為法利賽人預備了。
  在這個比喻中難道耶穌是在說法利賽人也有神的同在,而根本不必信他自己嗎?

  講解比喻的時候,還應注意一個教義原則。我們不可以以自己的主觀神學觀點,把比喻隨意地搬到這個時代,其目的不過是為了支持自己的所作所為。因此,單憑比喻來確定教義,這是比較沒有力量的作法。
  例:總有人喜歡用(太25:1-13 以及 約15:1-7)的兩個比喻來建立“得救”的教義,這是錯誤的做法。因為要建立某一個教義,就得用直述性的經文來確定他的真實性,而比喻的本身只是為了講明一個概念或者中心思想,它的細節就更不用說了。因此,確立得救教義的根本支持聖經應是(弗2:8)之類的。

  那麼,怎樣去合理的進入比喻解釋當中呢?
 1、擺平心態不存偏見
  不要以自己所領受的觀點(先入為主)去偏向的對待比喻。
  例:太13:31-32 芥菜種的比喻可以有兩種解法。
 2、細緻分析掌握主題
  先給比喻一個原來的面貌,不輕意下定論。
  例:太20:1-16 該比喻其主題在於工人忠心作工的,將得更多的賞賜,而沒有側重於對“清早、已初、午正、申初、酉初”這幾個字的解釋。所以,單刀直入地“清早”代表什麼等等,那是不合理的。
 3、聯繫上下杜絕獨斷
  不取章斷義
  例:太19:23-26 門徒獨斷了主的話,以為沒有人可以得救。其實主講的本意在於貪財的人難進天國。
 4、留意背景尊重原意
  例:約15:1-8 主題是“怎樣才多結果子?”——在主里!因此,耶穌所講的不在於有沒有果子,更不能以此來片面解釋“得救”的真理。
 5、結合風格系統講解
  注意一個人講道的風格極其緊要,只有這樣才會講解得與作者的教導相吻合。耶穌那非比喻性的教導可以為比喻的解釋提供線索,並能加強這些解釋。
  例:用(太6:12)中指出的耶穌的講道風格來解釋(太18:23-25)的內容,這樣的話就更加肯定與輕鬆了。


 最後,我想在釋經的事工上給中國傳道人幾句話,以為參考:
 釋經的時候,應該走這樣的三步曲,我將它稱之為“釋經三步曲”,即——

觀察 —— 分析 —— 應用

 上帝與我們的服侍同在,與我們的釋經同在,阿門!

 2004、4、9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轉貼《我曾是一貫道信徒》
2004: 給Yaomi姊妹
2002: 馬年賀歲福音打油詩
2002: 基督文明與拯救中國 (李 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