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古舊福音遇上時代精神:相對主義
送交者: 生命季刊 2024年03月10日06:43:55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古舊福音遇上時代精神2

 

文/時盡書

生命季刊專稿

 

本系列第一堂信息:

古舊福音遇上時代精神1

 

點擊觀看時牧師信息視頻(YouTube)👇

https://youtu.be/JcF0OMRr-Ko

 

國內讀者觀看時牧師信息視頻👇

 

以下為時牧師信息音頻:


 

上面這幅圖畫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可能你在路上看到有人的車尾貼着這個包含了各種宗教標誌的圖案。很顯然,這幅圖表達宗教的多元化。宗教多元化在歐美社會已經是一個現實,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有些人很無奈地接受這個現實。有些人則是積極地推行多元文化。

 

最近這些年,在美國的很多大學、公司、非營利組織和政府機構都在保護和促進多元文化,並設立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多元,平等和包容)辦公室,促進多元、平等和包容。某些著名的企業在年度報告中會統計他們在員工和領導層當中有多少比例的人是女性、有色人種、少數族裔、LGBTQ人士。這些人的比例越高就顯得這個機構在多元、平等和包容方面更進步。這是美國當下的“政治正確”。比如星巴克就在DEI方面表現優異。現在,星巴克在全美國有47%的員工是多元化種族。 93%的星巴克門店經理從內部晉升中人員中有60%是女性,25%是黑人、土著印第安人和其他有色人種。星巴克於2018年加入聯合國全球LGBTI商業行為標準。不只是星巴克,很多大公司都在追隨這一股“政治正確”的潮流。

這種現象符合基督徒的信仰嗎?基督徒相信人人被造而平等。聖經教導我們行公義,好憐憫,那麼,關心少數族裔和邊緣群體是否與基督徒的信仰一致?很多基督徒並沒有察覺多元文化主義背後的時代精神,竟以信仰的名義支持這一股文化潮流。但是,基督信仰與當下的多元文化主義如同兩棵不同的樹,紮根在不同的信仰基礎,也會結出不同的果子。那麼,多元文化主義的思想根源是什麼?它與基督徒的信仰有何差異?要解答這個問題就需要談到相對主義。

 

首先,我們需要區分相對主義在兩個層面的內涵:描述性和規範性相對主義。描述性相對主義陳述了人類對道德、宗教、文化等現象有不同的觀看,描述了文化多樣性的客觀現象。描述性相對主義並不對各種價值觀進行是非善惡的判斷,只是根據經驗和觀察承認這個世界上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觀念和生活方式。

規範性相對主義主張,對知識和倫理的判斷標準是相對的,隨個人、時間和環境而變化的。沒有絕對真理,沒有適用於所有人的道德權威。規範性相對主義宣稱每一種信念對於相信它的人來說就是真理。對於不相信這種信念的人來說,這種信念不是真理。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適用於所有人的道德和真理。沒有任何一個人或任何宗教具有普世的權威。簡言之,這個世界裡沒有絕對的真理,沒有普世的道德。

我們接下來要談的相對主義不是描述性的相對主義,而是規範性相對主義。按照規範性相對主義(以下簡稱相對主義),沒有適用於所有人的絕對真理。如果一個原始部落的人在他自身所處的文化里找到自己可以接受的真理,那麼一個外來的基督徒就沒有理由用福音去轉化這個部落人的信仰,因為基督徒所信的福音僅適用於基督徒,對於那些不相信福音的人來說,福音並不是真理。而且,基督徒不應該用自己的信仰去評判那個部落的文化的優劣。因為沒有適用於所有人的標準,所以基督徒不應該用聖經的價值觀去評價非信徒的生活方式。如此,基督徒的宣教就失去了合理性。按照相對主義的邏輯,正確的作法不是宣教傳福音,而是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宗教和生活方式。而宣教則冒犯了不同信仰的人。

 

我在2023年12月去喬治亞州的一座小城考察學習一個美國教會給國際難民傳福音的事工。這座小城裡有美國政府安置的來自中東和非洲的不同宗教信仰的難民,包括穆斯林、印度教徒、佛教徒和基督徒。這間美國教會致力於給不同宗教信仰的難民傳福音。這間教會的牧師講述他在過去幾年的事奉經歷時說,當他們給這些不同宗教信仰的難民傳福音的時候,穆斯林從來沒有表示他們被冒犯,印度教徒和佛教徒也沒有被冒犯,反而是自由派的美國人被冒犯。自由派人士希望以包容的名義歡迎不同宗教信仰的難民,營造多元文化的社會,卻反對基督徒給他們傳福音。在美國,許多自由派人士推崇多元文化主義。基督徒的宣教違背了他們的願景。而相對主義是他們的精神底色。

 

明白了相對主義,我們就能理解上一堂課結尾提到的惠頓學院發生的事。(作者並非全盤否定惠頓學院,僅僅談論這一件事而已。)曾經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爾叢林中住着不與外界往來的奧卡族人。在他們被福音改變之前,奧卡族內部有60%人死於本族人互相打鬥的暴力事件。1956年,幾個宣教士要進入他們的叢林傳福音。他們被奧卡族人殺死,卻沒有用身上的槍反擊。被殺的一位傳教士的妻子帶着孩子進入叢林和奧卡族人住在一起,繼續向他們傳福音。後來奧卡族人集體信主,停止了相互殘殺的生活方式。幾位被殺的宣教士中有兩名惠頓學院的畢業生。惠頓學院為他們製作了以紀念牌,擺放在學校里很多年。紀念牌上有這樣一段話記載當時的宣教過程:“世世代代,所有進入的陌生人都被這些未開化的印第安人殺害。經過許多天耐心的準備和虔誠的祈禱,宣教士們與奧卡族進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友好的接觸……”

 

 

這塊紀念牌存留在惠頓學院超過半個世紀。但是,2021年,這塊牌子被惠頓學院正式摘除了。原因是很多學生和教職員工對這個匾額上的話感到不滿。碑文使用了“未開化”(Savage)一詞。許多教職員工和學生認為這個詞是對奧卡族的侮辱。

 

我們不禁要問了,savage這個詞如果帶有侮辱的意思,那麼,在過去幾十年為什麼沒有人覺得有問題?在上個世紀,人們設立這個紀念牌時當然沒有侮辱奧卡族的意思。幾位宣教士不僅沒有藐視奧卡族,還愛奧卡族的人以至於為他們捨命。Savage這個詞從始至終都是“未開化的”、“不文明的”、“野蠻的”意思。這個詞的意思並沒有改變。但時代精神改變了。相對主義的時代精神改變了人們的觀念。

 

一位惠頓的學生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讓他們(奧卡族的人)遵守我們的標準(基督徒的標準)並不一定正義/公平。”另一位學生說:“這樣的牌匾給人們帶來了痛苦,因為它們的存在以及它們讓有色人種在惠頓感到不受歡迎,它們幾乎是白人至上的象徵。”

 

理解了相對主義,我們就能理解這些學生的底層邏輯。按照相對主義,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真理和普世的道德權威。基督教的道德標準對基督徒適用,但奧卡族人有自己的信仰,基督徒應該尊重。用基督教的道德標準去衡量奧卡族的生活方式未免太過霸道。當這些白人宣教士用基督教的標準評判奧卡族人是未開化的野蠻民族,這就在把白人宣教士的信仰強加在奧卡族身上,這是一種白人至上的文化優越感。所以,這個匾額對奧卡族造成了歧視。相對主義拒絕用基督教的標準衡量野蠻與文明。

 

相對主義是後現代文化的基因,已經充斥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塑造了幾代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那麼,相對主義是如何產生的呢?

 

上一堂談到了人本主義。當人類放棄了神本主義信仰,必然落入了人本主義的誤區,而相對主義就是必然結果。當人想要如神一樣知道善惡,人就否定上帝制定的真理和道德的權威。人想要自己當作真理和道德的仲裁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於是,人類社會一定出現多元化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卻不接受超越人類的普世的權威,那麼,相對主義就是必然的結論。

相對主義並不是新事物。舊約聖經記載的士師時代相對主義在以色列社會就已經盛行。士師記中的一句話描述了當時的社會現象:“國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國中沒有王,意味着國中沒有權威。每一個人都憑着自己的喜好做自己看為正確的事情。分裂之後的猶大國和以色列國也出現宗教多元化。其原因同樣是人們不再順服上帝的權威。

 

公元前 5-4 世紀,古希臘以雅典為中心的城邦里興起了“智者學派”。智者學派的信仰和當下的後現代文化極其相似。他們都相信相對主義和人本主義。著名的智者普羅泰戈拉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就是人本主義的信仰宣言。在推崇人本主義的同時,智者們也推崇相對主義。普羅泰戈拉認為,真理和謊言並不是取決於人類之外的事物,而是從人自己的角度來看的。也就是說,要想判斷真理和謊言,你不需要訴諸於超越人類的標準,而是人自己來決定。“真理”的衡量標準就是人自己的觀點。這是古希臘的相對主義。

 

普羅泰戈拉的相對主義遭到了柏拉圖的批評。後來,基督教神學主宰了歐洲。但是,啟蒙運動之後,相對主義死灰復燃。

 

當代相對主義的興起不得不追溯到康德。康德認為,現實世界的本質超出了我們人類的感官。 我們所能處理的只是我們看到的、聞到的、觸摸到的現象。生命中更深層次的東西,比如上帝和道德是我們無法通過人類感官接觸到的。

 

康德並沒有拒絕這些更深層次的事物。他的哲學為上帝的存在保留了一定空間。所以,康德並不是如同普羅泰戈拉一樣的相對主義者。但是,康德提供的認識論為後人走向相對主義鋪就了一條路。

那些不相信上帝的人開始說,只有你能看到、觸摸到、聞到的東西才是客觀真實的;所有其他的東西都是主觀意見。沿着這個思路再往前走一步,人們就認為屬靈的事情,以及倫理和上帝都是個人的主觀意見。宗教信仰不再是上帝向全人類啟示的普遍真理,而只是信徒的個人觀念。這種觀念對於相信祂的人是正確的,但對於不信的人並不適用。

 

當代的相對主義還主張,所有的文化在價值上都是平等的。沒有任何的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優越。基督教文化並不比土著印第安人的文化更優越。基督教也不代表普世的標準。如果基督徒用基督教標準衡量其他文化的優劣,那麼,他們就是在推行基督教至上的霸權。這對其他文化的人缺乏尊重和憐憫。這是不正義的。而“正義”的做法是消除偏見,“包容”不同的文化。一個社會文化越多元,就顯得人們越包容。而包容成了一種正義。

所以,相對主義會導致多元文化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要求基督徒不要用基督教的標準去評價其他的文化,否則你就是不包容。不包容就是不正義的,在道德上是反動的。可見,相對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本質上是敵對基督教的。

 

我們如何用福音真理反擊相對主義的時代精神呢?

 

首先,我們可以從邏輯上反駁相對主義。柏拉圖對普羅泰戈拉的批評至今仍然被人們採用。按照相對主義的邏輯,真理只是一種個人化的觀點,而不適用於不相信它的人。那麼,相對主義也只是一種個人觀點,對不相信它的人並不適用。你大可不必理會它。康德的觀點,尼采的觀點,馬克思的觀點,都只是個人的看法,不等於絕對真理,所以,你完全可以把這些人的觀點拋在腦後。

 

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真理,這一句話是不是絕對真理?無論是與不是,相對主義都自我否定了。所以,相對主義在邏輯上是自相矛盾的。

 

相對主義不僅在邏輯上自我否定,在實踐層面也自我否定。相對主義者要求人們包容,但是他們並不是什麼都包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5年發表了《包容原則宣言》中寫道:“包容並不意味着包容社會不公正的行為。” 那麼,我們要問:如何判斷什麼是不公正的行為?當人們把公正當作普世標準要求所有人都遵守,這就意味着所有人必須接受這一道德權威。如果是這樣,超越全人類的道德權威必須是存在的。

 

第三,我們的良心也否定了相對主義。如果這個世界沒有普世的道德權威,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標準是所有人都應該服從的,那麼,濫殺無辜,種族滅絕,虐待兒童又有什麼錯呢?如果人殺子獻祭和寡婦陪葬只是文化習俗,而外人不應該進行道德判斷,那麼我們的良心豈能平安呢?良心深處的道德律告訴我們有一種普世的善是所有人都應當追求的。

 

第四,多元文化之間的衝突否定了相對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致力於追求各種不同的文化和諧相處的繽紛多彩的世界。但是,多元文化導致的衝突對這種天真的烏托邦願景狠狠地打臉。致力於追去文化多元主義的歐洲穆斯林人口集聚增加。2020年10月,法國一名歷史老師因為在課堂上展示了穆罕默德的漫畫,在巴黎郊區遭到割喉殺害。幾天之後法國又有三個人遭遇恐怖襲擊。一名男子在法國尼斯聖母教堂持刀殺害一名神職人員和兩名女信徒。該男子在被捕時多次高喊“真主至上”。法國總統馬克龍隨後發表了捍衛言論自由以及世俗價值觀的演講。馬克龍:“伊斯蘭主義者在法國創造了一個平行文化,拒絕接受法國的價值觀、習俗和法律。”

綜上所述,從邏輯、實踐、良心和現實後果四個方面,我們都可以看到相對主義的荒誕與危害。但是,我們又不得不面對文化多樣性的現實。即使我們不刻意營造多元文化,現實世界裡的文化已經是多元的了。基督徒應該如何面對這樣的現實?如果我們說相對主義是錯的,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提供一條正確的出路來回應多元文化的現實。

 

聖經給了我們答案。首先,我們需要持守上帝啟示的道德與真理。無論世人是否相信,基督徒都應該成為真理的守護者,傳遞者和實踐者。上帝是獨一真神。基督是獨一救主。聖經是絕對真理。儘管這樣的宣告在相對主義盛行的後現代社會並不“政治正確”,我們仍然要如此相信並如此宣講。如果我們宣講真理在政治上不正確,那麼,這樣的政治本身就不正確。

 

我們捍衛真理即是出於對上帝的敬畏,也是出於對世人的愛。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因為人類只有一位救主,所以,我們只能宣揚這唯一的福音。只有這樣,才能有人聽信福音而得救。這是對人最大的祝福。

 

真理具有排他性。那麼,基督徒難道不要包容嗎?難道基督徒必須為了真理而襲胸狹隘嗎?我們需要反思包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每年11月16號設立為“國際包容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olerance),並發布了1995年《包容原則宣言》(1995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on Tolerance)。該組織對包容提出了這樣的定義:包容並不意味着包容社會上不公正的行為,也不意味着放棄,而是對我們這個世界豐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不同的思想的表達形式和不同的行為方式的尊重、接納和欣賞。該宣言表示,包容不僅是一種道德上的責任,它對於個人、群體和國家來說也是一種政治和法律上的需要。

 

聯合國的機構需要照顧到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群,不可能採納基督教的標準。但是,作為天國的子民,我們毫不羞愧地說,基督教是唯一的真信仰。所以,我們需要用聖經來評判世俗領域的包容是否正確。

 

在中文和合本的聖經里,哥林多前書13:7出現了包容一詞。“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這裡談到的包容,與當今西方社會的政治正確所要的包容截然不同。

 

首先,從上下文來看,哥林多前書13:7是在談神聖之愛的具體表現。愛的表現包括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然後才是凡事包容。包容是以上帝啟示的絕對真理為前提。如果拒絕了絕對真理,包容就變成了藏污納垢。

 

另外,這裡的“包容”一詞並不是縱容的意思。這個詞也被用於哥林多前書9:12、哥林多前書13:7、帖撒羅尼迦前書3:1,5。這些經文中,這個詞表示一個人對待外來的威脅和壓力可能忍受得住。這個詞有掩蓋、隱藏、忍耐和承受的意思。凡事包容絕對不是凡事認同,不是凡事讚許,更不是凡事支持。

歌羅西書3:13也出現了包容一詞。“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

 

這裡的包容是指的基督徒之間的人際關係,而不是用於基督徒面對異教思想或世俗思潮的態度。當基督徒之間出現人際關係的裂痕時,他們應該彼此包容。包容的對象是某個具體的人,而不是認同那個人的罪,更不是接納那個人錯誤的思想。

 

當今西方左派的政治正確語境下的“包容”,與啟示錄2:20中的“容讓”一詞意思比較接近。“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容讓那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我的僕人,引誘他們行姦淫,吃祭偶像之物。”這裡的“容讓”一詞在很多英文譯本中翻譯為“tolerance”。容讓的意思是接受違背聖經真理的歪理邪說。這恰恰是當今世俗文化所要求的包容。主耶穌對這種包容予以嚴厲的責備。

 

在中文和合本的翻譯中,有“寬容”一詞比“包容”更為常見。“寬容”出現在大約22節經文中。其中大部分經文都是指寬容人,而不是寬容異教思想或世俗哲學。

 

綜合以上所有的聖經教導,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聖經教導基督徒對人有寬容,但不是無限度地縱容。寬容的對象是人。但是,對待文化,我們需要警惕地分辨。

 

對待人要寬容,因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因為我們敬畏上帝,所以尊重承載上帝形象的人。 我們也相信人的全然墮落,所以,我們承認人總是會犯錯,人的觀念會違背真理,人的生活方式會違背上帝制定的道德律。別人如此,我們自己也是如此。我們生活在墮落的世界裡,與會犯錯的人生活在一起。上帝也讓我們所愛的鄰舍都是墮落的罪人。所以,我們不可能等到一個人觀念都歸正了,行為都聖潔了,才去愛他。對人的寬容,建立在愛與尊重的基礎之上。

 

所以,我們當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出錯時,我們仍然尊重他的人格尊嚴。甚至當他成了我們的仇敵,我們仍然愛他。我們寬容的對象是人。但是,寬容並不能以抹殺真理和道德標準為代價。我們對人的寬容體現在,儘管我們不認同某人的觀念和行為,我們仍然尊重他的人格,並尋找機會幫助他認識真理,經歷救贖。如果他拒絕福音,我們的寬容體現在我們有耐心繼續向他分享福音並展現基督的愛。只要他不逃避我們,我們也不逃避他。對人的寬容體現為,儘管你不認同一個人的行為,你仍然願意與他交往,為的是把福音分享給他。

 

但是,對人的寬容也不是無底線的。假如有一位教會成員傳播LGBTQ的倫理觀念,並公開自己與同性伴侶同居。教會應該按照馬太福音第18章的原則帶着愛心規勸他悔改,幫助他改變錯誤的觀念,並且停止同性之間的犯罪行為。教會的牧長同工應該給他及時而長久的輔導。如果他拒絕接受教會的勸誡和幫助,那麼教會就把他看作還沒有信主的人。他將不再是教會的成員。帖撒羅尼迦後書3:14說,若有人不聽從我們這信上的話,要記下他,不和他交往,叫他自覺羞愧。對人的寬容也是有限度的。但這種寬容的限度在當今教會界常常被忽略。

 

多元文化主義要求的包容是指包容文化。剛才提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的包容是對世界上的文化、思想和行為方式的多元性予以尊重、接受和欣賞。

 

文化包含了很多內容。任何一個社會的文化都包含墮落的文化元素,但也會包含一些相對良善的元素。有些文化元素可以被欣賞,有些文化元素需要被批評。中國人用筷子吃飯。西方人用刀叉吃飯。這是飲食文化。在美國的中餐館,服務員會提供筷子,也會提供刀叉,即照顧美國顧客,也照顧華人顧客。這不僅是為了吸引客戶,也表達出對不同文化的尊重。日本傳統繪畫的風格與西方的油畫風格有所不同。我們應該尊重並且欣賞這些文化的多樣性。

 

我們教會有幾位弟兄姊妹聚集在一起時,會很自然地說起廣東話,我雖然聽不懂,卻很高興地聽他們侃侃而談。他們用第一語言交流,可以享受更親密的關係,我為他們深入的團契感到欣慰。我尊重他們講方言,也鼓勵他們聚在一起的時候盡情使用廣東話。我認識一位蒙古族的朋友。她在朋友圈裡有時使用蒙古語發布信息。她珍惜本民族的語言。我也非常支持她使用本民族的語言。在文化多樣性中,我們可以欣賞上帝豐富的創造。

 

人類之所以有不同的語言,並依據語言形成文化,乃是因為上帝曾經變亂了人的語言。雖然那是上帝對人類集體背叛的審判,但是,在語言被變亂之後,上帝在文化多元的人類社會仍然有護理的工作,並賜給所有人普遍恩典。所以,多元文化中包含了上帝的創造和護理。因此,我們應該加以分辨地欣賞文化多樣性。更確切的說,我們不是欣賞文化本身,而是通過文化的多樣性去瞻仰上帝的豐富。

 

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在墮落的世界裡,每一種文化都是由罪人構建的。上帝的普遍恩典與人的罪性並存於文化當中。所以,我們需要分辨哪些文化元素可以彰顯上帝的榮耀,哪些文化元素是墮落的產物。

 

文化不只是包括語言、飲食等可以被欣賞的元素,文化還包括有關道德、真理和宗教的元素。所以,對待文化,我們需要分辨。在歷史上,印度曾經有寡婦給丈夫陪葬的傳統。在中國曾經有婦女裹小腳的傳統。這些文化是邪惡的,不應該被欣賞。如果我們關愛並尊重人,就應該批評這些錯謬的文化,並努力廢止它。

 

這兩個例子都是比較極端的文化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面對很多並不極端,卻同樣墮落的文化。對待墮落的文化元素,我們不應該欣賞。因為那不是出自上帝的創造,而是出於人的罪,或魔鬼撒但的計謀。但是,按照當下的政治正確,如果你批判某個族群的文化,你會被扣上種族歧視或仇恨言論的帽子。根本原因是相對主義的時代精神抹去了上帝的權威。所以,在這種時代精神的背景下,我們要持守真理就需要有唯已受逼迫的勇氣。對待人,我們有限度地寬容;對待文化,我們謹慎地分辨。比如,如何對待LGBTQ文化,以及如何對待LGBTQ人士,就是當下棘手的問題。

我是這樣對待這個議題的。我並不包容LGBTQ文化。我的不包容表現為,我堅持相信LGBTQ這股思潮推行的性別認知、變性文化、同性婚姻、同性性行為等觀念和做法,是褻瀆上帝的罪。我如此相信,也如此公開宣講和表達。這是我不包容的體現。

 

我對LGBTQ文化的不包容是出於愛。首先,我愛上帝,也愛上帝啟示的真理。其次,我愛LGBTQ人士。所以,我願意讓同性戀者、變性人或跨性別人士按照上帝的心意過蒙上帝祝福的生活。我渴望那些在性傾向上有掙扎的人經歷基督的救贖,依靠聖靈的能力過聖潔的生活。我渴望LGBTQ人士不再把罪當成驕傲,免得落入上帝的憤怒。因為我愛這些人,所以我不愛那些腐蝕他們靈魂和肉體的墮落文化。

 

我用寬容對待LGBTQ人士。這種寬容體現在我歡迎他們來教會聽福音。我們也願意走到他們身邊給他分享福音。我願意用上帝的恩典去祝福他們。即使他們拒絕接受福音,我仍然可以和他們坐在一起吃飯。只要他們願意,我樂意成為他們的朋友。這是寬容的體現。但這種寬容絕不以犧牲真理為代價。而且,這樣的寬容是有限度的。當一個人故意進入教會推廣LGBTQ觀念,這個人就如同新約聖經里所說的“假教師”。教會不能向他敞開大門。

 

別人是否能接受這種態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凡事討主喜悅,而不是討人喜歡。我們無需得到人的認可,只求在主面前有無愧的良心。

 

剛才談到相對主義自相矛盾。一方面,相對主義主張所有的文化都有同等的價值,對待所有的文化都要採用包容的態度。但是,在現實中,追求多元文化主義的進步派人士並不是凡事包容。他們也沒有把所有文化都視為同等。他們可以包容伊斯蘭教的文化,卻不能包容基督教的傳統價值觀。他們美化穆斯林的多妻制,卻用奴隸制抹黑基督教。他們為穆斯林學生在公立學校里禱告提供條件,卻把公共場合禱告的基督徒告上法庭。說好的平等與包容在哪兒呢?

僅僅從相對主義還不足以解釋這種文化現象。下一堂我們談文化馬克思主義。

 

時盡書 來自中國大陸,現為牧師,在北美牧會。


 

閱讀本刊更多文章,請點擊👇

生命季刊主頁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讓去教堂成為一種責任,而不是禮物
2023: 創世記六章的“偉人”和“神的兒子們”
2022: 【里程信仰問答之四十六】上帝為什麼禁
2022: 若云:《芳夢佳人》五改版 長篇 情愛小
2021: 反基三大類,您屬哪一類?&#128514
2021: 後現代是人拒絕神並把神的創造據為己有
2020: hello,看看這裡還有什麼“老人”在這
2020: 見證:從信假神,到信真神!(zt生命季
2019: 預苦期靈修第四日 東方:博士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