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信仰的知/感/信/行的平衡合一
送交者: xinmin 2007年02月26日10:29:34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知性,感性,信心,行為,這是信仰的四個基本成分。教會歷史裡,各執一端的情況時有出現。

(一)知性:初代教會出現的諾斯底主義強調某種神秘的知識可以幫助人得救,加上對於耶穌身份的貶低等,被視為異端。回教中也有重神秘智慧的蘇菲派,東方神秘宗教也不乏其例。

(二)感性:初代教會出現的孟他努主義,以及近代五旬節與靈恩運動中極端派所推崇的先知性特殊靈恩經驗和過分注重個人感受,也為同時代主流教會所批判。追求深度的宗教個人體驗,是所有宗教里最認真的少部分信徒的共同訴求。神秘的知識常常與神秘的體驗結合在一起。

(三)信心:十六世紀初馬丁路德掀起的改教運動,重回因信稱義的聖經原則,提出唯獨聖經,唯獨信心,唯獨恩典,唯獨基督等口號。哲學上的唯信主義也強調信心是認識真理的唯一道路。

(四)行為:天主教以及新教的社會福音派與近代自由派教會都重視信徒在社區的好行為與見證。世上所有主張自救與大部分主張神救的宗教派別都一致強調行善在自我完善與自助而得救中的功用。無神論主導的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初,也喊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口號。真理的可行性與可用性常常被強調。

究竟什麼樣的平衡才是合乎真理的信仰?

西方教會(羅馬天主教與新教)重視神與人之間法理關係上的和好,強調因信稱義與成聖。東方(東正)教會則重視神與人生命的分享,強調神變成人是為了人活出神品質的生命。西方教會強調罪人如何變成義人,脫離罪罰與罪權。東方教會強調按照神榮所造又被基督所救贖的人如何蒙恩得救而活得象神(神起初創造的榮美)。

筆者認為,信仰的知/感/信/行成分有一個合宜的平衡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知識是在信心引導下完成的。基督徒有一個基本信心:深信上帝一定給予人類以足夠(雖然不是無窮的完全)的知識,來認識上帝藉助自然/歷史/聖經/基督而來的大啟示。上帝的啟示使得真理的知識成為可能。知性其實也是一種特別的感性,這是強調知性而否認感性的人所忽視的。負責感性與知性的大腦與神經系統是一體的,不是截然分開的(左右腦也是緊密溝通的,腦分裂症患者例外)。在真知識中,人會心甘情願,謙卑俯伏在上帝面前,基於(基本信心的)知性(之更大信心)不僅有知性的舉動(比如寫這篇文章),還化為感性的行為(比如滿心感恩讚美上帝)。讓我們重視理性,但既不要成為唯理主義者,也不要成為反智主義者。

感性(或者說宗教情懷)依存於信心與知識而產生某種內在或外在的信仰行為。錯誤的信心與知識,往往帶來似是而非的宗教情懷,因此,我們仍然會看見某種虔誠(比如人拜假神的那種如痴如醉的“真誠”)。不帶感情色彩的宗教信仰,實在無法想象。濃厚而基於正確信心與知識的宗教情懷,是絕對必需的(除非一個人的身體健康不允許激動)。而在不同的場合,這種宗教情懷會有合適的表達。與神親密細語同心同行的人生,是何等美好!讓我們追求這種甜美。

信心帶人認真考查上帝的啟示,也獲得真知識。信心是背後引導人的知性/感性/行為的動力。人無法說他完全沒有任何信心,只能說有或沒有某種信心。什麼都不信,其實是極大的信心。讓我們有從上帝而來的真信心,但既不迷信,也不“迷不信”。

行為是內在信心的外在證人。沒有合乎真道的好行為,也就沒有無偽的真信心,這是使徒的教訓。以果子看樹,更是耶穌的教導。讓我們竭力活出好行為吧,榮神益人。

過分追求感覺,跟過分追求知識,有偏食之虞。

過分強調信心,跟過分強調行為,都失之中道。

讓我們基督徒在信仰的知/感/信/行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全面發展。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讓我愛--倪柝聲
2006: Song:In Christ Alone
2004: (ZT)江岩聲:利瑪竇為何不“海歸”?
2004: ZT:簡記中國福音大會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