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zt精神如何影響歷史
送交者: candle 2003年10月17日09:14:15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精神如何影響歷史


讀一讀《馬丁·路德的神學》


何光滬

  有人說,馬丁·路德是近代“被談論最多,被了解最少”的人物。
在中國,不但有眾多的歷史學者寫到過他的事跡,而且連普通的中學
學生都記得他的名字。然而,我們對他的了解如何?恐怕,除了嚴重
的歪曲,更多的還是無知的淺薄。

  但是,我們又都生活在他的影響之下。一位美國歷史學家把他列
為歷史上第二十二名“影響最大的人物”(我想他的名次也許應是第
十二名左右)。因為,影響着我們每一個人的現代化進程,從某個方
面來說就是社會生活上的自由化民主化進程,以及經濟生活上的市場
化技術化進程,這些進程可以追溯到18—19世紀的啟蒙運動和政治革
命,17—18世紀的現代科學和工業革命,再往前,以一種巨大的精神
力量推動了這些歷史潮流,並將世界歷史從中古扭向現代的那場波瀾
壯闊的運動,便是16世紀的宗教改革。

  引爆宗教改革火藥桶的那一粒火星,是從路德的心裡迸發出來的。
所以,每一個歷史學家都不得不把宗教改革同路德的名字連在一起;
所以,一個現代人如果要從深處理解自己處身的世界,理解自己捲入
其中的歷史進程的原因,就必須理解馬丁·路德。

  理解路德,談何容易!首先,路德這個人同宗教改革這場運動的
關係就不好理解。在德國之外接薪傳火、推波助瀾的大人物,或者是
精明的組織家(如加爾文),或者是有力的掌權者(如亨利八世),
而路德則兩者都不是,他甚至也不是人文主義者莫爾和伊拉斯謨那樣
名聞遐邇的學者。他把在心裡埋藏多年的那顆火星釋放出來,貼出那
張被稱為《九十五條論綱》的“大字報”的時候,只是一個三十多歲
的無名之輩,而那顆火星的孕育和產生,又是在這個普通修士陰暗的
書齋之中,是在他那只有他自己才了解,甚至他自己也不甚了解(他
肯定認為只有上帝才了解)的心靈深處。他不但不曾想要啟動一種社
會歷史的進程(現代化),甚至不曾順應當時社會思想的潮流(人文
主義)。在宗教改革的聲浪高漲之際,他說:“這首歌的調子,對我
的嗓音來說太高了。”在宗教改革造成了歷史巨變之後,他說,是上
帝將他帶進歷史事變,“就像牽着一匹瞎馬”。他所做的,只是作為
一個虔誠的基督徒,直面自己如何釋罪稱義的信仰難題,進行長時間
的內心掙扎,直到三十歲時在維滕堡黑修院的鐘樓書齋中,領悟了
“因信稱義”的真諦為止。在“鐘樓得道”好幾年之後,他才因為
“贖罪券”之風行有違他所悟到的真知,而採用了當時允許的學術討
論方式(當時教會並不禁止“大字報”)提出質疑。一句話,是一場
信仰的掙扎或內心的苦鬥,一場發生在一個窮學者心靈深處的信仰掙
扎或內心苦鬥,引發了那場改變世界的社會革命。一個人的內心掙扎,
竟與世界的發展產生了如此驚人的關聯,這是精神影響歷史的一個鮮
明的例證。這很難理解,又很需要理解。

  其次,路德的內心苦鬥或信仰掙扎的結果,表現形式是幾十卷煌
煌巨著,核心內容是他的神學。但是,對廣大中國讀者來說,關於路
德,所知者只是關於他與宗教改革的關係和對農民戰爭的態度的幾句
套話,即便是對多數歷史學者和歷史教師來說,也是如此。有幾人讀
過他的著作呢?有幾人能讀他的神學呢?這正是前述對路德的嚴重歪
曲和膚淺無知的原因。因為,不了解馬丁·路德的神學,就不可能了
解他的內心和信仰,就不可能了解引起那場眾所周知的燎原大火的是
怎樣一顆火星,就不可能了解這個基督徒的信仰精神是怎樣影響了歷
史,怎樣參與雕塑了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現在,藉助於譯林出版社出版的《馬丁·路德的神學》,我們終
於可以來作一點了解了。路德自己的著作和介紹路德神學的著作,即
便對專家來說都是難以窮盡的汪洋大海,所以,對於在這方面了解甚
少的中國讀者來說,循序漸進而又簡明扼要的介紹十分必要。我認為,
商務印書館十年前出版的《路德傳》、譯林出版社五年前出版的《這
是我的立場》和四個月前出版的《馬丁·路德的神學》,恰好構成了
我國讀者可以得到的一個循序漸進而又簡明扼要的系列。如果說第一
本書作為選譯的簡介,讓我們開始觸及路德的內心掙扎,第二本書作
為生動的傳記,讓我們開始探入路德的內心世界,那麼,這第三本書
作為嚴肅的研究著作,則讓我們終於得窺了路德神學的概貌。

  這本書的作者是路德神學專家,但書卻不是為專家寫的。作者在
正文中系統地介紹和闡釋路德的思想,在注釋中又常常徵引路德的原
話。這些特點可以使看似高深莫測的神學,對一般讀者拉近些距離,
又可以使無法閱讀路德原著的廣大讀者,對這位偉人的音容有一點直
接的了解。當然,就這個被稱為“奇蹟”和“聖人”(丟勒語)、
“德意志民族的導師”和“促使歐洲覺醒的改革家”(赫爾德爾語),
應享“永恆榮譽”的“巨人”(海涅語),“提出人與上帝之間的直
接關係”從而促進了民主(托馬斯·曼語)的偉人來說,這一點了解
連管中窺豹都說不上。但是,在我從抽象複雜的神學闡釋,轉向這本
書的注釋中引用的路德原話時,那種經轉譯幾次(拉丁文——德文——
英文——中文)而居然尚存的簡潔有力,確實使我豁然開朗,明白了
從丟勒到托馬斯·曼,從梅蘭希頓到馬克思的所有德國偉人為什麼如
此推崇他的語言,為什麼他被尊為“德語之父”。因為,正如荷赫所
言,儘管他的著作富有美感,但是“對他來說,重要的是真,而不是
美。”

  當然,路德神學的核心,即所謂“因信稱義”學說,有時候讓人
覺得,是韋伯所謂“宗教上的音盲”很難理解的。這一學說在西方世
界掀起的軒然大波,幾百年未曾止息。即使在當代中國的基督教界,
此說引起的“信”與“愛”何者為大的難題,也成了一個爭論的焦點。
我想,對於願意嚴肅思考這個問題的人來說,這本書更是值得一讀。
作者忠於路德的思想,強調了“信”的首要位置,但在分析“信”與
“愛”的關係時,又提醒我們記住路德精彩的話:“愛是信的明證”!


  最後,回到對當代世界及其根源的理解上來,我發現其中有一個
巨大的矛盾:它的根源連接着路德的“因信稱義”(因信仰上帝而得
稱為義),它的結果卻展示出許多人的“自信為義”(過度相信自己,
以自我為萬物的尺度)。路德所引發的現代世界,在何處背離了路德
的初衷?在他生後五百年的今天,這也許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大問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19.我願效法耶穌 (成為基督徒)
2002: 羅三2是指那39卷首正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