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轉貼)淺談基督教神學和教會信經(樓健)
送交者: beiqian 2014年05月08日00:10:21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現今基督教有一個危險的趨勢,就是對神學不感興趣。 

    很多人引經據典、說古論今,證明基督教2千年來,之所以有那麼多的爭論和分裂,根源就在於神學及教義的分歧。某些極端的人甚至認為,基督教神學最大的“價值”,就是在教會內部產生無謂的爭辯和紛爭,所以教會應當拋棄神學。

    很多傳道人不重視傳講教義。他們覺得,教會最需要關注的是信徒的生活,是傳福音,是社會關懷等事工,而不是宣揚教義。

    有些教會的牧者,經常“告誡”信徒:“讀聖經就可以了;那些屬靈書籍都是人寫的,充斥着人的思想,不是來自上帝的啟示。”

    這些人或許因為個人的經歷,所以對神學持否定的態度,認為只要好好禱告、好好感覺和領受上帝的帶領、祝福就可以了。他們最有力的聖經依據就是,“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參《林前》八1)。神學只是人“頭腦里的知識”而已。這就是以所謂的屬靈經驗,代替神學教義。

    也有一些信徒,覺得神學很神秘,是高不可攀的專業學問。神學討論通常跟信徒生活並無直接關係,比如“一個針尖上可以有幾個天使跳舞”。所以,他們對神學的學習和研究,感到恐懼、厭煩。

    這導致了許多基督徒在信仰上像無知的小孩,在真道上缺乏根基,很容易“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弗》四14)。

 

神學定義

    從廣義看,無論是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是基督徒還是非基督徒,其對宇宙創造者的認識或看法,都屬於神學範疇。每個人內心都有“神學思想”,只不過絕大多數人沒有主動有意識地對這種思想,作系統的研討。

    基督教神學,從字面上看,是由“Theos”和“Logos”兩個希臘文字,合併而成的。Theos意為“神”、“上帝”,而Logos是“道”、“話語”。所以,“神學”就是上帝的道、上帝的話語。神學研究,就是對上帝的啟示的研究。

    基督教相信,人類之所以能認識上帝,是因為上帝給人啟示,人類不可能憑自己有限的智慧,認識無限的上帝。

    通過神學研究,我們可以對上帝啟示的真理,有比較系統的認識,能比較完整地理解和體驗上帝對人類的心意。

    神學上的無知,讓很多人不清楚自己到底信什麼,所以很容易被外來的思想或異端動搖、改變。

    我們常常覺得奇怪,為什麼一些明顯的異端,如“東方閃電”等,居然有那麼多人接受?道理很簡單:每個人的神學思想,都受到以前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影響。他們對上帝的認識,被各自的需要扭曲。基督徒進入教會後,若不接受正統的教導,修正信仰上的偏差,很容易被錯誤的神學思想牽着鼻子走。

 

產生原因

    也有人覺得,既然神學是研究上帝的啟示,那又何必捨近求遠?與其花大量時間研究神學,還不如直接閱讀聖經。

  這個想法固然好,問題是,聖經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的。

    首先,聖經是上帝分別向40餘人啟示祂的真理,跨度超過1500年完成的。這些作者中有君王、祭司、學者和軍政領袖,也有漁夫、牧人、醫生和政府稅吏。他們分別在歐、亞、非三大陸,用希伯來語、亞蘭語和希臘語,陸續將所領受的啟示記錄下來,成為今天的聖經。既然“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提後》三16),那麼內容必定渾然一體,前後連貫,沒有矛盾。然而我們在閱讀時,卻不得不承認,很多內容我們看不懂,經文之間似乎有很明顯的矛盾。

    第二,聖經是漸進式的啟示。上帝按祂的時間表、以祂的方式,逐漸向人類“曉諭”祂的真理。所以,對於聖經中的一句或一段話,我們不能都只按字面意思解釋,要根據上下文,放在整本聖經的主題下,去了解經文真正的含意。

    比方,主耶穌對門徒說:“……父是比我大的。”(《約》十四28)如果把這句話從聖經中剝離出來、單獨引用,很可能成為異端。

    第三,上帝在啟示中隱藏。道成肉身,無疑是上帝向人類最清楚的啟示,而十字架是啟示的最高峰。這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件。上帝以人的形象來到我們中間,把祂的聖潔、公義、慈愛和良善,完完全全地向人類彰顯出來。

   然而在這偉大啟示的同時,上帝卻把自己隱藏了。我們無法想像,那個差點被希律殺死的嬰兒,竟然就是“獨一的真神”。當耶穌基督“悽慘”地釘在十字架上時,猶太人無法把祂跟“全能的上帝”連在一起,所以譏笑祂:“你如果是上帝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太》二十七40)。

    我們需要基督教神學的另一個原因,是在人眼所看不見的領域,撒但以極大的勢力,正想方設法把基督教引向錯誤的道路。撒但對教會攻擊的形式,大致有3

    一、 藉助外部政治勢力和異教,對教會進行正面打擊。初代教會時期,撒但利用羅馬帝國,從主後33313年,10次大規模逼迫基督教,無數信徒殉道。

    二、從內部腐化教會。使徒時代,在耶路撒冷教會,有亞拿尼亞、撒非喇事件(參《徒》五1-10)。在撒瑪利亞城,有西門試圖用錢購買行神蹟的能力(參《徒》八9-20)。到了第4世紀,在教會贏得全面勝利的同時,異教也開始對基督信仰全方位的滲透和腐蝕。

   三、直接攻擊基督教的信仰。這是最兇猛,也最危險的。在使徒時代,哥林多教會有人否認復活,加拉太教會有人認為信耶穌不夠,還要加上割禮和律法。到了教父時代,異端更是無所不用地對基督教信仰展開攻擊。

 

教義形成

    很多信徒一聽到“教義”,就頭疼。其實教義這個詞,源自聖經的“教訓”和“教導”,即“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二十八20)。

    教義主要是關於信仰基礎的認識性命題。其要點是:確定信仰的系統性、連貫性和一致性,幫助信徒建立完整的信仰根基,認識上帝及其作為、認識上帝創造宇宙的意義,和人類生存的目的。

    基督教教義以上帝的啟示為認識論的基礎。它是無限的上帝對有限的人類的呼召,也是有限的人對無限的上帝的回應。它是聖經真理之結晶,也是信徒靈性的表現。它是信徒信仰的基礎,也是信心的告白。

    教義最早始於五旬節後,為信徒靈性上的需要而產生。“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徒》二41-42

     基督教最初以猶太信徒為主,然後逐漸向羅馬世界傳播。在此過程中,基督教不可避免地跟當時所謂的“主流文化”,發生碰撞與衝突。所以教會當時的難題,是如何用最簡明的話,讓信徒確信自己的信仰,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祂能保全我所交付祂的(或譯:他所交託我的),直到那日”(《提後》一12),並勇敢地面對羅馬帝國的歧視和逼迫。

 

使徒信經

    2世紀後期,為抵擋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和孟他努主義(Montanism)這兩大異端的破壞,教會制定了第一部信經——《使徒信經》(ApostlesCreed)。

   “信經”一詞,源於拉丁文Credo,即“我信”。教會採用信經的目的,是讓每一位信徒清楚知道基督信仰的真義。在教會歷史上,無論是教導信徒,還是信徒受洗、加入教會前的基本真理培訓,都以《使徒信經》為基礎。同時,信經也是檢驗一個教會信仰是否純正的重要指標。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是《使徒信經》中的第一句話。短短幾個字,道出了信徒信仰的對象是宇宙的創造主,信徒跟這位創造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建立這種關係,這些是基督信仰的根基。

   這是教會歷史上最早的信經。雖然它不是使徒所寫,但綜合了使徒的教導,不僅歷代教父尊崇,時至今日,依然被基督教各宗派所接納,成為眾教會彼此相通的基礎。

 

三位一體

    在第4世紀之前的300多年間,困擾教會的最大問題,就是耶穌基督的位格。聖父、聖子,是否具有相同的神性?

    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如果基督不是上帝,祂就不能成為人類的救主。而今我們知道,基督教信仰是建立在“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參《太》十六16)的根基上。聖子是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跟聖父有相同的本質、不同的位格。

    起初,教會對此並不是很清楚。為了更深的明白聖經啟示,繼使徒之後負起教會領導責任的教父,以及一些有恩賜的護教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努力研讀聖經,仔細思索、辯證並記錄對基督及基督信仰的認識,駁斥教會內的錯誤教導。

    4世紀初,在大公教會極具影響力,愛主、敬虔、生活嚴謹,又富口才的亞歷山大教會長老亞流(Arius),因擔心若聖子和聖父有完全相同的神性,那就變成了2位神,基督教信仰就會落入異教的多神錯謬中。所以他聲明,聖子只是像神,而非神。

     這給教會帶來極大的困擾。長期的爭辯,也讓教會受到巨大的傷害。

     主後325年,教會在尼西亞召開第一次大公會議(Council of Nicea)。經過激烈的討論,亞流的觀點判為異端。基督位格的教義,以《尼西亞信經》的文字形式,成為大公教會的基本信仰。“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以前為父所生,出於神而為神,出於光而為光,出於真神而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與父一體,萬物都是借着祂造的。”

     雖然此會議宣告了“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但並沒有解決聖靈的神性問題。因此,381年,第二次大公會議(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在君士坦丁堡召開。除再度確定《尼西亞信經》外,還宣告了聖靈的神性。“大公教會信仰即:我等敬拜一體三位,而三位一體之上帝,其位不紊,其體不分。父一位,子一位,聖靈亦一位。然而父子聖靈同一神性,同一榮耀,亦同一永恆之尊嚴。”

    至此,教會對聖父、聖子、聖靈三而一之真神的信仰,才正式確立。

    由於尚未完全解決基督位格的問題,所以451年,在迦克墩召開了第四次大公會議(Council of Chalcedon)。教會在前兩次會議的基礎上,又承認“基督有完全的人性”:基督只有一個位格,但兼具神、人二性,並且這二性之間不相混合、不相交換、不能分割。

   至此,教會對基督位格的爭論才告結束。而三位一體的教義,也成為基督教系統神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義。

 

最高權威

     基督教神學只是信仰生活的幫助,聖經才是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

    在教會2千年的歷史中,無數信徒在聖靈的引導下,通過對上帝啟示的學習和研究,逐漸發展和完善基督教神學,成為教會的寶貴財富。

    神學在幫助信徒認識上帝、堅定信仰、面對生活中的苦難,以及維護教會的正統等,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信徒實際正確使用信仰的導向。

     不過,有限的人類,不可能完全了解無限的上帝;再偉大的神學家,對上帝的認識都會有誤差;再正確的教派,都會在理解聖經和教會教導中,難免疏漏。

     所以,神學當成為信仰的幫助,而非信仰的主體。聖經才是信徒信仰與生活的權威。神學不是信仰本身,不該成為信仰的中心、或取代聖經的地位。神學理論必須符合真理,是本於信,以致於信;本於聖經,又歸向聖經。

     基督信仰不是一套理論,是因相信上帝而得到的嶄新生命。基督徒都是蒙了上帝的恩典,所以其人生只有一個目的:“榮耀上帝”。要榮耀上帝,就需要花大功夫研讀聖經、好好禱告、親近上帝,再加上系統性的神學和教會信條的幫助,信徒才能在信仰的道路上,不斷更新、成長,生命越來越像基督。


[ 原刊於《舉目》雜誌67期 ]

http://behold.oc.org/?p=22262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重讀啟示錄44:從地里上來的獸是猶大的
2013: 重讀啟示錄45:與以弗所書的一致之處
2012: 因為冬天已往:有感於任弟兄多倫多布道
2012: testing
2011: 昨天查經聚會帶出一個問題:第二個重建
2011: 重返伊甸園:榜 樣
2010: 山哥:我對柴玲信基督受洗的感言及網友
2010: 蒼蘭: 請為四季樹的父親代禱
2009: 母親啊母親
2009: 我的幫助只有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