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粉纓
萬維讀者網 > 戀戀風塵 > 帖子
與往事乾杯(3)---過年話
送交者: 雁過寒潭不留影 2005年02月10日13:51:22 於 [戀戀風塵] 發送悄悄話

過年,過年讓大人尤其是婆娘們累紅了眼,壓彎了腰。從一進小年就忙乎上了。

二十三過小年,是給灶王神用當年收的麥子磨的新面做上白白的大饅頭,裡面裹上紅糖,好給灶王神嘴上抹上糖,到天理爺爺那裡說好話。不用說,當天還要叮叮噹噹剁好餡子包頓餃子吃。接下來就要一天一個樣做什麼豆餑餑(小時候村北頭有個石碾房,各家婆娘胳膊下掖個盛滿了煮熟了的冒着熱氣的地瓜干的盆,別個碾棍去排隊,你幫我我幫你碾回一盆餡,回頭攪上當時特別貴重的紅豆),蒸米糕,蒸上供的棗鼻子(就是在一個大約直徑二十厘米的饅頭頂上和四周中央隔一定間距用小指頭對着勾提起一個小小的拱,再插上切成一條一條的干棗),發紫的餑餑(裡面放上整個的剝掉皮的栗子,這種餑餑因為太大,吃時要分切成一指寬,且只能男人吃,女人是碰不得的,有什麼講究我早忘了,好像是男人要出力吧),包子,發麵(很久以前的一種麵食,我特想念。是用玉米麵蒸成的,滿滿一大鍋用鏟子分成一塊一塊,蓬蓬鬆鬆剛出鍋時甜甜鬆軟的,不過日子久了會長毛。),還要掃灰。這其中,炸果子(面魚)是最講究的,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般在二十八或者二十九,我記得小時候每逢這時,學校就讓學生們扛上掃帚,鐵鍬去掃大街。我媽借這勁就把門拴插上,然後囑咐我掃完大街就在外面玩不要回家,吃中午飯她會叫我。我知道她是怕我說什麼老一輩就傳下來的認為不吉利的話,炸果子時,最忌諱外人上門,說什麼會踩反鍋,鍋里的油會跑出來等等,實際上大了以後想是不是油的質量和燒火的火候不對。反正在我不會揉面用木頭磕子磕面魚之前從沒在家看過我媽炸面魚。炸面魚在我眼裡一直有一種神秘。即使大了以後我也守護着這份神秘,和我媽一樣炸面魚時禁止小孩子多嘴。這些種種的麵食跑了熱氣後就被我媽一一收到用黃土攪着紙漿打起來的缸子或者用玉米皮扭起來的草辮子釘起來的盒子裡,等着過年走親戚,待客等。我們只能稍稍打打牙祭,所以小時候一放學總是趁我媽不在,偷偷那幾個炸果子跑到大街上吃。記憶中很少有我姐姐們忙着過年的影子,據我媽說一到她倆放寒假,為了避免兩個人打架,經常是一個在家幫我媽揉面,一個就發配到我姨家去幹活。嘿嘿,到了我能幹活的時候,我媽就盼着我放寒假,好幫她揉面,因為我人高馬大,勁也大,揉的面有筋道。不過那時就我一個跑單幫了,所以經常是今天幫我媽揉完了,第二天就到我姨家炕頭上出力去了。


大年除夕前一天,起集的村子都有個半半集,平時趕集都是一個大上午再捎帶着中午頭,半半集因為年關忙,只有小半個上午讓人們添置些零碎東西,當然鞭炮肯定趕這最後一趟賣。到處是對聯,張貼(一種貼到門框沿上的剪紙似的花花綠綠的紙),粗的細的線香,炸得噴噴香的麻花兒,小油餅,油條,五顏六色的水果糖,還有剛炒出來的花生,瓜子,一條街香噴噴,大人小孩的臉都被熏得紅紅的,年味兒更濃了。


大年終於讓我們盼來了。我盼着過年才有的新衣服,新鞋帽,新襪子,盼着拜年時得到的各種糖果,盼着走親戚能吃到的魚肉和壓歲錢,當然還有鞭炮可放。

說起拜年,可是童年的一大樂趣。先從上午說起。大年三十早飯沒什麼講究,吃完飯我媽就把過年用的碗盤筷子,茶杯什麼的搬出來,我們女將們就得從熱炕頭下來洗盤子刷碗。老爹到地里挖出窖着的結着白茬的大白菜,我媽把外幫去了也要一片片的洗乾淨,冷啊,常常是吹得手紅通通的。等忙得差不多到中午了,我媽就開始準備切豬肉,豆腐,大白菜再放些肉骨頭作隔年菜,隔年菜要做很多,中午只吃掉一部分,餘下的滿滿一大瓷盆留着來年吃,主食是米飯,也是滿滿一大鍋,要先盛出來一碗一碗的,插上筷子擺供。

我們家的擺供很是有些歷史了。衝着灶間門是一張大方桌,上方高懸一長軸,上有祖宗畫像,下面是歷世故人,也就是家譜。兩側懸掛清代老家才子的濃墨。桌子上不可少的三樣的豬頭,公雞,魚,都給用線繩固定好放在香鼎和香燭的後面並點綴上鮮綠的菠菜通紅的棗子,煞是好看。然後就是其他的果碟了,什麼花生,蘋果,柿子餅,最後面就是盛好的米飯,晚上在加上元寶餃子,滿滿一桌,讓先人們享盡口福。我那湖北出身的姐夫一直想看我們家的擺供,每次都很不湊巧,因為女兒出嫁後是不能留在家過年的,所以總被打發到我姨家去,弄得我姐在兩次被攆出家門後下了最後通牒給我媽:再攆出去,過年就不會來了!我媽只好妥協。即使這樣我姐夫也沒如願看到,因為我媽這個開放人士在我老爹突患心臟病的那年春節把那長軸什麼的都塞到灶膛里一把火燒了!看來她是沒了信仰了。雖然我們總是說擺供是老封建,但是沒了擺供年味就淡了很多。我真的喜歡站在方桌前看香霧繚繞下的家譜,很是神聖無比。

話說從前,吃完午飯,我媽就着熱鍋,就打出漿糊來了,準備貼春聯張貼兒。我爹從廂房拿出請村里先生寫的對聯一一對好,才放心的讓我二哥三哥去貼,上聯在右,下聯在左,是關上門的左右還是打開門後的左右等等常常讓他們兩個人提着漿糊桶吵,讓我這個在一邊跑趟的狗腿子好恐怖,生怕一桶摔到我頭上!張貼兒貼上後很礙事,尤其是過門坎時常常沾到頭髮上,或是擋了高個子的臉,又極其容易招灰,所以我們家很少貼。然後就是裁弔紙。你知道弔紙吧,一沓子紅綠粉黃的薄紙用紙捻子串起來賣的。一般是我老爹從五斗櫥拿出刮鬍刀,把紙放到面板上,以免劃破了炕席。裁紙時不能一刀劃到頭,要留出二指寬餘頭,這樣來回三下,扯起中間的余頭一抖,嘩啦啦彩條就出來了,然後顏色一搭配把余頭捻一捻,夾到稻杆的一頭,弔紙就成了,據說是當成鞭子用的,好趕車上路。然後就是打紙。前端呈圓形的小短棒按到黃表紙上,一把木槌子噔噔噔敲下去,紙上就有了銅錢狀的壓痕,準備上墳,擺供時燒給先人用的。通常是晚些時候我兩個哥哥拿上弔紙打好的黃表紙叫上二大爺家的堂哥們就去上墳插弔紙,燒紙錢,請回老祖宗回家過年。剩下的弔紙就插到門樓兩側和麥秸垛上,不過經常被小孩子拿了去玩丟。

一個下午就這樣全家動員,忙得熱鬧。我們姐妹們湊到一起,搬上面板,箅子,還有簸斗要包元寶餃子。元寶餃子是只有過年才能包的,實際上做法和平時包餃子差不多,就是捏完邊後把兩個角一圈捏到一起就成了,很簡單,但是看上去就是不一樣,確實有點像元寶。元寶餃子主要是餡子上有講究。裡面要放大棗,糖塊,栗子,還有硬幣,硬幣有一分,二分,五分的分幣,現在也有角幣,甚或一元的硬幣。很多人聽我這麼講都很驚訝:放錢?!多髒!哎呀,我們農村人也是講衛生的,硬幣要放到開水裡燙用鹼水洗,錚亮錚亮的才行。就算是不衛生,比起它帶給我們的歡樂才到哪裡去!放這些東東很有講法。大棗,糖塊是年年甜事事順,栗子是要出大力,硬幣呢小孩子是能花錢,大人則是能掙錢。我媽一般是把包了這些東東的餃子單獨放進簸斗里,所以我們這些孩子們吃餃子時就要撥拉着看餃子底下的壓紋是直的還是一個個小豆豆狀的,直的就是放到箅子上的肯定沒有東東在裡面。記得小時候為了比比誰吃到的東東多,或是還缺什麼沒有吃到,就撐了肚皮向里塞,我的兩個哥哥掌勺,用個笊籬划過來划過去咋呼着這個那個餃子裡肯定有什麼什麼,讓我們小的直上當!但是吃餃子時千萬記住要留兩個壓碗底,不能全吃光。下餃子的大鍋里也是要留兩個的。

很小的時候要等到午夜十二點發紫才能吃年夜飯,後來人們就越來越提前了,尤其是有了春節晚會後,天還亮着呢就聽東鄰西院放開鞭炮了。年夜飯除了餃子還有和菜,魚,年糕這些必不可少。和菜是用大白菜心,菠菜,或者還加上點海蜇皮拌了蒜泥的,特別清口,取其諧音吃了和菜一家人和和氣氣。魚當然是年年有餘了,年糕則是年年高的意思。

飯菜基本準備好時,我媽就給我老爹舀上一瓢熱水,老爹洗臉淨手,拿出線香點上香燭,給天地神和灶神燒了黃表紙,把一塊麻袋片鋪方桌前乾爽的稻草上,一叩三拜老祖宗。然後就是家裡大小男丁,我們女兒家是沒有份的。然後上炕就桌,一家人幹了杯,說幾句辛苦了稍稍吃幾口菜,就等着我媽下餃子了。餃子盛碗前,我小哥就迫不及待的把竿子拿出來,掛上炕好了的鞭炮就着院子裡的香燭就開始騰喀了。我媽小膽,每年這時候都要先把房門關上才行。你就看吧,院子裡到處是炸得粉碎的紙屑,還有幾個啞的或是中途斷了引子的。晚上放完鞭炮吃完餃子我們小孩子就等不及了吵吵着要出去拜年。拜年能得到很多糖塊的,那個時候的糖塊比什麼都好吃!出門前要先給我爹媽拜年磕頭,等着我媽分壓歲錢。後來我都工作了,還有壓歲錢,我媽說給我壓腰,是不是撐腰的意思不知道,可能是心裡妥帖的意思吧。過去不都是把錢纏到腰上嘛,有了錢腰杆才能挺得甭直。嘿嘿。

拜年也是有講究的,大年三十晚上只能男人和孩子可以,女人們要等到第二天大年初一。至於為什麼我就不曉得了。男人們要一條一條胡同一家一家的拜,幾乎轉遍整個村子,如果實在太遠沒有腳力,大年初一一定要早早上門,要不會被怪罪的。每家當家的都有本帳,誰家的來了,誰家還沒有來,清清楚楚。我爹我媽大年三十晚上是不出去的,他們輩分高,年紀也有,在家等着人家來拜。有時候飯桌還沒撤下去院門就響了:“二叔,二嬸我給你拜年了!”一嗓子人就到了灶間。撲通跪下去磕個頭拱拱手,我老爹趕緊讓進來,大人讓煙茶,小孩子抓糖,花生。一陣忙亂說上幾句總結話就接着下一批了。我最愛看半大小子拜年。“二叔,二嬸我給你磕個頭!”,我媽在炕上就接上話了:“不用了,不用了,等你張羅了媳婦再磕”,或是“磕,今年張媳婦成家了”,我就看到一會兒一張紅臉就抻進來了,有意思。遇到年紀和我爹差不多的就得客氣了。:“老二哥,二嫂,我磕個頭”,我爹在灶間就把人給攔下了,我媽忙得早站起來:“哎呀呀,快過來,都張了兒媳婦了,我可受不起”等等。張了兒媳婦好像是個標準,常聽我媽說誰誰今年不能來拜年了,人家有了孫子當爺爺了,也在家等着拜年了。或者是家裡老人有去了的兒子們也就不出來了,大家也不用去拜年,好像點的香燭也不應是紅色的,是白色的,大門上不貼春聯。我爹我媽一般是大年初二到長輩家轉一轉拜個年的。

我爹大年三十晚上一般要在地下等到十一二點,伺候煙茶,剪剪燈花什麼的,常常站得腿僵硬,下面冷啊。後來我也在大年三十晚上站過,替我爹說着該說的話,因為他年前突發心臟病住進了醫院。說起剪燈花我還有段典故要講。過年要將吉利話,這是不用說的。但是怎麼樣合適的表達小孩子家恐怕就沒那麼容易了,所以就有了很多好笑的典故。你知道拌和菜時的蒜泥是用蒜臼子點(搗)出來的吧,跟我媽請示搗蒜時千萬不能說點蒜(散,是不吉利的),就說拌和菜。餃子下到鍋里破了要說成是掙了,線香不能說斷了(香火哪能斷了),叫chen了。香燭燒到一定時候燭花要剪,否則可能會滅了,你可不能說死了,凡是和死沾邊的都犯大忌,要挨巴掌的。所以鄰村有這麼個笑話,一個小孩子看到香燭被風吹得蠟油流出來,燭芯慢慢就歪向了一邊,熒熒要熄掉的樣子就急着要告訴父母,但一時又不知道怎麼說才好,情急之下出來一句:“蠟燭堆萎了(就是要倒下去的意思)”,這處心積慮的吉利話實際上並不吉利,等於沒忙活,照舊挨了掌,也出了名,於是就有了某某村過年堆萎了的風話。

一個晚上跟着大人轉下來兩個口袋就沉甸甸的了,一般中間要回家空一空再出去。有時候碰到人家鍋底煮的芋頭母子還能揣回兩個。壓歲錢鄰里之間是沒有的。只有我爹媽三十晚上給,再就是等着大年初二送完年初三串親戚時有。那些要回來的糖果初一早上我就撿好了,裹着好看的糖紙的要留着,蝦酥糖,奶糖要留着,硬糖塊就留給我媽,讓她好分給人家拜年的。那家的糖塊好,初一一大早肯定要跟着女眷們二次登門拜年,好再添上幾塊!沒有好糖果的,就聲稱頭晚去過了站在門口等她們出來。小孩子心眼多着呢。

大年初一要最熱鬧的了。女人們孩子們都換上了新衣服,擦着粉,抹着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堂嫂堂姐堂妹的嘰嘰喳喳一堆堆的就涌過來了,見了面道聲過年好,就開始夸衣服好,髮夾好,在哪扯的布,誰家做的,手工多少錢等等。新媳婦一般是由小姑子陪着,見了人羞答答的。我後來在外上學時間長了,好多媳婦的面孔都認不出,經常比人家先紅了臉。女人們就不用挨家挨戶拜年了,只到較親近的幾家,五服之內的就行。

一個村子轉下來就沒事可做了。於是老老少少湊到一起玩紙牌,對子等等,小小的賭上一把。因為春節正好是農閒時節,所以這一玩就玩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玩到二月二龍抬頭。然後就是人仰馬翻的春耕了。

大年初二是送年。就是把弔紙收起來,傍晚吃完餃子提上小酒壺拿上鞭炮一族人統一到一個地方當家的男人們灑酒拜祭祖宗,燒弔紙,放鞭炮送走祖宗送走年。然後家裡院子裡擺的供全部撤掉,該吃的吃,該倒的倒。我記得那時候天寒地凍,供的餃子米飯什麼的經常結上冰碴凍成一團,我媽就把它們攪到一起熱一熱再吃。我是不喜歡吃上供的東西,有股線香味,而且好像真的是老祖宗吃剩下的一樣讓我在那麼貧苦的年代都拒絕這樣難得的美味。

我們那走親戚,有先後順序不能胡來,一般是先姑姑後舅舅最後才是姨姨。我爹沒有女姊妹,舅舅家派我哥哥們去,我一般是初六和我爹媽一起去看姥姥姥爺的,所以初三,我是一定到我姨家走親戚的,我姨待我好呀。而且上我姨家總能象個客人一樣上桌吃飯,吃那些大魚大肉,還能喝到葡萄酒,更能收到比我媽多得多的壓歲錢。初三我姨夫每年都到他姑姑家走親,我姨家就全是小客人,她的侄子也就是我的舅表哥,再加上我,後來就又加上小我一輩的孩子們。到我姥姥家我只能舔個盤子底,記得有一年不但沒有壓歲錢,還只吃了8個餃子,餓得我要命,回家路上就耍賴不肯走路。
去姨家的兩個舅表哥都很靦腆,不能喝酒,一喝就臉紅。他們的大姑姑二姑姑住得進一天他們就走兩個親戚,不過他們也是喜歡到二姑姑家,也就是我姨家,不願意到大姑姑我們家,因為我媽年紀太大,不隨便吧。我媽知道這個從來都不強留他們吃飯,他們呢也自覺一般是輪着吃飯。飯桌上我姨是主陪,我是副陪,等我大了,我就成了主陪,勸他們吃喝,經常把他們倆灌得滿臉通紅象個煮熟的大螃蟹騎着車子扭來扭去地回家。“俺小妹兒能喝”,他們說。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我將去向何處? (3)
2004: 我將去向何處? (4)
2003: 走在離別的前面
2003: 唐朝女性穿男裝zt
2002: 水手的舞蹈 (轉貼)
2002: 采蝶軒請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