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粉缨
万维读者网 > 恋恋风尘 > 帖子
与往事干杯(3)---过年话
送交者: 雁过寒潭不留影 2005年02月10日13:51:22 于 [恋恋风尘] 发送悄悄话

过年,过年让大人尤其是婆娘们累红了眼,压弯了腰。从一进小年就忙乎上了。

二十三过小年,是给灶王神用当年收的麦子磨的新面做上白白的大馒头,里面裹上红糖,好给灶王神嘴上抹上糖,到天理爷爷那里说好话。不用说,当天还要叮叮当当剁好馅子包顿饺子吃。接下来就要一天一个样做什么豆饽饽(小时候村北头有个石碾房,各家婆娘胳膊下掖个盛满了煮熟了的冒着热气的地瓜干的盆,别个碾棍去排队,你帮我我帮你碾回一盆馅,回头搅上当时特别贵重的红豆),蒸米糕,蒸上供的枣鼻子(就是在一个大约直径二十厘米的馒头顶上和四周中央隔一定间距用小指头对着勾提起一个小小的拱,再插上切成一条一条的干枣),发紫的饽饽(里面放上整个的剥掉皮的栗子,这种饽饽因为太大,吃时要分切成一指宽,且只能男人吃,女人是碰不得的,有什么讲究我早忘了,好像是男人要出力吧),包子,发面(很久以前的一种面食,我特想念。是用玉米面蒸成的,满满一大锅用铲子分成一块一块,蓬蓬松松刚出锅时甜甜松软的,不过日子久了会长毛。),还要扫灰。这其中,炸果子(面鱼)是最讲究的,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般在二十八或者二十九,我记得小时候每逢这时,学校就让学生们扛上扫帚,铁锹去扫大街。我妈借这劲就把门拴插上,然后嘱咐我扫完大街就在外面玩不要回家,吃中午饭她会叫我。我知道她是怕我说什么老一辈就传下来的认为不吉利的话,炸果子时,最忌讳外人上门,说什么会踩反锅,锅里的油会跑出来等等,实际上大了以后想是不是油的质量和烧火的火候不对。反正在我不会揉面用木头磕子磕面鱼之前从没在家看过我妈炸面鱼。炸面鱼在我眼里一直有一种神秘。即使大了以后我也守护着这份神秘,和我妈一样炸面鱼时禁止小孩子多嘴。这些种种的面食跑了热气后就被我妈一一收到用黄土搅着纸浆打起来的缸子或者用玉米皮扭起来的草辫子钉起来的盒子里,等着过年走亲戚,待客等。我们只能稍稍打打牙祭,所以小时候一放学总是趁我妈不在,偷偷那几个炸果子跑到大街上吃。记忆中很少有我姐姐们忙着过年的影子,据我妈说一到她俩放寒假,为了避免两个人打架,经常是一个在家帮我妈揉面,一个就发配到我姨家去干活。嘿嘿,到了我能干活的时候,我妈就盼着我放寒假,好帮她揉面,因为我人高马大,劲也大,揉的面有筋道。不过那时就我一个跑单帮了,所以经常是今天帮我妈揉完了,第二天就到我姨家炕头上出力去了。


大年除夕前一天,起集的村子都有个半半集,平时赶集都是一个大上午再捎带着中午头,半半集因为年关忙,只有小半个上午让人们添置些零碎东西,当然鞭炮肯定赶这最后一趟卖。到处是对联,张贴(一种贴到门框沿上的剪纸似的花花绿绿的纸),粗的细的线香,炸得喷喷香的麻花儿,小油饼,油条,五颜六色的水果糖,还有刚炒出来的花生,瓜子,一条街香喷喷,大人小孩的脸都被熏得红红的,年味儿更浓了。


大年终于让我们盼来了。我盼着过年才有的新衣服,新鞋帽,新袜子,盼着拜年时得到的各种糖果,盼着走亲戚能吃到的鱼肉和压岁钱,当然还有鞭炮可放。

说起拜年,可是童年的一大乐趣。先从上午说起。大年三十早饭没什么讲究,吃完饭我妈就把过年用的碗盘筷子,茶杯什么的搬出来,我们女将们就得从热炕头下来洗盘子刷碗。老爹到地里挖出窖着的结着白茬的大白菜,我妈把外帮去了也要一片片的洗干净,冷啊,常常是吹得手红通通的。等忙得差不多到中午了,我妈就开始准备切猪肉,豆腐,大白菜再放些肉骨头作隔年菜,隔年菜要做很多,中午只吃掉一部分,余下的满满一大瓷盆留着来年吃,主食是米饭,也是满满一大锅,要先盛出来一碗一碗的,插上筷子摆供。

我们家的摆供很是有些历史了。冲着灶间门是一张大方桌,上方高悬一长轴,上有祖宗画像,下面是历世故人,也就是家谱。两侧悬挂清代老家才子的浓墨。桌子上不可少的三样的猪头,公鸡,鱼,都给用线绳固定好放在香鼎和香烛的后面并点缀上鲜绿的菠菜通红的枣子,煞是好看。然后就是其他的果碟了,什么花生,苹果,柿子饼,最后面就是盛好的米饭,晚上在加上元宝饺子,满满一桌,让先人们享尽口福。我那湖北出身的姐夫一直想看我们家的摆供,每次都很不凑巧,因为女儿出嫁后是不能留在家过年的,所以总被打发到我姨家去,弄得我姐在两次被撵出家门后下了最后通牒给我妈:再撵出去,过年就不会来了!我妈只好妥协。即使这样我姐夫也没如愿看到,因为我妈这个开放人士在我老爹突患心脏病的那年春节把那长轴什么的都塞到灶膛里一把火烧了!看来她是没了信仰了。虽然我们总是说摆供是老封建,但是没了摆供年味就淡了很多。我真的喜欢站在方桌前看香雾缭绕下的家谱,很是神圣无比。

话说从前,吃完午饭,我妈就着热锅,就打出浆糊来了,准备贴春联张贴儿。我爹从厢房拿出请村里先生写的对联一一对好,才放心的让我二哥三哥去贴,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是关上门的左右还是打开门后的左右等等常常让他们两个人提着浆糊桶吵,让我这个在一边跑趟的狗腿子好恐怖,生怕一桶摔到我头上!张贴儿贴上后很碍事,尤其是过门坎时常常沾到头发上,或是挡了高个子的脸,又极其容易招灰,所以我们家很少贴。然后就是裁吊纸。你知道吊纸吧,一沓子红绿粉黄的薄纸用纸捻子串起来卖的。一般是我老爹从五斗橱拿出刮胡刀,把纸放到面板上,以免划破了炕席。裁纸时不能一刀划到头,要留出二指宽余头,这样来回三下,扯起中间的余头一抖,哗啦啦彩条就出来了,然后颜色一搭配把余头捻一捻,夹到稻杆的一头,吊纸就成了,据说是当成鞭子用的,好赶车上路。然后就是打纸。前端呈圆形的小短棒按到黄表纸上,一把木槌子噔噔噔敲下去,纸上就有了铜钱状的压痕,准备上坟,摆供时烧给先人用的。通常是晚些时候我两个哥哥拿上吊纸打好的黄表纸叫上二大爷家的堂哥们就去上坟插吊纸,烧纸钱,请回老祖宗回家过年。剩下的吊纸就插到门楼两侧和麦秸垛上,不过经常被小孩子拿了去玩丢。

一个下午就这样全家动员,忙得热闹。我们姐妹们凑到一起,搬上面板,箅子,还有簸斗要包元宝饺子。元宝饺子是只有过年才能包的,实际上做法和平时包饺子差不多,就是捏完边后把两个角一圈捏到一起就成了,很简单,但是看上去就是不一样,确实有点像元宝。元宝饺子主要是馅子上有讲究。里面要放大枣,糖块,栗子,还有硬币,硬币有一分,二分,五分的分币,现在也有角币,甚或一元的硬币。很多人听我这么讲都很惊讶:放钱?!多脏!哎呀,我们农村人也是讲卫生的,硬币要放到开水里烫用碱水洗,铮亮铮亮的才行。就算是不卫生,比起它带给我们的欢乐才到哪里去!放这些东东很有讲法。大枣,糖块是年年甜事事顺,栗子是要出大力,硬币呢小孩子是能花钱,大人则是能挣钱。我妈一般是把包了这些东东的饺子单独放进簸斗里,所以我们这些孩子们吃饺子时就要拨拉着看饺子底下的压纹是直的还是一个个小豆豆状的,直的就是放到箅子上的肯定没有东东在里面。记得小时候为了比比谁吃到的东东多,或是还缺什么没有吃到,就撑了肚皮向里塞,我的两个哥哥掌勺,用个笊篱划过来划过去咋呼着这个那个饺子里肯定有什么什么,让我们小的直上当!但是吃饺子时千万记住要留两个压碗底,不能全吃光。下饺子的大锅里也是要留两个的。

很小的时候要等到午夜十二点发紫才能吃年夜饭,后来人们就越来越提前了,尤其是有了春节晚会后,天还亮着呢就听东邻西院放开鞭炮了。年夜饭除了饺子还有和菜,鱼,年糕这些必不可少。和菜是用大白菜心,菠菜,或者还加上点海蜇皮拌了蒜泥的,特别清口,取其谐音吃了和菜一家人和和气气。鱼当然是年年有余了,年糕则是年年高的意思。

饭菜基本准备好时,我妈就给我老爹舀上一瓢热水,老爹洗脸净手,拿出线香点上香烛,给天地神和灶神烧了黄表纸,把一块麻袋片铺方桌前干爽的稻草上,一叩三拜老祖宗。然后就是家里大小男丁,我们女儿家是没有份的。然后上炕就桌,一家人干了杯,说几句辛苦了稍稍吃几口菜,就等着我妈下饺子了。饺子盛碗前,我小哥就迫不及待的把竿子拿出来,挂上炕好了的鞭炮就着院子里的香烛就开始腾喀了。我妈小胆,每年这时候都要先把房门关上才行。你就看吧,院子里到处是炸得粉碎的纸屑,还有几个哑的或是中途断了引子的。晚上放完鞭炮吃完饺子我们小孩子就等不及了吵吵着要出去拜年。拜年能得到很多糖块的,那个时候的糖块比什么都好吃!出门前要先给我爹妈拜年磕头,等着我妈分压岁钱。后来我都工作了,还有压岁钱,我妈说给我压腰,是不是撑腰的意思不知道,可能是心里妥帖的意思吧。过去不都是把钱缠到腰上嘛,有了钱腰杆才能挺得甭直。嘿嘿。

拜年也是有讲究的,大年三十晚上只能男人和孩子可以,女人们要等到第二天大年初一。至于为什么我就不晓得了。男人们要一条一条胡同一家一家的拜,几乎转遍整个村子,如果实在太远没有脚力,大年初一一定要早早上门,要不会被怪罪的。每家当家的都有本帐,谁家的来了,谁家还没有来,清清楚楚。我爹我妈大年三十晚上是不出去的,他们辈分高,年纪也有,在家等着人家来拜。有时候饭桌还没撤下去院门就响了:“二叔,二婶我给你拜年了!”一嗓子人就到了灶间。扑通跪下去磕个头拱拱手,我老爹赶紧让进来,大人让烟茶,小孩子抓糖,花生。一阵忙乱说上几句总结话就接着下一批了。我最爱看半大小子拜年。“二叔,二婶我给你磕个头!”,我妈在炕上就接上话了:“不用了,不用了,等你张罗了媳妇再磕”,或是“磕,今年张媳妇成家了”,我就看到一会儿一张红脸就抻进来了,有意思。遇到年纪和我爹差不多的就得客气了。:“老二哥,二嫂,我磕个头”,我爹在灶间就把人给拦下了,我妈忙得早站起来:“哎呀呀,快过来,都张了儿媳妇了,我可受不起”等等。张了儿媳妇好像是个标准,常听我妈说谁谁今年不能来拜年了,人家有了孙子当爷爷了,也在家等着拜年了。或者是家里老人有去了的儿子们也就不出来了,大家也不用去拜年,好像点的香烛也不应是红色的,是白色的,大门上不贴春联。我爹我妈一般是大年初二到长辈家转一转拜个年的。

我爹大年三十晚上一般要在地下等到十一二点,伺候烟茶,剪剪灯花什么的,常常站得腿僵硬,下面冷啊。后来我也在大年三十晚上站过,替我爹说着该说的话,因为他年前突发心脏病住进了医院。说起剪灯花我还有段典故要讲。过年要将吉利话,这是不用说的。但是怎么样合适的表达小孩子家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就有了很多好笑的典故。你知道拌和菜时的蒜泥是用蒜臼子点(捣)出来的吧,跟我妈请示捣蒜时千万不能说点蒜(散,是不吉利的),就说拌和菜。饺子下到锅里破了要说成是挣了,线香不能说断了(香火哪能断了),叫chen了。香烛烧到一定时候烛花要剪,否则可能会灭了,你可不能说死了,凡是和死沾边的都犯大忌,要挨巴掌的。所以邻村有这么个笑话,一个小孩子看到香烛被风吹得蜡油流出来,烛芯慢慢就歪向了一边,荧荧要熄掉的样子就急着要告诉父母,但一时又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情急之下出来一句:“蜡烛堆萎了(就是要倒下去的意思)”,这处心积虑的吉利话实际上并不吉利,等于没忙活,照旧挨了掌,也出了名,于是就有了某某村过年堆萎了的风话。

一个晚上跟着大人转下来两个口袋就沉甸甸的了,一般中间要回家空一空再出去。有时候碰到人家锅底煮的芋头母子还能揣回两个。压岁钱邻里之间是没有的。只有我爹妈三十晚上给,再就是等着大年初二送完年初三串亲戚时有。那些要回来的糖果初一早上我就捡好了,裹着好看的糖纸的要留着,虾酥糖,奶糖要留着,硬糖块就留给我妈,让她好分给人家拜年的。那家的糖块好,初一一大早肯定要跟着女眷们二次登门拜年,好再添上几块!没有好糖果的,就声称头晚去过了站在门口等她们出来。小孩子心眼多着呢。

大年初一要最热闹的了。女人们孩子们都换上了新衣服,擦着粉,抹着红,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堂嫂堂姐堂妹的叽叽喳喳一堆堆的就涌过来了,见了面道声过年好,就开始夸衣服好,发夹好,在哪扯的布,谁家做的,手工多少钱等等。新媳妇一般是由小姑子陪着,见了人羞答答的。我后来在外上学时间长了,好多媳妇的面孔都认不出,经常比人家先红了脸。女人们就不用挨家挨户拜年了,只到较亲近的几家,五服之内的就行。

一个村子转下来就没事可做了。于是老老少少凑到一起玩纸牌,对子等等,小小的赌上一把。因为春节正好是农闲时节,所以这一玩就玩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玩到二月二龙抬头。然后就是人仰马翻的春耕了。

大年初二是送年。就是把吊纸收起来,傍晚吃完饺子提上小酒壶拿上鞭炮一族人统一到一个地方当家的男人们洒酒拜祭祖宗,烧吊纸,放鞭炮送走祖宗送走年。然后家里院子里摆的供全部撤掉,该吃的吃,该倒的倒。我记得那时候天寒地冻,供的饺子米饭什么的经常结上冰碴冻成一团,我妈就把它们搅到一起热一热再吃。我是不喜欢吃上供的东西,有股线香味,而且好像真的是老祖宗吃剩下的一样让我在那么贫苦的年代都拒绝这样难得的美味。

我们那走亲戚,有先后顺序不能胡来,一般是先姑姑后舅舅最后才是姨姨。我爹没有女姊妹,舅舅家派我哥哥们去,我一般是初六和我爹妈一起去看姥姥姥爷的,所以初三,我是一定到我姨家走亲戚的,我姨待我好呀。而且上我姨家总能象个客人一样上桌吃饭,吃那些大鱼大肉,还能喝到葡萄酒,更能收到比我妈多得多的压岁钱。初三我姨夫每年都到他姑姑家走亲,我姨家就全是小客人,她的侄子也就是我的舅表哥,再加上我,后来就又加上小我一辈的孩子们。到我姥姥家我只能舔个盘子底,记得有一年不但没有压岁钱,还只吃了8个饺子,饿得我要命,回家路上就耍赖不肯走路。
去姨家的两个舅表哥都很腼腆,不能喝酒,一喝就脸红。他们的大姑姑二姑姑住得进一天他们就走两个亲戚,不过他们也是喜欢到二姑姑家,也就是我姨家,不愿意到大姑姑我们家,因为我妈年纪太大,不随便吧。我妈知道这个从来都不强留他们吃饭,他们呢也自觉一般是轮着吃饭。饭桌上我姨是主陪,我是副陪,等我大了,我就成了主陪,劝他们吃喝,经常把他们俩灌得满脸通红象个煮熟的大螃蟹骑着车子扭来扭去地回家。“俺小妹儿能喝”,他们说。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4: 我将去向何处? (3)
2004: 我将去向何处? (4)
2003: 走在离别的前面
2003: 唐朝女性穿男装zt
2002: 水手的舞蹈 (转贴)
2002: 采蝶轩请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