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弯刀
万维读者网 > 竞技沙龙 > 帖子
老骨董: 说说张大千
送交者: 老骨董 2011年10月06日16:28:17 于 [竞技沙龙] 发送悄悄话

高阳先生在张大千去世之后,写了本《梅丘生死摩耶梦》,把张大千的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很概略地数了一遍。张大千,世界级的大艺术家,有本事,要怎么夸他呢?这么说吧:他就是二十世纪东方书画艺术的象征。(我再也想不出来更好的词儿了)

 

高阳的书中关于张大千的资料大部分取材于1968年台湾出版的《张大千的世界》(作者谢家孝),如果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看,您就能明白了什么叫“立场观点的不同,导致了结论的不同。”谢家孝的写法当然属于正统的树碑立传,他把一位震烁古今名满天下挥洒自如的传奇大师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同样是素材到了高阳的笔下,先是旁征博引细数源流,再经过一番信马由缰由此及彼的发挥,让人细读之下不由得产生这样的观感:张大千这人实在不咋地。按理说,咱们这些经过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战斗洗礼的,玩这个是强项啊,怎么没早一点发掘到这个题材呢。

 

比如说到张大千的出家当和尚,谢某的版本里说到那是因为张大千为情所困,淡出红尘。到了高阳那里分析的结果,张大千是少有大志,一心要名垂青史,出家不过是取得一个证书罢了(就好像李白有正式的道士资格证一样)。而且,张大千在出家的那三个月里,居然悟到了一条得享大名的必由之路。高阳为了解释这个必由之路,还拿出了袁枚来说事儿(在高阳的其它作品里犹可见到他对袁子才的不屑)。简单说来,这个能青史留名的方法首先要有布衣傲王侯的那个劲儿,就是中国文人特别推崇的所谓名士派头,指点江山啊,激扬文字啊,等等等等。第二点,有了这个傲劲儿,不是让你真傲,得分个时间地点场合人物。。。。。。不能往枪口上撞,而且上边一定要有人。第三点,要走出去,要多交流,有了曝光率才会有人气,那种信奉面壁十年得功夫的,没戏。第四点,这个广交天下不能只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得有吃有喝,有玩有乐,而且要吃出水平、喝出文化,玩的开心,乐得放心,也就是内容与形式都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最后一点,要有货:真金白银是货,水墨丹青是货,诗词歌赋也是货,总之,是先有广度,再搞深度。

 

大家仔细回味回味这几条,再参考这几条对照一下如今的文学界,艺术界,当下“火”的很多,有名的(我指的是起码能持续一段时间的)就难了。如果有志于投身文艺界的从一开始就按照上面说的那几条来运作,成功率一定会提高。话又说回来了,照高阳这么一写,张大千从小到大这么一步步走来,都是有“术”的,这就把我们以前概念中的什么醉心艺术,投身艺术,为艺术献身之类的大艺术家形象,扭曲了。

 

大千先生功成名就之后,八卦消息自然会如影随形,有个说法是这样的:张大千的徒弟多,女徒弟尤其多,传说里其中有个徒弟是这么招进门下的。大千先生常对人讲,他的厨艺远高于他的画艺,俺们听了就只当是张老开玩笑呢。事实上,外边流传的以张大千命名的菜品确实不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证一下。张家有道菜叫肝膏,大约是把猪肝怎么处理之后,蒸出来的。有人吃过之后,就向张老请教如何做法,张老就交待了先如何如何,后如何如何。有位太太学过之后,几经实践,小有心得,然后回请大千先生,特别做了这个肝膏请张老品评一下。张老吃过了,说是味道还对,就是卖相稍差。比较一下呢,张家的肝膏看起来平滑光润,而这位太太做出来的肝膏就没这个效果。这是怎么回事呢?

 

“想知道吗?要想知道怎么回事,你得拜师,哈哈。”张老笑呵呵地如是说。

 

拜就拜!当年袁子才为了一口豆腐还跟人家作揖呢,我这算什么啊。

 

就这样,张大千又收了个女徒弟。收徒之后,当然就要把绝活亮出来嘛。原来,肝膏在蒸锅里的时候,锅盖上的冷凝水会落到肝膏的表面,就是这个原因才造成了所谓的卖相不佳。怎么办呢?

 

在肝膏的上面绷块纱布,让冷凝水落到纱布上,再流到旁边去就OK啦。SEE,会者不难嘛。这个师傅拜得值不值?(注)

 

刚才说的是“食”,接着再来个“色”。

 

张大师好色,这也不是什么藏着掖着的事情。其实,小张早年时候挺纯情的,因为他的初恋姻缘没成,于是一跺脚出家当了和尚,“大千”这个名字就是那时候得到的。他当了三个月和尚之后,不知怎么就想通了,明白了“做出家的在家人,无如做在家的出家人”,于是还俗,该干嘛干嘛。张老去世之后,国府都专门有褒奖令,而且是以总统的名义。褒奖令的最后一句是“用昭文节”,这个“文节”很有以前那个谥法的意味。那么,大千先生自己的遗嘱都有什么呢?我们当然不会关心那里边会不会有“继承先总统蒋公遗志,光复大陆。。。。。。”之类的,大家对名人的遗嘱最为关注的就是怎么分遗产。古今中外,皆然。

 

张大千的遗嘱是1979年在几个老朋友的公证之下立的,其中关于财产的部分是将财产分16份,妻子徐雯波(原名徐鸿宾,大千先生长女的同班同学。没错,是同班同学,标准的嫩草)一份,14名子女每人一份,最后那一份是给“姬人”杨宛君。搞八卦的要是看到这里,那个职业敏感性就会告诉你,这里边有料。简单说来,古人到了一定级别之后,有好多称自己的老婆的说法,什么淑人,恭人,室人(就是屋里的)。姬人这个称呼,原是指歌姬,唐孟棨《本事诗·事感》: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后来逐渐逐渐就把长守在身边的有些才艺的女人叫做姬人,有的呢是侧室,有的呢连侧室的名分都没有。杨宛君是张大千记录在案的三太太,由于后来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都规定,要实行一夫一妻制,所以在遗嘱之类的法律文件上对原来侧室的表述就只能多种多样了。

 

杨宛君以前在北平是唱大鼓的,这样说来算是个姬人了。大鼓书的流派很多,我还没查到杨宛君是唱哪一路的。1935年,张大千看上了杨宛君,两人就好上了。关于这段姻缘,有人说张大千是为了排遣旅中寂寞,有人说是为了红袖添香,清音悦耳。其实,最靠谱的说法是张大千纳了杨宛君,只是因为杨宛君的那双手。为什么呢?画国画的都知道:“画树,难画柳;画兽,难画走;画人------难画手!”仔细想想,这里边都是有个动感的意境,很难表现的。杨宛君有一副好手,至于她的手是青葱还是玉笋,俺们谁也没见过,就说不上来了。无独有偶,西洋画里边手的作用同样很显著,看看那个蒙娜丽莎就知道了。由此可见,张大千的好色绝非好单纯的“色”,多少还是有些“艺”的成分的。杨宛君后来跟随张大千到敦煌,算是共过一段艰苦,大概是因为这个,张大千在遗嘱里还能提到这位姬人。

 

说到张大千和敦煌的关系,这又能写一大篇的。往好了说的是:张大千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艺术,他自己在敦煌也完成了一个蜕变的过程,升华了,真的与先贤们相通了;不好的说法是:张大千为了一己之私,毁了多少多少壁画。而且,在抗战那么艰苦的阶段,耗费大量金钱来支撑他的巨大的排场。很多地方都说是张大千在敦煌“花了”500条黄金(那就是5000两),而谢家孝的记载是:张大千自述“负债”500条黄金。这个区别可太大了。您要是向银行借了5两金子,您得听银行的;您要借了5000两,那银行就得听您的。问题是,我怎么就借不出5000两呢?这又得回到前面说的,要有“术”,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忽悠。现在如果有人还能忽悠出钱来跑哪个山沟里搞什么创作的话,绝对是有“术”的。

 

张大千去世二十多年之后,还有关于他的八卦冒出来,而且这个八卦传播的级别还相当高呢。有个电视剧《台北故宫》是讲当年国民党怎么把故宫文物运到台湾,以及后来如何修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这里边提到了张大千。1949129日,成都解放前夕,张大千要搭乘飞机从新津离开成都。你们猜猜那趟飞机的乘客都是谁?有阎锡山,朱家骅,陈立夫,贾景德,杭立武。原本是没有张大千的座位的,张大千当时和教育部长兼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秘书杭立武情商,希望带着自己的78件珍藏上飞机。因为飞机已经严重超载,杭立武丢掉了自己的三件行李来给张老腾重量,后来才知道他那行李中有两条黄鱼(二十两黄金呐)。杭立武这么做的条件是要求张大千将来把这78件收藏捐献给故宫博物院,而且当时还签字画押的。这个情节由杭立武的儿子对着镜头说出来,确实有几分传奇。而在《张大千的世界》里叙述的是:张大千是通过张群的关系,带着太太和小女儿以及少量行李上了飞机,这个太太不是原配,也不是杨宛君,而是最年轻的徐雯波。张大千的回忆里当时飞机上有孙震(德操),严啸虎和王陵基(方舟)的家眷。这两个说法南辕北辙,我猜杭家的说法是为了把张大千向故宫博物院捐赠文物的功劳揽到杭立武的身上。

 

说到张大千捐赠文物,就要说到张大千回台湾定居。49年张大千撤到台湾之后,没待几天就去了印度,在大吉岭住了一年多。随即举家移民到了阿根廷,一行的声势那是相当的浩荡,为了安顿这些人张大千还专门起了座楼叫“呢燕楼”。可是在阿根廷待了一年之后,他们又移民巴西了,接着在那里大兴土木,又搞了个“八德园”。1969年,老张北迁到了美国加州,一如既往自造园林,这次他从海边搬了一块五吨重的大石头立在院子里,还给这块石头起名叫“梅丘”。1976年,经过了二十多年在世界各地的漂泊,张大千从加州回台湾定居。这时候的台湾,经过了二十多年台湾人民在国民党的领导下的建设,社会稳定,经济富足。张大千回台湾还专门带着那块五吨重的“梅丘”,号称是又花了上千美金呢。有人说您一开口就谈钱,俗了,那我就文人和石头的关系,说几句雅的。

 

中国文人对石头这个贯彻千年的情节,举世无双,一般很难入门,一旦入门就出不来。文学界关于石头的巅峰之作那就是《石头记》了,到了书画界更了不得,如果哪位没画过石头就像西方的画家没画过石膏像一样,不可想象的。更有甚者(又一个更啊),有人考察了一下,大画家的名字里带“石”的和与石头有关的字特别多。大家在什么苏州园林或者御花园,颐和园这类地方,都见过太湖石,上边坑坑洼洼,歪七扭八,又是窟窿又是眼的,俗人觉得这很丑。可是到了文人眼里,这叫“瘦皱漏透”,意味无穷的。您要体会不出来,那就算了。

 

张大千把“梅丘”立在他最后的园子---摩耶精舍。我原以为能入得大师法眼的“梅丘”该是怎样的奇石啊,一看照片,大失所望,根本没什么“瘦皱漏透”嘛。后来才知道,这块石头像台湾地图!明白了吧,张大师想得远啊。

 

五十年代的台湾,风雨飘摇,时刻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中,那时候张大千是在国外;六十年代的台湾,经济开始起步,上上下下都在苦干,建设复兴基地,那时候张大千是在国外;七十年代的台湾,可以说是跻身现代化的行列了,这时候张大千也回来了。类似的,林语堂在美国过了半辈子,最后来个叶落归根。杨大师,在美国获得了名誉地位等等等等,正经八百的美国人,老了老了到北京去定居。很现实吗?很现实。

 

其实,张大千还有个更现实的考虑,他不愿意身后寂寞,他要带着“五百年来一大千”这个桂冠世代享受人间香火。于是,他搞了个以“国花”为题以“国土”为形的“奇石”,他非常清楚这个社会喜欢什么,或者说什么东西最能满足这个社会的虚荣心。他要把摩耶精舍归纳到政府管理下的文化遗产类项目,于是就有了向博物院捐赠文物的事情。以前他作假画,可以算是一种技巧层面的“欺世”,待到后来他长眠在“梅丘”之下,他能让海峡两岸都对他顶礼膜拜,趋之若鹜,这个层面上的“欺世”,张大千是个成功者!

 

注:据谢家孝的记录,这位太太是张佛千家的,其实并未拜师。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0: 豆腐们醒醒,重大情报
2010: TEST
2009: ztyixia: 沙龙饭太稀定理
2009: 王公公: 池边的较量(与体育有关)
2008: ztyixia: FNFL第5周周一形势
2008: 快乐园丁: 旅游历险记(一) —— 迷失在
2006: 沙龙攻防战 1
2006: 网上谈兵(网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