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弯刀
万维读者网 > 竞技沙龙 > 帖子
老骨董: 老骨董讲故事(三十一)
送交者: 老骨董 2013年07月25日23:43:51 于 [竞技沙龙] 发送悄悄话
 

进了北京城,自然要说一说城里的居民。皇上家先往后放放,先就简单介绍一下八旗。说起八旗子弟,俺们小时候得到的概念就是一帮纨绔子弟,特别不争气。整天泡茶馆,逛戏院,提笼架鸟,放鹰跑狗,都不干正事儿,要说这也是汉文化给闹得。最早大清的八旗属于一种准军事化组织,主要为了打仗,后来慢慢扩充到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什么的,详细的情况几句话说不清楚,你们谁有兴趣的去找专业书看看。八旗制度的完善、变迁一直就没有停止,真搞清楚还是不太容易的。

要说满、蒙八旗的民族成分相对来讲还比较纯,汉八旗就比较乱了,除了有汉族的,还有回族的,鲜族的,新疆,西南那边什么族的,甚至有老外。比如从欧罗巴那边过来什么有个一技之长的,皇上一高兴就会赏他个旗籍。说到底,旗籍成了一种身份,待遇,荣耀。从普通一兵到皇上,都是很珍惜这个的,而且每个旗人的档案里都有“某某是某某旗某某佐领下。。。”这么一个单位证明。只有你当了皇上,才会把“某某佐领下。。。”改成“某某佐领上。。。”,就像先帝爷贵为党主席,但他还是得在中南海某支部书记那儿过组织生活。

最早满八旗各有各的领导,后来搞出了一点区别,正黄镶黄正白是上三旗,归皇上直接领导,比较牛。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和外地冒出了无数上三旗的后裔,这就没法说了。就是到了美国都能碰上旗下大爷,我们俱乐部一块儿打球的一爷们,号称祖上是镶黄旗的,他爷爷是康德的御前行走,等等。不同的旗籍之间是可以调换的,比如慈禧太后原来是下五旗的,由于混到比较高的地位了,于是就抬旗进了上三旗。

顺便再多句嘴,曹二爷他们家多牛啊,老奶奶当过康熙的奶妈,老爷子跟康熙一块儿摔跤。。。,他们家是内务府的,另外有个称呼叫内八旗(三旗?)。内务府的说是奴才身份,地位比不上上三旗,但比汉军旗之类的要高。后来因为内务府的油水太大,好多“高级”的旗人都往里挤,那就是后话了。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段描写热河打猎的时候,小弘历和皇爷爷康熙有过一段关于杀生不杀生的对话之后,康熙大喜,将一柄如意赐给弘历。弘历得到这个原本是蒙古王爷献给太子的如意,令弘历他爹雍亲王大喜,于是说要重重赏赐秋月(就是年羹尧的妹妹,她伺候弘历的老师邬先生),要给秋月抬旗。如果对旗籍没概念,就体会不出这个赏赐有多么重。

有个旗籍是一件非常高尚的事情,比你入什么红小兵红卫兵共青团共产党强多了。入党还得交党费,您要是在旗的,每月什么都不干还能拿银子,康熙年间旗人的月工资步兵一两五,骑兵三两(跟县长的工资差不多)。除了发钱,还发粮食,东城区那些这个仓那个仓的原来都是国家粮库,按月给旗人发粮食。旗人有了粮食有了钱,这叫“养兵多少多少。。。”,到了打仗的时候,那绝对就是“共产党员,跟我来!”那架势。

可不打仗的时候呢?俗人的路子就是吃喝嫖赌嘛。绝大部分的旗人也是俗人,也想往这个路子上走,可皇上不俗啊,想方设法要把旗人往正路上引:咱们以前说过顺治的时候把汉人都从内城赶出去了,到了大约乾隆二十年的时候,明令城里不许开窑子,不许开赌场,不许开戏院。。。不许有精神污染。饭馆收重税,酒收重税,就这么整下来,旗人只好念书识字养花养草养鱼养鸟写字画画。

我不知道世界历史上除了我大清这二百年,哪个民族有这种几十万人世世代代不愁吃喝安享太平的场景。有这么雄厚的群众基础,有这样上百年的积淀,形成了一个叫“京味”的这么一个,一个说法(实在想不出怎么定义了)。旗人给北京的吃喝玩乐注入的内容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角落,那是相当的丰富。电视剧《那五》里有这么个镜头,牛群架着鸟笼子跟冯巩一错身儿,冯巩就瞧出毛病来了,他跟牛群搭话说这鸟“屁股上有屎,说明火大,得喂苹果。。。”。不光是玩这些传统项目,还特别能与时俱进呢,比如什么鼻烟,怀表之类的。《茶馆》里边有个场景,老刘麻子给松二爷看一块表,松二爷一上手先就把表捂到耳朵边儿,听了半天才拿下来,然后翻来覆去爱不释手,这才是行家的做派。您要是一拿着表,上来就问“这多少K金的?”,不仅露怯,还特俗。

上回有人提起满人改汉姓的问题,这个咱们简单说几句。往远了说,有没有自己的名字,名字都有什么讲究,那就提升到文化的层次了。在美国的黑人,大多用的是白人的名字,他们就是想把原来自己部落的名字搬过来,也是不可能了,因为文化底蕴不够嘛。老中到哪儿都用自己的名字,那是咱底子厚,底气就足。满族人原先莫文化,起名字都就着身边的物件,像努尔哈赤的意思就是“爱喝酒的小孩”,多尔衮就是獾子,等等等等。后来慢慢受汉文化的影响,起名字就文雅多了,而且有了讲究。

大清朝垮掉之后,由于许多的原因,满人都用了汉族的姓氏,大部分都是根据谐音来定的。比如写《采桑子》的叶广岑,跟老佛爷是一个姓,叶赫那拉。这个根据谐音来定的姓氏,没有统一规定,比如唐鲁孙家和谭玉龄家,都是他他拉氏,有的愿意选唐,有的愿意选谭,随意了。满族的许多名人,以前那些遗老遗少就不提了,现在的比如那英很火,郎平也是满族,头几年的总政主任于永波也是满族,而大家最熟悉的满族人应该就是老舍了。

老舍是正经在旗的,他家属于正红旗,以前归西直门那一片。现在东城区丰盛胡同那个纪念馆是他解放以后住的,他的老家就是《四世同堂》里写的小羊圈胡同。老舍的父亲在抗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壮烈牺牲,老舍家算是烈属。后来他的成长过程,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多说了。

老舍写的东西,京味儿十足,这个也不用我多说了。老舍大多是写老百姓、小人物,是充满感情发自内心地去写。比如鲁爷,沈从文他们,也写过和车夫之流的小故事,那是一种居高临下悲天悯人的文人的写法,可以当成语文课本,水平很高。但老舍的《骆驼祥子》,真是把祥子当成了朋友,哥们儿,同呼吸,共喜乐。这种有生活的高水平的作家,后来就没有了。他的《正红旗下》没写完,据说他还有一个写八大胡同的计划,大概的构思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我们再也不可能知道了

1966824日,老舍先生在太平湖投水自尽!

对于他的死,这笔帐当然要算到林彪四人帮身上。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消息会慢慢扩散开来。老舍先生的死,原来和家庭生活也有关系。现在把这些翻腾出来,绝对不是对老舍先生不敬的意思,而是让他在公众中、在历史中更完整,更全方位的意思。

老舍先生的夫人叫胡洯青,也是在旗的(不知道跟胡松华是否同一个姓氏)。他们结婚之后,老舍在山东找到工作,在济南和青岛教书,碰上抗日战争,老舍去了后方,夫人带着孩子和老舍的母亲在沦陷区挣扎。老舍在重庆的时候,和一个叫赵清阁的文青好上了,这是圈里人都知道的,也算是“抗战夫妻”了(与《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场景类似)。此时,老舍的母亲去世,老舍无法亲视含敛,一切都是由胡洯青办理的后事。后来,大概是胡夫人听到了什么消息,1943年千里迢迢带着孩子辗转迂回到了重庆。所有的回忆文章里都是写的,胡洯青给后方的朋友讲北京的情况,老舍在边上静静地听,根据这些素材写出了《四世同堂》。

抗战胜利之后没多久,老舍就去了美国,有人说是他准备安顿好之后,把赵清阁接过去。后来,形势的发展出乎意料,反而是我党通过赵清阁呼唤老舍海归,为新中国添砖加瓦。于是,老舍回来了。于是,周恩来亲自接见谈话。于是,老舍潜心于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创作,与赵清阁只是鸿雁传书,聊寄相思。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触及灵魂,侬晓得伐?!

老舍夫人贴了老舍的大字报!主要内容就是揭发老舍的作风败坏。现在看来,这就是为出一口气,原本预期的效果就是,以后你在家里别再那么牛逼哄哄了,人民群众是有办法将你打倒的。可是,823日有个很著名的孔庙斗争大会,老舍是被斗的。具体情况,众说纷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挨了批斗的老舍回家之后并没得到一般普通家庭的温暖。于是,第二天,他从东城跑到西城,在他小时候就玩耍过的太平湖边,盘桓了一整天,之后就。。。

老舍去世了,老派的“京味儿”也就随之而去。我不敢说就没了,但起码是淡了许多。“正红旗”早就没了,五星红旗可是一直在到处飘扬。到了王朔的时候,算是“新八旗”子弟玩出了“新京味儿”。这个阶层的表现,都在我们的视野之内了,离我们很近。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2: gobelieve: 松鼠落难记
2011: internut: 铁路事故原因瞎猜
2011: 虎游神州: 闲聊国内的运动与健身
2010: 人气王弗兰
2010: 红鼻同学,力学所搞文革搞砸了啊
2009: 大声地吼一声!!!有芝加哥的村民没有
2009: 紅旗漫捲西風_中美建交秘聞1972-1978
2008: 好电影可以看多少遍?
2008: 因为知道沙龙里有住在麻省的,请问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