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股民甲遠古的風
萬維讀者網 > 股市財經 > 跟帖
新華社通信:從政治高度看股市
送交者: FUUNNY 2008月07月06日21:17:08 於 [股市財經] 發送悄悄話
回  答: 新華社:7月中級反彈可期FUUNNY 於 2008-07-06 19:04:11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 姜艷艷

   新華社7月1日的一篇《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引發了市場的強烈關注。文章表示,中國的宏觀經濟總體向好,雖然遇到了包括大小非、通貨膨脹、暴漲暴跌及制度尚不完善等問題,但從中國實體經濟和各種經濟指標的角度來看,年輕的中國股市顯然應該具有更高的估值。

   該文甫一刊出,一方面勾連起市場對16年前幾乎相同題目的文章的回憶,另一方面則引發了市場對於其文章用意是“多”還是“空”的猜測。7月2日,股指先漲後跌創出年內新低,令市場對新華社發文的用意表示不解,一些期盼實質“救市”措施的讀者繼續對市場表示擔憂,更有媒體直指“新華社文章放了空炮”。

   日前,證監會副主席范福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拒絕向記者評論當前的證券市場與具體點位,但他向記者表示,“你可以去看看前兩天新華社的文章”。“證監會副主席的這一表態,說明新華社的《通信》基本代表了官方的觀點。”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說。而《通信》中提到“‘大小非’解禁可能是中國證券市場所必須經歷的陣痛過程”、“產品創新相對不足也制約着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而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遲遲未能推出,也顯示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步伐的遲滯”等表述,是不是也說明監管層對於大小非問題不會出台進一步措施,而會加快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等金融產品的推出呢?

   作為全國獨家發掘新華社時隔16年兩次同題操作的媒體,《每日經濟新聞》昨天電話專訪了當年操刀 《關於股市的通信》的主要撰稿人——目前擔任新華社副總編輯的吳錦才先生和財經專線總監丁堅銘先生,以及此次《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的主力記者謝登科,試圖對兩篇文章問世的台前幕後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16年前:完成了一次政治任務

   “1992年的稿子啊,主要是完成了一個歷史任務。”聽明記者的來意,吳錦才在電話那頭有了笑意。

   1992年,中國經濟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鄧小平南巡。鄧小平的南巡講話中,有關股市未來怎麼發展的問題成為一大熱點,而他講話里,最重要的是“堅決地試”這四個字。當年的8月8日至10日,舉國上下為之狂熱的“深圳認股權證”一事,充分表露出新興資本市場的狂熱,“8·10”風波又令業界對中國股市的看法出現了分歧。

   十字路口上,受到高層領導指示的新華社正醞釀這樣一篇稿件:一方面要表明“股市,堅決要試”的態度,另外也要對當前市場的問題進行提示。寫作的任務,落在了時任新華社國內部財貿編輯室主任的吳錦才身上。

  “當時,國內部副主任姬乃甫同志把題目告訴我,讓我找人寫。於是,我找了當時在財貿編輯室和上海分社分別負責採訪金融證券口的記者丁堅銘、汪洪洋同志一起,分別採訪,再根據採訪情況拿出初稿。”吳錦才表示,一開始,這篇稿子就註定了其主題敏感性比較強的特點。從1988年開始,新華社就敏感的熱點問題組織了一些重要的政論式長篇報道 《關於物價的通信》《關於糧食市場的通信》等,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同時,這種體例也成了一種符號性的文體:敏感、熱點、重要,類似的文章才能夠使用這個體式。

   1992年9月28日該文面世後,實際上也達到了這個效果,完成了歷史任務。吳錦才曾在多個公開場合回憶這篇報道出台的內容,包括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召集當時負責經濟各方面工作的負責人研討,並親自改動此稿30多處等,為這篇報道注入了強烈的政策性和思想性。

   “新華社寫稿子多是從政治的高度來看問題。”吳錦才介紹說,1992年的市場改革還處於進行當中,很多話題都不能碰觸,因此新華社以“來自**的通信”的形式寫作,題材本身就具備新聞性,再加上內容上的高度政治意義,稿件的作用和影響都非常大。參與1992年改稿寫作的另外一個作者丁堅銘也表示,當時稿子出來的背景和現在不同,當時政府參與的程度非常高,針對當時投資者不成熟、市場認知不統一的情況,1992年的 《關於股市的通信》起到了統一認識的作用。

   對於此次新華社再用 “老標題議新事”,吳錦才表示,這次的文章也是從政治的高度以及經濟的角度看問題,但並不是所謂的新華社“救市檄文”,新華社也沒有這樣的任務。“我們報道了大勢宏觀,如果能夠在客觀上起到增強市場信心的作用也是好的。”

  16年後:說透時下熱點難點

   至於此次 《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為何取題與16年前的社論相仿。謝登科告訴記者,16年前的報道,在特殊時期承擔了特殊的責任和使命。從標題上看,巧合的成分更大一些。“股市的話題既重要又敏感,因此需要這樣一個恰當、平衡又不代表任何結論的標題來承載內容。”

   “我一開始給這個稿子取名叫‘從股市發出的訊息’,但是幾經變化後還是改成了‘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謝登科表示,前一個名字的範圍比較局限,只能是從股市本身的訊息出發,而此次寫作,要完成的任務則是既包括宏觀又有市場。我們這篇稿子要談幾個問題:宏觀經濟和股市的關係,改革開放成果和股市的關係,當下存在的問題與股指運行的問題,市場各個方面成熟才是人心所向的問題。”因此,謝登科認為,取後一個名字更加貼近文章的核心,“我們希望這篇稿子具備理性、成熟、權威和不可替代性等特點。”

   謝登科表示,標題相似並不代表文章內容與16年前的文章有刻意的對比。但事實上,這種對比才是股市中各方所關注的焦點,尤其當股指從6000點暴跌了60%以後,管理層是否會在此時採取行動,或者貼近管理層的新華社獲得了先知先覺的內容?

   對於此次“通信”是否有高層意圖在內的各種猜測,謝登科不予置評。他僅表示,新華社每年都會有特定的策劃報道時間,比如半年總結或者中央召開重要會議等,內部都會策劃,而採訪時也會到各個部門進行核實。這次的《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之所以出爐,是有其必然性的——今年的經濟情況非常複雜,而股民開戶數量達到了歷史最高的1.2億戶,股市已經影響到了全民,再加上地震、冰雪災害等突發因素,市場需要客觀、公正地認識股市。

   “講透成果又不迴避問題是我們寫作的初衷”,他告訴記者,新華社作為國家級通訊社,在股市遇到如此多問題的時候,是有義務回答一些質疑和問題的。“我們想要表達的是,雖然16年來股市的發展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問題並不因為指數上漲到6000點上而隱蔽,30年改革開放的成果也不會因為暴跌而被全盤否定。同時,我們呼籲股市的各個方面能夠愈發地成熟起來。”

   對於市場的各種評價,不管是專家認為新華視點有 “救市作用”還是“放了空炮”,謝登科表示無法置評,也無需置評。“時間和歷史可以證明一切。”

   吳錦才則進一步告訴記者,經過他近期在廣州、深圳等地的實地調查,“國家的實體經濟非常好。”他表示,以前如果遇到今年的冰雪和地震災害,國家肯定問題比較大,但是現在有了改革開放30年的財富底子,應對自然災害和內部發展都不是問題。而股市目前的估值則顯得過低,尤其一些中小板上市的公司每年有幾倍的增長,股價卻這麼低,這是非常不正常的。

   “前幾天我還簽發了一個稿子,叫《A股已到戰略建倉點》,當時滬指在2700點左右。新華社從來不參與托市或者打壓指數的報道。”吳錦才表示,目前股市的暴跌是有些不正常的,從各種指標和實體經濟角度來看,早在上一輪市場跌到3000點時,就已經可以下戰略建倉的結論了,因此他最終簽發了這個稿子。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