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股民甲遠古的風
萬維讀者網 > 股市財經 > 帖子
經濟學重大議題的問與答
送交者: dongcaizheng 2023年03月28日21:28:59 於 [股市財經] 發送悄悄話

經濟學重大議題的問與答


金融危機時最主要的表現是什麼?

答:擠兌潮出現。

 

商業銀行為什麼怕擠兌?

答:因為商業銀行內的存款總數遠遠大於銀行真正持有的貨幣總數(這道理看起來也太簡單了,但注意啦,再往下看,它可是經濟學理論中一個顛覆性理論的開始)。

 

不是說銀行內的存款都是貨幣嗎?

答:如果銀行內的存款都是貨幣,人們就不用恐慌去擠提了。

 

那什麼才是貨幣的總數呢?

答:你在市場上售出一分錢商品,得到的一分錢是真貨幣,你絕不能把它變為兩分錢去購買商品。市場一瞬間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一分錢,其總數,加上發鈔銀行以負債方式已經發行但還沒完成第一次購買的貨幣數,就是真實的貨幣總數,即基礎貨幣的總數,商業銀行系統不能把其中的任意一分錢變為兩分、三分錢。發鈔行發鈔,是貨幣數量的變量,但只要貨幣一發出,無論在它進行第一次購買的前後,也就是在它的任何時候,商業銀行系統都不能用它創造出多倍的貨幣,否則市場就沒有任何公平可言了。

 

為什麼商業銀行內的存款總數會遠遠大於銀行擁有的真貨幣總數呢?

答:A在市場上出售商品得到一分錢,A把錢借給B後,認為自已仍有一分錢,加上B手裡的一分錢,一分錢好像變成了兩分錢,這是一個假象。如果AB同時急着要用這一分錢,事實上又沒有兩分錢,就類似擠兌了。A把一分錢存入銀行,銀行作中介把其中9厘借給BB9厘又存入銀行,銀行再次把9厘中的90%借給C,這樣反覆不斷,與上述類似的假象出現了:A有一分存款,B9厘存款,C,全部加起來,結果一分錢真貨幣變出了一毛錢存款,它們都能提現,好象一分錢貨幣變成了一毛錢貨幣,其實一分錢還是一分錢。銀行內真貨幣的數量就是準備金總數,用它創造出來的存款總數比它大得多,但只是貨幣的影子。

 

不對。銀行把9厘錢借給B後,B去購買D的商品,D出售商品得到9厘線,存入銀行,這是真貨幣,如此反覆下去,銀行多倍造出的存款,不都是商品售後存入的真貨幣了嗎?

答:A的一分錢沒有存入銀行,借給了BB用一分錢買D的商品,D出售商品得到的一分錢當然是真貨幣,問題是A認為自已還有一分錢,他手上真的還有一分錢嗎?沒有,他的一分錢已被B用掉了,一分錢還是一分錢。同樣的,上面所涚D出售商品得到9厘線,是B用掉的A的9厘錢,A擁有的存款中已空了九厘,這樣一直推下去,銀行存款多了幾倍,但貨幣一分也沒多。

 

為什麼降低存款準備率,增加存款創造量,能增加社會總需求,這難道不是增加了貨幣的數量嗎?

答:A1萬元,沒有急用,他有1千個朋友反覆向他借錢,1萬元的周轉加快了,社會購買力也增加了;如果他一個朋友也沒有,就不會這樣。A1萬元存入銀行,假設存准率100(當然不可能),就跟A沒有朋友一樣,只有自已能用這筆錢,對1萬的流通沒有任何加速作用;將存准率降到1,1萬元還是1萬元,但有它有100萬元影子存款隨時用它,流速加快了,購買力也加大了。

 

那麼降存准,就一定能加快貨幣流通速度,增加購買力,平衡供過於求,消除過剩危機嗎?

答:A1萬元,本有1百個朋友,非常急借錢用;後來朋友增加到1千個,但這時形勢不好,不想用錢,可能反覆借那1萬元的次數還不如1百個朋友時快。同樣道理,存准率降低後對真貨幣的加速作用可能還不如降准前。此貨幣政策有作用,但是一種軟作用,決定因素在於經濟是否失衡,人們是否想、是否能增加投資或消費,貨幣流通速度減慢是供過於求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不錯,銀行中存款的總數與從銀行能提出貨幣的總數,是兩個不同的數,前者比後者大得多,當前者一齊去擠提時,銀行就沒有那麼多錢可提了,但非要把它們區分開來嗎?有何重大理論價值?

答:當經濟危機發生時,我們常發現貨幣不夠用,是貨幣數量突然減少了,部分消失了嗎?實際情況常常相反,發鈔行為應急正加快發行貨幣,使貨幣數量大幅增加,這時貨幣不夠用就一個原因,貨幣流通速度或者說周轉速度大幅下降了。古典和現代貨幣數量學甚至整個經濟學都,假定貨幣流通速度基本穩定為前提進行理論研究,是非常錯誤的。只有正確的貨幣數量定義,才能正確地認識貨幣流通速度,才能正確地解釋種種與貨幣相關經濟問題。

 

導致貨幣流通速度突然大幅減慢的原因主要有那些?

答:非經濟的有瘟疫、戰爭等;經濟政策上有,為抑制經濟過熱而提高存准率、利率等原因;根本原因,是持續非均衡高投資低消費的經濟增長,高速撞擊勞動人口自然增長所限的潛在增長上限,適合失業者高投入的產業結構與勞動力自然增長不相容,產能過剩,投資萎縮,資金周轉減慢,並常與利率提高等疊加,如美國的現狀。

 

貨幣流通速度下降會有什麼經濟後果?

答:1萬億元貨幣,如果平均單位貨幣1年購買過5次,就有5萬億元的商品售出,社會有5萬億元的收入可供分配。如果第二年貨幣流速突然下降到平均單位貨幣,1年只購買2次(誇張點說),貨幣存量還一樣,但這年只有2萬億商品售出,商品大量過剩,只有2萬億元收入可供分配,大量企業破產,失業大增,沒有收入許多人債台高築,銀行貸出的錢收不回,銀行內真幣越來越少,人們恐慌,包括創造出來的大量存款開始擠兌小量的真貨幣,反過來進一步抑制貨幣流通,形成惡性循環。擠兌潮常常就是經濟危機爆發的先兆。要強調的是,貨幣流通速度突然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失衡,不能通過對流通中貨幣的政策調整,使上述問題得到根本的解決。

 

只聽說過貨幣有狹義和廣義的許多種,沒聽說過還有真實的貨幣,和以存款方式存在的影子貨幣的分法,誰正誰誤?怎樣理解?

分幾點來回答:

一,如果狹義廣義貨幣M0、M1、M2…都真實存在,它們都在流通着,你要說明的問題是,是否也有狹義廣義的貨幣流通速度V0、V1、V2?如果你說有,而M0×V0是M1×V1的一部分,後者大於前者,M1×V1又是M2×V2的一部分,M2×V2大於M1×V1,更大於M0×V0,那麼是否還有分別等於M0×V0、M1×V1、M2×V2的狹義廣義的商品銷售量呢?誰能告許我,一個市場一年內有幾個不同的商品銷售總量分別是什麼,此說明無法自完。如果你說沒有,只有其中一種貨幣有流通速度。那麼在狹義廣義的貨幣中,到底哪種貨幣有流通速度?並決定商品的銷售量呢?哪幾貨幣是不流通的?此說明也不通。因此貨幣有狹義廣義多種的理論是不能提貨幣流通速度的。

二,為避開廣義狹義貨幣流通速度這個難題,又有了貨幣流動性這個概念,常有流動性不足或過度之說,其中看不到貨幣數量及其速度的概念,也搞不清楚它是一個數量還是指一種狀態,無法量化與貨幣理論中的數量關係對接。

三,擠兌時很多存款無法提現,已清清楚楚說明銀行中的存款與其持有貨幣的數量不同,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廣義貨幣中包含的無中生有創造出來的存款並非貨幣。

四,銀行中只有準備金總數才是它擁有的貨幣數,也因為它是真貨幣,所以才有準備的作用,才稱為準備金。它是唯一的,它的流通速度是唯一的,它的流通導致商品銷售的量也是唯一的。

 

不對,準備金大都存於央行不動,流動的多是存款,怎麼說只有準備金才是貨幣呢?

答:這是一個假象。要知道,當每一分錢從銀行的任何一筆存款中提出時,該銀行的準備金就減少一分錢。真實貨幣是借存款這個殼加快流速的,並且每一筆提現導致準備金的減少,都會導致銀行內多倍的存款被消滅。只是在經濟運行正常,貨幣流通速度穩定情況下,貨幣流入與流出銀行的速度基本平衡,流入的貨幣替代了流出的準備金,支撐那筆本應被消滅存款的信用,才看不到存款消滅的過程,準備金數量穩定才能穩穩地留在央行,好象一動不動。但如果經濟失衡或出現瘟疫等意外等,導致貨幣流通速度突然減慢,無法及時回流銀行,替代流失的準備金,支撐本應消滅但一時又無法消滅的存款的信用,導致銀行信用危機即擠兌潮。讀者自已去判斷,到底是邏輯混亂的狹義廣義貨幣理論,還是準備金是銀行真正持有的貨幣的理論,才是真實反映貨幣數量的理論呢?

 

能用上述理論,說說中國和美國經濟面臨的困境嗎?

答:這個問題需要用長篇的論文來解答,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我在https://blog.creaders.net/u/32271/上發的三篇文章。

 

就上面最後一個問題,想簡單涚說導致貨幣流通速度突然大幅下降幾個可能疊加的原因。

劉易斯拐點,指勞動力由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劉易斯拐點的要害,是過剩或失業勞動力高速投入生產所導致的經濟高速增長,所形成的上下游縱向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國民收入用於投資與消費的結構等等整個相關聯結構體系,在失業人口基本消失時無法持續,導致產能過剩,投資萎縮,失業增加,消費萎縮。減投資減消費的表現就是貨幣流通速度減慢。

瘟疫、戰爭期間,人們被迫減少消費,企業減少生產,貨幣購買次數下降即流通速度減慢。在新冠疫情爆發前,中國經濟已過劉易斯拐點,經濟增速下滑明顯,貨幣寬鬆也抵擋不住貨幣流通速度的急速下降。新冠疫情爆發再加嚴酷的清零封控,產生強烈壓抑貨幣流通的作用,疊加到上述的流通速度減慢上,雪上加霜,至使百業蕭條。突然放棄清零,以為解封后會有復甦。未果,說明根本原因仍在,疫情只是使爛局更爛。經濟周期每一次繁榮的頂峰,都是規模或大或小的劉易斯拐點。新冠疫情爆發前,美國經濟在貨幣寬鬆的助力下,正向着劉易斯拐點衝刺,貨幣流通處加速狀。新冠打斷這一衝刺,經濟突然急劇回調,失業猛增。緊接着國際資金大規模回流美國,又修復了經濟波動的原形,繼續向着拐點衝刺。在失業率接近谷底時的經濟過熱、通貨膨脹,意味着拐點將至,貨幣的高速流動將急轉直下,通貨膨脹自然消退。而手忙腳亂的美聯儲為壓通脫,祭出一次次升息去打壓貨幣流通速度,使之更快轉慢,金融危機、擠兌潮更早出現。這就是美國的經濟失衡、意外的瘟疫和戰爭再加經濟政策三大抑制貨幣流通速度因素相互疊加的過程。本人老矣,故常聽人勸告,小心防跌,說某某某、某某某,跌了一交,很快就仙了。其實並非仙了是因為這一交,相反是人要仙了,器官都老了,才有這至命的一交。我的意思當然不是說不必防跌.同樣道理,經濟危機爆發前的種種現象,如經濟脫實向虛、銀行爆雷、房地產爆雷,並非危機發生的根源,而是經濟整體性的結構失衡,在不可持續的拐點,危機應該、必然爆發前的種種表現。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股市3月26日版 新冠周死亡繼續減
2020: 華爾街股市來到了岔路口
2020: 貿易戰 股市 3.27 QE不限 救濟法案
2019: “禿鷹式”策略,在期貨市場中是指分別
2019: 以分紅保險為依託的保險退休計劃(I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