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Without Boundaries Foundation (LWBF) 是一個我從來沒聽說過的慈善組織。Facebook 我聽說過,但是沒打算用,甚至根本就沒有註冊用戶。然而在 2008年2月1日這天,我要給 LWBF 捐款。為了捐這個款,我特意註冊了 Facebook。

我不是唯一一個這麼做的。在那天短短的兩個小時之內,有超過1000個中國人給這個組織捐款。其中很多人都是像我一樣僅僅是為了捐款而第一次註冊了 Facebook,甚至有人為了能夠捐兩次,特意幫自己的妻子也註冊一個。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值得好好分析。 Facebook 上有個 causes,大約是第三方應用之類的東西。這個應用搞了一個由眾多(可能過千)公益組織參加的捐款競賽。到截止日期時,收到獨立捐款人數(而不是錢數,所以每個人當日捐款,最少10美元,再多也只算一次)最多的組織,將得到五萬美元的獎金,可能是由贊助商提供(第二名也有25000美元,類推)。

在2008年2月1日,也就是競賽的截止日期這天,LWBF 排名第二,而一個藏獨組織,Free Tibet Movement,則排名第一。在距離最後截止只剩2小時的時候,有人首先在鼎盛王朝論壇發出“緊急號召!有 facebook ID的請進!” 這個號召馬上就被轉貼到了各大中文論壇。我那天一上網就看到這條消息,正好趕上投出關鍵一票。最後結果是我們贏了,4564對4522。

我想起來寫這件事,是因為現在 Facebook 上正在進行另一場類似的捐款戰。有了上次的教訓(藏獨雖然沒排第一,但仍然得到 25000美元獎勵),這一次各大論壇上早早就開始了動員。現在距離截止日期還有好幾天的情況下,有兩個支持中國的慈善組織最近連續占據當日的前兩名,而藏獨組織大概從前幾天開始,連第三都拿不到。而在我寫此文的這個時刻(10月23日,最後截止日期是11月6日),藏獨組織的當日排名跌出前十,而總排名也僅僅是第六。

本文試圖分析這兩場捐款戰,看看我們能學到什麼。

1. 敵人的祝福

募捐是一門藝術。Made to Stick 這本書描述了一個這樣的實驗:給每個受試者發5美元,然後問他們是否願意把其中的一部分錢捐獻給非洲兒童。在一個組裡,組織者只是抽象地談到非洲兒童,結果總共也沒收到多少捐款。在另一個組裡,組織者給受試者看一個非洲小女孩的照片,公布小女孩的名字,而把問題改成“是否願意給這個小女孩捐一點錢”,結果收到的捐款顯著增加。可見人們的捐款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理性的。其實從嚴格理性角度分析,世界上有那麼多不幸的人,我們為什麼選擇把錢捐獻給這些特定的組織呢?受試者跟任何一個非洲孩子之間都沒有利害關係,照片的作用僅僅是建立了一種虛幻的“熟人”關係而已。我認為,人的捐款行為,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認同感,甚至是一種政治理念。

現在回頭看2008年的兩小時捐款戰,幾乎可以肯定,其最大的意義並不在於要幫助中國孤兒,而是為了跟藏獨比賽。比賽中的 LWBF 完全可以換成任何一個與中國有關的慈善組織,實際上現在正在進行的這場捐款戰中,排第一的是一個幫助中國教育的組織,而去年那個 LWBF 不知道為什麼消失了,但人們捐款的熱情不減。如果沒有藏獨的參與,假設距離截止時間2小時的時候 LWBF 仍然暫居第二位,但注意 LWBF 似乎是一個美國人運行的組織,當時它是否仍然會突然得到1000多張選票呢?

在現在正在進行的這個第二場捐款戰中,藏獨雖然已經式微,兩個“中國概念股”還在猛進,但戰役初期藏獨仍然起到了一個很大的動員作用。

敵人的存在,在某些時候是一種祝福。設想我們回到 Facebook 上剛剛推出這個捐款比賽的那一刻。考慮以下兩個事實:第一,有非常多的組織參賽;第二,Facebook 在中國大陸不能訪問。有誰當時就敢預測說一個幫助中國孤兒的組織將會獲得冠軍呢?難道非洲孤兒不比中國孤兒更需要幫助麼?考慮到 Facebook 是個美國網站,難道美國的慈善組織不更應該得到 Facebook 用戶的支持麼?

為了理解這個現象我們需要一點理論。Predictably Irrational(中國翻譯成《怪誕行為學》)這本書說, “比較“,是人的一個固有思維模式。我們通過比較來做出選擇,而且,我們傾向於注意那些容易比較的東西,而忽略那些不容易比較的東西。一個東西一旦有了比較對象,它就會脫穎而出。

實際上,提供一個假目標 (decoy) 來促進消費者做出選擇,是商業上經常使用的手段。大約一兩年以前,經濟學人雜誌網站上有三種訂閱選擇:
- 只看網絡版,$59 一年;
- 只看印刷版,$125;
- 網絡版和印刷版一起,也是 $125!

顯然第二個選擇不如第三個,實際上根本沒人會選第二個。那麼第二個的作用是什麼呢?是促使更多人選擇了第三個!直接比較第一個和第三個,大家不知道哪個更好;有了第二個作為第三個的 decoy,大家突然決定選第三個了。在對100個人的實驗結果表明,在沒有第二個選擇的情況下,68人選擇只看網絡版,32人選擇全看;再有了第二個選擇的情況下,儘管沒有人選擇第二個,但是有84人選擇全看,而只有16人選擇只看網絡版。

簡單地說,在 A 與 B 的選擇不好比較的時候,人為加入一個假目標 ,-A,會大大增加人們選擇 A 的可能性。

有個公司推出一個全新的產品,家用烤麵包機。因為沒有多少人有在家烤麵包的需求,這個新產品銷售很差。諮詢了一個 marketing research firm 之後,其推出了這種烤麵包機的一個新型號:這個新型號比原來型號性能差,價格反而更貴,也就是說僅僅是一個 假目標。結果呢?原有型號銷量大增!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買個烤麵包機,但是消費者知道這個型號比有一個型號要好,就選擇買了這個型號!

Predictably Irrational 這本書甚至建議,參加單身聚會的時候帶一個跟自己各方麵條件差不多,但是比自己吸引力差的人去做 decoy,可以大大增加自己脫穎而出的概率。

這次捐款戰表明,“敵人”,是一個比假目標更為有效的東西,它不但可以讓人清楚地做出選擇,而且會讓人更積極地為這個選擇採取行動。

2. 中國用戶的 SNS

Facebook 的這次捐款競賽,提供了相當詳細的實時數據,這給了我們一個研究社交網絡的好機會。Facebook 是一個最典型的 SNS 網站。

我理解這種社交網站的一個典型特徵,是去中心化。也就是說任何信息都應該在各個用戶之間人傳人,而不是說有一個“看新聞”的地方。雖然網絡本身沒有中心,但根據 Linked 這本書介紹的 scale-free network 理論,任何一個社交網絡一旦充分發展,必然自動出現“社交節點人物”,稱為 hub。這些人物的朋友最多,往往是網絡上的意見領袖,有什麼風吹草動都必然通過這些人左右其他的人。

如果 SNS 是充分有效充分發展的,那麼大部分人做出捐款決定都會受到其“朋友”的影響,甚至直接就是從他在 Facebook 上的朋友那裡聽說這個捐款競賽。實際上 Facebook 大概就是這麼想的,提供了很方便的向朋友推薦工具。

比 如我們看到目前排名第二的這個“Andhra Pradesh and Karnataka Floods Relief Fund”,其 Top Fundraisers 前三名,也就是發動了最多朋友來給這個組織捐款的人,分別拉來了 65,54 和 43 個朋友。排名第四的這個“Make Abortion UNTHINKABLE”,其前三個 Top Fundraisers 的成績是 44,36 和 15. 排名第五的:78,31,17;第六的,也就是藏獨組織:21,15,13;第七的:39,12,11.
這些數據支持“網絡節點人物”理論。這些 top fundraisers 的個人影響力相當可觀。

那 麼我們再來看看兩個支持中國的組織。排名第一的 OCEF (Overseas China Education Foundation) ,其 Top Fundraisers 的成績是 8,3,3. 排名第三的Save Chinese Children (OSCCF),成績是 4,2,2.

非常明顯,Facebook 上沒有什麼特別有影響力的中國人。絕 大多數人可能跟我一樣,是在某個最原始的 web1.0 的論壇(我看的是 mitbbs 軍事版)上得知了捐款競賽的消息並且參與了捐款。甚至就連藏獨組織的網絡內單人募捐能力都比我們強。由此也可以看出藏獨在西方的影響力還是很強的,參見本人從最近的西藏/火炬事件談怎樣認識世界一文。

所以 SNS 似乎不太符合中國人的傳統。雖然在國內被封的情況下仍然有很多中國人上 Facebook,但社交圈子的演化並沒有達到特別高級的程度。中國人是 web2.0 網站上的 web1.0 用戶。也許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名人”參與?但 web2.0 的意義不是讓演員上網,而是讓用戶在網絡上自己“出名”啊。

SNS 網站的“去中心”化,還可以從捐款數據的另一個方面體現出來。本來,這種競賽排名有可能對那些由於純隨機的原因而一開始排名靠後的組織不利,因為如果人們 只看排名的話,可能只會注意到排在最前面的幾個組織,從而形成越靠前的組織獲得的新增捐款也越多,“馬太效應”。根據統計理論,一旦這種富者越來越富的效 應形成,那麼最後的捐款分布必然是 power law,而不會是正態分布。也就是說,極少數組織會得到大量的捐款,形成滿足 80/20 法則的局面。

但我們看 Facebook 公布的捐款總數統計,發現並不是這樣。總共 35279 人次捐款,而排名前三的組織只分別獲得了 2103,1373 和 1275 次,加起來也僅僅占總數的 13.5%,遠遠不是勝者通吃的形勢。

這只能說明一點,那就是大多數捐款者不是通過看總排名來做出捐款決定的。他們捐款,是因為他們有朋友建議給某個組織捐。

總之,通過數據分析,我認為Facebook 的確是一個相當 2.0 的網站,而中國用戶雖然也用 Facebook,但仍然總體停留在論壇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