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股民甲遠古的風
萬維讀者網 > 股市財經 > 帖子
核災難逼迫日本搞產業大轉移
送交者: 汪翔 2011年04月16日06:11:10 於 [股市財經] 發送悄悄話

日本產業大轉移:戰略性“躲避”中國內地

2011041613:40中國經營報

編者按/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中國台灣,這些與中國鄰近的國家和地區都將在日本震後產業大轉移的過程中受益,尼康等日本電子產品製造商已經明確表態將在東南亞某些區域增加產能,可作為日本海外最大的產品銷售市場,中國內地卻被戰略性的排斥在外。

而更讓人嘆息的是日本此次產業轉移所即將涉及的高端製造、研發及供應鏈管理等環節,都是中國內地市場一直希望引進的,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也為此做了許多努力。

戰略性避開中國布局,反映的正是日本在其產業規划過程中最深刻的考量,不能失去中國市場,所以圍繞着中國周邊布局;不能放棄日本製造的高端定位,所以不能把產品打上made in china的標籤。

中國製造升級被寄望很高的促進因素之一就這樣眼睜睜地溜走了。

一線調查 FIELD SURVEY

日本震後產業轉移再現“雁行方陣”

“還沒有看到日本稀土高技術企業要向我們這裡轉移的跡象,至少目前還沒有。”包頭稀土高新區招商局副局長姚繼恩說。

日本每年從中國進口大量稀土資源,近年都占到中國稀土出口總量的50%以上。這些稀土中的大部分在進行應用加工後再返銷中國,其中很大一部分作為如汽車、照相機、重型機械、通訊等行業產品的高端配件運往日本在華企業或是中國本土企業,如電動汽車發動機上的永磁電機、小型儲氫電池等。

也就是因為此,包頭稀土高新區一直希望通過資源優勢吸引全球稀土高技術企業入駐,尤其是鄰近中國的日本和韓國企業,本以為地震是個引進的好機會,沒想到中國市場依然沒能分到想要的那杯羹。

市場一度盛傳日本地震災害頻發將促使日本製造企業加快全球生產布局調整,擴大向海外轉移一些關鍵零配件的產能,而這將會是全球產業格局重新劃分的一次機遇。作為日本最大海外買家的中國市場,理所當然的應該是此次轉移的首要考慮對象,甚至一度有聲音認為,這次日本產業大轉移將是促進中國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有利外因。

但《中國經營報(微博)》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一切可能都是中國市場和企業的美妙幻想,儘管中國有着最大的市場潛力,也具有極高的熱情,但在日本某些產業轉移的規劃中,可能會戰略性的規避中國。

日產業轉移選擇避開中國?

進入4月份以來,嘉興市、金華市不約而同地做了一件事:針對日本震災開展了專題幫扶活動,穩定日資企業的生產經營,增強其日本總部對繼續在該市擴大生產的信心,為爭取把相關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做鋪墊工作。同時,這兩市的招商局也在抓緊包裝一批針對性較強的對外招商項目,吸引高質量日資項目入駐。

聯電集團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呼籲台灣產業界發揮“產業幫助產業”的精神,協助日本廠商解決關鍵材料缺料問題,抓住這次的機遇。“過去日本各產業對外輸出技術態度較為保守,這次災害若能快速恢復,應會思考將資源放在更有未來性的領域,把原來捨不得淘汰或暫不淘汰的技術適度外移,台灣就地緣位置及長期配合的關係,將是一個適合移轉的地點,會對台灣產業帶來正面助益。”

不只是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也加入到加速與日本高端產業鏈合作的陣營,“我們將與日本的一個行業協會一起,組織一些大型電子類企業來中國考察,這個月內活動雖然停滯了,但從長期來看,日企在日本以外的投資變得更迫切。”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信息交流部主任李柯說。

事實確實如此,地震以後,日本加快了在全球的產業布局。地震之前,全球微處理器大廠瑞薩電子公司已計劃在2013年前將晶片生產外包比率由之前的8%升至25%,大部分下單給日本海外晶圓廠,該公司現在打算進一步提高外包比率。瑞薩表示,正洽商將車用微控制晶片的生產交給全球晶圓公司(Global foundries)的新加坡廠。

尼康正在與Notion VTEC公司商討將仙台工廠的生產轉移至馬來西亞的計劃。尼康仙台工廠曾主要生產旗下高端數碼單反相機,但在“3·11”大地震中遭受破壞並已關閉停產,Notion VTEC公司目前主要生產相機電池、鏡頭卡口及鏡頭內桶等零件。

日立顯示器將增加委託給台灣奇美電子的生產外包量。之前,日立一直委託奇美生產平板終端使用的中型IPS液晶面板,今後將會增加智能手機使用的小型IPS液晶面板。

可以看出,中國內地並沒有在日本產業轉移的第一陣營內。日本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認為,中國不會成為日本產業轉移的最大受益者,“在日本人的潛意識裡,想到中國就想到‘污染’、‘腐敗’這樣的詞,不是友好的。”

和美國的“金融立國”不同,日本強調“產業立國”,更加注重製造業的發展。日本的產業轉移已經進行了二三十年,但是分析日本的產業轉移特點,可以發現日本的本土企業處於產業鏈最上游,掌握着最先進的技術和產品;在此基礎上向中國台灣、韓國等國家及地區轉移產業,為日本技術做配套服務;而產業鏈的下游如組裝等則轉移到中國等具備廉價勞動力的國家。這種模式被稱之為“雁行方陣”,日本本土企業始終占據雁頭地位,中國內地更多的扮演了雁尾角色。

在面臨長期的被迫轉移時,日本企業會從戰略的高度系統地考慮這個問題,根據每個產業的不同特點、競爭優劣勢、市場容量等因素做出新的布局。比如在液晶面板的替代上,京東方副總裁張宇認為日本不會選擇韓國,韓國在液晶領域已經超過了日本,所以日企未來會更側重在台灣和中國內地發展。對於半導體產業,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信息交流部主任李柯認為日企對中國內地的戒備心更強,中國近年IC領域崛起非常快。再比如汽車產業,日產目前的汽車生產僅有25%依賴本土工廠,地震過後將加速外移及海外外包。該公司去年已將小型車Micra的生產由神奈川轉至泰國及其他區域,2013年還要把跨界休旅車Rogue的生產從九州換到美國密西西比州的坎頓。而這些轉移則更多是以市場為目標的。

“中國的仿製能力那麼強,如果搬到中國,一是產品質量無法控制,二是核心機密可能泄露。目前看,尼康的高端產品不會遷往中國,而是會遷往馬來西亞。” 一位數碼產品領域的資深人士分析說,中日兩國關係敏感,也使得日企在往中國轉移的時候有所顧慮。

日將轉移核心技術和高端製造

儘管中國大陸市場不是日本產業轉移的首要考慮地點,但此次日本的產業轉移其實更是中國需要的——因為此次轉移要涉及更多的研發、設計、高端製造等環節,都是中國製造升級所急需擁有的。

日本企業這一次的產業大轉移與之前的製造業轉移有很大不同。

從動機來看,以前是主動轉移,將高污染、低利潤的環節轉出,而這一次是被迫轉移,所以會轉移出更多的核心技術環節。

轉移的目的也不同。以前是想利用地方優惠政策,接近市場,降低生產成本。而這一次是確保產業鏈安全、優化產能布局和規避匯率風險。

意義也不同。以前只是策略性的轉移,日企會挑選利潤低、工藝簡單的製造環節轉移,而這一次是戰略性轉移,不僅會轉移更多的核心部件的生產,甚至有可能把研發總部、供應鏈總部、製造總部進行轉移。而作為戰略性轉移,必將會對整個產業鏈產生巨大的影響。

“日本企業現在不是考慮一次抗震救災問題,而是必須要面對9級以上地震,且餘震不斷,海嘯突襲,火山爆發,這將是一場長期的與自然災害鬥爭的過程,會是難以應對的狀態,這也將對他們心理上產生巨大的影響。”日本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認為,無論是否願意向中國轉移,日本都必須做出轉移的戰略決定。

日本東部地區47日發生里氏7.1級地震,11日下午發生里氏7.0級地震,12日上午千葉縣東部近海發生里氏6.3級地震,東京震感強烈。據日本地震專家分析稱,東日本大地震後,里氏7級以上的地震已經發生了5次。專家警告今後可能在東北、關東、中部地區內陸等地發生里氏8級的餘震。

更為嚴峻的是,412日日本宣布按照國際核事件分級表(INES)的級別定義,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泄漏事故級別提高到7級。這一級別與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相同,為全球最高級別。

餘震不斷,原本計劃在4月份復產的企業只能等待老天的安排。索尼位於登米市的2家工廠原計劃恢復運營,但現在仍處於停產狀態。東芝原計劃於411日恢復岩手縣北上市芯片廠的生產,不過餘震後,恢復日期也無法確定。瑞薩、爾必達、尼康、夏普等大批日本本土企業在震區的廠房被迫停產或減產,恢復時間最早也要延至5月。

地震對位於日本東北部的企業造成嚴重影響,訂單數量大幅下降,為確保已有訂單和合同的完成,日企採取的方法包括:一是積極擴大其他生產基地和海外生產基地的產量,儘量彌補地震中造成的產量銳減。二是延長交貨時間,通過與訂單廠商協商,儘可能的延長合同履行時間,緩解生產壓力。三是業務外包,將一部分訂單外包給其他有生產能力的企業。

李勝茂認為,即使日本企業在竭盡全力確保訂單完成,但還是有非常大的挑戰:比如地震導致交通中斷,原材料供應受到影響,產品無法運輸,影響了合同的及時履行。此外,缺水缺電狀況嚴重,企業恢復生產難度較大。同時海外生產基地擴大產量需要一定的時間,並且產能增長有限,短時間內無法大規模擴產。更為重要的是,地震嚴重影響了訂單企業的信心,為避免風險,很多訂單可能會轉向其他企業和國家。

讓日本企業憂慮的是,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當然不甘心等待與觀望。正如日本宮城縣負責經濟發展的地方官員伊藤正博所說,歇業或停產的公司若無法履約交貨,可能很難再接到生意,而這也有可能將導致生意永久流失。

擺在日本企業面前的,不是一道短期補救策略的選擇題,而是長期戰略的推倒重建。一向以製造立國的日本,或許要放棄手中的部分“利器”。

地震之前,全球微處理器大廠瑞薩電子公司已計劃在2013年前將晶片生產外包比率由之前的8%升至25%,大部分下單給日本海外晶圓廠,該公司現在打算進一步提高外包比率。

產業布局風險加大

“在日本發生地震之後,我們就組織了一個專門的團隊來關注事態的發展,關注其會對產業鏈、對市場造成什麼影響。”張宇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其實,在中國內地、中國台灣、韓國、印度,甚至遠到美國、歐洲,都有大量的公司在密切關注着日本企業的動態,因為命運息息相關。一個零部件不能被生產出來,或是運不出來,自己的廠子就要被迫停產。也或許,日本的某個企業不再有完成生產的能力,訂單會突然幸運砸中自己。

北京的中關村、深圳的華強北等電子產品批發市場上,經銷商們頗為激動,把手裡的大把現金換成閃存、芯片或數碼相機,不少日系產品已經出現10%~30%的漲幅,而經銷商還希望通過囤貨以獲得更高的利潤。

遠在美國的蘋果公司的股價也受日本地震的影響,因為在那個看上去簡單、輕薄的產品當中有許多關鍵零部件出自日本。同樣,負責蘋果產品組裝的富士康公司也不清楚自己的流水線什麼時候就會被迫停下來。

位於台灣的仁寶、廣達等PC代工廠商急迫地等待着硬盤、存儲器等零配件能夠從日本運出,更為要命的是,鋰電池兩大供應商——索尼、三洋是這一次的受災大戶。

311日地震發生之後,豐田汽車已經取消了旗下歐洲和亞洲市場上多家工廠的加班和周末值班安排。近日,豐田汽車發言人橋本詩織稱,該公司計劃在415日、18日、21日、22日和25日暫停旗下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13家工廠的生產,原因是在日本的零部件生產線無法恢復正常生產。

聯電集團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將這種現象稱為“長短腳現象”。即產業供應鏈中只要有一個零組件缺料,即使其餘零件全都到位,產品還是做不出來,整體市場將出現供需失衡的情況。

日本企業在半導體材料、芯片設計及製造、光學器材、機床和汽車關鍵零部件等領域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雖然只是在日本東北部地區的一個地震,卻震到了全球產業鏈上的許多企業。

日本是典型的科技強國、產業立國。雖然在過去二三十年,製造業向海外進行最大轉移,但核心技術部分仍然放在日本國內。比如汽車的引擎、變速箱等零件的相關技術都是日企緊緊攥住的不傳之秘。這次在災後出現的全球“震痛”,使得日本製造的產業布局風險被暴露出來。日本多年來引以為豪的高效產業鏈遭受重創,產業鏈的安全問題似乎比效率更為致命。

“日本災難給我們的提示是,做產業布局時一定要分散,在不同區域布局。但在某一個具體區域內,則要儘量實現全產業鏈配合,集中度要高。”張宇告訴記者。

“為規避地震頻發的風險,一些日本企業不得不調整其現行的國際生產格局,將一部分產能轉移出日本,這將加劇日本產業的空心化問題。若核危機仍遲遲未能控制,日本將很可能由一個繁忙的世界工商業中心而淪落為一個世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經濟‘孤島’。”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王永中認為地震對日本最大的危害可能就是加速日本產業空心化。

本報記者方輝對本文亦有貢獻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股票交易不能靠猜
2010: 今天買進VZ 有潛力
2009: warning: water fall is coming.
2009: 2009年4月15日報稅日,全美傾茶黨大型
2006: “熟能生巧法”,漫談股市中長線操盤的
2006: 再談止損價格的必要性 老禿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