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股民甲遠古的風
萬維讀者網 > 股市財經 > 帖子
zt眼下崩潰論還很火,說明兔子經濟運行良好
送交者: hebeiman 2013年08月26日08:56:57 於 [股市財經] 發送悄悄話
zt眼下崩潰論還很火,說明兔子經濟運行良好




天涯陳經熱貼:大投資

評論1:陳經先生的見解之所以與人不同,在於其視角已經從“經典牛頓力學”跳出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而現今主流經濟學家大都還在“地球系統”內轉圈子。

  怪不得這些年一直崩潰不了,讓經濟學家們大跌眼鏡。“這不科學呀!”

  很有可能某一天,大夥一致看好之時,兔子的經濟才會“撞牆”(克魯格曼語)。

  眼下崩潰論還很火,說明兔子經濟運行良好。

評論2:按中國人的理論,超前建設就是:“要想富,先修路。”先當了褲子餓着肚子把基礎建設好,後面才會有大發展。

  而西方人的理論是:“你都窮的吃不起飯穿不起衣服了還修什麼路,應該向國際銀行貸款來買糧食衣物,優先解決吃飽穿暖的問題再說。”
  西方給非洲的大量救濟走的就是這個路線,越救濟非洲越窮,黑叔叔拼命賣資源還債,幾十年也還不完,西方鼓吹的消費型經濟大體也是這麼回事,歐美國家人民大舉借債消費,這種拿明天的錢來今天享樂的模式是不會有未來的。

評論3:簡單的說,中國的路子是【厚積薄發】,先不惜一切代價夯實好基礎,期待未來的豐厚回報;西方的路子是【寅吃卯糧】,是根本不可能持續下去的。

評論4:西方政治經濟學理論對此堅定地回答說:你還是得搞民主社會,搞技術創新。民主社會才有技術創新機制,這是經濟理論證明了的。可惜你沒有這些東西,技術創新不行。你不可持續,只有先崩潰,然後再看了。

  仔細一琢磨就知道,這其實是說,現在的狀態就是要完蛋,以後的事再說。再多套些話,人家也不遮掩了。你不民主社會動亂要崩潰、大投資不可持續,我們乾脆加把勁送你上西天,只是現在不方便。。。

  西方經濟學理論,不是用來給中國找出路的,而是用來說明中國經濟的極端不合理、預測中國經濟的不可持續和崩潰。因為中國和西方不一樣。

  ==========================================
  就這一段就好了。
  支持好文。
  有戰鬥力的制度才是好制度,負責任的政府就是好政府。

  土共(我最得意這個土字)對得起執政黨3個字。

++++++++++++++++++++++++++++++++++++++++++++++++++

  大投資(一) [ 陳經 ] 於:2013-07-29 22:33:49 主題帖

  如何看待中國規模龐大史無前例的大投資?不少土洋經濟學家快瘋了。可以這樣說,如果中國經濟不崩潰,現在的經濟學理論要重寫。

  關於投資規模,社會熟知的概念是“投資占GDP的比重”,中國超過了50%,太大了,“過度投資”了。正常經驗數據是,發展中國家20%到30%,發達國家15%到20%。中國從2005年47%到現在高於50%,常年在所有國家中最高,再沒有第二個,接近的都沒有。

  上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幾個國家連年投資占比40%,最後危機了。克魯格曼2008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闖出名頭靠的是1994年預言了這次危機。當時亞洲經濟發展很好,日本要爭第一,四小龍,東南亞小虎。克魯格曼卻說,亞洲國家搞數量擴張,輕視技術創新,所謂“亞洲奇蹟”一定會破滅。值得注意的是,他認為連日本技術創新都不行。

  亞洲(其實特指東亞和東南亞)經濟高速增長,顯著的特點是高儲蓄率、高投資,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克魯格曼等人的研究以及後來日本、東南亞危機的事實,得出了發展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結論:

  依靠高儲蓄率和高投資推動的經濟增長不具有可持續性,可持續的關鍵在於技術創新。

  這哥們最近又來預言中國經濟奇蹟破滅了,說法是“撞牆”(Hitting China’s Wall),算是明確提出中國經濟會有大危機,甚至盤算中國大危機對世界會有啥影響。知道來龍去脈就不會奇怪了,這是他思路的自然發展,對中國從來不看好,越看越象東南亞。就算比東南亞強點,技術創新總強不過日本,中國註定大危機。

  弔詭的是,中國政府從言論上看,可以說是這個“新古典發展經濟學”理論的忠實信徒。政府宣傳對“自主創新”無比推崇,常年自認“不可持續”,各種自我檢討。常見說法有:

  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經濟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投資邊際效益遞減、盲目投資、投資與消費關係失衡、物價上漲、消費力下降、深層次結構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勞動與資源密集型投入推動、高能耗、高污染、技術含量低、科技創新能力差、缺乏核心技術、科技實力不容樂觀、差距越來越大、人才匱乏、製造業競爭優勢水平低下、製造業危機四伏。。。

  這些真的是政府工作報告的常見詞彙,不是敵對勢力的唱衰,唱衰文一般還整不出這麼多詞。這些自我檢討是符合經濟學家們的理念的,某些詞可能就是他們編的。

  但是,讓經濟學家瘋掉的是,檢討到這份上了,卻渾身是勁在折騰。中央政府保八不行就保七,地方政府超級投資計劃往外端。“不可持續”好幾年了,投資計劃越來越嚇人,中央四萬億,湖北五萬億,浙江十萬億。大投資弄得“高儲蓄率”都不夠了,貨幣體系大擴張,M2高速增長,銀行貸不動了就搞十萬億“理財產品”繞過監管。搞到“錢荒”都出來了,還加大投資保經濟增長,下限7.5%、底線7%。

  一邊認真檢討,都承認“不可持續”了,一邊卻仍然違背經濟學常識地瞎折騰,看來是精神分裂了。

  
  大投資(二) [ 陳經 ] 於:2013-07-30 00:35:19 復:3900583

  中國政府在“大投資”問題上的精神分裂,由來以久,不止這一件事。它代表了一個貫穿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的哲學問題。

  這個哲學問題是這樣的。你有一個很好的、所有人都崇拜得五體投地、沒人不同意的理論。然後你有發展經濟這樣的問題要解決,你把這個理論用上去,發現沒有出路,怎麼辦?

  比如新古典發展經濟學理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技術創新”,這個很好、得大獎、所有人都同意、都崇拜,以此為據轟轟烈烈地自我批評。但是“技術創新”很難,真的很難。難到只有世界第一的美國人算好,連曾經世界第二的日本人都不行。一個想發展經濟的窮地方怎麼辦?要不先湊點錢拉些投資瞎搞搞?

  這個很好的理論又說,“依靠高儲蓄率和高投資推動的經濟增長不具有可持續性”。現在結局很清楚了,窮國發展經濟肯定會不可持續。

  如果去看克魯格曼一系列文章,會發現這是的他核心思想。因為技術創新厲害,美國就是第一,連美聯儲印錢都比中國央行印得漂亮。

  這類“政治經濟學理論”還有不少,它們的基本模式差不多都是這樣:如果不按成功的人的方法做,就會象那些失敗的人那樣失敗。N個成功的國家以及M次危機可以證明。要民主,不民主會失敗。要放鬆政府管制,砍掉所有糾纏在一起的老鼠尾巴,扶持民營經濟。要“科技教育福利”地可持續發展,不要“成本環境消耗”地競次。要靠技術創新,不要搞不可持續的大投資。

  政府宣傳一直說,這些理論很好,我們同意,要民主、要發展民營經濟、要科技教育福利、要技術創新。我們還不民主、政府干涉經濟太深、教育落後福利差、技術創新很差。全都承認,全都認慫。可以一句話總結政府和經濟學界都認同的“理論成果”:

  不要象中國現在這樣搞經濟。

  但從“不民主技術落後”的現狀,怎麼發展到“民主社會可持續大搞技術創新”的神仙境界?有沒辦法?

  西方政治經濟學理論對此堅定地回答說:你還是得搞民主社會,搞技術創新。民主社會才有技術創新機制,這是經濟理論證明了的。可惜你沒有這些東西,技術創新不行。你不可持續,只有先崩潰,然後再看了。

  仔細一琢磨就知道,這其實是說,現在的狀態就是要完蛋,以後的事再說。再多套些話,人家也不遮掩了。你不民主社會動亂要崩潰、大投資不可持續,我們乾脆加把勁送你上西天,只是現在不方便。。。

  西方經濟學理論,不是用來給中國找出路的,而是用來說明中國經濟的極端不合理、預測中國經濟的不可持續和崩潰。因為中國和西方不一樣。

  這是政府文宣不同意的。中國經濟成就輝煌,會前景光明可持續地發展下去,政府工作報告的另一半是在可持續地自吹。還不是放空話,有各種數據與事實說明進展,也描述了很多具體措施。

  取得了“不要象中國現在這樣搞經濟”這個共識以後,中國與西方經濟學理論說bye-bye了。西方經濟學理論很好,但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而我們一定要解決問題,要自己想辦法,因為中國和西方不一樣。

  當理論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想辦法。

  這些辦法就不是經濟學家願意看到的了,歷史上想出來的各種辦法,基本全是看上去很邪門的東西。大投資就是一種“辦法”。它不是一個經濟運行模式,而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中比較嚇人的一種。“辦法”會帶來更多問題,就又想其它辦法去應對。

  每一種“辦法”看上去都不是辦法,弱點明顯、不可持續、後患無窮。一計不成再生二計,沒錢了就想招拉錢,銀行貸不到就搞“理財產品”。計中計、連環計,中央地方連年混戰。事情弄得很複雜,經常看上去要崩潰。

  大投資(三) [ 陳經 ] 於:2013-07-31 23:55:12 復:3900583

  大投資為什麼會成為時代特徵,又如何成了崩潰論的主打?

  在Hu-Wen第一屆任期的時候,中國是比較低調的。投資占GDP比重雖然高,由於當時GDP不高,和現在印度的規模差不多,投資總額不算大。那時輿論對投資占比就有相當多的討論,說不正常,要擴大消費。但這些討論並不激烈,流行的崩潰論沒有說投資問題的,入世產業崩潰、資本外逃等等,說法比較雜。現在國內外的崩潰論都收斂到“大投資不可持續”這個焦點了。

  直到這時的中國各級地方政府,多少有些靠天吃飯的意思,標誌性產物是“開發區”。

  全國各地一度近7000個開發區,4萬平方公里。招商引資,資金、技術、市場都靠外面,發展辦法和第三世界窮國差不多,基建配套好些。外資一年幾百億美元不算少,但開發區實在太多,各地一分毛都不剩,爭搶十分激烈。總體來說成功的少,失敗的多,需要治理整頓。2007年清理到剩1500多個,一萬平方公里。

  那時有批評開發區占用農田荒置的,沒有說開發區投資太多受不了的。所以是國土資源部來清理,不是發改委財政部。一般一個市所有開發區基建投資一年也就十多億到幾十億,全國加起來是萬億規模,不算高。投資額如果上去了,還是大好事,說明引來企業了。就是招不來,投資才上不去。

  這種靠天吃飯的開發區算啥?快速三通一平,雖然在世界上算絕活,在中國不算啥,誰都會。圈一大塊地清一下,建築稀少,大片荒着,機會主義摟草打兔子。也正因為花不了太多錢,所以鬧出近7000個開發區。

  當然也有不少很成功的開發區,基數大總會出不少成功的,國家級的就有100多個。就算不成功,或多或少總有些成績,在窮國看來就不得了。加在一起,在發達國家看來都算特大的事,能夠改變全球經濟。中國的事經常這樣,說起來是各種毛病,失敗典型到處都是,宏觀上卻不得了。一說中國研發就是抄抄抄差差差,到處瞎搞也鬧出不小動靜,基數大。窮國看着就是“中國真發達”,一般的發達國家不在話下,需要老牌帝國主義大牛公司群體出動鎮壓才服氣,繼續自我批評。

  但中國這麼大,要大發展,靠開發區這招行麼?或者說靠“招商引資”行麼?

  對中央政府,是可以的,日子好過了非常多,產業升級口號叫得震天響,實際是自我吹噓。對一些東部沿海地方政府,也可以,產業聚集了,搞出了大名堂。一小塊開發區,搞好了真的能創造特大奇蹟,可以說沒有盡頭。出一個大牛公司就可以往千億上想,一個硅谷頂一個大國。這條路的障礙就是技術創新,外國人說得是有道理。一個公司一個樓,想創造超級產值唯一的辦法就是搞技術。

  但廣大中西部地區,就不太行了,招商引資條件相對差。甚至東部地區大部分地方政府,也不行,做大的開發區不多。不是說當地幹部不努力,是有這樣的因素。努力也就那樣,考公務員名額有限。大家都去考,都搞開發區。最後就是,“人生的道路啊,為啥這麼窄”。一個國家,厲害的開發區根本不用多,也多不起來。帶動搞出城市帶,有一個就是發達國家,有兩個就是超級大國,三個只能指望未來的中國。

  而且這條路往下走,要靠技術創新。這個理念現在成“經濟正確”了,其實從統計意義上來說,是條風險極大的死路。胡吹技術創新是“光看見賊吃肉,沒看見賊挨打”,不是那塊料的還不如一開始就放棄希望。國家層面上大搞技術創新,是靠本錢大虧得起有研發基礎,需要很多條件。對個人、對公司完全不是這回事,絕大多數混在江湖的都不是靠技術創新。人家說不定靠的是抄,還抄得挺成功。國家層面要“自主創新”,可這麼要求個人與公司就不對了,要看具體情況。

  其實一般人隱約也知道這個道理,口頭上崇拜技術,有幾個人去看技術書?大行其道的是“成功學”。李開復的技術書有誰看過?職場成功學到是炒出了很大動靜。

  經濟學理論,有時看上去就是“成功學”。因為“成功”了,所以老子可以出書,一堆人崇拜地看。一夥西方人就研究經濟理論,因為西方經濟發達了,所以就裝腔作勢搞幾個學派,自己都信了。真正發展經濟的“技術”,肯定是有,但不是經濟學家說的那一套。和工業技術一樣,也是一堆樹狀的“know-how”。現在搞經濟學的人,理論說起來都是一套套的,很多人最基本的“know-how”估計都不懂。哪個經濟學家知道怎麼搞拆遷?



  大投資(四) [ 陳經 ] 於:2013-08-01 23:49:24 復:3900583

  社會輿論、政_府文宣天天疲勞轟炸,說各地搞經濟的辦法這不行那不行。也確實困惑,窮地富地想要大發展,眼見的辦法都不太靈,達到群眾期望難如登天,輿情沸騰,怨聲載道。

  中央理論文宣,多年沒搞出給力的東西。主推概念和諧社會,聽着不錯,實踐起來不行。房產賣家買家和諧不了,股市集資套現的和散戶越搞越僵,其它就不用提了。主要經濟理念“自主創新”、“結構性轉型”、“產業升級”意思差不多,都是要大搞技術。這個好一些,概念很好,也有不小作用。但沒有普適性,風險高需要很多條件。它更多是一種理論,不是“know-how”,不直接解決問題。

  發展目標幾百條,報告幾百頁,沒有深入人心的口號。增長前所未有地高,但搞到哪算哪,看不清未來。調來調去穩這穩那,沒有方向。老百姓吃喝閒扯就罵社會,堆積負能量。沒有主意的時候,除了罵是幹不了啥。移民、信大師,富了也不感謝社會。

  不光是中宣部的事,不是說有好理論宣傳不足,首先還是得有好貨。貨色一般,用各種花團錦簇的形式鼓吹,只會讓人覺得煩。集體領導,胸有成竹統領全局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團結一致對階段目標有明確的目標與主意,就有門了。很多人內心相信或者期盼中國有光明的前景,也有不少亮點,地球上最多,要不然不會有“自乾五”這種現象。就是亂轟轟說不清。要是有看得清的好東西,群眾還是聽的進去的。公知成天對中國沒一句好話,慢慢群眾也煩了。中國足球都很有群眾基礎,偶爾踢場好球就一片鼓勵。重慶折騰了些新氣象,一度呼聲很高,鐵道部出了第一個廣受讚揚的貪官。群眾不好忽悠,其實就是講道理,看上去抱怨很多,想搞茉莉花革命完全沒戲。

  現在的“中國夢”概念是中央文宣想努力下。要讓人看到大的希望,激發信念與熱情。有了信念,就不會折騰那些烏煙瘴氣的東西,風氣就正。這很困難,讓人真信不容易。需要搞出具體可行的路線圖,有說服力地讓人有方向感。有方向有信心,不怕困難,敢付代價。

  之前已經說了, “自主創新”不是一個能讓人信服的路線,包括結構性轉型、產業升級,宣傳力度很足,但不能給人信心。它更多是一種美好期望,如果有是很好,但不是一個可行的路線圖。一個具體的地方,如果把希望寄托在“自主創新”上,得等到啥年月?就象中國家長重視教育,但對小孩學習有信心的不多,一般是非常沒有信心,到處折騰。

  與之相比, “大投資”路線到是有生機勃勃的衝力,很有戲。有群眾基礎,政_府也喜歡,就是經濟學家挑毛病,學界名聲差。它毛病一堆,但潛力無窮,也有了深入的實踐,優勢極其突出。

  一個地方要開展大投資,說出來就令人興奮,摩拳插掌大幹一場。經濟學家來說喪氣話,說要搞技術創新,要發展民營經濟,不要大投資,人就很煩。您那“技術創新”到底要怎麼搞?發展民營,好啊,能不能幫拉些民間投資?不能就拉倒吧。大投資很好懂,誰都能明白。

  大投資不是小打小鬧搞拉大旗扯虎皮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是氣魄宏大地建設“新區”。濱海濱湖濱江新區、東南西北新區,搞好了直接就是“建成區”,城市規模2倍起、4倍不算多、6倍常見。不是零散的公路、鐵路、地鐵建設,是整個未來新城、整個省、全國統一規劃的高標準快速大交通系統,世界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系統。不是摟草打兔子地招商引資,是有目地有選擇有配套的產業大規劃。不是引進外資討好真假洋人,是內部操作、自主規劃、推進。

  大投資是具體的,不是虛無縹緲的,一個個項目看得見摸得着。大投資的必要性很顯然,不投、少投都沒戲,只有大投、狠狠地投。大投資是主動的、進取的,不是被動的靠天吃飯。大投資是普適的,窮地富地都可以投、必須投。大投資是有組織的,可以高標準提前規劃、好好規劃。大投資是可操作的,第一步第二步很清楚。大投資激動人心,有吸引力,有活力。大投資是革命性的,大決戰,升級換代,舊貌換新顏。

  其實我不描述也一樣,大投資天然魅力巨大,不需要宣傳。發財致富不需要宣傳。大投資如果能搞起來,就是不可阻擋的。中國進入大投資時代,是因為能搞了,不需要誰引領方向。經濟學家去地方上忽悠阻止大投資,一定是亂棒哄出。

  你有什麼道理講得過大投資?發展是硬道理。沒條件,只好省吃斂用投資,投資占比高總量也上不去,小規模投資搞了多年。投這個只好壓那個,建了高速公路鐵路就建少了。好不容易混出頭了,各種條件具備了,不搞就是神經病。富地發展起來了要大搞,窮地差距大更要大搞。不大搞是絕對不可能的,問題是怎麼搞、搞多大。

  大投資不是經濟學,任何經濟學在它面前都只有靠邊站。大投資是簡單直接易懂不可阻止的大道理,經濟學的小道理複雜難懂靠忽悠。各級政_府只會盤算大投資怎麼搞,經濟學指出的各種毛病都不是關鍵。不平衡、不協調,so what?大投資就是要把東西搞出來,平衡、協調是啥意思?不可持續,更是so what,大投資搞成了就大功告成,早搞成早收益,搞成了就換辦法了,要可持續幹啥?

  從胡溫第二屆任期開始,不需要宣傳,大投資自動成為時代特徵。不搞大投資就是脫離時代,全國各地都動起來。不管增長率是11%還是7%,不管經濟數據好壞,美日歐怎麼QE不管,外圍環境好壞不管,反正就是要大投資。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要不要大投資是不用爭論的。你就舉出100條理由說不能搞,也還是會搞。你只有說搞不下去了,那才不搞。

  對經濟學而言,這確實是個很嚴重的挑戰。連續高比例投資這麼多年,經濟規模這麼大了,還這樣大搞投資,搞成了規模更大的大投資,這是史無前例的。不用提腐敗、低效之類的問題,這些是枝節。經濟學裡最根本的一條,投資生產消費平衡,和大投資實踐是完全衝突的。如果相信經濟學原理常識,自然就會抨擊大投資決策,預言大投資搞不下去。
  大投資(五) [ 陳經 ] 於:2013-08-04 12:06:52 復:3900583

  大投資不是宣傳,不是設想,而是一個已經幹了多年的事實,只不過以前沒那麼大。大投資毛病肯定很多,但它是史無前例的,對此有一些簡單的誤解。

  一個最常見的誤解,說大投資就是凱恩斯主義的加大政府投資。凱恩斯主義最明顯的特徵是,在經濟不好的時候靠央行增加貨幣供應、政府擴大財政支出來刺激投資與消費。“刺激”(stimulus)這個詞2008年以後特別流行,很多國家都搞過多輪“stimulus package”,中國並不算特別突出。這是把大投資理解成一個托住經濟增長的周期行為。凱恩斯主義的另一面是,在經濟過熱的時候要緊縮貨幣加息控制投資消費。凱恩斯主義的基礎是經濟有周期。

  大投資不是這樣的,它規模越來越大,不是周期現象,更象一個“正反饋過程”。這是我的一個重要結論:

  大投資是一個正反饋過程。

  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這個數據為例。從1981年的961億元到2012年的374676億元,30年平均年增長率22%。值得注意的是,2001到2012年,年均增長率上行到了26%,變成10倍。這個增長率未扣除價格因素,但也遠高於名義GDP的增長,2001年到2012年名義GDP“僅”變為4.7倍。

  年份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億元)

  1981 961

  1982 1200.4

  1983 1369.06

  1984 1832.87

  1985 2543.19

  1986 3120.6

  1987 3791.69

  1988 4753.8

  1989 4410.38

  1990 4517

  1991 5594.5

  1992 8080.09

  1993 12457.88

  1994 16370.33

  1995 20019.26

  1996 22974.03

  1997 24941.11

  1998 28406.17

  1999 29854.71

  2000 32917.73

  2001 37213.49

  2002 43499.90

  2003 55566.60

  2004 70477.44

  2005 88773.61

  2006 109998.16

  2007 137323.93

  2008 172828.39

  2009 224598.8

  2010 278140

  2011 311022

  2012 374676

  這個系列數據有幾個明顯的異常年份:

  1. 1989和1990年這兩年是30年中前所未有的,投資負增長,對應着僅有的一次社會動亂。

  2. 1984年增長33.8%,1985年增長38.8%。這是改革開放加速推進,有大的想法了。

  3. 1992年增長44.4%,1993年增長54.2%,1994年增長31.4%。這次是南巡,全國瘋狂加速推進改開。

  4. 2009年增長29.9%(由於物價下降,這個增長其實很高)。這次是全球金融危機,中央四萬億投資。

  除了2009年看上去比較象凱恩斯主義的操作,其它三次異常和凱恩斯主義沒有明顯關係,1984年、1992年世界經濟沒有特別的事,顯然是政治因素。到是1998年有亞洲金融危機,當時也是據說搞了凱恩斯主義,發國債,擴大基建,但從這個數據里卻看不太出來,是增長偏低的年份。凱恩斯主義解釋不了30年22%的年增長,更解釋不了2000年以後26%的年增長。難道年年都在搞凱恩斯刺激,年年都是按經濟蕭條期操作?除了動亂都在大打雞血?就算在搞吧,能連搞這麼多年?或者30%以上才算雞血,增長20%就算“正常”?這都解釋不通。

  30年來一步步發展到一年30多萬億的大投資,不是經濟周期現象,而是一個正反饋的循環過程。在正反饋過程中,也有波動,是政治性的波動,但不是經濟周期。1984年是改革開放有了相當成效,感覺可以加速推進,力度就上去了。1989和1990年,社會動亂,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反思改革開放,不敢投了。1992年,東風開來滿眼春,死活就這麼幹了,出現了最猛的一次增長。2009年,表面是應對世界金融危機,我們之後會論證,這是地方上各種加速發展的計劃壓不住了。

  當然,如果某一年或者兩年搞得太猛了,就會有“後遺症”,接下來就要收幾年了,甚至收到10%-20%的“低增長”。這是投資在持續高增長的基礎上,自身的波動。這個波動會影響經濟增長,帶來某種經濟周期現象。不是說某年經濟增長低了,就30%的投資增長,經濟過熱了,就搞成10%的投資增長,看不到這個邏輯。可以總結出更簡單的投資增長邏輯:

  投資增長率看條件,條件允許就高增長。

  這些“條件”里,最重要的是中央政策。只要一放,全國就可以搞出30%以上的增長。如果中央政策謹慎,就是低增長,比如1990年。另一個可能讓人覺得意外的低增長期,是朱鎔基主政的1996-2001年,增長率只有5%-13%,說明朱總理比較注意壓投資,專注於結構性改革。可笑的是,居然有“赤字總理”這樣的攻擊,說明當時人對中國的政策搞不懂。

  其它條件包括資金來源,比如1992年後幾年,銀行隨便亂貸,增長可以高達30-50%。2001年以後,銀行政策不能算松,甚至有20%以上的超高準備金率,銀行貸款利率也很高。但由於外貿大擴張導致的基礎貨幣大增,資金來源好多了,投資增長率就上行到年均26%。預計2013年以後固定投資增長率會下行至10-20%區間,因為外匯儲備停止高速增長,還需要盤活社會資金。如果中央政策再收緊,會出現個位數的增長率。

  中國的投資是一個優先級最高的政府行為,先天就是超高速增長,比經濟增速高得多。它不是應對經濟周期的招數,投資本身的波動帶來經濟周期。

  這個投資行為,它的本質特徵是正反饋。投資能力的來源是之前的投資。這是可以解釋得通的,你搞了基礎設施、工廠,這些基建和工廠,是將來搞更多基建與工廠的基礎。而以擴大消費為基礎的經濟增長過程不是正反饋的。你消費得多,後面消費的能力一般會減少。有時會出現“消費得越多經濟增長越好”的假象,這是因為使用了信用擴張、資產泡沫等金融招數來支持消費,是不可持續的。而且這是被證明了的,除了中國,所有的國家都已經“不可持續”了。

  現在人們的懷疑是,中國的投資增長,也是以“信用擴張、資產泡沫”來支持的,也是一個泡沫過程。甚至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以擴大消費為主才是可持續的,要轉到靠消費增長為主,在社會上形成了“消費萬歲、投資萬惡”的輿論氣氛。本文將繼續論證,大投資是一個正反饋過程,有自身獨特的的支撐力量與發展邏輯,不是泡沫過程。

  大投資(六) [ 陳經 ] 於:2013-08-06 03:31:29 復:3900583

  上節說,大投資是一個正反饋過程。長期看,實踐證明投資能力確實越來越高了,30年正反饋增長了上百倍,對政府的吸引力特別大,超過任何其它辦法。短期看卻不是這樣,為了把大投資搞下去要想盡各種辦法,麻煩事很多,經常覺得搞不下去了,馬上要出事,把崩潰論都招來了。這就是大投資的另一個重要特徵:

  大投資是一個反覆短期博弈的過程。

  過程中,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勾心鬥角,不停地費勁心機短期決策,貫穿始終。地方要與別地爭搶資金、項目、市場,別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敗。中央與地方互搞“壓力測試”,地方搶上項目、搶拉資金,出了麻煩事就找中央收拾又怕真惹毛了,中央搞緊縮逼地方過苦日子轉型,又怕真弄死了不好收拾。這些博弈看上去複雜而且危險,有各種邊緣試探行為,經常搞出亂子。

  正確理解大投資,要看到長期巨大的正面意義,也要看到反覆短期博弈的痛苦。如果最終成功了,那麼大投資發生在中國總體是好事,或者是個幸運的事。另一方面,如果個人或者公司、地方政府在短期博弈中損失慘重,長期的好處可能就沒有意義了。如果整個國家折騰過頭翻了船,連長期也不是好事了。

  到目前為止,大投資是中國獨特的大招,非常有效果。但它絕對不是一帆風順的,反而充滿了混亂與痛苦,就是現在都很多人說搞不下去了。大投資的兩個特點,是一個硬幣的正反面,互為依託、不可拆分。如果沒有這麼大的好處,中央與地方也沒理由去搞這麼混亂的博弈。如果沒有中央與地方的博弈,大投資也不可能搞得起來,不是搞亂套了翻船,就是死氣沉沉發展緩慢。

  這裡要搞點哲學討論。就是在博弈中,什麼叫正確錯誤。從中央來看,地方上的瞎折騰是錯誤的,第一節中的大段自我檢討具體描述了這些錯誤,有更好的辦法,就是自主創新、科學發展。地方之間、地方與中央如果好好配合,是能夠把大投資幹得更好的,亂子會少很多。這也是我以前的觀點,就是要相信水平更高的中央,一起把宏觀調控搞好,大搞自主創新產業升級。

  上半年到各地看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建設大發展,深有感觸 。不存在一個“水平更高”的中央,所謂“水平更高”,是不可檢驗的,干的是不同的事。眾多地方與中央以及部委,各有各的屁股,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本份。地方與地方之間,幹的事差不多,操作起來有水平高下之別。中央大領導,也有水平區別。

  地方幹部,以前是感覺土。多年前在合肥聽廣播,市局推出一大堆1688888之類的吉利電話號碼逐個拼湊諧音鄭重介紹賣錢,土得掉渣,也賣不上價。現在真不能這麼說。信息流通很快,幹部接觸的事多眼界更寬,經常開展學習,進步很快。自稱“建設學習型政府”,在全球來說是個怪事,是真的,不是以前政治學習走過場,各種討論很開放,是真有動力去琢磨。地方上推出的各種大投資計劃,水平不低,以前是搞不出來的。為了把計劃推進下去,各種操作讓人眼花,局外人看都看不懂。

  有了一定水平以後,地方上的投資計劃就不能簡單地說是瞎折騰了。以前是不行,不少計劃象賭博或者騙錢,這也是朱鎔基狠壓投資的原因之一。我以前寫過貴州的一個硬盤項目,技術創新水平不具備也要硬上,這樣的例子不少。而且以前項目少,不合理的比例高。

  現在具體一個個項目名字列出來,看着都比較象樣。比如湖北的5萬億投資計劃,剛出來聽着很象是大忽悠。但是看具體項目,還比較合理,就是項目多、細。外國說中國鬼城,拍了照片,宣傳成中國到處是鬼城一樣。多年來說來說去,也沒找到幾個。真正比較象的就只有鄂爾多斯,錢多瞎鬧的。其它象鄭東新區之類的,地方群眾自己清楚,外地人不了解情況瞎起鬨。想折騰出一個鬼城不容易,那麼多項目要錢,哪有閒錢去折騰賣不出去的鬼城,早完蛋了。也有一些不合理的項目,但現在項目這麼多了,比例在改善。這不太好統計,是我的感覺,以前不容易找靠譜的項目,現在各地隨便一找就是一堆群眾基礎很好的項目。地鐵就很多條,哪都是需要的,不然發改委也不可能批。有時說起來就是大投資壞事,具體到各個項目,地方群眾盼着搞的不計其數。

  讓地方上心懷大局,不要搞,這不是辦法。地方與部委就是應該想法搞好自己這塊的大投資。鐵道部的搞好鐵路投資,省里的把一個省建設好。在其位謀其政,這是正常的思維,地方群眾也是支持的。一些人提起大投資就說是剝削民眾、搜刮國家,很無聊。主要的國家資產還就是大投資弄起來的,民眾本來也沒有啥錢。與其在血汗工廠里被外資剝削,還不如給大投資幹活增加國家資產。老百姓也明白這個道理,對具體的項目是支持的,盼拆遷,盼那鐵路來到我家鄉。甚至一些大麻煩項目,比如新余的光伏,也不能說當地群眾反對,人均GDP一舉升至江西省第一,就業收入都有好處,雖然現在麻煩不小。老百姓圍起來把平價大樓盤幾天買光,各地經常有。先不說是不是泡沫或者搜刮,這是對當地的信心,總比北京供應短缺二手房猛漲好吧?

  就是說,我們對地方上努力想搞成的那些大投資項目,要有理解與同情,特別是很多以前混得不太好的地區。不要一說就是當地官員瞎折騰撈錢,這是公知以偏蓋全的手法。要看具體的項目,好的支持,壞的批評,當地群眾更清楚。好的項目不計其數,這也是大投資必須要搞的原因。地方上想盡辦法搞好項目,多搞項目,這都是可以理解的。博弈起來就應該這麼行動,難道去為別地着想?

  中央在博弈裡面,也不能說是錯的。即使各地的項目都是正當的,都猛上,就會過熱、過剩、錢緊,必須控制,經濟學家說得很多了。這是中央應該幹的事,不是說地方上應該自覺,不然要中央調控幹啥?博弈就是這麼進行的,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各有利益訴求。以前宣傳說的“統一思想”是不可能的,違反人性,誰真聽中央的誰倒霉。你不投人家投更多,你等天上掉下來自主創新,人家拉來企業占了市場再說。

  要注意, 這是一個“反覆博弈”的過程,這就有意思了。博弈論里,一次博弈,雙方各自為自己的利益短期決策,囚犯都揭發對方,結果全局上吃虧都吃牢飯,達不到最佳結果。但是反覆博弈,人的決策就會進步,“學習型政府”在學習。地方上慢慢就學會了,多弄些自主創新型的大項目,多搞靠譜的好項目,不要瞎折騰錢,能從中央撈到更多支持。中央也學會了,不能大收大放大轉向弄得下面無所適從,不能一刀切。真浪費的項目堅決砍,樓堂館所五年不許建,好的項目要大力支持,加大鐵路投資讓群眾開心。博弈要這麼玩,地方與中央一起不斷進步,雖然有時是痛苦的。不進步,就白痛苦了。要是老不進步,那就不好辦的,群眾都會很有意見,也看得出來。現在一個流行詞“倒逼”有點這個意思。博弈中痛苦的一方就會想新招,辦法是人想的,改革是逼出來的。你以為中國要完蛋了,其實很多人在想招。

  以上是對大投資的框架性描述,差不多了。結論是:

  大投資是一個長期正反饋、短期反覆博弈的過程。大投資要在反覆博弈中不斷進步、不斷發展,才能實現長期正反饋的效果。

  看了文章前面部分的讀者對大投資有很多誤解,完整的理解請務必參照這一節。

  大投資(七) [ 陳經 ] 於:2013-08-08 00:46:41 復:3900583

  前面介紹了大投資的分析框架,那麼現在的情況是什麼?

  投資規模是真的驚天動地了,2013年預計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高達43萬億,而GDP會是56萬億左右,居然很接近了。不少人就說,這是“邊際效應遞減”,投資拉動GDP的效果“越來越差”。某種統計說,90年初1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帶動GDP有5.2萬元,2000年是3.8萬元,2010年只有1.5萬元了。我不知道這是怎麼算的,但這種計算在大投資的背景下肯定是越來越低,不是大發現。因為這十年投資增速是26%,如果投資拉動GDP的能力不降,GDP增速會高成什麼樣?這麼大的規模,GDP增速常年世界最高了,還要怎麼樣?之所以邊際效應遞減,是因為投資增速太快。這也說明了中國政府更關注投資,不是GDP。李克強說得很對,GDP就是瞎湊數據。不少國家人均GDP上萬美元,在國際經濟里屁也不是,人也窮中國人都不正眼瞧的。投資不是為了拉動GDP,是為了完成各種複雜的發展目標。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窮地能以全球最低價最快速度建成一條大公路,你要不要?那肯定是要的。車流不會這麼快來,所以就是投資多,GDP少。有種去讓人不要建,被縣裡老鄉打死請自己收屍。牢裡的某人有論述,要趁收地建設等各種成本低的時候大干快上鐵路投資,以後成本高就搞不起來了。超前建設,多好的道理,某人也創造了貪官還一堆粉絲的奇蹟。大投資發展到了很逆天的階段,是個特別NB的事。這是我的重要結論:

  現在大投資的發展階段是超前建設。

  超前建設啊,非常厲害的,千萬不能不當回事。在中國看慣了容易以為這是印錢放貸就能搞定的事,完全錯誤。印錢放貸是最容易的,超前建設是中國的絕活,全球獨一份,無比光榮的事,值得大吹特吹。最近我老盯着印度盧比看,這幾天對人民幣終於跌破了10。說起來是全球經濟增長第二還要超第一,金磚四國潛力無窮,五年過去對美元匯率掉了50%,央行行長剛撤了,和中國差距大得連印度大吹都不好意思說了。巴西,過去兩年經濟增長沒法看了,聯合會杯足球賽變成大抗議。都是基礎設施太落後,投資建設能力太差了,跟不上經濟發展,通賬貶值一起來,不好混了。印度巴西是民眾上街的通脹,中國的“通脹”很多情況是“怎麼民工都要這麼多錢了”。人沒印錢麼?印度的廣義貨幣2001年是13萬億盧比,2011年是65萬億盧比,十年翻五倍,和中國同期的六倍可比。美國歐洲都在印錢,修出了什麼不?

  相對中國自己過去,超前建設也是非常NB的境界。以往只有不足,哪有可能超前建設?車一多,全國多地堵車,說要擴大消費卻要限購車,說明以前是投資不足。大挖地鐵,都開搞了,其實搞晚了。不是說不想,以前沒這個實力。有能力搞超前建設,你搞不搞?砸鍋賣錢也搞啊,這還用猶豫?這個道理不用和我爭,請自行去說服各地政府。

  我在各地看的,確實是在大搞超前建設,越落後的越超前。規劃實現了,直接就是發達國家的基建水平,甚至超過。人均GDP差很遠,基建敢和任何國家叫板。新區規劃時,地鐵先就上了,合肥第一條地鐵就是從濱湖新區拉的。城市定位,都志存高遠,省會向國際大都市看齊。

  這是很好的發展思路,要敢於超前。這不是中央宣傳的,中央一直說發展中國家,都低調啊。這是地方、部委自己主動弄的,中央東瞧西看,選擇性地支持。最昏頭的是經濟學家,怎麼可能,歷史上教科書上沒有啊?這不全亂套了麼?美國歷史上大搞凱恩斯,投資占比也才30%,中國這是瞎搞啊。

  歷史上是沒見過這麼大規模的超前建設,小片地區有過,整個國家這麼搞沒有。所以投資占比才這麼高,比別國的高峰期還高得多,確實不可想象。在這種數據面前,一般人不懂,繼續正常生活,經濟學家懂,就瘋掉了。

  為什麼超前建設搞得起來?因為生產力到了。各種技術齊了,產能也夠,鋼鐵廠還過剩,主要行業都過剩。現在各地的建設,沒有說因為短缺搞不下去的,有全球一半以上的產能。要在以前推出投資計劃,其實也沒多大,通脹就高了去了,經常說“過熱”。現在通脹說破天,也主要是人力成本上漲,PPI還下降。就是說,產能終於是夠了,這麼大的建設規模PPI還降,說明一般會是過剩。這又是一個重要結論:

  大投資的產能已經足夠了,長期過剩。

  過剩雖然不是好事,但這正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對於超前建設,也不是壞事,鋼鐵水泥價格猛漲,很多就干不下去了。過剩是大投資的支撐。一些人以為大投資就是上產能,更加過剩。不是這樣的,市場會自動引導,發改委也在盯着,地方上也會學習。缺產能的時候,大投資會更注意上產能,上到過剩為止,有些沒搞好節奏的產能投資就虧大了。但情況會變,產能夠了,大投資就會更注意搞條件有利的超前建設,鋼廠不上了,上地鐵項目。一些人看見過剩,就說大投資完蛋了,都干出過剩了,要壞賬要完蛋。這都是階段現象。六七年前有新聞,說鋼鐵業“產能過剩,日子不錯”,鋼鐵股利潤高股價猛漲。這其實是超前建設慢慢開始了,說過剩其實需求更多。現在產能實在太高了,是真過剩了。

  其實過剩也不是多可怕的事,不是全行業淘汰,是淘汰過剩產能。大投資還在大搞,鋼鐵水泥仍然有大量需求。所以鋼鐵廠也不會太慘,維持沒有問題,要壓產能。有些行業就不是過剩的事了,技術創新一來,整個完蛋。比如電商的衝擊,iphone對手機行業的影響。過剩是相對容易應對的。

  現在說大投資干不下去,主要還是說沒錢。這很自然,超前建設,當然對資金的需求也就超前了。你不超前,在鬧市建個商業街大收稅,當然財政健康得很。這也是相當多人的思路,就是不要超前,要穩健,投資先看收益。這是飽漢不知餓漢飢,收益好的投資早就上了,都弄出過剩了。但群眾的期望不是這樣,都要大發展,不能比鄰省鄰市慢,慢就是無能。

  七八年前的中國崩潰論,是太扯蛋了。明明中國政府的財政無比健康,還說要完。因為那時不超前建設,福利負擔也輕,建出來的房子人都急需,搞什麼建設賺錢都容易。跡象太明顯,一些國外經濟學家都發現了,就反水了,變成中國經濟的粉絲。那時中國顯得發展勢頭非常好。

  現在的崩潰論危機論聽上去要靠譜些了,其實就是政府財政沒那麼健康了,到處超前建設嗷嗷叫要錢。這是主要原因,全球經濟危機有影響,但沒那麼大,中國出口仍然是情況最好的。還有搞階級分析的,貧富分化,屌絲混不出頭,馬克思資本論,人民沒錢消費自己生產的東西。在大投資面前,這都不是主要問題。近年來因為大投資,其實下層民眾收入上升了不少,吉尼係數都有所改善,沒哪個國家收入上升比中國普通民眾快,建築民工、快遞員月收入上萬不是神話。主要問題還是政府財政,超前建設要找錢。

  要錢,要錢,怎麼要錢?要不到錢就崩潰?

  大投資(八) [ 陳經 ] 於:2013-08-15 00:42:30 復:3900583

  大投資是超前建設,借錢發展是絕對繞不過去的原理,也沒啥不好意思的,總比借錢消費強。相當多人存在一個極大的誤區,就是以為政_府借錢太多了,其實空間還有不少。

  中央政_府財政令人震驚地極其健康,財政赤字不到萬億可忽略,國債不到10萬億,按別的國家流行的國債占GDP比例估計,大約有40萬億以上的發債空間,GDP還在增長。還有3.5萬億美元外儲,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潛在收益,如占據30%的外儲份額,估計在20萬億。中央政_府在全球、國內都“財務自由 ”了,這種土財主的作風簡直不可想象。什麼時候都不要小看這一點,再大的亂子到中央這都不是大事了,很多唱衰做空搞不動往往就卡在這,實在沒招了。不少地方時常大吐苦水說混不下去了,還請媒體造勢,搞得象要局部崩潰,其實是想讓中央把擔子接過去。

  也就是說,政_府還有相當的餘力去應對各種亂子,這種實力在全球真沒第二個了,在實體經濟領域已經超過了美聯儲的影響力。世界各國有相當的呼聲,要TG出頭引領世界經濟增長。很多國家發現,求中國管用,美國佬害人。這不是自吹,是低調還藏不住。

  中央政_府不靠借錢發展,還居然搞下來了,這是令人髮指的發展策略,也對地方財政無形中提出了過高的標準。這是中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結果,也趕上了全球化的好時候,撈來的錢多,辦的事總量看上去很巨大,其實不是花錢的大頭。地方上要辦的事多,收的錢少,情況就困難多了,只有借錢發展。從情理上看,不好指責地方借錢發展,地方上還可以再多要求中央財政支持。

  現在地方債被說得很可怕,成了萬惡之源,但它的規模還不算特別大。審計署認為是15-18萬億,我認為這個估計比較合理。2011年的數字是剛過10萬億,增速很快。官方新聞似乎認為這個數字已經夠“嚇人”了,就以此為基礎寫了相當多的討伐文,什麼“地方債超全國財政收入”、“黑洞”、“只有靠房地產還債”、“上屆的債本屆不管”、“掀起審計風暴”,非常的熱鬧,唯恐人不知道中國地方債要出事。但10來萬億真不算太大的事,幾乎可以說是很健康了,所以才敢這麼大肆張揚。退一萬步說,假設有10萬億地方債立刻就要違約,中央政_府要解決也不難。用美聯儲發明的大招,零利息借錢給地方先把10萬億清掉,地方政_府的利息負擔就沒有了,欠中央的大錢不着急,有錢時再說,多半也能象接受救助的美國公司那樣陸續還上了。真要出事的肯定遠遠小於地方債總額,出不了多大的事,我可以肯定用不上,地方上反而盼着中央放大招過上幸福生活。審計署說地方政_府債務優良率在95%-98%,小招都不用,隨手就對付過去了。這麼多年,也沒具體聽到哪個地方政_府債務違約了,估計接下來也不易見到,只有“償債高峰到來”的說法。

  這個數字不能“令人滿意”,就有其它各種估計,40萬億到上百萬億的狂野猜測都有。或者換概念,不算地方債了,把其它債務塞進來算總負債,說得比危機國家還慘。從貨幣數據來看,還是15-18萬億比較合理。因為M2“只有”100萬億,基礎貨幣約25萬億,貨幣乘數4,這都是很確定的數字。特別是貨幣乘數,一直就是4左右,沒有啥大變化。如果忽然多出來一項10萬億以上甚至幾十萬億的債務,這很難隱藏,貨幣乘數會有顯著的上升。銀行體系的貸款一共也才70萬億,誰貸的都有記錄,居民戶、金融機構、企業都占去不少,算到地方債頭上的也就10萬億。我可以斷言,在銀行體系內部地方債就只能算出這個數,上萬億的錢不是開玩笑的,要連這都算不清就別搞經濟了,號稱全球最佳的銀監會可以自殺了。一般唱衰的都不在這上面找了。

  之所以審計署說是15-18萬億,最近還要搞地方債審計,並不是銀行體系內算不清楚,而是有“影子銀行”。說得好象很可怕,其實基本是合法的,不是地下黑店,只是不在M2統計範圍內,也有相關統計數據。就是實體經濟,除了向商業銀行借錢以外,還想別的招。在全球也是常見現象,美歐的已經超過或者接近商業銀行體系規模。中國影子銀行規模相對比較小,多種估計都認為在25-30萬億,只占商業銀行資產規模的四分之一。一般認為還需要大發展,比如企業要大發債券。

  審計署的意思是,考慮影子銀行,就多估5-8萬億。比較狂野的會說,影子銀行大頭跑到地方債去了。如果算一半,也只能把地方債總額推上20萬億,也沒多太多。其實各種急着要錢的人很多,地產商就是影子銀行的大客戶,銀行看不上的中小企業也是。央行報告有“社會融資規模”這樣一個增量數據,列表如下:

  時期 社會融資 人民幣貸款 外幣貸款 委託貸款 信託貸款 承兌匯票 企業債券 股票融資

  2002 年 20112 18475 731 175 — -695 367 628

  2003 年 34113 27652 2285 601 — 2010 499 559

  2004 年 28629 22673 1381 3118 — -290 467 673

  2005 年 30008 23544 1415 1961 — 24 2010 339

  2006 年 42696 31523 1459 2695 825 1500 2310 1536

  2007 年 59663 36323 3864 3371 1702 6701 2284 4333

  2008 年 69802 49041 1947 4262 3144 1064 5523 3324

  2009 年 139104 95942 9265 6780 4364 4606 12367 3350

  2010 年 140191 79451 4855 8748 3865 23346 11063 5786

  2011 年 128286 74715 5712 12962 2034 10271 13658 4377

  2012 年 157631 82038 9163 12838 12845 10499 22551 2508

  2013 年1季度 61567 27551 4453 5235 8230 6704 7520 617

  單位都是億,它的意思是算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新增資金規模,第一項“社會融資”是後面各項的總和。可以看出,以前各項中的大頭是“人民幣貸款”,就是商業銀行的新增貸款,2009年是頂峰。後來中央控制貸款規模,其它辦法慢慢頂上來了,特別是2013年1季度,已經超過一半了。這說明影子銀行增速高,但問題規模還不算大,發現得早。這方面不是沒數據,用不着瞎估。

  其實地方政_府投固定資產,還不如民間投得多,統計局2011年就指出了這一點。地方政_府一般只是去搞道路之類的工程,一個片區的各種樓主要還是民間投資搞起來的。不能說一年30多萬億固定資產投資都是地方政_府幹的,中央投資一部分,民間投資一部分,土地價值算一部分,地方政_府借債投的只是小頭。結合以上數據,很難想象地方政_府會在影子銀行中占大頭。地方政_府說到底也不是誰家的,搞不下去了可以哭窮要中央救,不搞了停工也死不了,根本犯不着借高利貸,有種你來逼死它。地產商、中小民營沒錢顯然更慘,會更積極地找錢。我認為審計署的估計比較合理,地方債就是不到20萬億的規模,多種數據可以印證。當然它的增速是比較高,也是個大事。

  人們往往因為不了解而害怕,地方債就是這樣。其實不是洪水猛獸,幹的事都看得見。資金來源也不是“黑洞”,有數據可以查,可以審計。因為這方面知識不太普及 ,所以各種說法比較混亂,往大里吹也屬正常。事情真相就是地方債發展勢頭猛,但總量還沒上去,大規模折騰也沒幾年。

  資本市場騙子多得是,地方債算是很安全的了,有實體工程、借方永不跑路、實在不行還有牛爹包底,銀行甚至想把地方債列為優良資產多放些,基本沒人真認為地方債會完蛋。現在氣氛弄得中央地方成了仇人一樣,大投資弄成大博弈,其實不都是TG?

  大投資(九) [ 陳經 ] 於:2013-08-17 23:47:34 復:3900583

  現在說大投資不可持續,說地方還不上債了,自然搞不動了。其實這並不新鮮,之前有幾次都說要出事。

  2011年中有一個“滇公路千億貸款”風波,2012年又有一個“雲南城投債”風波。說得都很嚴重,可無聲無息事件就平息了。這裡有一個技術處理,就是“滾轉”。如果地方政_府到期無法償還貸款本金,那銀行就延後債務的到期日,以免出現違約。本金壓力有辦法了,利息就問題不大了,多少總能整點錢回來。這個處理是符合各方利益的,也說得過去,都是混政_府的,沒事鬧啥違約,誰有好處?甚至不用中央政_府出頭,銀行自己就會這麼幹,真大張旗鼓說違約了,銀行也不願意。

  有這種“滾轉”的展期操作,短期內是不可能出現違約的,總能無聲無息地就沒事了。這是地方債的大頭,60%以上。所以凡是看新聞里炒作說地方債要“違約”,肯定就是沒事。說不定還是地方請媒體來炒的,說要出大事,快給我展期。而且地方債理論上主要是干公益性的基建投資,不給展期是說不過去。

  當然中長期地方債越滾越多,增速很快,這是一個麻煩。而且是不是干“公益性”投資,不好說,往大里干的“新區”就說不清了。中央也知道,就搞總量控制,新增貸款就是8萬億左右,沒額度你總折騰不了。所以地方得去找影子銀行,不然銀行貸款這麼爽的事誰不願意,就是貸不着了。影子銀行是社會資金,只知道到期要利息要本金,沒銀行這麼好說話,出事了更麻煩。

  所以,真有說法的公益性投資,銀行會管,不會有事。“經營城市”的新區大投資,就成商業行為了,要靠地產商大展神威。一個城市開一大片新區,敢先進來的地產商低價拿地,把片區做熟,居民買房勢頭起來,地價翻個十倍,就開發成功了。片區地價起來了,買房的進來了,那各種問題都解決了,銀行的錢也就跟進來了,地方政_府意氣風發總結艱苦開拓史。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各地的經驗,新區房價不用炒到多高,就可以搞起來了。貴陽的經驗是,房價3000-4000可以搞“超級大盤”,上千萬平米一個。長沙、武漢、合肥這些地方的新盤,5000-7000,也不高。這是因為開的是“新區”,拆遷成本低,提前規劃超前建設,還有產能過剩省成本。通算下來,搞平價房就可以了,地價翻十倍也還是不高。一線城市人來得多需求極大可以往高里炒着賣,二三線城市,往往是這種新區的搞法最流行。比如一個叫“世紀金源”的集團,最善於在二三線城市新區造城。長沙開福新區、合肥濱湖新區、寧波杭州灣新區都有“世紀城”,合肥濱湖新區的官員說“世紀金源從我們這賺了120個億走了”。

  仔細觀察,這和媒體經常說的“地產泡沫”還真不一樣。這是大規模增加供應的工業化搞法,炒作成份相對少。這些新區房子,3000-7000,從價格來說很有誠意,利潤豐厚也是靠走量。當地居民或者外地遷入的,這個價格購房壓力真的不大。80平米的首套,有個10-20萬首付,30年月供2000左右就可以了。要說這個價格是泡沫,怎麼也算不出來,因為是居民購買力可承受的,風險不大。這個價格,就可以支撐一大片新區的發展,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事?它是要炒作,但主要是炒作新區的美好前景,這也是天經地義的,當然得往好里說。只要不炒作價格,房價跟着居民收入往上漲點,是可以接受的。這些低價房,當地居民衝去買,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供應充足,也炒不起來,不會價格泡沫。

  搞了多年的房地產調控,在一線城市是失敗了,反覆被打臉,極大地損害了政_府公信力。其實不少地方上,房價漲得不多。但不是調控的結果,而是大投資的成果。因為超前建設大投資,才有這麼多設施良好的低價盤供應,有效地抑制了房價。一線城市調控失敗,原因是供給不足,講啥都是虛的。一線城市炒地條件好,控制供地吊着賣來錢多,高價拆遷也不怕,用不着大開新區。這其實是投資不足,卻在輿論中造成了“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不少地方對房地產調控很牴觸,以前會覺得是“地產利益集團”,但看細節,有時會發現是調控政策一刀切鬧的。

  一線城市比二三線城市還有相當的優勢,所以是一線城市房價持續暴漲。一些中部省會城市,房價和北京要差上10倍了。從全世界來看,北京房價也解釋得過去,一些發展中國家首都也是這個價,人都擠到首都去討生活。但中國有大投資,全國有充足的房產供應,如果地方上建設好了,何必去擠?地方上的規劃都是要大發展的,就是要走向發達,就是中央一直低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也要支持大投資,而不是搞馬太效應。

  這麼看來,“房地產綁架中國經濟”這個說法,要重新解讀。如果是一線城市這樣供應不足價格泡沫,那是不好。但不少地方上大投資房地產供應充足,價格平穩,居民購買力跟得上,這是好事。搞經濟很大成份就是搞房地產,廣大群眾要住上好房。從理論上看,地方上也確實只有靠房地產,為居民們提供升級的房地產服務,回收資金實現大發展。甚至有點過剩,也不可怕,過剩正好讓居民便宜買房。不少地方是哀嘆房價漲得太慢,羨慕一線漲得快,可是真想買房自住的肯定高興。實業是要搞,但是自住的房地產就是最大的實業。地方上房地產這個實業正常發展,大投資也就搞得下去,新區地價上漲是正常的好事。我預計,各地房地產平穩發展,再加上地方債銀行展期滾轉,大規模的地方債務危機不會發生。局部出問題是可能的,鄂爾多斯康巴什新城這樣,來錢容易弄過頭了,現在當地政_府正在想辦法,開店不要租金拉人氣。但出事的真沒幾個,容易解決。

  最近看中央地方的輿論,有變化,在往支持大投資的方向發展。有些經濟學家認識到了投資的本質意義,調子在變,林毅夫這樣的堅定投資派聲勢看漲。房地產調控,調門放低了,感覺是在重新審視。前一段時間使勁炒作地方債危機,一些人說崩潰就是現在,克魯格曼也是這麼出來的。現在中央說要穩定經濟增長,搞了些投資計劃,好象又沒啥事了。幾條高鐵線路眼看要大賺錢,鐵路投資勢頭看好。國內外新聞炒作地方上的“鬼城”,地方上一一反駁。我認為,中央實際只搞了些小調整,繼續支持大投資。比如說五年不許建樓堂館所,這是小調整,也確實不應該搞,人民用不上。各種投資計劃,沒見有收手的,社會效益顯著的,應該上的就上。

  中國的大投資在理論上一直被詛咒的情況下,頑強發展,以實際成績為依託,反過來對理論提出了巨大衝擊,現在搞成了大決戰的態勢。實踐上,地方上會把大投資堅定不移地幹下去,中央也會支持。即使有些局部緊縮,也肯定還是在繼續大投資,投資一年增長20%是大搞,降到10%增速也還是大搞。國內外輿論會繼續預測中國經濟崩潰,但是也會想為啥就是不崩,其實這也搞了好多輪了。以前說中國政治崩潰,後來說社會崩潰,再後來說經濟崩潰。現在到底怎麼經濟崩潰也說不清,退成“不可持續”,到底是啥意思不知道。

  我預計,經濟學界會對投資的作用重新評估,至少上升到比較平衡的觀點。按發改委的說法,就是“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要解讀的話,這其實是說投資更重要,這也正是地方政_府實踐中發現的真理。有消費自然好,沒消費就要靠投資來發展,消費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按許多地方上的規劃,到2020年左右,中國會有一大片地區趕上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也許人的名義收入沒那麼高,但實質生活水平是可比的,房子、車子、吃喝都不差,這完全可以想象。比如合肥,生活水平趕上香港是必然的,人口差不多,現在私家車數量已經可比了,住房明顯要好,普通民眾的生活再上一個檔次就差不多了。估計全國會有20個城市趕上香港的GDP,不少在中部。那時說中國是發達國家也可以,除了地方上房價低點,也沒什麼比不上的,落後的地區能看到希望。

  這樣的快速發達過程,不是靠消費,不是靠自主創新,而是靠實打實的大投資。中國各級政_府正在組織大投資,目標越來越清楚,越來越堅定。我們已經看到了不少地方的大發展,這只是開始。

  (完)
  大投資(後記) [ 陳經 ] 於:2013-08-19 03:46:10 復:3900583

  近來出行,印象最深的是武漢和合肥。

  武漢的高鐵站,名字就叫“武漢站”,非常獨特,因為全國各地的高鐵站通常是地名加上“東南西北”。從武漢高鐵站里出來,站牌上顯示一天有80多趟高鐵動車出發到達,以後會有多少?武漢的天,永遠是灰濛濛的,到處在挖。

  晚上飛機到合肥,忽然發現巢湖邊上出現了一大片橫平豎直的區塊。整個城市和以前感覺完全不一樣了。以前騎個車猛一點半個小時就能穿過的城區,現在開了一個半小時的車還沒找到地。知道中國在變化,但變化這麼大,未曾料想到。這是看投資數據看不出來的,必須自己實地去感受。

  也許可以說武漢光谷、合肥高新園之類的“高科技自主創新”進步很大,京東方、格力到合肥來投資了。但能感覺到更深層的東西:城市的氣質變了。這雖然是很主觀的東西,卻讓人思考,發生了什麼事?

  中西部地區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大量農村城市貧苦百姓,跑到廣東混生活,多年來都看熟了。這些外來的人口資源,在廣東混到了什麼?異鄉人,誰會為你考慮?廣東政府只會掠奪式地占有勞動,壓低人力成本。稍有風吹草動,就抱怨“政策不好”、“人力成本上升”、“要崩潰”。廣東,不是外來人口的福地,找不到幸福生活。

  為什麼長三角、珠三角能夠這樣掠奪占有寶貴的勞力資源?也許長三角對外來人口好些,但實質就是地區剝削。

  最大的區別就是人的氣質。廣東人、浙江人,就是想自己當老闆。四川、湖南、湖北人就是來廣東打工,一火車的人都是。不改變人的氣質,一直就會這樣。怎樣改變氣質?改變要從政府開始。新中國與民國政府的氣質,差異有多大?

  落後地區的政府,必須看得起自己,相信自己也能發展起來。當一線城市居民們不再銳意進取,忙於炒高房價,機會其實就送上門來了。把大投資計劃拿出來,哪怕加上些吹噓,要表明你是認真的,是有很大希望的。當人們相信了這種希望,就會加入你的事業,為你雪中送炭或者錦上添花,因為這是值得的。

  我看到了這種氣質的轉變。也許貧苦百姓們比我或者城市小白們,更早發現這種轉變,因為在掠奪外鄉人勞動的地方是毫無希望的。

  也許大投資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也許會有低潮。但我相信,中西部地區的氣質會因此不一樣了。他們知道方向在哪裡,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要自主地發展。

  人們也許仍然覺得地方官員們很可笑,天天一堆爛事。從經濟學家到記者,媒體裡天天是對他們的批評,似乎做的全是錯的。但我覺得他們已經幹了一段時間的大投資,讓人刮目相看。有些招數,都說不清楚,硬是干成了。重慶的黃奇帆,合肥的孫金龍,怎麼操作的外人弄不清,只能看到各種成果出來了。

  我沒有渠道也沒有精力去獲取各種財經數據,論證大投資會如何成功。但我知道,這些地方的人已經不一樣了,哪怕是有再大的困難,他們也必須去面對去解決,因為已經走出了這一步,開弓沒有回頭箭。其它地區,或者中央,和他們競爭、博弈。這回他們是心態平等的玩家,我支持並祝福他們。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love陽光:賺到了當然要賣出
2010: 又跌下來了,短線投資人準備進場
2010: 買房、租房與靠房市發財
2009: 是“套”,不是“炒”!
2009: 奧巴馬希拉里籌款人詐騙花旗7400萬被捕
2008: 誰給解釋一下,Fannie和Freddie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