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股民甲遠古的風
萬維讀者網 > 股市財經 > 帖子
劉遠舉:中國經濟學教育只是西化不足
送交者: chang le 2014年07月07日04:25:02 於 [股市財經] 發送悄悄話

騰訊大家 7月4日

最近,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學教育嚴重西化,西方經濟學太多,政治經濟學太少。

首先,這是一個偽命題。從大衛·休謨開始,亞當·斯密奠基,經過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20世紀以後,現代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所謂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顯而易見,經濟學的源流,與中國、乃至東方幾乎沒有關係。

“經濟”二字的來源也印證了這一點。“經濟”二字,在中國古語做“經世濟民”之意。在清末的時候,日本人學習西方文化,將economics譯為“經濟”,在新文化運動中,這個譯法被中國所採用。

到了近代,經濟學的漢語翻譯,搖身一變,憑空多出西方二字加以限制。雖然通常認為,在古典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不屬於古典經濟學的範疇,但它即便可以從古典經濟學這個集合中單獨列出,但仍然屬於西方這個地域概念的集合。畢竟,馬克思也是西方人,難道,馬克思姓馬名克思?

所以,從地域來看,世界上從來就只有經濟學,而無東方與西方的經濟學之分,對中國文化而言,經濟學是一個完全的外來概念。把經濟學標以西方二字,本身就是一種源於歷史的偏見與有意識誤導。

經濟學與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最基礎的對立在於,經濟學認為,稀缺與效用產生價格,而政治經濟學認為,價值來源於勞動,價格圍繞價值波動。在不同的基礎上,兩者對於社會經濟運行的解釋,也尖銳對立。經濟學認為,企業家的利潤來源於企業家才能,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認為,資本家的利潤來源於剝削工人的剩餘價值。

不過,資本並不能自動的實現增值,馬克思所說的資本循環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企業家才能的作用。企業家需要決定為誰生產,生產什麼,什麼時候生產,生產多少,如何生產。正是由於企業家才能,資本、勞動、技術這些要素才得以組織起來,生產才能進行,企業才會出現,就連在路邊擺個貼膜的小地攤,實際也需企業家才能做出各種決策,承擔各種風險。從這個角度看,時下媒體中經常出現的斥責貼膜暴利、美甲店暴利的批評,正是源於對經濟學常識的欠缺。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奧卡姆剃刀,常常可以從簡潔、明了的審美角度來判斷科學理論的合理性。由這個角度來審視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的特點,也不難發現它們的巨大區別。例如對於價格,經濟學簡單的明了的直指價格、而政治經濟學中有價值概念,也有價格概念,它們之間的關係模糊不清。再如勞動,經濟學僅有一個價格概念,而政治經濟學中,有勞動力、勞動、社會平均勞動等多個概念。其實,正是因為理論本身缺乏對現實社會的解釋力,才需要不斷通過加入其他參數的辦法來解決,而真正有解釋力的理論,往往是簡單而美的。但即便是這樣,政治經濟學也未像經濟學那樣緊密的使用數學工具,發展出龐大的理論體系,指導人類的微觀與宏觀經濟實踐。

缺乏解釋力的理論註定被人類文明拋棄。在當下全球經濟運行中,稅率、利率、匯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這些實實在在影響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趨勢的經濟政策實踐都是建立在經濟學的基礎上,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為調控手段,正是典型的凱恩斯主義。這既是中國經濟內部穩定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大環境下,趨利避害的現實要求。反觀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以計劃、指令、人為調配為特徵的經濟政策,已經在全球宣告失敗。

恩格斯說過:“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經濟學與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競爭也是如此,那些懂經濟學的學生,可以去做營銷、做投資、做外貿、當公務員、進投行,而那些只懂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剩餘價值的,就只能進學校當老師了。所以,從根本上看,造成了教育體系中政治經濟學極大萎縮的,正是中國這三十年經濟實踐的西化,或者更準確的說,正常化。

耐人尋味的是,也許正是因為批評者心知肚明,明白違背經濟規律、社會規律的呼籲,不過是螳臂擋車。所以,批評者批評的不是中國經濟實踐、經濟政策中的西化現象,而是從意識形態角度,指向“中國經濟學教育存在的嚴重西化現象”,認為:“經濟學教育過度西化的最嚴重直接後果,是導致大量青年學生對於西方經濟學的盲目迷信,以及對個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崇拜,它極可能嚴重影響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持續健康發展。”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的市場經濟實踐,就是經濟學的普遍理論在中國的實踐。如果從意識形態角度,無視從微觀到宏觀,經濟學在中國的成功實踐的必然性與必要性,那就等同於否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質上是在用前三十年導致“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計劃經濟,去否定後三十年的帶領中國走向繁榮的經濟學的市場經濟。

更重要的是,當一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教授的牢騷、抱怨之言,變為公開文章的時候。這種呼籲的後果,就不再局限於“學術爭搶預算”,而是有着更深遠的影響,不能不察。

在當下中國,市場經濟雖然極大的取代了計劃經濟,但市場經濟,僅僅作為一種形而上的政治圖騰被宣傳,其背後鮮活、深刻的經濟學思想,諸如企業家才能、產權等觀念的傳播卻一直受到抑制。

建國以來前30年,經濟學遭到全盤否定和批判,直到上世紀80年代,高等院校才引進經濟學,但仍需打着批判的旗號,並冠以西方二字作為限定。即便在今天,雖然西方經濟學在高校講授,但在中小學教科書中,剩餘價值,仍然是對市場解釋的官方話語。群眾對市場經濟的認識,仍然是剩餘價值式的,而非企業家才能式的。

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可分為內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內在制度是人類長期發展中由經驗而形成的習慣、道德、觀念、習俗、禮貌。外在制度則是包含憲法以及憲法之下的社會制度。外在制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與內在制度互補,比如,司法系統是否和一個社會的道德、觀念、習俗相適應。所以,社會的法律、政治制度的最根本根基在於人們的思想觀念。

現階段的中國,存在着不正當的貧富分化,而剩餘價值的概念必然把這一切指向企業家與資本,造成群眾的不公平感,以及對市場、對資本的敵意,並滋養出仇恨、暴力,在這個過程中,特定的社會意識被刻意培育出來,進而滋養、支撐起特定的社會制度與權力形態。

所以,深入到中小學生教科書中的價值觀,會深刻的影響着這個國家的未來。下一個三十年,當現在的小學生,成為這個國家的主流後,他們對市場、對產權的看法,會從根本上影響到這個國家的未來。

其實,這無非是舊故事不斷變化,繼續上演。實際上,近代中國,正是剩餘價值概念的流行,才支撐起當下干預市場,並在市場中變現,滋生貧富分化的權力,及其建立於其上的權貴資本主義——“剩餘價值”之“中體”與“市場經濟”之“西用”的矛盾之中,露出權力自我滋養的陰森目的。

從這個角度看,批評經濟學教育西化嚴重,其目的與作用,不是改變中國的經濟實踐,從根本上講,是在發出這樣的呼籲:“中國式權貴資本主義的最基礎的意識形態土壤——剩餘價值觀,已經岌岌可危,必須馬上重視。”但是,這樣的呼籲又會將中國引向何方呢?

所以,不管是從當下社會觀念對微觀經濟現象的一些錯誤結論,還是從現實經濟發展的需要,或者從這個國家、民族的長遠發展來看,經濟學教育都不是西化過度了,而是西化不足。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與股共舞4
2012: 華爾街日報:毀滅資本主義的10大泡沫
2011: 中國輸出通脹五因素?
2010: love陽光:不要忘記獲利是要賣出的
2010: 揭秘美國的“世界金融戰” 中國這次能
2009: 犯了一個低級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