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匈牙利見聞(五)從李斯特看西方的文明
送交者: 成去為 2017年08月12日16:09:38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匈牙利見聞(五)從李斯特看西方的文明               

前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哲學家和藝術評論家拉斯金(John Ruskin1819 – 1900) 曾對文明下了如此精闢的定義:偉大的民族寫下的自傳有三個分野,即他們的作為,言語和藝術。讀懂其中任何一本書必須在理解其他兩本書的前提下;然而民族文明的關鍵和精髓在於第三本書……因為藝術的造詣只能來自全民對藝術的認識和貢獻。

 

如今東方那個大國最形於顏色的就是GDP,摩天大樓和汽車擁有量已或正在超越西方,大量穿梭於歐洲的大陸遊客見證了那裡破舊的城市後,更是鼓起了自豪的崛起感,自負為當今文明大國。物質固然重要,卻僅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無論是在西歐或東歐,對藝術家的尊重和崇拜令人無限地感慨,他們的誕生地,故居,安息之處,曾使用過的家具,遺物及其作品和手稿都能完好地保存至今,供人們瞻仰,懷念。因此我每次去歐洲旅行,參觀音樂家和畫家的故居和參拜他們的陵墓成了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前往布達佩斯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李斯特.費倫茨(Liszt Ferenc 1811-86)。李斯特1844年,33歲的李斯特已是歐洲風靡一時的鋼琴演奏大師,所到之處讓人陶醉和傾倒。德國詩人海因里希·海涅始終半信半疑,直至親臨大師獨奏的音樂會。李斯特的出奇瀟灑的外表,唯靠自己天賦的雙手能眼花繚亂地在琴鍵上穿梭,觀眾得到了無言表述的滿足,報以痙攣般的熱誠掌聲,海涅的腦海里突然一個全新的詞彙:Lisztomania(李斯特狂熱), 這是在所有古典音樂家中僅有的美稱,沿用至今。

李斯特是個人類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也是個遊俠,對旅遊的興趣處於所有音樂家之冠,所到各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因此為他而建的博物館相當多,展出當時的照片,原稿,書信來往,以及使用過的樂器,內容並非千篇一律,而是各有特色,如在德國拜羅伊特的李斯特博物館內,陳列著名的愛爾蘭肖像畫家賽迪斯(Henry Thaddeus,1859-1921)創作的李斯特油畫像,而且在李斯特去世的那間房間裡人們還能看到去世時製作的面具。除了李斯特,不少音樂家,如威爾第,瓦格納等離世時的房間都原封不動地保存在米蘭和威尼斯供他們的粉絲參觀。

李斯特誕生於1811年匈牙利西部的小村莊Doborján(如今該村已歸屬於奧地利並改名萊丁村(Raidign)。 那個簡陋的小屋位於中世紀的一個城堡內,曾是牧羊農莊的辦公室,1951作為李斯特博物館對外開放,此後面對博物館又修建了一個現代化的音樂廳,自2006年每年一度舉行一次李斯特音樂節。

 

1:與李斯特同時代的德國油畫大師亨利·萊曼(Lehmann, Henri 1814-1882)所畫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李斯特肖像。(取自谷歌)

image.png

整個歐洲的面積幾乎與中國類同,那裡的居民並不熱衷於大一統,數十個民族在謀求自由和獨立生活的同時,卻從未中斷彼此的密切交流,奠基了歷史每個階段的輝煌藝術成就。李斯特可謂無國界地“流浪一輩子。他出生在匈牙利,走遍歐洲各國,特別是來回穿梭於德國,意大利與匈牙利,羅馬的梵蒂岡成了最後的精神歸宿。在19世紀,音樂家的名譽基於地域和民族主義的熱忱,如英國人喜愛埃爾加,俄羅斯人盛演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而匈牙利人則鍾愛巴托克,而李斯特對此簡單的範疇不以為然,把自己歸屬於匈牙利,德國和法國,使得音樂超越了狹義的民族主義局限性。

李斯特自小聰慧過人,父親彈奏巴赫,莫扎特和海頓,他只要聽一遍就能把全曲背誦自如。11歲就在維也納的國會音樂廳內舉行第一場公開演出,並受到了貝多芬的關注 。在第二次的公演時,貝多芬還親出席,自聆聽,席後給了小李斯特的額頭上歷史性的一吻,從此貝多芬的靈氣陪伴了他一生。13歲時李斯特又創造出另一個神話,為巴黎歌劇院的獨幕歌劇【唐.桑切】(或稱【城堡的愛】)譜曲,並使這部歌劇獲得傾城轟動。

16歲那年父親患胃疾,突然撒手人寰。據李斯特自己的回憶,父親在臨終前竟沒有提及兒子的出眾音樂才華,反而擔憂女人將會擾亂和支配他的一生。我們尚且不知老李斯特是否真有先知先覺,但畢竟是知子莫若父,李斯特是古典音樂中浪漫主義的頂梁柱,雖未踏上婚姻殿堂,其浪漫,與女性的糾葛在歐洲所到之處留下了傳記者說不完的軼事和讓後人尋訪的足跡

2:這是陳列在德國魏瑪的席勒博物館內的一幅名畫,足以描繪當時貴婦名媛對李斯特的青睞和追慕可為瘋狂有餘。房龍對李斯特有這樣一段描述:女士們看到他在演奏前脫下天鵝絨手套就會暈厥過去, 她們還會對那些在盛大演出前端水的女人嫉妒得要死。(照片取自谷歌)

image.png

數年前為參觀瓦格納故居,從米蘭駛往瑞士位於羅伊斯河(Reuss River)三角洲那風景秀麗的盧塞恩(Lucerne)的途中,特地把車停在科莫湖(Lake Como)岸邊,搭船前往湖中的貝拉焦小鎮(Bellagio),又被稱作Home of Liszt, 李斯特與瑪麗.達古伯爵夫人(Marie d’Agoult)的愛巢。

達古伯爵夫人可謂巴黎的絕色美人,個性倔強,智力超凡,還頗有文學天賦。在一次巴黎的交際性聚會中經德彪西介紹認識了才22歲的李斯特。不久他們墮入愛河,當時巴黎社會風氣乃很保守,為了毫無顧忌地與李斯特長相廝守,達古伯爵夫人拋棄丈夫和榮華富貴與李斯特私奔,前往貝拉焦度蜜月。

李斯特和達古伯爵夫人在貝拉焦度過了他們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李斯特把那裡稱為上天給地球帶來最美的自然風景,那裡的山水也是最浪漫的,無論誰到過科莫湖畔邊的貝拉焦小鎮,對此絕對不會提出半點疑議。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的開發商,為了吸引遊客,在二十世紀末建造了據說是當時全球投資最巨大的超級酒店,其名就是借用了科莫湖邊貝拉焦的盛名。數百年來位於貝拉焦Salita Serbelloni區的李斯特故居依然保存完整,如今已改作公寓出租給來自世界各地度蜜月的情侶。李斯特在貝拉焦僅僅是度蜜月,儘管是極為短暫的逗留,然而居民們為了紀念這個異國他鄉的匆匆過客,每年都要舉行一次李斯特音樂節。

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在說到貝拉焦時一定還會記得另一位在音樂史上留下足跡的科西瑪,她就是李斯特和達古伯爵夫人的愛情結晶,出生在科莫湖畔,長大後,與她母親一樣,蔑視習常,成了瓦格納的情婦,我在【為瓦格納去盧塞恩】一文中已有詳說。

瑪麗.達古伯爵夫人與李斯特的戀情持續了9年。而李斯特與另一個貴族情人卻眷戀了馬拉松式的40年。那位情人就是李斯特在36歲那年基輔演出時遐遇的波蘭裔貴族,有夫之婦俄羅斯卡洛琳公主(Carolyne zu Sayn-Wittgenstein 1819-1887)。貴族的教養以及自己在文學的天賦使她走筆成文,不僅為李斯特起了文書的作用,自己也成了一個多產的作家。

3 1884年李斯特在魏瑪迎來73歲大壽,他最優秀和著名的學生前往祝賀。

image.png

此刻記起了【李斯特傳記】的作者(Eleanor Perenyi (1918-2009) 中闡述了為何燦爛的古典音樂已成為人類過去的遺蹟:不僅是藝術創作人才的乾枯,更重要的是,而且也是令今天的藝術家最忌妒的,世襲的貴族階層不僅財大氣粗,權勢過人,他們的人文和藝術的素養卻也是處於社會的頂尖。他們不僅能發掘和賞識天賦過人的藝術家,彼此間還享“千杯少的共同語言。例如海頓曾說,“王子總是極為稱賞我的作品, 激起了我的創作熱情,卻從不干預我的樂隊指揮工作。怪不得海頓無憂無慮地為奧地利最顯赫埃斯特哈希家族(Esterházy)尼古拉斯一世王子(Nikolaus I Prince ,1714-1790)連續服務了28年,同時讓後人留下了不少曠世之作。古典音樂的奠基者們,除了傑出的音樂家無疑還包括了發掘和珍惜他們才華的貴族們。德國的路易斯二世為對歌劇入迷,竟然不惜換便服遛出皇宮,來到瓦格納的住處,屈尊睡閣樓。在東方,從來不存在世襲的貴族,只是社會最下層的土匪流氓的輪流改朝換代, 所謂藝術家僅僅是戲子,土豪們的享樂工具,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變相奴才。更讓人恥笑的是當年的那個農民出身的先帝和今天那個高小文化程度的博士竟然還開什麼文藝座談會教訓藝術家!即使今天西方的藝術家,雖沒有文藝座談會的壓抑,創作依然自由,卻頗具商人氣息,追求的是市場效果,所謂藝術品無論怎麼賣座,也只不過是“流行”,貶義地說就是曇花一現。

1841年一個極為偶然的機會李斯特途徑魏瑪,下榻Russischer Hof大酒店。這可是個名人出入頻繁的大旅館,舒曼,克拉克,斯特勞斯和瓦格納都曾留下足跡。李斯特被邀舉行了三場音樂會,台下的聽眾就有一位大亨,沙皇的姐姐瑪麗.波普娜大公(GRAND Duchess Maria Pavlovna of Russia1786–1859)。可能是出於從未得到如此的耳福,過於興奮,立即贈送給李斯特一枚閃閃發光的鑽戒。

1842年李斯特再次來到魏瑪,這次是專程前來參加卡爾.亞歷山大(Karl Alexander August Johann18181901)大公與荷蘭蘇菲亞公主的婚禮。這一次瑪麗大公則想拖住李斯特不放了,她想用音樂使得已在歐洲享有文化之都的魏瑪更進一步繁榮。同時卡爾.亞歷山大大公雖是耶拿大學的法學博士,卻也鍾愛藝術與文學,是一個古典主義者。1853年他繼位後,繼歌德,席勒的文學黃金時代,給魏瑪帶來文化藝術最光輝的年代,歷史上稱為藝術的“白銀時代。卡爾.亞歷山大大公與瑪麗不謀而合,聘請李斯特任職宮廷樂師總監,這對處於而立年代,已厭倦到處漂泊賣藝生活的李斯特是求之不得的美差,同時可以靜下心來專注創作。

李斯特定居魏瑪後,立即享用了耶拿街上的,大公夫人索菲亞親自布置的十分舒適的阿爾滕堡別墅(Altenburg villa),直至1886年逝世。此刻卡洛琳公主的婚姻遇到了挫折,獲悉李斯特定居魏瑪後,就匆匆前來,不久即在阿爾滕堡別墅同居。歷史上不少令人矚目的現象往往出於偶然。德國的文學之都魏瑪因李斯特和卡洛琳公主的風韻又使它經歷了音樂的繁榮期,美譽為音樂之都,所謂冠上之冠。

卡洛琳公主不僅是位貴族夫人,氣質過人,而且還博學多才,非常有思想和見解的一個藝術鑑賞家。李斯特在魏瑪的日子非常逍遙,財政上得到瑪麗.波普娜大公和蘇菲亞公主慷慨解囊,又有卡洛琳公主在事業上的賢良助和藝術上的指點,否則今天我們就無法聆聽的不少曠世之作,如【但丁交響詩】,【浮士德交響樂】,【超級練習曲】以及【宗教的和諧詩篇】(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eligieuses),它們均寫於魏瑪。有人曾這樣描述他們心心相印的恩愛生活:當李斯特練琴時,卡洛琳站立在旁一隻手他翻琴譜,另一隻手撫摸他特長的頭髮。”

李斯特為魏瑪成為歐洲的音樂中心竭盡了努力。他的老朋友,西貝柳斯,舒曼,勃拉姆斯和瓦格納相繼前來獻藝。此外,李斯特還給魏瑪帶來了最著名的歌劇,他親自指揮其中的43部,如瓦格納的【湯豪舍】, 【羅恩格林】和【漂泊的荷蘭人】,貝多芬的【費岱里奧】,羅西尼的【威廉退爾】,以及莫扎特的【唐喬瓦尼】等。由於當地人畢竟不如巴黎人那麼熱衷於音樂,魏瑪無緣於歐洲的音樂中心,但魏瑪人依然懷念這位他鄉異地的客人,他在魏瑪的第二個住所,一棟18世紀的古典建築如今成了博物館。此外他的一些學生為延續李斯特的理想還於1872創建了魏瑪李斯特音樂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Franz Liszt Weimar)。西方文化中對豐富人們精神食糧的藝術家的崇拜完全超出東方人的想象力。如美國李斯特協會,每年都舉辦有關的慶典;還有個國際瓦格納協會,世界各地都有其分會。每個古典音樂家都有其各種形式的協會遍布於全世界。

當然對李斯特的崇拜和自豪莫過於匈牙利人。2011年匈牙利人用李斯特命名首都國際機場(Budapest Ferenc Liszt International Airport),無疑李斯特的紀念博物館也是布達佩斯的到訪者的必經之地。雖然李斯特屬於世界級的家喻戶曉人物,卻對今天在布加勒斯特馬路上的行人來說似乎是個外星人。據說李斯特博物館就離開恐怖屋咫尺之遙,因不見通常的路標,我在附近就開始向街上的行人問詢,為避免語言交流上的困難,還特地呈上當地文字上的說明,出乎意外的是無論是老少婦幼,或是西裝革履的,都兩手一攤,無可奉告。世道變了?

4,位於弗洛斯馬提大街35號的李斯特博物館。黃箭頭示意博物館的入口處。

image.png

19世紀70年代匈牙利從奧匈帝國獲得了相當的自治權,多瑙河彼岸的布達和佩斯合而為一成了匈牙利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為了擺脫音樂上遠遠滯後於西歐,議會在1873年通過了一項議案,建立一所國家級音樂學院,這也是李斯特夢寐以求的,並親自當了院長。1895年正式在李斯特的公寓內招生和授課。1907年音樂學院擴建,搬遷到被美譽為布達佩斯香榭麗舍的安德拉什大道(Andrássy Avenue)一座新建的法國新藝術風格大樓內。不久布達佩斯音樂學院(後改名李斯特音樂學院)成了歐洲最有聲望的音樂專科學院之一。音樂學院的舊址或李斯特的故居就改建成今天的李斯特紀念博物館。

5,布達佩斯最熱鬧的景點之一,李斯特音樂學院前的李斯特廣場正中的李斯特雕塑。

image.png

我參觀布達佩斯的李斯特博物館還是在十年以前,十年間歐洲的人口結構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大量中東難民蜂擁而至,可能更少人知道這裡曾發生的一切,不過李斯特早已走出匈牙利,屬於全人類的,連我這個黃皮膚的亞洲人也來此膜拜,李斯特應不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吧。

當年李斯特匈牙利政府曾為李斯特在弗洛斯馬提大街35號的這棟樓提供免費居住(1881-1886)。音樂家享有較高的待遇在2百年前已是慣例,相比之下【二泉映月】的作者,中國稀有的民間二胡音樂家阿炳卻衣不遮體地慘死在破廟裡。李斯特生命的最後的六年中,定期居住布達佩斯,留下不少可讓後人追憶或緬懷的遺物。李斯特去世後,人們在他的公寓收集和保存了許多珍貴的遺物,如家具,鋼琴,書籍,樂稿,照片等各種文獻。1980年李斯特的這棟故居作為世界上最齊全的紀念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

在博物館展出的李斯特遺物大都有不少動人的故事。作為鋼琴家當然離不開鋼琴,同時通過歐洲對諸如鋼琴等音樂器材的重視,也讓我們對西方文化窺一斑而知全豹。18世紀初維也納有個貝森朵夫(Ignaz Bösendorfer 1794-1859),自幼天資聰穎,心靈手巧,再加上當時歐洲鋼琴製作大師布洛孟Joseph Brodmann收他為徒,21歲的貝森朵夫,雖是個工匠,憑自己不凡的手藝獲得了聲望極高的維也納藝術學院的獎勵。當時的維也納已有近400來家鋼琴製造廠商,競爭異常激烈,但是布洛孟挑選了徒弟貝森朵夫接替了自己的公司。1828年貝森朵夫被接納聲望很高的維也納音樂器材行會的會員,並同時正式成立貝森朵夫鋼琴廠。

6,奧地利畫家丹豪(Josef Danhauser,1805-45)1840年的作品【琴弦上的李斯特】, 在畫中當年的大文豪(大仲馬,喬治桑),著名音樂家(柏遼茲,帕克尼尼,羅西尼)以及貴族達古伯爵夫人等聚精會神地在聆聽李斯特的演奏。琴上放着貝多芬的半身像,雕正中的牆上掛有拜倫的畫像。眾多音樂家和文學家的聚集一堂使我想起來文藝復興時意大利畫家拉斐爾的大作【雅典學院】。

image.png

19世紀初的鋼琴彈奏基本上是沙龍式的小規模表演,出席者不乏皇親國戚,貴族達人以及文藝精英們。另外當時的鋼琴質量參差不齊,往往不同品牌的鋼琴給予演奏的效果也不同,據說是藉助手臂和肩膀彈琴的,被稱作魔鬼帕格尼尼再世的李斯特常常為挑選合適的鋼琴而困擾。與鋼琴不同,幾乎是同時代的帕格尼尼卻沒如此遭遇,小提琴的製造工藝比鋼琴成熟要早100年,同是意大利人的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6441737)和瓜奈里德傑蘇兩個家族Guaneri del Gesu 1698-1744),他們所製作的提琴至今乃無敵,不但價值連城而且一直延用到今天。

1938年維也納的一次音樂會前,李斯特的朋友向他推薦貝森朵夫牌的鋼琴。結果,無論是音量,音質和敏感度都超出了李斯特的預料之中,音樂會出其的成功,貝森朵夫品牌的鋼琴也由此名揚四海。隨之李斯特和貝森朵夫友誼也不斷地發展,李斯特故居的兩台鋼琴就是貝森朵夫贈送給他使用的。作為李斯特喜歡的鋼琴,貝森朵夫牌鋼琴也得益匪淺,逐步淘汰了維也納所有的鋼琴製造商,如今依然是全球名牌中的佼佼者。

7 此油畫描繪了李斯特首次用貝森朵夫牌鋼琴演奏的場面,聽眾如此的投入和聚精會神。(取自谷歌)

image.png

圖8,在書房和臥室兼用的房間裡,有一個非常特殊的雙門寫字檯,兩旁是抽屜,居中的是一台拔出帶有3-8音鍵盤的鋼琴。這個寫字檯是由奧地利鋼琴製造商貝森朵夫特製的並作為私人禮物贈送的。李斯特把它看作精緻的藝術品,既可當裝飾也可以在作曲中調音之用。

image.png

9 李斯特的客廳里陳列了兩架貝森朵夫鋼琴。

image.png

 

圖10,李斯特的客廳很寬敞,據說是他經常為學生上課的地方。其中一對沙發的靠背是用藤條編織的,李斯特喜歡坐它彈琴或對學生授課。

image.png

李斯特與學生的合影讓我想起了他的載入史冊的另一令人稱頌的口碑。一生中李斯特大約收了近400個來自歐美等22個國家的學生。他大都選擇魏瑪(見圖2)和布達佩斯授課,不過成為李斯特學生並非易事,他們都必須具有相當的音樂修養。據說李斯特的教學理念注重對作品特性和情感的理解,而非演奏的技巧。李斯特外出巡迴演出時,身邊常有得意的學生陪同,但在禮節上很嚴格,不得擅自出聲,獻技也必須得到許可。李斯特不僅熱心於慈善事業,對學生也從不收費。所謂名師出高徒,如學生von Bulow , Alexander Siloti Arthur Friedheim 等樂壇明星輩出。不少傑出的音樂家往往會長途跋涉慕名前來尋求賜教,如挪威的格里格,捷克的斯美塔那以及俄國的鮑羅丁和利姆斯基克沙科夫等等。怪不得著名指揮家博特斯丹(Leon Botstein, 1946-)在李斯特誕生200周年時著文稱李斯特不僅是歷史上最偉大和最靈巧的鋼琴家,而且還是最有影響力的鋼琴教育家,他的學生,以及學生的學生連續在幾代人的樂壇上獨占鰲頭。

圖11. 在博物館裡陳列的李斯特半身像或全身雕塑。在歐美,自18世紀起藝術家的雕塑已經很流行。而在波恩的貝多芬廣場的貝多芬巨型雕塑是人類第一個非君王的,是李斯特親自籌建,募款並參加了它的落成典禮。

image.png

李斯特紀念博物館在匈牙利境內是獨此一家,政府出資收集了大量李斯特流失在外的手稿。其中不少手稿並非是自己的原創,而是根據其他作曲家的原作改變,英語中稱作TranscriptionTranscription在遺傳學中專門用於DNARNA的轉化過程,或稱轉錄。李斯特曾把許多古典名作改成他的鋼琴曲,如巴赫的弦樂作品,貝多芬的9個交響樂以及舒伯特的歌曲等等。我是個歌劇迷,不僅欣賞原著,也特別愛聽經李斯特改變成鋼琴彈奏的主旋律,例如威爾第【弄臣】(Rigoletto)最後一幕,劇情走向高潮並最具有戲劇化的一段演唱改變的鋼琴改變曲,完全帶你進入另一個境界,其旋律的跌宕起伏,情感的舒展完全不亞於原作,令人百聽不厭。李斯特的轉錄鋼琴曲,在當時引起較大的爭議,被一些音樂評論家指責是剽竊行為,但如今隨着演奏方式的多元化,不同的配器和音響條件能更有效地釋義和傳播古典名著,哪怕是在李斯特的時代,不少人也是聽了他的鋼琴改變曲才開始去追尋原作。

布達佩斯的秋天傍晚來的特別早,離開博物館時,已天色灰暗蒙蒙,讓我可悲地想起了東方的那個民族,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價值觀已深深地整合在他們父輩子孫的基因內,而被他們頂禮膜拜的勝者往往是從濫殺同胞,血淋淋的競賽中脫穎而出,那些雕像,那些宏偉的陵墓大都是為這些殺人犯所築造。如此價值觀只能讓幾百年前文明世界所恥笑。而藝術家的作品不僅沒有留下絲毫殺戮後的惡性仇恨,反而大大豐富了人類的生活,帶來了精神文明。為此我願把李斯特的這段語錄作為此文的結尾。

12,李斯特的一段著名語錄:我開始對那些不是藝術家的名人感到厭倦。那些被捧為偉人的可憐惡棍們,對我來說除了是壓倒一切的恐懼,實在一文不值。(照片來自谷歌)*

image.png

*以上照片除特別註明外,均由作者所作或編輯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釋迦牟尼佛初發菩提心的故事
2016: 麵條只有中國的好。韓日意都不行
2015: 陸小民:與日本教授一席話,才明白中國
2015: 人民幣這麼幹,信譽全沒了吧?是好事嗎
2014: 泰斯特
2014: 米笑:回國見聞:上海人不開心(圖)
2013: 旅德女華裔畫中西差異太淺了,隨便舉兩
2013: 估計唯一明年就要結婚了。
2012: 倫敦奧運進一步說明西方在經濟藝術上已
2012: 祝賀美國隊榮獲奧運獎牌冠軍!104--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