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鋼琴藝術三百年
送交者: 佚名 2006年07月14日10:52:16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之一:鋼琴、鍵盤樂器的起源與發展,管風琴的製造工藝
  
在西方音樂的歷史上,管風琴是鍵盤樂器家族中歷史最為悠久的樂器。最早的管風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到今天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提起管風琴,人們總會聯想到莊嚴神聖的教堂音樂。然而,直到公元9世紀,管風琴才被允許進入教堂擔任人聲伴奏。文藝復興時期以後,管風琴作為宗教音樂樂器的地位日益顯赫起來。
  
最古老的管風琴是出現在古埃及亞歷山大城的“水力管風琴”,這種原始的管風琴聲音嘹亮刺耳,為古代羅馬人的戲劇表演和競技活動伴奏助興。在隨後的一千年中,管風琴製作工藝發展緩慢,體積卻逐漸龐大。這樣的管風琴需要有將近百人的合作才能完成演奏,其聲音震耳欲聾,無論對於演奏者還是聽眾,享受音樂的意義已經不存在了。
  
在中世紀,樂器製作師們逐漸改革研製了一些可在家庭中使用的小型管風琴,而大中型的固定式管風琴仍然廣泛應用於教堂。由於那時的管風琴中設有眾多的音管,音色飽滿宏大,非常適合於營造基督教教堂所追求的莊嚴肅穆的氣氛。從14世紀末起,管風琴上出現了兩層手鍵盤,同時還加入了足鍵盤,增加管風琴的音域與復調表現力。
  
在具有輝煌藝術文化成就的巴洛克時期,管風琴在製造工藝上實現了重大突破。隨着管風琴製作工藝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琴鍵、鍵盤以及音栓數目的增加使這種樂器能夠演奏出更為複雜的旋律,通過組合鍵盤還可以表現更加豐富的音色。巴洛克時期的管風琴保持了早期管風琴輝煌嘹亮的音響特點,但聲音卻柔和了許多。它們不僅可以演奏聲部眾多的復調音樂,也很善於獨奏單一聲部的音色。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管風琴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管風琴音樂也真正成了宗教音樂的代表。在西方音樂的歷史上,宗教音樂最繁榮的時期也正是管風琴的鼎盛時期。
  
歐洲工業革命以前,管風琴和時鐘並列成為最複雜的機械裝置,是人類智慧的象徵。然而,製作管風琴是一項複雜的工程,製作一架管風琴至少需要一年,有時甚至要花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耶胡迪·梅紐因/小提琴家] 樂器製作是一項引人入勝的工作。了解各種樂器的內部結構和各種樂器的起源,會使人興趣盎然。過去,在演奏管風琴時,必須使用“人工肺”,要讓幾十個身強力壯的青年人,在一個充滿空氣的氣囊上蹦跳,這樣才能產生足夠的氣流使琴管振動。今天則是通過機械方法來為管風琴鼓風,使琴管振動。了解這種樂器以點帶面的製作原理,我感到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管風琴上的一個點能夠帶動其他很多的點,並且引起整個樂器的運動,由此產生寬廣的和聲、豐富的音色和奇特的音響效果。
  
[讓·保羅·迪爾岡施-技師] 我們通常是用鉛錫合金來製作管風琴的琴管,而且要根據不同的音色來確定所用的金屬的比例。琴管中的錫越多,音色就越響亮,鉛越多,音色就越低沉。現在我們正在維修法國蘭斯市聖·雷米大教堂的管風琴。這架管風琴共有3000根琴管,按照音色來分組,這些琴管又可以分成45組,每一組琴管有61根琴管,這樣算起來,大概總共有3000根琴管。
  
[技師] 我們現在來看看管風琴的機械傳動裝置。首先通過鍵盤,手指敲擊琴鍵時,琴鍵帶動這些用橡木做成的連動杆,這是一根細長的橡木條,它連着一根形狀像管子一樣的連動杆,管子連着活塞。所以,按下琴鍵之後,活塞就會打開,把氣流送到琴管的管嘴。這兒有兩個形狀相同的氣囊,從這兩個氣囊產生的氣流很快就會進入木管,我們把它叫做送風管,氣流一直通到風箱。送風管把氣流送進風箱之後,演奏者按下琴鍵的時候,一個小活塞就會打開,這時,空氣就會通到管嘴,然後,氣流就會進入琴管奏出音樂。就是這樣。
  
18世紀中葉以後,教會勢力衰退,音樂走向世俗化,主調音樂興起。隨着古鋼琴的普及推廣和近代鋼琴的崛起,管風琴在音樂史上的風光不再,甚至連音樂大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創作的管風琴音樂作品也逐漸被人淡忘。19世紀上半葉,德國音樂家費利克斯·門德爾松重新發現和整理了巴赫的作品,巴赫的管風琴音樂再次得以上演。20世紀初,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管風琴的音色和音響進一步被發掘,可以模擬各種音色的樂器。20世紀20年代,在新古典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人們對管風琴的興趣從模擬性轉向了本源性,恢復了管風琴原有的聲音,在巴洛克式的管風琴上繼續演奏着大師的作品。

之二:古鋼琴的誕生與發展,羽管鍵琴的製造工藝
  
古鋼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由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獨弦琴,中世紀的波斯地區出現了索爾特里琴和杜西瑪琴,這兩種樂器雖然在結構上很相似,卻在演奏方式上完全不同。杜希瑪琴在18世紀傳入中國,成為揚琴。這兩種樂器對於後世古鋼琴和鋼琴的製作都有直接影響。在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興盛的古鋼琴家族樂器中,按照發音方式,就分有擊弦和撥弦兩大類。然而,其中最具影響力的還是被作曲家們所鍾愛的撥弦古鋼琴,也稱羽管鍵琴。
  
[耶胡迪·梅紐因] 羽管鍵琴的撥弦,是一種機械性的撥動,也就是通過手指敲擊琴鍵,產生機械運動,發出聲音。羽管鍵琴內部的撥動產生琴弦的振動。這種機械運動使羽管鍵琴產生美妙動聽的音色。羽管鍵琴的種類很多,有大羽管鍵琴,還有雙鍵盤羽管鍵琴,它可以自動地把一個八度合併到另一個八度。因為有兩排琴弦,彈奏一個八度帶動另一個八度,這樣齊奏的時候,由於加了一個八度,聲音的強度就更大。
  
羽管鍵琴的製作起源於15世紀末的意大利,後來傳播到歐洲各國。意大利羽管鍵琴輕便高雅,屬於真正的弦樂樂器,由於這種樂器相當輕巧,所以很容易損壞,要把它裝到一個形狀像翅膀的盒子裡加以保護,隨着時代的發展,琴盒的裝飾越來越精美,甚至連支架和橫檔也都做得非常精緻。
  
斯平納琴是一種小型的單鍵盤羽管鍵琴,誕生於15世紀末,興盛於巴赫和莫扎特的音樂時代;而維吉那琴在16世紀和17世紀的英國皇室非常盛行。當時一些有名的演奏家既為維吉那琴作曲也為羽管鍵琴作曲。斯平納琴和維吉那琴兩種琴的鍵盤都不大,它們的琴蓋以及共鳴箱的裝飾都十分華麗,琴鍵用名貴的木材製成。
  
到了17世紀中葉,羽管鍵琴的製作出現了兩大流派,北意大利派和比利時安特衛普的佛蘭芒派。佛蘭芒派注重結實和厚重,用椴木做的共鳴箱堅硬牢固,能夠保證羽管鍵琴和聲的穩定。佛蘭芒派羽管鍵琴又分為幾個不同的種類,最簡單的一種是音域為四個八度的單鍵盤羽管鍵琴,另外還有一種移調雙鍵盤羽管鍵琴。在樂器的外觀上,佛蘭芒派羽管鍵琴的雕刻和裝飾別具一格,而且種類豐富,耐人尋味。
  
和擊弦類古鋼琴相比,羽管鍵琴的聲音既洪亮又清晰。它既可作獨奏樂器,又可作為合奏樂器。在巴洛克時代和古典時代的初期,羽管鍵琴更成了當時教堂、歌劇院和宮廷樂隊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17至18世紀雖說是羽管鍵琴的全盛時代,但是由於人們不能通過手指觸鍵直接改變力量和音色,導致演奏者與樂器之間的關係比較間接,不能充分滿足演奏者的主觀表達欲望。在18世紀後半葉,古鋼琴族樂器終於被新興的鋼琴所取代。

三:鋼琴的誕生,三百年內製造工藝與鋼琴音樂的發展

1698年,意大利管風琴製作師巴爾托洛梅奧·克里斯托福里為佛羅倫薩的貴族菲迪南德·梅迪契製作了一架與羽管鍵琴的外形和結構相似的鋼琴。1709 年,克里斯托福里又製作了一架能同時演奏弱音和強音的鋼琴,從此開始了鋼琴藝術的歷史紀元。在意大利語中,“鋼琴”就是指能同時發出強音和弱音的羽管鍵琴。後來,克里斯托福里將閒暇時間完全投入在鋼琴的革命性發明中,從1709年到1732年逝世為止,他一共做出了25架鋼琴。
  
[耶胡迪·梅紐因]鋼琴的前身是擊弦古鋼琴,而不是羽管鍵琴,羽管鍵琴是通過撥動琴弦而發音,而鋼琴則是通過敲擊琴弦來發音的。用鋼琴可以演奏任何風格的樂曲,但不一定能達到真正完美的效果。作為一個小提琴演奏者,我這樣說是有根據的,因為琴弦發出的聲音不像人的嗓音,人的嗓音可以保持一定的強度不變,而琴弦受到敲擊之後,聲音會由強變弱。所以鋼琴的演奏不能完全達到人聲演唱的效果,但是,如果演奏者技藝精湛,也可以演奏出接近人聲的音色。當琴弦的聲音開始下滑的時候,應當儘量減少間歇,保持聲音的連貫和圓潤,這樣就能演奏出類似人聲演唱的音色,要達到這樣的音響效果,演奏者必須有超凡的技藝,否則,擊弦後聲音的強度就無法保持不變。鋼琴的質量不僅直接關繫到琴弦聲音強度的穩定性能,而且影響到演奏的效果。鋼琴也是一種和聲樂器,因為鋼琴具備所有的音階,可以奏出各種和聲,所以鋼琴可以演奏各種樂曲。
  
為何鋼琴是一個重要的自我表達的工具? 著名作家喬治·肖伯納說:“鋼琴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樂器發明,它對音樂的重要性,猶如印刷之於詩歌”。16世紀鍵盤樂器中的王子曾是羽管鍵琴,但人們對於更具歌唱性的鍵盤樂器需求激增,人們需要一種可以提供更多音色的樂器。而羽管鍵琴不能像鋼琴那樣發出輕柔或響亮的聲音,也無法產生迴響。當社會逐漸變得世俗,到十八世紀人們希望鍵盤樂器能如歌唱般地觸動人心,而不是僅能播送音樂。很快,順應時代需求的鋼琴產生了。如果說羽管鍵琴代表巴洛克時代,鋼琴則成為古典和浪漫派音樂的象徵。
  
早期的鋼琴引起了許多樂器製作師的興趣,他們對這種樂器進行了改進,但是這種鋼琴最終沒有得到全面的發展,哲學家伏爾泰曾經說:“製作鋼琴和羽管鍵琴應當是制鍋的工匠干的活”。鋼琴的內部構造太硬,不便於練習,如果觸鍵太輕,琴槌就不能接觸到琴弦,如果觸鍵太重,琴槌則會反彈,造成重複擊弦,聲音就會很難聽。直到克里斯托福里使用擒縱裝置之後,才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克里斯托弗里發明了鋼琴,但熱衷於歌唱和小提琴的意大利人卻對這項新發明不感興趣。在克里斯托弗里去世後,德國人很快就掌握了鋼琴的發展。
  
管風琴製造師、德國人戈特弗里德·希爾伯曼同時也是巴赫的朋友,一直夢想着製造有很大動態範圍的樂器,他奇蹟般地發現了克里斯托弗里的琴槌裝置的圖紙,並付諸實施。18世紀40年代末,菲特烈大帝購買了超過一打的希爾伯曼鋼琴,並把它們放置在柏林的皇宮和各處行宮中。在此之前一年,巴赫曾經試彈過希爾伯曼的鋼琴,這位羽管鍵琴和管風琴大師並不喜歡它,但當他拜訪菲特烈大帝並再次試彈改進過後的新裝置的時候,巴赫宣稱它完美無暇。巴赫的鋼琴作品是留存最早的鋼琴曲目。

1843年,波士頓鋼琴製造商瓊納斯·契柯林發明以鑄鐵型框架製造鋼琴的外框,之後不但鋼琴持久不走音,其嘹亮的音響還可傳遍音樂廳的每一個角落。克里斯托弗里的原型鋼琴遠比現代鋼琴輕巧。現代鋼琴以多達兩萬件的零件,榮登“工業革命之女”寶座,鋼琴從此成為浪漫派的樂器代表。在浪漫派時代,鋼琴天才們紛紛降生。在德國,菲利克斯·門德爾松出生於1809年,波蘭人弗里德利克·肖邦出生於1810年,匈牙利來的弗朗茨·李斯特生於 1811年。他們為鋼琴創造出一個充滿鮮明個性與濃烈情感宣泄的視野。
  
音樂創作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鋼琴製作工藝的進步。從1860年起,人類進入了真正的鋼琴時代。英國的樂器製作大師布羅德伍德對方形鋼琴的琴弦設計進行了改進,使低音音域更加寬廣。同時還用踏板代替了操縱旋鈕和膝板。布羅德伍德對三角鋼琴也進行了改進,使鋼琴的聲音增加了強度和共鳴性,但同時又使聲音的清晰度有所減弱。19世紀初,法國人塞巴斯蒂安·埃拉爾開始在琴架上使用金屬支撐杆。1822年,埃拉爾又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在鋼琴中使用了雙重擒縱裝置,這就使演奏者能夠迅速地連奏同一個音,於是就可以用鋼琴來演奏各種旋律。現在的鋼琴都是採用雙重擒縱裝置,因此埃拉爾被譽為“現代鋼琴之父”。德國人亨利·帕普也是一位多產的發明家。1826年,帕普想出了一個很有創意的辦法,那就是用尼絨墊代替琴槌上的皮墊。此外,三角鋼琴和方形鋼琴也出現了一些重要的發明,比如琴弦交叉安裝,既加長了琴弦,同時又使擺放琴馬的位置變得更加合理,而低音琴弦和高音琴弦的重疊,使鋼琴獲得了更加理想的共鳴效果。
隨着社會文明的發展,鋼琴在上流社會越來越受歡迎,新的鋼琴品牌應運而生。19世紀後半葉,美國的亨利·斯坦威成為令人矚目的鋼琴製造商。工業革命推動了機械製造業的發展,鋼琴製作技術又有了新的改進。19世紀中期,德國的鋼琴製造業發展迅速,一些歷史悠久的鋼琴品牌也在積極地進行技術革新,他們製作的鋼琴占領了歐洲大大小小的音樂廳。直到1914年,美國的斯坦威鋼琴進入歐洲市場之後,才結束了德國鋼琴的壟斷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製造的鋼琴以優良的質量聞名於世,英國人則擅長製作用於教學的鋼琴,法國的埃拉爾和普萊耶爾兩大品牌製造商則主要生產用於演出的鋼琴。在那個時代,樂器製造商們不遺餘力地改進製作技術,為鋼琴注入了更豐富的音色。
  
20世紀是一個分水嶺,在進入20世紀的同時,鋼琴進入了現代化階段。與眾多的音樂家相比,一位法國的音樂家在20世紀初創立了一套新的作曲體系,他就是克勞德·德彪西。德彪西不僅是一流的鋼琴演奏家,同時又是傑出的鋼琴作曲家。他在音樂創作中進行了許多新的探索,把鋼琴當作一種可以製造豐富的色彩和獨特的音響效果的調色板,激進的和聲語言是他為20世紀音樂創作帶來的最大禮物。
  
從第一架古式鋼琴的出現到現代鋼琴的廣泛運用,鋼琴的製作經歷了近300年的歷史。經過歷代制琴大師的不斷改進,鋼琴的構造日趨完善,音色更加完美,它已經成為現代樂器中音域最廣闊、表現力最豐富的鍵盤樂器。三百年鋼琴的歷史發展不僅反映了人們在音響審美上的追求,還勾勒出了樂器和演奏者之間的相互促進關係。然而鋼琴家在將自己的情感與心境投入鋼琴作品時,完成的不僅僅是對作品的二度創作,更多的是演奏家在追求琴人合一的境界,實現鋼琴作為自我情感媒介的功能。鋼琴歷史的三百年,就是人類文化所經歷的三百年。鋼琴之所以偉大,就因為它是人類酸甜苦辣三百年的象徵。

之四:晚期巴洛克時期鍵盤音樂的興起
 
17世紀初至18世紀中葉的歐洲藝術風格,崇尚豪華、奇異和精雕細琢,被稱為“巴洛克”。在此之前的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上追求“逼真”,尊重“自然”。許多藝術作品都體現出把對神的崇拜和頌揚,逐漸轉移到對人類情感的關注。巴洛克時代的藝術家們將這樣的風格發揚、演進,並且在新的藝術傾向中更多地強調緊張、亢奮和激揚的情緒。巴洛克音樂承載着深厚的社會背景,形成了獨有的藝術氣質。在這個時期,歐洲音樂的許多重要體裁初步形成。
  
18世紀初是巴洛克鍵盤音樂史上新的里程碑,意大利古鋼琴家多米尼科·斯卡拉蒂與法國羽管鍵琴樂派的音樂家讓-菲利普·拉莫開創了鍵盤音樂的新天地。德國音樂大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創作實踐中嘗試了當時幾乎所有的音樂體裁與結構原則,為後世的音樂樹立了永恆的典範,也是鋼琴藝術史上劃時代的人物。巴洛克音樂的貢獻在音樂史上是無人可以比擬的,它的到來標誌着歐洲近代音樂文明開始展露曙光。
  
1685年,多米尼科·斯卡拉蒂出生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十六歲時,他已經是那不勒斯皇家小教堂的管風琴師兼作曲家。威尼斯、佛羅倫薩、羅馬都曾經留下過這位音樂家的創作足跡。斯卡拉蒂不僅為教會撰寫宗教音樂,而且也為皇室譜寫歌劇、室內樂等世俗作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
  
在多年的漂泊遊歷中,斯卡拉蒂接觸到許多像阿堪傑羅·科雷利和喬治·弗里德里克·亨德爾這樣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在自由濃厚的音樂氛圍里,斯卡拉蒂進行了許多充滿新奇大膽的音樂嘗試,裝飾音與不協和音的使用不僅讓當時的聽眾耳目一新,對後世的音樂發展也有着深遠的影響。
  
1728年,斯卡拉蒂作為宮廷音樂教師,跟隨瑪利亞·芭芭拉公主來到西班牙馬德里,並在馬德里開始了他創作的全盛時期。斯卡拉蒂為公主的音樂教育創作了五百多首鍵盤奏鳴曲,這些經典的傳世之作為後來的鍵盤音樂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後期巴洛克時代開始於17世紀末18世紀初,那時,在很多領域,無論是科學、政治、哲學或是藝術與文化,都預示了啟蒙時代即將來臨。在融合了宗教和音樂的社會背景中,偉大的德國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越過前人築起的豐碑,將鍵盤復調音樂推向最高峰,成為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復調音響建築師。
  
巴赫鍵盤音樂的創作不僅紮根於傳統的宗教文化,深深地植根於德國民間傳統音樂之中,同時也受到了馬丁·路德新教的影響。巴赫的音樂語言極其豐富,具有鮮明的個性。
  
[雅克·路西耶]巴赫改變了音樂的法則,走得很遠,他發展了一種絕妙的結構,和弦、聲部非常豐富。這是巴赫音樂的一大特點。像這一首《讚美曲》…… 幾乎每半拍就有一個和弦…… 12個音符有7個和弦,很豐富。
  
[雅克·路西耶]巴赫的低音非常出色,在鍵盤上彈G大調很簡單。但這已經具有爵士樂的風格了,低音高起低落,是一個歌唱性的低音,而不僅僅是在鍵盤上敲低音音符,是在歌唱。如果忘了G大調,還有低音…… 緊接着,絕不停止,永無止息。而這就是巴赫音樂的重要特點。沒有沉悶的部分,像這樣沒有主題地去彈,很有意思…… 所有的東西都有價值…… 繼續……
  
1717年,克滕大公利奧波德聘請巴赫擔任宮廷樂長。利奧波德大公是位音樂愛好者,他十分欣賞巴赫的音樂才華,並給予優厚的待遇。而且,利奧波德大公本人精通古大提琴和大鍵琴,巴赫因此乘興創作了許多這類的器樂曲。克滕時代可以說是巴赫創作的高峰。當時,巴赫創作的大量鍵盤音樂都是極富價值的作品。如果說巴赫的管風琴音樂主要是他宗教音樂世界觀的反映,那麼世俗性和民間性的音樂語言則較多地體現在他那風格清新,富有生活氣息的古鋼琴組曲及《平均律鋼琴曲集》中。《平均律鋼琴曲集》被後人稱為鋼琴音樂的“舊約聖經”,它的第一卷就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這些作品自然、流暢,音樂的內涵與演奏的技巧之間達到了無懈可擊的平衡。

他在《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卷首寫道:為了音樂的求知與熟習。
  
[喬安娜·麥克瑞格/鋼琴家(女)] 平均律鋼琴曲順應調律法的變化而寫。在當時,琴鍵按五度音的關係調律,演奏某些作品的確非常好,比如演奏威廉·伯德的作品,大部分時是C大調加上大量的變奏。《平均律鋼琴曲集》則取其中,以八度音的調律進行創作。把一個八度分成12個半音,第一次不管用什麼調演奏都可以。因此,巴赫大膽地、開創性地為每個調都寫了前奏曲和賦格曲,原本用C大調、c小調、G大調、g小調,忽然間就變成了降e小調或降b小調,這是全新的工作。在第一本書裡,以C大調前奏曲開始,然後轉成c小調,然後有一個新的調升C大調。就這樣,一級一級往上走。他寫了很多這樣的賦格曲。
  
[安德列斯·席夫] 莫扎特、貝多芬、肖邦和舒曼每天都練習這些音樂,後來的巴托克和卡薩爾斯同樣也是如此,他們稱之為音樂的舊約。我也這樣認為,每天都練習《平均律鋼琴曲》。每天演奏2首、4首或6首不同的前奏曲和賦格曲,這是開始每一天的絕妙方式,就像洗澡清潔自己一樣。對於精神、心靈和身體,這是一件非常純潔的事情,而不用做其他浪費時間的蠢事。因為這已經給了你足夠的練習。像這樣一首曲子…… 這已經用到了幾乎所有的指法。就像跳舞一樣,你會為活着而感到幸福無比。
  
[加夫利洛夫] 升C大調前奏曲的節奏很輕快,當然也很有力,而且流暢、動聽,很酷的。這首曲子讓人感到很快樂、舒服、很有活力。演奏起來就像度小說一樣。是的,我真的很喜歡。

老年的巴赫視力已近乎失明,身體狀況也迅速惡化。巴赫最後一部鍵盤作品《賦格的藝術》被譽為音樂家的“哲學著作”,他以音樂思維中的高度邏輯性和結構的嚴密性來反映音樂所包含的數理與宇宙的和諧之美。這部作品在巴赫逝世時仍然沒有完成。

[喬安娜·麥克瑞格/鋼琴家(女)] 最後一首賦格曲是第14對位曲,篇幅很長。有很多段,以3個主題為基礎,第一個主題嚴肅……莊嚴…… 第二個主體卻非常輕快,為作品帶來了活力。第三個主題更有意思——非常私人化,曲子他的名字“B-A-C-H”。因為在德語裡,B就是降B音,H是B音,所以他的名字聽起來是這樣的……巴赫在鍵盤上聽起來就是這樣的。這是他第一次用自己的名字去譜曲。非常有意思,因為它是這麼容易拼寫,他是第一次寫這樣的賦格曲。這部分結構很嚴密,有很多緊密的連接……巴赫在去世之前,沒有完成這首賦格曲,因此音樂猛然被切斷。人們認為這是4聲部的賦格,作品最後的切入點,重新詮釋了賦格的藝術。但他去世了,沒有完成。所以,他留下了這個忽然結束的讓人驚訝的結尾……
  
1750年,音樂巨人巴赫的逝世被看作是巴洛克音樂的休止符。隨着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興起和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的誕生,巴洛克音樂漸漸被新的潮流所淹沒。對於巴赫來說,人們更多的是懷念其精湛的鍵盤演奏技巧,而忽略了他偉大的鍵盤音樂作品。在鋼琴藝術史上,巴赫的鍵盤作品構建起理性的音樂大廈,向全人類展示了一個純美的心靈家園。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觸目驚心---中國泄密帶來的損失
2005: azalea:加州鏘鏘三人行
2004: 中國人如何寫英文暢銷書?
2004: 野 有 死 麕(6)
2003: 心情日記
2003: 我在北京當了兩個月的“地老鼠”(33)
2002: 炊煙
2002: 師妹你醒醒(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