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看看這片文章,如果挺方的人還是執迷不悟就別浪費糧食了
送交者: runner 2012年01月31日08:42:18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強文:《人造魯迅》--獻給睿智的方舟子先生 z

送交者: 一槍中的 2012年01月30日00:39:37 於 [世界時事論壇] 發送悄悄話
方尺規
睿智的方舟子先生:

看到您在博客里質疑韓寒造假的博文,我感到無比的激動,萬分的崇拜。從您的文章里,我看到了您的敏銳的觀察,嚴密的推理,犀利的言辭和不屈的鬥志。

受您的啟發,我想到“抄襲”在文壇中是一種普遍現象,造假者絕不止韓寒一個。於是我努力的向您學習,對我國歷史上的大文學家們進行質疑。令我心驚膽顫的是,我也許一不小心揭破了中國文學史的一個驚天大騙局——人造魯迅!請原諒我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無法向您一樣沒日沒夜的查找別人所有文字記錄中的每一處疏漏和不合常理的地方。
對魯迅的了解也主要來自於中小學課文和課外讀本,但僅從這區區幾篇文章中,我就找到了十大疑點。聽說您非常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曾在多個場合表示魯迅對您
的重大影響。但是,正直如您,一定不會因為個人好惡,而放棄對真相的執着追求。希望您再接再厲,翻遍魯迅所有的作品,各類魯迅的傳記和研究資料,還我們一
個歷史真相。

疑點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於魯迅的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段描寫: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


但在魯迅的另一篇《少年閏土》(節選自《故鄉》)中:

“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都是描寫的魯迅童年在故鄉的生活,都是冬天,活動的鳥類何以如此不同?兩篇文章的作者的童年是否生活在一處?

疑點2

小學課本(人教版某冊,請專業打假人員考證)的課文《三味書屋》中記載了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期間在課桌上刻“早”字的故事。應當不是杜撰,有魯迅紀念館的書桌為證。文中記載:

“魯迅自幼聰穎勤奮”,“ 第二天,他(方尺規按:魯迅)早早來到學校,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字,心裡暗暗地許下諾言:以後一定要早起,不能再遲到了 ”“以後的日子裡,父親的病更重了,魯迅更頻繁地到當鋪去賣東西,然後到藥店去買藥,家裡很多活都落在了魯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裡的事情,然後再到當鋪和藥店,之後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課。雖然家裡的負擔很重,可是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可是在魯迅自己撰寫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述自己上課的情景:

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 像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斷的是《蕩寇志》和《西遊記》的繡像,都有一大本。”

看到這些我不禁要問,一個在家庭的重擔下,仍舊每天堅持讀書不遲到的“優秀學生”,卻在課堂上“畫畫”,而且畫了不只一大本,符合常理嗎?如果我們取信刻“早” 的故事,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作者是誰? 如果我們取信魯迅自己所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麼魯迅麼又是憑什進入江南水師學堂的,難道是藝術特招生嗎?

疑點3

作家蕭紅 在《回憶魯迅先生》中寫道:

“周先生病了,氣喘……喘得厲害,在樓上靠在躺椅上。”
“許先生看周先生說話吃力,趕快接着說周先生是怎樣氣喘的。”
19361017日,魯迅先生病又發了,又是氣喘。”
18日,終日喘着。”

而魯迅的侄女周曄卻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寫道:
“周先生病得那麼厲害,還經常寫文章寫到深夜。有時候我聽着他一陣陣接連不斷地咳嗽,真替他難受
。”

兩位作家都是魯迅親近的人,但是描述魯迅臨終前生病的症狀卻相互矛盾,相信憑兩位作家的中文水平,絕不至於分不清“氣喘”和“咳嗽”。我們是否有理由懷疑,這兩個魯迅其實並非同一人?
方舟子先生擅長“讀文診病”,是否可以對兩位魯迅的病情作出診斷?


疑點4
在魯迅的散文詩《秋夜》(選自散文詩集《野草》)中,有一句話,我的中學老師曾反覆稱讚:“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然而,我的一位朋友私下裡告訴我,魯迅(周樹人)在北京的居所外根本沒有棗樹,只有梧桐樹。我有理由質疑,《秋夜》很可能不是魯迅(周樹人)本人所寫。


另外在《秋夜》中,還有這樣的話:
“後窗的玻璃上丁丁地響,還有許多小飛蟲亂撞。不多久,幾個進來了,許是從窗紙的破孔進來的。”
短短的一句話居然就自相矛盾,魯迅先生家的窗上究竟是玻璃呢,還是窗紙? 最大的可能是團隊創作,文章先後經兩個不同的人手,卻沒想到留下了這樣的破綻。

疑點5
在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中,魯迅寫道:

“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着櫃檯,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
孔乙己是個小說人物,知道“回”字有四種寫法的正是魯迅先生。可是周樹人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種寫法嗎? 從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們知道魯迅在私塾中讀書並不認真,而私塾也不太可能講“回”字的四種寫法,魯迅去江南水師學堂
以西學為主,去日本留學讀的是醫學,更不可能學習這些,倒是魯迅的父親為正牌秀才,極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種寫法。
魯迅每日讀書,不會長時間泡在咸亨酒店,對酒店中形形色色的人有那樣詳細全面的認識。
而且,如果沒有親身的體會,很難將孔乙己這樣一個落魄文人的行為舉止甚至心理狀態刻畫得那樣深刻。
而魯迅的父親周伯宜,秀才出身,家道中落,很有可能整日在咸亨酒店以酒消愁(周伯宜生病並不能證明其沒有去過咸亨酒店)。所以,最可能的真相是,魯迅的父親,清末秀才周伯宜,自知重病在身,命不久矣,為了照顧兒子今後的生活,決心幫助其成名,早早留下了這篇小說。

疑點6
魯迅在日本留學期時,在東京學了兩年日語,卻沒有留在學術水平相對較高,中國留學生集中的東京,而選擇去了仙台。事實上,魯迅是當地唯一的中國留學生。這對一個僅僅學了兩年日語的外國留學生來說相當的不便。那魯迅為什麼要選擇仙台呢?
在藤野嚴九郎(即魯迅提到過的藤野先生)所寫的《謹憶周樹人君》中提到
:“周君身材不高臉圓圓的,看上去人很聰明。”
我們看過許多魯迅的畫像和照片,魯迅的臉無論如何也談不上“圓圓的”。日本二戰時期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為1.60米,百度百科記錄魯迅身高1.61米,在日本當時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以上,何以會被評價為“身材不夠高”?難道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245歲)與後來的相貌身材差別這麼大麼?還是在仙台讀醫學的魯迅並非後來的文豪魯迅先生? 魯迅的學歷造假的問題也值得研究。

疑點7
魯迅的文風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彷徨》均是現實主義題材,但晚期的《故事新編》卻是神話故事等浪漫主義題材,語言風格也大有不同。利用統計軟件SPSS(我只會用這個)分析三本小說中歷史人物名出現的頻率(不是次數,我智商過百了),可以發現明顯的不同,統計檢驗的顯著度達到69(即來自同一樣本的概率不超過0.0001%)。(方舟子先生,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我們可以據此質疑:《吶喊》、《彷徨》與《故事新編》並非一人所作。
另一個證據來自百度百科,以下為百度百科截圖:



百度百科中,《故事新編》創作出版於19181926年間。 而據我所知,《故事新編》初版於1936年。為何百度百科上詳細介紹了魯迅生平,卻會連魯迅作品的出版時間也會記錯? 如果我們假設:魯迅的小說均為一個團隊在19181926年間所做,因為文風的強烈差別,才故意將《故事新編》拖到1936年出版。百度百科的編輯很可能知道內幕,而在無意中露出了馬腳。這樣一切就都能解釋得通了。

疑點8

關於“魯迅”筆名的含義,我們從魯迅的回憶性散文中知道魯迅從小生活在“魯鎮”,有個小名叫“迅哥兒”,魯迅這個筆名即使還有其他深層含義,但至少應該包括表面上的這一重。但是在魯迅的密友許壽裳詢問他時,他卻回答說:愚魯而迅行的意思這說明魯迅對他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內容並不了解,不然何以連這麼明顯的事實都會忘掉?

疑點9

魯迅的醫專同班同學醫學博士小林茂雄公布過魯迅學年成績,這在周作人所著的《魯迅的青年時代》和許壽裳所著的《亡友魯迅印象記》兩部書中均有引用(我則是引自百度百科):

  解剖學59.3

  組織學73.7

  生理學63.3

  倫理學83

  德語60

  物理60

  化學60

  平均65.5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學142人)

“七門功課,一門不及格,四門60多分”特別是主要依靠死記硬背的解剖學都學不好。我們還知道魯迅自承童年時上課不認真,“書沒有讀成”(我們暫時選擇性遺忘那個刻“早”的故事),這樣的一個沒有天賦又不用功的人真的可能成為後來偉大的文學家嗎?我想任何一個有生活常識和理性思考能力的人都能作出自己的判斷。

Ps 在藤野嚴九郎的《謹憶周樹人君》中提供了可能的解釋:“記得那時周君的身體就不太好,臉色 不是健康的血色。”,“周君上課時雖然非常認真地記筆記,可是從 他入學時還不能充分地聽、說日語的情況來看,學習上大概很吃力。”但是這不利於我們的質疑,我們可以選擇性的無視他。

疑點10

魯迅的諸多文章中,同樣是代指女性的“她”,有些文中用“她”(如《祝福》),有些文中用“伊”(如《紀念劉和珍君》),甚至偶爾有用“他”的。不同的用詞習慣,使得我們強烈質疑這些文章的作者並非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我從來沒聽說過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代詞特點。)

方舟子先生,我和你一樣理科出身,清楚的明白理性和邏輯絕對正確,無所不能,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都必然能用理性和邏輯得出結論。不能用科學解釋的現象,非理性的人類行為,人類的個體差異,社會、文化環境的不同,時代的變遷,記憶的模糊,書面資料的錯漏,語言的歧義,邏輯的悖論,文學作品的藝術加工,通通都如同偽科學一般,是絕對不存在的。
以上的十大疑點的分析資料均出自於我在中小學課本或課外讀本上讀到的著名篇目,網上有限的幾篇關於魯迅的傳記,以及百度百科。大量的魯迅的文章、傳記以及研究資料我都沒有閱讀。因此,我並未下任何肯定結論,僅僅對魯迅是否有人代筆的問題提出了質疑。相信通過查閱更多的資料,睿智的方舟子先生一定能找出更多的蛛絲馬跡,將魯迅赤裸裸的展現在我們面前,徹底打入十八層地域,永不翻身。您必將一舉超過福爾摩斯、狄仁傑、柯南和黑貓警長,成為全世界古往今來最具睿智、最敏銳的人。

最後,我再為您提供一條線索,在魯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天,本級的學生會幹事到我寓里來了,要借我的講義看。我檢出來交給他們,卻只翻檢了一通,並沒有帶走。但他們一走,郵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開看時,第一句是:你改悔罷!……其次的話,大略是說上年解剖學試驗的題目,是藤野先生在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末尾是匿名。
我這才回憶到前幾天的一件事。因為要開同級會,幹事便在黑板上寫廣告,末一句是
全數到會勿漏為要,而且在字旁邊加了一個圈……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譏刺我了,猶言我得了教員漏泄出來的題目

我便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幾個和我熟識的同學也很不平,一同去詰責幹事託辭檢查的無禮,並且要求他們將檢查的結果,發表出來。終於這流言消滅了,幹事卻又竭力運動,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結末是我便將這托爾斯泰式的信退還了他們。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

我強烈的感覺到那個日本幹事正是您的打假同行,工作風格極為接近,希望你能早日聯繫上他,並且與魯迅先生當面對質。我將堅決捍衛您一切質疑的方式、質疑一切的權力!


您的愚蠢的模仿者,方尺規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要說穆巴拉克也夠本了,統治
2011: 埃及問題我這樣看
2010: zt 師東兵  無私無畏天下歌--紀登奎談
2010: 加國移民該叫加國遺民
2009: 忙了一天,地也翻了,樹也剪了,上來耍
2009: 柞里子:奧巴馬的無知與無恥
2008: 說幾句"美國公司的潛規矩"
2008: 種族問題二三點感想
2007: 司馬非馬:《最後的刺客》(5)
2007: 夢裡故鄉(III)--故鄉的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