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探討中國古代未出現類似希臘民主羅馬共和的原因
送交者: 沙之舟 2004年11月04日15:12:52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看這幾日大家說民主說的熱鬧,把俺以前寫的東東和大家分享一下)

從公元前約六百年起。古希臘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並由此產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民主政體。由此而產生的許多民主思想概念成為了兩千年後西方民主政治理念的一個重要的奠基石。

在公元前509年羅馬王塔克文紐蘇佩布被羅馬人暴動驅逐,結束了羅馬的王政時期,走入共和國時期。在隨後的多次政法改革中,羅馬共和國所建立的行政,法律,體制等多方面的成就也為日後的西方民主政權的建立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從公元前兩千年至一千年,中國經歷了夏商乃至西周的變遷,奴隸制文明迅猛發展,而自此後的東周時期,歷經春秋戰國的深遠變革,中國的奴隸制社會最終為封建社會所取代。其間社會經濟文化軍事制度法律變化巨大。然而有一個現象耐人尋味。就是在這浩浩蕩蕩兩千年,中國大地上竟從未出現過一個類似古希臘古羅馬的民主思想體系和共和政治。中國的王權王政理念從未被削弱,反而發揚壯大至皇權皇政時的中央集權。本文就試圖就此作一個粗淺的分析。

一。希臘民主的大致形成過程。 經過了荷馬時代之後,希臘逐步進入了城邦社會階段。在最初各城邦基本上是經由早年的氏族社會演變下來後的貴族統治。當時在希臘存在着重多的城邦。最具代表性的有斯巴達,雅典。而這兩個國家又恰恰在其後的數百年裡分別代表了奴隸貴族制和奴隸民主制。雅典最初的行政官也是終身制,其後漸變為每年由貴族會議選舉,人民大會所起作用甚微,其法律制度為貴族所壟斷,對平民極不平等。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也是日益激化。隨着生產力的不斷進化,加之各城邦國之的爭奪。平民的作用日益升高。舊的體制已無法處理雅典內部各階級之間的矛盾。出於內政外戰的需要,從瑟秀斯,梭倫開始,經庇西特拉圖最後至克里斯梯尼,雅典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改。徹底完成了由氏族社會進入到以平民民主為核心的奴隸制民主社會。其基本結構是國家以鄉為單位,各鄉民選鄉長,總管戶籍,民選司庫,總管稅務,民選三十名審判員,總領案件。就連祭司也是選的。再高一層是以十鄉為一部,每一鄉部有軍隊,部帥為民選。而每一鄉部選派五十人參加聯邦元老院。而雅典作為一個國家就是由這些鄉部組成的聯邦。代表這一國家的就是元老院(五百人會),公民大會。執政官,法官即三軍統領經選舉產生。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在當時的一個卓越的創舉,對促進希臘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羅馬共和制的形成。 有關羅馬建城,早期多是神話傳說。去除傳奇故事,羅馬的形成過程大致是這樣的;羅馬人的鼻祖源於公元兩千年前移入意大利半島並定居於亞平寧山脈和阿耳班丘陵一帶的拉丁各部落。而這些部落間的鬆散的聯盟逐步形成了羅馬城及國家。羅馬王羅慕路斯是早期羅馬王政的奠基人。由他所發起的集中合併運動使得各部落力量向城市集中。而在此過程中,為了領導這一融合的羅馬元老院的酋長會議,以及庫里亞大會也應運而生。所謂庫里亞,就類似於雅典的胞族。一個庫里亞為十個氏族組成。但和希臘人的胞族相比,庫里亞的宗教組織成色要少很多,更接近政治實體。而每個部落中庫里亞的人數也是可以調整而重新分配的。羅馬共有三個部落,有十個庫里亞。庫里亞大會具有比元老院更高的權力。它決定各種法律的通過。但元老院則負責選舉國王,向庫里亞大會提交議案。並決定各種內政外交的國策。然而在王政時期,平民並不具有這些參政權力。而到了公元前六世紀時羅馬平民人數已超過貴族人數。解決這一日益加劇的矛盾引發了一系列的改革。最終在塞維圖里烏當政期間羅馬對政治制度又進行了改革。這次則是以個人財產為基礎進行階層劃分。 不同階層出不同數目的百人隊(就如同數學裡搞加權平均一般,財力越大加權越大,義務也越大)。成立百人隊大會。在共計有193個百人隊裡,富人有98隊。所以占優勢。在此王政期間,羅馬的組織結構的形成是為了應付其對外作戰的需要故稱軍事民主制。

公元前509年,羅馬王塔克文紐蘇佩布由於不尊元老院和百人隊大會權力,被暴動推翻。羅馬步入共和時代。在共和初期,執政官由貴族中選舉,而延續自圖里烏時代的政體,平民在羅馬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仍遠低於貴族。因而平民與貴族間的矛盾仍很大且日益尖銳。終於引發在前494年羅馬對外之戰中平民拒服兵役及其後的撤離抗爭。結果換來了保民官的設立。保民官(後由兩人增至十人)由平民公選,具有否決元老院決議之權。由於保民官的加入羅馬得以制定十二銅牌法,此法對私有制,債權,財產繼承等作了明文規定。對後來的法學影響甚深。但平民與貴族間的鬥爭遠未結束。而鬥爭的焦點一直是圍繞着土地所有制展開的。經過長期艱難的歷程,終於以在公元前376年由保民官蓋約李錫尼和魯西烏塞克斯圖的領導下進行了變法。結果平民債務得以清理,貴族對公地壟斷得以打破,更重要的,兩名執政官需有一人自平民出。而在公元前326年彼特留法廢除因債務破產淪為奴隸的規定。至此結束了兩百多年的平民抗爭。羅馬公民大會真正成為代表全國公民的大會。共和制完成。


與希臘民主相比,羅馬共和在權力分步上更為不均。財力所起作用更為強大。元老院仍具有決定性的實權。遠不如希臘民主般平等。但正因如此,羅馬共和政府也就更趨向於創造財產、保護財產的職能。這也是為何在其約七百年的歷史中羅馬能稱霸歐亞大陸,縱橫無敵的主要原因。

三。中國奴隸制社會的演變過程。 其實和其他上古時代的民族一樣。中華民族的始祖也同樣經歷了原始民主社會。炎黃堯舜年代施行的還是禪讓制度。那時候還是“官天下”的。王是公舉出來而非世傳。然而後來由於被推薦的王族勢力日大才作了向“家天下”的轉換。大禹制水的成功為他掌握大權建立了厚實的基礎。而又是他領導打敗三苗的戰爭。正是依靠如此的基礎禹成功的結束了禪讓制,奠基夏朝,其子啟繼守王位,而通過鏟滅反對派“為義而亡,知義而不知宜”的扈氏,夏王朝得以延復。中華民族正式進入王朝階段。

夏傳代十七,其間有太康失國(丟給射日英雄後翌所領東夷),但經少康中興夏得以復國且發揚廣大。夏強盛於和諸部落的支持,亦亡於諸部落的反對。桀當政時由於暴虐兇殘,不憂民苦反殫其財。終於惹得天怒人怨,被有伊尹扶佐的商湯所領諸侯消滅。

滅掉了夏桀的成湯吸取夏亡的教訓。提出“有功於民,勤力乃事”乃安國之本。湯死後伊尹曾攝政並放逐了昏庸朝政的太甲,而在其思過自改之後又還政於作出“天作孽,可違也;自作孽,不可以逭。”感慨的太甲。成為千古佳話。從這一事例可以看出王權觀念已深入人心。不篡位不奪權已成人臣準則。在武丁中興時,商朝進入鼎盛時期。在商朝,政治制度是將國土分為內服(商直轄)和外服(諸邦伯)。但其氏族社會的影子仍然很大。土地仍為氏族公社式的共有制。社會尚無森嚴的等級制度。商朝共歷17世、31王。最後一個亡國之君就是著名的在鹿台自焚的紂王。紂以其暴虐著稱。雖勇武有力,才賦極高但剛愎自用,不納忠言,殘害忠賢。加之窮兵犢武。國力耗空。終於在牧野一戰亡國。被周武王所滅。

周的開始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其後的約九百年裡,中國經歷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完成了從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乃至封建社會的轉化。西周採用了不同於以往的政治制度,通過分封制,宗法制來對國家進行管理。通過分封,社會出現大小不同階層,形成了“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等級制度。而宗法制又確保世襲相傳。嫡系長子的概念由此深入華夏傳統。在所有制上,西周開始了以井田制為主的私有制。在這期間生產力得到很大發展,進而更加促進私有制的發展。而刑法禮儀的規範化更是後來中華文明得以發揚廣大的重要基石。

從形式上講,周並非在紂王死後立即建立。為了表面功夫,武王仍立紂子庚以承殷祀。當然毫無實權,為武王所派管叔,蔡叔監管。武王死後,管蔡二人不滿周公攝政,反到聯合武庚反了。結果戰敗身亡。周公是周王朝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攝政七年進行了很多上面提到的政制禮制的措施。他三年東征,平定殷商殘餘勢力。而成王成年後又還政於成王且克盡職守輔助成王。最終病死。作了個令孔夫子無比崇尚的大聖人。

在其後的厲王期間,周還經歷了一段十四年的“共和行政”,原因是厲王無道,對民眾剝削無度,引起民眾暴動,被迫流亡。由此國政由諸侯薦周召二公掌管。共和十四年,厲王斃。共伯立宣王還政。共和結束。宣王初期頗有中興之象,可惜好景不長,終為成大氣候。其子幽王即位,這位為搏褒姒一笑的昏君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被入侵的西戎蠻兵殺死在驪山。宣告了西周的結束。

四。關於不同文明所走的不同發展道路的思考。

民主也好,專制也好。一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都是因為其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造成的。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幾乎每一民族都經歷了從原始社會那種初級民主公有向私有專制的過程。即便是希臘羅馬也是如此。而其後來民主共和的產生則是由於其特定背景環境所造成的。比如這兩個國家當時都是在一方面要應付對周圍鄰邦的戰爭,而另一方面又要應付國內日益激化的階級矛盾。當時的希波戰爭(其間有著名的馬拉松戰役),以及其他雅典為其擴張所進行的戰爭。羅馬方面更是從建國開始就一直處在對外的多次戰爭中。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統治者是需要全民各階層的大力支持才可能得以生存。正因為有了這一砝碼才使得下層階級能向權威爭權。著名的如羅馬平民拒絕參戰,而在貴族出爾反爾,背信棄義不尊受承諾後又以撤離運動相要挾才迫使貴族階層不得不進行改革。羅馬共和初期平民與貴族間的鬥爭是個長期艱苦。是經過多次反覆有時甚至是血腥的。而與雅典同時而立為鄰的斯巴達則從來便是寡頭政治,貴族專制。可見民主共和純屬是逼出來的而絕非有些西方學者鼓吹的所謂民主素質。反觀中國歷史,在從夏商到西周的演變過程中,邦落內步的階級矛盾從來就不是社會矛盾的主流。而在此情況下對外矛盾反而使強人政治基權專制更適合迎接個種自然和非自然的挑戰。

那麼到底是什麼決定了階級矛盾呢。歸根到底還是生產力以及由它的發展所帶來的所有制變革。在夏商時期,中華各部落仍處在石器青銅時代,生產力低下。這也就決定了其生產資料所有制仍以公有制為主。這個時候的中國社會應相當於希臘的荷馬時代,羅馬的建城前和除級階段。然而其行政組織和理念卻要進化得多。正如此其傳統觀念也就比希羅要源遠流長的多。而由於這一傳統的紐帶所生成的凝聚力就更加非同尋常。而到了西周時,通過分封制,宗法制所形成的階級關係則是更加發揚光大加強了這一傳統。對社會的穩定更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回過頭來在看希臘和羅馬,我們就會發現當時的生產力業以進入鐵器時代。生產力水平已極高,商業,手工業極為發達。這也就必然導致了私有制的迅猛發展。例如雅典民主改革期間,社會財富的占有極為平均,農業方面是小土地所有制占優勢。在手工業方面也是小所有的手工業小作坊占優勢。這也就決定他們有實力為了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去爭取更多的政治權利。以雅典為例,它的公民等級財產差別之比按一、二、三等級收入計算,是5:3:2 (即分別為500、300及200麥斗),儘管第一等級中首富之人比一般同級公民要突出一些,但總的來說距離這個基本標準不是很大。據估計,這三個等級擁有奴隸的數目大致是第一等級25人左右,第二等級15人左右,第三等級3人左右,和東方國家帝王將相豪門顯貴的奴僕動輒成千上萬、甚至十萬至數十萬的情況相比,雅典第一等級的大奴隸主,在東方看來只能算中等甚至中小奴隸主。這種小規模是和希臘城邦的公民體制密切相關的。在希臘奴隸制經濟中,占優勢的是小農和小作坊的經濟,與東方之王室、貴族、神廟經濟占主導地位不同。仍以雅典為例,據估計當時雅典公民人口(包括家屬)總數約為168000人,第三等級即占100000人,一、二級合算亦僅4000人,況且各級財產收入相差不太大,可見第三等級的重要了。希波戰爭爆發後這種努力更加積極起來。而作為第四級公民的貧民,他們在希波戰爭期間是構成海軍的基本部分。希波戰爭期間和希波戰爭之後,雅典海軍的發展及其作用的增大,也就意味着貧民在國家軍事方面作用的增大。主要由第三級公民構成的重裝兵,在希波戰爭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樣,第三、四級公民作用的增大及其為爭取民主權利的鬥爭的開展,必然促使第一、二級公民不得不同意把一些政治權利給予第三、四級公民。再看羅馬,其平民與貴族間的矛盾就更直接了當的是與財產土地相關。由於羅馬的括張所掠奪來的土地財產的分部必然造成了各種利益間的衝突。而王政時極共和初期貴族對平民的壓榨更是社會矛盾的主要起因。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作用越來越重要的平民為自己爭取與其作用相符的政治地位也就順理成章了。在這點上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生產關係影響政治制度的理論還是相當有道理的

當時的宗教信仰在政治制度上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國自夏商開始便產生了神權王權的概念。自此天子的概念便深入人心。商朝更是幾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許多重要的軍國大事都需要神意來決定。商王武丁及其稍後的時期,人殉、人祭達到鼎盛,大量的人牲被殺掉祭祀神靈,顯示了神權的特殊尊貴。對神權的高度重視。到了周朝。周人信帝信天。而天與帝差不多是和二為一了。自稱周滅商乃是因"聞於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是受天命。希臘的神話故事大家都是或 多或少知道一些,按希臘神話,最初宇宙是混沌的,後來從混沌中產生地母蓋婭,蓋婭生天神烏剌諾斯;烏剌諾斯和蓋婭結合,生下12個巨神。在諸巨神中,普洛米修斯是創造人類的大神。提坦神族的統治被宙斯推翻,宙斯成為宇宙的主宰。以後,他建立了以他為首的奧林帕斯山諸神的統治(頗有世俗間爭權奪利的味道)。在希臘神話中的神遠非那麼共正神聖。宙斯便經常干濫殺無辜,作不可禮喻之事。在[奧狄浦斯]里即便象奧狄浦斯這樣一位“賢王”也逃不出神所安排悲劇命運。而伊索寓言 也有很多譏諷強權上等人的故事。可以看得出他們對握有權力之人的敬畏,尊從在思想上遠無中華文明那樣強,而對神的不敬就更無法相比了。作為希臘人的學生的羅馬人恐怕也就好不到哪去了。所以中國統治者代天安民的形象不同於羅馬,希臘時的統治手段,在羅馬,希臘,更象徵世俗政治,不同利益集團的權力均衡爭奪造成了民主政體的實施。

當然光自封代天管民還不足以維護王權。中華民族屹立數千年不倒與其特有的治世哲學是分不開的。以民為本,以禮制國從來便是統治者的座右銘。周公治理天下的關鍵就是制禮。作為禮儀制度、倫理觀念的禮,其起源是很早的,然而把它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提出來,並把它作為社會文化生活的準則,則是周朝的事情。與宗法制度、禮等相關聯,周人又提出了“孝”、“德”等觀念,並使其在周代社會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以禮儀治國是中華政體傳播的重要組成部份(難怪後來孔夫子鼓吹克己復禮)。通過對禮儀的宣揚,部落內階層間的行為道德規範化。進而減少了類似於古希臘,羅馬時的各階層的矛盾,磨擦。正由於對神權的敬畏,對王權政體的公認。不甚激烈的階級鬥爭,禮儀的教化。使中國古代史上從未造成民主共和的環境和條件,與埃及的王朝比較,儘管埃及也是神授王權,但其法老為首的治國者對民暴虐,無禮義相輔,終成過眼雲煙。

五。結束語

人類文明發展史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傳奇變故跌宕起伏。各文明各民族在這一漫長過程中所選擇的道路又各有千秋互有利弊。中華民族作為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之所以能大放異彩,生生相系,代代相傳,進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是有着其必然原因的。怎樣學習理解這些因素也對將來中國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啟迪。本文就是以此為目的和志同道合的諸網友進行一個有益的探索。也希望各位能多提寶貴意見。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無法停止
2003: 楊絳VS錢鍾書
2002: 中美文化誤讀之一:美國人比中國人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