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長平觀察;“六四鎮壓”,“文革”另一面
送交者: 下雨不跳傘 2016年06月04日11:31:31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長平觀察:“六四”鎮壓,“文革”另一面

“六四”鎮壓與“文革”災難之間有何關係?時評人長平認為,中共主導下錯誤的“文革”反思,困擾了正當的社會運動。

Bildergalerie Tiananmen

(德國之聲中文網)今天是中共鎮壓"六四"民主運動27周年祭日。今年被普遍認為是"文革"發動50周年。這兩場悲劇之間的關係,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討論。

"六四"運動期間激化矛盾的歷史文件,中共大開殺戒的主要理由,是《人民日報》發表的"4.26"社論。它將這場運動定義為"一場有計劃的陰謀,是一次動亂","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堅決維護得來不易的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否則中國"將會出現嚴重的混亂局面"。

儘管沒有直接提到"文革",但是不言而喻地,該社論的整個基調都建立在中共的"文革"敘事之上。"得來不易"就是指好不容易結束了"文革",那個被中共官方定義為"動亂"的"十年浩劫"。

1981年在鄧小平主導下制定、至今得到中國社會普遍稱頌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文革"被描述成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毛澤東晚年所犯的錯誤,儘管十分嚴重,但它"終究是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所犯的錯誤 "。犯錯誤的原因,不是國家權力過分集中於一黨,而是"黨的權力過分集中於個人,黨內個人專斷和個人崇拜現象滋長起來"。

在這個"決議"定調之後,中國文學和影視作品出現了熱鬧一時的"文革"反思,着重點在於呈現紅旗招展的街頭遊行,或者像代表電影《芙蓉鎮》結尾時的"運動啦"恐嚇。其他若干"文革"現象也被總結出來:大字報、紅衛兵、個人崇拜、上綱上線……

"決定"錯誤引導"文革"反思

"決定"主導之下的"反思",不僅迴避了"文革"的真正原因,而且對反思進行了錯誤的引導,把結果當作原因。比如,個人崇拜是權力失衡之後的一個結果,而且是一個必然結果。如果不反思權力結構,而僅僅把個人崇拜當作領導人的性格偏好,那麼這種反思形同虛設。低調務實的鄧小平得到的個人崇拜,並不比個性乖張的毛澤東遜色多少,因此他才能輕而易舉地將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趙紫陽撇在一邊,下令以坦克和機槍對付和平的示威學生。

"4.26"社論給示威學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陰影至今未能盡去,原因也在於中共官方主導的"文革"反思中,被權力操控的群眾運動與民眾自發的街頭運動混為一談,而且被當作導致社會動亂的根源。儘管該社論引來天怒人怨,但是當時民眾對"運動啦"的擔心並非無中生有,學生們必須辯解自己不是"文革"紅衛兵及革命群眾。

血腥鎮壓之後,全國人大制定了《遊行示威法》,更進一步將遊行示威與犯罪掛鈎。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這種說法:假如鄧小平不出兵鎮壓,"文革"動亂或可重現。

不僅"六四"如此,在很多中國人眼裡,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台灣"太陽花"運動,香港"雨傘"革命,都有"文革"之虞。他們完全分不清其中的區別,看到滿街標語就認作"大字報",聽到吶喊抗議就斥之"紅衛兵",一旦刨根問底就背負了"上綱上線"的罪責。

綁架和酷刑替代了坦克

習近平像章、"習大大"頌歌讓無數人警惕起領導人個人崇拜帶來的災難。難道習近平像鄧小平那樣打打橋牌、逗逗孫輩,就沒有個人崇拜了?顛倒了結果與原因的"文革"反思,竟然讓人們在鄧小平下令開槍、退休"南巡"之後,仍然認為他沒有搞個人崇拜。

"六四"悲劇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革"現象中的權力結構和民主機制從來沒有得到真正的反思。它不過是"文革"災難的另一種形式而已。

如果以為"文革"只有一種形式,那麼不用擔心,一模一樣的災難不會降臨。如果"文革"是指權力失控導致的社會瘋狂,那麼這種災難從未遠離,"六四"鎮壓從未停止。今天,人權律師替代了廣場學生,綁架和酷刑替代了隆隆坦克。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看到樓下土豆姐姐所說。。。
2015: 給我 的老相好們! 嘿嘿
2014: 我找男朋友,第一肯定要是外表的吸引。
2014: 男人的美醜和外貌
2013: 冬冬如果不介意,能否火山灰的效果介紹
2013: zt 16種可以幫助降低血糖的蔬菜
2012: suibian2009:回憶:騎車
2012: 11
2011: 我覺得鄧亞萍是真心的。基督徒可以謝飯
2011: 人生未老天已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