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中國式的母愛 平凡又嚴慈的人生第一課
送交者: 白衣子 2016年09月26日06:47:57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母親與哲學看起來毫不相干,但在哲學與政治的比較中,卻是另外一番境況:政治是外在的,哲學是內在的;政治是現實的,哲學是想象的;政治是欲望的,哲學是心靈的……更形象地說,政治無異於我們的父親,哲學無異於我們的母親。

從中國古代學術傳統看,政治多為史學素材,史學注重客觀;哲學多為經學內容,經學傾向闡釋。所以,經學時代,曾國藩提出“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家書》卷3《致諸弟(述求學之方法)》);後經學時代,91歲的馮友蘭1986年3月寫下了“西學為體,中學為用;剛日讀史,柔日讀經”的對聯,把曾國藩的意思倒了過來。一旦了解這一點,並把母親與哲學這一深層隱喻投射到活生生的日常生活層面,或許你會脫口而出:又有哪一個哲學家不是母親的兒女?又有哪一個哲學家不曾深深地承受母親的慈愛?

人,每一個人,都只是人而不是神。母親的身體是我們每個人最先的棲居地,母親的愛是我們每個人的第一所學校。孟子何嘗不是如此?孔子、孟子都是三歲左右遭逢喪父之痛,由母親撫養成長,但神奇的歷史給予孔母、孟母的待遇卻十分不同。據說孔母年輕的時候與年老的孔父野合,於是生下孔子。難道孔母今天的默默無聞,真的與此有關?相比之下,看一看西漢大學者劉向的《列女傳·母儀傳》說的——“孟子之母,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尤其是仔細品味那四個情節簡單、但流傳千古的民間故事——三遷、殺豚、斷機、休妻,我們不難知道孟母的赫赫聲名。

 

歷史事件一經發生,人們就不可能完全真實地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但歷史書寫終究不同於歷史本體。歷史本體是實史,增一字不得、減一字不得;歷史書寫是編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相信孟母教子在歷史本體意義上的真實性,可後人的歷史書寫過於缺乏創意,令人倍感遺憾。現在,我要把“殺豚”這個故事安置到“三遷”的敘事脈絡之中,進而把三遷、殺豚、斷機融為一體。

按照《列女傳·母儀傳》的記載,“三遷”的故事情節是:孟母仉氏喪夫之後,獨力撫育孟軻,望子成龍之心急切。無奈孩子的天性就是貪玩,所以,其舍近墓,小孟子“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其舍傍市,小孟子“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直到其舍旁學,小孟子才“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住在墳場旁邊不行,搬到集市附近也不行,為什麼遷入學校周圍才行了呢?

這裡可以用環境決定論來解釋:孟母也許背不出孔子說的“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4·1),卻深深地把握了另一種來自生活本身的智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一次又一次地選擇能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生活環境。可是,住在學校旁的小孟子就不貪玩了嗎?俎豆之事雖然比墓間之事、炫賣之事更文明、更高雅,更接近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但它在本性上何嘗不是嬉戲呢?!

“殺豚”故事不見於《列女傳·母儀傳》,而是出自比劉向更早的西漢經學大師韓嬰筆下。《韓詩外傳》卷9記載: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失言。曰:“吾懷姙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有位現代作者寫的《孟子年譜》,把三遷、殺豚、斷機分別繫於孟子9歲、10歲、15歲條下。三遷-殺豚-斷機的次序並非沒有道理,可那位作者下結論時,卻沒有提供任何讓人信服的證據。這樣的證據真的有過嗎?或許有過,或許從來就沒有;而且,從未有過的可能性更大。既然如此,何必非得此年這事、彼年那事地對號入座呢?模糊一些,難道不好嗎?誰又會說三遷、殺豚、斷機發生在孟子成家立業之後?更學理地看,先秦諸子的生平系年往往說不太清楚,你說得太確切了,人們反而更糊塗。

把“殺豚”穿插進“三遷”的敘事之中,具體情節不妨這麼設計:孟母把家從墳場旁搬到集市邊了。有一天,小孟子看到東家在殺豚,回家後問殺給誰吃。孟母這時在專心做事,隨口說給你吃的,說完就覺得失言了。(家裡窮,哪有錢買得起肉吃啊?!)然而,為了告訴小孟子為人處世必須言而有信,孟母還是把肉買了回來。

故事太簡單了吧?假如你知道“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1·3、1·7)和“七十非肉不飽”(《孟子》13·22)竟然是孟子王道政治理想的重要內容,你頓時就會明白孟母“殺豚不欺子”的深切意味。

“三遷”講教育者意識到客觀環境的好壞對於被教育者的重要作用,“殺豚”講教育者感知到自己的品質對於被教育者的示範效應。在這兩個故事中,孟子其實並未真正出場,真正出場的只有孟母,要麼是她帶着小孟子跟環境做鬥爭,要麼是她在小孟子面前跟自己做鬥爭。從哲學分析的角度看,單一主角的敘事結構表徵着主客對峙的思維方式。這也是我把三遷、殺豚兩個故事捆綁在一起的哲學根據。另外,“殺豚”中的東家和“三遷”中的集市在故事元素上可以相互對應,則是我把“殺豚”安置進“三遷”的敘事依據。劉向先講“三遷”、再講“斷機”,所以,我們這一重新設計將有助於人們體察到孟母教子故事的邏輯嬗變,那就是從單一主角變成雙重主角、從主客對峙化作互為主體。

“三遷”根除不了小孟子貪玩的天性,倒是“殺豚”展示了孟母教子的堅定決心,這兩個元素籌劃了“斷機”故事的開篇。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在紡織。孟母問學習情況,孟子說還是過去那個樣子。在此,孟子依然是配角,孟母依然是主角,母子之間依然是對峙性關係。然後,孟母以刀斷織、以斷喻學,孟子幡然醒悟,從此“旦夕勤學不息”,“遂成天下名儒”。至此,孟子切合了孟母的目標期待,並與母親一樣成為故事的主角,母子關係在互為主體性中得到中國古典教育學意義上的最高升華。


 

本文摘自:《歷史上那些帝王們》,作者:劉繼興 劉秉光,出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劉禪是號稱“梟雄”的三國頂尖風雲人物劉備的兒子,蜀漢政權的第二代皇帝,也是蜀漢的亡國之君。劉禪的父親劉備,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雖出身布衣,但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英雄,而且以“仁德聞名天下”,一生戎馬征戰,最後奠定了與魏、吳鼎足而立的蜀漢政權,用曹操謀士荀彧的話來說:“劉備,英雄也!”《三國志》對劉備也有很高的評價:“弘毅寬寞,知人待士,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作為劉備的正宗嫡傳,劉禪不僅有着“高祖後裔”的正統和高貴的血統,有父親留給他的“高祖因之以成帝業”的有“天府之國”之稱的益州萬里河山,而且還有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相父能夠對他嘔心瀝血似的輔佐,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都同時幸運地砸到了劉禪的頭上,從政治上講,劉禪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幸運的皇帝。作為劉備的兒子,即使劉禪能夠繼承劉備“英雄之器”的十分之一,也決不會昏庸到做亡國之君的地步,顯然,劉禪根本就是在自暴自棄。至於劉禪為何會自暴自棄,這就要從他的兩段不幸的婚姻說起。

據《三國志·二主妃子》記載:“後主敬哀皇后,車騎將軍張飛長女也。章武元年,納為太子妃。建興元年,立為皇后。十五年薨,葬南陵。後主張皇后,前後敬哀之妹也。建興十五年,入為貴人。延熙元年春正月,策曰:朕統承大業,君臨天下,奉郊廟社稷。今以貴人為皇后。”

從以上史料中可以得知,劉禪一生所立的皇后中,有兩位都是張飛的女兒。張飛在成為三國時期最牛的“丈母爺”的同時,也造成了劉禪的兩次婚姻不幸。

古代皇帝立皇后最起碼的標準是模樣和性格兼備,只有這樣才能“母儀天下”。而張飛的兩個女兒決不會都是模樣和性格兩者“兼而有之”。先說模樣,張飛“形貌異常”“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按照基因遺傳中“女生像父,男生像母”的這樣一個普遍規律,一般女孩子長得像父親的幾率比較大,所以張飛的女兒絕不會是“傾國傾城”的天姿絕色。再說性格,張飛的性格是有很大缺陷的,脾氣也異常暴躁,常常喜歡飲酒至大醉,又喜歡酒後鞭撾健兒。很難想象,像張飛這樣的父親能夠“言傳身教”出性格多麼好的女兒來。所以,史料中對張飛大女兒模樣和性格的記載都一筆帶過,只是交代她“甚賢”,與劉禪同歲。至於張飛小女兒的模樣和性格乾脆隻字不提。

劉備原本就是個好色之徒,從在東吳與孫權的妹妹結婚後“樂不思荊州”一事上,就可以看得出來。生於安樂的公子哥劉禪,比父親“有過之”,這是人之常情。從小看着劉禪長大的諸葛亮,對於這一點是很有認識的。所以在劉禪的婚姻大事上,諸葛亮可謂用心良苦,絞盡腦汁。諸葛亮希望劉禪能像自己找配偶一樣,找一個與劉氏集團榮辱相關、休戚與共,同時可以教導自己的,有才能的女人作為皇后,全心投入到“治國、平天下”的勳業去,以實現劉備的遺志。相傳諸葛亮的老婆和張飛的女兒都非常醜陋。諸葛亮按照自己的審美眼光,一眼就看中了張飛的女兒,並把自己的這種審美觀強加給劉禪,起初劉禪是一百個不願意。但相父諸葛亮卻認為好,劉禪是有苦說不出,只好違心地接受。

與這樣一位模樣不俊、性格不柔的皇后朝夕相處,對於公子哥似的劉禪來說,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無疑都是一種折磨,甚至痛苦不堪。這種不幸婚姻的打擊,對一個男人特別是對於一個情竇初開,渴望着人生幸福的年僅17歲的小男人劉禪來說,身心上無疑受到折磨,絲毫感受不到婚姻帶給他的幸福和激情。誰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他內心的痛苦呢?劉禪不得不生活在不幸婚姻的陰影之中,沒有了奮鬥的欲望,沒有了創業的雄心,同時身為相父的諸葛亮又特別“能幹”,無論大小事情都喜歡一個人說了算,劉禪無所事事,整日在痛苦中愁悶,在無聊中頹廢,所以自暴自棄成了他的最終選擇。

從婚姻不幸這一點上來看,劉禪可以說是一個苦命人。那麼,誰是劉禪婚姻悲劇的導演者?誰是那隻卑鄙的幕後黑手呢?答案很明顯,就許我們從《三國演義》中的這一段話可知小說家洞見癥結:“時後主未立皇后,孔明與群臣上言曰:故車騎將軍張飛之女甚賢,年十七歲,可納為正宮皇后。”為什麼要把孔明和群臣分開寫呢,這其實充分說明了這個提案的主要提議人,就是劉禪那位“可敬”的相父,而其他的群臣一看軍政首腦諸葛亮都提議了,為了與諸葛亮保持一致,紛紛附議,於是達成共識,一起把劉禪推進了這個不幸婚姻的“火坑”,斷送了劉禪的情感幸福。由於有相父的強力干預和全力撐腰,不幸的劉禪在這場不幸的婚姻生活中只好忍氣吞聲,而且一忍就是15年。但不管怎麼說,在這15年裡,在張飛大女兒的“管理監督”下,劉禪作為一國之君還算是稱職的,最起碼沒有大的執政失誤,也沒有製造出什麼“花邊緋聞”來。

15年之後,張皇后病死,劉禪總算舒了一口氣,認為“風雨過後是彩虹”,準備尋覓自己的真愛,過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可是在這個時候,深得諸葛亮衣缽、大權在握的蔣琬這個老傢伙,又愣愣地跳了出來,竟然自己做主,硬是將張飛的小女兒又弄到宮中,“強迫”劉禪納為貴人,不久又立為皇后。對於這種噁心似的婚姻安排,劉禪噩夢初醒,又進噩夢,一口鮮血硬是憋在胸口沒有噴發出來。無奈之餘,劉禪也只有感嘆蒼天為何對自己如此不公,自己的命運為何如此不濟的份了。

張飛的小女兒,由於沒有了諸葛亮的撐腰,所以沒有像她姐姐那種能管得住老公的本領和威信。此後,劉禪就變得有些不正經了。幾年以後,諸葛亮已經入棺多年,蔣琬也終於死了,再也沒有人敢那麼“關心”他、“愛護”他了。再者自己年齡也大了,心理也成熟了,也不需要別人的“諄諄教導”了,是該自己說了算的時候了,需要換個活法,把自己曾經因為不幸婚姻所失去和耽誤的東西彌補回來,盡情享受,以致後來劉禪“在成都,聽信宦官黃皓之言,又溺於酒色,不理朝政”,甚至“長纓出牆”,把臣下劉琰的老婆胡氏關在宮裡私通,一時間把整個朝野搞得烏煙瘴氣,最後只落得國破家亡。

“家和萬事興”,自古以來就是一句至理名言。一個男人如果對自己的婚姻對象沒有感覺,沒有激情,但是為了遵從長輩意見,又不得不委曲求全,那樣只會造成婚姻不和諧,家庭不幸福,度日如年,痛苦難耐,又怎麼會有心思去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呢?作為普通人如此,作為皇帝更是如此。劉禪,這個極有條件能夠繼承父業,一統中原,恢復漢室,名垂青史,能夠成為與“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一樣的傑出皇帝苗子,因為遭遇到了兩次不幸婚姻,從而變得自暴自棄,消極度日,又因昏庸無能以至於毫無建樹,最後做了蜀漢政權的掘墓人。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Ming Cheng:物理: 二次革命還是走到
2015: 國會議員和他老婆和教皇洗腳水被拍到。
2014: 怎麼叫完美的童年?
2014: 阿里說的小說里沒有林海雪原
2013: 我怎麼覺得這次黨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2013: 感覺茶館的政治性老同學比較多一點,5
2012: 雅昌網油版雕論壇學術巨帖:《劉立志西
2012: 閒談水餃:豬肉愛白菜,白菜不一定愛豬
2011: 誰說油價降了,我星期六加的油,$3.99
2011: 奶茶MM學生卡丟了就這樣了,如果說內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