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阿飞的剑
万维读者网 > 茗香茶语 > 帖子
孩子为什么会自杀?
送交者: Box 2017年10月09日12:18:46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再谈关于自杀。。。


(上)
有的自杀是生理原因引起的,长期极度疲劳令人心力衰竭,可能导致人轻生。但奴
隶有累死的,好像没见过自杀的,角斗士的生命意志也很顽强。

再就是心理、病理原因引起的自杀,像抑郁症什么的。不过像集中营那样的地方,
也没听说过有自杀的,那活得好好的,有什么理由自杀呢?

也许在生命、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的环境,人的求生意识反而特别强,比如在战场。
反之一点生存危险都没有的环境,也许人才容易轻生 ─── 形象一点的比喻,前
者像牢房,后者像infinity pool。

由心理原因引起的自杀大概分两类:不可承受之重,以及不可承受之轻。前者比如
畏罪自杀、蒙羞自杀。。。等等,而后者也许属于对存在感的迷失,我称之为生命
的“边缘体验”或生命的“溢出状态”,这种心理体验有点像infinity pool。

生命的自然状态是在不满和追求中获取生存理由和生存能量的,生理或心理的,无
论是否进化而来,它应该是人类生命的自然常态。如果一个人处在一切都完美的状
态下,比如出身、家境、天资、学业。。。都非常出众无以伦比,那“不满和追求”
的心理状态就会消失,代之以失去目标和兴趣的茫然若失的边缘感,或没有压力的
漂浮的溢出状态。

20171009121024_47067.jpg

一个正常人很难handle这种边缘感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不可承受之轻。

当然,如果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设得更远更高更难够得着,infinity pool就自然不存
在了。再就是培养热爱生活的各种兴趣,包括背点唐诗,也可以避免自己成为一个
乏味无趣百无聊赖之人。再就是培养内心的真实的道德感,比如责任感和爱人之心,
我始终觉得,爱他人是一种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命密码,是正常和健康生命所必须的,
而中国传统中的核心价值孝道,也恰恰是所有人自己生命的守护神,利他即是利己,
爱他即是爱己。

中国文化从伦常关系中理解生命存在的本质和意义,人的生命现象,只可能在完整
的家庭和社会的伦常背景中才能凸显出如实的存在意义和全部活力。就像一个苹果,
它总是和花、叶、枝、干、根息息相关,脉脉相连才可能从小到大,果实饱满;一
个苹果,你找不出任何一点单单属于它自己的东西 ─── 它的皮肉、汁液、果核
乃至芳香、颜色不可分解,而且它连着花、连着叶、连着枝、连着干、连着根。。。
每一个有生命迹象的苹果,都是如此,永远如此。

可是西方文化源于希腊二元论的解析思维方式,习惯于用解构分析来理解万物存在
的究竟,这样生命现象和人的存在,也被置于解构分析的认知框架之内,于是树上
的苹果,就变成了显微镜下的切片。当然活生生的人是无法切片的,但人同样可以
在思想的机器上被解剖,于是就有了“每一个人是独立的个体”这种荒谬的初始化
定义。

每一个树上的苹果都是有生命尊严的,只有当它被摘下来待价而沽,或者放到货架

上的时候,苹果才是“独立的个体”,此时它被买卖、被转送、被啃食。。。失去
了所有生的尊严,从它变成“独立的个体”的那一刻,便开始了死的旅程。所以我
们也可以说,当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它才是如实意义的“独立个体”。


苹果如是,一切生命现象莫不如是,包括人的生命和人的存在。现代西方“独立个
体”的观念,是一种“断链”意识,即从人类生命共同体的参天大树中自我了断,
绽离而出,但与之相伴形影不离的,必然是可能的弃生向死的坠落。。。所以什么
是“独立个体”?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死亡基因、死亡标签,它可能给任何人带
来无法理解的惊诧,包括对自己,以及对他人。

如果一个人心中只有自己,淡忘或漠视他人的存在、不能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
动,那他就是心灵孤岛上的鲁滨逊;再如果他又不幸具备了种种“不可承受之轻”,
那就有可能任由自己的迷失而向着infinity pool的边缘漂去。。。

也许,正是许多人难以理解的那些吃瓜群众望尘莫及的诸多优异因素,才是一个人
走向某一类自杀的必要条件。


(下)
一路行来山重水复,由此侧看成峰的视角,我们最后来回扫一下如下网文,盘点一
下它在观察和思考这两个方面的迷失。

生活越来越好,怎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选择自杀了结生命呢?而且还都是资优
生。。。。。。都是花样年华,都是天之骄子,也都家境无忧甚至殷实,可他们却
都不约而同自己走上生命不归路,很多旁观者都忍不住发问,如此一把华丽丽、闪
亮亮的人生好牌,怎么就打不下去了呢?。。。。。。而这同样也是一位天之骄子,
高知父母,教育世家,留学刚刚归来,也找到了体面优渥的工作,未来一片光明。。。。。。”
言外之意,“华丽丽、闪亮亮的人生好牌”,不应该如此结局。其实正好相反,四
顾茫茫是一种“边缘体验”,如果找不到更高的目标或者人生目标设置太低,失去
追求的茫然若失会使人厌倦人生,使自己的身心处于一种危险的“溢出状态”。

“有人说,在孩子成长过程里问的所有问题中,有两个最难回答,一个是性;一个
是死亡和生命。”
请不要不懂装懂故作高深好不好?这是两个不问而知、不学而能
的问题,需要教吗?需要学吗?

“当有一天,孩子突然神色凝重地问你:“妈妈,活着有什么意义?”“我从哪里
来?”“爷爷去哪里了?”你是不是愕然了,孩子竟然也会思考如此深奥又严肃的
问题?!也许你会疑惑,到底要不是在孩子幼小时告诉他生命的真相?”
这些问题
其实回答不回答都一样,与一个人自杀与否无关,别搞得草木皆兵好不好?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发出疾呼,感恩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
命,尊重生命必须从娃娃抓起!迫在眉睫!”
Well,老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
惧之?以生命的名义放大招,这种无的放矢能管用吗?一个人为什么应该感恩、珍
惜、敬畏、尊重自己的生命?所以这里没有给出答案,而是提出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据国内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500名中小学生的取样中:有5.85%的
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有3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
想法。”
记得中国传统主张好死不如赖活着,为什么就没人把它翻译成感恩、珍惜、
敬畏、尊重生命?鄙视好死不如赖活着,结果正好成全了“活着不如死了好”,如
是因,如是果。

“我想除了某些特殊时刻生无可恋的感觉,大抵还有对“死亡”这个话题感到的
“好奇”,少年自杀者“好奇”占比应该尤其严重。当今时代,物质极大丰富,孩
子大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们对“死亡”的含义理解并不透彻,并且可能会因为
眼下的一点挫折就看不到人生的精彩,认为自己不被社会接纳,无法得到理解,感
觉自己是大千世界的流浪孤儿。”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一个人想去死,在这种情
形下是厌生,也不想想哪一个坐牢的人,是被“社会接纳”的?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留学生的压力大都来自三个方面:学业压力、陌生的
文化环境和家庭的过高期望。家长总是习惯把紊乱焦虑的情绪理念传达给孩子,而
孩子会把这份焦虑呈几何倍扩大至身体和行为模式中。”
这种原因,用来解释海豚
集体自杀还差不多。先帝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把
自己的焦虑“呈几何倍扩大”?为什么只有“家庭的过高期望”?学生对自己的人
生期望在哪里、是什么?而且,如前所述,挫折自杀与过优自杀各有不同诱因,也
有相同原因。

“卡夫卡说过:“我所得到的成绩,无一不是孤独的成果。”的确如此,所以我们
中国才有“高处不胜寒”这样的千古名句,无论哪一种文化体制下,站在金字塔顶
端的人,其实都是更加难以品尝到幸福滋味的。”。。。。。。
算了,不整了,没完的。


(摘自万维网文《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自杀 到底该怎么做? 》)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6: Eric和随便
2016: 蒙特利尔、魁北克和巫婆
2015: 中医是科学吗?这要看你怎样定义科学的
2015: Box:为什么说中医不是科学?
2014: 油价暂时不会到底
2014: 这应该就是一个女人最幸福的时候
2013: 我一点都不反对日本人民,我只是恨有些
2013: 转载一剑破天中日关系文章,供没去过日
2012: 中国人不买日本货,日本人基本就穷了20
2012: 小文像没事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