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阿飞的剑
万维读者网 > 茗香茶语 > 帖子
七月四日聊美国
送交者: suibian2009 2019年07月04日14:35:53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美国发达,第一个原因应该是移民。移民到了新的地方,多半诚惶诚恐,做事分外的卖力。美国举凡挖坑,扫茅房,摘草莓这些最苦力的活基本上是墨西哥人在干。美国学术界的苦活,则是中国苏联和其他国家的苦力在干。美国电视广告上经常见到大公司大制药厂之类的实验室,几个中国人戴着眼镜,穿白大褂,一脸的“中国苦力相”,温驯,努力,而且幸福地工作着。他们的形象,几乎成了美国高科技公司的卖点。 

一次俺到一个公司去打工。进去一个礼拜左右,忽然来了一个摄影师,要给俺照相。说老板说了,公司推销股票的小册子上,要用你的照片做封面。俺说照片可以用,但是得给稿费。那人说要请示老板,然后狼狈逃窜。

 

中国人之前美国的智力苦力是德国人和其他欧洲国家的人在干,别看得诺贝儿奖的多是美国人,他实验室里不知有多少新移民在傻干。在网上,常常可以听到某些新移民苦力苦口婆心地告诫中国同胞:美国是我们的祖国,我们要循规蹈矩地生活,对美国要怀着感恩之心颂扬。他这个话代表了不少移民的心态。 

任何社会总有不少人是懒惰的,但是勤快的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数目,否则就没法维持了。美国移民是最聪明的国策之一。因为这能保持勤快者的比例。中国就享不到这种福,他现在已经人满为患了。       

如果你驾车在美国周游,就会发现美国中部比较荒凉。美国之发达全在海岸。除了东西海岸,还有南海岸。这就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在中国说吃个对虾,花几百上千。可在美国吃个龙虾四十块就够了。 

除了东西南海岸,还有北“海岸”,也就是跟加拿大交界处的五大湖区。那些湖的面积之大,说是海也不很过分。美国北方的江湖比中国多的多。光哥伦比亚河一条就修了17个大坝。

 

可耕地多,水多,树多,水土保持好,种什么长什么。而且人口又少,吃也吃不完。每年烂在地里的粮食和瓜果蔬菜,足以喂饱一个欧洲国家。这就是他得天独厚。中国人再能种,一共就那么多地,你怎么办?中国南方种田已经种到绣花的程度了,绣得再好也是茉莉花,要绣大红牡丹不行,没那么大的布。 

地少不够种。中国最后盐碱地也得用。结果,发生了一个奇闻,用水洗盐硷地,然后种庄稼。滇池是中国少有的高原湖,结果为了弄几亩地搞个围湖造田。闹得周恩来把云南的官僚骂个狗血喷头。 

美国的矿产也很厉害。德州就有石油,阿拉斯加还有,凡阿拉斯加居民,每年坐着不动也分几千块石油补贴。怀俄明州矿产多,无论什么生意一律不上税。 

人少,财富多,自然就容易发达。如果搞一些中国农民,特别是南方的,到美国来,让美国人占领两厢的海岸富饶之地,中国人只在美国中央发展,过不了多久,美国的中间地带都会绣出大红牡丹。所以,我一向主张中美合作,反对交兵。  

资源多人口少,这还是小运气。大运气则是地理位置好。他四面是水,不是大湖就是大洋,等於中国古代的紫禁城,而且天生护城河。其中东西方向的护城河有几千里宽,最深处达万米。东西两面的敌人要来打,起码得具备续航几千里的能力。仅此一点,就划去了世界的一多半国家。 

英国的护城河就比较窄,欧洲大陆上的任何人如果想打他,只要有一条十几尺长的小船就能过来。中国的护城河也比较窄,三面没有,有的一面隔河没多远就是日本。日本又是航海业发达的岛国。什么时候想捣乱,发一声喊就过来,这就是为什么明朝起就有倭寇了。 

中国北方,西方,南方,基本都没护城河,因此自古就有大量的匪人前来骚扰。到了现代,越南,日本,印度,俄国,能伸胳膊动腿的都跟中国练过了。这跟地理位置给它们提供了交通方便的关系不小。 

再来看美国,南方就接壤一个墨西哥,好像天生出来给他提供劳动力的。北方就接一个加拿大,地广人稀,手无缚鸡之力。墨西哥历史上挨美国的揍,现在已经连说不的勇气都没有了。香港流行用菲律宾佣人,墨西哥就类似美国的菲佣,给美国人扫地,割草,打杂,支撑美国人过花园洋房的生活。 

加拿大虽然地图上看着很大,多半是些目前技术还利用不了的抛荒地,冻土带,除了长苔藓和凑国土面积就没别的功能了。也有海,可冬天到海里打鱼是最危险的活计,船很快结上冰,变得“top heavy”,风大点就吹翻了。这种情况养成加国人“北方人的懒惰”。我在加国发现人走路的平均速度比美国人慢一倍左右,不少加国人过的是一种无所作为,无所事事,我们脸皮老了,无所谓了的生活。 

想想中国周边这些匈奴,满族,大金,蒙古族,都是多么生机勃勃的民族。匈奴从汉朝起就养成了打草谷的习惯,马上来马上去,俏皮的很。中国的邻国,没一个是墨西哥女佣,也没一个是加拿大懒人。中国农业发达,正好成了游牧民族打击的对象。这当然不是中国的过,天生强邻,非战之罪。 

如果有朝一日,加拿大敢跟美国罗嗦,美国将从阿拉斯加华盛顿明尼苏达缅因州五大湖这些地方打过去,用海军封锁加拿大的东西两侧,四面围攻,老加有死而已。因此,加国的地位,基本上相当与西藏之于中国,等於美国的一个自治领。 

这种单纯的地理位置,使得美国得天独厚,可以不介入亚非拉的冲突。别国打的热火朝天之时,正是他发财之日。世界大战他大赚,很快就发了。 

英国二战时被德国打得没办法,声泪俱下地求美国援助,美国策略是别人打的差不多了,他猛扑上去,夺取最后胜利。二战这一个猛扑很是了得,美国居然征了七百多万兵,坦克飞机大炮无数。吉普车就那个时候发明的。一个15个雇员的小厂在49天之内设计和制造了第一辆吉普,美国陆军一订货就是七万六千辆,这么干能不发吗。 

地理位置造成美国易守难功,容易孤立,弱邻令美国无后顾之忧,他成了全世界所有热爱打架的人们的兵工厂和战略后方,战前英国为西方国家大首领,战后美国取而代之。 

如果把中国所有的邻国都搞成他的自治领,让日本和越南做中国的女佣,印度人专司割草种地,在中国的四面挖几千里的护城河。再让世界明天打第三次大战,让中国当兵工厂,每天给七万六千辆吉普的订单,中国变为世界强国也很快。

 

运气这东西,可不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有的人生下来就含金钥匙,有的人生下来就得用暂住证,这就是运气,它可以决定你的一生。 

美国发家原因中还有暴力。美国独立战争就是暴动或者叛乱。一些叛乱成功了,一些叛乱镇压了,这就是历史,几千年的文明史。美国人用暴力夺取了政权,在英国人的血迹上建了国,接着混下去了。美国建国之后,立足未稳,大杀印第安人。美国早期的名人,几乎无一不是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下面这段来自网上: 

1。 乔治华盛顿   

1779年,乔治华盛顿指示John Sullivan少将攻打Iroquois人民时说:(假如)将废物(指印第安人)放到所有定居点附近,…..那么整个国家将不仅仅是泛滥成灾,而是被摧毁了。 在屠杀灭绝印第安人过程中, 华盛顿还指示他的将军说:在所有印第安人居留地被有效摧毁前不要听取任何和平的建议”。 

1783年,华盛顿在吧印第安人和狼的相互比较中他这种反印第安人情绪遗漏无疑:“两者都是掠食的野兽,仅仅在外表上不同”,他说。华盛顿的灭绝政策在他的部队又一次击败了印第安人以后得以实施。 军士们从Iroquois人的死尸上剥皮,“从臀部往下剥皮,这样可以可以制作出高的或可以并腿而长的长统靴来。”在那场袭击后辛存的印第安人将美国第一位总统改名为“小城摧毁者”。大概30个Senca人的村镇,28个在5年时间内被摧毁。 

2。托马斯杰弗逊   

1807年,托马斯杰弗逊指示他的战争部门,说道,如果印第安人反抗美国人去窃取他们的土地,那么,印第安人的反抗必须用“短柄斧头反击”杰弗逊继续道,“如果我们不举斧迎向这些部落,那么在这些部落灭绝之前我们将不会安静地躺下,或者被驱赶出密西西比河以外”,奴隶主杰佛逊继续道:“在战争中,他们会杀死我们中的某些人,但我们会杀死他们全部!”   

1812年,杰弗逊说美国人被迫赶退印第安人,“(就如)将森林野兽赶入乱石山”。 

3。亚伯拉罕林肯  

1862年,林肯总统下令绞死了38个明尼苏达曼卡托地区的达可它人苏语部落的38个囚犯。这些被绞死的人大部分都是他们营地的神职人员和政治领袖。他们之中没有人犯过他们所被控告的罪行。 

4。西奥多罗斯福 

第四张脸孔是美国20世纪的第一任总统,所谓的美国英雄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Theodore Roosevelt. 印第安斗士已经闹闹掌握了他们命运的话语权: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采取种族灭绝而且偷走了印第安人的土地。罗斯福说:“ 这是不可避免而且最终有利的,我不想说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但是我相信10个好印第安人有9个该死,而且我也不愿意去仔细查询第10个死亡的案情。” 

就这样,美国建了起来。门修斯说,美国用独立日的焰火,撒放印第安人骨灰的余烬。从这个意义上说,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8: 祝愿祖国生日快乐 祝总统健康长寿。
2018: We The People
2017: 我对马来西亚大规模攻击华人事件的浅薄
2017: 湖南大水,红十字不见踪影,政府忙着抓
2016: 如果大家都愿意让位给MC来谈民主
2016: 能上网发帖子,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参照物
2015: 可怜国军抗日死掉的兵们,真是白死了。
2015: 南京话:老大是傻子,老二是呆子,老三
2014: 西依请进:)
2014: 大过节的,闲着也是闲着,馋死一个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