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阿飞的剑
万维读者网 > 茗香茶语 > 帖子
随意说佛(10)佛光普照
送交者: 狸猫 2006年06月07日08:20:22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摩诃迦叶等人在佛陀荼毗后,收集了佛骨舍利,分成八份收藏在不同地方。然后他
们就开始结集了。结集不是编辑,当时不要说没有印刷术,连文字还没有成熟呢。
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先出来背诵一段佛陀的教导,大家如果发现有什么地方不对就指
出来。在所有异议都被更正后,大家再一起背诵一遍,就算通过定稿。然后另一个
人再出来背诵另外一段,还是用同样的方法来定稿。现在大家如果有机会去佛寺看
僧人诵经,就会知道诵经不是读,而是似唱似读,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方式,因
为这样比较便于记忆。上面说的结集是佛教史上第一次,内容包括经和戒律,对于
佛教意义重大,而博闻强识的阿难贡献不可低估。

以后又有几次结集,直到约200年后,开始有了文字,佛经才以贝叶经的方式记
录下来。后来阿育王建立孔雀王朝,为忏悔杀戮过多而推崇佛教为国教,并且派人
四处传播,传到今天的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尼泊尔和西藏,佛教遂成为国际性
的宗教。后来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再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于是几乎整个亚
洲都传遍了。虽然佛教后来在印度衰落,但在中国却空前兴旺起来。说到贝叶经,
洛阳白马寺曾藏有印度高僧从印度带来的贝叶经,在文革时这样珍贵的文物毁于红
卫兵之手,实际上是毁于共产党之手。我们在叹息阿富汗塔立班炸毁佛像的野蛮时,
回头才发现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也曾经陷入共产原教旨主义的疯狂,给中国文化乃至
世界文化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佛教印度分裂为大乘和小乘,中国的佛教以大乘为主,只有西南地区靠近缅甸边境
才有小乘佛教。其实小乘一词是贬意,他们自称是“上座部”,也就是佛陀圆寂后
第一次结集的高僧的传人,而实际上他们的教义确实和佛陀本来的教导更接近,但
为什么大乘佛教要贬低他们?这又是一个大题目,远远在我们这个题目之外了。

佛教传入中国,首先要感谢为数众多的佛学大师兼语言大师,其中最著名最杰出的
是南北朝时生于中国西北的印度人鸠摩罗什大师和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在印刷术发
明前,历代写经人在传播佛法同时,也同时留下无数书法杰作。他们有无名书家,
也有著名书法大师。例如,唐朝书法大师柳公权的《金刚经》拓本,在敦煌出土时
一字未损,字迹清晰,可惜被法国人偷走,现藏卢浮宫。国运不济啊,虽然宝物被
偷,毕竟没有消失,远远好于文革时被我们自己的疯狂毁灭,这样想想也可以自我
安慰一番了。

伪经有没有?当然有,《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伪经,它虽然
伪称是鸠摩罗什翻译的,但是文笔比起鸠摩罗什拙劣得多,风格也明显与鸠摩罗什
的译本不同,最大的漏洞是在末尾,佛陀居然告诉大家此经“造一卷得见一佛,造
十卷得见十佛”之类,明显是伪造者不懂佛陀时代的印度没有文字,还造什么一卷
N卷的?不过是借佛祖的名义宣扬中国式的孝道罢了,这部经一点也没有关于佛法
的论述。虽然伪造者主观上只想宣扬孝,但客观上确实在诽谤佛法混淆视听。佛教
中有关于孝的内容,但不是这种方式。

佛教在中国传播,很快就形成两个层次的佛教。一个是高僧大德的佛教,禅宗、密
宗、净宗等各宗派人才辈出,光大佛法。另一个是普通百姓的佛教,他们将佛和中
国已有的神灵放在一起,求佛祖保佑福寿双全。实际上,真正的佛教是前者,但是
可惜前者不仅没有将佛法普及到广大百姓之中,反而用做法事等世俗方式助长了把
佛教从以拯救活人为主的宗教变成以超度死人为形式的丧葬仪式的一部分,而那个
毫无慧根的梁武帝在这件事上起了很坏的作用。“经谶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这个著名的对联,恰恰是出自一个佛寺,辛辣嘲
讽了这种伪佛教,也儆醒世人不要勿入歧途。连佛祖自己都会闹肚子有背痛,那么
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不得病?佛祖自己也从来没有说:跟我学,我保你无病无灾。
可是,这种迷信式的“佛教”反而比真正的佛教更加深入人心,可见当初佛陀的预
言不虚。面对今天末法时代的物欲横流,多数拜佛的人只求佛祖保佑升官发财,对
佛法却毫无兴趣,舍本逐末,奈何奈何!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清华校长不认识个字又何妨?
2005: ceoo:茶馆最佳排行榜2005(修正版)
2004: 一朝飘泊落难觅
2004: 情人节应该这样过
2003: 《原乡人》·客家人·钟理和
2003: 似醉非醉—酒话
2002: 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ZT)
2002: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