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阿飞的剑
万维读者网 > 茗香茶语 > 帖子
也谈书法和艺术创新(一)临帖怎么来的
送交者: mingcheng99 2011年10月23日17:49:19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也谈书法和艺术创新 (一) 临帖怎么来的

 

Ming Cheng

 

10/23/2011

 

在书法式微的今天,网上意外地展开了关于提倡书法创新的吴丈蜀的一场热烈
讨论。 特别是吴丈蜀先生的从不临帖的说法招到了一些书法爱好者的批评。 今天就先专门来谈一下什么是临帖, 临帖又是怎么来的。

 

临帖有其严格的定义。尽管在日产生活中,我们看见一个小孩在照着名帖在学习写毛笔字。我们说他在临帖。 这没有什么问题。但严格说来,他可能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临帖的程度,最多只能说他在学习临帖。 临帖, 严格地说,就是要尽量百分之百地复制原帖。当然在实际上没有人能临成百分之百,但在主观上一定要这样做。客观上则要求准确。 才算临帖。所以有人说,临帖是一个没有自我的过程。

 

举最近网上一个例子,有人上贴了一个书法的号字。久不读帖。 这个号字我也看不出出自那个帖子,但是我感觉这号字的那一横明显过长,甚至影响了整个字的比例。 这可能与我的背景有关,我父亲是一位书法家,但同时又是机械学教授, 所以他对字体比例特别敏感。这也影响了我们。  这其实可能有三个原因。 1。 那一横并不长,我自己对号字的比例结构的理解不对。 2。这是大师在此帖的匠心独具。 3。 大师也是人,不是计算机, 他这一横就是写长了一点。 而毛笔书法不可以修改,长也有长的味道。他也就这样留下来了。 但是,临帖是不可以有自己的思考的,帖子称为法帖,就是它永远是对的,它怎么写你就怎么临。

 

写到这里,大家都应该猜到极力提倡创新的吴丈蜀为什么说我从来的不临帖了。 严格说来,我在书法学习的时候,也从来没有临帖,看到这样我感觉不太舒服的字,我常常改一改,写的更合乎比例一些。特别在学习楷书和行书来说。比如说临柳帖,我取其厚重有力,,但某些笔划常常就不刻意写那么"肥",因为前人对多肉微骨的字的有"墨猪"的戏呼,让我下意识的避免笔法过厚。

 

那古人为什么要求百分之百地复制原帖呢?其实这只不过跟历史条件有关。 古代缺少复制原帖的方法。在朋友那里看到一个好帖,先复制回去再说。 学习一幅好帖,需要很长的时间。 很多地方要慢慢理解。 比如号字的那一横, 不管怎么样,先照样子临回去再说。传来传去,觉得这样的方法很好,而且中国文化特别讲究传统, 不但要传,而且还要统.  统,就是整齐划一,大家都一样.   讲究学的象,  而不是创新。临帖就成了学习书法不二法门。

 

吴丈蜀其实也大量地临摹帖子,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不过他采用的方法通常我们叫意临。即不要求酷似,只取其精华,或所需。 按他自己的话说, 以碑学用笔,以贴学结体。并不死学某派帖子。 用绘画的语言说,叫做到胸有成竹。但不是具体那一根竹子。

 

死临某一派帖子。会造成出不了帖的现象。这个古人其实也体会到。 所以学习书法还有出帖一说。就是说要进的去,还要出的来。这个和学习其他科学的道理其实也是一样的。说是这么说, 我们看看科学学习就好, 科学又不是钱眼,能进得去能几个?  进得去况且不容易,出得来的就更难了。 而且中国文化根本不强调出来。 只强调进去。  所以,吴丈蜀先生今天说不临帖,以及引起的讨论,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文字是可以有标准的, 但艺术就不应该有框框。 中国字同时兼有文字和艺术两种功用,怎样舍取。 可能还会长期讨论下去。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0: 生为中国人,大奖也
2010: 野火:静谧的日本(随笔)
2009: 中国古代的地图是什么样子的?
2009: 还是性格孺弱啊,这个社会不同情弱者。
2008: 民主党初选和大选,清一色非裔支持奥巴
2008: 我真的很想改投马肯一票
2007: 北大毕业生觉得海外华人很可怜
2007: 黄梅戏 白居易 徽商
2006: 班门弄斧之跆拳道简介(1)前言
2006: 班门弄斧之跆拳道简介(2)跆拳道历史